骨折分类系列(二)-AO骨干骨折分类困惑

骨折分类系列(二)-AO骨干骨折分类困惑

骨折分类系列首发后,得同道首肯,倍感欣慰,愿意和大家探讨骨折分类领域诸多未解之谜,自知学识浅薄,权当抱砖引玉。

AO骨折分型困惑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大家抱怨,AO骨折分型不好掌握。确实如此,特别是长骨干骨折分类,如A、B、C型骨折到底是什么含义,A1.1、A2.1、A3.1等诸如此类是如何划分的?有没有规律和好的记忆方法?经过初步摸索,找到一些长骨干骨折分类规律,与同道探讨。

AO骨折分型出版背景

1986年AO在蒙特勒(Monteux,位于日内瓦湖东北部)会议上,决定启用新的骨折分类。1987年8月在德国慕尼黑SICOT会议上,法文版《Th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of Long Bones》正式亮相。同年Joseph Schatzker着手翻译成英文,1988年以六种语言出版了摘要版,并委托SICOT讨论评价。1990年英文正式版出版。

加拿大医生Joseph Schatzker

1990年版

《Th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of Long Bones》

AO骨折分型概述

AO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将各长骨的各个解剖部位以数字表示,每个部分按骨折位置分为3类,每类按骨折形态复杂性又分为3组及其亚型,越靠后的类/组/亚型,如C/C3/C3.3,骨折的治疗越困难,预后愈差。这种分类方法在提示预后和指导手术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被国内外众多专家所采用。

AO骨折分类结构

骨折AO分类由5位诊断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部位,后三位表示形态特点。

部位编码:1肱骨,2尺桡骨,3股骨,4胫腓骨,5脊柱,6骨盆,7手,8足,91.1髌骨,91.2锁骨,91.3肩胛骨,92下颌骨,93颅面骨。

AO骨折分类-骨骼编码

AO骨折分类-长骨编码

长骨骨折近、中、远,分别标注为1、2、3,骨干部分为2。5位诊断数码前两位很好理解,如肱骨干骨折前两位数就是12,难以理解的是后3位,骨干骨折分型:'A简单骨折,B楔形骨折,C复杂骨折'。如“12A1.2”所表示的骨折类型,但如何理解A1、A2、A3、B1、B2、B3、C1、C2、3C。

AO骨折分类-长骨骨折部位编码

AO骨折分类-长骨干编码

AO骨折分类-长骨干骨折类型编码

A、B、C型骨折记忆方法

口诀:

A、B、 C

线、块、段

1、 2、 3

旋、弯、瓣

记住A、B、C型骨折方法

口诀解释:

A(线)、B(块)、C(段)

1(旋)、 2(弯)、 3(瓣)

理解A、B、C型骨折方法

5位诊断数码最后一位

骨干骨折5位诊断数码最后一位,不同骨折有所不同,最简单的是肱骨和股骨(单一骨),比较复杂的是胫腓骨和尺桡骨(均涉及双骨),具体细分参见下图。

肱骨、股骨、胫骨最后一位编码(A、B型)

肱骨、股骨、胫骨最后一位编码(c型)

加深理解A、B、C型骨折

1990年版

《Th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of Long Bones》-下载

AO分型

骨折经常用到AO分型,AO分型是一种临床常用的骨折分型方法,下面介绍一下具体划分方法: 骨折AO分类由5位诊断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部位,后三位表示形态特点部位编码:1肱骨,2尺桡骨,3股骨,4胫腓骨,5脊柱,6骨盆,7手,8足, 91.1髌骨,91.2锁骨,91.3肩胛骨,92下颌骨,93颅面骨 前两位数分别表示骨折的部位以及节段 从上至下分为三个节段(骨干骨折分型是指的图中各骨的2的部分)

第三位数表示形态特点:骨干骨折分为3型:A简单骨折,B楔形骨折,C复杂骨折骨端骨折分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 各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3组,成为第四位数,以1、2、3表示

对于C组骨折,根据严重程度又可分为3个亚组,成为第五位数,用1、2、3表示 以上是骨干骨折的分型 下面是干骺端的骨折的分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同样的前两位数分别表示骨折的部位以及节段) 而干骺端骨折又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在各型又分为3组,以1、2、3表示

各个部位的具体分型: 根据损伤的程度,AO分类系统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A、B、C三种类型。 A型骨折是关节外的一处骨折。肱骨头血循环正常,因此不会发生头缺血坏死。 A1型骨折是肱骨结节骨折。再根据结节移位情况分为三个类型。 A1-1:结节骨折,无移位。 A1-2:结节骨折,伴有移位。 A1-3:结节骨折,伴有盂肱关节脱位。 A2型骨折是干骺端的嵌插骨折(外科颈骨折)。根据有无成角及成角方向也分为三个类型。 A2-1型:冠状面没有成角畸形。侧位前方或后方有嵌插。 A2-2型:冠状面有内翻成角畸。 A2-3型:冠状面有外翻成角畸形。 A3型是干骺端移位骨折,骨端间无嵌插。可分为三个类型。 A3-1型:简单骨折,伴有骨折块间的成角畸形。 A3-2型:简单骨折,伴有远骨折块向内或向外侧的移位,或伴有盂肱关节脱位。 A3-3型:多块骨折,可有楔形骨折块或伴有盂肱关节脱位。 B型骨折是更为严重的关节外骨折。骨折发生在两处,波及到肱骨上端的三个部分。 一部分骨折线可延及到关节内。肱骨头的血循环部分受到影响,有一定的头缺血坏死发生率。 B1型骨折是干骺端有嵌插的关节外两处骨折。根据嵌插的方式和结节移位的程度可分为三个类型。 B1-1型:干骺端骨折有嵌插,伴有大结节骨折。 B1-2型:干骺端骨折有嵌插,伴有轻度的内翻畸形和肱骨头向下移位。合并有小

骨折治疗的AO及BO原则

骨折AO分类由5位诊断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部位,后三位表示形态特点 部位编码:1肱骨,2尺桡骨,3股骨,4胫腓骨,5脊柱,6骨盆,7手,8 足,91.1髌骨,91.2锁骨,91.3肩胛骨,92下颌骨,93颅面骨 骨干骨折分型:A简单骨折,B楔形骨折,C复杂骨折 骨端骨折分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 骨折治疗的AO 原则:①解剖复位;②坚强固定;③无创操作;④早期无痛活动。AO 原则追求骨折无骨痂性一期愈合,一直是骨折治疗的经典法则,但是,为了达到坚强固定和解剖复位的目的,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供为代价,无创操作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并且随着AO技术的广泛应用,其弊端也愈发突出,常发生术后骨不连、感染、固定段骨质疏松和去固定后再骨折等并发症。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AO学者Gerber[3]、Palmar[4]等提出生物学内固定 (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原则,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的血运固定坚强而无加压,骨折愈合为典型的二期愈合,即骨愈合历经血肿机化、骨痂形成和骨痂塑形等阶段。 BO原则:

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2.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如必需复位的较大的骨折块,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 3.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4.减少内固定物与所固定骨之间的接触面(皮质外及髓内)。 5.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目前新的内固定器材有1.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 LC- DCP),可减小接骨板和骨的接触面积,2.锁定螺丝钉( LHS)、3点接触固定器( PC Fix) 4.微创固定系统( LISS)等 .

AO骨折分型

骨折AO分型原则 骨折AO分类由5位诊断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部位,后三位表示形态特点 部位编码:1肱骨,2尺桡骨,3股骨,4胫腓骨,5脊柱,6骨盆,7手,8足,髌骨,锁骨,肩胛骨,92下颌骨,93颅面骨 骨干骨折分型:A简单骨折,B楔形骨折,C复杂骨折 骨端骨折分型: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前两位数分别表示骨折的部位以及节段 从上至下分为三个节段(骨干骨折分型是指的图中各骨的2的部分)

第三位数表示形态特点:骨干骨折分为3型,A简单骨折,B楔形骨折,C复杂骨折

各型根据严重程度分为3组,成为第四位数,以1、2、3表示 对于C组骨折,根据严重程度又可分为3个亚组,成为第五位数,用1、2、3表示 以上是骨干骨折的分型

下面是干骺端的骨折的分型(同样的前两位数分别表示骨折的部位以及节段):A关节外骨折,B部分关节内骨折,C完全关节内骨折 而干骺端骨折又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在各型又分为3组,以1、2、3表示 根据损伤的程度,AO分类系统将肱骨近端骨折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骨折是关节外的一处骨折。肱骨头血循环正常,因此不会发生头缺血坏死。 A1型骨折是肱骨结节骨折。再根据结节移位情况分为三个类型。 A1-1:结节骨折,无移位。 A1-2:结节骨折,伴有移位。 A1-3:结节骨折,伴有盂肱关节脱位。

A2型骨折是干骺端的嵌插骨折(外科颈骨折)。根据有无成角及成角方向也分为三个类型。 A2-1型:冠状面没有成角畸形。侧位前方或后方有嵌插。 A2-2型:冠状面有内翻成角畸。 A2-3型:冠状面有外翻成角畸形。 A3型是干骺端移位骨折,骨端间无嵌插。可分为三个类型。 A3-1型:简单骨折,伴有骨折块间的成角畸形。 A3-2型:简单骨折,伴有远骨折块向内或向外侧的移位,或伴有盂肱关节脱位。 A3-3型:多块骨折,可有楔形骨折块或伴有盂肱关节脱位。 B型骨折是更为严重的关节外骨折。骨折发生在两处,波及到肱骨上端的三个部分。一部分骨折线可延及到关节内。肱骨头的血循环部分受到影响,有一定的头缺血坏死发生率。 B1型骨折是干骺端有嵌插的关节外两处骨折。根据嵌插的方式和结节移位的程度可分为三个类型。 B1-1型:干骺端骨折有嵌插,伴有大结节骨折。 B1-2型:干骺端骨折有嵌插,伴有轻度的内翻畸形和肱骨头向下移位。合并有小结节骨折。

骨折的AO分型

骨折的AO分型 对骨折及伴发软组织损伤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可以为医师对骨折的治疗、研究和交流提供统一的标准,更好地制订治疗方案,追踪治疗结果并做对比分析,同时也为新的治疗模式提供可评价的基础。为了这一目的,就需要一个科学、统一的命名和分类系统,同时为了能够被广泛接受和使用,最好简单实用。从1970年开始,瑞士AO/ASIF(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的创始人之一Maurice Muller教授及其同事,就着手建立了一个长骨骨折综合分类系统(Comper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 of the Long Bones),该分类系统通过字母和数字的组合,描述了长骨骨折的部位、形态和严重程度等特征。美国OTA(the Orthopaedic Trauma Association)在Marc Swiontkowski教授领导下的骨折编码和分类委员会(the Committee for Coding and Classification),采用了Muller 教授的长骨骨折分类系统,并将其分类方法和原则应用到全身其他骨骼,形成了AO/OTA骨折分类系统。这个字母数字编码分类系统虽然不是最理想的,但目前尚没有其他的分类方法,能够像它这样将全身骨骼包括进来,这一分类方法科学实用,被创伤骨科专家广泛接受、应用,并被不断修正。 一、AO/OTA骨折分类的原则和定义 AO/OTA骨折分类的原则,总体上遵循Muller的长骨骨折综合分类系统的原则,将全身的骨骼以阿拉伯数字编码(图

脊柱骨折的ao分型

脊柱骨折的ao分型 篇一: 脊柱骨折的Ao分型是一种用于分类脊柱骨折的类型的方法,也称为Ao型分类法(Ao Classification of脊柱骨折)。该分类法基于骨折的严重程度和位置,将脊柱骨折分为AoI、AoII、AoIII和AoIV型。 AoI型:又称为非粉碎性骨折,即骨折处的骨片没有断裂成粉碎性骨折,而是仅形成一些较小的骨块。AoI型骨折通常不会对脊髓或马尾神经造成严重损伤,但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休息和康复。 AoII型:又称为粉碎性骨折,即骨折处的骨片断裂成许多较大的碎片。AoII 型骨折通常会导致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开放性手术和微创手术。 AoIII型:又称为开放性骨折,即骨折处骨片断裂成许多较大的碎片,需要通过手术进行修复。开放性骨折通常需要住院治疗,并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康复和物理治疗。 AoIV型:又称为豆类骨折,即骨折处骨片断裂成许多较小的碎片,但形状类似于豆类。AoIV型骨折通常不会对脊髓或马尾神经造成严重损伤,但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除了Ao型分类法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分类方法,例如AoV型(又称为脊椎侧弯型)和AoW型(又称为椎体融合型)。这些分类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脊柱骨折,可以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选择。 在预防脊柱骨折方面,保持正确的姿势和运动习惯,避免剧烈的运动和暴力,以及定期进行体检和影像学检查,都是非常重要的。

篇二: 脊柱骨折的Ao分型是一种描述脊柱骨折类型和位置的分级系统,通常用于 评估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Ao分型是基于Ao骏和Odoid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分类系统,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工具,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脊柱骨折。 Ao分型系统中,脊柱骨折被分为五个等级,每个等级由一个或多个字母组成。下面是每个等级的简要描述: 1. A级:骨折对脊柱的整体结构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常常导致脊髓或马尾神 经损伤。 2. B级:骨折对脊柱的主要结构(如颈椎或腰椎)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但并未 导致神经损伤。 3. C级:骨折对脊柱的主要结构造成了中等程度的破坏,可能导致神经损伤 或脊髓损伤。 4. D级:骨折对脊柱的主要结构造成了轻微破坏,可能不会导致神经损伤或 其他严重后果。 5. E级:骨折对脊柱的结构没有造成任何破坏,通常不需要特殊的治疗。 在Ao分型系统中,每个等级都有其特定的特征和临床表现。例如,A级骨折 通常会导致明显的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而B级骨折可能不会导致神经损伤,但 可能会对脊髓或马尾神经造成压迫。 除了Ao分型系统外,还有许多其他的分类系统和方法,用于评估脊柱骨折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选择。这些分类系统通常基于骨折的类型、位置、严重程度和患者的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评价。

AO骨折分类

AO骨折分类 骨的定义: 肱骨-1,尺桡骨-2,股骨-3,胫腓骨-4,脊柱-5,骨盆环61,髋骨62,手- 7,骨-8,14-肩胛骨,锁骨-15,髌骨-34,踝关节44 近端-1,骨干-2,远端-3 简单-A: 简单螺旋 A1、简单斜形 A2、简单横形A3 (骨皮质碎片小于10%不计) 楔形-B: 螺旋楔形(蝶形骨块) B1、折弯楔形 B2、粉碎楔形B3 (复位后主折块有接触) 复杂-C: 复杂螺旋 C1、多段 C2、复杂不规则C3 注: 尺桡骨折时,A1表示尺骨简单骨折,A2表示桡骨简单骨折,A3表示尺桡骨双骨折;B1表示尺骨楔形骨折,B2表示桡骨楔形骨折,B3表示尺桡骨双楔形骨折;而C表示复杂骨折(双骨折已等同于复杂骨折),故C1表示尺骨本身复杂骨折,合并桡骨骨折;C2表示桡骨本身复杂骨折,合并尺骨骨折;C3表示 尺桡骨两骨均为复杂骨折。因此,如果是尺桡骨双骨折,则肯定为A3/B3/C。例

如: 尺桡骨骨干双简单骨折表示为22-A3,尺桡骨干双复杂骨折表示为22-C3特殊例外: 肱骨近端、股骨近端、踝关节。 如: 股骨骨干多段骨折:32-C2,股骨横形骨干32-A3。股骨转子间骨折31-A 骨水泥分代标准 第一代: ( 1 )、手拌, (2)、不重视骨髓腔的冲洗(即一般水冲及吸引) (3)扩髓后不用髓腔塞, (4)用手放入骨水泥 第二代: ( 1 )、手拌, (2)、开始重视骨髓腔的冲洗, (3)用髓腔塞, (4)骨水泥枪技术。 第三代: ( 1 )、真空或离心法, (2)、加压脉冲冲洗, (3)用髓腔塞,

(4)加压装置的骨水泥枪技术 (5)采用中置装置 (6)特殊工艺使假体预涂骨水泥 骨盆骨折Tile 分类 A 型: (稳定,后弓完整),A1 型撕脱骨折,A2 型髋骨骨折,A3 型包括骶骨、尾骨骨折(骶 2 以下) B 型: (后弓不全损伤,部分稳定,旋转),B1型开书样损伤,B2型闭书样损伤,B3 型双侧损伤(开书或闭书) C型: (后弓完全损伤,不稳定,旋转及垂直),C1型单侧,C2型一侧旋转一侧垂直不稳定,C3型双侧均为完全不稳定。 距骨颈骨折Hawkins 分类 I 型: 距骨颈骨折无移位 II 型: 距骨颈骨折移位,距下关节脱位 III 型: 距骨颈骨折,距下关节和踝关节脱位 IV 型: 距骨颈骨折,距下、踝、距舟关节脱位。周围神经损伤分类

脊柱骨折的AO分型

A型:椎体压缩之阿布丰王创作A1:压缩骨折 A1.1终板嵌压 A1.2楔形嵌压 .1上缘楔形嵌压骨折 .2侧方楔形嵌压骨折 .3下缘楔形嵌压骨折 A1.3椎体塌陷 A2:劈裂骨折 A2.1矢状面劈裂骨折 A2.2冠状面劈裂骨折 A2.3钳夹样骨折 A3:爆裂型骨折 A3.1不完全爆裂骨折 .1上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2侧方不完全爆裂骨折 .3下缘不完全爆裂骨折 A3.2爆裂分离骨折 .1上缘爆裂分离骨折 .2侧方爆裂分离骨折 .3下缘爆裂分离骨折 A3.3完全分离骨折

.1钳夹分离骨折 .2完全屈曲爆裂骨折 .3完全纵轴向爆裂骨折 B型:前方及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 B1:后方韧带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1.1伴随间盘的横贯损伤 .1屈曲半脱位 .2前方脱位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 B1.2 后方韧带结构为主的损伤伴随A型椎体骨折 .1屈曲半脱位伴随A型椎体骨折 .2前方脱位伴随A型椎体骨折 .3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伴关节突骨折+A型骨折B2:后方骨性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B2.1两柱横贯性骨折 B2.2伴随间盘损伤 .1损伤通过间盘及椎弓根 .2损伤通过间盘及峡部(屈曲—峡部裂) B2.3伴随A型椎体骨折 .1经椎弓根伴随A型椎体骨折 .2经峡部伴随A型椎体骨折 B3:经间盘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

B3.1过伸半脱位 .1不伴随后柱损伤 .2伴随后柱损伤 B3.2过伸—峡部裂 B3.3后方脱位 C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C1:A型(压缩)损伤伴随旋转 C1.1楔形旋转骨折 C1.2劈裂旋转骨折 .1矢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2冠状面劈裂旋转骨折 .3钳夹样劈裂旋转骨折 C1.3椎体分离(旋转爆裂骨折) .1不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2旋转爆裂分离骨折 .3完全旋转爆裂骨折 C2:B型损伤伴随旋转 C2.1 B1损伤伴随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伴随旋转).1屈曲旋转半脱位 .2屈曲旋转半脱位伴随单侧关节突骨折 .3单侧脱位 .4向前旋转脱位伴随单侧关节突骨折

脊柱骨折AO分型总结

A 型损伤:亚型、次亚型及进一步分级A 型:椎体压缩A3.1 不完全爆散骨折 A1 嵌压骨折 1 上缘不完全爆散骨折 A1.1 终板嵌压 2 侧方不完全爆散骨折 A1.2 楔形嵌压 3 下缘不完全爆散骨折 1 上缘楔形嵌压骨折A3. 2 爆散分离骨折 2 侧方楔形嵌压骨折 1 上缘爆散分离骨折 3 下缘楔形嵌压骨折 2 侧方爆散分离骨折 A1.3 椎体塌陷 3 下缘爆散分离骨折 A2 分离型骨折A3.3 完全分离骨折 A2.1 矢状面分离骨折 1 钳夹分离骨折 A2.2 冠状面分离骨折 2 完全屈曲爆散骨折 A2.3 钳夹样骨折 3 完全纵轴向爆散骨折 A3 爆散型骨折 B 型损伤:亚型、次亚型及进一步分级 B 型:前方及后方结构牵张性损伤B2.2 伴有椎间盘损伤

B1 后方韧带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 1 损伤通过间盘和椎弓根 B1.1 伴有椎间盘的横贯损伤 2 损伤通过间盘和峡部(屈曲-峡部裂) 1 屈曲半脱位B2.3 伴有A型椎体骨折 2 前方脱位 1 损伤通过间盘和椎弓根+A型骨折 3 屈曲半脱位/前方脱位班关节突骨折 2 损伤通过间盘及峡部(屈曲-峡部裂)+A B1.2 伴有A型椎体骨折型椎体骨折 1 屈曲半脱位+A型椎体骨折B3 经间盘前方损伤(过伸剪切损伤) 2 前方脱位+A型椎体骨折B3.1 过伸半脱位 3 屈曲半脱位/前方半脱位伴关节突 1 不伴有后柱损伤 骨折+A型椎体骨折 2 伴有后柱损伤 B2 后方骨性结构损伤(屈曲牵张型损伤)B3.2 过伸-峡部裂 B2.1 两柱横贯性骨折B3.3 后方脱位 C 型损伤:亚型、次亚型及进一步分级 C型:前方及后方结构旋转性损伤 6 单侧脱位+A型骨折 C1 A型损伤伴有旋转(压缩损伤伴有旋转)7 向前旋转脱位伴或不伴有关节突骨折+A C1.1 楔形旋转骨折型骨折 C1.2 分离旋转骨折C2.2 B2损伤伴有旋转(屈曲牵张型损伤 1 矢状面分离旋转骨折伴有旋转)

骨折OA分类.总结

AO的由来: AO 组织于1958 年在瑞士成立(AO 是德文Arbeitsgemeinschaft f n Osteosythese 的 缩写,原意是接骨手术集团 AO的四大原则: 2、骨折端间的加压、坚强内固定; 3、无创技术; 4、早期无痛性功能锻炼。 AO的目的:1、通过骨折端的加压固定和解剖结构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使骨折达到无骨痂性的一期愈合。如果断端出现骨痂,通常认为是固定不稳的征兆,应该尽量避免。 2、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坚强固定可以使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 AO的功绩:AO技术的核心是骨折端间的加压固定,以增加骨折固定的稳定性,达到肢 体早期活动的目的。折端间加压后的紧密接触在有良好血运的情况下达到骨折一期愈合。对于复杂及关节内骨折取得优良的治疗效果。 AO治疗引起的问题: 1、由于追求坚强内固定,特别是粉碎和复杂骨折,为达到骨折端间的坚强固定,有时不得不进行广泛剥离,破坏周围血供,而致固定端骨质疏松,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甚至发生感染。 2、AO原则虽然也含有无创操作的内容,但是,为了达到坚强固定和解剖复位的目的,常常以严重损伤骨的血供为代价,无创操作实际是不可能的。

由骨单位越过断端重建。这种直接愈合或一期愈合并不牢固,往往在取出钢板后发生再次骨折。 4、经过这种严格措施后,并非总能达到早期无痛性功能锻炼。相反,不是根据个别患者情况,为追求早期锻炼,效果适得其反,甚至发生内植物断裂或再骨折。 微创技术:应用于骨折治疗是近年才开展的,目的是尽最大可能保护骨折周围组织,特别是已受到一定损伤的血供。这种原则正符合BO的要点。我国中西医治疗骨折(CO)的原则 “筋骨并重、动静结合、内外兼治、医患配合”的方针在某些方面与BO也有类似之处。BO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 )生物的-合理的接骨术AO学派经过多年广泛实践,已形 成从理论到技术设备一整套体系•尽管存在一些严重缺点,但毕竟在骨折治疗上做出巨大贡献 从AO到BO应当说BO是在AO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概念,它正是针对AO出现的缺点加以修正、改进、发挥,而并非对其替。对某些AO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法则和技术仍应保留,决不能一律排除。 BO的概念:“骨折的治疗必须着重与寻求骨折稳固和软组织完整之间一种平衡” (Palmar )。 BO的内容: n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ao骨折分型名词解释

ao骨折分型名词解释 AO骨折分型是指以国际骨科学会议(Arbeitsgemeinschaft für Osteosynthesefragen,缩写AO)所定义的一种骨折分类系统。该系统是一种基于骨折的类型、轴向和中断程度来对骨折进行分类的方法,被广泛用于临床和研究中。 AO骨折分型系统基于骨折风险因素和治疗方式的不同,将骨 折分为3个主要类型:类型A、类型B和类型C。每种类型又根据其特定特征分为3个不同的亚型。以下是对每个类型和亚型的详细解释: 1. 类型A:类型A是对稳定骨折的描述。骨折线在此类型中 通常不通过关节面,并且骨折部位的骨片仍然有压紧力保持在一起。在类型A中,又分为以下三个亚型: - A1亚型:一会儿的粉碎性骨折,骨折线相对稳定; - A2亚型:简单骨折,骨折线通过骨皮质或近骨端涉及到关 节面; - A3亚型:复杂骨折,骨折线复杂且破坏严重。 2. 类型B:类型B是对部分稳定骨折的描述。在此类型中, 骨折线部分通过关节面,但某些骨片保持相对稳定,而其他骨片则不稳定。类型B骨折分为以下三个亚型: - B1亚型:骨折线在关节的承受区域内经过一个骨内(骨骼 中轴线); - B2亚型:骨折线通过关节面的非重要部位; - B3亚型:骨折线穿过关节面的重要部位。

3. 类型C:类型C是对不稳定骨折的描述。在此类型中,骨 折部位的骨片没有保持相对稳定。类型C分为以下三个亚型: - C1亚型:骨折线通过骨干的周围; - C2亚型:骨折线在骨骼附近但与骨干相连; - C3亚型:骨折线在骨干附近,并且不与骨干相连。 以上就是AO骨折分型系统的主要分类,每个类型和亚型都有着特定的特征和治疗方案。这个系统有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特定骨折类型的复杂性和治疗方法,从而做出更准确和有效的治疗决策。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该系统只是一种分类工具,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患者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个性化治疗。

骨折分类系列(二)-AO骨干骨折分类困惑

骨折分类系列(二)-AO骨干骨折分类困惑 骨折分类系列首发后,得同道首肯,倍感欣慰,愿意和大家探讨骨折分类领域诸多未解之谜,自知学识浅薄,权当抱砖引玉。 AO骨折分型困惑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听到大家抱怨,AO骨折分型不好掌握。确实如此,特别是长骨干骨折分类,如A、B、C型骨折到底是什么含义,A1.1、A2.1、A3.1等诸如此类是如何划分的?有没有规律和好的记忆方法?经过初步摸索,找到一些长骨干骨折分类规律,与同道探讨。 AO骨折分型出版背景 1986年AO在蒙特勒(Monteux,位于日内瓦湖东北部)会议上,决定启用新的骨折分类。1987年8月在德国慕尼黑SICOT会议上,法文版《Th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of Long Bones》正式亮相。同年Joseph Schatzker着手翻译成英文,1988年以六种语言出版了摘要版,并委托SICOT讨论评价。1990年英文正式版出版。 加拿大医生Joseph Schatzker

1990年版 《The Comprehensive Classification of Fracturesof Long Bones》 AO骨折分型概述 AO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将各长骨的各个解剖部位以数字表示,每个部分按骨折位置分为3类,每类按骨折形态复杂性又分为3组及其亚型,越靠后的类/组/亚型,如C/C3/C3.3,骨折的治疗越困难,预后愈差。这种分类方法在提示预后和指导手术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被国内外众多专家所采用。

AO骨折分类结构 骨折AO分类由5位诊断数码组成,前两位表示部位,后三位表示形态特点。 部位编码:1肱骨,2尺桡骨,3股骨,4胫腓骨,5脊柱,6骨盆,7手,8足,91.1髌骨,91.2锁骨,91.3肩胛骨,92下颌骨,93颅面骨。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