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检验实验室试题

第12期-检验实验室试题
第12期-检验实验室试题

临床医学检验技术-2016年中级(基础知识)

姓名:()成绩:()

一、最佳选择题

1.常用于诊断肝脏疾病的酶是

A.ACP、AST、Lipase、LD

B.AST、CK、CK-MB、LD

C.AMY、LD、α-HBDH、LPL

D.CK、GGT、ALP、ACP

E.ALT、AST、GGT、ALP

2.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的含义为

A.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的数量

B.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的比例

C.网织红细胞的产生速度与正常人的比例

D.网织红细胞的数量与正常人的比例

E.幼稚网织红细胞的产生速度

3.免疫标记电镜技术前制备中既能保持良好超微结构,又能保持组织抗原的染色方法是

A.包埋前染色

B.包埋后染色

C.超薄切片免疫染色

D.厚片染色

E.多重染色

4.临床上常说的红细胞Rh阴性不含的抗原是

A.D

B.C

C.c

D.E

E.e

5.对疑似霍乱弧菌感染患者的粪便,采用压滴法,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的主要目的是观察细菌的

A.着色

B.细胞内结构

C.芽孢

D.动力

E.荚膜

6.若计数5个钟方格中红细胞总数为350个,按法定单位,应报告为

A.350万/mm3

B.350万/ul

C.3.5×106/L

D.3.5×109/L

E.3.5×1012/L

7.弗氏完全佐剂的组成包括

A.石蜡油、卡介苗

B.石蜡油、卡介苗、羊毛脂

C.卡介苗、羊毛脂

D.卡介苗、羊毛脂、氢氧化铝

E.石蜡油、羊毛脂

8.关于人体内水的来源、分布和去路,正确的是

A.体内水主要是由氧化产生

B.总水量占总体重的4%

C.细胞外液占总水量的2/3

D.血管内液占细胞外液的3/4

E.主要通过肾脏排出

9.最适宜凝血试验的抗凝剂是

A.草酸钠

B.枸橼酸钠

C.肝素钠

D.氟化钠

E.EDTA-Na2

10.定位于人类第六对染色体上的基因是

A.人类生长素基因

B.人类白细胞成熟基因

C.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D.人类性细胞基因

E.人类胸腺细胞成熟基因

11.不具有有丝分裂能力的细胞是

A.早幼红细胞

B.早幼粒细胞

C.中幼红细胞

D.中幼粒细胞

E.晚幼粒细胞

12.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ecA基因阳性,提示该菌是

A.MRSH

B.MSSE

C.MRSA

D.MSSA

E.MRSE

13.有关C反应蛋白(CRP)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5个单体聚合而成

B.可以结合肺炎球菌细胞壁D-多糖

C.在急性炎症病人血清中下降

D.不可用于心脑血管风险评估时

E.CRP和hs-CRP是两个不同的蛋白质

14.免疫测定中血清标本的收集应注意的问题不包括

A.避免标本出现严重溶血

B.必须使用密闭的一次性的无菌容器

C.冰冻保存的血清标本应防止反复冻融

D.避免标本出现严重脂血

E.避免标本出现严重黄疸血

15.在生物素分子中,与亲和素结合的部位是

A.苯环

B.噻吩环

C.咪唑酮环

D.侧链戊酸

E.末端羧基

16.关于血肌酐和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SCr和尿素浓度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B.尿素的浓度取决于机体氮的分解代谢和肾脏的排泄能力

C.尿素酶法测定尿素反应专一、特异性强

D.尿素酶法测定肌酐特异性高,但价格昂贵

E.血尿素测定比血肌酐测定能更准确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

17.正常情况下,原尿中不会出现的物质是

A.尿胆原

B.尿胆红素

C.钾

D.钠

E.红细胞

18.用血液分析仪电阻抗法进行血细胞计数时,下列细胞的参数与产生的脉冲信号高低成正比的是

A.血细胞核的大小

B.血细胞的比密

C.血细胞体积的大小

D.血细胞在计数孔移动的速度

E.通过计数孔血细胞的数量

19.流式细胞的参数分析是基于选定的目的细胞群进行的,与细胞群的选定密切相关的技术是

A.设门

B.调节电压

C.调节补偿

D.调节荧光强度

E.调节散射光

20.细菌血清学检查中涉及的细菌H抗原属于细菌的

A.荚膜

B.鞭毛

C.菌毛

D.芽孢

E.质粒

21.关于糖尿病患者尿液检查,正确的是

A.其尿外观似无色,比重较高,量常增多,尿糖定性实验阳性

B.其尿外观似无色,比重较低,量常增多,尿糖定性实验阴性

C.其尿外观似无色,比重较低,量常增多,尿糖定性实验阳性

D.其尿外观似乳白色,比重较高,量常增多,尿糖定性实验阳性

E.其尿外观似乳白色,比重较低,量常增多,尿糖定性实验阳性

22.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免疫球蛋白是

A.IgA

B.IgD

C.IgG

D.IgE

E.IgM

23.关于解脲脲原体,错误的是

A.吉姆萨染色层紫蓝色

B.生长最适pH5.5~6.5

C.不能分解尿素

D.不利用葡萄糖

E.不分解精氨酸

24.HBV感染后第一个出现的血清学标志物是

A.抗-HBc

B.抗-HBe

C.HBeAg

D.抗-HBs

E.HBsAg

25.关于标本采集的叙述,错误的是

A.大便检查应选取粘液、血液部分

B.痰液检查应防止唾液混入

C.采取末梢血时应防止组织液混入

D.脑脊液穿刺时应防止外伤性血液的渗入

E.输液患者输液完毕后至少半小时后,方可采取血液标本

26.作为转氨酶作用的辅助因子的维生素是

A.烟酸

B.泛酸

C.硫胺素

D.磷酸吡哆醛

E.四氢叶酸

27.肾病综合症不会出现

A.大量蛋白尿

B.低蛋白血症

C.水肿

D.高脂蛋白血症

E.血浆中各种凝血因子浓度均下降

28.出现柏油样便提示上消化道出血量超过

A.10ml

B.20ml

C.30ml

D.40ml

E.50ml

29.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常发生的变态反应是

A.I型

B.II型

C.III型

D.IV型

E.I+II型

30.鉴别小原粒白血病细胞与原始淋巴细胞,首选的试验是

A.糖原染色

B.过氧化物酶染色

C.碱性磷酸酶染色

D.铁染色

E.非特异性酯酶染色

31.不属于分泌酶的是

A.胆碱酯酶

B.脂肪酶

C.胰淀粉酶

D.胰蛋白酶

E.淀粉酶

32.能自由通过肾小球的血浆酶是

A.ALT

B.NAG

C.AMY

D.LD

E.CK

33.肾糖阈一般为

A.2.8mmol/L

B.3.6mmol/L

C.6.1mmol/L

D.10.0mmol/L

E.16.0mmol/L

34.原形药在体内减少称为药物消除,与之有关的过程是

A.吸收与分布

B.分布于生物转化

C.分布于排泄

D.吸收与排泄

E.生物转化与排泄

35.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正确的调节过程是

A.TRH→TSH→T3正反馈调节

B.TRH→TSH→T3负反馈调节

C.TSH→TRH→T3正反馈调节

D.TSH→TRH→T3负反馈调节

E.GH→TSH→T3正反馈调节

36.酒精性肝病升高较为显著的是

A.TBIL

B.AST

C.ALP

D.ALb

E.TP

37.关于脑脊液的生成、吸收、分布,错误的是

A.仅分布于脑室

B.脉络丛有超滤作用

C.脑脊液可返回静脉

D.主要由脑室脉络丛产生

E.主要用过脊髓蛛网膜绒毛吸收

38.关于卵磷脂小体的特点,错误的是

A.圆形

B.卵圆形

C.大小不均

D.折光性强

E.比血小板小

39.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对HCO3-重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远曲小管

B.近曲小管

C.集合管

D.肾盂

E.髓袢

40.正常成人RDW不超过

A.5%

B.8%

C.10%

D.15%

E.18%

41.关于尿胆原、胆红素的化学试带法测定,正确的是

A.正常人尿胆原排出以中午12时左右达高峰

B.患者服用碳酸氢钠后,尿胆原检出率降低

C.尿胆红素检测采用偶氮反应法

D.尿胆原检测采用酶法

E.尿中含有吩噻嗪等药物时可使胆红素结果呈假阴性

42.增加尿液的碱性,有利用何种药物的排泄

A.弱碱性药物

B.强碱性药物

C.弱酸性药物

D.脂溶性药物

E.水溶性药物

43.目前对人致病的脑膜炎奈瑟菌菌株主要是

A.X群

B.Y群

C.A群

D.W135群

E.29E群

44.影响正常阴道分泌物量的因素是

A.孕激素水平

B.雌激素水平

C.胰岛素水平

D.甲状腺素说

E.肾上腺素水平

45.鸡蛋培养基主要用于检测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大肠埃希菌

C.草绿色链球菌

D.志贺菌

E.结核分枝杆菌

46.HiCN的最大吸收峰位于

A.450nm

B.504nm

C.540nm

D.578nm

E.630nm

47.诊断缺铁性贫血最可靠的办法是

A.骨髓铁染色

B.血清铁降低

C.血清铁蛋白降低

D.红细胞游离原卟啉增高

E.总铁结合力增高

48.血氨增高主要见于

A.脑膜炎

B.肝昏迷

C.急性病毒性肝炎

D.慢性活动性肝炎

E.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49.生长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A.促进脑的发育

B.加速蛋白质的合成

C.促进肝糖原分解

D.促进软骨生长发育

E.对维持正常的性发育有重要作用

50.关于大肠埃希菌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不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

B.在SS平板上菌落无色透明

C.具有O、K、H三种抗原

D.专性需氧菌

E.IMViC:--++

51.病原体表型分型是指

A.根据病原体特异性抗原进行分型

B.利用病原体的代谢产物进行分型

C.检测病原体遗传物质进行分型

D.分析病原体药物敏感结果进行分型

E.利用特异性噬菌体进行分型

52.关于补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正常新鲜血清及组织液中的具有酶样活性的球

蛋白

B.补体是一种参与细胞杀伤的免疫球蛋白

C.补体加上其调节因子和相关膜蛋白共同组成补体系统

D.补体系统参与机体的抗感染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病理性反应

E.补体系统是体内重要的免疫系统和放大系统

53.诊断伤寒的Widal试验属于

A.直接凝集反应

B.间接凝集反应

C.乳胶凝集反应

D.免疫浊度测定

E.絮状沉淀反应

54.缺损病毒指的是

A.包膜表面刺突缺损

B.复制周期不完整

C.壳粒变异

D.基因组织损伤

E.衣壳缺损

55.属于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是

A.血清病

B.接触性皮炎

C.新生儿溶血

D.类风湿关节炎

E.荨麻疹

56.CML可伴发的特征性染色体是

A.t(15;17)

B.t(8;21)

C.Ph染色体

D.inv(16)

E.t(9;21)

57.新生儿体内主要血红蛋白的肽链组成是

A.α2β2

B.α2γ2

C.α2δ2

D.α2ε2

E.α2ζ2

58.不属于细菌合成产物的是

A.色素

B.细菌素

C.热原质

D.抗毒素

E.抗生素

59.相差显微镜常用于检测尿液中的

A.颗粒管型

B.吞噬细胞

C.中性粒细胞

D.变性红细胞

E.血红蛋白管型

60.每日尿蛋白排除大于3g的是

A.直立性蛋白尿

B.运动性蛋白尿

C.肾病综合征

D.肾盂肾炎

E.烧伤

61.与嗜酸性粒细胞减低有关的激素是

A.生长素

B.甲状腺素

C.睾丸酮

D.雌二醇

E.肾上腺皮质激素

62.诊断溶血性贫血最可靠的指标是

A.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B.异性红细胞增多

C.红细胞寿命缩短

D.未结合胆红素增高

E.尿胆原排泄增多

63.霍奇金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

A.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B.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

C.肝、脾大

D.皮肤瘙痒

E.白血病性改变

64.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

A.氨基酸种类的数量

B.分子中的各化学键

C.多肽链的数量

D.分子中的双键数

E.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65.睾酮的活性形式为

A.5α-二氢睾酮

B.5α-异雄酮

C.雄烯二酮

D.雄烷二酮

E.脱氢表雄酮

66.泌尿道恶性肿瘤最多见的是

A.腺癌

B.浸润癌

C.未分化癌

D.移行细胞癌

E.鳞状细胞癌

67.25-(OH)-D3的位羟化是发生在

A.肺

B.肝

C.心

D.肾

E.脾

68.造血干细胞不具备的特征是

A.具有多向分化性

B.CD34呈阳性表达

C.以对称性有丝分裂方式增值

D.骨髓中占有核细胞的0.1%~0.5%

E.外周血中占单个核细胞的0.01%~0.1%

69.首例发现的易栓症的分子缺陷是

A.抗凝血酶III(AT-III)

B.蛋白C(PC)

C.蛋白S(PS)

D.活化蛋白C抵抗(APC-R)

E.纤溶酶原(PLG)

70.实现检验结果准确性和可比性的重要手段是建立和保证检验结果的

A.可靠性

B.溯源性

C.准确度

D.精密度

E.抗干扰

71.不能产生肠毒素的细菌是

A.白喉棒状杆菌

B.霍乱弧菌

C.产气荚膜梭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大肠埃希菌

72.衣原体发育周期中,具有高度感染性的颗粒结构是

A.始体

B.原体

C.网状体

D.包涵体

E.高尔基体

73.按中性粒细胞动力学分阶段分析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的变化,正确的是

A.严寒时由于细胞从循环池转入边缘池,白细胞暂时增高

B.化脓感染时由于分裂池异常,循环池细胞运转时间延长,白细胞持续增高

C.伤寒由于细菌内毒素抑制骨髓释放成熟粒细胞使白细胞暂时性减低

D.系统性红斑狼疮时由于粒细胞在骨髓生成不足引起持续性白细胞减低

E.晚期肿瘤由于趋化因子作用使白细胞持续性减低

74.患者,男,35岁,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在进行灌肠时,操作人员不恰当的操作是

A.提前告知准备事项和要求

B.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C.患者不适时耐心帮助缓解

D.操作中患者有明显异常时立即停止

E.操作前后不与患者做任何交流

75.医技科室可以将患者的检查检验结果报告给

A.检查检验的申请者

B.不负责该患者的临床医生

C.未经患者同意的其他人员

D.依据法律不可知悉的人员

E.认识该患者的其他人员

76.医技人员发现检查检验结果达到危急值时,应及时通知

A.院长

B.医务处

C.护士

D.临床医师

E.科室主任

77.尿液检查隐血试验和尿蛋白均阳性,尿沉渣显微镜检查见红细胞,可能为

A.子宫肌瘤

B.阴道炎

C.急性膀胱炎

D.急性肾盂炎

E.急性肾小球肾炎

78.某医技人员在得知一名患者HIV阳性后,告诉了该患者的同学,这种行为侵犯了患者的

A.知情同意权

B.隐私权

C.选择权

D.就医权

E.人身权

79.患者,女,32岁,四肢近端肌肉疼痛、乏力,伴眼睑部皮疹3个月,CK 及CK-MB均明显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见肌横纹消失,肌纤维间可见炎症细胞,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系统性硬化症

B.皮肌炎

C.干燥综合征

D.类风湿关节炎

E.系统性血管炎

80.临床免疫测定分析技术中,灵敏度最低的是

A.酶联免疫吸附技术

B.微粒子化学发光分析技术

C.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D.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E.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技术

81.患者,女,48岁,重症外伤,导致1周后出现菌血症,血液培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如果急需治疗应首先考虑应用

A.万古霉素

B.庆大霉素

C.环丙沙星

D.复方新诺明

E.亚胺培南

82.患者,男,40岁。为花圃喷洒农药后,左上臂及右下腹出现红色丘疹,伴痛,热,痒后渐出现周围红晕扩大,小丘疹的数目也渐增多,无头痛,无畏寒发热,入院检查诊断为:接触性皮炎。此患者属于

A.I型超敏反应

B.II型超敏反应

C.III型超敏反应

D.IV型超敏反应

E.不是超敏反应

83.患者,男,53岁。上腹部不适三个月,进食饱腹感,近半个月体重下降3公斤。实验室检查大便潜血阳性,上消化道造影示胃小弯有阴影,诊断为胃癌。为了解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可做的检查是

A.CD4、CD8

B.HLA-B27

C.CDC

D.ADCC

E.smIg

84.患者,男,50岁。近一年头昏、乏力、活动后心慌、心急就诊。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数1.2×1012/L,血红蛋白55g/L,白细胞数3.2×109/L,血小

板65×109/L,网织红细胞12%,MCV128fl,MCH34pg,MCHC340g/L。可初步诊断为

A.缺铁性贫血

B.再生障碍性贫血

C.慢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溶血性贫血

85.患者,女,34岁。碰撞后易骨折,血压22.6/14.0Kpa,圆脸,向心性肥胖,腹部有紫纹。实验室检查:血糖升高,Na+升高,K+,Ca2+降低,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A.糖尿病

B.单纯性肥胖

C.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D.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E.骨质疏松症

(86至88)题共用以下备选答案

A.免疫自稳

B.免疫防御

C.免疫监视

D.免疫耐受

E.免疫应答

86.变态反应病的发生主要是哪种免疫的失控

87.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主要是哪种免疫功能的破坏

88.肿瘤的发生主要是哪种免疫功能的下降

(89至90)题共用以下备选答案

A.临床化学

B.临床微生物学

C.临床免疫学

D.临床输血

E.临床血液、体液学

89.对人体不同成分浓度的检测属于

90.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对血液、体液、组织中正常和异常成分的检测属于(91至92)题共用以下备选答案

A.Mg2+

B.Cr

C.Fe2+

D.Cu2+

E.PO43-

91.对CK有激活作用的离子是

92.对AMY有激活作用的离子是

(93至95)题共用以下备选答案

A.糖酵解途径

B.糖有氧氧化途径

C.糖原合成途径

D.糖异生

93.体内单糖生物合成的唯一途径是

94.体内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是

95.动物体内糖贮存的途径是

(96至98)题共用以下备选答案

A.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大于90%(NEC)

B.易并发DIC

C.易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D.脾脏显著肿大为突出的体征

E.白血病细胞表达CD14

96.CML的特点是

97.AML-MI的特点是

98.AML-M5的特点是

(99至100)题共用以下备选答案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溶血性贫血

C.缺铁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慢性病贫血

99.外周血检查中网织红细胞增高最可能诊断的疾病是

100.大细胞贫血多见于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0分)

1-10ECCAD EBEBC11-20ECAEC EECAB 21-30ADCEE DEECB31-40ACDEB BAEBD 41-50CCCBE CABAC51-60ABADC CBDDC 61-70ECAEA DDCAB71-80ABCEA DEBBA 81-90ADADD BACAC91-100ABDAC DAEBD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流程.doc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保护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防止病原体通过实验室向外环境扩散,避免实验室感染,制定本制度。 1、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 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无菌操作,静脉采血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 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 用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不得随意丢弃,放入医疗废物 专用袋。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6、报告单以打印单发放。 7、检验科及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医务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 洗手。操作场所配备速干手消毒液,安装洗眼装置。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 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6 、储血设备应专用于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 1 次,每月对冰箱内 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 培养皿细菌生长菌落< 200CFU/m3 且无霉菌生长。 7、严格无菌操作,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8 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 理。

医学检验科实验室建设原则-SLD中检实验室技术

医院检验科实验室建设原则 医院检验科是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包括临床化学、临床微生物学、临床免疫学、血液学、体液学以及输血学等分支学科,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提供支持。对于医院来说,需要的是一个布局合理、安全高效的实验室,特别对于在区域性有影响力的医院。建设这样的一个实验室,考量是多方面的,包含建筑、装修和结构,平面布局,空调、通风和净化,给水排水与气体供应,电气,消防,检测和验收,均应当遵循的国家的实验室建设相关标准。 一、医院实验室规划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安全原则:实验室选址很重要,应选灰尘小,震动小的地方。房屋结构要考虑防震、防尘、防潮,且隔热良好,光线充足。各个室的布局原则是限制样品的流动区域,缩短样品流动行程,尽量减少物(样品)流和人流线路交叉。 效率原则:设备、功能区分布力求符合临床医学检验检测流程,尽量减少人员流动行程,提高整个运作效率。 效益原则:家具排布、房间分隔充分利用空间,适当预留未来发展空间,提高基础设施利用率。 环保原则:通过相关排风设备、废物处理、回收设备等,净化实验室空气环境,减少对外界环境污染。 人性化原则:运用人体工学原理,专业设计实验室家具及辅助设备,提高人员舒适度。 1、实验室平面布局应区分出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清洁区与污染区之间通过缓冲区过渡。清洁区主要是实验室的辅助区域,包括办公、学习培训、值班等区域,污染区主要由采血室、检测实验室组成。 2、实验室的人流、物流和标本流需做区分,每个流向都应有各自独立的流向路线。特别是污物流,应设置专用通道,经医院污梯送至医院集中的医疗废物处置点,不得走医院的客梯。 3、为保证检测工作的安全进行,生物安全实验室应符合BSL-2级实验室的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 参照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国家《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手册》以及《贵州省卫生厅关于一、二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规定》和医院??管理及“三甲”创建中有关实验室安全的要求,开展一系列,保证实验室安全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管理,提高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认识 1、完善实验室安全层级管理体系。 2、广泛宣传,树立安全意识。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实验室安 全培训。科室将通过板报、专题讲座等形式,大力宣传实 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努力营造建设实验室安全的工作氛围。 二、综合整治、确保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成效 1、定期检查。每个季度组织人员进行实验室安全的全面检查 2、认真做好检查记录,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三、实验室安全主要工作安排 1、个体防护用具的完善,力争在有生物安全要求的部门配备 规范的防护服(如隔离衣、连体工作服、围裙)、一次性使 用橡胶手套、安全眼镜、护目镜、洗眼装置、防护罩(面 具)和应急淋浴设备(洗涤设施)。 2、实验室硬件设施的完善:完成实验室装修,明确实验室分 区,绿色环保实验室

3、连续仪器设备的实验室安全全面检查: 1)所有仪器设备是否都经过安全使用认证? 2)在对仪器设备进行维护之前,是否进行了清除污染工作?3)生物安全柜和通风橱是否进行定期检测和保养? 4)高压灭菌器和其他压力容器是否定期检查? 5)离心机的离心桶及转子是否定期检查? 6)是否有盛放玻璃器的安全容器和是否配备并使用供丢弃锐器的容器? 4、工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 1)在重要地点放置急救箱; 2)在显著和必须位置张贴生物安全标志; 3)与医院职工保健部门共同制定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免疫计划; 4)举行正确的生物安全操作的培训,鼓励实验室成员报告潜在的暴露事件 5、实验室培训生物安全培训计划: 1)职业暴露和化学危险品溢出后的应急预案; 2)实验室安全的全面认识。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JIEK MA on December 15th, 2012.

检验科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预案为了有效的预防微生物实验室生物污染,有效应对实验室突发污染事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准确,保障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生命财产安全,防止实验室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加强检验工作的质量控制和实验室的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制定本预案,确保一旦发生实验室污染事件及安全事故时,能及时、规范、科学、迅速有效地控制。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发生的、与实验室安全相关的、危害科室工作人员健康以及社会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所有事件。主要包括:1.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污染事件; 2.工作人员受到实验室内有毒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侵害; 3.病原微生物被泄漏出实验室事件。 4.由于停电、火灾等不可预测因素所引起的实验室其他污染事件。 当出现以上适用范围中的任意情况,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管理小组 有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小组,科主任任组长,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指导方针,规划对实验室的硬件建设、组织实施科学管理。在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发生时,决策指挥,调动人员,全面部署。发生突发事件后应急处理小组全体成员,应立即按实验室污染突发事件处理

的技术规范,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件、调查原因,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预防措施 1.加强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对实验室设备的配置、个人防护和实验室安全行为应按《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2.建立实验室病原微生物专库,对于传染病病原样本建立严格的监督管理制度。 3.增强安全意识,合理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生物安全管理责任和措施落到实处,消除安全隐患。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开展研究工作。 4.提高警惕,加强安全保卫,防止不法之徒盗窃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用于对人群进行生物化学恐怖攻击,对公众健康产生严重损害,影响社会稳定。 5.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为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有毒有害化学试剂建立档案和使用纪录,填写准确。每次使用后及时登记,发现遗失或被盗,立即报告。 6.建立实验室工作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体检。发现与实验室生物安全有关的人员感染或伤害应立即报告。 7.定期开展自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预警通报。 四、应急控制措施

检验科实验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

检验科实验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制度 1.目的 使实验室工作人员熟悉工作环境和所从事工作面临的病原微生物的危害,了解生物安全知识、传染病流行趋势及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相关法规,掌握意外事故时的处理程序。 2.适用范围 检验科各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 3.职责 检验科主任负责制订培训计划、组织培训和培训后的评估;实验室组长负责本室人员的培训档案管理和具体指导。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科室组织的所有生物安全培训。 4.具体要求 (1)所有实验室的相关工作人员必须是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在独立进行工作前还须在中、高级实验技术人员指导下进行技术和操作技能培训,并达到合格标准。已在实验室工作的同志要按科室的要求定期参加业务培训。 (2)所有实验室相关工作人员在上岗前要参加生物安全相关的培训。实验室负责人必须告知新到岗位工作人员所从事工作存在的潜在危险,并对其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和进行生物安全防护操作技能指导,使其达到上岗要求。 (3)实验室组长必须对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工作前要认真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和所有项目与仪器的SOP文件。 (4)检验科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生物安全培训,每年进行一次考核,保证相关工作人员掌握实验室标准操作技术、操作规范、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 (5)培训要有计划和可持续性,并有完整的培训记录;培训内容至少要包括: ①个人防护知识 ②病原微生物知识 ③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 ④与季节有关的传染病及相关病原体常识 ⑤实验室消毒与废弃物处理 ⑥本实验室的《实验室突发事件处理预案和程序》。 (6)根据传染性疾病的流行情况,实验室及时组织有针对性的临时性培训与考核。

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及实 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1.在科主任及质控小组负责人的领导下,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试验中的每一环节,减少误差;各实验室每天应认真作好室内质控,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 2.质控制标定:每一个批号的质控物要求第一天连续测定20次,计算出均值,标准差。 3.每天仪器开机后,先随机做一份质控物,观察仪器各项参数是否在2SD以内,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做病人标本,不符合要求,则查找原因。 4.定期对仪器及定量容器进行校正;按规定适时更换标准曲线(如:换新试剂,应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5.如果超过正负2SD,有失控,就必须查找原因,并打失控报告,纠正后由组长签字,并交主任审查。 6.室内质控图的制作:将每天的测定结果输入计算机,制作室内质控图。 7.免疫室检测各型肝炎,应有阴、阳性对照及临界血清质控,并用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其他血清学试验均应做阴、阳性对照。 细菌室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无菌试验及已知菌株试验,每周做标准菌株药敏质控。 实验室必须认真按规定作好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如实回报各项结果。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后,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形成质评分析报告提交质控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个人防护 1.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止 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 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4.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 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5.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 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 6.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 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7.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 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 8.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 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 9.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 架必须擦拭、消毒。 二. 操作准则 1.所有样本、培养物均可能有传染性,操作时均应带手套。在认为手套已被污染时应脱掉手套,马上洗净双手,再换一双新手套。

医学检验科2017年度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试卷(C)

医学检验科2017年度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试卷(C) 姓名:得分: 一、填空题(1分/空)共计35分 1.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路运输。 2.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通过运输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3.国家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级。 4.需要在动物体上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应当在符合动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级以上实验室进行。 5. 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见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指的微生物,以及的微生物;第二类是指 的微生物,这两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6. 医疗废物中、、 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废物收集处理。 7. 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 的专用运送工具。 8.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 。 9.Ⅰ级生物安全柜至少装置一个对排气进行净化,安全柜上部为,下部为,工作状态时保证,但不保证。 10.在主实验室应合理设置三区:、、。 11.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必须留 进行有关检测,以后定期复检。 12.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将医疗废物分为、、

、、。 13.在二级以上的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入口明显位置处必须贴,并。 14.污染患者血液的注射器属于性废物;废弃的疫苗属于 性废物。 二、选择题(不定项)每题2分,共计30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 A、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B、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C、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D、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2、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3、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年。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4、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A、1名 B、2名 C、3名 D、4名 5、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年。 A、10 B、20 C、30 D、40 6、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应当对医疗废物进行登记,登记资料至少保存()年。 A、1 B、2 C、3 D、4 7、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的时间不得超过()天。 A、1 B、2 C、3 D、4 8、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 A、1/2 B、2/3 C、3/4 D、4/5 9、以下哪些属于感染性废物?( ) A、病人血液 B、病原体的培养基 C、实验动物尸体 D、废弃的疫苗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护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防止病原体通过实验室向外环境扩散,避免实验室感染,制定本制度。 1、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无菌操作,静脉采血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不得随意丢弃,放入医疗废物专用袋。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6、报告单以打印单发放。 7、检验科及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医务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操作场所配备速干手消毒液,安装洗眼装置。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6、储血设备应专用于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1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培养皿细菌生长菌落<200CFU/m3且无霉菌生长。 7、严格无菌操作,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8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审核申请书

附件1:山东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 技术审核申请书 申报单位(盖章): 申报日期: 希望审核时间: 山东省卫生厅印制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一日 山东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审核 申报材料目录 1.医疗机构设置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正式申请; 2.《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复印件; 3.拟设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设置平面图; 4.拟设置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医院的医疗卫生资源状况、对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需求情况以及实验室运行的预测分析; 5.检验报告样单(2份); 6.实验室技术审核相关表格; 7.实验室相关程序文件和标准操作程序(SOP); 8.其它有关质量文件名称或证明材料。

实验室技术审核相关表格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名称 医院类别 医院等次 地 址 邮政编码 联系电话 传真电话 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 医院业务用房建筑面积 m 2 医院在编人数 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数 人,管理人员数 人; 法定代表人 联系电话 (办): (手机): 二、实验室情况 实验室负责人 电子邮箱 联 系 电 话 办: 手机: 传 真 实验室总人数 人 高级职称人数 人,占 % 副高级职称 人,占 % 中级职称 人, 占 % 初级职称 人,占 % (一)技术队伍情况 1.实验室主要负责人 姓 名 性 别 出生 年月 年 龄 学历学位 职 务 职 称 所学专业 毕业院校 毕业年月

工作简历: 主要着作及成果:

2.实验室工作人员一览表 序号姓名性别年龄 学历 (学位) 职务职称 所学 专业 毕业 时间 从事本专业时间 培训合格 证书号 备注(二)主要仪器设备

实验室人员生物安全培训及证书

培训签到表

培训内容安排表

培训内容 一、实验室安全知识 1.实验室不能穿拖鞋、凉鞋、高跟鞋等露脚面的鞋子;不能穿背心或群裙子等暴 露过多批复的衣服,应穿白色实验衣,长发应绑好。 2.实验台上务必保持干净,不得放置与实验无关的物品或书本,实验室内严禁吸 烟。 3.实验完毕,清理实验用具并整理桌面,避免发生实验意外事故。 4.保持实验室地面的清洁,一旦泼洒试剂或样品,有负责人及时处理,未处理时, 在受污染区域做好标识,以防事故的发生。 5.凡取用固体须用药匙,取用液体须用杯状容器,切勿用手拿取,若用剩余,切 勿倒回试剂瓶。 6.挥发性溶剂,如酒精、丙酮、乙醚、苯、二硫化碳、冰醋酸、石油醚、甲苯、 二甲苯等,均极易燃烧,故切勿靠近火源。不溶于水的有机溶剂着火时,切勿用水灭火,以免助长火势蔓延。酒精、丙酮、冰醋酸均可溶于水,故可用水灭火。 7.加热或蒸发溶液时,不得擅自离开,万一不得已离开,务必交代同事小心留意 或者停止加热。 8.在实验室遇有刺激眼睛的气体,多半是看不见的汞蒸气、CO、H2S、HCN、NH3、

HCl等,应立即以洗眼器冲洗眼睛。身体若感不适,应立即到室外身呼吸新鲜空气。 二、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的使用 1.应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 2.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 3.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4.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5.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6.污染的移液管应完全浸入适当的消毒液中,并在消毒液中浸泡适当时间后再进 行处理。 7.盛放废弃移液管的容器应当放在生物安全柜内。 8.为了避免感染性物质从移液管中滴出而扩散。 9.在工作台面应当放置一块吸有消毒液的纸。 10.使用后将其按感染性废弃物处理。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 1.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要求: BSL-1实验室: 1)工作人员实验时应穿工作服,戴手套,必要时带防护眼睛。

检验科安全管理制度流程

平度市蓼兰镇万家卫生院 实验室安全管理流程 l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吸烟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食物、饮料及其它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及存在“手接触可能的其它物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冰箱禁止存放食物。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1.3化妆品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并建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其它保护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但允许面罩或工作人员在实验室的危险区内不要佩戴隐形眼镜,除非同时使用护目镜或面罩。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一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遮盖前身的长袖隔离服或长袖长身的工作服。当工作中有危险物喷溅到身上的可能时,应使用一次性塑料围裙或防渗外罩。有时还需要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盛放被污染

的实验服和工作服,应用合适的、有标识并能防渗的包装。清洗时应用足够高的温度和足够长的时间以获得良好的去污效果。 不得在实验室内设值班床,严禁在实验室内住宿。 1.6鞋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次性防渗漏鞋套。帆布鞋可吸收化学物品和有传染性的液体。 1.7头发和饰物 留长发的工作人员应将头发盘在脑后,佩戴帽子。以防止头发接触到被污染物和避免人体脱屑落人工作区,不得佩戴有可能被卷入机器或可随人传染性物质的饰物。 1.8胡须 蓄有胡须的男性工作人员必须遵守上项(1.7)规定。 1.9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10眼睛冲洗 眼睛若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水冲洗。 1.11呼吸防护 在没有有效的硬件控制的实验室或实验室不能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时,工作人员配戴呼吸防护器具,以防止吸人被有害粉尘、气体、烟雾、蒸气污染的空气。这些防护器具包括:防尘面罩、机械或化学滤筒式呼吸器、导管式呼吸器以及自给式呼吸器,提供的呼吸防护器具必须是根据现有标准专门设计的,对某些特殊危害应能提供足够保护的。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 为保护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防止病原体通过实验室向外环境扩散,避免实验室感染,制定本制度。 1、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无菌操作,静脉采血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不得随意丢弃,放入医疗废物专用袋。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6、报告单以打印单发放。 7、检验科及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医务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操作场所配备速干手消毒液,安装洗眼装置。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

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6、储血设备应专用于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1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培养皿细菌生长菌落<200CFU/m3且无霉菌生长。 7、严格无菌操作,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8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检验科安全知识培训记录dy

检验科安全知识培训记录日期:年月日受培训人员签名: 安全培训内容: 防火(试剂和电器) 乙醚、酒精、丙酮、二硫化碳、苯等有机溶剂易燃,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切不可倒入下水道,以免集聚引起火灾 电气设备严禁超载、超负荷运行,大功率的电器要特别关注 火灾可以说是实验室最可怕的,所以要学会使用灭火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1)拔除保险销;(2)对准火焰根部,压下压把即可喷射:(3)直到火焰熄灭,松开压把。 平时不用的易燃品及时清理,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培训人:科主任:

检验科安全知识培训记录日期:年月日 受培训人员签名: 安全培训内容: 危险化学品使用与管理 1.1 危险化学品的申购、领用要坚持专人审批、专人领用、专人保管并打封条。各科室将审批人、领用人、保管人名单送保卫处备案。人员变动时,须经实验室主管批准,做好交接工作,并及时通知保卫处。 1.2 建立危险化学品帐册,从购进、入库、领用、使用、处理都必须及时、准确作好记录,做到帐物、帐帐相符。 1.3 剧毒品的管理必须从严。领用剧毒品时必须有领用监督人到场。坚持五双制度——双人收发、双人记帐、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双人使用。用多少买多少,用多少领多少,剩余物品及时入柜并打封条。定期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1.4使用危险化学物品的实验室与个人,必须遵守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落实安全防护措施。使用单位在危险化学品工作场所应建立事故应急处理方案和措施。 培训人:科主任:

检验科安全知识培训记录日期:年月日 受培训人员签名: 安全培训内容: 检验科人员安全防护制度 1、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管理工作的要求,建立检验科微生物学监控制度、保洁工作制度、消毒工作程序和感染性垃圾分类、收集、运送及登记制度。 2、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培训 个人操作习惯是造成锐器伤发生的决定性因素。要改变不正确的个人操作习惯,保证在任何时候进行操作时都能采用符合规定的安全技术和预防措施,要增强医务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职业培训的一项内容,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3、增强自身防护意识 检验科人员自觉遵守检验科规章制度,在实验操作中戴一次性手套、口罩,高危操作环境要求穿隔离衣、戴防护眼镜。正确配制消毒液,定期对工作环境消毒,经常保持实验室内空气流通。 4、加强锐器损伤的防护和处理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流程 一、目的: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实验室和工作人员安全的一般 要求,防火、用电、化学危险物品、微生物的安全要求, 以保证检验科实验室的安全运作,将事故控制在最低限度。 三、安全管理流程: 1 工作人员和实验室安全的一般要求 1.1 实验室工作区内绝对禁止吸烟 点燃的香烟是易燃液体的潜在火种;香烟、雪茄或烟 斗都是传染细菌和接触毒物的途径。 1.2 食物应放置在允许进食、喝水的休息区内 实验工作区内不得有食物、饮料,实验室工作区内的 冰箱禁止存放食物。 1.3 实验工作区内禁止使用化妆品或进行化妆,但建 议经常洗手的实验人员使用护手霜。 1.4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 处理腐蚀性或毒性物质时,须使用安全镜或其它保护 眼睛和面部的防护用品。使用、处理能够通过粘膜和皮肤 感染的试剂,或有可能发生试剂溅溢的情况时,必须佩带 护目镜、面罩或面具式呼吸器。 1.5 服装和个人防护装备

除要求符合实验室工作需要的着装外,工作服应干净、整洁。所有人员在各自实验区内必须穿着长身的工作服 (白大褂)并佩戴其它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披肩 或面罩等。个人防护服装应定期更换以保持清洁,遇被危 险物品严重污染,则应立即更换。 1.6 鞋 在各工作区内,应穿舒适、防滑、软底并能保护整个 脚面的鞋。在有可能发生液体溅溢的工作岗位,可加套一 次性防渗漏鞋套。 1.7 洗手 实验室工作人员在脱下手套后、离开实验室前、接触 患者前后、以及在进食或吸烟前都应该洗手。接触血液、 体液或其它污染物时,应立即洗手。 1.8 眼睛冲洗 眼睛若被血液或其它体液溅到,立即用大量的生理盐 水冲洗。 1.9 移液 所有实验室操作禁止用口移液具,应使用助吸器。 1.10 锐利物品 谨慎处理针头和碎玻璃等锐利物品。使用后的针具不 要折断、弯曲、破损、重复使用或用手重装在针管上的。 一次性注射器上的针头用后不要取下,锐利物品应立即放 置在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在完全装满之前就应及时丢弃。 1.11 工作环境

最新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技术要求 第一节实验室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管理制度 1.实验室应制定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药品管理、使用制度,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并根据安全制度和环境条件的要求,本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掌握,认真执行。2.进入实验室必须穿工作服,进入无菌室换无菌衣、帽、鞋,戴好口罩,非实验室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3.实验室内物品摆放整齐,试剂定期检查并有明晰标签,仪器定期检查、保养、检修, 严禁在冰箱内存放和加工私人食品。 4.各种器材应建立请领消耗记录,贵重仪器有使用记录,破损遗失应填写报告;药品、器材、菌种不经批准不得擅自外借和转让,更不得私自拿出。5.禁止在实验室内吸烟、进餐、会客、喧哗,实验室内不得带入私人物品,离开实验室前认真检查水电,对于有毒、有害、易燃、污染、腐蚀的物品和废弃物品应按有关要求执行。 6.负责人严格执行本制度,出现问题立即报告,造成病原扩散等责任事故者,应视情节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二、仪器配备、管理使用制度 1.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应具备下列仪器:培养箱、高压锅、普通冰箱、低温冰箱、厌氧培养设备、显微镜、离心机、超净台、振荡器、普通天平、千分之一天平、烤箱、冷冻干燥设备、匀质器、恒温水浴箱、菌落计数器、生化培养箱,电位pH计、高速离心机。 2.实验室所使用的仪器、容器应符合标准要求,保证准确可靠,凡计量器具须经计量部门检定合格方能使用。

3.实验室仪器安放合理,贵重仪器有专人保管,建立仪器档案,并备有操作方法,保养、维修、说明书及使用登记本,做到经常维护、保养和检查,精密仪器不得随意移动,若有损坏需要修理时,不得私自拆动、应写出报告、通知管理人员,由经理同意填报修理申请、送仪器维修部门。 4.各种仪器(冰箱、温箱除外),使用完毕后要立即切断电源,旋钮复原归位,待仔细检查后,方可离去。5.一切仪器设备未经设备管理人员同意,不得外借,使用后按登记本的内容进行登记。 6.仪器设备应保持清洁,一般应有仪器套罩。 7.使用仪器时,应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对违反操作规程的因管理不善致使仪器械损坏,要追究当事者责任。 三、药品管理、使用制度1.依据本室检测任务,制定各种药品试剂采购计划,写清品名、单位、数量、纯度、包装规格,出厂日期等,领回后建立账目,专人管理,每半年做出消耗表,并清点剩余药品。2.药品试剂陈列整齐,放置有序、避光、防潮、通风干燥,瓶签完整,剧毒药品加锁存放、易燃、挥发、腐蚀品种单独贮存。 3.领用药品试剂,需填写请领单、由使用人和室负责人签字,任何人无权私自出借或馈送药品试剂,本单位科、室间或外单位互借时需经科室负责人签字。 4.称取药品试剂应按操作规范进行,用后盖好,必要时可封口或黑纸包裹,不使用过期或变质药品。 四、玻璃器皿管理、使用制度1.根据测试项目的要求,申报玻璃仪器的采购计划、详细注明规格、产地、数量、要求,硬质中性玻璃仪器应经计量验证合格。2.大型器皿建立账目,每年清查一次,一般低值易耗器皿损坏后随时填写损耗登记清单。 3.玻璃器皿使用前应除去污垢,并用清洁液或2%稀盐酸溶液浸泡24 h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备用。 4.器皿使用后随时清洗,染菌后应严格高压灭菌,不得乱弃乱扔。 五、安全制度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学习与应急演练

检验科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学习 与应急演练 第一部份 一、时间:2018年6月27日15:00——17:00 二、地点:先在六楼会议室(全院学习),参加应急演练后,检验科人员根据科室实际情况 在科室组织学习 三、人员:全院人员、卫生局相关领导、各卫生院消防安全负责人、消防大队 四、相关图片: 第二部份 一、时间:2018年8月13日20:00——21:30 二、地点:检验科 三、参加人员:检验科全体工作人员 四、理论学习: 永春县中医院常见实验室意外事件及处理 地震灾害造成的意外 1、在地震区不应建设BSL-3以上实验室。万一发生地震,应根据实验室被破坏的程度进行 处理。 2、房屋倒塌:BSL-2以上实验室首先是在实验室外设立适当范围的封锁区,其次是进行适 当范围的消毒,边消毒边清理,最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室内部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菌(毒)种保存室。如果菌(毒)种的容器没有破坏,可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存放。如果菌(毒)种的容器已有破坏和外溢应立即用可靠的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现场的人要进行适当的医学观察。 火灾造成的意外 1、实验室应加强防火。 2、万一发生火灾,BSL-3以上实验室,首先要考虑实验人员安全撤离,其次是工作人员在 判断火势不会迅速蔓延时,可力所能及地扑灭或控制火情。 3、消防人员只有在专业人员陪同下才能进入实验室,不得用水灭火。 消防部门只管控制火情,以便火灾不会殃及邻居。 泄漏或外溢造成的衣物污染 1、尽快脱掉最外层防护服,并注意防止感染性物质进一步扩散 2、将已污染的防护服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待高压灭菌 3、脱掉手套,到出口处洗手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目录 一、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二.设施/设备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 三、健康医疗监护制度 四、生物安全实验室安全自查制度 五、生物安全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 六、生物安全实验室人员培训、考核制度 七、意外事件处理及报告制度 八、实验室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制度 九、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 十、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制度 十一、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十二、菌毒种、传染病生物样本管理制度

一、实验室人员准入制度 1、目的:明确实验室人员的资格要求,避免不符合要求的人员 进出实验室或承担相关工作造成生物安全事故。 2、范围:适用于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工作人员。 3、职责 (1)检验科生物安全负责人负责实验室人员准入工作的监督和实施。 (2)进入检验科实验室所有人员所有必须以本规定规范自己的工作。 4、制度要求 (1)所有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在接受相关生物安全知识、法规制度培训并考试合格后才可以进入实验室。 (2)从事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上岗前体检,由单位生物安全领导小组组织实施。体检指标除常规项目外还应包括与 准备从事工作有关的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 (3)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专业教育经历,相应的专业技术知识及工作经验,熟练掌握自己工作范围的 技术标准、方法和设备技术性能。 (4)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与岗位工作有关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操作规程,能独立进行检验和结果处理,分 析和解决检验工作中的一般技术问题,有效保证所承担 环节的工作质量。

(5)从事实验室技术人员应熟练掌握常规消毒原则和技术,掌握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上报程序。 (6)实验活动辅助人员;(废气物管理人员、洗刷人员等)应掌握责任区内生物安全基本情况,了解所从事工作的生物 安全风险,接受与所承担职责有关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 术,个体防护方法等内容的培训,熟悉岗位所需消毒知识 和技术,了解意外事件和生物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原则和 上报程序。 (7)外单位来检验科参观、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控制区域应有相关领导批准并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规章制度。进 入实验室的一般申请由实验室负责人的批准。 二.设施/设备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 1、目的:为保证实验室工作人员对各类检验仪器的安全使用, 维护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转,确保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2、范围:适用于检验科内的各种检验仪器。 3、制度要求 (1)检验科内各种设施要符合相关规定,所使用的所有仪器应经过安全使用认证。检验科供电线路中必须安装断路器和 漏电保护器。 (2)科内大型仪器、设备、精密仪器由专人负责保管、登记、建档,仪器设备的使用者,需经专业技术培训 (3)科内仪器设备应在检定和校准的有效期内使用,并按照检

(新)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检验科质量控制制度 1.在科主任及质控小组负责人的领导下,各级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试验中的每一环节,减少误差;各实验室每天应认真作好室内质控,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 2.质控制标定:每一个批号的质控物要求第一天连续测定20次,计算出均值,标准差。 3.每天仪器开机后,先随机做一份质控物,观察仪器各项参数是否在2SD以内,符合要求,可以继续做病人标本,不符合要求,则查找原因。 4.定期对仪器及定量容器进行校正;按规定适时更换标准曲线(如:换新试剂,应重新制作标准曲线)。 5.如果超过正负2SD,有失控,就必须查找原因,并打失控报告,纠正后由组长签字,并交主任审查。 6.室内质控图的制作:将每天的测定结果输入计算机,制作室内质控图。 7.免疫室检测各型肝炎,应有阴、阳性对照及临界血清质控,并用即刻法绘制质控图,其他血清学试验均应做阴、阳性对照。 细菌室新配制的培养基有无菌试验及已知菌株试验,每周做标准菌株药敏质控。 实验室必须认真按规定作好市临检中心室间质评,并有完整的原始记录,如实回报各项结果。

室间质评结果回报后,对不合格项目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及效果评价,形成质评分析报告提交质控组。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一.个人防护 1.进入实验室前要摘除首饰,修剪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长发应束在脑后,禁止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2.在实验室里工作时,要始终穿着实验服,实验室外禁 止穿防护服。当有必要保护眼睛和面部以防实验对象喷溅、或紫外线辐射时,必须要配戴护目镜,面罩(带护目镜的面罩)或其它防护用品。 3.实验室工作区不允许吃、喝、化妆和操作隐形眼镜,禁 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内的任何地方贮存人用食品及饮料。 4.实验室防护服不应和日常服饰放在同一柜子。个人物 品、服装和化妆品不应放在有规定禁放的和可能发生污染的区域。 5.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际或可能接触了血液、体液或其他 污染材料后,即使戴有手套也应立即洗手。 6.洗手池不得用于其他目的。在限制使用洗手池的地点, 使用手部清洁产品是可接受的替代方式。 7.当实验过程可能涉及到直接或意外接触到血液、有传染 性的材料时,必须要戴上合适的手套,脱手套后必须洗手。 8.实验人员在操作完有感染性的村料后,离开实验室工作 区之前必须进行“六步法”洗手。 9.每日工作完毕,所有操作台面、离心机、加样枪、试管 架必须擦拭、消毒。 二. 操作准则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规定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 规定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检验科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为保护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安全,防止病原体通过实验室向外环境扩散,避免实验室感染,制定本制度。 1、检验科及实验室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必要时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手套。 2、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3、严格无菌操作,静脉采血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每位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4、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使用后的废弃物品,不得随意丢弃,放入医疗废物专用袋。 5、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分类处理。 6、报告单以打印单发放。 7、检验科及实验室应安装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医务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操作场所配备速干手消毒液,安装洗眼装置。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

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上级报告。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6、储血设备应专用于血液及血液成分,每周清洁消毒1次,每月对冰箱内壁进行生物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和霉菌。冰箱内空气培养每月一次,培养皿细菌生长菌落< 200CFU/m3且无霉菌生长。 7、严格无菌操作,采血时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 工作人员上岗前应注射乙肝疫苗,并建立定期体检制度,工作中应做好个人防护。接触血液必须戴手套,脱手套后应洗手。一旦发生体表污染或锐器刺伤,应及时处理。 8废弃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废血和血液污染物必须按照医疗废物进行处理。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试题(答案)

检验科生物安全培训考核试题 姓名:(职务/职称:)得分: 一、填空题(2分/空)共计30分 1.运送医疗废物应当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 专用运送工具。 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应当对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进行认真检查,确保 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 3.Ⅰ级生物安全柜至少装置一个高效空气过滤器对排气进行净化,安全柜上部为观察窗,下部为操作窗口,工作状态时保证工作人员不受侵害,但不保证试验对象不受污染。 4.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开始工作前必须留本底血清进行有关检测,以后定期复检。 5.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卫生部将医疗废物分为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 二、选择题(单项)每题4分,共计20分 1、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是指() A、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B、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C、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D、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2、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A、1人 B、2人 C、3人 D、4人 3、三级、四级实验室应当通过实验室国家认可,颁发相应级别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证书,证书有效期为()年。 A、3年 B、4年 C、5年 D、6年 4、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应当有()以上的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A、1名 B、2名 C、3名 D、4名 5、实验室从事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相关实验活动的实验档案保存期,不得少于()年。 A、10 B、20 C、30 D、40 答案:1、AB 2、B 3、C 4、B 5、B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计50分) 1、何为消毒 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