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书的注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

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研究

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先秦

①特点:

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

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

(2)两汉

①特点:

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

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

①特点:

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

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

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

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

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十三经注疏》:即为《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作的十二本疏与《经典释文》的合称。

(5)清

①特点:从材料出发,详尽可靠流于繁琐。

②名家注:

例:阮元《校勘记》(为《十三经注疏》而作)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1、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注解体例,常见名称有“传”、“注”、“笺”。

(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3)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如赵岐《孟子章句》。

(4)集解体——又称集注,集说,集释,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解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

2、内容——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

△原文: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

三章章四句至礼仪正义曰作相鼠诗者刺无礼也由卫文公能正其群臣使有礼仪故刺其在位有承先君之化无礼

仪者由文公能化之使有礼而刺其无礼者所以美文公也凯风美孝子而反以刺君此刺无礼而反以美君作者之本

意然也在位无礼仪文公不黜之者以其承先君之化弊风未革身无大罪不可人废之故也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暗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

仪者同○行下孟反之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

[疏]相鼠至何为○正义曰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刺之相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亦

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无礼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

也○笺视鼠至者同○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暗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

廉耻与人无威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相鼠有齿○人而无止○止所止息也

笺云止容止孝经曰容止可观无止韩诗止节无礼节也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俟待也相鼠有体○体支体也[疏]

传体支体○正义曰上云有皮有齿已指体言之明此言体非徧体也故为支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遄速也○遄市专反

(1)解释题意

(2)离析章句

(3)说明章旨

(4)解释词义

(5)解释语句

(6)注音释义

(7)讲解语法

(8)记述典章制度

(四)古注的名称、术语

1、名称:故、训、传、记、注、解、笺、章句、集解、校注、说、诠、述、学、

订、校、考、证、征、集传、隐、疑、义、间诂、义疏、疏证、音义、

正义、音训、内传、外传、大传、小传、补传等。

2、术语

(1)释义术语

①曰、为、谓之:译为“叫做”。

例:《诗经·豳风·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麦。”毛亨传:“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譬犹蝇蚋之附群牛。”李善注:“《说文》曰:‘秦谓之

..蚊。’”

..蚋,楚谓之

②谓:译为“是指、是说”。被解释的词放在“谓”前,“谓”后的话往往用来说

明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

例:《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

《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③貌、之貌:译为“……的样子”。放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

某种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例:《楚辞·哀郢》:“众踥蹀而日进兮。”洪兴祖注:“踥蹀,行貌.。”

《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郭象注:“泠然,轻妙之.貌.。”

④犹、犹言:译为“等于、等于说”。往往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用引申义训解本文。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2)声训术语

之言、之为言:必须用声音相通的词语来作注释,即“声训”。

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

玄注:“萧之言

..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尔雅·释训》:“鬼之言

..归也。”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

之为言

...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

(3)注音术语

①读为、读曰: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例:《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变。”郭庆藩注:“辩读为

..变。”

《书经·尧典》:“播时百谷。”郑玄注:“时读曰

..莳。”

②读若、读如:主要是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

例:《楚辞·离骚》:“又重之以修能。”洪兴祖注:“故有才者谓之能,此读若

..耐。”

《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

读如

..《诗》”‘虵虵硕言’之虵。”

《礼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郑玄注:“信,读如

..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4)校勘术语

①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②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文字。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系辞》

(二)分类:

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

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②分类:

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传》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

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

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

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王朗健笔誇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

(2)譬喻(比喻)

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②分类:

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

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

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苏轼·卜算子》

C博喻: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例: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3)代称(借代)

①定义:事物本有自己约定俗成的称号,有时为了修辞上的需要,作者不用该事

物的固有名词,而临时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叫做代称。

②区别代称与譬喻:譬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某事物,译为“像”。代称是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译为“是”。

例: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乘坚策肥。《汉书·食货志》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水经注·巫山·巫峡》

③分类:

A用该事物的性质、特征指代该事物。

例:为肥甘

..不足于体与?《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不足于口与?轻暖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诸葛亮《出师表》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水经注·巫山·巫峡》

载圆.履方.。《淮南子·本纪训》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伟业《圆圆曲》)

赤脚挑残笋,苍头

..摘晚茶。陆游《幽居初夏》

古之伐国,不杀黄口

..。《淮南子·礼论》

皤然阡陌间,来往几鲐背

..。陆游《若耶村老人》

B用泛称代特称。

例:晋国

..,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擅山海

..之富。《洛阳伽蓝记·王子坊》

但知以声色

..淫蛊上心耳。《青溪寇轨·容齐逸史》

..、土木

C用特称代泛称。

例:凌阳侯

..之犯滥兮,忽翱翔之焉薄。《九章·哀郢》

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江淹《别赋》

许史

..相经过,高门盈四牡。王维《偶然作》

大雅

..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

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

..。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

世有伯乐

...。韩愈《马说》

..,然后有千里马

D用人名代事物。

例:日高五丈睡正浓,将军打门惊周公

..。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春网荐琴高

..。黄庭坚《送舅氏野夫之宣城》

E用地名代事物。

例:欲写李成《骤雨》;惜无六幅鹅溪

..。黄庭坚《题郑防画夹》

食顷,有一人控大宛

..,汗流驰至。白行简《李娃传》

常恐夜寒花索寞,锦茵银烛按凉州

..。陆游《花时遍游诸家花园十首》

F代职业,工种,官职等。

例: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大雅·板》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

..。《孟子》

吴人伐楚,获俘焉,以为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

及三闾

..桔诵,情采芬芳。《文心雕龙·颂赞》

G用部分代全体。

例: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4)并提(分承、合叙)

①定义:并提是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达,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例:夫种蠡

..无一罪,身死亡

..。《史记》

脭醲肥厚。……发皇耳目。枚乘《七发》

耳目聪明。《后汉书·华佗传》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②并提之法用不好,则以辞害义。

例: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左车为安阳侯。《史记·孝

景本记》

③古籍中,合叙法用得较广泛。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韩愈《师说》风霜高洁,水落而不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5)互文(互见、互文见义)

①特点: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

②分类:

A一个句子中某些字词互见。

例: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

没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郦道元《水经注》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欧阳修《醉翁亭记》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主人下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B多数情况下,互见出现在上下两句之中。

例: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焦仲卿妻》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木兰诗》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

C同义词互训,避免行文重复。

例: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李斯《谏逐客书》吾再逐于鲁,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庄子·山水》

跖.越者,或以舟,或以车,虽异路,所极.一也。《淮南子·说林》

时维九月

..。王勃《秦王阁序》

..,序属三秋

(6)夸饰(夸张)

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卫风·河广》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鸿门宴》

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洛阳珈蓝记·王子坊》

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7)倒置

倒置是一种没有规律的修辞方式。倒装是一种有条件的语法现象,今人的倒装对古人来说是正常的句式。

例: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传·昭公十九年》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

春与猿吟兮,秋鹤与飞。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8)委婉

①定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②分类:

A避粗俗

例:荒侯市人病,不能为人

..。《史记·樊郁滕灌列传》

即阳为病狂,卧便利

..。《汉书·玄成传》

权起更衣

..。《赤壁之战》

B避忌讳

例:放勋乃徂落

..。《孟子》

一旦山陵崩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七月丙寅,始皇崩.于沙丘平台。《史记·秦始皇本纪》

即宫车晏驾

....,非大王立,尚谁立哉?《汉书·灌夫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诸葛亮《出师表》

百岁之后

....,归于其居。《诗经·唐风·葛生》

越数月,而先生亦捐馆

..。廖廷柏《切韵考外篇·跋》

C避冒犯

例:陛下富于春秋

....。《史记·李斯列传》

太子方富.于年

..。枚乘《七发》

不才

..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D交际辞令

例: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王安石《答司马迁议书》

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左传·齐桓公伐楚》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左传·鞌之战》

此外,还有反语、双关、拈连、设问、错综、对比、排偶、反复、层递、顶真等,今已见之,故从略。

古书的注释

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十三经注疏》 2、掌握古书注释的 常见术语:曰、为、谓之 谓犹之言 之为言读曰(读为) 读若(读如) 一、古注的重要性 1、古注是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注释古书重要依据 3、古注能教我们注古书的方法 4、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理论 二、古注的发展概况 1、注释的萌芽期——先秦 先秦的注释是非系统性的,且多在古籍正文中。 《孟子离娄上》:”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泄泄,犹沓沓也。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 2、注释的兴盛期——两汉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两汉注释的特点:主要限于给儒家经典著作做注。 (3)两汉时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毛诗诂训传》《古文尚书注》 《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春秋公羊解诂》 《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楚辞章句》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注释范围扩大到非儒家经典著作。唐代开始既注原文,也注前人之注。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老子注》《庄子注》《春秋外传》《国语注》《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周礼疏》、《仪礼疏》《春秋公羊传疏》《春秋谷梁传疏》《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孟子疏》《经典释文》《荀子注》管子注》《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史记集解》《汉书集注》《文选注》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1)本期注释的特点: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等思想观点。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书籍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5、古籍整理和古注的高峰期——清朝 (1)原因: 统治者大搞文字狱,文人不敢涉及现实而把精力转向古籍。 (2)清人古注成就体现:注书范围广,注书质量高。 范围广:前人没人整理和注释的古籍,清人作了注解,前人注解过的古籍清人重新作注。质量高:注释详尽可靠,解决了古书中许多疑难问题。 三、古注的内容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一、名词解释(古书注解) 1、类型 ①传:解说经文字词句并阐明经义。 ②笺:有补充与订正传的意思,一方面对传中简略隐晦的地方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传的意见提出,使可识别。 ③集解:將各家的解说汇集在一起或者兼采诸家之说对经传进行通释都叫做集解。 ④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疏即义疏,,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稱作“义注、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⑤正义:得名于“解释经传而得其正义”,与“疏”名异实同。一般把官修的“疏”称作“正义”。 ⑥章句:即离章辨句。除解释字词句外,还要说明句意及全章大意,指出全篇的题旨,分析篇章结构等 2、术语 如字:它表示在这特定的上下文里,这个字要按照它本来的读音读。 犹:注解术语,该术语往往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解释本义。相当于现代的“等于说、相当于”。曰、为、谓之: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还可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谓:注解术语,主要用来解释词义,其后的话语往往用来说明前面的词语所指的范围或比喻、影射的事物。貌、之貌:注解术语,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现代“……的样子”。 之言、之为言:注解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释。 读为、读曰:注解术语,常用于以本字来解释假借字。 读若、读如:注解术语,主要用来作注音,有时也可以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混言,析言;当作当为 或作、或为:校勘术语,常用来说明不同版本的异文。 当作、当为:校勘术语,一般用来纠正古书中的误字。 衍文:也叫“衍、衍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增加的字。 脱文:也叫“脱、夺字”,校勘术语,指古书在传抄或刻印过程中误脱落的文字。 二、字词解释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 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存;成就;相生:互相依存 3、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表现,显现;倾斜,等于说依靠 4、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音:和声;声:单音和:和协 5、处无为之事:行……之事;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6、万物作焉而不辞:兴起;不干预 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据为私有;依靠而获取 8、三十辐共一毂:车的辐条;车轮中心有圆孔的圆木 9、埏埴以为器:以土和泥,揉和;黏土;用水和黏土 10、凿户牖以为室:房门;窗子 11、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利 1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规律;把弦安在弓上 13、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把弦压低;把弦升高 14、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减少 15、损不足以奉有馀:供养 1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有德的人 17、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邪!:居功;表现出 18、小国寡民:使动,使小,使寡 19、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十倍;通“百”,百倍;

古书的注解

通論古書的注解 第一節古書注解的體例 注解古書的工作開始於漢代。秦以前的許多典籍傳到漢代,由於種種原因,漢代人已經不能完全讀懂,於是有一些人專門爲這些古書做注解,如漢代的毛亨、孔安國、馬融、鄭玄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注解家。他們在注解古書時,都有一定的體例,了解這些體例和注解的內容,對我們閱讀古書是非常有用的。我們按照注解的體例分類如下: 一、傳注類 1、傳:本指古代驛站傳遞公文的交通工具,引申爲由此達彼之義,因而遞達古今語言也稱作“傳”。傳,即指闡明經義。 漢代最有代表性的傳是毛亨對詩經做的傳。它以字詞爲訓釋的基本單位。 2、箋:《說文·竹部》:“箋,表識書也”,意思是“在書中有所表記之也”,指在原有注釋旁附記自己的意見。一般是對前人的注有所闡明、補充,或有所訂正。 3、注:也是對經籍的解說。鄭玄曾對《周禮》、《儀禮》、《禮記》作注,鄭玄之後,“注”幾乎取代了“傳”,而成爲訓釋經籍的統稱。二、章句類 章句是離章辨句的意思。這種體式以句子爲基本訓釋單位,通常先解釋詞義,再把字詞的注釋融進句子的直譯之中,串講句意,進而達到對章旨的探討。這種體式的優點是對文獻的注釋更富於整體性,有利於對主題的理解,但不如傳注簡明。東漢時期留下的章句著作很多,

流傳至今的有王逸的《楚辭章句》和趙岐的《孟子章句》。 《楚辭章句》 是王逸根據劉向的《楚辭》十六篇,再加上他自己作的《九思》,逐篇進行訓釋而成。每篇前都有敘文,說明作者和寫作旨趣。這些序文對於理解原作非常重要。 例一《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國南郢之邑,沅、湘之間,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樂鼓舞以樂諸神。屈原放逐,竄伏其域,懷憂苦毒,愁思沸郁。出見俗人祭祀之禮,歌舞之樂,其詞鄙陋。因作《九歌》之曲,上陳事神之敬,下見己之冤結,托之以風諫。故其文義不同,章句錯雜,而廣異義焉。 王逸作章句的體例是:先解釋詞義,再串講文句大意。 例二 《孟子章句》 偏重於分析章節句讀,對詞義的解釋不多。篇首有篇題解釋,每章之末有“章旨”。 例三《孟子章句》:“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章旨:言民和爲貴,貴於天地。” 三、義疏類 義疏即疏通其義,它不僅解釋正文,而且還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義疏有疏、注疏、正義等別稱。“正義”即“正前人之義疏。”內容與義疏相同。 最有代表的是唐代孔穎達的《五經正義》。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 A引言 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B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C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A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B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C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D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完整版)古代汉语注解习题

古代汉语练习题 第一节 古注的类型和编排体例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 传 笺 正义 集解体 二、判断题(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张守节的《史记正义》的注解类型是义疏体。( ) 2.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 ) 3.《十三经注疏》本中的《礼记》是郑玄注,孔颖达疏。( ) 4.晋杜预所撰《春秋经传集解》与汇集众说的“集解”名同而实异。( ) 5.《经典释文》的作者是唐孔颖达。( )

6.章句体在对句意的串讲、分析中,往往包含了对原文词义的解释。( ) 三、填空题 1.在《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有四家的注解,即西汉 的《毛诗故训传》,东汉 的《毛诗笺》,唐 的《毛诗音义》,唐 的《毛诗正义》。 2.章句的意思是 。 3.不仅注释原文,同时也解释注文的注释方式叫 ,也叫 。 4.《孟子章句》的作者是 。 四、选择题 1.下列古注属于章句体著作的是( ) A.《淮南子注》 B.《孟子集注》

C.《楚辞章句》 D.《广雅疏证》 2.《十三经注疏》本中的《周易正义》的作者是(A.何晏B.孔颖达 C.郑玄 D.杜预 3.何晏的《论语集解》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章句体 C.义疏体 D.集解体对的 4.陆德明的《经典释文》属于下列哪种古注类型( ) A.传注体 B.义疏体 C.集解体 D.音义体 五、问答题 1.“疏”与“传”、“注”在训诂上有何不同? 2.阅读《诗经·魏风·硕鼠》一诗的注疏,回答问题:利用注文解释“硕鼠”、“贯”、“女”、“顾”、“适”的意思,并指出是谁的解释。

古汉语.下 通论 第四单元 古书注释标点翻译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古代汉语》(下册)通论知识要点﹙一﹚ ■第四单元:古汉语综合运用(共三节) ●笫一节古书的注释〔训诂学常识〕 一古书注释概说: 1汉代的古书注释: 西汉多为先秦儒家经典作注,东汉范围渐扩。 汉代的著名注释家有:西汉毛亨(《诗诂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传》、《孝经传》),刘向《五经通义》等;东汉郑玄(《毛诗笺》、《三礼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高诱(《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章句》)等。 2 汉后至唐代的古书注释: 魏晋南北朝:玄学发展,出现了魏·王弼《老子注》、晋·郭象《庄子注》等,史书亦有吴·韦昭《国语注》等; 唐代:出现了“疏”(或曰“正义”)的体例,代表作有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正义),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等。儒家经典之外注疏有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集注》等。 3 宋代至清代的古书注释: 宋代:邢昺为《论语》《孝经》《尔雅》作疏,孙奭为《孟子》作疏,朱熹作《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后人把汉至唐宋注疏的儒家经典加上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的音义合刊为《十三经注疏》。 清代:清代学者盛行古籍整理与研究,对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更深。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等。 附:唐、宋注释家的重要成果—《十三经注疏》 ⒈《尚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 ⒉《周易》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正义 ⒊《诗经》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正义 ⒋《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⒌《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⒍《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 ⒎《春秋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⒏《春秋穀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⒐《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作者: ————————————————————————————————日期: ?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古代汉语句法修辞补充

分析: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有何异同? 相同处:①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动宾关系。 ②两种用法均可以由名词与形容词的活用形成。 不同处:①所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现实 或者能够实现的,而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 看法,客观不一定如此。 ②出现的范围不同。意动用法仅限于形容词与名词的活用,动词只有 使动用法,而无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的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或偏正关系,则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活用为动词。 5.名词、形容词放在代词“之、我”的前面,活用为及物动词。 6.名词后面有介词结构作补语,活用为动词。 7.名词用“而”连接时,组成并列结构,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方位名词,名词性词组活用为动词 修辞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1.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2.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1.明喻 2.暗喻 3.借喻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以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3.用特称代泛称 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哀郢》) 4.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 5.用部分代全体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6.用具体代抽象 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以使句子结构紧凑,文辞简洁。可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或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二、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三、问答: 1.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哪几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古书注解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几种? 捌、古书的标点 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标点古书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2.标点古书常见的错误有哪两种情况? 3.什么是句读,句读与今天所说的标点有什么不同? 二、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拔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譑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一、为什么要读古注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陆筠注:?折枝为磬折腰肢。?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 《梦溪笔谈》:?士人刘克博观异书。杜甫诗有?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克乃按《夔州图经》,称峡中人谓鸬鹚为‘乌鬼’。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余在蜀中,见人家有养鸬鹚使捕鱼,信然,但不知谓之‘乌鬼’耳。? 古书的注释按时间分可以分为古注和今注两大类(大体清代以前的注释叫古注)。今注吸收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一般说来观点比较正确。科学性较强,而且使用现代汉语,通俗易懂,但我们阅读古书仅仅借助今注是不够的,这是因为: 1、古代的传注家距古书成书时代近,如汉代注先秦之书,也就是几百年,语言变化不大,典章制度尚存,加之他们学识渊博,学风扎实,所作的注解往往比较可靠。这些古注都是今注的基础和依据。今注有的比较简单,各种注本对一些问题的解释也不尽相同,为了更加确切、深入的理解古书的内容,就必须阅读古注。 2、有许多古书至今没有今注。我国的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有今注的只是一小部分,对多数没有今注可参考的古书在阅读时必须借助古注。 古人读书非常重视古注。(清)阮元在《十三经注疏》前的《重刻宋版注疏总目录》中说:“窃谓士人读书当从经学始,经学当从注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读注疏不终卷而思卧者,是不能潜心研索,终身不知有圣贤诸儒经传之学矣。”

我国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笔记(王力版)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

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一、引用 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 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 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 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二、譬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 A.明喻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 B.暗喻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 C.借喻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 D.博喻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 练习:说明下列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霸》)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赤壁赋》) 三、代称 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 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 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 解﹑集释等。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 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 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 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 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 (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偶尔有用“谓”辨 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如“同犹俱也。”用远引申义来解释。如“老犹敬也,幼犹 爱也”。以今语释古语。“谁为,犹为谁也。”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 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毛传:“思,辞也。”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 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 体表达义。如《礼记》:“古者公田藉而不税。”郑玄注:“藉之言借也。”古注中 也有用“之言”来解释用字通假现象的。如《诗经》:“既敬既戒,惠此南国。”郑笺:“敬之言警也。”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修辞方式 引用譬喻借代并提互文夸饰委婉倒置 引用 引用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文句或历史故事。引用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言、引文和引事;按照引用的方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言就是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引文就是引用见于书籍的文字。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用的目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用相关的材料来加强文章说服力。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论语·季氏》 2. (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二年》) 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例1是引言,例2是引文,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用分直用和化用。直用就是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用。如: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曹操《短歌行》,引《诗》) 《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用《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心情。 化用就是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文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 诗歌的最后一句是《庄子·物论》:“大辨不言”。《庄子·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两处语意的化用,几乎不露引用的痕迹。这既是化用,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用出处的引用。 1. “山岳潜形,商旅不行。”(范仲淹《岳阳楼记》;《易·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赤壁赋》(《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4.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杜甫《北征》;陶渊明《桃花源记》) 引言、引文有暗引,引事也有暗引,阅读古文时更值得留意。 1.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 2. 古之取人,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例1“登龙门”引用东汉李膺的故事。《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

古代汉语练习——古书注解

古书注解练习 [练习一] 一、填空: 1、注解古书的工作开始于_______时代。当时著名的注解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部重要的古代作品,注解的人常常很多,后来就有人把各家的注选集在一起,再加 上自己的注解,成为________或_________,例如何晏注《_____ _____》,就是此类著作。 3、注解常见的几种情况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4、《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______人或_______人做的注,______人做的疏。 5.《春秋左传》是晋_______注,唐_____等正义;〈尔雅〉是晋_____注,宋______疏。二、将常用的注解术语“曰”、“谓”、“犹”、“貌”、“之言”分别填入括号。 1.《礼记·王制》:“古者公田籍而不税。”注:“籍( )借也。” 2.《诗·魏风·伐檀》:“之河之侧兮。”毛传:“侧( )崖也。” 3.《楚辞·涉江》:“冠切云之崔嵬。”王逸章句:“崔嵬,高()。” 4、《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注:“政()法教。” 5、《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注:“同门()朋,同志()友。” 三、阅读下面古书的注解,并回答问题: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杭,渡也。笺云:谁谓河水广与,一苇加之,则可以渡之,喻狭也。今我之不渡,直自不往耳,非为其广。○苇,韦鬼反。杭,户[疏]笺:“一苇”郎反。与,音余,下“远”与“同”。狭,音洽。为,于伪反○正义曰:“言一苇者,谓一束者也,可以浮之水上而渡,若桴栰然,非一根苇也。此假有渡者之辞,非喻夫人之宋渡河也。何者?此文公之时,卫已在河南,自卫适宋不渡河。”(《诗经·卫风·河广》) 1、哪几句话是毛传? 2.哪些话是郑笺? 3.哪些话是孔疏?孔疏是解释谁的话? 4.哪些话是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 四、简答题: 1.古书注解中的“谓”和“谓之”有何不同? 2.古书注解中“读为、读曰”和“读若、读如”有何分别? [练习二] 一、选择题(单项或多项): 1.古书注解中,用作校勘的术语是____________。 ①之言,之为言;②夺;③当为;④谓之;⑤犹 2.为《十三经注疏》作《校勘记》的是_________。 ①王念孙;②王引之;③俞樾;④阮元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有___________。 ①李善注;②五臣注;③颜师古注;④孔疑达注 4.李善为李密《陈情表》“既无伯叔,终鲜兄弟。”两句加了注:“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李善这里是____________。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郭锡良版)

(一)古书注解的重要性 1、古注是我们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 2、古注是重新注释古书和检验新注是否正确的重要依据。 3、古注中包含着许多语言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 (二)古注的源发、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源发:先秦:萌芽→两汉:兴盛→魏晋至隋唐:发展→宋元明:中落→清:复兴→解放后:出版→现代: 研究 2、历代特点及名家注 (1)先秦 ①特点: A注释多夹在正文中。 B尚未成为一门学科。 C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无注释专书。 ②名家注: 例: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周易·说卦》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系辞》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孟子·梁惠王》 (2)两汉 ①特点: A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 B重视字词句的解释。 ②名家注: 例: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周易注》、《尚书注》、《毛诗注》、《论语注》、《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王逸《楚辞章句》。 (3)魏晋至隋唐 ①特点: A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受玄学影响。 B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正义)”。 ②名家注: 例: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孔颖达《五经正义》(《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陆德明《经典释文》;杨倞《荀子注》尹知章《管子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4)宋元明 ①特点: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后人称“六经注我”。 ②名家注: 例: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孙奭《孟子疏》;朱熹《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十三经注疏》:即为《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作的十二本疏与《经典释文》的合称。 (5)清 ①特点:从材料出发,详尽可靠流于繁琐。 ②名家注: 例:阮元《校勘记》(为《十三经注疏》而作) (三)古注的体例、内容 1、体例 (1)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解文献词句为主的注解体例,常见名称有“传”、“注”、“笺”。(2)义疏体——是一种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注解体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3)章句——“离章辨句”的意思,如赵岐《孟子章句》。 (4)集解体——又称集注,集说,集释,是一种汇集众说的注解体例,如何晏《论语集解》。 2、内容——以《诗经·鄘风·相鼠》为例。 △原文:相鼠○刺无礼也○卫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刺在位承先君之化无礼仪也○相息亮反篇内同[疏]相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郭锡良版)

(一)含义: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易·乾·文言》 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系辞》 (二)分类: 1、消极修辞:指遣词造句用语,使文字通顺流畅的方法,如增字,删字,颠倒,炼字等。 2、积极修辞:指广泛使用的各种修辞方式。 (1)引用 ①目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文心雕龙·事类》 ②分类: A引言:引用那些不见之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例: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书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史记·季布列传》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水经注·巫山·巫峡》 B引事:引用历史故事。 例: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 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州书》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取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 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诉衷情》 C引文:引用见之于载籍的文字。 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先秦以引经书为主,如《孟子》引《诗经》26次,《荀子》引《诗经》70次。 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如《岳阳楼记》的“商旅不行”引自《易经·复卦》,《赤壁赋》的“逝者如斯”引自《论语·子罕》。 c略改:左相日与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杜甫《饮中八仙歌》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韩愈《送孟东野序》 王朗健笔誇翘楚。到如今,落霞孤鹜,竞传佳句。辛弃疾《贺新郎<赋滕王阁>》(2)譬喻(比喻) ①作用:使道理通俗易懂,文字生动形象。 ②分类: A明喻:往往用“譬如、譬犹、譬之、犹、若、如”等词语加以表明。 例:背如泰山,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肤如凝脂。《卫风·硕人》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B隐喻:不用“譬喻”等比喻词,而是直接表述。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步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柳宗元《封建论》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韩愈《答李翊书》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苏轼·卜算子》 C博喻:用很多比喻来说明同一事物。

古代汉语通论十七十八古书的注解

通论(十七)古书的注解 重点:常用术语ps背课本P612下面的十三经注疏的作者 由于时代久远,我们阅读古书,会碰到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一般可以通过参看古书的注解。古书的注解,有古代人用文言文作的,也有现代人用现代汉语作的,相比较而言,后者要比前者少得多。而且,现代人要注解先秦古书,也离不开汉唐人的旧注。所以,要读懂古书,必须参考古书的旧注,了解其体例,注解的方式以及它的局限性等等。 一、古书注解的概貌 为什么要给古书作注,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语言的发展变化,使得后人对古书中的一些话看不懂了,于是就要由专门研究的专家来作注。戴震在《尔雅文字考序》中说:“昔之妇孺闻而辄晓者,更经学大师转相讲授仍留疑义,则时为之矣。”就是这个意思。 系统地给古书作注,是从汉代开始的。比如在汉代,《诗经》有三家的解说,即鲁之申培公、齐之辕固生和燕之韩婴,分别称为鲁诗、齐诗、韩诗。后来又有毛亨作的传(称《毛诗》)。孔安国曾给《尚书》作注;马融、郑玄都曾给许多儒家经典作过注;高诱给《战国策》《吕氏春秋》、《淮南子》作注;王逸给《楚辞》作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经典在汉代几乎都有人作了注。汉代的注解比较注重语言文字的解释和名物的说明,而且他们离先秦时代比较近,所以汉代的注解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汉代注解的古籍主要是儒家经典,到后来注解的范围逐步扩大,不仅先秦时的老庄著作有人作注,汉代的著作也有人作注了。如在六朝时,有魏代的王弼注了《老子》,晋代的郭象注了《庄子》,三国时韦昭注了《国语》,刘宋时裴駰作了《史记集解》等等。唐代是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古籍整理也颇繁荣,如唐初著名学者孔颖达注《五经》,李善注《文选》,颜师古注《汉书》,都为后世所称道。又如司马贞作《史记索引》,张守节作《史记正义》等。一些“子书”(哲学著作)也有人作注,如杨倞作《荀子注》,尹知章有《管子注》等等。 宋朝注释家中最有名的就是朱熹。他有《周易本义》、《诗集传》、《论语集注》、《孟子集注》、《楚辞集注》等。他的注释能吸取汉唐人的长处,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解释古书中的词句。他对《诗经》中《国风》一些诗的解释,能不受毛传的束缚,指出它们是爱情诗,比汉儒高明。当然,朱熹是理学家,他的注解也有不少地方是用来宣扬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的。 著名的《十三经注疏》,大多数是汉代或魏晋人作的注,唐宋人作的疏,下面是《十三经注疏》的作者: 《周易》:魏·王弼、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公羊传》: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谷梁传》: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到了清代,我国传统的“小学”发展到了高峰,语言文字研究的成就,也在古书的注解工作中得到反映。清人的注解工作,不但范围广,而且质量高。范围广是说一些比较重要的古籍,前人已经作过注的(比如十三经、先秦诸子),清人几乎都重新作了注(如陈奂的《诗毛氏传疏》、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焦循的《孟子正义》、王先谦的《庄子集释》、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前人没有作过注的,许多也有清人作的注。质量高是说清人注书往往旁征博引,同时又审慎地加以考核,他们在音韵、文字、训诂方面达到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