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古代文人画的发展

浅析古代文人画的发展摘要:中国文人画一直备受画坛关注,文人画以区别院体画而出现,争议颇多,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多种因素促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并有很长的发展过程。
本文就文人画的发展历程简单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文人画;士大夫;笔墨情趣;诗书画印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09-01文人画的本质特征是以形写神,这种思想在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
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论点,奠定了文人画重神韵轻轮廓的特点。
唐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了“以形似之外求其画”的论点,他认为“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在这里他强调了“气韵”在作画中的重要性,“气韵”二字便成为文人画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
唐代王维被认为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他有着深厚的艺术修养,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意境悠远,其画富有神韵,他笔下的山水景物常常是用墨略施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
在他的画作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对文人画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北宋后期至南宋时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大转折时期,苏轼不仅提出了文人画的理论,并且通过自身的实践使文人画理论不断扩展,他提出绘画不仅要表现景色,更要传达意境,是后世文人画重格调、重意境的开端。
他曾品评王维的诗画,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反映了他主张诗要有画意而画要有诗情的文人画主张。
宋代的文人画理论为以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方向,对绘画的发展和画风的演变带来了不可估量的重大影响。
诗词书画艺术的共同繁荣为文人画的发展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北宋期间以文同、黄庭坚、李公麟和米芾等人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以书法入画,他们更加注重发展水墨技巧。
米芾与其子米友仁开创的“米氏云山”,巧妙的运用宣纸的特征,将王维的水墨渲染加以利用并发展,充分发挥水墨多变的特征,形成“五彩墨色”的特殊效果,表现了烟云变换、雨霁朦胧的江南水乡风貌。
初探中国画论“形神论”的传承与发展

初探中国画论“形神论”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形神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亦是中国画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绘画史上,形、神关系一直非常吸引中国历代画家、理论家的注意。
孰是孰非,众说纷纭。
本文着力探讨其萌芽、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形似神似形神兼备似与不似一、“形神论”的起源所谓“形”,是指事物的外观表现,绘画中一般指称绘画对象的原形。
《尔雅》有云“画,形也”即没有形象就没有绘画。
对“形”的把握是绘画发展的初级阶段。
所谓“神“,是指实物的本质特征,或人之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即宇宙间所具有的生生不息之活力,亦即生命力。
早在汉代,《淮南子》一书中对于形神关系就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
《淮南子》云;“神贵于形也,主张神主形从。
”指出了绘画的创作不应只追求外形的近似与细节的真实,重要的是把“神”,即决定外形的内在精神很好地表现出来。
强调“神”体现在绘画上,是绘画创作最重要的因素。
《淮南子》虽然对形神论的问题阐述并不明确,但它却是开创这一理论的先声。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趋于成熟,画家们开始在人物画理论上积极探讨,即从注重描绘人物外形的惟妙惟肖到展示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趋向。
而顾恺之则是在这一时代中,对于人物画感悟最深,艺术贡献最突出的画家。
顾恺之将这一形神观继承发展,并应用于绘画领域之中,提出了人物画“传神”的要求及“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主张,而这也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形神论”。
顾恺之的这种绘画思想为我国古典画论奠定了基础。
他围绕着这一理论还相应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悟对通神”等人物画精髓理论。
也因为他的艺术理论从而影响并孕育了谢赫的《古画品录》,对于后世更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形神论”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的传承与影响随后,谢赫则将顾恺之的理论更加系统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
“六法”是我国古代绘画经验的系统总结,其中所涉及到的各种论述在魏晋以来的诗、文、书、画论中已陆续出现,到南齐,随着绘画实践的发展以及绘画和整个文艺思想的活跃,谢赫在“六法”中把“气韵生动”放置首位,要求生动地表现对象的生命活力和神采风韵。
恽寿平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当代性

恽寿平(1633—1690)是清代“常州画派”的代表画家。
他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又字正叔,别号南田,一号白云外史、云溪史、东园客、草衣生,其斋名曰瓯香馆,因而别号瓯香馆主。
其与王时敏(1592—1680)、王鉴(1598—1677)、王原祁(1642—1715)、王翚(1632—1717)和吴历(1632—1718)并称“清初六家”。
恽寿平一生并无功名,早年生活坎坷,历经朝代更替、兵荒马乱,但其一生大多以诗文、书画自娱,与当时的书画名家多有交流切磋。
其活动范围大多以江苏常州为中心,行迹遍布杭州、苏州等地。
他擅诗文和绘画,兼擅书法,著有《瓯香馆集》《南田画跋》。
恽寿平早年以山水画见长。
因其友人王翚亦以山水见长,恽寿平遵循“同能”莫若“独诣”的古训,改弦易辙,转向花卉。
就恽寿平整个艺术历程来看,其早期的山水作品亦并不弱,即便与以山水见长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和吴历相比,亦未遑多让。
但在美术史上,无论存世作品的数量,还是在绘画史上的地位,恽寿平的花卉都远超其山水。
故在清代及当下视野中,恽寿平都是以花鸟画家的身份出现的,他对后世的影响也都集中在花鸟画领域。
(图1、图2)恽寿平以没骨花鸟画著称,他融会了黄筌、徐熙以来的花鸟画技法,浸淫于宋元绘画中,将没骨花鸟画发扬光大,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花鸟画新风。
时人邵长蘅(1637—1704)在《书恽正叔画册后》中谈到恽寿平花鸟画的创意:“宋人写生,以徐熙为最,黄筌父子次之,明沈石田、陈道复作水墨花鸟亦出徐熙,虽浅色淡墨,殊有深趣。
近来,吾乡恽寿平正叔工没骨写生,不同墨笔钩勒,而渲染生动,浓淡浅深间妙,极自然,亡论道复,即石田未远过也。
尝与余作折枝海棠、山茶、梅花、水仙及水藻游,凡十二幅,携行簏中,有力者攫之而去,时时往来胸次已五六年。
恽今老矣,画亦渐不易得,忽见此页,顿还旧观。
”其指出恽寿平花鸟画的源流,称“吴门画派”的恽寿平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当代性文_朱小红中国工艺美术馆内容提要:恽寿平的绘画设色艳雅秀美,清新自然。
浅谈隶书的传承、发展和创作

策划·视界欧新中Ou Xinzhong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理事、隶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合肥市政协委员,合肥市赖少其艺术馆书记、副馆长。
2014 年被北京水墨基金会提名为“安徽省十大青年书法家”,2016 年获“安徽书画年度人物”称号。
作品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以及全国第二届隶书大展提名奖等,作品曾入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优秀会员作品展、第二届中国当代楷书名家邀请展等全国大展近30次,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书法》《书法报》等曾做专题报道,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期刊。
浅谈隶书的传承、发展和创作文_欧新中隶书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瑰宝之一,“上承篆书之规脉,下开楷体之先河”。
隶书源于战国,孕于秦,盛于汉,西汉为隶书的发展时期,东汉为隶书的全盛时期。
自汉以降,魏、晋隶书较为平板,少汉之高古。
唐隶融入楷法,法度森严,但少汉之自然纯朴。
直至清乾嘉之季,由于考古学的兴起,以及提倡碑学,隶书再度中兴,出现了一批独树一帜的隶书大家。
由于多元化的审美倾向、大量的考古发现以及各种新材料的运用,现当代隶书创作更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隶书的结构特征与审美内涵隶书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与美感深受人们的推崇与喜爱,在当代广受追随和学习。
将篆书的曲线美转化为波状线美,其“蚕头雁尾”的波画,极富韵律感和起伏感。
通过左右笔画的呼应来表现波势的结体,其展翅欲飞的体势又表现出特有的节奏。
整个字的体势随着波势在横向上展开,其结构中左右两侧充斥着一种横向的张力,以中心为重点向两侧分张、舒展,维持结体的力学平衡。
由小篆的均齐单一演变为姿态丰富、变化万千,在形式美上有了重大突破,有些(如简帛书)则用上长垂笔,将字形拉长和横式造型相映成趣,增强了字与字之间的节奏感。
藏露、方圆、起伏、相背、粗细、长短、快慢、开合、避就、收放、疏密变化充斥其中。
更有博大、沉雄、古拙、隽秀、苍野等各种流派,使得隶书更具艺术生命力,为不同风格创作和取材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和表现方法。
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演讲稿

关于中国书画艺术的演讲稿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星河中,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书画的世界,探索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感受它所蕴含的无限魅力。
一、书画艺术的历史渊源书画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从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到金文的庄重古朴,从秦汉的篆隶到唐宋的行草,每一个时代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晋代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其流畅自然的笔触和超凡脱俗的气韵,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典范。
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以其雄浑刚健的笔力和深沉悲壮的情感,展现了书法艺术的另一种风貌。
宋元时期的山水画更是达到了高峰,画家们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和深刻理解,表达了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二、书画艺术的现代传承与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书画艺术也在不断地传承与创新。
在现代,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机构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
例如,博象美术馆的“数字+”沉浸式书画光影体验展,就是将传统书画与现代数字技术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这种创新不仅让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和欣赏到书画艺术。
此外,柳云峰先生在书画大赛华夏杯中荣获金奖,他的书法作品既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广泛赞誉与高度认可。
柳先生的成功,是传统书法艺术在现代社会中传承与创新的典范。
三、书画艺术的教育与推广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教育与推广。
在当代,许多教育机构和艺术家都在致力于书画艺术的教育与普及。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工作坊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书画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中来。
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公众的艺术素养,也为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书画艺术的数字化与全球化在数字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书画艺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书画作品的复制、传播和展示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中国书画艺术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中国书画艺术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中国书画艺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一直以来,它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被誉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瑰宝”。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独特的一种艺术形式之一,它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文人墨客都喜欢用书画艺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书画艺术是一种非常出色的传达和传承古代文化的工具,它代表了古代文化的高度智慧、审美和文化水平。
中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对书画艺术的研究和传承。
在古代,书画艺术被看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问,不仅能够表现出墨宝的美好,让人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同时还能够让人们了解到古代文化的哲学思想和情感世界。
因此,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视书画艺术,原因不仅在于书画艺术本身的价值和作用,更重要的是它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书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在古代,书画艺术是文人墨客在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娱乐方式。
他们一方面要生活,另一方面还需要追求一种情感和精神上的满足,这时候,书画艺术便成为了他们最喜欢的表达方式之一。
古代文人墨客以书画艺术为媒介进行的艺术创作,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他们以笔作画,以诗歌为载体,用一种简洁与细腻的方法表述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其艺术风格种类多样,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在书画艺术中,画与字的结合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得益彰,共同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一样,都具有很高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它们所表现的,不仅包含了中国艺术的深厚内涵和理性思考,更包含着人文精神,因此自古以来一直备受推崇。
而且,书画艺术还有着独特的文化传承价值。
它所展示出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情趣,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和艺术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营养和文化观念。
在古代中国,书画艺术以及与之相关的刻印、铜器、青铜器、陶瓷等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呈现出了千万种艺术形态和风格,它们既蕴含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哲学意蕴,也展现了古代文人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较高的艺术水准。
当代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画是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 作为一种综合
了政治、 经济 、 文学、 哲学、 宗教等多领域知识为一 体的艺术形式 , 具有极强 的多元性特征。具有悠
久 的历史 和 优 良 的传 统 。 中 国 画 经 历 了 原 始 社
有了传统 , 则不能称其为中国画。传统 , 不仅是指
技法 、 形式 、 艺术表现效果 , 更指 民族艺术的内质、 精神 。传统不是要我们去重复它 , 而是要在汲取
保持其 自身的规律与其文化精神的不变 , 另一方
面又要以宽容 的姿态接受新风气 , 以顺应时代潮 流的发展。在继承祖先 留下 的文化遗产 的同时, 不能固步 自封 , 应对传统美术进行不断的探索 , 寻 求创新之路。李可染先生师从于齐 白石和黄宾虹 先生, 他提出两旬座右铭 , 对传统“ 即: 要用最大的 功力打进去, 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 。 打 出来的主 ” 要 途径就 是 面 向生 活 , 生 万 物 。他 说 : 如 果不 写 “ 向传统学习, 不向前辈大师学习, 让传统直接在我 手 中中断 , 那就 会 犯 历 史性 的错 误 。 而 打 出 去就 ” 是要创新。 [ 2 中国古代有真正成就 的继承者 , 都是创造性 地、 开拓性地继承 中国画。如梁楷、 扬州八怪、 石
二、 中国画创新之必要与创新方 向
传统艺术是一个 民族在长时间的精神生活和
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历史积淀和智慧结晶。中国
语境下的中国画的传承与创新的探索与研究。
一
、
当代 中国画的再认识
画必须是传统的, 这是 中国画的民族性所决定 的。
传统是中国画美之所在 , 也是 中国画的灵魂。没
巧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同步发展 , 是一个不断继 承、 不断创新 , 有秩序地按 自然规律不断演进的过
一、书法艺术的起源、传承与发展

墨香育人正浓时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中国文化越来越关注,其实书法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书法就在我们身边。
但当前书法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书法教育除了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师资力量外,还要明确书法指导的关键之处。
关键词:书法生活现状指导关键书法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大力实施,将书法课程作为语文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已经势在必行。
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书法教育方面却存在许多不可小视的问题,值得我们探索和思考。
一、书法就在我身边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视野也越来越开阔。
我们可以到博物馆里欣赏到历代名家的书法作品,也能够欣赏到各种书法展览里的书法作品。
从报刊、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体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书家的作品以及他们的创作风格。
我们的家居布置,有时还张挂书法作品,一些文化机构也会用书画布置环境,有钱人有收藏爱好的可以收藏字画。
这些都表明书法其实离我们很近。
我们大纵湖水乡滨湖街道有宋曹路,有宋曹祖居,这都是为了纪念清代的大书法家宋曹的。
网络上这样介绍的。
宋曹,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字彬臣,号射陵,盐城郊区北宋庄人,生于1620年,卒于1701年。
我们应该值得骄傲,我们的脚下就是300多年前宋曹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前天晚上我和一个网友聊到他,他说宋曹没有王铎有名,他和王铎都是书法家,但就人品来说,宋曹要远胜于他。
入清后,他不满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自号耕海潜夫,以书诗自娱,而王铎投降了清朝,并且做了官,明代遗民眼中是被鄙夷的贰臣。
他是河南人,官至礼部尚书。
就书法而言,真的宋曹的作品没有他强吗?也不尽然,中国历来是书以人贵的,就是现在也一样,张海的作品和唐国强、贾平凹的作品谁受青睐,在老百姓眼中肯定是后者。
同样身为礼部尚书的王铎自然名气要大。
而宋曹著有《书法约言》、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作品也流传到海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发表时间:
2018-04-16T11:20:31.303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 作者: 黄定干
[导读] 悠悠的历史缔造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国书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历经千百年的变化造就了不朽的中国书画艺术
黄定干
广西柳州市群众艺术馆
545001
摘要:悠悠的历史缔造了深厚的民族文化,中国书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历经千百年的变化造就了不朽的中国书画艺术。本
文从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史出发,简要概述了我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详细解说了我国书画艺术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含义,并且对新
时期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最后就传承和创新我国书画艺术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对中国书画艺术的
传承与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书画艺术;传承;发展
前言:书画艺术集中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关
注的问题。然而,在西方文化的冲击、现代化科技的崛起使我国书画艺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新的时代下,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传
承与发展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我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一)书法艺术
历史上的书法艺术大致分为书法的产生、发展、成熟和个性化发展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商代中后期,甲骨文的出现,标志
着我国书法艺术的产生。甲骨文瘦挺有力,时露锋芒,大小变化,疏密有致,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章法、结字三要素,奠定了我国书法艺
术的基础。第二个时期,秦统一后,文字统一,字形扁长、笔画多为孤线、结构复杂的小篆;结构较为简单、笔画把圆转成方折、便于迅
速书写的隶书;便于速写的草书蓬勃发展,为书法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是书法艺术的发展时期。第三个时期,唐代,是我国书法艺术
发展的一个成熟时期,博大的气象使当时的书法多体现洒脱奔逸、恢宏宽博的气势。其中,书法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楷书,今天仍有
“学习楷
法从唐入手
”的说法。第四个时期,宋以后,我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个性化发展时期,字体已无大的建树和突破,仅在原有基础上融入自己的
风格,以发挥个性为主〔
1〕。
(二)绘画艺术
中国绘画的历史起源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技巧虽幼稚,但已掌握了初步的造型能力,对动物、植物等动静形
态亦能抓住主要特征,用以表达先民的信仰、愿望以及用于生活的美化装饰。
秦汉王朝绘画艺术空前发展与繁荣。其画风气魄宏大,笔势流动,既有粗犷豪放,又有细密瑰丽,内容丰富博杂,形式多姿多彩。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争频繁,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佛教美术勃然兴起:如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麦积山石窟,敦
煌莫高窟等壁画。
隋唐时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
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五代两宋之后,中国绘画艺术进一步成熟,进
入鼎盛时期。宫廷绘画盛极一时,画家辈出,佳作纷呈,而且在理论上和创作上亦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其内容、形式、技法都出现了
丰富精采、多头发展的繁荣局面。
元、明、清时期,文人画获得了突出的发展。强调抒发主观情绪,强调人品画品的统一,并且注重将笔墨情趣与诗、书、印有机融为一
体,形成了独特的绘画样式〔
2〕。
二、我国书画艺术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含义
(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分析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朝代更替、时代变迁,留下的不仅是五千年的历史,更是五千年
的文化。仅从思想文化上讲,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造就了不同于他国的独特的书
画艺术,其历史文化价值更是影响深远,为我国深厚的民族文化添姿加彩。
(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积淀
书画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载体〔3〕。我国的书画艺术历经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
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精华,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是架起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在五千年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
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多元历史人文价值的体现
我国的书画艺术是多元历史人文价值的体现。我国的书画艺术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不断发展,彰显着一个又一个
时期社会、经济特征。代表着每个时期的社会潮流及普遍文化,体现了多元的历史人文价值。
三、新时期推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必要性和创新
(一)推动书画艺术发展的必要性
书画艺术汲取中华历史长河中的点滴精华,自成体系,与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审美浑然天成。中国书画艺术几乎涵盖了中国所有传统
的审美需要,诗词歌赋、音律、哲学,包括历史,高雅到高山流水、花鸟虫鱼。这种传承,早已渗透到中国人的骨子里。推动书画艺术发
展,是对当前时代的尊重,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
4〕。书画是凝聚中华民族文化的利器,推动书画艺术发展,有
利于弘扬中国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二)传承和创新我国书画艺术发展的对策和建设
书画艺术有着恒久不灭的生命力,来源于生生不息的创新与拓展,中国书画艺术的源远流长,其实是对个体价值的不断塑造的一个
过程。在未来对我国书画艺术的传承和创新中,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书画艺术发展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性,积极面向社会普及我国
传统的书画艺术,推动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
5〕。其次,要做好书画艺术的教育工作。在对青少年的教学中加大对书画艺术的教学力度,
将书画艺术纳入到中小学的教学体系中,搞好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最后,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与书画艺术的教学推广相结合,推陈
出新,促进书画艺术的普及和传播,提升书画技能,推动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结论:中国书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不断丰富、革新和发展,其意义和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传承发展中国书画
艺术之路是永无止境的,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日子里长期探索和提炼,将中国书画艺术永久的流传,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
李蕾.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播方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3,(3):102-103. DOI:10.3969/j.issn.1008-
9675.2013.03.021.
[2]
王军贤.浅析中国书画艺术衍变过程[J].美与时代·城市,2014,(9):95-95.
[3]
王婷婷,王晓宇.浅谈中国书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17):115-116.
[4]
马五一.发展中国书画艺术[J].北京观察,2017,(8):46. DOI:10.3969/j.issn.1008-1208.2017.08.018.
[5]
刘开云.中国书画艺术走向现代的嬗变[J].宁夏社会科学,2010,(4):173-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