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传统文化价值 传承石刻文化记忆

合集下载

石刻文化的意义

石刻文化的意义

石刻文化的意义
石刻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1.历史研究:石刻文化记录着历史、人文、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是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

2.文化遗产保护:作为文化遗产,石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财富。

通过保护和传承石刻文化,可以避免文化遗失,促进历史和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3. 艺术欣赏:石刻文化汇集了精湛的技艺和想象力,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欣赏和研究石刻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增长审美能力。

4.文化传承:通过石刻文化的传承,可以使人们了解和感受不同的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5.科技研发:石刻文化中包含了许多符号和图像,对于人类科技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如今很多公司也会从中吸取灵感,继承创新。

总之,石刻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多重意义,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雕刻与石刻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雕刻与石刻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雕刻与石刻艺术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其中,雕刻与石刻艺术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和重要性的元素之一。

这些艺术形式既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体现了对建筑结构和美学的完美结合。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雕刻与石刻艺术,以及它们在建筑中的意义与价值。

一、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雕刻艺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的各个方面。

首先,作为一种装饰手段,雕刻能够为建筑增添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例如,在宫殿和寺庙建筑中,对门、栏杆、柱子等部位的雕刻经常能够看到。

这些雕刻精美、细腻,常常以花卉、动物、神话故事等为题材,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美感与精神内涵。

其次,雕刻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还具有结构加固的功能。

由于中国传统建筑长期以木材为主要材料,而且在古代的建筑设计中,常常采用飞檐、斗拱等突出部位,容易受到风雨侵蚀。

因此,通过雕刻在建筑结构中增加了许多加强材料,如卯榫、龙骨等。

这些雕刻作为结构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还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

二、石刻艺术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应用除了雕刻艺术,石刻艺术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石刻通常以雕刻于石材表面为主,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样。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石刻艺术主要应用于墙面、门楣和石碑等部位。

首先,石刻作为墙面的装饰,不仅能够增添建筑的美感,还可以表达建筑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古代中国,高官显贵的府邸常常使用大型石雕来装饰墙面,以展示其高贵和富丽的生活方式。

这些石雕通常包括人物、动物、花鸟等图案,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其次,门楣上的石刻也是建筑中常见的装饰元素。

门楣作为建筑的入口,常常被视为建筑的“面孔”。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楣上的石刻通常是建筑主题、座右铭等,展示了建筑的主人的志向与抱负。

门楣上的石刻不仅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还具有象征性和纪念意义。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石碑也是石刻艺术的重要体现。

广元文化遗产白花石刻的心得和感悟

广元文化遗产白花石刻的心得和感悟

广元文化遗产白花石刻的心得和感悟
广元文化遗产白花石刻的心得和感悟
大关县白花,是一种独特的山地文化遗产。

它是由大关当地的奇石组成的,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着大关县的历史和文化。

白花石刻以精美的图案、精致的花纹和古朴的格调,鲜活地反映出当地传统文化的画面,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注入新鲜的精神。

游览白花石刻,使我们感受到老一辈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文化精髓。

令人惊叹的是,大关县白花石刻拥有精美的图案,传递着满满的文化知识,它们把大关县文化的历史,历史人物、当地风俗以及传说传说等都一一完整地阐述出来,使我们对大关县的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

白花石刻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文化的传承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以新的方式继续传承,创新,继续延续,以保护好当地传统文化。

另外,白花石刻精美的花纹和雕刻,还可以激发我们的艺术感受力,增加我们对精美绝伦的艺术形式的鉴赏。

特别是把大关县文化景观与白花石刻相结合,就能体现出大关县独特的文化气息,激发人们对美的强烈感受,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文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大关县白花石刻在不断弘扬着大关县古老的文化精髓,让我们有机会走近大关县文化,以最深刻的感受体会文化的魅力。

- 1 -。

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及其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及其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及其文化底蕴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石刻艺术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刻石主要是铭文和题记。

到了汉代,石刻艺术逐渐发展成风格鲜明、造型优美的艺术形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并在不同时期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里,最具代表性的要数石窟艺术了。

石窟艺术是中国古代最有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石窟艺术在中国始于北魏,盛行于唐、宋两代。

著名的石窟包括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大慈恩寺石窟等等。

这些石窟都是宏伟而壮观的,以佛教艺术为主题,集绘画、雕刻、建筑于一体,具有极高的陶冶性和审美价值。

除了石窟艺术,中国古代的石刻艺术还表现在建筑、碑刻、摩崖石刻、墓志铭等形式上。

其中,建筑里的石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具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的一种形式。

在中国古代,石雕主要用于宫殿、寺庙、陵墓等建筑中,作为建筑的装饰和点缀。

这些石雕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比如明代的太和殿上的龙柱、皇家园林里的石雕长廊等等,皆是中国古代石雕艺术的杰作。

除了建筑,碑刻、摩崖石刻、墓志铭等形式,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碑刻是指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案,用于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

这些碑刻,在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摩崖石刻,则是指雕刻在山崖或岩壁上的文字和图案。

摩崖石刻,无论从数量还是景观来看,都令人叹为观止。

摩崖石刻里较为著名的有岳飞画像、萧何船等。

墓志铭是指刻在墓碑上的文字和图案,用于纪念逝者。

墓志铭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记录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和审美观。

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文化底蕴是丰富而深厚的。

中国古代石刻艺术中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古代哲学、道德、宗教、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涵。

在石窟艺术中,佛教艺术被广泛地表现出来,反映了佛教在唐宋时期的盛行和文化融合;在石雕中,寓意深长的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塑像,以及雕刻技法的丰富变化,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精湛技艺和卓越成就;在碑刻和摩崖石刻中,记录了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展现出中国古代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古代石刻的收藏与保护

古代石刻的收藏与保护

博物馆收藏与展示
博物馆通过收集、保存、展示古代石刻,让公众有更多机会接触 和了解这些文物。
数字化保护
利用数字技术将石刻进行复制和记录,以保护其原始状态,同时 方便学者研究和公众查阅。
出版物与学术研究
出版物和学术研究可以将古代石刻的研究成果进行分享和传承。
利用和传承的挑战与问题
文物破损与损失 盗窃与非法挖掘 缺乏专业研究人员

古代石刻的未来发
05
展与展望
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扩大收藏规模
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的古代石刻将被发现和挖 掘,未来需要不断扩大收藏规模,以更全面地保存和传承 古代石刻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提高保护水平
对于已经收藏的古代石刻,如何提高保护水平,防止损坏 、老化、污染等问题的发生,是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 的问题。
THANKS.
资金短缺
由于时间、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古代石刻往往面临破损和损 失的问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护。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利益,会对古代石刻进行盗窃和非法挖掘, 对文物造成严重损害。
由于古代石刻的研究需要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专业知识,往往面 临缺乏专业研究人员的挑战。
保护和传承古代石刻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文物修复、研 究、展览、安全保障等方面,资金短缺是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
加强研究力度
古代石刻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未来需要加强研究力度 ,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为更好地保护和 传承古代石刻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制代石刻的收藏与保护工作,需要制 定长期规划,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机遇
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古代石刻的收藏与保护工作迎来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古代石刻的复制、修 复和保护等工作也得到了更好的技术支持。

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艺术价值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作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深厚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艺术价值进行探讨,并呈现其独特魅力。

一、佛像艺术的价值佛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佛像作为佛教信仰的实物显现,具有崇高的宗教性和精神内涵。

首先,佛像通过艺术手法将佛陀的形象具象化,使信仰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佛的存在和智慧,激发他们对于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其次,佛像雕塑的形体美和静心的神态给人以内心的宁静和平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和”的思想,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有着积极的影响。

此外,佛教雕塑工艺的创作具有严谨性和精细性,以典型的中国传统雕塑技法表达了中国人们对于大自然和生活的理解,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智慧。

二、石刻艺术的价值石刻既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

中国的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数千年来,中国的石刻艺术创作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了举世闻名的独特风格。

首先,石刻具有纪念和铭记历史的功能,它能够将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形象永久地记录下来,使后世能够通过石刻作品,感知到当时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积淀。

其次,石刻艺术通过尺木、图案等多种元素的巧妙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符号,传递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同时,石刻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精心雕琢,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完美的精神。

三、中华传统雕塑佛像与石刻的比较传统的佛像雕塑和石刻作品虽然有着不同的创作材料和技法,但在艺术价值上有着共通之处。

首先,两者都秉承中国传统审美观念,注重和谐、稳重、自然的表现方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内涵。

其次,佛像雕塑和石刻作品都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美好境界的向往与追求,从而具有开启心灵之门、引领人们走向宁静与智慧的功能。

此外,两者的创作过程都需要经过严格的技艺训练和反复琢磨,展现了中国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以石刻传承为题目的做文

以石刻传承为题目的做文

以石刻传承为题目的做文大足石刻是世界著名的八大石窟之一。

它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

这里古代是道教和佛教圣地,现在大足石刻是4A级的世界文化遗产。

清晨,从大足石刻山脚出发来到宝顶山。

这里的石窟艺术在宋代无疑是最高水平的。

这里的石窟艺术从唐宋时期开始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

就是现在的人也不可能纯手工制作得这么精美。

宝顶山是磨崖造像中规模最大、造像最精美的景点,是来大足石刻一定要去的地方。

这座磨崖的总设计师是宋代著名的赵智凤。

他清苦70余年,才造出这座造像近万尊的宝顶山。

正处清晨,一缕阳光从树叶间透进来,从远处看,这里金碧辉煌、星光熠熠。

感受被许多形象各异的佛像笼罩着。

走近了看,佛像粗细均匀的线条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其中较为著名的就有“养鸡女”这个石窟,它展现的是一位少女掀开鸡笼,有两只鸡正在争抢着一条蚯蚓,满满的乡村风情。

但在佛像的眼里养鸡就是杀生,是会下地狱。

但充满想象的古人还是把它刻得休闲快乐。

同样具有代表性的,还有卧佛。

它展现的是一个巨大的睡佛。

他的眼睛似睁非睁,似睡非睡,给人安静祥和的感觉。

除了这些还有端庄优雅的千手观音,恐怖的地狱变相……到了中午,格外炎热。

再向里走来到了“U”字型的大佛湾。

这里的春天,凉爽碧蓝的天空配着刚刚冒出新芽,使人心旷神怡。

夏天是绿树成荫的时候,坐在大树下欣赏着这波光粼粼的湖面,别提有多美了。

秋天的湖边的枫叶红成一片。

冬天湖水冰冷刺骨。

这里之所以叫大佛湾,是因为他是四周环绕着上万尊造像。

夜晚,人都散去了,只留下这孤零零的千年石刻和这深遂的夜空。

大足石刻又静静地入睡了。

唐骏:传承白花石刻记忆

唐骏:传承白花石刻记忆

唐骏:传承白花石刻记忆
佚名
【期刊名称】《晚霞》
【年(卷),期】2015(0)12
【摘要】唐骏,生于1973年,四川广元人,四川省工艺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花石刻代表性传承人。

四川广元地区有一种细密柔润的石料,在猪肝色和墨绿色的石块中呈现出白色、灰白色、淡绿色的石层,当地艺人用以雕刻各种形式的文房用品、水盂、糖缸等实用品,称为广元白花石刻。

早在隋唐时期,广元白花石刻就由凿崖造像逐步演变为雕石为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广元民间艺人利用赤白相间的白花石,因材设计,雕刻成色彩分明的山水、人物、花鸟、禽兽等石屏、砚台、笔筒、花钵、笔架等。

【总页数】2页(P50-5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方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初探——以四川广元白花石刻为例 [J], 汪益
2.南涅水石刻造像的民间特色——浅谈石刻艺术在沁县的传承与发展 [J], 曹雪霞
3.发掘传统文化价值传承石刻文化记忆 [J], 杨谦
4.传承石刻造型艺术的高校环境设计专业素描教学实践——以川渝石刻造型艺术为例 [J], 朱罡
5.白花石刻:山野玩石上的奇思妙想 [J], 刘怀英;刘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掘传统文化价值 传承石刻文化记忆
作者:杨谦
来源:《海外文摘·学术》2018年第10期

摘要: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留下的精美石刻艺术,构成了后世各种石刻的强
大文化基因,并成为历代石刻艺术家可资借鉴的良好范本。中国石刻艺术技巧的演变历史具有
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表现手法的差异创造出了众多的优秀石刻作品。白花石
刻的匠师们从更为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巧用石质色彩,体现出中国传统
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创作出了适应当代审美情趣的白花石刻山水意象作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白花石刻;文化记忆;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8)10-0016-04
在人类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多种艺术方式展现出奇异瑰丽的社会与人文风貌,或以
具体可感可知的建筑、雕塑、绘画等实体存在,令世人震撼;或以文学、舞蹈、音乐等传达情
感并引起共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元白花石刻,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制作出千姿百
态、栩栩如生的饰品和器具,形成其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继承和发扬中国石刻艺术的文化品
质,已成为历代白花石刻艺人自觉的艺术追求。

1 根植中国传统石刻艺术,孕育白花石刻创作
人类艺术有其共性,更有其地域性,所谓艺术的更是民族的。因此,在论及白花石刻艺术
之始,需要将其放在更为宏大的“中国石刻艺术”,甚至于“中国艺术”的范畴之中进行阐释。

石刻艺术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艺术学概念来说,石
刻艺术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在
中国石刻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石刻艺术家、匠师的不断总结、继承、发扬、创新,留下了
众多技法总类繁多、艺术特征鲜明的石刻艺术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石刻呈现出的艺术品质和表象具有考古意义上的断代作用。从石
刻的宗教、祭祀及艺术赏析的不同用途来看,不同的石刻用途承载了人类不同的物质、精神、
文化需求。同时,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因为不同时代审美趣味、意旨的不同,石刻艺术形成了
“环肥燕瘦”、各领风骚的审美价值取向。

纵览中国艺术发展历史,雕塑以其绝对数量占压倒优势,这一优势直接为后学石刻艺术者
提供了数以千万计可以直接借鉴使用,并可以充分挖掘文化、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这中间尤
以汉唐石刻艺术技术最为纯熟、完善。统治者的治国宏图、国土的广袤辽阔、对外文化的广泛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交流融合,让汉唐石刻气势雄浑,生动精美的古韵流风成为后世不可企及的一个高度,并成为
显著区别于其他朝代的艺术风格。

中国石刻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留下的精美石刻艺术构成后世各种石刻的强大文化基
因,并成为历代石刻艺术家可资借鉴的良好范本。广元白花石刻工艺产生于隋唐,到清咸丰年
间,民间艺人采集大山深处的一种特殊石材而雕刻的工艺作品,故名“白花石刻”。逐渐发展成
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与民族感情、民族智慧、民族特色融为一体,汇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
的历史长河。将白花石刻的艺术本源放在中国石刻艺术的巨大宝库之中探究是白花石刻传承人
溯本求源和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见图1)。

2 继承传统石刻技法,丰富发展白花石刻艺术
如同绘画使用不同的表现技法,形成不同的艺术表现效果;石刻艺术因其不同的技术表现
手法,可以达成不同的现实呈现状态。在历朝历代石刻艺术家的不断总结过程中,中国传统石
刻形成了圆雕、浮雕、镂雕、透雕、减底平雕、阴线刻纹等各种技法。这些技法的系统性、具
体可学性,以实物、文字、图示为后学者创设了良好的条件。

故宫的建造,因“样式雷”的八代技艺、图本相传而形成了独特的皇家建造风格和气派。同
样,在中国石刻艺术的发展中,历代官方或是民间的石刻匠师、艺术家也形成了丰富的石刻艺
术表现技巧。论及中国石刻艺术,鲁迅先生有言:“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对汉代石刻艺术
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汉代石刻艺术具有汉代艺术整体风格特征,即具有浑厚古朴和精神活泼的
风格,这正是其后不断发展的中国绘画理论中所总结的形、神的早期追求。

论及汉代石刻艺术,最具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当首推霍去病墓前石雕。这一组石雕是西
汉纪念碑群雕的代表作,打破了旧的程式,突出体现了当时石刻艺术的水平和鲜明的时代特
征,是汉代雕塑艺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作品运用了中国石刻循石造型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将圆
雕、浮雕、线刻等技法融汇在一起,刻画形象以恰到好处,足以表现客体特征为度。雕刻技法
冼练,决不作过多雕镂,凸显了石刻作品的整体感与力度感,彰显了“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
大”的艺术追求。

南北朝时期,中国石刻艺术技巧上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以南朝宋代陵墓石刻为例。现存
武帝刘裕陵和文帝刘义隆陵的石兽,前者兽身平整,装饰简朴,属早期代表;后者兽身趋窈
窕,装饰华丽。雕刻技巧随体型而异,平整简朴者用方刀法,繁复者用圆刀法,较汉代简便粗
放的石雕大有进步。

整体来看,中国石刻艺术技巧的演变历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历史时期,艺术表现
手法的差异创造出了众多的优秀石刻作品。北魏末年,广元当地艺人就在千佛崖凿石开龛,后
来,随着大规模造像停止,当地艺人为了谋生,逐渐由凿崖造像转为雕石为器,成为白花石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发轫。在吸取前代优秀艺术表现技法的同时,白花石刻历代艺人巧借善用,运用深雕、浅
雕、镂空等技法,对石刻技巧进行丰富和发展(见图2),许多作品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3 运用中国石刻技艺思维,创新白花石刻作品
实用性和象征性是中国石刻的两个显著特点。所谓实用性是指石刻的雕刻目的。实用是中
国文化的一种现象,这种文化现象,一方面体现为宗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另一方
面体现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对求美欲望的一种满足。如前文所述霍去病镇墓兽,其实就是一种祭
祀和敬奉精神的体现。同时,更多的日常生活中的石刻作品摆件、雕件则体现了人们对装饰和
审美的需要。

所谓象征性,主要是指艺术上的追求。中国文化尚“意”,石刻艺术通常是写实且写意,在
追求写实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石刻作品着力追求写意的境界,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以
川南石刻为例,艺术家将主观情思和浪漫想象融入到客观对象的塑造中,按照需要去安排自然
界的万物,没有树的地方可以画上树,没有云的地方可以画上云,没有亭台楼阁、室内陈设,
也可以随意加以增设。

白花石刻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石刻的基本理念和思维方式。新中国成立后,白花石刻传人魏
礼先在广元城东山办了个石刻所,构思因材命题,打坯就势造型,雕琢依色取俏,从造型以及
文化内涵上赋予深刻的含义,雕刻出许多精美佳品。如《飞龙》石砚、《荷花》鱼钵,《嫦娥
奔月》、《春江水暖鸭先知》花盆以及在鱼缸、花瓶、花盆、糖果盒等上所刻“泛舟寻春”、
“白猴盗桃”、“海外仙踪”、“松涛鹤唳”等,清新自然、惟妙惟肖,起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见图3)。既具有实用性,象征性意味也十分深厚。

4 挖掘中国传统石刻内涵,丰富白花石刻创作内容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从未中断、文化传统完整并延续保留下的国家。同于国家
的悠久传统文化延续,中国石刻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也在缓慢而绵长的历史中不断丰富和完
善表现主题和内容。

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再创造,从这一观念来看,中国传统石刻的各
种丰富表现题材体现了人们对“美”的不断追求,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半
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了先民在温饱之余审美上的艺术价值取向;汉代墓葬画像石
的丰富内容只不过把地上的俗世生活再现到了另一个世界;历代石刻艺人常用翡翠雕刻白菜,
寓意“百财”兴旺。

在题材选择中,白花石刻历代匠师借鉴中国石刻丰富题材,以“喜上眉梢”,“老鼠偷葡
萄”,“二龙戏珠”等内容创作出了众多精品。白花石刻的艺术特色在于巧妙地利用石材中的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色或浅绿色花纹部分。题名为“苏武牧羊”的石砚,白色石质部分正好刻成苏武的白色胡须及苏
武手持的节旄,看似天然趣成,实则是艺人精心设计的结果(见图4)。

在借鉴和发展中,白花石刻匠师从更为宏大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立意创
境,巧用石质色彩,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创作出了更加适应当代审美情趣的山
水意象作品。《新唐书·裴行俭传》中有“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历代的广元白花石刻
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更多的思考和实践。这一自觉的艺术担当和责无旁贷的果敢精神,
将让更多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人的关注中散发出更加迷人的魅力和光彩。

参考文献
[1]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11.
[2]顾森.中国传统雕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7-28.
[3]赵超.古代石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44-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