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广州市天河区东筑尚都场地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

二○○七年十月

目录

一、前言 (1)

(一)工程概况 (1)

(二)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 (1)

(三)完成工作量 (2)

(四)执行规范、规程及标准 (2)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3)

(一)场地地形、地貌 (3)

(二)场地岩土层划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3)

三、地下水概况及腐蚀性评价 (6)

(一)地下水概况 (6)

(二)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7)

四、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 (7)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7)

(二)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 (8)

(三)基础类型及有关参数的建议 (9)

附图表

1、钻孔平面图 1张

2、图例 1张

3、钻孔平面图 1张

4、工程地质剖面图 22张

5、钻孔柱状图 44张

6、钻孔统计表(附表1.1-3) 3张

7、地层统计一览表(附表2.1-2) 2张

8、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表(附表3.1-2) 2张

9、土工试验主要指标统计表(附表4.1-5) 5张

10、岩石天然抗压强度试验统计表(附表5) 1张

11、饱和砂土液化判别一览表(附表6.1-4) 4张

12、岩土层承载力建议值一览表(附表7) 1张

13、土工试验报告 3张

14、岩石物理力学试验报告 3张

15、水质分析报告 4张

16、岩芯彩色照片 44张

一、前言

(一)工程概况

受广东溢升投资置业有限公司委托,广东省地质建设工程勘察院承担了广州市天河区东筑尚都场地岩土工程勘察工作,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据工程和场地情况,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广州市天河区东筑尚都主要拟建地面5~7层建筑物一幢,设置一层地下室,其余为停车场、绿化带及路面等地面设施,用地面积60335.4m2。

(二)勘察目的和技术要求

1、查明建筑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均匀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指标。

2、查明建筑范围内有无影响建筑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

3、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5、对可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当本工程的基础形式有可能采用桩基础时,勘察报告中应重点提供以下地质情况:

a、对不同地质状况的场地提出桩的持力层的建议;

b、评价成桩的可操作性及稳定性,论证管桩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挤土效应等);

c、提供详细的桩侧阻、端阻等承载力参数和用于沉降计算的变形参数;

d、如对桩承载力的确定无十足把握,应在报告中建议做静载荷试验来确定桩的承载力。

6、布置钻孔44个,其中技术孔16个、鉴别孔28个(见钻孔平面图)。

7、、本工程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柱最大轴力约为10000KN,钻孔深度除满足建筑物承载力及变形要求外,尚需满足一般鉴别孔入持力层深度不少于3米,技术孔不少于5米。

8、在现场钻探过程中,如发现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应适当加密钻孔。

9、本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分级为乙级。

10、本工程设置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4.8米,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

a、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要的岩土技术参数,基坑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调查资料;

b、基坑施工降水的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并评估降水可能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

c、提供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三)完成工作量

1、我院接受委托后,因受场地拆迁条件的限制,分别于2006年09月07~15日、10月13~16日和12月12~15日,以及2007年09月06~30日先后调派共计五台次XY-1型钻机机组进场进行外业施工。(完成工作量见表1)

完成工作量表

表1

2、工程采用广州城建坐标及高程系统,钻孔定位是根据设计单位提供理论坐标及测量基准点(1、X=26793.239,Y=53210.393;2、X=26693.074,Y=53204.192)进行布测,孔口高程根据已知高程点引测。

3、室内土工试验、岩石物理力学试验及水质分析由我院实验室承担并提交试验报告。

钻孔统计见附表1。

(四)执行规范、规程及标准

1、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

4、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5、广东省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BJ15-38-2005);

6、国家标准《土工实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7、国家标准《土的分类标准》(GBJ145-90);

8、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9、《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

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一)场地地形、地貌

工程场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以北、西邻汇彩路、北临深涌并与新桂南路隔涌相望。场地原始地貌单元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原有厂房、仓库和临街商住楼等1~3层建筑物,勘察期间经人工先后拆除平整,地面高程一般6.96~8.31m,平均7.77m,最大相对高程差1.62m,其中ZK12、25、38三孔位于西面汇彩路路基边,地势较高,孔口高程8.60~9.15m。

(二)场地岩土层划分及其物理力学性质

综合岩土层的种类及其工程地质特征、成因类型、地层时代等,将钻孔控制范围内岩土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积层及白垩系岩层等三大类。现分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ml,层号①)

素填土(①):各孔均有堆填,黄褐、灰褐、褐黄、紫红等色,稍湿,欠压实,结构疏松;土性为粘性土、碎石块、砂粒及砖块等,顶部一般有薄层砼结构。层顶标高:6.69~9.15m,平均7.84m;层厚:1.60~4.10m,平均2.56m。

标准贯入试验8次,参与统计7次,实测标贯击数N′=6~21击,平均9.5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5.7~20.0击,平均13.6击,标准值为9.0击。

2、第四系冲积层(Qal,层号②)

(1)淤泥、淤泥质土(②1):除ZK2、7、10、11、14、19、20、35及43九孔外各孔均见及,灰黑色,饱和,流-软塑;滑腻粘手,含有机质,略具腐臭味,中上部含较多粉细砂粒,局部含少量腐植物。层顶埋深:1.60~3.80m,平均 2.44m;层顶标高:4.16~6.60m,平均 5.45m;层厚:0.70~8.20m,平均3.27m。

标准贯入试验38次,实测标贯击数N′=1~13击,平均4.5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0.9~11.4击,平均4.1击,标准值为3.2击。

取土样12件,参与统计8件,天然含水率W0=38.2~65.6%,平均53.2%;孔隙比e=1.013~1.781,平均1.463;液性指数IL=1.27~2.72,平均2.12。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45kPa。

(2)粉质粘土(②2): ZK3、26~28、32、33及41七孔见及,黄褐、褐黄、灰白色,很湿,可塑为主;粘结性强,岩芯土柱状,含少量砂粒。层顶埋深:4.20~7.60m,平均 5.46m;层顶标高:-0.18~3.60m,平均 2.26m;层厚:1.70~3.00m,平均2.49m。

标准贯入试验6次,实测标贯击数N′=7~18击,平均11.5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6.0~14.7击,平均9.7击,标准值为6.8击。

取土样3件,天然含水率W0=21.0~24.4%,平均22.6%;孔隙比e=0.607~0.696,平均0.647;液性指数IL=0.30~0.73,平均0.51。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60kPa。

(3)粉砂(②3):ZK2、3、6、7、9~11、13、14、18~20、22、24~27、29、34、35、及37~43二十七孔见及,灰白、灰黑、黄褐、浅黄色,饱和,稍-中密,局部松散;分选性一般~较好,局部含粘性土或夹薄层粘性土。层顶埋深:2.30~9.30m,平均 5.08m;层顶标高:-1.88~6.01m,平均2.78m;层厚:0.80~6.55m,平均3.64m。

标准贯入试验31次,实测标贯击数N′=5~24击,平均11.9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4.3~18.4击,平均9.8击,标准值为8.8击。

取土样12件,参与统计9件,平均粒径d50=0.090~0.310mm,平均0.231mm。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00kPa。

(4)中砂(②4):ZK4~8、11、14~24、28~33、35~37及41~44二十九孔见及,灰、灰白、黄褐、褐红色,饱和,稍-中密,局部松散或密实;分选性一般~较差,含较多粗、砾砂,局部含较多粘性土,具粘结性,岩芯可呈土柱状;其中ZK29孔该层顶部与粉砂②3层含淤泥透镜体夹层,厚度 2.85m,埋深8.40m。层顶埋深:3.15~12.05m,平均7.05m;层顶标高:-4.15~4.27m,平均0.74m;层厚:0.85~7.15m,平均3.51m。

标准贯入试验26次,实测标贯击数N′=4~42击,平均18.3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3.6~34.5击,平均15.1击,标准值为12.3击。

取土样7件,参与统计3件,平均粒径d50=0.120~0.400mm,平均0.303mm。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

(5)粉质粘土(②5): ZK3、13、15、16、20、25、27、30、31、38及39十一孔见及,灰白、灰黑、褐红色,湿,可-硬塑;粘结性强,岩芯土柱状,含砂粒,局部含少量腐植物。层顶埋深:5.70~13.05m,平均9.76m;层顶标高:-5.10~2.21m,平均-1.69m;层厚:0.45~6.10m,平均2.40m。

标准贯入试验9次,参与统计6次,实测标贯击数N′=11~21击,平均15.5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8.8~18.3击,平均12.4击,标准值为9.7击。

取土样2件,天然含水率W0=20.7~46.0%,平均33.4%;孔隙比e=0.590~1.271,平均0.931;液性指数IL=0.13~0.97,平均0.55。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180kPa。

(6)淤泥质土(②6): ZK12、26、30、35及42五孔见及,灰黑、灰白色,饱和,流-软塑;滑腻粘手,含有机质,略具腐臭味,含砂粒,局部含少量腐植物。层顶埋深:8.90~12.10m,平均10.63m;层顶标高:-4.23~0.25m,平均-2.45m;层厚:1.80~3.30m,平均2.45m。

标准贯入试验4次,参与统计3次,实测标贯击数N′=2~5击,平均 3.7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1.5~4.0击,平均2.8击。

取土样2件,天然含水率W0=52.3~66.9%,平均59.6%;孔隙比e=1.338~1.836,平均1.587;液性指数IL=1.95~2.32,平均2.14。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60kPa。

3、白垩系砂岩(K,层号③)

场地基底岩石为白垩系沉积岩,岩性砂岩,厚层状构造;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按其风化程度分为全风化岩、强风化岩及中风化岩带。

(1)全风化岩带(③1):除ZK16、36及38三孔外各孔均见及,褐红、灰白色,局部浅灰、肉红色,风化非常强烈,原岩组织结构基本破坏,成份清晰,岩芯土柱状,浸水易软化,质极软。层顶埋深:6.00~16.70m,平均10.76m;层顶标高:-8.80~1.30m,平均-2.94m;层厚:0.65~7.90m,平均3.51m。

标准贯入试验44次,参与统计41次,实测标贯击数N′=30~48击,平均36.8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22.7~37.3击,平均28.3击,标准值为27.3击。

取土样16件,参与统计15件,天然含水率W0=15.1~30.8%,平均20.8%;孔隙比e=0.481~0.892,平均0.630;液性指数IL=0.04~0.64,平均0.27。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360kPa。

(2)强风化岩带(③2):除ZK15、30两孔外各孔均见及,褐红色,风化很强烈,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半岩半土状,含少量砾石,浸水可软化,质软;钻进有响动,取芯困难。层顶埋深:7.90~19.75m,平均14.19m;层顶标高:-11.85~-0.46m,平均-6.35m;层厚0.60~16.80m,平均5.50m。

标准贯入试验20次,实测标贯击数N′=50~54击,平均51.9击;经杆长校正后击数N=35.9~44.5击,平均39.4击,标准值为38.7击。

取土样2件,参与统计11件,天然含水率W0=17.4~19.5%,平均18.6%;孔隙比e=0.557~0.618,平均0.584;液性指数IL=0.16~0.27,平均0.23。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600kPa。

(3)中风化岩带(③3):除ZK12、25两孔外各孔均有揭露,褐红色,泥质胶结,厚层状构造,含少量砾石;岩芯呈块、短柱状,岩面粗糙,锤击声哑,质硬。层顶埋深:14.30~31.30m,平均19.64m;层顶标高:-24.34~-6.00m,平均-11.85m;揭露厚度:2.05~8.70m,平均4.61m。

取岩样20组,参与统计17组,天然极限抗压强度单值fr=10.1~23.7MPa,平均值17.0MPa,标准值为15.0MPa,岩石坚硬程度属较软岩,完整程度为较完整。

建议承载力特征值fak=5000kPa。

地层统计见附表 2.1-2,标准贯入试验统计见附表 3.1-2,土工试验主要指标统计见附表4.1~5,岩石物理力学试验统计见附表5。

三、地下水概况及腐蚀性评价

(一)地下水概况

场地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地下径流补给,蒸发和径流排泄,勘察期间测得钻孔水位埋深0.60~2.40m,平均 1.08m;水位标高 6.01~7.28m,平均6.92m。场地地层中,人工填土①素填土层含少量上层滞水;第四系冲积②3粉砂层、②4中砂层为第四系主要含水层,富含孔隙水,水量丰富,其余土层均为弱透水层,透水、赋水性差,水量贫乏;基岩③1全风化岩带及③2强风化岩带透水、赋水性差,水量贫乏,③3中风化岩带水量不均一,裂隙不发育,地下水连通性差,水量贫乏。

(二)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根据ZK5、15、30及38四孔各采取地下水试样1件进行水质分析的结果,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12.2条综合判定,场地内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无腐蚀性,干湿交替带局部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弱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场地水的腐蚀性判别见表2)

场地水的腐蚀性判别一览表

表2

四、岩土工程分析和评价

(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1、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第 3.1条判定,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二级,勘察等级为乙级。

2、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场地地处冲积平原,局部存在软弱土,属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场地覆盖土层中,素填土和冲积淤泥、淤泥质土层属软弱土,按经验剪切波速取Vs=100m/s;冲积粉质粘土、粉砂及中砂层属中软土,按经验剪切波速取Vs=200m/s;全、强风化岩层属中硬土,按经验剪切波速取Vs=350m/s。选择ZK7、ZK27和ZK31三孔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5条进行建筑场地类别计算,等效剪切波速分别为206m/s、176 m/s和174 m/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第4.1.3、4.1.6条,初步判定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

4、在7度抗震设防烈度下,场地内饱和砂土局部会产生轻微~中等液化现象,饱和砂土液化判别见附表6.1~4。

5、在揭露深度范围内,未发现断裂构造痕迹,场地稳定性较好,适宜建设。

(二)基础持力层的适宜性评价

素填土①层:全场分布,欠压密,尚未完成自重固结,承载力低,不能作为建筑物基础持力层,是未来基础开挖部分。

淤泥、淤泥质土②1层:局部缺失,高压缩性,易触变,承载力低,不能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粉质粘土②2层:局部分布,埋深较浅,厚度一般,有一定承载力,不能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粉砂②3层:分布不连续,埋深较浅,厚度不均,承载力较低,不宜选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中砂②4层:分布不连续,埋深较浅,厚度不均,有一定承载力,不宜选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粉质粘土②5层:局部分布,埋深一般,厚度不均,有一定承载力,下卧软弱土层,不宜选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淤泥质土②6层:局部分布,高压缩性,易触变,承载力低,不能作为拟建物基础持力层。

全风化岩③1带、强风化岩③2带:分布连续,埋深中深,厚度较大,承载力高,可选作为拟建物桩基持力层。

中风化岩③3带:分布连续,埋深大,承载力高,工程地质特性好,是理想的拟建物桩基持力层。

(三)基础类型及有关参数的建议

1、拟建建筑物主体基础

(1)预制桩

以全风化岩③1带作为桩端持力层,预估桩长多为 6.50~17.00m,或以强风化岩③2带作为桩端持力层,预估桩长多为8.50~20.00m。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qpa、qsia—桩端持力层端阻力特征值、第i土层桩侧的摩阻力特征值;

Ap—桩身截面面积(m2);

μ—桩身截面周长(m);

li—第i土层的厚度(m)。

据周边环境宜采用静压方式成桩,正式施工前,可通过试压桩来确定终桩条件,并采用桩压力或控制桩端标高作为收桩条件,沉桩速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以减少对周围的影响及桩的损坏。

(2)钻(冲)孔灌注桩

以中风化岩③3带作为桩基持力层,一般入中风化岩带0.5m,预估桩长15.00~32.00m,其单桩承载力宜采用现场静载试验确定,可按公式:R a=R sa+R ra+R pa估算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式中:

R sa—桩侧土总摩阻力特征值;

R ra—桩侧岩总摩阻力特征值;

R pa—持力岩层总端阻力特征值;

u p—桩嵌岩段截面周长;

h r—嵌岩深度,当岩面倾斜时以低点起计;

A P—桩截面面积,对扩底桩取扩大头直径计算桩截面面积;

f rs、frp—分别为桩侧岩层和桩端岩层的岩样天然湿度单轴抗压强度;

C1、C2—系数(C1:0.3~0.5、C2:0.04~0.06),根据持力层基岩完整程度及沉渣厚度等因素而定。

因场地部分地段桩长较大,采用该方案,需强化泥浆质量,防止塌孔,沉渣亦应符合规范规定或设计要求。

据本项目的荷载情况,以预制桩为首选基础方案,桩端以全或强风化岩作为持力层。

岩土层承载力建议值见附表7。

2、基坑支护

本工程设置一层地下室,地下室层高 4.80米,开挖基坑南、西面为市政道路,东面为1~2层临街商铺及厂房,北邻东西走向河涌。基坑底岩性主要为淤泥、淤泥质土②1层及粉质粘土②2层和粉砂②3层,钻孔ZK4、5、8、15、16、17、19、23及31一带为中砂②4层;基坑壁主要为素填土①层及淤泥、淤泥质土②1层,ZK5、6、8及9孔一带中下部为粉砂②3层或中砂②4层,ZK11、14孔一带坑壁为粉砂②3层。场地砂土层含水量丰富,在大面积开挖前须认真做好坑壁支护及防渗工作,根据场地和地基岩土工程地质条件,建议采用如下支护方案:

(1)止水帷幕加喷锚网支护

因场地普遍存在含水层,基坑支护时首先必须止水,可采用搅拌桩相互搭结组成止水帷幕,桩长应超过砂土层底部0.5m以上,然后喷锚网进行支护。通过高压喷射钢筋网砼和岩土层锚杆的共同作用,提高土层的自稳能力,将边坡所承受的侧向土层压力传至基坑外部稳定岩土层,保持坑壁的安全与稳定;锚杆层数、水平距离、直径、倾斜角、钢拉杆材料基入岩土层深度等则可通过计算确定,开挖与支护必须密切配合,边开挖边支护,严格控制每级的开挖深度。

(2)排桩式挡墙

可采用钻(冲)孔灌注桩,桩身下入钢筋笼,采用悬臂桩进行支护,,桩间外侧土层加做旋喷桩或高压注浆形成止水帷幕,局部场地条件许可,可考虑放坡开挖结合排桩式挡墙进行基坑开挖。

坑内降水可采用井点降水法,基坑开挖后应注意疏排水问题,开挖至设计标高后应及时铺设褥垫层。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的有关要求,还应对支护结构的位移、周边建筑物、地下水位等进行监测,确保周边建筑物及基坑的安全。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建议值见表3。

基坑支护设计参数建议值

表表3

3、场地地下水位较浅,地下室应采取抗浮措施,其抗浮设计水位可采用地坪设计标高。

4、建议在基坑外侧补充进行专门的基坑勘察,以便查明基坑周边的岩土层分布及其物理力学性质,为基坑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