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姚力 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

《教育部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 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 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 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 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 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 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 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 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 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 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 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摘编自中国政府网

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b994448.html, 人工智能与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的关系分析 作者:王萍 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7期 摘要: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術的发展非常迅速,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使得设计师的很多工作被机器最大化地解放与取代。而未来人工智能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将具有更多的可能性,这就给从事高校视觉艺术设计教育的教育者们提出了一个难题,即在人才培养上的倾向转变,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而非技术。 关键词:人工智能;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性 1 国外人工智能应用于文化教育领域的现状 近几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全球领域内发展速度极快,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了研究与应用,想抓住这一重要的发展机遇。在西方社会,一些发达国家更是将人工智能技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取向,不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布局与创新,想要在这一领域占领高地,这样的竞争形势使得人工智能领域成为各国竞争角逐的主要战场。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对人工智能领域尤其重视,在2015年的“美国国家创新战略”中,就倾向于与人工智能密切关联的领域,其中就包括了教育领域,提出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技术的结合。2018年,美国 公立学校引入了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项目,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接触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种知识,目的是让学生成为未来的创造者。 在亚洲各国的研究中,日本对人工智能尤为重视,更是将人工智能作为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核心,并且较早地建立了非常完整的研发体系,将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作为研发的核心,使其在医疗、汽车、教育等各个领域保持技术优势。同时,很早就意识到了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较大缺口,为了保障人才培养与输出,日本已经提出在未来的中小学教育中开设编程课程,并将其作为必修课程,另外,选派有实战经验的企业讲师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进行实践教学,促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培养真正的实战型高端智能人才。 2 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在视觉文化教育领域的体现 人工智能目前正处在产业的爆发期,世界各国都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促进行业发展,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表现也较为突出,对人工智能的研究投入较大且深入,政府提出了较多支持人工智能研究的政策。调研显示,到2012年,我国的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数量已经超过美国。

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高教研究 上海理工大学规划发展处(高教研究所) 2018年第1期 2018年 4月10日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我校培养模式的思考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1) 二、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方式 (2) 三、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4) 四、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措施 (7) 五、我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0) 六、结束语 (13)

一、我国人工智能本科人才培养背景 在教育部公布的《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并没有专业被直接冠以“人工智能”或“人工智能工程”的名头。通常认为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其人才培养主要蕴涵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或统计学等专业之中。究其原因,从目前来看,主要是学界对“人工智能”尚未有清晰的定义,概念太宽泛,涉及学科和领域太多。有些专家甚至认为,人工智能属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涉及了数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哲学和认知科学、不定性论以及控制论等等。在这一背景下,难以对“人工智能”达成广泛共识。但是,社会的发展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却显得越来越迫切。 近年来,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特别是从201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将发展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发展以来,人工智能相关的各类人才严重稀缺。据工信部预测,我国对各类人工智能人才需求缺口超500万,供需比接近1:10[1]。腾讯研究院发布的《2017全球人工智能人才白皮书》显示,产业界对人工智能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其中本科占比46.1%[2]。从工作角色来看,可将人工智能本科毕业生分为数据智能分析师、创新型智能技术人才、智能系统开发工程师和复合型智能技术人才等4类特色人才。本文先对我国人工智能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达成措施进行探讨,然后针对我校加强人工智能本科

坚持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日前,省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职业教育发展观。《意见》把“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指导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不深、校企合作不力,已成为困扰提高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难点和瓶颈。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成为职业院校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和工作主线。笔者结合2015年9月参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训的体会,就职业院校学习贯彻《意见》精神,谈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树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双主体,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可以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从职业院校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技能水平和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企业角度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以满足人力资源及技术提升需求,进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长期坚

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实现了学校和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 《意见》中强调,“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加强行业指导、评价和服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推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协同育人”,这为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职业院校应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把为企业提供合格的人才作为目标,把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作为努力方向。在办学策略上,强调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合市场、有利于开展校企合作的一整套办学方案。这样才能做到校企紧密合作,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二、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 新加坡在学习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业教育理念,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将其总结为“卓越办学要素”。学院通过董事会、专业咨询委员会等部门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成功的实践经验。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成员来自政府部门、行业专家和知名企业家。董事会预判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产业发展的方向,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筹规划学校发展,进行产教融合的顶层设计。而专业咨询委员会成员来自企业专业人士,以企业需求和企业、产业发展趋势为依

人工智能下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docx

人工智能下的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发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但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开发所得的产物,想要完全取代人工的地位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人工智能的问世对会计行业毋庸置疑是一次革新,这对未来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浪潮必然需要新的教育方案,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区域,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理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20XX年,首届世界会计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CFO大会的召开,成为会计人工智能革新会计领域的标志。近年来,根据部分事务所的介绍及网络对会计人工智能的热议,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录入类、校对类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些工作大多具有高重复性与数据量庞大的特点,例如核对企业与各家银行多个账号往来的核对、对按周期编制的报表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相关税务的核对。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例,人工智能可自动查验扫描仪中的发票并进行登记,随后自动在发票确认模块中下载发票并识别文件,再与先前的所登记的发票相匹配,自动识别是否符合认证抵扣的条件。但相应的,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在会计主体趋于多样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效果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日益复杂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核算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使得基础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多,自我提升的时间被压缩。而会计行业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会计工作中高重复性和需要占用大部分精力的简易操作步骤,它可以自动识别信息并录入,简单处理数据,统计数据并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计算能力等。人工智能的高效率工作结果,极大地解放了基层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也为企业的日常运营节省了大量时间。 (二)提高信息质量,减少人为舞弊。会计数据的可靠性是会计的八大基本原则之一,也是会计人员工作时要遵守的首要原则。在过去的基础会计核算工作中,由于人为的参与,或多或少存在着手工核算失误或是人为蓄意造假等行为,这就给后续工作对会计数据的分析与应用造成干扰,这种影响小至使一个企业的整体管理决策方案出现漏洞,大则使一个国家的宏观和微观经济调控政策产生偏差。而人工智能是由专家编写相关程序实现统一化、标准化的数据处理流程,它的操作行为由代码所决定,在确定的会计工作系统中,每一位登录系统的人员都会有唯一的账号和密码,以及自己的权限,可以说分工明确,相比较而言,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岗位相容程度较深,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对于职能的明确区分有助于遏制对信息的造假。这种模式下则或多或少的规避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减少了人工核算参与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质量,减少了人为舞弊的现象

实用类文本阅读: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有答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招标 招 标 文 件 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 二○一八年一月

目录第一章招标公告 第二章投标人须知 第三章任务书 第四章评标原则及评标办法

第一章招标公告 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就以下项目进行招标,现诚邀合格的投标人参加投标,有关事项如下: 一、单位名称及地址: 1.单位名称: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以下简称“招标人”) 2.地址:市沙坪坝区上桥二村11号 二、招标项目的名称、资金来源、项目概况、招标容: 1.项目名称: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 项目地点:市沙坪坝区上桥二村11号 3. 资金来源:自筹 4. 项目概况:国家发改委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市《关于编报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建设方案的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科能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学校积极编报了科能学校校企合作综合楼建设项目,该项目已经通过市发改委评审,进入项目库,项目要求学校必须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为使校企合作综合楼建设项目充分利用地块优势,发挥更大作用,学校拟配套建设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基地。 该项目拟建于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校,总建筑面积约为14662平方米,预计总投资4000万元,资金来源为学校自筹。 项目拟建汽车类、电工电子类、制造类、矿山工程安全类、健康类、经贸服务类等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关专业的校企合作、引企入校、

校企融合共建实习实训项目基地。同时,配套建设部分宿舍。 5. 项目容:(1)本次招标容是对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进行前期研究,并按照国家发改委有关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容和深度等要求,编制符合实际需要的产教融合教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为编制报告而进行的所有调查、踏勘、资料收集、现场勘察等工作。(2)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应结合市、沙坪坝区城市发展规划及与校企合作综合楼的配合。 6. 项目工期:15个工作日。 7. 项目要求:该项目通过市发改委审核为项目完成标准,项目达到完成标准即付全款。 三、投标人资格要求: 1. 具有中华人民国的独立法人资格,或其分支机构; 2. 投标人与招标人过去3年无合同履约纠纷; 3. 投标人具有工程咨询资质; 4. 本项目不允许联合体投标; 5. 在以往没有因腐败或欺诈行为而被政府有关部门或甲方宣布取消投标资格。 四、最高限价:4万元 五、投标截止时间、开标时间及地点 1. 递交投标文件截止时间:2018年1月5日13:30 2.开标时间:2018 年1月5日13:30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五)以“网络+面授+实践”培养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1)网络培训。农民电商从业者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半数以上课程采用网络培训方式。根据农民知识水平和需求特点进行分组,将信息录入农民电商教育培训平台。培训教师上传相关培训资料和学习任务到电商培训平台,学员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接受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农民接受网络培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避免集中培训与其他工作发生冲突,解决工作和学习的矛盾。(2)课堂面授。课堂面授能够较好的弥补网络培训的不足,面对面沟通,解决电商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相结合,提高电商从业者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效果较好。(3)现场实践。现场实践教学是农民电商培训的重要环节,可拓宽农民经营电商的思路和眼界。现场实践课时占全部课时的20%,组织学员参观考察电商 成功案例、学习成功经验等。培训后,为学员安排电商店铺进行动手操作,学习与实践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提高农民动手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曾玲.湖南高职院校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问题研究[J].中国商论,2017(22). [2]钱俊,蒋良骏.村园企校协同培育农村电商人才的机制研究[J].中国商论,2017(4). [3]邱雷鸣,童红斌.高职院校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 [4]樊勇,吴莉萍,吴小平.促进农村电商“互联网+”发展新模式的思考[J].电子商务,2018(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高端科技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中的发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便利,但人工智能毕竟是人类开发所得的产物,想要完全取代人工的地位无疑是不切实际的。尽管如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会计人工智能的问世对会计行业毋庸置疑是一次革新,这对未来会计人才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浪潮必然需要新的教育方案,高校作为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关键区域,在人才培养方案上理应顺应时代做出调整。 一、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应用 2018年,首届世界会计论坛暨第十三届中国CFO大会的召开,成为会计人工智能革新会计领域的标志。近年来,根据部分事务所的介绍及网络对会计人工智能的热议,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工作主要是录入类、校对类等技术含量低的工作。这些工作大多具有高重复性与数据量庞大的特点,例如核对企业与各家银行多个账号往来的核对、对按周期编制的报表数据进行分类汇总和相关税务的核对。以抵扣增值税的进项税额为例,人工智能可自动查验扫描仪中的发票并进行登记,随后自动在发票确认模块中下载发票并识别文件,再与先前的所登记的发票相匹配,自动识别是否符合认证抵扣的条件。但相应的,我国人工智能技术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在会计主体趋于多样性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的效果未能完全满足社会的需要,人工智能在会计领域的运用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一)提高会计工作效率。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日益复杂的规章制度和有关核算的数据量不断增大,使得基础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不断扩大,这就使得会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处理的数据量增多,自我提升的时间被压缩。而会计行业人工智能的出现,取代了会计工作中高重复性和需要占用大部分精力的简易操作步骤,它可以自动识别信息并录入,简单处理数据,统计数据并有着人类无法企及的计算能力等。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 □文/陈薇毛腊梅 (铜陵学院安徽·铜陵) [提要]随着人工智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普及,会计领域对其应用也愈加广泛,这对会计行业是一次革新,对会计人员无疑也是一个挑战。本文首先从探讨人工智能对会计行业的影响出发,分析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现状,进而探究高校人才培养计划具体调整措施。 关键词:人工智能;会计;高校人才培养 项目名称: “基于智能化时代背景应用型本科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7jyxm0462);铜陵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tlxydxs02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9年6月3日 劳动/就业《合作经济与科技》No.9s2019 126--

产教融合下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模块化教学建设——以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为例

产教融合下的工作过程课程体系与模块化教学建设——以环境设计室内设计方向为例 作者:杨雨佳 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 2017年第9期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产生的背景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协同发展是解决在社会经济发 展的新常态下,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发生偏差这一矛盾而提出的。中共十八大会议对我国教育 提出了新的要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产业发展与教育融合”;袁贵仁部长在2013 年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扎实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完善行业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体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成为我国当下高 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合作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办成产教的大学、城市大学、社区大学的有效路径,更是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常态。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出现也 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发展型、创新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的必然选择,它是不同区域高校有效解决办学定位模糊、学科专业趋同、人才培养同质化、服 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弱等问题的途径之一。[1] 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与企业相互融入,共同介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行高校 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通过高校教师担任企业顾问或挂职、大学生在“企业课堂”的 学习和实习、企业人员在高校任教或接受培训、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训基地等方式在人力资 源层面进行交流与互动,以促进双方知识共享、交流与创新[2]。这种模式要求学校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自身融入相关产业链中,实现生产与教育的一体化,生 产和教学互动,达到在生产实践中教学,在教学中生产的目的。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落实五个 对接:即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 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它是在解构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向学生“做什么”和“怎么做”转变,强调学习的应用性、实践性和技 术性,培养学生对世界的改造能力。培养学生毕业后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型人才。产教融合下的课程体系建设有多重模式,如产教 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课程体系等,而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较为 成功的模式,它有体系清楚、时效性强、可操作性强的诸多优点。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课程体系的建设1. 以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程始终 是人才培养的核心。产教融合教育模式是一种跨界教育,是跨界行业所建立的跨界课程体系, 由学校、企业、社会、市场等多因素所共同参与的。学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是根本目的,他 们的学习效果最终将在市场上接受检验。因此,教育离不开职场性,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 要有职场的参照,企业职业场和工作场应当是课程开发的平台,而学校是落实和实施教育的平台。校企深度融合要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学校严格按照市场行业需求培养人才,按照工 作岗位需要传授知识。在教育的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共同建造出教育的生态系统,二者不断地 传递信息和相互反馈,修正教学环节的偏差。 以工作过程为依据的课程体系与传统的学科教育课程体系是有差异的。传统的课题体系是 一种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是一种基础知识储备的课程构架,它的构成要素包括范畴、结构、内容、方法、组织以及理论的历史发展等。这种课程体系有知识体系的完整性、系统性等优点, 但是显然存在着脱离实际工作的经验型积累和工作素养的培养。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体 系是一种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对象、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探讨

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探讨 引言:产教融合最为基础的部分是产,也就是需要以真实的产品生产作为前提条件,并基于该环境下实施实践教学,让教师能够充分地发挥出自身的教学水平,让学生学习到真本事。这里所指的产不是单纯的工厂生产,而是要和教学紧密联系,最终为教所服务,在经过发展、成熟后,就可以逐步向产学研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本文浅析了目前的产教融合现状,并探讨了如何在地方本科院校实施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产教融合是目前一种能够有效培养人才的途径,也是实现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的重要建设基础,能够满足企业技术革新、产业转型升级、研发团队发展和员工培训进修的需求,产教融合是高校和企业发展完成对接的重要教学模式。 一、地方本科院校产教融合现状 (一)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虽然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在诸多文件中表现出了对产教融合的精神支持,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没有完善的、制度性的配套政策法规和细则,因政府的文件精神并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常常变为一纸空文。与较为发达的国家相比,我国并没有在产教融合的方面形成法律上的硬性规定和完整培训制度,产教融合的教育方面,制度和政策也显得不够完善,政府在调动高校和企业积极性方面的政策法规并不具备可操作性,因此法律和政策往往表现得缺乏号召力。 (二)管理队伍能力不足 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地认识缺失,是导致高校无法正确认识到企业中所需要的人才结构,这是导致高校在产教融合方面层次和水平较低的重要原因。加上高校缺乏了和企业的沟通,在实施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无法和企业实现实时的对接,也无法共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方案,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往往难以培养出符合企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 (三)师资力量水平不够 目前为了适应我国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发展,必须配以更高层次的师资团队,然而当前的高校虽然从整体上来说投入了较大的资源在师资建设上。目前已经有高校从企业中引入了一些技术人才来担当实习指导教师,然而由于教学和技术等方面还无法做到有效的衔接,从而造成了教师团队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无法和产教融合相结合。 (四)企业参与意识不足 虽然部分企业对于产教融合的重要性有着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因为有着国

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 文/刘忠彬?郭?辉?杨晓娟 摘?要:本文全面深入地分析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层面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认真总结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育人特点。通过探索,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两大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工厂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深刻阐述了两大培养模式的建设要求、建设条件、实施路径、运行规律和重要意义,为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提供了模式支撑。 关键词:培养模式?实训工厂?教学改革产?教融合学?徒制 课?题:本文系2017年河北省职业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基于产教融合背景的培养模式研究》(JZY17221)研究成果。 新时代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既需要“大刀阔斧”,更需要“伤筋动骨”,还需要打破多年来普教传统思想和普教育人模式的束缚。多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受思想、机制、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衔接还不十分紧密,人才供需“两层皮”的现象依然存在,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伟大构想,首次提出了校企双主体育人、互利共赢的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如何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切实发挥育人主体作用,顺利推进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一、深化产教融合的目的和意义 产教融合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精神的重要行动,是破解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结构、质量、水平“两张皮”问题的有效路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其核心是让企业成为重要的办学主体,使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着力提高企业服务职业教育的能力,密切校企关系,深化校企合作,全面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育人效率。 二、产教融合的基本特征 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一次深层次的变革,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需求。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1.双主体育人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首次提出了要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对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重新定位。深化产教融合内涵建设,引导企业从用人主体向育人主体转变,形成校企双主体育人格局。企业育人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主体作用:企业可以采取独资、合资等不同的投资形式,举办职业院校或培训机构,与职业院校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或培训基地,共同建设教育资源平台。 (2)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体作用:企业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与学校共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育人环境和专业建设,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管理的主体作用:学校与企业建立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学校领导、骨干教师相互兼职制度,形成校企共管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管理的水平。 2.双导师教学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教育资源,着力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任务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通力合作,形成双导师教学的培养机制。学校教师负责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为学生参与生产实践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企业师傅负责学生参与生产实践的指导工作和职业规范、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 3.双身份学习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职业特性的融合。学生参与生产实践时,首先要与合作企业签订四方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实现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转变。学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实践,有利于学生对员工身份的认同,感受责任担当。 4.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 对口就业是多年来职业教育师生一直追求的目 24OCCUPATION 2018 10

《关于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制定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其中提到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 到2025年,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 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摘编自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材料二 2018年6月8日,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在回答“《行动计划》在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方面有何举措”的问题时,相关负责人说: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深入论证并确定人工智能学科内涵,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支持高校自主设置相关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加快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版),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重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控制、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专业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对照国家和区域产业需求布点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加快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和资源向教育教学转化,推动人工智能重要方向的教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动编写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和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将人工智能纳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引导高校完善人工智能领域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通过增量支持和存量调整,稳步增加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规模、合理确定层次结构,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此外,还要努力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人工智能普及教育;不断优化完善专业学科建设,构建人工智能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于一体的高校教育体系;鼓励、支持高校相关教学、科研资源对外开放,建立面向青少年和社会公众的人工智能科普公共服务平台,积极参与科普工作。

产教融合七种模式图解

产教融合型企业: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指深度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办学和深化改革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行为规范、成效显著,创造较大社会价值,对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较强带动引领示范效应的企业。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 “产教结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是当前职业学校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之路,但这刚刚是起步,而且由于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各专业的特点不同,所以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但我们只要坚定思想,坚持探索,认真把握好市场信息,依靠科技进步,职业教育的发展明天一定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并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条件。 职业学校兴办专业产业,并使之与教学相结合,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实习条件和难得的锻炼机会。在生产实践和管理实践中,学生会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产教结合还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励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而这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培养正是我们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学校兴办专业产业,让学生参与生产或经营,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现在,职业学校的老师大多是从高校直接分配的,他们专业水平高,理论知识丰富,但缺点是知识应用能力不强,实际操作水平不高,这也极大地影响了职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创设实习基地,兴办专业产业,为广大教师,特别是专业课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机会,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教师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这有利于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教学的质量,对职业学校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繁荣发展 职业教育是最直接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它与当地经济建设关系密切、联系广泛,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都与当地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由于学校教师专业知识丰富,头脑灵活,他们依靠科技兴办产业,因而在当地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同时,职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他们走上社会,必然会成为该领域的行家里手,这有利于带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有利于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等岗位特征。简单地说就是工作在第一线,懂技术、会操作、能管理的技术员,因此应按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求作为最高原则来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产教结合,校企一体”

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为推动地区经濟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做出巨大贡献。但在改革进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教学课程设计单一、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严重脱节、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等。为此,高等院校要从“产交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际出发,加强与政府、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重整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有效融合,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标签: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实践路径 一、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将产业发展与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在融合基础之上加强实践教学,从而提升人才创业创新能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对国外教育经验的借鉴。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源于德国“双元制”教育理论,这一教育制度的有效实施为德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职业学校与企业有效融合,优化整合当前职业学校教学体系,双方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教育内容,共同完成理论教学与实践培训。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在高等院校能够接受专业的文化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参与到整个人才培养之中,学生可以采取工读交替方式在企业进行实践培训,提升实践能力。经过“双元制”教学培训,学生可以从实践中获得超过30项实用技能,通过考核合格者可以上岗操作。杜威“从做中学”和德国“双元制”理论共同构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为产教融合人才培训顺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很多发达国家在高等人才培养上都进行有效探索,并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高等人才培育上优势明显,很多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本身就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取得一系列成果的同时,我国高等院校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二、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一)加强职教体制机制建设 一是要完善自组织机制。自组织机制建设的主体高等院校,通过高等院校与社会不断进行物质信息交换,有效推动产教融合系统完善,不断调整高等院校内部结构设置,以达到高等院校产教融合人才模式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的目的。同时高等院校本身在与市场不断融合发展基础之上,逐渐形成适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自组织机制。 二是要完善人才供求机制。高等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威海职业学院与家家悦集团共建、共管二级学院,以培养、储备和使用高素质技能应用性人才为共同目标,将校企双方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构建完善的治理结构,同时改革传统的高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模式,通过有效平衡和满足双方的利益诉求,保障二级学院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二级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在国家倡导的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前提下,近年来,高职院校在理论和实践领域,出现了大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成功案例与对话经验。威海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秉承这一办学宗旨,面向全省,扎根地方,与山东家家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家家悦集团)共同创建“家家悦工商管理学院”。两年多来,学院致力追踪“快速消费品零售”连锁商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瞄准“门店终端管控、连锁门店店长、业务主管”等核心岗位群,深入探索“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途径,以满足企业“现实需求”与“长远发展”为导向,共创“专班”定向培养与“3+1”学历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管二级学院,在合作育人方面积

累了经验。 一、合作背景与办学宗旨 (一)合作背景 “合作”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一大动力机制,威海职业学院与家家悦集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是新形势下双方合作 发展的理性选择。威海职业学院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以“生产性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闻名全国;经济管理系是其5个始创系之一,在开放办学过程中,致力探索校企合作办学的新途径。家家悦集团作为山东省最大的连锁企业集团,以快速消费品零售为主,兼顾物流配送、食品加工和农产品批发,是拉动内需、改善民生、吸纳就业的核心企业。基于合作发展的价值取向,经多轮磋商,校企双方于2011年12月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威海职业学院下设二级学院即“家家悦工商管理学院”(下称学院)。 (二)合作宗旨 校企以“二级学院”为合作平台,以“理事会”为治理结构,以创造共同的核心竞争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储备和使用为目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深化内部教育教学改革,从制度保障、模式创新、师资培养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探索校企共建、共管二级学院的有效途径,双方通过全程合作,形成产教紧密融合的办学机制,引领校企合作向纵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义及未来职教人才培养

摘 要:人工智能被普遍认为是科技发展的下一幕,其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新,助力经 济的再一次跨越发展,同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目前,国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深耕布局远超过国内,近几年,我国把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人工智能时代对职教人才的培养有一定的冲击,其发展将会带来新的职位,而且很多的行业将会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基于此,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与时俱进,在保障数量的前提下提升质量,实现教育资源和教育规模的平衡,提高职教人才的文化素质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人工智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154(2017)04-0011-05 作者简介:陈昂(1992-),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与通信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信息与通信工程。 收稿日期:2017-05-06 人工智能的发展意义及未来职教人才培养 陈昂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纵观古今,历史上每当人类在科学技术上获得突破的同时都会推动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一直也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伴随着三次科技革命,人类从农耕时代步入蒸汽时代,又到电气时代、信息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次的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地影响,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产力。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前两次科技革命让国人体验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痛楚,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班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科技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在一些领域甚至已经实现了赶超,走到了世界前列。而如今,人工智能的旋风正席卷世界,且热度一直不减,其日益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澎湃引擎。人工智能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其必将引发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并成为主旋律。 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是人才。要想在人工智能时代抢得先机,人才的储备尤为重要。而职教人才在我 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实现向人工智能时代的平稳过渡,分析人工智能的发展,剖析人工智能时代的职教人才需求,进而相应的调整职教人才培养方向,避免“闭门造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布局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 人工智能是一门集研究、开发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技术科学,该领域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1]。人工智能被业界普遍认为是经济增长的下一个风口[2]。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得其产业规模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人工智能已经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甚至探入到各行各业中。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引擎。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技术水平上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国际产业格局正在重塑,这样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绝对不能错过。人工智能不单单能对经济发展的再一次腾飞提供动力,更将会颠覆人们以往的生活生产方式,把人类的文明进 本期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