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分析
以哲学角度分析

以哲学角度分析哲学是一门探究人生、宇宙和世界等最基本问题的学科,它试图通过理性思考来理解现实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本文将以哲学角度分析人生的意义、自由意志和道德等问题,旨在探讨人类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哲学中,有多种观点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对此,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生的意义是个体自己创造的,每个人都要通过自由意志来决定自己的道路。
康德主义哲学强调道德行为对于人生意义的重要性,认为人通过道德行为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意义。
另外,生命的存在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人生的意义,一些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通过直面存在的无常和无意义,人们可以以更深刻的方式体验生命。
二、自由意志的存在与影响自由意志是指个体通过理性思考和选择来决定行为的能力。
在哲学中存在对自由意志的不同观点。
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的行为是由物质的原因和因果关系所决定的,没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相反,理性主义哲学家认为,人类具备自由意志,通过理性决策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无论自由意志是否真实存在,它在人类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
自由意志使人们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赋予了道德行为的可能性。
此外,自由意志还是创造力和创新的源泉,人们通过自由意志的发挥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三、道德与伦理行为道德是指人类行为所应遵循的准则和原则。
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自己行为的判断。
哲学通过伦理学来研究道德行为的原则和价值。
伦理学分为不同的学派,如功利主义、德性伦理学和伦理关怀等。
功利主义强调追求最大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将道德行为的价值归结于其带来的后果。
德性伦理学关注的是人的品德和道德规范,认为道德的核心是良好的品质和美德。
伦理关怀强调人际关系和关怀他人的重要性,强调建立互相扶持和关爱的社会。
四、个体与社会关系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也是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
个体和社会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哲学试图理解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存在的意义。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编辑本段]个人主义的定义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
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名称】个人主义,【拼音】gè rén zhǔ yì【解释】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
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
【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英文】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
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曾发挥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成为极端个人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
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
在革命队伍内部,个人主义也表现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这是剥削阶级道德原则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
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反对和克服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等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是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雷峰同志曾说过:“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对个人主义的几点思考

对个人主义的几点思考摘要:个人主义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到近代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
在当代中国,个人主义有不断扩展的趋势,然而对其认识却有明显的误解。
对个人主义同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划界显的尤为必要。
借鉴和吸收西方个人主义的合理因素,对我国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个人主义;集体主义;道德中图分类号:b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2-0112-01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中一个重要特质,在过去,它是与集体主义相对立的道德概念。
我国大力倡导集体主义的道德准则,以集体为本位来评价个人行为。
然而,现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集体主义出现了许多现实的道德问题。
本文试图从客观角度去寻找个人主义被普遍认同的意涵,揭示个人主义对我国的现实意义。
一、个人主义的产生及其基本内涵(一)个人主义的产生“个人主义”这个词并非自古就有,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个人主义思想萌芽于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从17世纪开始个人主义迅速发展,18世纪达到高峰,19世纪个人主义在西方社会形成了系统理论。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强调人类利己的本性,洛克阐述个人自由与平等权利,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论”,百科全书派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的利己主义观点等,但各方观点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
最终法国思想家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其1840年出版的《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用个人主义这一概念对以往思想家的个人主义观点做了理论上的概括,使个人主义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及思想文化中重要的思想。
(二)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据《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
实际上,个人主义发展到现代,不再只是一个道德上的概念,更是一个复合涵义的概念。
1、它是一种关于人性的判断,认为人的本性是平等的、自由的、利己的;2、它是一套价值体系,强调个体价值的目的性,强调个体的平等和自由;3、它又是一种政治哲学,主张有限权力的政府以尊重和保护个人自由、权利为应有的责任,同时独立的个体应自觉承担和履行对社会的义务;4、它作为一种财产制度和社会秩序原则,倡导私有财产制度,鼓励个人通过努力去获得财富;5、它是一种个人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强调个人隐私、个体独立与发展、崇尚个人竞争。
个人主义以及集体主义

由于我们处于一定的地方性知识中,所以在阅读异文化时会潜在的比较本文化。
Because we are in a certain degree of local cultur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nthropology reading when compared potentially of ours culture. 作为美国价值观核心概念的“个人主义”和其他概念一样,在进入汉语语境后也发生了类似鲁鱼亥豕般的意义嬗变,其中既有对异质文化的误读,也有政治意识形态的曲解,以致它原有的价值指向最终萎缩成了一种似是而非的道德评价,这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日常影响至今仍然如影随形。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人难免对“个人主义”产生语义和价值观念的曲解。
Individualism Individualism lies lies lies at at the the very very very core core core of of of American American American culture, culture, culture, but but but it it it has has has come come come to to to mean mean mean so so so many many many things things things and and and to to to contain contain contain such such controdictions and paradoxes that even to defend it requires that we anlyze it critically.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Individualism is the core of American culture. 森林里看不见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地球上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个人主义

4.坚持私人意识。强调与公共领域相对应的私人领 域及其隐私性,强调公共生活遮蔽的私人生活及 私有、私人性存在。在私人领域,个人不应当受 到别人干涉,可自由行事,个人能够享有不受干 扰做其所择、想其所想的自由。这种思想基本是 一个现代观念,它在古代文明与欧洲中世纪基本 缺失。这是与权威主义(authoritarianism)、 社群主义(community)、团体主义(groupism) 等传统思想相对立的思想观念。在总体上说,这 种私人意识,一方面指的是一种个人与社会或国 家间的关系,即在私人领域,国家或社会对个人 思想或行为的不干涉不侵犯关系;另一方面指的 是个人自由的价值,个人自由既是一种终极价值, 亦是实现其他价值的一种手段。
6.方法论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 是作为一种解释学立场出现的。它 强调对于一切现象认识或解释,都 应当完全据于个人的事实,而不应 当满足于从所谓集体层面上的任何 解释。方法论个人主义强调个人在 认识中的地位与作用。
7.政治个人主义。强调政府建立在 公民同意基础之上,政府的合法性 及其权威来自公民赋权或同意。政 治个人主义认为在个人的目的中可 以可以发现政治权威的来源、基础 及其限制。当然,对于个人目的的 不同假设,及对所需权威限制程度 的不同理解,可以导致不同的政治 个人主义。
(4)、一套确立社会秩序的 原则。这个原则反对任何强 加给个人的命令,特别是反 对国家对个人的支配,主张 每个人或家庭享有最大限度 的机会去争得财产,并按自 己的意愿管理、转让财产。
9.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自由主义 思想在20世纪最著名代表哈耶克, 则根据西方不同民族对于理性作用 的理解及应当如何确立社会秩序的 看法,提出了真假个人主义问题。 他认为英美的真个人主义,而法德 则是假个人主义。在哈耶克看来, 真个人主义具有如下特征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法律思想史上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初探论文大纲写作背景关于人权主体的争议旷日持久:人权的主体究竟应当是个人是集体还是二者的统一从论证发展权这一人权范畴的角度来讲;我们主张人权的主体应当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综合..发展权概念的最初提出是当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政治对立斗争的应时之作;仅仅作为一种口号工具代表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制定的旧经济政治规则的不满和对国际社会中国家间公平正义的追求..然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尤其在经济资源环境人权问题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整个人类社会已然成为一个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已然成为一个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全球性问题..“发展是总体的;世界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而条件不利的地区的进步是与最繁荣地区的发展相连的..所以发展应该具有全球性的特点..一项能够持久的发展;只能是所有人的共同发展..”1所以发展权的权利主体应当是“全体个人及其集合体”;此处的集合体包括“作为人的集体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只有这样理解发展权主体;才符合其应有之义..但是由于发展权这一概念透露出强烈的“共产主义”意蕴;以及其强调“集体人权”这一新生人权范畴的倾向;与西方国家的个人自由主义、资本主义传统相悖;自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东西方人权交锋的重点..在这场人权交锋之中;为了使发展权这个概念更好的诉诸进而对抗西方社会的价值传统;有必要对其思想史上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进行1 [塞内加尔]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人民的时代》,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6年版,第96页。
探究;求其本溯其源;以期“有的放矢”;以发展权之“矢”破西方传统个人自由主义之“的”..前述文字是笔者选择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一哲学上对立范畴作为研究对象的出发点;然而作出这一选择的前述背景因素与本文选择的讨论主旨却无直接关联..也就是说;作为一篇西方法律思想史的课程论文;笔者会抛却研究的初始目的;转而将关注点集中于对法律思想史的检索整理及客观分析;力图展现西方法律思想史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问题上的原貌;进而揭示其中的规律性..2文章框架一.正题:集体本位主义罗素说:“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哲学家连他在内;在我用‘个人主义者’一词要指的意义上都不是个人主义者..他们把人根本作为社会的一员看待”;“自亚历山大时代以降;随着希腊丧失政治自由;个人主义发展起来了犬儒派和斯多葛学派是其代表”3..博登海默说:“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关正义共和国的学说;而集体主义理想在该学说中得2事实上本文所得出的结论仍然值得商榷,因为本文对西方历史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思想的列举及归纳是不穷尽的,仅罗举数个有代表性的学者进行讨论,难免会有“以结论挑选事实例证”的嫌疑。
诠 解 个 人 主 义 - 北京大学哲学系

诠解个人主义宫敬才Bring to Light Individualism提要:在我国,对个人主义概念的解读和运用以缺乏深入研究为前提。
本文分三部分达到准确把握概念含义的目的:廓清社会(历史)、思想和概念起源情况;多学科综合地透视其基本含义;展现其历史流变及表现形态。
关键词:个人主义起源含义历史类型 作者:宫敬才,1954年9月生,河北东光县人,哲学博士,河北大学哲学系教授,河北大学出版社社长。
著作有《卢卡奇的哲学思想》(台湾,1993)、《睿智圣殿的后裔》(河北,1998)等。
论文有《哲学与时代的内在关联》(《哲学研究》,1990.3)、《谈谈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光明日报》,1997.11.29)等50余篇。
近期主要从事经济哲学、全球化中的哲学问题等研究。
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us、Individualisme、Individualism)思想是近代以来西方文化的灵魂。
〖ZW(1〗[美]见贝拉等:《心灵的习性》,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14页。
〖ZW)〗像这样涉及历史和现实、牵动情感和理智、影响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概念,评价时殊说参次,各执一端,本为平常之事。
但是,这必须以对概念的准确理解为前提。
我国几十年的理论具象表明,拥护和反对个人主义者有一共同特征:在没有把握其起源流变和基本含义的情况下,径直评价与判说。
一 首先是起源问题。
个人主义的起源有三个:社会(历史)起源、思想起源和概念起源。
先有社会(历史)起源,后有思想起源,再有概念起源。
三者之间有必然联系,但不能相互混同,更不能互相替代。
个人主义指称的社会历史事实起源于11世纪西欧,这与此时西欧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萌动、社会结构显露变化迹象有直接关系。
后来与封建统治者和天主教会势力死命搏斗和分庭抗乱并最终战胜它们的资产阶级就诞生于这一时期,使西欧社会生活整体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自由市"也出现于这一时期〖ZW(〗见[美]哈罗德·丁·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第434-435页。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

心理学视角下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它们并非是完美无缺、完全相互排斥的理念。
由于受儒家思想传统的影响,我国历来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导,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的利益意识得到强化,不可避免地诱发了个人主义。
对此,笔者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探讨个人主义,分析了个人主义利己行为造成的负面情绪以及导致利己行为日益盛行的原因,并提出适度回归集体主义。
一、个人主义的出现集体主义作为我国一种传统的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历史根源,这在儒家著作中就有所体现。
儒家对社群持一种目的论的观点,如认为家庭、宗族、国家等均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善,尤其是道德的善而形成的。
儒家不重视个体的权利而极为关注群体的利益,他们认为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牺牲小我,保全大我”。
儒家把社会群体看作是关系的共同体,每个人在其间占据着一个独特的位置,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等都有明确的认识。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进丰富了我国传统集体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力图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人们的个人利益。
时代的进步为个人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包容的社会氛围,而人们的利己行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和普遍,这些人的行为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无视、甚至损害其他与其有着同等权利的个体的利益。
二、由个人主义的利己行为引起的负面情绪根据情绪体验者的不同,负面情绪可分为利益获得者方面和利益受损者方面。
1.利益获得者的负面情绪:愧疚愧疚,是指一个人察觉到自己对所做的消极行为负有个人责任时产生的一种带有痛苦、自责体验的情绪,是个体良心的发现。
利益获得者在运用非常手段获得利益的同时,往往损害其他人的合法利益,原本公平的竞争复杂化,使得其他仅靠个人能力的竞争者处于劣势。
偷、抢、骗行为更是在个体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利益受损者因利益获得者而遭受财物的损失。
利益获得者虽然最终获益,但其生长于我国,从小受集体主义传统观念的熏陶,深知其行为有违伦理,必然产生一种愧疚感,心理上觉得对不起其他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仁人教育 1 经济个人主义的哲学分析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亚当·斯密以来的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史,都可以被看作是经济个人主义理论的延伸和拓展。在今天,谁都不会怀疑这一事实:经济个人主义是解析古典经济学传统乃至新古典经济学一个十分重要的轴心。随着20世纪市场层面的非均衡、信息非对称、非理性现象的出现,经济个人主义的信仰和方法受到了怀疑和查审。人们不断追问:每个关于社会经济现象的陈述能否都可以直接还原为关于个人经济行为的陈述;经济行为本质上能否归属于单纯的个人理性的计算;在信息非对称的经济世界里,个人最大化目标能否完整的实现;个人的经济自由度的空间究竟有多大;经济决定论的因素中有无非经济因素的存在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经济学本身是无法达到的,许多问题的性质都涉及到哲学问题。这里有必要对经济个人主义的语义范围、哲学渊源和现代意义上的价值判断作点哲学分析。 经济个人主义通常有三种语义范围:(1)作为一种学说 ,它既包含着对经济自由的一种信念,又是对某种文化上的具体行为方式(如追求极大化的理性行为)所给予的制度证明。H·M·罗伯逊(Robertson)指出:“作为一种学说,个人主义在个人及其心理倾向中,寻找社会经济组织的必要基础,它相信个人的行为就是以提供经济组织的原则,力求通过个人,只要可能,让个人得到自由化地自我发展的一切机会,来实现社会的进步。”①(2)作为一种制度,经济个人主义意指一种建立在私有制市场、生产契约和交换自由的基础上,以重庆仁人教育 2 及建立在个人自由和自利基础之上的自发经济制度。(3)作为一种方法论,其要义是:以个人经济行为为基本分析单位,并把全社会的经济和谐视为个人经济行为的社会加总的结果。如哈耶克指出的,“我们在理解社会现象时没有任何其它方法,只有通过对那些作用于其他人并且由其预期行为所引导的个人活动的理解来理解社会现象。”② 按照上述原理,经济个人主义的本质在于:它把经济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理解为“个别的人”,这些“个别的人”或多或少总是根据他们的意向和他们对自己的境况的了解来进行活动的。每一复杂的市场状况、经济组织和制度或事件,都是个人及其意向、境遇、信念,以及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具体组合的结果。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即最少的国家干预和个人最大的经济自由不但使社会效益高,而且也是合乎需要的。 经济个人主义尽管语义文本较多,但它内含着至少四个方面的哲学理念:对个人存在的确认;从思维方法上把认识的“个别性”实体化并作为始基意义上的基本抽象单位;个体人的自主性原则;个体人的自利原则。这些理念为理解经济个人主义提供了有价值的概念性工具,并同时也证明了经济个人主义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 首先,对个人存在的确认可追溯到古代个人概念的发现。据史料考证,古希腊的“prosobon”这个词,在荷马史诗中已经出现,在词源学上与拉丁语的“prosobon”一词相近,最初意指宗教仪式中的面具或演员扮演的角色。后来,在爱比克泰德的著作中“prosobon”这个词才开始兼指个体的社会侧面--他是他人的什么,而后来又兼指重庆仁人教育 3 他作为个体的整体的自身。事实上,荷马时代的人还没有把“个人”当作一种内在的纯属自己的东西的概念,还不能“自言自语”。可是,在古希腊哲学中个人概念有了多样性的内涵。赫拉克利特把个人理解为“寻找自己”和“认识自己”的抽象理念;德谟克利特强调个人灵魂和道德原则的自主性;苏格拉底把自己的哲学理解为个人内心对话的启示录;柏拉图把个人存在的本性理解为以大写字母印在国家的本性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由个人到国家的发展,就是人的本性从不完全到完全的发展过程。个人概念的早期确认,为后期个人主义以及经济个人主义的形成注入了如此法则:在混沌的自然和社会中个体人是万物交互作用的价值中心;单个的人具有至高无上的和内在的价值或尊严。 其次,经济个人主义的“个体”抽象分析方法,最初起源于中世纪唯实论与唯名论的争论。哈耶克曾转引了卡尔·普里巴拉姆的观点:“个人主义是哲学上唯名论的必然结果。”③早在公元3世纪时,腓尼基学者波菲利在给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写引论时,曾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种和属是真实存在的呢,还是纯粹理智的产物?第二,如果它们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它们是有形体的呢,还是无形体的?第三,它们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外,还是存在于感性事物之内?这些问题后来经过波伊修斯的发挥便成为中世纪唯名论和唯实论争论的基本课题:个别先于一般,还是一般先于个别。唯实论强调理念(一般)的共相性,即“全体主义”分析方法,它把理念看成是先于个别存在的“总体”抽象形式。唯名论则强调,唯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重庆仁人教育 4 共相在理智之外实际上并不存在,但共相也非纯粹的想象物,它作为一种概念产生于个别事物中的某种"共同性"。唯名论实际上提出了如此重要的观点:个别先于一般而存在,“个别”是一切分析方法的初始点。因此,人们的眼光应从虚幻的彼岸世界,转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重视个人对现世幸福的追求。唯名论的分析方法最后在霍布斯那里得到了更明确的表述。霍布斯认为,在我们能够认识整个复合物之前,我们必须先认识那些被复合的东西。因为只有通过它的组成要素,才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件事物。作为社会复合体的组成要素,正是他的哲学理论中所说的人。 再次,经济个人主义的自主性原则发端于近代启蒙哲学。在托马斯·阿奎那那里第一次清楚地表达了个人主义的自主性信条。中世纪的教条规定,不论正确与否,都必须执行长辈命令。而托马斯认为,如果良心不允许的话,就没必要去执行长辈的命令。因为每个人都必须按照理性来行动。这条原则清楚地说明了个人伦理学的进步,并开始在道德领域内主张个人的自主性。近代个人主义的自主性原则乃是启蒙哲学的基本价值准则之一。对个人主义的自主性思想进行系统的哲学思辨已成为当时一些哲学家们的时髦。如斯宾诺莎企图将自由和奴役两个概念区分开来,他认为,自由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自主性。自由概念包含着个体理智力量的积极运用:一个自由的人,就是一个积极的、自决的、思维着的人。自由的范例就是导致自明真理的由内心决定的推理。康德把自由理解为自主性与自律的统一。他指出:“自律概念和自由概念不可分离地联系着,道德的普遍规律总是伴随着自重庆仁人教育 5 律概念。”还认为,“在我们把自主想成自由的时候,就是把自身置于知性世界中,作为一个成员,并且认识了意志的自律性,连同它的结论-道德。”④ 最后,经济个人主义的自利原则与17-18世纪哲学家们热衷于讨论伦理唯我主义问题密切相关。斯宾诺莎率先用客观探讨的方法,提出了个人利益的客观性问题。他认为,个人利益的概念是客观的,因为利益不能根据人对利益的主观情感来加以表达,而是要根据客观的人性来加以表达。人只有一种真正的利益,即充分发展他自身的潜能,才能确认他的存在。因此,道德的本质应当是个人,而个人行为的唯一道德目标就是追求并维护个人的自身利益。他说:“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则他愈具有德性,反之,只要一个人忽略他自己的利益或忽略他自己存在的保持,则他便算是软弱无能。”⑤自斯宾诺莎之后,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霍尔巴赫进一步探讨了自利问题。爱尔维修明确指出:“个人利益是人类行为价值的唯一而普遍的标准。因此,有关个人的正直,依据我的定义看来,不外是对个人有利的行为的惯常表现。”⑥霍尔巴赫也指出:“利益或对于幸福的欲求就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唯一动力;”“一个有感觉有理智的动物,在有生之日,他时时刻刻都不能不注意自己的保存和安乐;他应该为自己求得幸福。”⑦显然,由自利问题抽引出的哲学理念为斯密经济学理论假设的提出,即人类大多数的经济选择由利己思想支配,所有个人利己行为所产生的无预期结果将趋近于一种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重庆仁人教育 6 从历史哲学的角度来审视经济个人主义的历史进步性尤为重要。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深刻地指出:“利己主义是跟世界同样古老的一种恶习,它的出现与社会属于什么形态无涉。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并随着身份平等的扩大而发展。”⑧作为一种历史形态的象征性符号--个人主义,它是对资本主义一种制度文明所涉及的内在要素(所谓平等的个人权利、立宪政府、自由经营、自然正义和公平机会和个人自由、个人尊严等)的观念提升和定位;而经济个人主义正是个人主义的历史抽象形式,在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领域的延伸和拓展。经济个人主义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展的土壤,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导精神。它的产生和发展正是早期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经济实践在精神领域的总结和凝聚。由此可知,经济个人主义的出现对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所衍生的“粗陋的、平均的共产主义”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否弃和进步。这是因为,在自然经济社会里,人同自然界的关系直接地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狭隘的地域性存在和落后的血亲关系与人身依附关系严重地阻碍着人性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存在基本上被淹没在封闭而又粗陋的人群共同体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意味着个人的权利、个人的价值和个人的尊严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解放,但并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全部解放。这一点马克思曾在他的一系列经济学和哲学著作中有过透彻地分析和科学说明。 20世纪经济世界的发展对以往任何人类知识形态和学说作了最严肃的检验。经济个人主义也不例外。经济学家J·希克斯指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