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的机会成本

考研的机会成本
考研的机会成本

应届本科生选择硕士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

思想政治教育秦海月 22100339

如今考研热高烧不退,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应届本科生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考研的原因也从纯粹的为了继续深造,学习更多的知识变得更加多样,除了一心求学外,有些是为了躲避就业压力,继续留在象牙塔中,有些是为了增加就业时的竞争力,甚至还有的是因为虚荣心作祟,盲目地学历崇拜。读研并不适合每一个人,且要付出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代价。对于是否要选择读研,本科生们应该要仔细考虑,做出正确抉择。因此分析读硕的个人机会成本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这有利于他们更理性的对待研究生教育,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从而做出更合理的人生决策。

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者说机会成本是指“失去的选择”或错过了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如果把教育活动视为生产活动,教育部门看作生产部门的话,教育的机会成本就是社会资源或达到法定劳动年龄的个人因为教育而失去的选择或放弃的收入。由定义可以看出,如果按成本负担主体来分,教育机会成本可以分为社会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本文将就个人机会成本的外延对应届本科生选择硕士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加以分析。

(一)收益成本

收益成本即是学生因为投资于研究生教育而放弃的其他方面的收益,主要包括投资收益和工资收益。

1.投资收益。投资收益是指学生所缴纳的学费如果用于其他投资手段而获得的收益。如果把学费投资到股票、基金、银行存款等各种行业获得的收益都构成学生的机会成本。以一般自费研究生三年学费3.5万元为例,虽然投资于各种行业收益不一且三年内3.5万元左右的资本投资可能获取不到多大的经济收益,如最稳定的银行存款利息大概只有一千多元,但这也是因为读研而放弃的个人机会成本的一部分。也许是因为这部分的机会成本过小,因此很多人选择读研。

2.工资收益。工资收益是指学生如果不读研,直接就业在这三年里获得的工资收入。据有关报道的数据显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签约月薪为2000元左右,随着经验、资历、业绩的增加,工资会逐步上涨。按此估算,除了三年的生活必需品消费约20000元,这三年的收益大约为50000元。这项收益也构成应届本科毕业生读研时的机会成本。

由此可见,一名本科毕业生如果直接攻读三年硕士研究生的机会成本至少也要五六万元。对于一些紧俏专业和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本科毕业直接工作收益较高,即直接读研的机会成本比其他学生更高。对于国内普通家庭来说,子女读研的教育投资成本还是挺高的。除了能计算的、会计意义上的机会成本外,研究生还面临着其他隐性的,难以用数字衡量教育机会成本。

(二)时间成本

应届毕业生读研的时间正是人生最关键的黄金时期,选择读研的毕业生都具备基本的理论基础和知识结构,又有创新精神和灵活思维,以及年轻人特有的勇气和活力,在这一阶段,如果能获得较好的机会,那么很可能就是他们辉煌事业

的起步。然而,选择读研的话,学生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学校,交际圈很小,学业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社交十分有限,这很可能使他们丧失许多重要的机遇。对于学有成就的同学来说,这三年的寒窗苦读是值得的,不过对于那些对从事科学研究没有兴趣,仅仅是不愿面对就业压力而读研的学生来说,那三年的时间几乎被浪费了。有的学生如不能按期毕业则要推迟毕业时间,推的时间越长,其时间成本也越大。一寸光阴一寸金,浪费了三年大好时光,对于青年人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这一部分的机会成本不容小觑。

(三)就业成本

大学的扩招让本科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也间接造成了研究生出路难寻。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0年本科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630万,加上往年沉淀下来

的未能就业的毕业生,人数相当庞大。虽然我国经济仍在快速发展,但也很难提供如此多的就业岗位。在此背景下,很多毕业生选择攻读研究生来躲避就业压力,也希望为未来就业增加筹码。研究生扩招让越来越多的人走上了漫漫考研路。这貌似缓解了当前的就业压力,实则是把问题向后拖了几年。本科生扩招为高中生提供出路,研究生扩招为本科生缓解压力,那么研究生的出路在哪里?事实上,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已越来越大,甚至有报告称,研究生压力大于本专科生及博士生。从当前劳动就业市场上来看,一方面由于研究生人数大量增多,竞争增强,另一方面也因为研究生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目标短期化,导致个人择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不平衡。一些大中城市出现了高才低就和人才高消费现象,研究生与本专科生抢饭碗已经很普遍。而一些地处边远地区急需人才的用人单位却得不到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就业市场的不完善所导致教育成果的贬值和人力资源的浪费,无疑加大了学生本人以及整个社会的机会成本。

(四)心理成本

心理成本和一个词密切相关:“压力”。研究生虽然仍生活在象牙塔中,然而他们的心态已经和本科生时代大不相同。首先他们面对着来自于学业的压力。研究生毕业必须要拿出学术成果,很多高校一般要求研究生毕业之前公开发表2

篇以上的文章,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有些学生迫于压力,急功近利地拼凑别人的研究成果而不踏踏实实地搞科学研究,其学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第二是未来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很是忧虑。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研究生“斯文扫地、知识贬值”的现象让他们非常焦虑,他们对今后步入社会的生存能力感到渺茫。另外,在象牙塔呆久了也会产生害怕面对社会现实的逃避心理,这些不利于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最后就是个人问题,研究生毕业大都二十六七岁了,这时候就面对着成家立业的压力以及这二者如何处理的问题。尤其是女研究生,大都不想面对“青春期女儿,更年轻妈妈”的尴尬情况,然而单位对育龄女歧视的压力又让她们在家庭事业间不知如何权衡。

上文分析了应届毕业生选择硕士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问题,仅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机会成本已经很大,甚至有些不合算。因此,在校生们在考虑读研这个选择时,一要充分考虑自己的自身情况,本专业读研能否获得长足的发展,自己是否是真有兴趣深入研究,甚至要考虑到家庭情况。二是要明确考研动机,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压力或盲目学位崇拜就考研的话,是很不理性的决定。

计算读研机会成本对本科生考虑是否读研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生来说,这也能提高他们的成本意识,珍惜读书学习的机会。通过对机会成本的计算,

研究生们会更加明白自己这读书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必须珍惜目前的读书机会,把握时机充分利用好高校宝贵和充足的教育资源。这样既可以尽快挽回机会成本损失,为收回成本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尽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选择与机会成本

选择与机会成本 董志强 1999-6 可供选择的机会越多,选择一个特定机会的成本就越高,因为所放弃的机会,其所值随着机会的数量增加而增加。 ――汪丁丁 一、选择 我们在《成本与收益中》指岀:收益大于成本说明了某一方案具备可行性。但在人生之中,你面临的很多方案都是收益大于成本,那么你必须选择一个利润(收益减去成本,即净收益)最大的方案才是最好的。只要方案不是唯一的,你就面临着选择。选择是经济学又一个核心概念。甚至可以说,选择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选择行为的一门科学。 选择存在的一个前提就是资源稀缺性。对于一个小孩子,问他是要糖果还是要牛奶,他可能回答都要”但 是经济学不允许出现这样的答案。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可惜二者不可得兼”经济学的大 多数选择必须是二择一”的(称择优选择),即要鱼,就得不到熊掌,要熊掌就不能得到鱼。因为资源是稀缺的。比如现在你有 10万块钱,刚好够买一套房子或一辆汽车。你决不可能10万块钱既买车又买房,你能 选择的是,要么买房,要么买车。 人生面临的选择是何其之多啊!几乎你无时不刻不在进行选择。比如是继续工作,还是先去吃饭;是在这家商店买衣服还是在那家商店买衣服;是买红色的衣服,还是兰色的衣服或者黑色的衣服;心中有个秘密是告诉朋友还是不告诉朋友,如果告诉又告诉哪些朋友……这些选择在生活中很常见,不过似乎并不重大,所以 大家轻松地作出了经验判断式选择,也不大去慎重考虑。进一步,这些考虑行为本身也需要付出成本,比如要耗费精力等,而哪些小事情意味着收益比较小或者决策正确与决策失误导致的收益的差别不大。这样,花太长的时间和太多的精力在这些小事的选择决策上是不经济的一一所以人们宁愿以经验或直觉来对待这类选 择问题。 也有一些重大选择,决策正确与决策失误的收益相差非常大,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权衡。那可能是让我们在一个时期长期犹豫的选择一一重大的决定都是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岀的。你可能有过这样的情况,某个时刻,两条或更多生活道路摆在你的面前,你真的感到为难。人生的路很漫长,但紧要关头常常只有几步”。不过这几步很关键,甚至关系到个人的一生,所以人们的选择格外小心。 二、机会成本 与选择有密切关系的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的严格定义是:选择最优方案放弃的次优方案的价值。宽泛地理解,机会成本是选择某一特定方案放弃的其他各种可行方案的可能收益之平均值。这里的最优,并非实际发生的最优,而是选择者(决策者)的心理预期。比如说,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可获得利润 20万,投资于股票市场可获得利润15万,如果把这10万元钱投资于房地产,那么可以从股票市场得到15 万就是其机会成本,如果把这10万元投资于股票,那么可以从房地产投资中获得的20万就是其机会成本。 一般地,最优的资源配置意味着该笔资源投向某一用途所担负的机会成本最小。 机会成本从来都没有真正发生,但它是我们选择某一方案、方向、道路时考虑重点因素之一。人生的机会成本有时会很高,机会成本越高,选择越困难,因为在骨子里面我们从来不愿轻易放弃可能得到的东西。我在毕业的时候,面临就业的选择,使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那时我的可选方案有两种:一所高校和一家企业。这是一个典型的经济学的选择”(二择一),因为我是不可能同时去高校教书又去企业工作的。如果我 去高校教书,我可以逐渐实现自己做一名学者的梦想,而且我相信高校的较高层次文化氛围和较简单的人际关系,对我个人可能更适合,这些对我都具有相当大的效用,如果我选择企业,那么我就得不到这些效用。反过来,如果我真去那家企业的话,也有很大的效用,因为那家企业给我开岀数目可观的薪水,并且许诺解决住房,我放弃企业,就放弃了这些可能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微观经济学计算公式 1.需求弹性①弧弹性计算②弹性的中点计算公式③点弹性 2.需求收入弹性: 3.需求交叉价格弹性 4.短期成本 ①总成本(TC)= 固定成本(TFC)+ 可变成本(TVC) ②平均成本(AC)= TC/Q ③平均固定成本(AFC)= TFC/Q ④平均可变成本(AVC)= TVC/Q ⑤边际成本(MC)=d TC /d Q= d TVC /d Q 6均衡条件Qd = Qs 7边际替代率MRS = 8总效用最大化= = …… = = λ 预算线:I = P1Q1+ P2Q2消费者均衡时MUx/Px=MUy/Py 9.边际产量:MP = d TP/d L平均产量:AP = 三阶段生产函数第一阶段【0,MP=AP】【MP=AP.MP=0】【MP=0,无穷大) 10.给定成本,求产量最大;给定产量,求成本最小 MP /w L= MP K/r,wL+ rK=C捷径L=K=Q L 11.平均收益AR = = P边际收益MR ==d TR /d Q 12 利润最大化的条件:MR=MC 13收入或利益最大化TR=PQ,满足一阶导数为0 ,即MR=0 14厂商的停产点:P =AVC的最低点求出AVC,再一阶导等于0 二阶小于0即可 15.垄断厂商边际成本定价,即MC=P=AR 政府限定的价格为收支相抵的价格,即P=AR=AC,或TR=TC 16.假设垄断厂商面临两个分割的市场1和2,厂断厂商在两个市场上的最大利润原则为:MC=MR1=MR2(Q=Q1+Q2) 列出方程组,解Q1Q2代入需求函数得到:P1P2两个市场的收入分别为:TR1= P1Q1

TR2= P2Q2总利润=TR1+TR2-TC TC是关于Q1Q2的函数 第一章引论 1.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社会科学。 2.机会成本:把该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3. 1、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 4.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是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 5. 1、静态分析:不考虑时间因素,只考察任一时点上的均衡状态。 2、动态分析:分析有关总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 6. 1、实证经济学:说明“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涉及到价值判断的问题。 2、规经济学:它要说明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第二章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以及有关的基本概念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单个消费者 2.单个生产者 3.单个市场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 3.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函数: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收入、价格、替代品等)。 需求函数Qd: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的相互关系。 4.特征: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表示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成反方向变动。 5.需求规律: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1)收入效应:价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购买力上升,需求量增加。 (2)替代效应:价格下降,消费者减少购买其它替代品转为购买该商品。 7.替代品:可以与一种商品产生类似功效的商品。 互补品:消费者为了实现某种功效而需要一起消费的那些商品。 8.正常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低档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的商品。 9.影响需求的因素1、商品本身的价格:替代效应、收入效应2、消费者的偏好(taste) 3、消费者的货币收入(income) 4、相关商品的价格:替代品、互补品(正常品、低档品) 5、人们对未来价格的预期(expectation) 10.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1)需求量的变化:是指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沿着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2)需求的变化:是除价格因素外,其它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需求曲线的整体位移。 11.供给的概念: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给市场的商品的数量。 12.供给函数:一种商品的供给量是所有影响这种商品供给量的因素的函数。

质量成本案例分析

专题报告 公司某事业部质量损失分析报告 一、文章概要 目前公司某产品品质特不脆弱,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该事业部可持续进展的关键瓶颈之一。本文希望从如下方面揭示问题:1、质量损失不仅包括显性损失,而且包含更大的隐性损失。 按照隐性损失ABC核算法保守估测,该产品03年隐性质量 损失是显性损失的2倍左右,达亿元;加上显性损失亿,质量损失高达亿元; 2、操纵质量损失具有重要的战略与经营意义,假如按照实现 353规划既定质量目标保守推算,事业部因提升品质平均每 年可获得收益万元; 3、品质问题的解决宜从电控着手,以建立大品质体系与成本 品质均衡的决策机制为手段,逐步摆脱品质“监控残缺” 的尴尬局面,进入“全局掌控-重点突破-系统创新-全面收 益”的良性循环时期。 二、质量损失的内涵

1、质量损失的构成 所谓质量损失,是指企业为确保或提高产品质量而发生的费用支出,以及由于未能达到质量标准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它不仅包括为提高质量而实际支出的费用,而且还包括因品质缺陷导致的价值流失。 依照可识不性质量损失分为显性质量损失和隐性质量损失,按照产生流程分为预防成本、鉴定成本、损失成本(外部损失、内部损失)三部分(图1)。 图1:质量损失构成 2、隐性质量损失的内涵 由产品品质不良导致的价值链机会成本损失是隐性质量成本的本源,包括: 顾客流失——老顾客流失和新顾客流失:

老顾客流失——顾客因维修体验而在二次选购时放弃选择原品牌,导致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据麦肯锡对中国该产品市场的研究,以后几年老顾客比例呈迅速增长趋势,将由02年的%上升至08年的%。 新顾客流失——经口碑传播而建立某品牌不良品质形象的潜在选购者,当其中部分人作现实购买时放弃选择该品牌,导致该企业损失原可获得的收益。科特勒曾指出,家电消费品是顾客购买决策受参照群体1阻碍最大的产品之一,一个有过维修体验的顾客会将痛苦体验传播给4—8个人。 价格损失——中低价位的该产品,与要紧竞争对手相比,产品品质差异因素带来的售价差异平均超过10%2。 生产率流失——将投入到不良品返修的劳动力和设备资源转化为生产合格品可获得的收益。事实上,同等条件下返修生产往往低于正常生产效率,目前下属某工厂按照正常生产工时的2.5倍来核算返修工时。 供方成本转嫁——从系统性、长远性来看,供方的部分质量成本损失必定会通过后期成交价格、供货质量、议价能力变化 1有过同类产品使用体验的同事、亲人、朋友。 2内部访谈一致认为,产品品质是阻碍价格差异的关键因素之一,其阻碍力至少超过50%。慎重起见,本文取10%。

机会成本计算

问题提出: 暑假期间,张三可以去打工,也可以去上学,打工可以赚得2000元,上学的学费是500元,问张三如果上学其机会成本是多少?2000还是2500? 一,机会成本概念追溯: 提出人哈勃勒属于维也纳学派,在1937年发表《国际贸易理论》中分析比较优势而提出的机会成本概念,用机会成本概念重新阐述比较成本理论,当时影响甚广。 曼昆《经济学原理》对机会成本的定义:“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Opportunity cost is the value of the next-best choice available to someone who has picked between several mutually exclusive choices. 百度定义:1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2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获利机会所带来的成本基本上所有的教科书的定义都是相近的,然而针对这种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同一个定义给出不同的解答,并且附带相当充足的理由,机会成本到底是2000还是2500? 二,2000元的机会成本支持者理由: 1从定义出发: 机会成本是指所放弃的收益,不包括新的选择要支付的成本,即2000元打工收入,忽略500元需要上交的学费。上学学习与打工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所产生的具体经济项目不能混为一谈。学费是个人在某种选择下的必要支出。在权衡机会成本的时候,应该是学生从学习中得到的好处减去学费的纯收益与如果去工作的工资2000相比较是合理。 机会成本是以收益最大的那个次优选择为准,不是所有其他选择的收益的总和。打工是次优选择,因为其收益2000元比保留500元的这个选择的收益要大。那么机会成本就是打工的收益即2000元,不用再加上保留500元的收益。 2理性人角度出发: 机会成本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理性人的决策行为。因为在是否选择读书的时候,大家的机会成本是不一样的,最终的决策结果可能也是不一样的。而现实的中读书需要支付的学费对于每个人应该是一样的,因而可以看成读书的收益-500,假如把这个加入到机会成本中去,不仅使得这个概念更加复杂,而且也不会增加这个概念对人决策行为的解释能力!从机会成本解释理性人决策行为视角考虑,2000的界定是最好的,2500反而使得问题复杂化! 三,2500元机会成本支持者理由 1机会成本定义出发: 机会成本意思是所有成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性成本,将500元的学费视为放弃的隐性成本,2000元的打工收入+500元学费构成上学的机会成本。他放弃了去赚那2000块钱的机会,也放弃了未来去花掉这500块的机会,所以应该是2500才对!2500的观点

机会成本案例分析

机会成本案例分析 蔡培源 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徒弟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而如果在选择中放弃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首选),那么其机会成本将会是首选。而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最高价值的选项(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而放弃选择机会成本最高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拿融资租赁和贷款比较谁的融资成本高,如果不把机会成本加进去的话,可能会得出一个不正确的结论。比如人们通常感觉融资租赁的融资成本比银行贷款高。出现这种认识错误的主要在于没有把机会成本考虑进去。 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是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 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 “机会成本”的概念告诉我们,任何稀缺的资源的使用,不论在实际中是否为之而支付代价,总会形成“机会成本”,即为了这种使用所牺牲掉的其他使用能够带来的益处。因此,这一概念拓宽和深化了对消耗在一定生产活动中的经济资源的成本的理解。通过对相同的经济资源在不同的生产用途中所得到的不同收入的比较,将使得经济资源从所得收入相对低的生产用途上,转移到所得收入相对高的生产用途上,否则就是一种浪费。

关于机会成本的辨析

经 济 纵 横6INTELLIGENCE ······· ·················关于机会成本的辨析 徐州空军学院 刘 丽 张 祥 杜 芳 摘 要: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可能都会面临各种形形色色的选择,怎样进行选择才是最优的决策?这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经济学中,进行选择的代价被称为是机会成本。本文就是通过辨析机会成本的概念角度出发,例举各种事例,帮助人们形成一种经济学的思辨方式。 关键词:机会成本 选择 代价 一、机会成本的概念机会成本的概念可以说是经济学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因为经济学简单来说研究的是关于稀缺性的学科,即如何使得稀缺性的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学科。但是由于资源不仅具有稀缺性,还具有独占性,所以为了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目的,就要涉及到资源选择的问题。而选择是有代价的,在经济学中,代价被称为成本,所以选择的成本在经济学中即称为机会成本。什么叫做机会成本呢?当把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则必须要放弃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因为资源的数量有限,同时可以用一种资源生产a 产品,也可以生产b 产品,当选择生产a 产品的时候,就有可能要放弃b 产品,或者当选择增加a 产品的时候,就要减少b 产品的生产,所以,当选择某种产品的时候,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而且当把资源投入到某一种产品中所获得的收益时所放弃生产另一种产品带来的收益,也是机会成本。那么一种资源可能有三种四种五种甚至n 种用途,选择了其中的一种,那么放弃的里面最好的那种选择所带来的利益就是需要付出的机会成本。一般来说对于机会成本呢需要把握以下下几点:首先,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在做出某项选择时所支付的实际费用,而是一种观念上的费用或损失。其次,机会成本并不完全是由个人选择所引起的,其他人的选择也会给你带来机会成本。譬如,某个周末你和朋友A 约好聚餐,之后另一朋友B 也约你去聚餐,但是因为你有约在先,只能拒绝了。所以此时去赴朋友A 约会的机会成本即为放弃掉朋友B 的约会,这个很容易辨析。但是如果在聚餐前一晚,朋友A 突然通知你他有事不能赴约,这样给你带来了一些损失。有哪些呢?由于A 临时决策,使得你不能赴约,享受美食,而且之前你也为此放弃掉了朋友B 的邀请,所以因为朋友A 的选择,使你承担的代价除了原来放弃掉的朋友B 的邀请外,还需加上不能享受与朋友A 共同享受美食给你带来的满足度。最后,机会成本是经济主体做出决策时所放弃的最好收益的那种选择。譬如现在拿出100万进行投资,可以投资实业,可以投资金融产品,如股票、债券、基金、期货、黄金等,当然如果不进行投资,也可以将其存在银行里获得利息,这里就有许多种选择。如果选择投资实业,就必须放弃掉其他各种选择,而其他各种选择都会给你带来收益,而在这些收益中最高的那个就是选择做实业的机会成本。而如果把实业投资也好金融投资也好看成一个整体就是投资,投资的收益即利润,而不投资存在银行获得收益就是利息,则这个利息就是在进行投资时,不得不放弃的代价,也就是利润的机会成本。正是基于这一点,中国人民银行经常会通过调整利息率,来影响投资行为。当认为市场过热的时候,会调高利息率,使得投资的机会成本增加,从而减少投资行为,防止市场继续过热。当认为市场低迷的时候,就会调低利息率,降低投资的机会成本,鼓励投资行为,促使市场尽快从低迷中恢复过来。 二、例证分析 为了能够更清晰的明晰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上的费用或损失,下面举几个例子进行说明。比如说现在你面临着两个选择,一个你获得了某天免费去影院观影的优惠券,巧的是,当天有位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要经过你所在的城市,你很想和这位朋友见一面。不管怎样选择,从其中之一获得的心理满足程度是以放弃另一个为代价的,所以说放弃的那个选择给人们所带来的愉悦,就是人们选择看演唱会或去见老朋友的机会成本。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许人们会说,这个无需选择,肯定会去选择见老朋友。实际上此时并非是无需选择,而是因为这两个选择给你带来的心理满需程度是极度不对等的,所以人们才会不假思索的就能给出答案。现在换个情况,你面临着两种休闲方式的选择,一个还是你获得了能够在某天免费观影的优惠券,同时还获得了某个KTV 的5折优惠券。那你该如何选择当天的休闲方式呢?这就需要了解各自放弃另一种休闲方式的机会成本是多少了。假如,观影的电影票价是60元,而这部电影对于你来说是期待很久的,你的心理价位是80元。现在如果你选择去看电影,并不需要任何现金性支出,却可以享受价值80元的视觉享受。所以如果你选择去KTV 则放弃掉了价值80元(这里注意,不是60元,机会成本是一种观念的费用或损失)休闲活动,也就是说你选择去KTV 的机会成本是80元。那么如果选择观影的机会成本是多少呢?假如KTV 正常价格一小时是60元,现在优惠价格是30元(5折优惠),但是你愿意承担的心理价位是50元。这样的话,每消费一小时,你需要付出的货币成本是30元,但却能享受价值50元的休闲,总代价为20元。所以如果放弃KTV 的休闲活动,则每小时的代价为20元,即放弃KTV 的机会成本每小时为20元。那么你是选择看电影是去KTV 呢?刚才已经分析过选择KTV 的机会成本为80元,而选择看电影的机会成本一个小时是20元,两个小时是40元,当消费时间超过四个小时的时候,你的机会成本就会超过80元,所以四个小时是个临界点。只要你消费不超过四个小时,看电影的机会成本会更小一些,而KTV 的机会成本更大一些,选择看电影应该更合适一些。所以你是选择去看电影还是去KTV,还有需要确定你准备消费几个小时的KTV。三、小结实际上每个人随时都会面临着选择,只要面临选择,就会有机会成本,而选择的基本原则,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实际上已经总结过了,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定义1:一种资源(如资金或劳力等)用于本项目而放弃用于其他机会时,所可能损失的利益。 定义2: 某项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放弃掉的获利机会所带来的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进行选择。而机会成本泛指一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一个最大的损失,机会成本会随付出的代价改变而作出改变,例如被舍弃掉的选项之喜爱程度或价值作出改变时,而得到之价值是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的。 概念要点 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 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例如某农民只会养猪和养鸡,那么养牛就不会是某农民的机会。 机会成本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 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例如某农民只能在养猪、养鸡和养牛中择一从事,若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牛>养猪>养鸡,则养猪和养鸡的机会成本皆为养牛,而养牛的机会成本仅为养猪。 机会成本与资源稀缺性的关系 在稀缺性的世界中选择一种东西意味着放弃其他东西。一项选择的机会成本,也就是所放弃的物品或劳务的价值。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产品生产时所放弃的用于其他可能得到的最大收益。 不理解机会成本就不理解经济学

当一个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人生变故与人生挫折面临重大选择时----他会产生对哲学和宗教的需求; 当一个社会经济经历特别重大的危机和经济衰退----它才会产生对市场经济学的需求,换句话说,在某一个时点,社会需要的是"经济学",更多的时候,需要的是经济政策学。 1、经济学研究选择、权衡取舍; 2、选择实在有与无、多与少之间进行; 3、仅仅关注“收益、成本、利润”不是经济学----是会计学; 4、比较“得失|、关注收益以及放弃的(机会成本)才是经济学; 5、绝大多数人关注得到的收益而忽视放弃的收益-----放弃的收益就是机会成本; 6、曼昆《经济学原理》: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什么?---为看电影放弃的收益; 7、看场电影的收益100个单位;如果同样时间打工得到的收益50个单位。问:看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多少?---答:看电影的机会成本是50个单位(净收益=100-50=+50); 8、如果电影票40元,他应该看电影吗?---答:应该。因为看电影的净收益=收益 - 机会成本(显机会成本+隐机会成本)=100-(40+50)=+10;

大学生活中的机会成本理论应运分析

大学生活中的机会成本理论应运分析 学号:2011010019 班级:财务管理111班姓名:金晶 在如今这个时代,生活离不开物质,物质来源于劳动。而在这个纷杂的大社会里面,只要存在物质,我们就离不开交易。就这样在各种各种的交易中,就形成了经济。总结来说,生活之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存在着经济。经济使我们的生活存在规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但是只有杂乱的经济仍旧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高速发展,就此,经济学在前人不断的努力下诞生了。 但是由于经济学的太过理论化,文字过多使很多人对经济学产生了很多不通的理解,也就此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如经济学探讨生产什么物品,如何生产这些物品和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在名著《经济学》中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分配。”《管理经济学》一书中从公平与效率、生产与分配的角度出发,指出“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和如何公平分配国民财富,以满足个人或社会目的的一门社会科学。”种种说法归结起来,总离不开这样一种思考,即经济学是使有限的资源被用于最合理的方面以便增加社会总的财富,使社会变得越来越富裕。 对于这种经济学理解的方向,我们大致还可以具体分析为三个方面:第一,个人或社会的目的或欲望是永无止境的,而经济资源在绝对量上来说是有限的,稀缺的。第二,稀缺资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用途,但一旦用于某一用途就不能再用于其他用途。第三,在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可通过“机会均等”或“结果均等”等制度来寻求公平分配方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而“生活中的经济学”是将略显抽象的经济学与我们生活中某些看似平常的现象以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在中国现阶段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目标的情况下,经济学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了:分析投资股票、买房前斟算性价比、就连女人们热衷的商场打折。但是大部分人还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股市跌涨,房价会有高有低,商场又为什么要打折呢。这些就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经济学”的目的:用经济学的角度看待生活中的现象,更科学的权衡利弊,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机会均等的公正游戏规则,将实现由竞争带来的繁荣。 经济学的理论有很多,为能够简明的理解,我们单独运用机会成本来分析我们的大学生活。 理论上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即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我们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要注意,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在经济分析中,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来判断一种生产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合理,如果它的实际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最优状态。 而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之中,上大学便可以用机会成本来分析。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是指大学教育资源在用于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学生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它是与教育实际成本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可分为公共或学校的机会成本和个人机会成本。前者指教育资源因投入教育而损失的利益,包括房屋、建筑、土地等资源资产的租金,非资本投入的资金收益(利息、投资收益)等;后者指个人因上学而放弃的收入、个人为接受教育而投入的资金及所损失的其他收益。 在以前,我们认为成本就是要付出的代价,付出的东西能否收到回报是未知数。但是

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选择中的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指由于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的收益。又称择机代价或替换成本。它反映不选择最佳方案或机会的“成本”。或者说是因选择某一经营项目所牺牲的另一机会可获得的利益。例如:在生产要素供应有限,要生产一种产品,就不能生产另一产品的情况下,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是指放弃另一产品的收益。又如:某人决定开设一家小型杂货店,开店需要投资购买商品和经营设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经营。对该人来说,开店的机会成本是,他开店所需投资用于储蓄可得到利息(或把所需投资用于其他用途可得到的收益),加上他不开店而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工资。生产(经营)能力已经充分利用或接近充分利用的时候,或者当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供应不足的时候,机会成本对正确决策有一定意义。 美国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西蒙曾说过:决策时选择出来的最优的方案只有一种,而其他的可能方案虽不及最优的方案理想,但如果采用也能带来效益的,放弃这些方案就势必失去这部分效益,因而决策中将选择某一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效益称为选择该方案的机会成本。 可见,在经济学中,机会成本与所作的选择有着千丝百缕的关系。机会成本并非会计学意义上的成本,而是一个纯粹的经济学概念。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人们计算机会成本一般只是为了找到最佳的要素组合,从总体上得到最大的利益。我国也有一个与盖茨类似的不愿意上大学的例子,那就是姚明。姚明同火箭队签订了5年的合同,火箭队付给他的薪酬是7000万美元,加上他平时代理的广告收入,据说他的年收入已突破1亿美元,但是如果他选择去读大学的话,这些收入很可能都会失去,也就是说,与在NBA打球相比,他选择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要大得多。 机会成本不仅仅是名人作出选择时才会用到的,人们在日常的生活中,也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人们在决策时,经常会比较各个备选项的成本和收益,只有所获利益高于成本,人们才更倾向于采取行动。 人们的所谓理性选择,就是以机会成本为权衡做决策。当你决定要不要换一份新工作时,你就得拿新工作和其他条件与现有工作的收入和条件去做对比。因为你的现有工作的报酬是你选择其他新工作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越大,选择空间就越小,选择也就越难。许多人终生动弹不得,就是因为机会成本太大。许多人一生最终碌碌无为,就是因为舍不

用机会成本法计算生态环境供水经济效益

收稿日期:2006Ο01Ο10 基金项目:水利部科技创新资助项目(SCX2003—08) 作者简介:陈宁(1967— ),男,江苏泰州人,博士,主要从事水电能源规划研究.用机会成本法计算生态环境供水经济效益 陈 宁1,张 健2,谭浩瑜3 (1.江苏沙河抽水蓄能发电有限公司,江苏溧阳 213333;2.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3.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针对生态环境供水的特点,采用机会成本法分析生态环境供水经济效益并计算其影子价格;并根据河流下游各用水部门供水保证程度,提出借助农业灌溉经济效益计算生态环境供水经济效益的方法.最后以某河口地区为例,计算了该地区生态环境供水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机会成本;影子价格;线性规划;生态环境;灌溉效益 中图分类号:F41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Ο1980(2006)05Ο0583Ο04 由于生态系统属于环境资源,而环境资源为非市场商品,无法进入市场,因而难以由价格机制对生态系统价值做出准确评价,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估测.通常对环境资源价值的实证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a )直接评估法:通过被调查者对环境偏好的陈述来直接显示其对环境质量的偏好,常用的方法有意愿评估法、偏好陈述法等.(b )间接评估法:经济学家通过观察被调查者在相关市场中的行为,来估计个体对于环境质量的评价,常用的方法有旅行成本模型法、享乐主义定价模型法、剂量Ο反应法、转移支出法等[1]. 生态环境价值往往表现出不完全市场、外部性、非排他性、不对称信息等市场失灵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存在使得实证评估方法不易准确定量其经济价值,因此经常引入偏好、效用和消费者剩余等带有主观色彩的概念来度量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而带来价值度量的较大偏差.采用河流下游断流生态环境经济效益(损失)评估的方法,虽可直接计算生态环境供水经济效益,但可操作性较差. 本文针对具有多种用途的河流下游水资源,在工业、农业、生态环境用户之间存在相互挤占的情况下,借鉴机会成本概念,研究了生态环境供水经济效益. 1 影子价格分析方法 1.1 影子价格的一般概念 资源优化配置的线性规划中存在对偶规划.一旦实现了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各种资源的最优价格就是影子价格.当社会处于某种状态时,影子价格能更好地反映资源的价值、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资源的稀缺程度,使资源配置向优化方向发展. 在完善的市场条件下,市场价格取决于供求状态,当供求均衡时,价格趋于稳定.此时,需求者为多购买单位货物所支付的价格———边际产品价格,恰好等于供给者多生产单位货物的生产成本———边际生产成本.该均衡状态下的市场价格,即为线性规划所求的影子价格.由此看来,排除市场价格不合理因素后采用的计算价格,已不同于线性规划所描述的影子价格.从这个含义出发,机会成本、市场价格等具有影子价格的作用,可列为影子价格的范畴[2]. 1.2 影子价格计算的基本方法 影子价格的基本计算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总体均衡分析法和局部均衡分析法.总体均衡分析法虽然理论上比较严密,但应用比较困难;局部均衡分析法则需要根据分析对象的特点和所处的供需环境来具体确定影子价格. 机会成本法属于局部均衡分析方法.机会成本又称广义的影子价格,是指具有多种用途的有限资源,当第34卷第5期2006年9月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H ohai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V ol.34N o.5Sep.2006

生活中常见的“成本”

生活中常见的“成本” 在经济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的相关科目中,成本往往等价于“钱”,也可以理解为为获得预期的收益而付出的(或潜在的)“代价”,“代价”即所谓:实质性的货币支出。而对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成本”如下: (1)机会成本:是指企业在进行经营决策时,从两个或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而放弃的另外各方案预期可能为企业获得经济收益总价值的最大额。 (2)显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即企业支付给企业以外的经济资源所有者的货币额。例如支付的生产费用、工资费用、市场营销费用等,通常也指可以在财务报表中直接反映的会计成本。 (3)隐性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往往是一种隐藏于企业总成本之中、游离于财务审计监督之外的成本。一般很难具体的用货币计量。 (4)边际成本:是指产量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数额。 (5)沉没成本(历史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并无法

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改变的成本。可见,沉没成本是企业在以前经营活动中已经支付的现金。 (6)付现成本:是指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所能够改变其支出数额的成本。 (7)专属成本:是指可以明确归属于企业生产的某种产品或为企业设置的某个部门而发生的固定成本。例如,专门生产某种产品的专用设备折旧费、保险费等。 (8)联合成本:是指为多种产品的生产或为多个部门的设置而发生的,应由这些产品或这些部门共同负担的成本。例如,辅助车间的成本。 (9)相关成本:是指对决策有影响的各种形式的未来成本。如机会成本、边际成本、付现成本、专属成本、差量成本、酌量性成本等。 (10)无关成本:是指对决策没有影响的成本。这类成本往往是指过去已经发生,或对未来决策没有影响,因而在决策时不予考虑,如沉没成本、联合成本、约束性成本等。 2020年7月11日星期六

关于机会成本的理解

你的选择是最优的吗?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选择,选择走哪条路,选择上大学还是打工,选择一件衣服还是一本书,甚至过年了,我们是选择回家过年还是出去打工挣钱,如果我们回家了我们享受了与家人团聚的乐趣,却失去了外出打工所挣的钱。这都是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体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来说,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用于其他生产用途上。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为代价的。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一般的,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从个人角度分析,对于一件事,不同的抉择都有不同的机会成本。例如,寒假到来了,同学们都在考虑要回家过年还是外出打工,还是留在学校学习。这是三种不同的选择,所带来的效果也不一样。如果其中一位同学选择回家过年,那么他将享受到与家人,朋友团聚的乐趣,而他将失去外出打工所获得的经验和收入报酬,他也将失去留在学校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我们假设这三种选择都获得一个收入报酬,假如这位同学选择了回家过年,那么他回家过年的机会成本就是他外出打工或留校学习的所获得最大收入报酬。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有的选择可以直接用货币来度量,而有的选择却不可以直接用货币度量,比如回家过年和亲人团聚带来的快乐。但是在上例中我们假设他们都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但是他们所带来的收入效用的大小却与每个人不同的观念有关,比如同学1认为亲人最重要,那么对于他来说回家过年带来的收入报酬最大,而同学2认为留在学校学习最重要,因为他认为现在学习是为将来更好的生活做准备,所以对于他来说留校学习获得的收入报酬最大,我们不能根据自己的观念就认为哪种选择比另一种选择带来的收入报酬大,应根据具体的人具体的事来做出判断。 对于机会成本中,我们说它是我们放弃的所有的其他的选择的中的最大的收入报酬,假设我们已经做出了选择A,那么在剩下的其他抉择中选择最大的收入报酬做为选择A的机会成本,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考虑完全我们所有的选择。有时候我们分不清什么是机会成本什么不是。比如,看电影时,付了钱发现电影不好看,电影票的钱是已经花出的钱不算机会成本,如果你后悔买票,那么你现在的选择是继续看下去还是离场,如果继续看下去,那么你的机会成本就是离场所带来的收入报酬,而不是你花了多少钱买的电影票。 现在我用一个例子在阐释一下我所理解的机会成本,假设我现在面临三种也只有这三种选择A、B、C,A是考研继续深造,为将来更好的工作生活做准备;B是工作开始挣钱,减少自己带给家里的负担,减轻父母的压力,另外还能获得收入报酬;C是出国留学,为自己镀金。假如我选择A,那么我将继续需要

管理会计计算题(全)

管理会计-计算分析题(共50分) 1.某企业某产品有关成本资料如下:单位直接材料成本为10元,单位直接人工成本为5元,单位变动制造费用为7元,固定性制造费用总额为4000元,单位变动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4元,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为1000元。期初存货量为0,本期产量为1000件,销量为600件,单位售价为40元。(15分) 要求:分别按两种方法的有关公式计算下列指标: (1)单位产品成本;(2)期间成本;(3)销货成本;(4)营业利润。 变动成本法下: 单位产品成本=10+5+7+4=26(元) 期间成本=1000+4000=5000(元) 销货成本= 26×600=15600(元) 营业利润=600×(40-26)-5000=3400(元) 完全成本法下: 单位产品成本= (元) 期间成本=1000(元) 销货成本=30×600=18000(元) 营业利润=600×(40-30)-1000=5000(元) 2.某公司只产销一种产品,本年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变动成本总额为84000元,获营业利润18000元,若该公司计划下一年度变动成本率仍维持本年度的4000,其他条件不变。(15分) 要求:预测下年度的保本销售量及保本销售额。(15分) 销售收人= (元) 销售量= (件) 单位售价= (元) 单位贡献边际=15-6=9(元) 固定成本=210000-84000-18000=108000(元) 保本量= (件) 保本额= (元) 3.某企业2006年利润为250000元,2007年的经营杠杆系数为2,如果2007年的销售变动率为5%。(10分)要求:请预测在销售量变动后2007年的利润变动率以及利润变动额。 2007年利润变动率=5%×2=10% 2007年利润预测额=250000 ×(1+5%×2)=275000(元)

中国著名故事经济学案例分析

身边的经济学 --经典案例分析 (一)中国古典故事中的经济学 1.1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选择 我们知道在清朝入关之前,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发生了这样一个十分有意思的故事。1644年李自成率大顺军浩浩荡荡攻入北京城,明朝的崇祯皇帝万般无奈之下在景山选择了自缢。但是李自成心里清楚,并不是占据了北京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因为此时的山海关还被明朝将领吴三桂所占据。于是李自成决定派人去游说吴三桂投降于他,并且答应给予许多优惠条件,以此来拉拢吴三桂,并声明要犒赏吴三桂及其驻守在出海关的部队。此时的吴三桂被李自成的诚意打动,已有降意。 就在吴三桂准备投诚李自成的前夕,吴三桂先后接到来自北京城的两个消息:其一是吴三桂的父亲被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抓捕追赃,并且遭到非难;其二是吴三桂最爱的小妾陈园园也被刘宗敏所强占。得此消息之后,吴三桂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拔剑斩杀一名来使,决定一要为父报仇,二要抢回爱妾陈园园,三要与李自成势不两立。 吴三桂态度的180度大转变,引起大顺朝的一片非议。这时候占据北京的 李自成就面临着如下选择:其一是继续招降吴三桂,但是招降吴三桂可能会影响到占有陈园园的刘宗敏,进一步影响到大顺军的团结;其二是征伐吴三桂,但毕竟其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又没有人愿意去征战。对李自成来说真的是左右为难,但最后还是决定要与吴三桂一战。 吴三桂得知大顺朝前来讨伐一事之后,大为震惊。他十分清楚,以自己的 这点兵力是无法抵挡大顺军的,甚至很有可能会命丧黄泉。吴三桂冥思苦想,到底是就这样投降于李自成呢?还是奋起力量与他们拼死一搏呢?万般无奈之下,昊三桂决定向满清多尔衮借兵抗衡李自成。 多尔衮闻讯窃喜,因为清军的志向在于问鼎中原,一直苦于没有出路, 得知吴三桂借兵的消息后,当然欣喜若狂。聪明的多尔衮提出了借兵的条 件,那就是吴三桂必须诚服于清军,当然清军也不会亏待吴三桂。此时的 吴三桂已经是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了,再一想自己的爱妾还在敌军之 手,于是决定与多尔衮合作,共同抗击大顺军。就这样吴三桂选择了“冲 冠一怒为红颜”。 【故事中的经济学】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在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个故事里存在着许多选择,例如,崇祯皇帝在被逼无路的情况下选择了自缢而亡;李自成在对吴三桂的立场上是战是和也左右摇摆不定,难以做出选择;同样吴三桂也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投降李白成还是为了心爱的女人与李自成为敌。在这么多的选择里,主人公们都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 首先我们看崇祯皇帝,他因为觉得自己对不住列祖列宗给他传下来的基业,无地自容,而走上了不归路。其次是李自成,他认为自己创立的大顺军重于一切,不希望因吴三桂而影响了他与刘宗敏的关系。最后是吴三桂在靠自己力量夺回陈园园无望的时候,选择了借兵对抗李自成,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这些历史人物的身上我们发现,他们做出的选择都是有

《管理经济学》(一)-机会成本与决策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管理经济学》(一) 主讲教师:卿志琼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2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企业不同成本对决策的影响 2、厂商利润最大化目标与其他目标分析 3、量本利分析的应用 4、运用均衡价格理论分析某一商品的价格趋势 5、政府税收对均衡价格的影响 6、论需求价格弹性、需求收入弹性与需求的交叉弹性 7、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 8、需求价格弹性与企业定价战略 9、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消费决策 10、需求法则与需求预测 11、论生产要素报酬递减规律 12、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13、机会成本与决策 14、规模报酬递增、不变与递减 15、生产三阶段与管理决策 16、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关系 17、总利润、平均利润与边际利润 18、总收益、平均收益与边际收益 19、厂商利润最大化原则 20、盈亏平衡点与企业决策 二、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2、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3、第1题——第7题可以加副标题。比如,第7题,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含义与应用——以钢铁企业为例。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机会成本与决策 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企业为从事某项经营活动而放弃另一项经营活动的机会,或利用一定资源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另一项经营活动应取得的收益或另一种收入即为正在从事的经营活动的机会成本。通过对机会成本的分析,要求企业在经营中正确选择经营项目,其依据是实际收益必须大于机会成本,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 定义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对商业公司来说,可以是利用一定的时间(time)或资源(resources)生产一种商品时,而失去的利用这些资源生产其他最佳替代品(substitute)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例如,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但有些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