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汶川地震为例对“中国式”灾后经济重建的 思考

以汶川地震为例对“中国式”灾后经济重建的 思考
以汶川地震为例对“中国式”灾后经济重建的 思考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9, 8(4), 663-667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395365.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395365.html,/10.12677/ass.2019.84094

Taking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n

Example: Reflections on the “Chinese-Style”

Economic Reconstruction after the Disaster

Lu Dong, Wenting Cao, Yanwu Ma

Department of Finance, China Women’s University,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9; accepted: Apr. 21st, 2019; published: Apr. 28th, 2019

Abstract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natural disasters has caused serious direct economic losses, and its indi-rect economic losses are even more immeasurable. This paper takes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as a typical case, and then analyzes economic changes and related policies during this dec-ade. It also compares with the experience of international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and sums up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ina’s related policies. Furthermore, It puts forward some new ideas, such as enriching the types of reconstruction funds, issuing catastrophe bonds and establishing a catastrophe insurance management system, optimiz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ccording to the local conditions, and consummating the interrelated legal system.

Key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Post-Disaster Reconstru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itigation,

Catastrophe Bonds, Catastrophe Insurance

以汶川地震为例对“中国式”灾后经济重建的思考

董璐,曹文婷,马燕舞

中华女子学院,金融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9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9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9年4月28日

摘要

重大自然灾害的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直接经济损失,其间接经济损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将2008年汶川

董璐等

地震作为典型案例,对灾后重建进行了经济变化与政策的分析。并与国际灾后重建经验进行对比,总结出了中国灾后经济重建的优越之处与不足之处;提出了将丰富重建基金的种类,发行巨灾债券以及建立巨灾保险管理制度分散风险,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国家防震减灾法律体系等新观点。

关键词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防灾减灾,巨灾债券,巨灾保险

Copyright ? 2019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395365.html,/licenses/by/4.0/

1. 引言

我国地域广阔,地质结构甚为复杂,也是多种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表现在灾害属性涉及面广、自然灾害分布广泛。21世纪以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各类自然灾害发生频繁,且呈攀升趋势。而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破坏性持续增强,各类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在对抗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我国历朝历代虽已经总结出了许多经验。但面对当下自然环境日益恶劣的局面,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体系还不够完整。在应对自然灾害的实践中缺乏保障机制作为保障,国家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也无法满足需求。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共赢的局面,需要对中国的灾后重建模式扩展出更新的思路,更加完善的理论研究。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共赢的局面,需要对中国的灾后经济重建模式扩展出更新的思路,更加完善的理论研究。

因此灾后重建模型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研究事业,它直接关系到了国家的社会舆论、文化进程、经济发展乃至国家的安全。灾害一直都是人类所面临的生存挑战,而科学的研究灾害防治的理论和灾后重建模式,规划灾害防治的工作,可以有效的避免和减少灾害给人民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共赢对维持社会稳定;减轻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具有深远影响。其中汶川地震作为中国近代发生的损失最为惨重的灾害,极具代表性,是中国防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与重点。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扩展出更新的防灾救灾思路并进一步完善理论,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2. 灾后治理政策与不足

由于我国特殊的地理条件,自古以来总结出了十分丰富的抗灾救灾经验。在早期的封建主义社会时期,就发展出了“荒政”。到汉代时、“荒政”已经初成体系;到清朝时,已经发展到较高的水平:统治阶级高度重视、救灾措施制度化、救灾支出浩繁、办理赈务组织周密、立法严格、陟黜分明[1]。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中国建立之后,百废待兴,但由于天然地理条件和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自然灾害仍然频繁发生,其中数次重大地震损失惨重。在不断的总结历史经验与进行反思之后,我国于1998年颁布了第一部《防震减灾法》,其中不仅对防灾救灾做出了设计,更对紧急救灾与灾后重建做出了说明。

2008年5月24日14时28分04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震级达8.0的大地震,一瞬间举国震惊,举世哀悼。地震发生后,国务院立即开始抗震救灾工作的全面部署,四川省地震灾区各级党委、政府紧急启动紧急预案,开展全面救灾工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短期内受灾群众被迅速转移解救,并得到了了精心的医护救治和妥善安置,被损毁的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在短期内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修复,

董璐等

使得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初步的安排。但在紧急救灾工作告一段落后,紧接着就是重中之重的灾后重建工作的安排与规划。

由于灾情严重,各类公用、民用建筑以及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在紧急抢修后,民众的基本生活虽然得以初步恢复,但是灾区的生产活动一度被迫停滞。为了让灾区的经济建设得以继续,在初期全力组织了灾区工农矿贸业恢复生产。之后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着力于灾区的经济恢复重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经济恢复成果显著。

总结其背后的政策支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资金与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法制体系建设。正是因为这些政策的实施才实现了灾区经济巨大的进步,但是在看到政策的有效之处外,待完善的方面也同样值得关注。

2.1. 资金与金融支持是实现经济恢复重建的基础

在资金和财政支持方面:一、中央财政设立的地震灾害恢复重建基金部分用于农林水、工业生产及商业流通恢复。重建基金的建立对灾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作用。二、对受灾的国资委管理的中央国有重点骨干企业采用一定程度的注入资本和补贴的方式进行扶持,对受灾区国家重点行业的地方企业以贷款贴息进行支持,并鼓励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注资的方式对其它工商、旅游企业进行帮扶。除此之外,还实行了减免企业所得税、进口税的政策[2]。

在金融政策方面:督促金融机构尽快恢复金融服务功能,鼓励银行金融业加大灾区信贷投放力度,通过扩大灾区再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宽松的准备金和信贷来源政策来增强灾区地方金融机构贷款能力。国家还支持通过资本、保险市场来筹集资金;鼓励受灾机构发行灾害债券和上市发行来进行融资,并引导保险机构向灾区投资和出售灾区所需优惠保险。十年间,小额贷款发放金额逾投资总额大幅增增长。

但与国外的灾后经济重建的财政和金融政策相对比,我国还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方面。

2.1.1. 重建基金种类单一

我国目前只有中央财政建设的灾后恢复重建基金,其资金主要来自于国家统一拨款,而单一的资金来源会给国家财政带来负担,对于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募捐资金缺乏高效的利用和明确的流入渠道。日本基于多年的震后重建经验,形成了来源广泛的重建资金。除了国家投入的基本基金外,还设立了投资基金,其资金来自于企业及社会对产权独立、形象明显的项目等募捐。这种基金不仅促进了社会投资活动、还为灾区募集了大量资金。两种基金相互结作用,可使各方力量汇集,举全国之力重建家园。

2.1.2. 资本市场工具还存在发展空间

我国虽然有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债券发行,但其只适用于在地震发生后,地方机构募集重建资金性质的债券。但西方国家已经开始了将灾害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探索:迄今为止,全球已有百慕大、芝加哥多个交易所开始进行灾害风险证券化产品的上市交易[3]。其中的代表产品是巨灾债券。巨灾债券的经典型的结构是投资者购买安全债券(如美国国债)以获得所需的保险金额,并将其存放在特殊目的工具(SPV)机构中,该机构在法律上与各方不同。投资者收取债券利息加上被保险方在未发生灾难时支付的保险费。当灾难发生时,投资者的索赔将被取消,SPV出售债券并将资金转移给被保险人。在我国,巨灾债券拥有一片广阔“蓝海”。处于地震高发地区的机构和个人可以通过购买巨灾债券来分散风险,其可进一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增加资本市场的活跃度,增强国内保险业的承保能力。

2.1.

3. 巨灾保险承保能力不足

由于我国法律对投保自然灾害保险没有强制要求,灾害险在国内还不够普及,国内保险行业也存在

董璐等

承保能力不足的问题,所以保险业难以发挥正在巨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承担经济损失的作用。汶川地震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保险赔付不足100亿。相比之下,美国在2001年“9.11”事件中损失近1000亿美元,保险业约支付了420亿美元,大大超过了联邦政府220亿美元的拨款[4]。所以在巨灾保险市场的开拓上,我们还有许多待完成的工作。除了国家设立法律强制投保外,还可以组建联立的巨灾保险管理制度,分级联动、分散风险。

2.2. 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是灾后实现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

在灾后重建的初期,由于大量资金的流入,投资机会的剧增,灾区的经济水平甚至会在短期内超过灾前。但当恢复重建工作逐渐完成,资金慢慢退出时,灾区经济的繁荣也只是昙花一现。所以为了灾区的长期发展,将产业结构优化嵌入灾后重建工作中,才能实现地区经济的长期繁荣。面对地震的灾后重建,产业发展其实面临着新的契机,可以借此着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和绿色经济,加速深化经济体制和产业结构改革。在中央政府关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的各种报告与政策文件中,也对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表现出了高度的重视。表现在大力扶持特色产业,致力于特色产业振兴和绿色产业;淘汰污染、耗能严重的企业;建立资源集中产业区;改善发展环境、实现和持续发展等。而在当下,处于后重建时期的汶川地震灾区已经进入后重建时期,注重生态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应该成为新的指导思想。因为经济的发展依托于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重视生态与产业的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生态经济体系,有利于保护灾区的经济发展结果、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积累了多年的灾害经验的日本政府十分重视灾后的生态修复工作,并坚持“生态先行”,顺应自然规律,把生态修复计划列为长期计划,规划期长达10~20年之久。除此之外,还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治山生态工程,并制定了相当完备的法律来保证生态修复工作的完成[5]。所以我们在制定方案时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立足当前并长远规划,充分考虑生态恢复的长期性,将应急恢复与生态同步推进,系统规划,并设立生态恢复相关法律,以确保生态恢复长期坚持并取得成效,配合及加速产业重建步伐。

2.3. 健全的防灾减灾法的法制体系是实现灾后重建任务的重要依据

防灾减灾法律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的提高实践效率。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也对救灾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对《防震减灾法》进行了及时的修订。事实上,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防灾减灾的专门立法体系,按照法律的级别和关系可以分为防灾减灾的专门立法、防灾减灾相关的法律和条例等,数量在30部以上。但相较于积累了大量灾后重建经验的日本,我国的防灾减灾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的不足。《日本现行法总览》中关于地震的法规有132部,并且分类清晰、责任明确,对灾后重建的长期规划也更加明确、具有前瞻性、系统综合性。而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责任制定不够明确,方针不够统一、管理办法不够清晰、覆盖面有限、缺乏系统关联性、缺乏对灾害综合治理长期规划的持续性和科学性指导等不足。

而这些问题就可能会致使管理行动不协调、工作效率低下,对可能发生的关联性灾害的爆发缺少足够的抵御能力,灾区长期建设动力不足等问题。

3. 对于灾后经济恢复政策的建议

应努力进行灾后经济重建领域的基金发展、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开拓、巨灾保险机制建设。可从多方面扩充救灾基金的资金来源途径。借鉴日本,通过设立投资项目的方式来吸引社会企业与民众对资金支持,用以建立专门的社会灾害准备基金。完善救灾资金管理体系,并加大相关人才的引入力度,以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甚至稳定增值。丰富灾害风险相关的金融工具种类以充分挖掘并利用资本市场的灾害风险转移能力,加速国内巨灾保险的市场体系建设并实现广泛推行。

董璐等

通过进一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并将生态建设贯彻其中以实现地方产业结构的均衡与经济长效发展。在进行灾后生态建设规划时应将眼光放远、增长治理周期,并加强在治理期间内与产业重建的结合。深入完善防灾减灾法。进一步的丰富体系内的法律种类并细化相关法条,建立责任明确、办法清晰、多位一体、覆盖全面、规划长远的防灾减灾法制体系。多方面结合并相互作用,才能实现减少灾害经济损失、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与地区经济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叶依能. 清代荒政述论[J]. 中国农史, 1998(4): 59-68.

[2]李永, 许学军, 刘鹃. 当前我国巨灾经济损失补偿机制的探讨[J]. 灾害学, 2007, 22(1): 121-124.

[3]陈建民.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修订草案)》的说明[C]//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

次会议, 2008.

[4]王新新. 以保险为重要内容的我国巨灾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 灾害学, 2009, 24(4): 138-142.

[5]黄寰. 后重建时期灾区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研究——以四川地震灾区为例[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知网检索的两种方式:

1. 打开知网页面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395365.html,/kns/brief/result.aspx?dbPrefix=WWJD

下拉列表框选择:[ISSN],输入期刊ISSN:2169-2556,即可查询

2. 打开知网首页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395365.html,/

左侧“国际文献总库”进入,输入文章标题,即可查询

投稿请点击: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395365.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ass@https://www.360docs.net/doc/fc13395365.html,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通江县农村建设规划 一、县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 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米仓山东段南麓大巴山缺口处属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东接达州万源市,南邻平昌县,西靠南江县和巴州区,北与陕西省南郑、西乡、镇巴、三县接壤。地理坐标为北纬31°49′16″~32°34′57″,东经106°59′01″~107°45′34″,属川陕两省交界的一个边远山区县,幅员面积4125.6平方公里。距5.12大地震震中汶川367公里。 (二)全县农村社会经济概况: 通江县辖14个镇,35个乡,524个村.其中诺江镇为县城所在地,建制镇沿两条交通干线呈均匀分布。通江县总人口截止2007年底73.5万人,19.97万户。其中农业人口63.20万人,非农业人口10.30万人;劳动力人口43.3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22.68万人, 第二产业从业人员3.87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6.83万人。 2007年通江县国民生产总值为3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1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5.4亿元,增长24.6%;第三产业12.6亿元,增长13.4%;城镇居民人均生产总值6870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2元,同比增长15.4%。(三)县域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分布情况:

1、交通运输 通江县地处四川东北部秦巴山区腹地,地理位置偏远,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距成都620公里,距重庆450公里,达川市148公里,巴中市86公里。 通江县境内无铁路、水路、空路,仅靠公路运输。省道S201、S302贯穿全境,将县城内主要乡镇串联;11条县道以及24条乡道作为省道的延伸,形成树状及辐射状的交通网络。但公路等级较差,除2条省道属2、3级公路以外,其余乡道均属4级公路和等外公路,部分乡道路面较窄,路面条件较差。 2、县域供电现状 (1)电源 通江县电网担负向全县的49个乡镇、524个村、2868个社、10.3万户、73万多人的输配电任务,电网不但要保证人民的生活用电,还要满足所有生产单位的工农业 装机500千瓦的石牛咀水电站,输电线路采用6KV等级供电,线路总长5公里,通过全县人民近四十年的奋斗拼搏,电力发展建设已初具规模,已形成了发、供、用、建、管五统一,自成体系的地方电网。县电力公司现有装机容量12100千瓦,乡下小水电装机容量1780千瓦,合计装机容量13880千瓦。共有小型电站42座,装机91455Kw,其中装机500KW以上的有九浴溪电站(7500KW),铁佛刘家河(500KW),石牛咀(600KW),洪口鸽子摊(500KW)、沙溪大井坝(640KW)。至2006底全县建成小水电(厂)站1150处,总装机1157台,21505千

2018年5月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思想汇报

2018年5月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思想汇报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思想汇报(一)敬爱的党组织:汶川,这个曾经遥远又有些陌生的县城,因为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把全国人民的心连在了一起。让灾区群众与全国人民的心,从没有像现在这样的近,近的可以听到彼此的呼吸,感到彼此的脉动。前方众志成城,数百万官兵和民众冒险搜救:后方,越来越多的人将爱心汇集,用一股奔涌的热血,一张张凝聚深情的善款,一行行蘸含热泪的文字:汶川挺住,全国人民在行动! 我们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表达着悲悯,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冷静和坚强。“每个人都是这广袤大陆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包孕在人类之中的。”——约翰.堂恩的诗句历经岁月风尘,至今余音绕梁。因为,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因为,这是我们共有的美丽家园。天灾无情,人间有爱。那些在瞬间凋零的生命,破损的家园,让人们在锥心的痛疼之余,对生命对生活对亲情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们要用意志抓住生命,不要放弃!受伤的人,请挺住!昏睡的人,请挺住!用意志抓住生命,不要放弃!失去家园的人,请挺住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都市生存的面具取下来,把禁锢内心的甲胄打开,和你们一起心跳,和你们一起感受苦难。你们脚下的废墟,是我们内心的凄凉;你们嚎啕的嘴里,也有我们的悲怆,我

们担忧你们的安全,我们和你们一起痛,和你们一起哭,和你们一起爱,和你们一起祈祷:希望这场灾难尽快结束,希望在灾难中丧生的亡灵能够得到安息,希望受伤的同胞尽快痊愈,希望失去亲人的孩子充满信心地面对将来……那些兄弟姐妹,那些和我们一样善良,淳朴,热爱生活的兄弟姐妹,永远的去了,去到我们想拉他们回来的手,伸也伸不到的地方。人伤其类,痛何以堪。国家哀悼日里,我们暂停脚步,让泪水汹涌,让悲伤释放。今天,我们重新上路。前程山高水迢,风云变幻,我们于重负之下挺起胸膛,朝着既定的方向。生者还要继续,生活复归平常。但这一切,并不意味着遗忘。在历经5.12大地撕裂的苦难后,每个中国子民,都经受了一场洗礼。大灾中的大爱,大灾中的坚强,大灾中的凝聚,大灾中的守望,已经沉淀进我们的血液里,再也不能挥去。未来的日子里,这些苦难中沉淀下来的养分,会点点滴滴的渗透出来,化作日常的精神,影响和改变我们。从今天起,为了每一个生命的自由与平安,我们会更加敬畏社会法律,谨守公共秩序。从今天起,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琅琅书声不被窒息,我们会以更坚固的标准,一丝不苟地建造教室。从今天起,为了爱与被爱,我们会更友爱,更和善的对待所有人,即便他只是与我们擦肩而过。从今天起,我们会更加努力,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为了生之美好,为了泪水浇灌的希望! 此致敬礼!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思想汇报(二)敬爱的党组织:5·12,中国,汶川! 5·12,——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震碎了全中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环境及社会安全保障政策筛选与评价框架 在使用中 2008年12月5日

中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 目录 2项目描述 (3) 3. 子项目的选择 (4) 4. 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政策框架 (5) 5.解决环境和社会安全保障问题的方法 (6) 6.追溯报帐子项目的安全保障筛选和影响管理 (12) 8.能力建设 (13) 缩写和术语 CDC 社区疾病控制中心 DSP 大坝安全计划 EIA 环境影响评价 EMP 环境管理计划 EMCP 少数民族社区计划 ESSAF 环境及社会安全保障政策筛选与评价框架 GoC 中国政府 MCH 妇幼保健中心 MEP 环境保护部 OM 业务手册 PCR 物质文化资源 PMO 项目管理办公室 RAP 移民行动计划 SA 社会评价 TOR 工作任务大刚

1. 项目介绍及目标 1. 世界银行正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金额为7.10亿美元的贷款用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WERP)。本项目支持中国政府在《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下文中简称“总体规划”)中确立的重建战略,本项目将出资进行地震灾后四川省和甘肃省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部门的重建和恢复工作1,并帮助两个省的汶川地震重灾区的长期可持续性经济恢复奠定基础。 2. 制订该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的目的是确保在所有世行贷款的活动中采取一切手段去避免和将环境和社会影响降至最低;对于那些不能避免的影响,将按照有关的中国法律法规和世行政策确认并制订和实施必要的削减措施。 3. 该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将作为项目业务手册的一部分,并在项目法律协定中索引。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包括正文和两个附件,它们建立了用于确定和管理由项目活动产生的潜在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目标,程序,机构框架和实施安排。它也建立了公众参与和解决可能产生的公众申诉的机制,并涵盖了建议在所有子项目使用的特定的筛选工具。 4. 在业务手册中将为环境及社会保障筛选和评价框架补充相关的技术指导规范,用于为环境和社会筛选和评价提供指南,并为项目的环境和社会专家提供一套工具——包括为项目实施机构和世行工作的专家。这些指导规范包括项目能力建设所需的重要的材料,并将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修改和更新,以便纳入获得的经验。 2项目描述 5. 本项目的目标是将关键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服务至少恢复到汶川地震前的水平;在减少地震和洪水灾害的脆弱性的同时,对服务设施进行适度扩建,并加强地方政府管理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能力。 6.本项目由两大部分组成,分别位于四川省和甘肃省。项目重点是两省选定县市的基础设施和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恢复与重建;其中甘肃项目还包括教育服务机构的恢复与重建。在本项目中,把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卫生和教育领域,因为这些领域的灾区恢复所带来的效益将能够改善市场进入的条件,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并且实现更长期的医疗卫生和中小学教育目标。 7.在四川省,项目的基础设施部分将在绵阳、广元、巴中、南充和雅安5个市16个县资助重建与适度扩建所需的土建工程和货物。项目的医疗卫生部分将出资在绵阳、广元、巴中、南充、雅安、成都和德阳等7市21个县进行卫生服务重建和扩建所需的土建工程和货物。项目支持部分主要用于项目的培训、能力建设和工程成本。 1本项目出资的基础设施将主要位于城镇地区。

有感于5.12汶川地震演讲稿:感恩的心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的心。有感于5.12汶川地震 历史将永远铭记地球的这一个坐标:北纬31度,东经103.4度。人类将永远铭记历史的这一个时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一场8.0级的强烈地震,突然袭击了中国西部的四川省汶川县,强大的地震波震动全川,摇撼全国,在瞬间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这是自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遭受的伤亡最重的自然灾害,举世为之震惊,无数国人为死难同胞落泪。 13亿中华儿女在这一刻为战胜巨大的灾难而握紧拳头,凝聚力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国上下,全体动员。在应对这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我们悲痛着、牵挂着、同时我们又感动着、振奋着、自豪着。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他们穿行在灾区,决策在前线,英明指挥,鼓舞斗志,领导全党全军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不屈不挠;那些忘我救援的人们,激励着经历灾难的人。他们用生命挽救生命,用顽强回报顽强,用泪水抚慰泪水,用爱心书写爱心;大灾有大爱的呐喊激荡着每个人的心胸。同胞有难,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志愿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13亿中国人顷刻间汇聚起巨大爱的暖流,给受灾的亲人们以莫大的慰籍。 我们杰克公司的领导和员工也以最快的速度在震灾的第二天就向灾区伸出了援手,总裁阮积祥首先带头捐款,全体员工积极响应踊跃捐款。并对受灾严重的四川籍员工提供了资金的支持,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得以回家看望受灾家人。 这就是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我们心底的真爱。 说到爱,下面的这个故事,可以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大爱的图像。 5月13号,救援人员在一片废墟瓦砾中发现了一名遇难者,当救援人员确认她已经停止心跳以后,余震又开始了,救援人员不得不迅速撤离了救援现场,就在这个时候,救援队的队长以特有的职业敏感又回到了那片废墟中。因为他看到:一名妇女双膝跪地,上身呈匍匐状,他确认这样的姿势一定有特殊的含义,于是又一次仔细的观察,这时候才发现这名妇女的身下,紧紧地护着一个才三、四个月大的婴儿。经过努力,婴儿得救了。因为母亲的呵护,这个婴儿毫发未损,在给孩子检查的时候,发现在他的襁褓当中,有一个手机,上面有一封没有发出的短信。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如果你能幸免于难的话,你要记住:妈妈爱你。 今天我想告诉我们所有的人,也让我们给这位母亲发一封短信,如果天堂能够收到的话,我想告诉她:我们所有的人都会像她一样,爱她的孩子。 我想听了这个故事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潸然泪下。但是我也想到了许多网友的留言:不哭、不哭、祖国母亲不哭,灾区人民不哭,就让我们一同努力,让这个因为爱而幸存的生命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健康成长。 死者已如此之坚强,生者更要好好活下去。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李佳明,因为家乡受灾,从海外回到了国内,但母亲却不让他回家,他的妈妈说:不准回来,你要回来的话,你吃的那顿饭,喝的那瓶水,也许就可以救另外一个人。他的母亲现在每天都在家里一笼一笼的蒸馒头,送给有需要的人。李佳明的回答是:妈,我不回来,我留在台里,继续报道。同时他也借央视的赈灾晚会告诉全国人民:四川人不服输,四川人懂感恩。 是啊,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于在灾难面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震灾;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于祖国如此强大,让我们在灾难面前有一个强大的支柱;我们应该感恩,感恩于我们还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能活着,还有什么痛苦挫折不能承受。 在大灾大难面前尚且需要感恩,感恩灾难让我们变得更加的坚强和团结。就是日常生活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 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卢伟煌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350001 [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 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 ,断裂长度185KM (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 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

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 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 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 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

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 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 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

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 1、多道抗震防线: 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 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砌体裂缝被约束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框格内,不致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 再举一个例子,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由于上、下均有砖隔墙,虽然隔墙震害严重,有些产生裂缝甚至倒塌,但对主框架结构而言,看不出有裂缝,这是由于填充墙与框架形成二道抗震防线,填充墙承担第一道防线,填充墙先破坏,而保住主框架,因此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把隔墙的布置,提供刚度这些内容也写进去了,关于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其平面布置的位置和上、下均匀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避免不合理布置;其实墙体的布置就像剪力墙一样,需平面上对称,上、下均匀。 2、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贡献很大。目前规范及现有计算手段尚无法对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因此由于填充墙不均匀布置引起整体结构上、下刚度,水平刚度的不均匀变化,其问题均未解决,这种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最新 5.12汶川地震党员思想汇报:灾难更凸显党性的光辉-精品

5.12汶川地震党员思想汇报:灾难更 凸显党性的光辉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撼动中国也也震动世界的特大地震。一时间,无数房屋倒塌,公路被毁坏,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被掩埋在废墟之下,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无数个家庭为搜寻亲人、失去亲人而揪痛着,与此同时,全国13亿人民的心也被地震灾区人民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深深的牵动着。作为中华大家庭的家长,党中央、国务院更是为灾情忧心如焚,在第一时间里国家领导人就到达了灾区,了解灾情,慰问群众,指导救灾。展现在人民面前的,曾经是美丽的城镇,祥和的村落,安居乐业的民众,如今,在地震的洪波侵袭之后,转眼就变成了破碎的山河,无家可归的灾民。如同所有美丽的故事在告一段落之后,主人公都将要经历一小段苦难而波折的行程一样,我们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将近30年改革开放的宏伟历程后,也必须要决然毅然的迎接这一场史无前例的重大挑战和考验。 党曾经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的巨大成绩,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自改革开放的近3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发生了飞跃式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迈向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和全国所有的地方一样,四川汶川也是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迁的一个缩影。那些整齐漂亮的城镇,那些现代化的设施,舒适和有保障的生活,都是改革开放的具体成果。这次突如其来的地震将这些成果毁掉了大部分,曾经安居乐业的人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房屋和必要的财产。看着这些自己亲手创造的果实被毁坏,党当然为此感到心痛。而更令党心痛的,是数以百万计的人民的生命受到威胁,无数人在地震中受伤,需要医疗照顾,还有无数人虽在地震中幸免,但被困在与外界隔绝的村庄,陷入缺食少水的绝境,更有无数人被掩埋在墙垣瓦石之下,等待着生命的火速营救。 于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号召和指挥下,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大营救展开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迅速发出指令,指示抗震救灾。国家领导人亲赴灾区,指挥抗灾。解放军各总部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迅速行动起来,成立了应急的指挥小组。各兵种在统一指挥下,迅速向震区集结。在地面交通中断,空中条件极端不利于空降的情况下,为了迅速摸清地震中心地区的情况,15名空降兵冒死在5000米的高空向地形复杂的震区空降。武警部队、消防官兵也迅速开赴震区,开展生命搜救行动。各地的卫生部门组织了医疗小分队,迅速开往震区救死扶伤。各地的救灾物资源源不断的运往震区,为震区人民送去紧缺急需的食品、医药、衣被、帐篷和水。无数的志愿者也自发组织起来,通往灾区的道路上志愿者络绎不绝。全国各地、各界踊跃捐款捐物,向灾区表达心意,支援重建。全国上下紧密团结,以整个国家的力量抗震救灾,这一点连西方国家都感到惊叹,外国政要、国际组织、外国媒介都纷纷表达了赞叹。中国的救援行动反映之快,人员和物资集结之迅速,充分显示了共产党执政的优越性,显示了党在全国人民心目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在这次地震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在如死神一般压迫生命的废墟之下,在满目创痍的瓦砾场上,一曲曲关于生命的赞歌正在谱写着。有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pdf

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 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强震波及文县,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严重损失。为加快灾后重建步 伐,尽快恢复全县经济社会正常秩序,根据《甘肃省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总体安排意见》和全市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结合文县灾情实际,特制定5?12汶川地震文县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一、基本概况及灾情状况 (一)、基本概况 之间。 -33°20′36″文县地处甘肃最南端,位于东经104°16′16″ -105°27′29″ ,北纬32°35′43″ 西南与四川的青川县、平武县、九寨沟县毗邻,东南接陕西宁强,北邻甘南和陇南市武都区,全境东西长112公里,南北宽82.5公里。总土地面积49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2.05万亩,占总面积的 4.3%。全县辖20个乡镇,305个行政村、1305社、71962户,总人口25万,其中农村人口21.7万,居住着汉、藏、羌、回等7个民族。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 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产业抓特色,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 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五”计划期间各项预期目标,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7年,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6738万元,比“十五”末增长4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544万元,比“十五”末增长 1.26倍;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1099万元,比“十五”末增长67.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54元,比“十五”末分别增长33.9%、17.8%;2007年全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排位第5位,在全省排在第63位。 (二)受灾情况 5月12日14时28分,受四川汶川县8级特大强震波及,文县地震破坏烈度达9度,之后多次发生余震,对文县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房屋倒塌、通讯中断、桥梁、 公路坍塌、山体滑坡、设施损毁、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生活环境恶化。据灾情统计测算,经 省核查组确定,这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83734.48万元,具体损失情况: 1、人员伤亡惨重。全县因地震死亡111人,受伤人员1454人,其中120人重伤。 2、大量民房无法居住。因灾受损民房76425户596745间11934900?O。其中:①倒塌及严重损毁房屋59093户46729间9345920?O,占当地居民户数的77.32%。②损坏房屋17332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思想汇报

---------------------------------------------------------------范文最新推荐------------------------------------------------------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的思想汇报 敬爱的党组织: 2008年5月13日四川汶川地震,我为所有的受难者感到深深的哀痛,至现在现场救助工作仍在进行,希望所有被困的同胞能够坚持,等待救援的到来,同时希望所有的人都向受灾地区献出自己的援助自手,献出自己的片爱心,在大家的帮助下共渡难关。虽然无情的灾难让人悲痛,但是看到灾难后人们的反应以及政府的反应,我又觉得特别的温暖和充满希望。 “不封锁、不闷头川震灾情全公开”这是新加坡联合早报对中国政府在这次四川地震上所作出的反应的评价。向来对我们怀有偏见的欧美主流媒体这次报道四川震灾亦出现好评。例如:经济学人说,中国的地震灾害细节得以快速传播,而且到目前为止官方的反应非比寻常地开放;华盛顿邮报也发现,温家宝的关切和官方媒体的迅速报道,和以前共产党面对紧急事件时秘而不宣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真的感到特别的欣慰,替我们的党,替我们的国家,更替所有的中国的人民。多少年来,中国人民,特别是处于底层的农民、工人、小商人不是在压迫与剥削中度过的。每一次的改朝换代,人们唯一的期望 1 / 8

是能少交一些税赋,少一些的战争,只要靠自己的劳动还能维持生存就足够了。在我们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站起来成为自己的主人,脱离了成为帝国主义殖民地的危险,拥有权利,自己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更好的生活;在党的带领,我们自己规划自己的道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现在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在党的带领下,我们将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我们看到,党的执政能力在不断的提升,党的领导人是如此的关心民生,党在努力的不断的进步之中,不断的完善各方面的制度体制,不断的采取各种方式提高党员的素质。我们的党在不断的吸收新的有利于人民和国家的执政理念,所做的切都是希望党能更加符合人们的期望,能更好的符合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导地位上带领人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一切。 我为我们的党感到特别的骄傲,为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感到无比的自豪。同时我也深深的意识到了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所承载的庄严的使命,我将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时间,让自己拥有更大的价值,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200×年×月×日至×日,在××工会的组织下,我有幸参加了在××工会干部培训班的学习。这

有感于四川汶川地震-精品文案范文

有感于四川汶川地震 有感于四川汶川地震 拿遥控器,坐在电视屏幕前,几乎所有的频道都在诉说着一个事实。透过电视画面,我看到了大片大片的瓦砾废墟,看到了号哭抽搐的人群,看到了如猛兽般张开血盆大口的地面,还有那昔日的高楼如今成了支离破碎的九节鞭。硝烟四起处,我仿佛听见了人们或断断续续或高亢急促的呼救声!──强烈的视觉冲击让我有些无力承受,不忍看刚刚遭受地震袭击的四川省汶川县。头痛的感觉一阵阵地,如潮水般。心也在痛,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同胞们,为无辜地被吞噬了的妇幼老人们,为转瞬即在砖头瓦块间消逝的一个个如花的生命! 是的,如花的生命。也许,她目睹过灿烂的云霞,她在清亮的笛声里萌发爱情的火花;也许,她观赏过辉煌的日出,她在无暇的碧空下丈量攀登的步伐。也许,有太多的也许。可是眼下,她却成了没有知觉的它,她们成了了无声息的它们!都说“生如夏花”,可是这个夏是噩梦的开始吗?生命如此脆弱,竟如匆匆来去的昙花么? 站在窗前,遥望一角蓝天。看白云如苍狗般变幻,心下充满了世事无常的伤感。地球真的象一个陀螺,这边是繁华,那边或许就是满目苍凉一眼望不到边;生命也许是掌控在神手里的一根线吧,这头系着出生的喜悦和酽酽的笑嫣,那头可能连着来日无多的慨叹和如山的挽障挽联。想到这里,一种流泪的冲动洞穿了我的鼻孔,分崩离析的痛楚撕扯着每一根筋踺。 又想起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 不知道逝去的人们承受了多少肉体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恐慌,但我想他们离世的事实留给生者的是十倍的痛苦和思念。不知道地震用魔爪掠夺了多少静水良田,但它却虏不尽四川人自强不息的精神源泉!看,有多少市民有序地组织起来,自发地救灾抢险;瞧,有多少人刚从废墟中爬出来,就带着满身伤痛投入到新一轮的他人生命保卫战!大爱无言。四川人是好样的! 遭遇地震的四川是不幸的,更是幸运的。因为在它的后面,有着无比强大的后盾,那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那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坚强的党中央,那是全国人民关注的眼和博爱的心!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成果及启示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导致数万同胞在灾害中不幸遇难,数百万家庭失去世代生活的家园,数十年辛勤劳动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面对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的困难局面,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异常繁重,工作充满挑战。 为有力、有序、有效地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重建美好家园,夺取抗震救灾斗争的全面胜利,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和指导性文件,特别是2008年9月19日国务院出台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了灾后重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重建目标等内容,并将完成重建目标的时间确定为“3年左右”,使灾后恢复重建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明确规定,灾后恢复重建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镇乡村、基础设施和生产力的布局,逐步恢复生态环境。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各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组织、精心规划、精心实施,又好又快地重建家园。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确定的主要重建目标是:实现“六有”目标,即“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实践,再次奏响民族精神的时代强音。 这强音,源自灾区人民自立自强的不屈奋斗。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兄弟省区市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国际社会和港澳特区的友好援助下,灾区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展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灾后重建斗争。不等不靠不要,调整结构、“发展起跳”……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绘家乡的秀美山川。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不到两年的时间,灾区人民寻求“跨越”的坚韧努力,让伤痕累累的灾区大地,在特大地震灾难打击下顽强崛起,在国际金融危机袭来时坚强挺立。 这强音,源自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大支撑。在这样一个受灾面积广大、受灾人口众多、自然条件复杂的地区进行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繁重,挑战艰巨。“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攻坚克难”,“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这样的信念背后始终伴随着中南海凝重自信的目光。四川、甘肃、陕西灾区市县重建资金投入,相当于以往几十年建设资金投入的总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亿万人民同心协力,各地的援建者不畏艰辛,与灾区人民携手拼搏重筑家园。在巨大天灾面前,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改革开放积累的强大综合国力,汇集成震撼世界的“中国力量”,谱写了自强不息的民族强音。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灾区重建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更为集中的体现。它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种精神将在中华民族的血脉里奔涌流淌、生生不息,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 在党和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援助下,各个受灾地区的重建工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果,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这一切。 北川老县城:遍地的瓦砾、倾斜的楼房、崩塌的山体,一片寂静。 23公里外的安昌河畔,北川新县城:37米多高的北川新县城第一高建筑羌族碉楼已经封顶,静静地俯视着脚下已经竣工的3000多套安居房。这个月,老县城1万多居民将告别板房喜迁新居。 黄泥墙、木板门、红灯笼、青砖瓦,具有浓郁羌族风情的建筑依山势高低错落分布在古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建筑,第29卷,第3期, 2012年3月Zhejiang Construction ,Vol.29,No.3,Mar.2012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刘颖(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Building Damag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刘 颖,李殿平 LIU Ying ,LI Dian-ping (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辽宁大连116300) 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针对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抗震防线等抗震设计问题,对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版)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设计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震害;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多道抗震防线中图分类号:TU3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12)03-0017-0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地震区各类不同时 期建造的建筑和工程设施造成重大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见图1。震害调查表明,经过抗震设防,特别是在1990年后设计建造的建筑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即使在地震区实际烈度高出抗震设防烈度3 4度(地震动强度超出预计的10倍)的情况下,除了极个别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受到中等至严重破坏,但却没有倒塌,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 震不倒” 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1] ;而按之前设计建造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认真研究 震害特征,总结经验,对于建造更为耐震的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对照抗震概念设计的 “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防线”等要求得到一些启示 和思考。 1关于地震区划 汶川、成都、绵阳、德阳等地区的地震基本设防 烈度为6度或7度,但在汶川地震中重灾区实际发生的地震烈度达8 11度(见图2); 世界各国发生 图1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 的重大破坏性地震,其地震烈度也往往超过设防烈度。我们是否可寄希望于进行“准确”的区划,使未来发生的地震动等于或不超过设防地震动呢?答案是否定的。强地震动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地震短临预报目前不能实现相同,作为长期地震预报的地震区划也不能给出确定的准确结果。目前世界各国进行地震区划的主要方法是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的是对未来发生的地震动的概率估计。基于概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2] 是以一系列假定的和有限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在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地震

四川汶川大地震思想汇报

四川汶川大地震思想汇报 导读:本文是关于四川汶川大地震思想汇报,希望能帮助到您! 尊敬的XX学生党支部: 在大自然突如其来的灾害面前,我们的生命是脆弱的。比如在这次地震发生的那短短几秒钟,也许只有机智和沉着并加上足够的运气才能幸免于难吧。在这场地震中,许多城镇楼房、大桥倒塌了,道路被阻断了。因为地震太强烈,加上余震不断,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加重了灾区的受灾程度。到目前已有6万多四川同胞们永远闭上了眼睛。许多人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亲人悲惨地死去却无能为力。在四川灾区的中小学里,一座座教学楼倒塌了,很多中小学生都因为地震时在上课而被困在教学楼里,幸存者寥寥无几。多少人因为道路不通而挨饿,多少人因为无家可归而露宿街头。又有多少人因为这场强大的地震丧失生命。 然而,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人们在大自然灾害的无能为力。我们看到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国家领导人亲赴现场指导抗震救灾;我们看到解放军、武警、消防兵、公干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和医疗急救人员不畏艰险,从死神手中抢救出一批又一批废墟下的生命;我们看到那一张张坚毅、乐观的脸,一双双永不放弃的眼睛重新点燃我们生活的希望;还有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为灾区人民祈祷、祝福、献爱心;看到了受灾群众在灾难之后积极投入到重建家园工作中的坚强不屈。

不哭的“可乐男孩”、可爱的“敬礼娃娃”、“不怕”的唱歌女孩……他们在面对压顶的灾年表现出的乐观面孔和那一丝轻松的微笑,让哀恸的中国感受亮色,给所有走过悲伤的人以特别的鼓励。长时间停留在死亡的边缘,他们没有失望,反而向世人展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镇定和勇气。 还有那些以死来守护自己学生、孩子、亲人的亡灵,让我们重新感到爱和责任;那些不放弃生命的人,他们说“一定要顽顽强强地活下去,要对得起每一个深爱我的人”,让我们重新看到生命的价值,活着就是有意义;那些幸存下来的人们,他们坚韧、乐观、朴实,使我们重新建立对生活的坚定;突然之间,我们发现一个残疾人用手爬行到募捐站前,要工作人员下来帮他捐款;突然之间,我们看到12个山东农民自发凑了5万块钱拉了一车白菜到灾区分发,这些最平凡的中国人,使我们看到身边还有爱,我们感受到温暖。 过去的十几天,我们在经历一场灾难,一次又一次难过悲痛;过去的十几天,我们也在经历一场洗礼,一次又一次被震撼。一个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一个群体的生命是强大的。生命的伟大在于不屈不挠,在于顽强的抗争,在于心与心的相通,在于手与手的相牵。再大的灾害,再大的困难,我们一定努力战胜。 离开的人们让我们知道生命曾经那么脆弱,而活着的人们让我们知道生命可以这么坚强。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从汶川大地震到现在,一千多个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千个小时里,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心,被四川省山脊间的一片区域紧紧的系着,汶川的土地每颤抖一下,我们的心也跟着悸动。尽管那些被埋在瓦砾下尘土下不见天日的躯体,和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们却会为他们而欢喜、悲痛,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体内都流淌着龙的血脉! 看过央视的那场赈灾晚会,有个主持人说:“这些天里,我们听到的最美好的声音就是:这里还有一个活着的。”确实,在天灾面前,能够存活下来,就已是莫大的欢喜了。每当一个个本应枯竭的生命被人从死神手中强行夺回时,心中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看着那些坚强的人们努力挺住让自己活下来,我觉得更高深的体会到,这世间,生命彼比一切都重要。“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希望,尽管我们是去了一部分的肢体,可是我们会用剩下的人生,来回报这些将我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还有祖国。”你能相信吗,这是一个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人说出的话。面对摄像机,他没有一点扭捏地说出了肺腑之言,让所有看过听过这句话的人为之动容。是的,因为活着,所以会有希望,因为活着,所以还有时间去追寻梦想! 始终记得的,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个眼神是在都江堰市荷花池市场的一片废墟下,女孩乐刘会大声地说:“我知道你们会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她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如

火焰般灼热的希翼之光,即使是厚重的灰尘,也掩盖不了她灿烂若星辰的明眸,身后的黑暗无法将她吞噬,却更衬托出她身上那种令人信服的神奇力量。给人感觉,看到她,就像看到希望。那种对祖国的信任,更让我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无比坚定的信心。 现在,灾难的悲痛已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宛若婴儿初生般的喜悦。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正在重建,重伤的名人正在康复,一切苦难在我们面前都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带上勇气,携着希望,未来的路必将更加光辉,没有困难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全中国团结一致之后的巨大力量!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四川省什邡市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土地利用实施规划 什邡市人民政府编制 目录 序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灾区土地利用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区自然经济社会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地震灾害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规划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规划目标.........................................................................................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规划范围和期限.............................................................................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指导思想和原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重建用地规模与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过渡性安置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永久性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各类重建用地的总体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城镇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工矿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土地整理复垦计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土地整理复垦总体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土地整理复垦总体安排.................................................................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规划保障政策措施...........................................................................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后土地政策.................................................................................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用地指标,加快灾后重建.............................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简化审批程序,引导资金使用,加大对重建和生产的支持 ..................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部分......................................................................................................... 错误!未定义书签。《什邡市灾后重建土地利用实施规划》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灾后重建用地的需求测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什邡市灾后重建用地布局说明.............................................................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关于土地整理复垦安排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