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与应用

合集下载

KLJ—7A 中国电科14所主任设计师徐健谈首次展出的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KLJ—7A 中国电科14所主任设计师徐健谈首次展出的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KLJ—7A 中国电科14所主任设计师徐健谈首次展出的国产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作者:凌弘毅来源:《现代兵器》2017年第03期在2016年的珠海航展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14研究所带来了其最新产品——KLJ-7A 型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

这是珠海航展20年来首次有此类雷达展出,成为了航展现场令人瞩目的焦点,吸引观众、媒体和业界的广泛关注。

本刊在现场注意到,俄罗斯提赫米洛夫仪器研究所总裁和副总裁、法扎特隆设计局总设计师都相继来到14所的展台,非常认真的观察和详细了解KLJ-7A的情况。

这两家单位是俄罗斯主要的机载火控雷达研制单位,与14所一样,是目前世界上少数能够研制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单位,由此可见业界对于KLJ-7A亮相的巨大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KLJ-7A雷达的性能以及我国在机载火控雷达领域的发展和出口情况,《现代兵器》杂志有幸采访到了“枭龙”战机雷达系统主任设计师徐健,他通过亲身经历对我们进行了深入讲解。

机载雷达生产线出口珠海航展归根到底还是一个商业平台,在这里展出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当然是出口。

据徐健介绍,我国在机载火控雷达已经实现了出口,并且远不只是单纯“出口”那么简单,无论是竞标过程、合作模式以及背后发生的故事都令人印象深刻。

“枭龙”战机(出口型号:JF-17)是中航和巴基斯坦空军联合研制的轻型多功能战斗机,其配装的雷达合同竞争始于2003年,14所某型机载火控雷达在多次选型的试飞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性能,在与意大利、法国和国内其他单位中脱颖而出。

在十多年前,能与国外传统的该领域强国竞争无疑体现了14所作为“中国雷达工业发源地”的强大实力。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那么这个项目进行得怎样了呢?据徐健介绍,在小批雷达成功交付后,外方基于获得技术进步的想法,后续的雷达采购采取合作生产方式进行。

从2009年开始,14所的技术指导队伍就扎根在某国的工厂,逐步开展该雷达在该国的批量合作生产工作。

为了帮助该国建立起完备的生产能力,14所向该国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调试和试验设备,从而真正实现全部雷达组件在该国的本地化生产愿景。

相控阵雷达ppt课件(2024版)

相控阵雷达ppt课件(2024版)
8
第五章 相控阵雷达
§5.1概述
相控阵: 相位可控的阵列。相控阵天线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排
列组成的,每个单元的馈电相位均可灵活控制,改变波 阵面。
相控阵的概念很明确、很简单,但它与其他许多技术 有关,研究较早,发展较慢。目前处于迅速发展、激烈 变化的时期。
9
相控阵采用的高技术:
计算机技术 固态技术 信号处理技术 光电子技术 新材料技术 以及器件、结构、工艺的发展
铁氧体(4段) 波导 图5.7铁氧体移相器
铁氧体移相器结构如图5.7。其中,铁氧体上的线圈未画出。利 用线圈对每段铁氧体独立充磁,改变各段磁化状态,从而改变波导 中的相位移。
速度慢、体积大、、功率大
移相的量化误差。
23
波束形成网络
波束形成分发射波束形成、接收波束形成, 一般指接收波束形成。
射频波束形成 中频波束形成 数字波束形成 多波束形成
线性调频扫描 非线性调频扫描
噪声
|f2-f1| |f2-f1|
B
分辨率 1/比特率
1/|f2-f1| 1/|f2-f1|
1/B
4
9.脉冲压缩原理:
设信号函数为s(t),对应的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 h(t)=s*(t0-t) 经过匹配滤波器的输出信号y(t)为:
y(t) s(t) * h(t) s()s*( t t0)d
F Fa Fe
Fe(θ)称为阵元因子。
关于阵列天线的栅瓣
阵列因子图: 主瓣
栅瓣
栅瓣
-π/2
0
π/2
π
3π/2 2π
图5-2阵列因子图
15
主瓣
栅瓣
栅瓣
-π/2
0
π/2
π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水平以美国最为先进。

在20世纪60年代末即研制出有604个单元的X波段有源阵列天线。

在1988年到1991年完成了配装F22战斗机的AN/APG-77雷达的飞行试验,该雷达有2000个T/R组件,对雷达反射面积为1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设计要求为120—220KM。

综合了探测、敌我识别、电子侦察和电子干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低截获概率(也就是说不易被对方雷达告警器发现)。

可以说美国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

除了APG-77雷达以外,美国还在原有的PD雷达上进行改进,换装相控阵天线,例如计划给F18E战斗机换装APG79雷达和给F15换装的APG63(V)3雷达等除此之外,英、法、德三国联合研制机载固态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2001年已经完成具有1200个T/R组件的全尺寸样机的试验工作,但是离实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前苏联在八十年代初即研制出无源相控阵雷达,装备于米格31战斗机上,搜索距离200千米,对战斗机的跟踪距离达到90千米以上,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4个,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

目前俄罗斯正在努力发展有源相控阵雷达,但离实用化也有很大的距离。

目前世界上另一种装机实用化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日本F-2战斗机所采用的火控雷达,这反映了日本在电子工业上的技术实力。

该雷达包含800个T/R 组件,公开的探测距离为80KM(中等战斗机目标)。

如果这个数据属实的话,则说明日本虽然在半导体生产技术上比较先进,但是在雷达系统设计上的能力仍嫌不足。

我国从六十年代开始即开展相控阵技术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7010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曾出色的完成了观测美国天空试验室和苏联核动力卫星殒落任务,引起世界重视(相关资料可查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文章)。

在九十年代又研制出YLC-2全固态相控阵远程警戒雷达(第二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展出)。

TR组件

TR组件

有源相控阵的天线设计的核心:T/R组件有源相控阵天线设计的核心是T/R组件。

T/R组件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有:不同形式集成电路的个数,功率输出的高低,接收的噪声系数大小,幅度和相位控制的精度。

同时,辐射单元阵列形式的设计也至关重要。

1 芯片设计普遍的做法是将电路按功能进行了分类,然后放置于不同的芯片上,再通过混合的微电路进行连接,如图所示。

一个T/R模块的基本芯片设置包括了3个MMICs组件和1个数字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如图所示。

•高功率放大器(MMIC)•低噪声放大器加保护电路(MMIC)•可调增益的放大器和可调移相器(MMIC)•数字控制电路(VLSI)大多数X波段及以上频段T/R组件都采用基于GaAs工艺的MMICs技术。

该技术有个缺点就是热传导系数极低,因此基于GaAs的电路需要进行散热设计。

未来T/R组件的发展方向是基于GaN和SiGe的设计工艺。

基于GaN的功率放大器可实现更高的峰值功率输出,从而提升雷达的灵敏度或探测距离,输出功率是基于GaAS工艺电路的5倍以上。

SiGe工艺虽然传输的功率不如GaAs,然而该材料成本较低,适用于未来低成本、低功率密度雷达系统的设计。

2 功率输出通常情况下,在给定阵列的口径后,雷达系统所需要的平均功率输出也基本确定了。

天线可实现的最大平均功率与每个TR组件的输出功率、T/R组件的个数、T/R组件的效率和散热等条件相关。

在高功率放大器设计时,需要的峰值功率是重要的指标,定义为平均功率除以最小的占空比。

雷达系统的峰值功率是由整个天线阵列实现的,也就是说当峰值功率确定后,所需要的最少T/R组件个数也随之确定。

雷达系统TR组件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天线口径、T/R模块的输出功率以及T/R组件布局等因素,如为了实现同样的雷达探测性能且T/R组件个数相同,对于4m2口径天线,假定每个T/R组件的输出功率为P,那么对于2m2口径天线,每个T/R组件的输出功率为2P,如图所示。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简介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简介

“甲虫-AE”有源相控阵雷达主要用于装备俄最新式的米格-35战斗机。

据介绍,装备该型雷达可显著提升战机的作战能力。

此前进行的飞行测试显示,装备“甲虫-AE”后的米格-35对一般空中目标的探测距离不少于250-300千米,而且对隐形目标也具有较好的探测能力。

“法扎特隆无线电制造科学研究所”公司介绍说,“甲虫-AE”的探测距离要明显大于现役第四代战机的雷达。

此外,该雷达凭借其出色的合成孔径能力还能够绘制较高精度的地图。

“甲虫-AE”不但能分辨移动目标,而且还能通过二次识别确定出它们的准确型号,尤其是,它能够确定出一个集群目标中单个目标的数量。

RQ-4B全球鹰Block 40无人机(UAV)东方网3月12日消息:据周三宣布的一份价值2450万美元的合同,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航空系统部门将与雷神公司空间机载系统部门合作,联合开发和安装一种先进空对空和空对地雷达系统,用于诺·格公司的RQ-4B全球鹰Block 40无人机(UAV)。

位于马萨诸塞州汉斯科姆空军基地的美国空军电子系统中心要求诺·格公司和雷神公司开发并演示用于全球鹰Block 40无人机的“多平台雷达技术嵌入项目(MP-RTIP)”技术。

MP-RTIP项目正在开发一种模块化有源电子扫描阵列(AESA)雷达系统,可扩展应用于不同类型飞机,尤其是“全球鹰”无人机和“联合监视目标攻击雷达系统(Joint STARS)”飞机。

雷神公司空间机载系统部门是MP-RTIP项目的主要分包商,负责雷达系统的硬件开发。

正在生产的MP-RTIP系统基于诺·格公司以前开发的雷达技术,包括空军E-8联合星飞机和现有的“全球鹰”雷达。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陈皓)“鹞鹰”无人机近日,中航工业自主研制的“鹞鹰”无人机首次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全极化合成孔径雷达和高光谱光学载荷双装载科学试验飞行!该试验飞行历经4小时30分,标志着国家“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重点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无人机实现双装载遥感飞行技术难题,第一次成功实现了高精度、多载荷、同平台遥感成像,获取了有重要科研价值的数据!由中科院光电研究院牵总,北京信息技术研究所、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单位参与的“863计划”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重点项目,旨在通过开展遥感载荷性能指标综合飞行验证关键技术研究,建成我国无人机遥感载荷综合验证系统,实现无人机民用遥感系统技术工程性突破,拓展无人机技术的应用领域,与有人航空遥感形成互补的完整体系,促进我国遥感技术及其应用的产业化发展。

机载雷达工作模式识别

机载雷达工作模式识别

中图分类号:TN9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230(2011)01-0014-03收稿日期:2010-07-30;修回日期:2010-10-12作者简介:贾朝文,男,硕士研究生;周水楼,男,高级工程师。

机载雷达工作模式识别贾朝文1,周水楼2(1.电子信息控制重点实验室,成都610036;2.海军装备研究院系统所,北京100073)摘要:实现雷达工作模式识别对机载电子对抗的控制管理及对抗资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各型雷达尤其是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多种工作模式的特点,分析了机载雷达工作模式识别机理,提出了识别方法。

关键词:机载雷达;工作模式;识别Work Mode Identification of Airborne RadarJIA Chao -wen 1,ZHOU Shu-i lou 2(1.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Control Laboratory,Chen gdu 610036,China;2.System Divi sion of Naval Equip ment Insti tue,Beijing 100073,Chi na)Abstract:Work mode identification of radar is very important for airborne EC M s control managementand resource allocation.As to radar,especially airborne radar s multiple work modes,identification principle is analyzed and identifica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airborne radar.Key words:airborne radar;work mode;identification1 引言载机必须在最危急时刻正确进行控制管理(如攻击或防御)以提高作战能力和生存力。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传统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向空中发射一束电磁波束,用机械的方式转动雷达天线,以使波束扫过一定的区域(天空、地面或海面)。

当电磁波束与目标相同时就会反射一定的回波,利用计算机对回波进行解算,就能对目标定位和测距了。

相控阵雷达与传统雷达不同的是天线。

它是依靠在一块平面火线上有规则地排列许多个辐射单元(称为阵元),利用电磁波的相位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输往天线各辐射单元电流相位的变化来改变波束的方向,对一定区域进行扫描。

接收单元则将接收到的辐射回波输入主机,经过解算对目标的方位、距离进行探测跟踪和定位。

因此,相控阵雷达也称为电子扫描雷达。

相控阵雷达有两种,一种是有源相控阵雷达,一种是无源相摔阵雷达。

两者的区别存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一种称为T/R模组的接收与发射装置,每一块T/R模组都能产生电磁波;而无源相控阵雷达则是使用统一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外加具有相位控制能力的相控阵天线而成,天线本身不能产生雷达波。

有源与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功能上无太大的区别,不过有源相控阵的收发装置只有T/R模组,所以结构重量轻,故障率低,即使几个相邻阵元出现故障和损坏,也不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

而无源相控阵雷达与传统雷达有天线及处理系统的差别,结构重量、生存率等均不能与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

因此,有源相控阵雷达是未来战斗机机载雷达的发展方向。

与传统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在性能上有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对付多目标的能力。

相控阵雷达利用电子扫描的灵活性、快速性和多波束、可按时分割原理,能实现边搜索边跟踪工作方式,可与电子计算机相配合,能同时搜索探测和跟踪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的多批目标,并能同时制导多枚导弹对多个目标进行攻击。

2.具有多功能性。

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控制的波束,分别用于执行搜索、探测、识别、跟踪、照射和制导导弹等多种功能。

因此一个雷达便具有多个专用雷达的功能。

3.反应时间短、数据更新率高。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发展现状及趋势

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发展现状及趋势
s mma z d. u i re
Ke r s ar o n a a ;a t e p a e ra ; r y wo d : i r e r d r c v h s d a y f e—c n o ;d v lp n ;t n b i i o t l e eo me t r d r e
在欧洲 , 英国、 法国和德国联合开展了机载多功 能固态阵列雷达 ( M A ) A S R 的研 制 , 将用 于法 国的
R fe战斗机 和欧洲 联合 战斗机 的研制 计划 中。 al a
在瑞典国防部支持下实施 的机载有源火控相控
阵雷 达项 目中 , 研究 人员 于 19 9 4年开 始研制 一个 约
¥ 收稿 日期 :0 7— —1 ; 回 日期 :0 7— 7— 0 20 0 4 4 修 20 0 2

Z HU i Ja—c a g,Z O Y ,BE De hn HA u一 N
( aj gR sac ntueo l t nc eh o g , aj g20 1 , hn ) N ni eerhIstt f e r is cnl y N ni 10 3 C ia n i E co T o n
有 100个 T R组件 的 A S 研 制成 功后极 有可能 0 / E A, 对本 国的主力 战斗 机 “ 狮 ”目前装 载 的雷 达 P 鹰 S一
的机载固态雷达 ( A S ) R S R 计划, 研制 了具有 1 8 4 0
个 T R组件 的 有 源 阵 列 , 证 了有 源 阵 列 的 可 靠 / 验 性 ;0年 代 , 化镓 ( a s 半 导体 器 件 的 出现 促 进 8 砷 GA )
美 国早在 16 就 开 始 了机 载 有 源相 控 阵雷 94年 达的研究 工作 , 展 了微 电子 用 于 雷达 ( R 计 开 ME A) 划 , 制 了一个 6 个单元 的有 源阵列 , 研 4 0 验证 了机 载 有源相控 阵的可 行性 ;0世 纪 7 2 0年代 , 展 了可 靠 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与应用贾 利 郭留河 李 义(防空兵指挥学院,郑州450052)摘 要 本文分析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关键技术及特点,详细介绍了美国空军目前装备的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

关键词 空军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 作战一、引 言有源相控阵(AESA)技术自上世纪60年代问世以来就孕育着巨大的军事潜力。

经过40余年的发展,该技术终于在机载雷达上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目前,除了F/A222和F235(J SF)等新一代作战飞机装备了有源相控阵雷达外,美国空军已将其第三代现役的战斗机、轰炸机和预警机上的机载雷达列入改装计划,并得到了相应的财政支持。

美国国防部长在近期的一份关于发展空军机载雷达的报告中特别强调,有源相控阵技术可以极大地扩展雷达的功能和提高雷达的性能,提高和丰富作战飞机执行任务的能力和作战模式。

目前美国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领域保持着领先优势。

此外,俄罗斯、法国、德国、英国、以色列、印度等国也正在对这一领域进行广泛的开发和合作。

二、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及其关键技术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由许多辐射器排列构成的,通过移相器来控制阵列天线中各个辐射器的相位,以得到所需的方向图和波束指向。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在每一个辐射器的输入端都安置一部发射/接收(T/R)模块,每一个模块都能产生和接收电磁波,因此在频宽、信号处理和冗余度设计上比其它类型的雷达天线具有较大的优势。

当有源相控阵雷达工作时,计算机通过控制移相器的相移量来改变每个T/R模块向空中发射电磁波的相位,从而完成对空搜索任务。

当搜索远距离目标时,成百上千个T/R模块通过计算机控制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射电磁波,使天线辐射的总功率大大提高,即使是上万千米外的洲际导弹和外层空间的卫星也逃不过它的监控。

如果对付近距离目标,这些T/R模块又可以分工负责,产生多个波束,每个移相器可根据担负的任务向某个方向偏转,有的搜索、有的跟踪、有的接收,最后发现和识别目标。

从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原理可见,其关键技术包括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 IC)技术、光电子技术和T/R模块技术。

1.MMIC技术自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诞生第一个微波单片集成电路以来,MM IC技术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它将许多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容、电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不需外贴分立元件,便可以制成一个或多个功率放大器、低噪声放大器、移相器和开关等,因此只要少量的MM IC芯片组合在一起就可构成一个T/R模块,且元件数目大量减少,使得T/R模块的体积、重量和成本大大降低,可靠性却大大提高。

美国雷声公司已经制造出由6个芯片组成的峰值功率为10W的E/F波段砷化镓T/R模块和用3个芯片构成的峰值功率为1W的D波段T/R模块。

MM IC等微电子封装技术对于降低成本致关重要,MM IC及其封装技术的发展将为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大量生产和广泛运用创造条件。

2.光电子技术光纤主要具有重量轻、易弯曲、损耗低、温度特性优良、抗电磁干扰性能好等优点。

近年来,国内外已越来越多地将光纤和光电子技术应用到雷达上。

目前可用光纤提供从中央计算机到子阵列中每个辐射器的移相器的控制信号,进而可将光纤用于射频信号的分配。

瑞典的Surface雷达已采用光纤通信线路传输数字扫描变换信号;英国的多功能电扫描自适应雷达(M ESAR)中也将光纤用于移相器控制信号的分配与传输。

此外,光电子技术在多波束形成和信号处理等方面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目前光电子技术在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中应用的基础是激光源、光调制器、光纤、光功率分配器、光探测器等光电器件,对这些器件进行恰当的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相应的测试仪表、设备、工艺、加工等均是应用本技术的关键。

3.T/R模块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核心是T/R模块,该模块由功率放大器、驱动放大器、移相器、限幅器、低噪声放大器等组成。

T/R模块的工作原理是:在发射周期,激励信号被送入T/R模块的发射通道,经T/R开关和移相器到达驱动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信号放大后经输出开关反馈至辐射器;在接收周期,从阵列天线接收到的微弱信号经输出开关转至限幅器和低噪声放大器,再经移相器和输入开关,到达接收机终端。

显然,发射通道的任务是雷达射频信号的功率放大,而接收通道则完成接收信号的放大,提高雷达接收前端灵敏度。

移相器的作用是使阵列天线电扫描,供两通道共用。

输入开关用于移相器。

输出开关供两个通道操作转换之用,可采用开关器件,也可采用环流器转换。

限幅器对低噪声放大器起保护作用,同时又对功率放大器提供良好的匹配终端,使其不受阵列天线电扫描状态的影响,因此,输出开关的最佳设计应是开关式吸收限幅器。

波控激励器受控于雷达计算机,其作用是减少T/R模块的控制线,可以按预先制订的工作方式进行波束指向和波束形状的相位控制。

功率放大器和低噪声放大器分别负担发射和接收通道的射频信号放大,它们直接决定T/R模块的性能。

对功率放大器的要求是频带宽、增益与效率高、信号质量好、稳定可靠、散热好。

对低噪声放大器的要求是频带宽、噪声系数小、增益高且平坦、动态范围大。

三、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特点通过50多年的发展,机载雷达的性能大幅度提高。

从单脉冲跟踪体制的雷达到相参体制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再到频率捷变体制的雷达,可以说每次机载雷达性能的提高,新技术都是其最根本的原动力。

而先进的有源相控阵技术的成功应用则是对传统机载雷达的又一次革命,它比单脉冲、脉冲多普勒等任何一种技术对雷达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都要深刻和广泛,它极大地扩展了雷达的应用领域,提高了雷达的工作性能,而且是唯一可用于对付高动态性能多目标的雷达。

与其它机载雷达相比,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以下与众不同的技术特点:1.可靠性高对于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信号的发射和接收是由成百上千个独立的T/R模块和辐射器完成的,由于其超常的模块化并避免了电与热应力的集中,因此少数辐射器失效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不大。

试验表明,10%的辐射器失效时,系统无需修理仍能降低功率继续使用;30%的辐射器失效时,系统增益降低3dB,但仍可维持基本工作性能。

这种“柔性降级”(graceful degra2 dation)特性对作战飞机是十分必要的。

2.效费比高对于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MM IC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便于充分利用规模化生产的特点将会促使其制造成本大幅度地下降。

T/R模块与天线构成一体,从而使发射模块和天线之间以及天线和接收模块的射频损耗减到最小。

另外,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可靠性高且具有可提高系统效率的特点,因此其寿命也将大大增加,故效费比也得到提高。

3.作用距离远由于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T/R模块中的射频功率放大器(HPA)同辐射器紧密相连,而接收信号几乎直接耦合到各T/R模块内的射频低噪声放大器(LNA),这就有效地避免了干扰和噪声叠加在有用信号上,使得叠加到处理器的信号更为清晰,因此,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微波能量的馈电损耗较传统机载雷达大为减少,所以雷达作用距离大幅度增长。

4.抗干扰和自适应能力强由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扫描速度可以在毫秒、甚至微秒级,而且利用T/R模块可不断地变换波束位置来控制波束和降低瓣电平,所以能满足低截获概率要求,数字波束形成和天线阵列信号处理易于实现,从而大大提高了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和自适应能力。

5.同时多功能工作方式所谓同时多功能,是指有源相控阵雷达能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一个以上的雷达功能。

它可以用一部分T/R模块完成一种功能,用另外一部分T/R模块完成其它功能;也可用时间分隔的方法交替用同一阵面完成多种功能,如雷达在进行地图测绘、地物回避、地形跟随、威胁回避的同时还可实现对空中目标的搜索和跟踪,并对其进行攻击。

由于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由多个子阵组成,而每个子阵又由多个T/R模块组成,因此可以通过数字式波束形成、自适应波束控制和射频功率管理等技术,使雷达的功能和性能得到极大的扩展,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作战的需要,并能因此而开发出很多新的雷达功能和空战战术。

四、有源相控阵雷达在现代战机上的应用近来的几场局部战争表明,在攻击有预警机掩护的机群或单机时,强烈的电磁干扰会使传统的机载雷达无法正常工作,而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口径场的幅度和相位都可以随意控制,可使天线旁瓣的零值指向敌方干扰源,使敌方不能收到足够强度的雷达信号,从而无法实施有效干扰。

若干扰源位于天线旁瓣方向,则在该方向也可以形成零值,使敌方收不到雷达信号。

以美国为例,其空军目前装备的机载相控阵雷达如下:1.F/A222战斗机机载雷达美国空军第四代战斗机F/A222装备的机载雷达AN/AP G277采用了有源相控阵体制,共有2000个T/R模块,每个T/R模块内部都有一个功率放大器、一个低噪声放大器和相位控制电路。

有源相控阵技术和以计算机的强大处理能力为基础的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赋予了一架隐身飞机众多射频功能。

由于有源相控阵天线孔径能同时产生多个波束,因此可用一组波束来探测和定位目标,并引导另一组波束对目标进行干扰,还可用第三组波束与友军的协同资源进行通信。

也就是说,以前分别由飞机上雷达天线、通信天线、干扰天线在计算机控制下完成的射频功能,现在几乎可由有源相控阵雷达同时完成。

AN/AP G277雷达对目标的作用距离超过200m,可以实现“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命中”,可以进行瞬间变频、快速扫描,敌方很难检测和定位,同时还可以进行电子情报搜集、干扰实施,以及监视或通信,这些是以前战斗机雷达所无法实现的。

AN/AP G277雷达由美国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雷声公司共同研制。

1998年4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已向波音飞机公司的F/A222战斗机航空电子综合实验室交付了第一套AN/AP G277雷达的硬件和软件,由波音公司对F/A222战斗机的航空电子设备进行系统综合测试和鉴定试验。

全尺寸的AN/AP G277雷达自1999年开始生产,2004年11月具备初步作战能力,2005年开始服役。

2.F235(JSF)联合攻击战斗机机载雷达2000年,美国国防部F235联合攻击战斗机项目办公室授予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4200万美元的合同,为F235战斗机设计和开发AN/AP G281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这是多功能综合射频系统/多功能阵(M IRFS/MFA)计划的一部分。

M IRFS/MFA计划要求AN/G281雷达的一条重要设计原则是必须满足F235战斗机对隐身特性的要求,同时强调必须满足军方提出的对F235的“四性”要求,即经济承受性、致命性、生存性和保障性。

因此,雷达系统采用了最先进的有源相控阵天线和高性能的接收机/激励器。

由于采用了最新的T/R模块结构技术方案,大量减少了元器件和内部连接器的数目,因而雷达的成本和重量都较F222战斗机的机载雷达有大幅度的降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