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控阵雷达简介

合集下载

有源相控阵雷达原理

有源相控阵雷达原理

有源相控阵雷达原理有源相控阵雷达(Active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rray,AESA)是一种先进的雷达技术,它采用了相控阵天线和主动相控技术,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快速目标搜索、跟踪能力。

相比传统的机械扫描雷达,有源相控阵雷达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灵活的目标探测能力,因此在现代军事应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基于相控阵天线和主动相控技术。

相控阵天线是由大量的单元阵列组成的,每个单元阵列都可以独立控制,通过改变每个单元阵列的相位和幅度,可以实现对雷达波束的灵活控制。

而主动相控技术则是通过对每个单元阵列的相位和幅度进行实时调控,以实现对雷达波束的实时调整和目标跟踪。

这种灵活的波束控制能力使得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快速地对多个目标进行跟踪和搜索,极大地提高了雷达的性能和效率。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原理还体现在其发射和接收的方式上。

传统的雷达通常采用单一的天线进行发射和接收,而有源相控阵雷达则采用了多个单元阵列,可以实现多波束的同时发射和接收。

这种多波束的发射和接收方式可以大大提高雷达的搜索速度和目标跟踪能力,同时也增强了雷达的抗干扰能力和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

除此之外,有源相控阵雷达还采用了先进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

相控阵天线可以实现对雷达波束的快速调整,同时也可以实现对雷达信号的实时处理和分析。

这种高效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使得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实现对多个目标的快速跟踪和搜索,同时也可以实现对复杂环境下的抗干扰和隐身目标的探测。

总的来说,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基于相控阵天线和主动相控技术,通过灵活的波束控制、多波束发射和接收以及先进的信号处理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对多个目标的快速跟踪和搜索,具有较高的抗干扰能力和快速响应的特点。

在现代军事应用中,有源相控阵雷达已经成为了主流的雷达技术,其在提高雷达性能和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控阵雷达ppt课件(2024版)

相控阵雷达ppt课件(2024版)
8
第五章 相控阵雷达
§5.1概述
相控阵: 相位可控的阵列。相控阵天线是由许多辐射单元排
列组成的,每个单元的馈电相位均可灵活控制,改变波 阵面。
相控阵的概念很明确、很简单,但它与其他许多技术 有关,研究较早,发展较慢。目前处于迅速发展、激烈 变化的时期。
9
相控阵采用的高技术:
计算机技术 固态技术 信号处理技术 光电子技术 新材料技术 以及器件、结构、工艺的发展
铁氧体(4段) 波导 图5.7铁氧体移相器
铁氧体移相器结构如图5.7。其中,铁氧体上的线圈未画出。利 用线圈对每段铁氧体独立充磁,改变各段磁化状态,从而改变波导 中的相位移。
速度慢、体积大、、功率大
移相的量化误差。
23
波束形成网络
波束形成分发射波束形成、接收波束形成, 一般指接收波束形成。
射频波束形成 中频波束形成 数字波束形成 多波束形成
线性调频扫描 非线性调频扫描
噪声
|f2-f1| |f2-f1|
B
分辨率 1/比特率
1/|f2-f1| 1/|f2-f1|
1/B
4
9.脉冲压缩原理:
设信号函数为s(t),对应的匹配滤波器的冲激响应为: h(t)=s*(t0-t) 经过匹配滤波器的输出信号y(t)为:
y(t) s(t) * h(t) s()s*( t t0)d
F Fa Fe
Fe(θ)称为阵元因子。
关于阵列天线的栅瓣
阵列因子图: 主瓣
栅瓣
栅瓣
-π/2
0
π/2
π
3π/2 2π
图5-2阵列因子图
15
主瓣
栅瓣
栅瓣
-π/2
0
π/2
π

相控阵雷达微波组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相控阵雷达微波组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相控阵雷达微波组件-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相控阵雷达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多个发射接收单元之间的相位差来实现波束扫描的雷达技术。

微波组件作为相控阵雷达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探讨相控阵雷达中的微波组件,包括其在系统中的应用、性能要求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了解微波组件在相控阵雷达中的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一先进的雷达技术。

"1.2 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本文将首先介绍相控阵雷达的概念和原理,讨论其在军事和民用领域中的重要性。

然后将重点探讨微波组件在相控阵雷达中的作用和应用,分析其在系统性能、精度和灵活性方面的重要性。

最后,结合相关文献和案例研究,总结微波组件在相控阵雷达中的作用,并展望未来微波组件的发展趋势。

文章以系统性和逻辑性展开,旨在全面解析相控阵雷达微波组件的关键作用和发展前景。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探讨相控阵雷达中微波组件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通过对相控阵雷达和微波组件的简介,以及微波组件在相控阵雷达系统中的实际作用进行分析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相控阵雷达技术和微波组件在其中的关键角色。

此外,还将展望未来微波组件的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促进相控阵雷达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推动微波组件在雷达系统中的应用与创新。

2.正文2.1 相控阵雷达简介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多个天线阵列组成的雷达系统,通过对每个天线的信号进行精确的相位控制和合成,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和跟踪。

相控阵雷达具有方向性强、抗干扰能力强和较高的分辨率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航空航天、气象探测等领域。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天线阵列中的多个天线,通过分别改变每个天线的发射信号的相位和幅度,实现对目标的定位、跟踪和成像。

相控阵雷达系统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天线的指向角度,实现对空间内不同区域目标的监测和探测。

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

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

相控阵雷达工作原理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相控阵技术实现目标探测、跟踪和测量的雷达系统。

它通过合理控制阵元之间的相位差,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从而达到快速、高精度的目标探测和跟踪的目的。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总结为三个步骤: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

首先是发射过程。

相控阵雷达系统中的每个阵元都可以独立发射电磁波。

当发射脉冲信号到达目标并反射回来时,接收阵元会接收到这个信号。

其次是接收过程。

接收阵元接收到反射回来的信号后,会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并通过波束形成网络传输到信号处理单元。

在接收过程中,阵元之间的相位差将会影响到接收到的信号的相位。

最后是信号处理过程。

相控阵雷达的信号处理单元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中一个关键步骤是波束形成,即通过调整阵元之间的相位差,使得接收到的信号在特定方向上叠加增强,而在其他方向上相互抵消。

这样就可以实现电子扫描,即快速改变波束的方向。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阵元之间的相位差:相控阵雷达中的每个阵元都可以独立发射和接收信号。

通过调整阵元之间的相位差,可以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

当相位差为0时,阵元之间的信号叠加增强,波束指向正前方;当相位差为180度时,阵元之间的信号互相抵消,波束指向正后方。

通过改变相位差的大小和方向,可以实现波束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扫描。

2. 波束形成:波束形成是相控阵雷达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通过调整阵元之间的相位差,可以使接收到的信号在特定方向上叠加增强,而在其他方向上相互抵消。

这样就可以实现目标的定位和跟踪。

波束形成的原理是利用相位差引起的干涉效应,使得波束在特定方向上的信号强度最大化。

3. 信号处理:相控阵雷达的信号处理单元会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其中一个重要的任务是目标检测和跟踪。

通过分析接收到的信号,可以判断目标的位置、速度和其他特征。

信号处理也包括对噪声的抑制和对干扰的抵抗,以保证雷达系统的性能。

相控阵雷达具有以下优点:1. 高精度:相控阵雷达可以通过精确控制阵元之间的相位差,实现高精度的目标探测和跟踪。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什么?传统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向空中发射一束电磁波束,用机械的方式转动雷达天线,以使波束扫过一定的区域(天空、地面或海面)。

当电磁波束与目标相同时就会反射一定的回波,利用计算机对回波进行解算,就能对目标定位和测距了。

相控阵雷达与传统雷达不同的是天线。

它是依靠在一块平面火线上有规则地排列许多个辐射单元(称为阵元),利用电磁波的相位原理,通过计算机控制输往天线各辐射单元电流相位的变化来改变波束的方向,对一定区域进行扫描。

接收单元则将接收到的辐射回波输入主机,经过解算对目标的方位、距离进行探测跟踪和定位。

因此,相控阵雷达也称为电子扫描雷达。

相控阵雷达有两种,一种是有源相控阵雷达,一种是无源相摔阵雷达。

两者的区别存于: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是一种称为T/R模组的接收与发射装置,每一块T/R模组都能产生电磁波;而无源相控阵雷达则是使用统一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外加具有相位控制能力的相控阵天线而成,天线本身不能产生雷达波。

有源与无源相控阵雷达在功能上无太大的区别,不过有源相控阵的收发装置只有T/R模组,所以结构重量轻,故障率低,即使几个相邻阵元出现故障和损坏,也不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造成影响。

而无源相控阵雷达与传统雷达有天线及处理系统的差别,结构重量、生存率等均不能与有源相控阵雷达相比。

因此,有源相控阵雷达是未来战斗机机载雷达的发展方向。

与传统雷达相比,相控阵雷达在性能上有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具有对付多目标的能力。

相控阵雷达利用电子扫描的灵活性、快速性和多波束、可按时分割原理,能实现边搜索边跟踪工作方式,可与电子计算机相配合,能同时搜索探测和跟踪不同方向和不同高度的多批目标,并能同时制导多枚导弹对多个目标进行攻击。

2.具有多功能性。

相控阵雷达能同时形成多个独立控制的波束,分别用于执行搜索、探测、识别、跟踪、照射和制导导弹等多种功能。

因此一个雷达便具有多个专用雷达的功能。

3.反应时间短、数据更新率高。

ANFPS-85大型相控阵雷达

ANFPS-85大型相控阵雷达

AN/FPS-85大型多功能两维相扫相控阵雷达,作用距离这几千公里,能够进行检测、跟踪、目标识别,对导弹作预警、测轨和对卫星进行编目等多种功能;天线尺寸为26.9X26.9米2,发射时产生1.4度X1.4度针状波束,接收时产生0.8度X0.8度笔状波束。

该雷达在远距离搜索、截获和跟踪时采用250微秒线性调频信号,以便确保距离分辨力的前提下,提高信号的检测能力和测距精度;中距离搜索截获选用10微秒的简单脉冲,而近距离跟踪改为1微秒的简单脉冲,以提高距离分辨力和测距精度。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

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相控阵雷达是一种利用相控阵天线实现波束控制的雷达系统,它具有高分辨率、快速扫描、抗干扰等优点,在军事、民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那么,相控阵雷达是如何工作的呢?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

首先,相控阵雷达的核心部件是相控阵天线。

相控阵天线由大量的单元阵元组成,每个阵元都可以独立控制相位和幅度。

当接收到雷达波信号时,相控阵天线可以通过控制每个阵元的相位和幅度,实现波束的指向和形状的调整。

这种灵活的波束控制能力使得相控阵雷达可以实现多波束扫描、快速跟踪目标等功能。

其次,相控阵雷达利用波束形成和波束控制技术实现高分辨率成像。

波束形成是指相控阵雷达通过控制阵元的相位和幅度,使得波束在空间中形成特定方向和形状的主瓣,从而实现对目标的定位和跟踪。

而波束控制则是指相控阵雷达可以通过调整波束的指向和形状,实现对不同方向目标的探测和跟踪。

这种高度可控的波束形成和波束控制技术使得相控阵雷达可以实现对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甚至可以实现对目标的立体成像。

另外,相控阵雷达还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

相控阵雷达可以通过动态调整波束的指向和形状,实现对干扰源的抑制和抵消。

同时,相控阵雷达还可以利用多波束扫描技术,实现对干扰源的快速定位和跟踪,从而有效提高了雷达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综上所述,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相控阵天线的波束控制、波束形成和波束控制技术的应用以及抗干扰能力的实现。

相控阵雷达通过这些关键技术,实现了对目标的高分辨率成像、快速跟踪和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军事侦察、目标跟踪、空中监视等领域。

总的来说,相控阵雷达作为一种先进的雷达技术,具有灵活的波束控制能力、高分辨率成像能力和强大的抗干扰能力,为现代雷达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相控阵雷达在未来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国防安全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控阵激光雷达原理

相控阵激光雷达原理

相控阵激光雷达原理相控阵激光雷达(Phased Array Radar,简称PAR)是一种基于相控阵技术的激光雷达系统。

它可以通过有效控制激光束的方向和波束的形状,在三维空间中实现高速高精度的目标检测、跟踪和成像。

相控阵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基于光的干涉和相位控制。

它由多个发射单元和接收单元组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独立的光源(例如激光二极管)和光接收器(例如光电二极管)。

这些单元按照一定的几何排列,形成一个二维阵列。

每个单元都可以独立控制激光束的发射时间和相位,从而实现波束的形状和方向的可调控。

在发射过程中,相控阵激光雷达首先将输入信号分配给不同的发射单元。

每个发射单元会产生一个相位不同的激光束,这些激光束之间会相互干涉形成一个总的辐射波束。

通过改变各单元的激光发射时间和相位,可以改变总波束的方向和形状,从而实现对目标的扫描和探测。

在接收过程中,相控阵激光雷达会收集从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

这些信号被接收单元接收并转换成电信号,然后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

每个接收单元会分别调整接收信号的相位和延时,以便将信号从不同方向的目标分离出来。

最后,这些信号会被送入相控阵激光雷达的信号处理模块进行目标检测、跟踪和成像。

相控阵激光雷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高速高精度:相控阵激光雷达可以通过调整激光波束的方向和形状,实现对广泛范围内的多个目标进行高速高精度的检测和跟踪。

2. 多功能性:相控阵激光雷达可以同时实现目标的探测、测距、速度测量和成像等多种功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3. 抗干扰能力强:由于相控阵激光雷达可以通过动态改变波束形状和方向,因此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有效抑制多径效应和杂波干扰,提高目标探测的可靠性。

4. 全天候工作:相控阵激光雷达采用激光技术,可以在良好或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工作,如雨、雪、雾等,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总的来说,相控阵激光雷达是一种基于相控阵技术的高性能激光雷达系统。

它通过控制激光波束的方向和形状,实现对目标的高速高精度的探测、跟踪和成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控阵雷达简介第一部分:引言论坛上朋友们对相控阵雷达很感兴趣,而且对美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表示出近乎崇拜的热情,总是哀叹我们为什么没有这么神气的雷达。

但是在很多朋友的帖子中,都表现出我们对相控阵雷达的概念不是很清楚,甚至有的雷达专业的网友有时也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

其实要正确的了解雷达中的很多基本概念,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要能给别人讲清楚,更需要实际的工作经验。

碰巧我参加过相控阵雷达研制,虽然做的工作是边边角角的,但是想结合自己的体会和一些专业书上的概念,尽可能把我认为正确的概念介绍给各位朋友。

第二部分:相控阵技术综述相控阵技术是一种通过控制阵列天线的各个单元的相位和幅度以便形成在空间满足一定分布特性的波束,并且能够改变其扫描角度(指向)的技术。

这种技术目前一般都是用计算机控制波束的形成和扫描,因此最大和好处是可以实现一些传统天线没有的优势,即:形状、指向和波束的个数无惯性的改变。

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波束,波束实际上是一个形象的说法,在天线和传播技术领域,我们经常讲某个天线发射的(或者接收的)波束是“笔型波束”、“扇行波束”等等之类的,并不是说在空间存在这样的一个笔形或者扇形的东西,而是说当这个天线发射信号时(或者接受信号时)它在不同的方向信号放大倍数是不同的(或者对接收在不同空间到达方向的信号放大倍数不同),有的方向倍数大(叫增益),有的方向小,就形成了一个增益和方向的关系曲线,形象的说,就是一个“笔形的波束”或者“扇形波束”。

需要说明的是,所有的天线都有波束的概念,而且接收的时候和发射的时候可以是不同的。

相控阵的天线通过电控的单元相位改变,使波束指向、形状、个数等可以很快的改变,这是它根本的优势。

还有一个顺便可以提到的问题,就是雷达干扰和抗干扰问题。

在雷达对抗领域,经常提到一个旁瓣干扰的概念,这个又是一个和波束概念有关系的。

一般在天线增益最大的方向附近是天线的主波瓣,在这个方向附近之外,天线增益下降很快,但是其他的方向上增益也不会是零,一般在很大的范围内,都会有信号进入,但是除了主瓣之外,其他方向进入的信号比最大的主瓣方向进入的信号要弱很多。

所以,当空间中有敌方的干扰机时,无论雷达接收波束指向哪里,干扰信号一般都会进入雷达接收机,从而干扰正常信号的检测。

如果干扰机碰巧处于波束指向的位置,就是主瓣的干扰,否则是旁瓣干扰。

主瓣干扰恐怕没有什么有效的方法,旁瓣干扰则可以通过增加辅助天线阵,用旁瓣对消技术消除,就是利用辅助天线和主天线共同合成一个在干扰机所处的方位增益为0的综合波束形状,消除干扰。

很多人可能会问,相控阵雷达好象有很多优势,比如功率大、抗干扰能力强、处理能力强、多功能什么的。

这些其实不是相控阵天线自动给予的,事实上,相控阵能够带来的好处就是上面说的那些。

为什么相控阵雷达处理能力强?我想是因为多数情况下我们把处理能力强的雷达都作成了相控阵体制。

第三部分:相控阵的雷达的分类和国内外研制现状 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节和以后提到所有我国研制的相控阵雷达都出自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和《相控阵雷达技术》,都是公开的。

最新的信息这里不敢介绍,只说一点,就是:国内从事雷达研制的科研院所,不少因为合作研制的关系,都曾经和他们交往过,我觉得他们都是非常有事业心,而且都是在很努力的工作着,接触到的多数单位,科研人员都在加班加点的工作,科技人员的待遇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可以说,我们在努力的工作,虽然和先进水平有差距,但是我们会追赶上的。

战术上,雷达有作为目标指示和不作为目标指示的区别。

(雷达按照战术要求分类,可以专门写好长,有机会再慢慢写吧)。

一般目标指示这个概念,是把雷达放在一个大的武器系统中而言的,比如把一个舰艇整个看成一个武器系统,其中的雷达可能有很多部,有的作用距离远一些,但是精度不高,机械转动,提供远程预警,不做目标指示用,有的则提供很强的目标处理能力,能够提取高精度的目标三维坐标信息(距离、方位和俯仰),这样的雷达可以作为舰艇的目标指示,因此战术上可以成为目标指示雷达。

目标指示的三坐标雷达(当然,近程的二坐标精密搜索雷达也可以做目标指示,),采用相控阵体制就有很大的优势,因此,从战术上讲,一般提供目标指示的多为相控阵雷达。

相控阵雷达的分类(主要根据战术要求,天线和相关的馈电、扫描控制、发射接收方式等和相控阵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等分类):1、扫描方式前面说过,相控阵雷达的扫描方式可以是电控的,但是从天线设计的原理上说,用电控扫描的方式实现作战要求空域的覆盖需要用大量的阵元数目实现。

比如一个面阵天线可以覆盖大于+-45度(就是大于90度的范围)空域,那么要覆盖360度全空域,就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做四个同样的阵面,摆成四面阵(当然考虑到各个覆盖空域的交迭,所以每个阵面覆盖的要大于90度)。

显然系统的成本至少增加了四倍。

另外一种思路就是让这个面阵可以旋转,这样就也能覆盖360度空域,优点是成本低,缺点当然是性能差一些,机械转动的天线都有这个问题。

所以相控阵雷达也不都是完全靠电控改变波束指向实现空域覆盖的,必须要考虑成本和战术要求等多方面因素。

可以用全空域相扫,即雷达战术要求覆盖的全部空域,都用相位扫描的方法实现,阵列天线固定安装。

比如AN/SPY-1A等多面阵的雷达。

另外一类就是很多的面阵雷达,为有限相扫的,即天线不能直接覆盖战术要求的空域,还需要机械转动装置配合。

比如167上安装的面阵相控阵雷达,即为有限相扫。

另外以前曾专文介绍的AN/APY-6美国最新战场侦察雷达,采用的也是有限相扫。

2、天线各阵元排列方式不同我们目前常见的多为平面相控阵天线的雷达,这种雷达有一定的缺点,主要是相扫能够覆盖的空域不超过+-60度即120度,而且天线波束指向和阵面夹角变化时,波束宽度也在随着变化,夹角越小,波束展宽越严重。

另外一种天线阵形式是共形天线阵,理论上可以克服这些平面阵列天线的缺点,但是目前技术上比较困难,还在实验中。

共形天线的概念,我也不是很清楚,就不乱讲了。

3、有源相控阵和无源相控阵,这是朋友们谈的最多的区分方式。

无源相控阵和非相控阵天线雷达采用相同的发射和接收体制,即集中的发射和接收体制。

无源相控阵雷达与机械扫描的雷达区别只是在于它有多个天线单元,每个单元都接一个移相器,发射信号和普通雷达一样是一个集中的发射机,发射功率通过馈电网络和移相器从阵面上辐射出去,接收的信号从阵面各个阵列单元进入移相器再通过馈电网络进入集中的接收机。

无源相控阵雷达的天线阵面是天线单元和移相器等无源器件组成,所以叫无源相控阵。

有源相控阵和无源相控阵的根本区别就是在于将原来的集中式单个发射机改变为多个子阵发射机,每个子阵发射机和对应的子阵和无源相控阵形式差不多,极端来讲,可以每个天线单元都接有一个移相器、一个馈电装置,一个发射模块、收发转换开关、接收前端模块等。

当然由于每个阵元都接自己的“发射机”,功率自然就小的多,也就可以用很小的甚至是固态集成的功率器件实现,接收前端的器件也可以做的体积很小,转换开关的耐功率要求也不高,这样,将“小发射机”,接收前端,和转换开关可以做成一个小的模块,就是我们常说的“T/R模块”或者说收发模块/组件。

一个S波段、P波段或者X波段的相控阵天线,可能有几千甚至上万个阵元,不一定每个阵元都接收发模块,可以分为若干个子阵,每个子阵还包含几十到几百个阵元,每个子阵有自己的发射机、馈电网络、收发开关和接收前端。

国外的有源相控阵包括很多,比如我们常提到的AN/APG-77(F22)用的雷达,还有AN/SPY-1A等。

我国在90年代初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做了一些关于有源相控阵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

4、馈电方式不同,什么是馈电?简单说,发射时馈电就是将发射机提供的功率分别送到各个对应的阵元发射出去。

如果用强制馈电,就是用导线、微带线波导等硬连接的手段,把功率分配到各个单元的分配方式,接收时也是一样。

空间馈电就是各个阵元在内部通过空气(或者别的介质)收集发射机发射的功率,然后辐射出去,在空间再合成功率,接收时也是相反。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已经完成了L波段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实验系统的工作,并且在200M带宽的模式下对A320飞机成像做了多次实验,效果良好。

(〈科学出版社〉〈空间探测相控阵雷达〉第114页)。

第四部分:有源相控阵雷达有源相控阵将原来的集中式单个发射机改变为多个子阵发射机,甚至可以每个辐射单元接一个小发射机,这样除了普通相控阵雷达具有的那些优点(波束无惯性改变能力,多波束能力等)外,还有如下的优势:1、大功率合成能力集中式发射机,由于受功率管和功率器件的能力限制,合成功率能力有限。

而有源相控阵采用多个子发射机,这些子发射机发射的功率可以在空间直接合成(其实就是各自发射自己的,保持各辐射单元相参,在空间叠加在一起)。

这样就可以简单的通过增加子阵个数达到大的功率口径积,提高作用距离。

比如美国战区高空防御系统(THAAD)中的雷达,天线面积9.2平方米,T/R组件25000多个,但是每个T/R组件的功率其实只有6~8W。

探测距离500KM。

而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地基雷达,是一种宽带固态X波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天线面积120多平方米,作用距离2000~4000KM,T/R组件个数16896个。

2、功率损耗小采用集中式发射机的雷达,发射信号通过比较多的馈线,波导等才通过天线辐射出去,而有源阵每个子阵发射机发射的信号经过功率放大器和天线单元后辐射出去,在空间合成功率,这样双程(信号发射出去,从目标反射,再进入天线直到接收机)损耗比无源相控阵小6dB以上。

6dB的损耗大概等于作用距离损失40%。

3、可靠性高,维修性好从两个角度说,可靠性高,第一是由于每个子阵或者辐射单元的小发射机功率低,完全可以采用固态功率放大器,而接收前端也可以用微波集成电路实现(MMIC),另外移相器也可以用单片电路实现,总之,电路固态、集成,可靠性高,寿命长;第二是因为多个子阵发射机,每个小发射机的失败不会使整个系统失败,同样每个小接收机失败也没有大的关系。

而集中式的发射机就不同,一旦失败,系统就无法工作。

而集中式发射机由于功率非常大,其实比有源阵中的小发射机要容易出故障。

维修性好,主要是因为有源阵由大量完全相同的T/R组件组成,每个组件成本都不高(S波段进口组件大约几百美圆),损坏后可以直接更换。

南京电子技术研究所的L波段16X32有源相控阵实验系统,天线阵为16X32单元,每列16单元,共32列。

每列共用一个T/R组件,所以共32个T/R组件,每列再通过馈电网络分配到各个单元上。

在该系统上,已经实验完成了宽带宽角扫描技术、低幅瓣天线技术、高性能高可靠T/R组件技术,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自适应波束形成,完成宽带200MHzISAR成像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