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人居
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家属区规划设计说明

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家属区规划设计说明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家属区规划设计说明一、项目概况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家属区是河南师范大学为解决该校教职工日益严重的住房问题,拟采用职工全额集资方式建设的经济适用房生活园区,该家属区选址于河南新乡市开发区内,南二环以南,东干道以西,正阳路以北,振中路以东地块,规划用地20.67ha。
该地块东部、西部和北部的城市道路标高比场地内高,场地内地势总体上比较平坦。
现状用地以农田为主,北部有部分杨树林,有一条废弃的河渠自西南向东北贯穿整个用地,东侧中部紧邻东干道有一小型加油站,对本居住区及城市沿街景观影响较大,场地开发难度不大。
依据新乡市城市规划要求,南二环与东干道道路红线退道路中心线50米,正阳路与振中路道路红线退道路中心线15米,沿南二环、东干道与正阳路建筑红线退道路红线10米,振中路退8米。
该地块9.0米左右以上土层属软弱土,并见上部浅层饱和粉土或粉砂有轻微液化点,场地内及附近不存在对工程安全有影响的不良地质作用及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建筑场地土类别为Ⅲ类。
二、设计依据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民用建筑设计通则》3.《城市道路绿化规划及设计规范》4.《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5.《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家属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邀请书》6. 国家及省市有关设计规范与规定三、规划设计指导思想本规划总的原则是:“以人为本、立足环境、突出特色、求精求美”。
以人为本--以关怀人为出发点,从住区的整体布局到单体建筑的建筑设计到住区的场地设计都处处以人的活动、思维、生活的需求为出发点,满足人的生活需求,符合人的行为特征,配置完善的各类服务设施、活动健身场地,创造一个供高校教职员工居住、交流、健身、休息等多功能为一体现代高尚社区。
立足环境--本住区规划要立足环境观念,公共绿化环境、建筑、活动设施及小品要相互呼应,形成建筑、绿化、人和谐统一的人居环境,步行道内加强景观环境、小品设施及休闲设施的处理,为步行绿化景观通廊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景观,居住建筑结合绿化,创造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的居住环境。
生态园林景观设计在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分析应用

de ol l f at f h f eo e l ng i li edy 0 s i y le ne p pl vi n s i i … n on e t f e e fr r uson Ⅵr m n o rQI a .e s l Tobl z J e
de e10men o 1 v 0 f fc~
K eyw or ds : ode… h0 l g c m s n dlti 1 sr
en ]o vr nmen ̄d in g es ar g den l i cop ar ds e ec y e g r n olp a de 5
21 小 园林 绿化 景观是 居住 环境 设计 1 的基本 蓦求 社会发 展到今天 .生活节奏 的加快和 城市 污染 的增强 ,居民 日 渴望目 归自然 . 绿色 益 对
phl oph rt t l y de insde a s i os yf s de oi i ed ̄ sg m nd t e mai dyof ok h nbo bo bet d l O i nwedoc e l k
fes h … lc l … t e … D【 , … e h s 十 1 et Or h” e f
还应 重视包括地 域文化 ,遗址 ,历史名胜 、民 惜风情 在内的人 文环境。
法之一。 我们从国 家 康居示 范工程 中可以 看出 , 水平上乘 的方案 中.几乎都采 用 “ 在 车 在周边行 .人在中 间走”的 分流方式 ,人们可 不 受机动 车的干扰 ,真正留给居 民 千安 全宁
2 2人居环 境设计应尊重 居民的生 活习惯 笔者 认为+小 区人居环境设 计应充分 尊重 当地的地域 风俗和人们 的生活 习惯 . 应把 小区 住 宅作为一 种家庭生 存生活载体 来整体设 计考 虑 .营造极 具当 因此,在^居环 境设计 中应解决好 以下问题
关注人居建筑中的微环境

关注人居建筑中的微环境摘要:以北京温榆河畔别墅区建筑个体为例,通过风、热、光、声四方面来阐述建筑的微环境设计,探讨人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指出建筑设计应以多元化的角度去探索,充分运用各种可能的科学技术,如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等等,并最终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关键词:微环境、多元化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长期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因而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和谐有机的统一,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背山面水,自然采光、通风,求得生态平衡。
传统的人居居所多选址于山水之间,其生活意境有如宋人杨万里《东园醉望暮山》所描述:“我居北山下,南山横我前。
北山似环抱,南山如髻鬟。
怀抱冬独暖,髻鬟春最先……。
”既有新鲜的空气,充足的阳光,更有如诗如画的美景和自然山水之灵气培育人的胸怀气质。
林语堂先生说: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在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在哪里开始。
优秀的建筑是一个与环境融合的结合体,从最贴近我们生活的居住建筑来说,它对于生活细节应有着非常强的关注,它并不是在试图模仿某个场景,而是真正的考虑居住者的生活状态,使居住者生存的每一处空间和每一段时间,都能够非常好的契合在一起。
建筑整体及外部环境设计是在分析建筑周围气候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址、规划、外部环境和体型朝向等设计,使建筑获得一个良好的该区域的外部微气候环境。
建筑选址主要是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水质、地形及周围环境条件等因素的综合状况来确定,要使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保持适宜的微气候环境,又要不破坏整体生态环境的平衡。
规划设计控制了整个基地的基本生态环境,其超越了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而使整个环境获得最高的使用价值且受到最低的影响。
而在建筑个体的设计上,就是一个营造适宜的建筑微环境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处理得相对较为粗糙。
如何在控制了大环境的前提下,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得到最佳的环境质量,便是值得推敲斟酌的事了。
开远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析

开远市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分析开远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是云南省边疆重镇,地处北纬24°42’,东经103°25’。
开远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
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是评价一个地区居住条件的重要指标,下面将就开远市的人居环境气候舒适度进行分析。
一、气候特点开远市的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下列特点:1. 春季气候温和,适宜居住春季气候温和,气温适中,风和日丽,是适宜游玩和居住的季节。
此时的阳光明媚,气温适宜,非常适合户外活动和体验当地的人文风情。
2. 夏季炎热潮湿,需注意防暑降温夏季的开远市气候较为炎热,气温高,多雨,湿度较大,需注意防暑降温,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保持室内通风,并及时补充水分。
3. 秋季气候宜人,环境舒适秋季气候适宜,气温适中,空气清新,是适宜出行和旅游的季节,也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的好时机。
4. 冬季寒冷干燥,需注意保暖冬季气候寒冷干燥,气温较低,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
此时的开远市虽然气候寒冷,但是落日余晖下的景色依然迷人,值得一观。
二、人居环境1. 自然环境优美开远市山水环绕,自然景观优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是一座适宜居住的城市。
城市中有多处公园和休闲广场,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
2. 城市建设不断完善开远市的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便利,市区内道路宽阔,交通秩序井然。
各类基础设施、商业设施齐全,为市民提供了便利的生活条件。
3. 社区环境整洁开远市的社区环境整洁,居民生活环境良好,各类公共设施、绿化带和健身设施等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管理,为市民提供了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气候舒适度分析综合以上所述,开远市的气候舒适度整体较高。
春秋季节气候宜人,适宜户外活动和休闲娱乐;夏季虽然炎热,但室内设施完备,可有效避暑;冬季寒冷干燥,但城市内各种设施齐全,生活舒适。
人居环境方面,开远市自然环境优美,城市建设不断完善,社区环境整洁,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生活环境。
《淮南子说山训》中的名言名句

《淮南子说山训》中的名言名句淮南子是一部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著作,其中的《淮南子说山训》是其中的一篇部分。
这一篇部分以山为主题,探讨了山的形成、特性、作用等方面的哲学观点和人生智慧。
其中蕴含了许多名言名句,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名势之言1. 山卧则伏,山起则扬:山势威力,能够压制人们,也能使人们得到提升和显现。
2. 大山之雄,不德而众:大山虽然高大雄伟,但并非因为其具备道德,而是由于其人们归趋众多。
二、人情之言1. 山有木而人闲,水有源而人涣:只有山中有树木繁盛,水中有源泉才会有人赏玩。
2. 山岳登临,可以羽翰翔飞;川泽居民,可见通行信物:登上山岳,可以展翅翱翔;在平原中居住,可以通行物资。
三、破碎之言1. 毛发之山不即颠邈,磨礓而为土:一颗颗如毛发般分散砌在一起的小石块形成的山,并不是立刻就变得大玉一样显赫。
经过一次次磨礓,才能成为形成性土。
四、气象形成之言1. 仓颉曰:“怪物之形,天地之化也。
”:仓颉认为,许多怪物的形态都是由于天地变化所产生的。
2. 山谷和曰:“森罗是疑气之域也。
假若没有这里是犬马所娱,则也无从退役,故犬马稍岁则反休息,山谷非也。
”:山谷说:“山谷当中是各种气氛交融的领域。
如果没有犬马的嬉戏,那么也就没有何处依托,因此犬马稍稍经历岁月就会回来休息,而山谷不会。
”五、山水互补之言1. 水与龙涉,山崩而水连;水引而道援,岩穴乃更通;崖峭而滞途,水道而气畅。
:水可以与龙一起通过,山崩塌后水连成一片;水可以引导,道路可以联通;峭壁陡峭会阻碍行路,而山中小溪会通气畅。
六、山水相生之言1. 山水有草,草有虫,虫有鱼,鱼有飞禽,飞禽有兽:山中有草,草上有虫,虫中有鱼,鱼上有飞鸟,飞鸟上有兽。
生命在山水中循环往复。
2. 卑山以堆山,岩栖有寿,水流远,有人居焉,物附焉。
:低矮的山以堆积成高山,石头上有寿命,水流远则有人居住,生物会依附于此。
七、山水事变之言1. 山啊,相伴行乎:山啊,你们是相伴爬行的。
因时立形:一种动态接续山水格局的规划方式

“郡 邑.城市 时有 变更 .山川形 势终 古不 易”。 “因时立形 ”作为一种 因循 【J水动态 营城的规 划方式 .体 现 了中国规划 因时发展仍 崇尚 山水 .以山水 为基 准 I勺优 秀传 统。中 国古 人正是基 于对 ”终 古不 易”之 山川I形 势 的累代关照 、秩 序发 见与空间 接续 .不断 创造 出具 有山水 关联性和历史 接续性 的城市空 间格局。从具 本的 历 史 实 践 来 看 中 国 城 市 在 对 已有 山 水 秩 序 及 格 局 遗 产 继 承 的 同 时 .注 重 结
甘肃兰州 . “山川陋塞 .地势平夷 .有长城之险 .皋兰峙其南 .黄河经其北 ” 山水形势极佳 古人 因循 此般 形势 先后营建 内城 、廓城 .累代而成南 北纵 贯皋兰 山 、兰 州 城 、黄 河 、 白塔 山 的 大 尺 度 格 局 。 具 体 而 言 .城 市 初 创 时 乃 以 城 南 皋 兰 【l 为 坐 标 .确 立 了城 市 朝 对 皋 兰 山 的 空 间 秩 序 至 明代 .古 人 循 此 秩 序 ,在 旧 址 上 士{ 筑城池 并凭借对城 内肃 王府 、南 门、南关 门以及城南皋兰 山上 崇庆寺 、三台阁自 先 后 营 建 进 一 步 强 化 了 原 有 格 局 ..后 随 城 市 北 拓 . 邑人 又 择 城 北 白塔 山 上 筑 塔 . 于城 内关键处修 望河 楼等 标志建筑 并于二者之 间搭建镇远 浮桥 建立了新的 山 水 、城 轴 线 序 列 .遂 成 依 山控 河 、楼 塔 遥 望 、双 轴 并 置 的 历 时 性 整体 格 局
古人居所变化的原因

古人居所变化的原因
古代的居所,因气候地势的不同,分为巢居和穴居两种。
巢居,即借助于树木的枝叶,人居上。
穴居分为洞穴和复两种。
最初是天然的洞窟,人居其中,后来进步了,在地上凿窟窿,居其中,便是穴。
再后来把地面上的土堆积起来,如土窑,一般于其上开窟窿,便是复。
再进化变成了以栋梁为骨骼,以墙为肌肉,成为后来的房子和居室。
人群居于大陆之上,以山水为屏障,作为防卫,人工造土墙,补足无山水防备之处,这就是郭,也是长城的雏形。
中国古代修在长城大概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战国之前,修造长城的有齐、秦、燕、赵,秦始皇统一之后,把各国城墙连接起来,就是所谓的万里长城。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末年。
第三个时期为明朝,。
评价桐庐山山水水风景文案说说

评价桐庐山山水水风景文案说说1. 潇洒桐庐,富春山水。
2. 桐庐县潇洒桐庐富春山水3. 万家辣酱迷人眼,唯爱桐庐洪武山。
4.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 那年离别日,只道住桐庐。
——刘采春《啰唝曲·那年离别日》6.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7.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8. 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9. 桐庐的山好高好高,一座挨着一座,层层叠叠.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
10. 山行尽千山水,犹到桐庐清自美11. 夜景秀色何其多,雅俗共赏谁占先?维多利亚海港之夜太媚艳,粉饰气味重了些;黄浦江之夜太喧嚣,清静幽雅尚欠缺;秦淮河畔太俗气,胭脂香粉味太浓。
秀雅夜景何处觅,请看“潇洒桐庐·中国画城”12. 山的伟岸,石的气势,水的灵韵,林的秀色,构成了桐庐山水洞天色彩斑斓的景致与诗画般的意境。
古往今来,来到桐庐的诗人名人也是数不胜数,自然这里的人文气息也是相当浓郁的。
桐庐的路上,我看见了好多的山田和水塘,心想如果我能一辈子在这里是多么美好的事情!13. 潇洒桐庐,你是一颗镶嵌在富春江畔璀璨明珠,也是一颗中国山水写意文化殿堂里的明珠。
潇洒桐庐,你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且经济快速发展的江南山水名城。
潇洒桐庐,你是一方古往今来天下文人墨客和弄潮儿的热土!是一处令人神往的休闲旅游胜地。
潇洒桐庐,你是一座生态宜居的国际花园城市,您的名字响彻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大地。
14. 细细聆听,花语带露含情,美丽大方,诗情画意溢满了江滨公园,着实令人流连忘返。
迢迢碧水的富春江畔,美丽富饶,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青翠的群山间。
桃花如铺,铺出了潇潇洒洒美桐庐。
“潇洒桐庐”,并非空穴来风,家家“画楼”,户户“安乐”,处处演绎着“潇洒”,其静,其清,其秀,其美,给人一种洋溢的豪迈、奋进的气概。
潇洒桐庐!你是一座满目青翠的山水新城;你是一处山水福地;你是人居佳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
AT 2019 / 03
在漫长的农耕文明中,中国人依据国土的自然条件兴修水利、开垦农田、建设村落、营建城
市,形成了一整套土地整理和土地利用的方式。人们对国土持续数千年的开发,造就了中国传统
的山水融和、城乡相依的国土景观。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套方法体系是在历史上遭遇了无数失
败并经历了长期的完善过程才形成的。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人为的破坏或自身存在着的不合理
因素,许多这样的古代营建都已经灰飞烟灭了。那些能够留存至今的实例弥足珍贵,它们经受了
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考验,被充分证明拥有成功的经验,能够与区域自然系统和谐共生,具有可
持续性。
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以及科技与观念的革新,中国从以农业文明为本的传统社会逐
步向以工业文明为本的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历经了几千年积累形成的中国特有的土地
利用方式开始被忽视,甚至被彻底抛弃。我们更多地依赖于现代科学与技术,然而,过于倚重现
代工程学可能导致建设成果与环境的融合度较差,而且泾渭分明的学科分野也会带来不同系统之
间的兼容性大为减弱。
今天,我们需要更充分地认识脚下这片土地,寻求适应现代社会的更优化的土地利用方式。
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和他人经验,还要从这片国土的条件出发,以新的视角认识历
史,汲取历史上的水土整治、营城实践和风景塑造中的理念和经验,珍视并保护仍然留存在土地
上的水利、农业、村落和城镇建设的遗产,并寻求与古代经验兼容的新的山水人居建设方式。
风景与建筑
/ Landscape and Architec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