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病-感染科疾病

第六章寄生虫病

目录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1)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 (8)

第三节囊尾蚴病 (12)

第四节棘球蚴病 (19)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期以肝脾大为主。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逐渐演变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在国内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南方12个省、自治区。

诊疗环节:

(1)仔细询问疫水接触史和流行病学史。

(2)仔细询问发热及相关伴随症状。

(3)对疑似患者查血吸虫抗体、大便查找虫卵、腹部B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4)高度怀疑但未找到明确依据时,可行直肠镜下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以便查找虫卵。

(5)根据血吸虫病的临床分型选择驱虫治疗方案。

(6)驱虫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临床关键点】

1.急性血吸虫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热、弛张热和不规则热多见。

2.血吸虫感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尾蚴性皮炎。

3.详细询问接触史、既往史和流行病学史,寻找重要诊断线索。

4.90%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出现肝大。

5.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粪便中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6.免疫学检查血清血吸虫抗体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7.高度疑似诊断,但缺乏确诊依据时,可考虑行直肠活组织检查。

8.急性血吸虫病驱虫治疗剂量为成人总剂量120mg/kg,分4~6天服用,每天剂量分2~3次服用。

临床病例

40岁,男性,工人,因“发热十余天”前来就诊。患者于十余天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峰波动在39~40℃,用退热药物(双氯芬酸钠栓)伴大量出汗后可降至正常,每天发热1~2次,无显著规律。伴畏寒、轻微咳嗽,无咳痰;无头痛、呕吐;无腹痛、腹泻;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皮疹及关节、肌肉疼痛;精神、食欲稍差。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具体结果不详),诊断为“细菌感染”,予以头孢哌酮(2g,一天2次)静脉注射5天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

起病以来,精神、食欲下降,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喜爱游泳。1个月前曾到湖中游泳。

总结患者病史,有下列特点:青壮年男性患者,职业为工人,发热10天(热程

较短、热型不规则),有呼吸道症状(轻微咳嗽),辅助检查白细胞增高,发病前1个月曾在当地湖中游泳。对于该患者的诊断分析,临床上要考虑以下相关问题。

【问题1】如何从发热性疾病的常见病因来分析最可能的诊断?

思路1:发热待查患者的原因复杂,可概括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该患者起病较急伴有畏寒,常伴有外周血象异常改变(白细胞计数增高)支持感染性发热的诊断。

思路2:根据血常规的变化进一步分析该发热患者的可能诊断?

根据患者血常规的变化进一步确定何种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最大,白细胞增高见于大部分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炎症、尿毒症、严重烧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知识点

发热性疾病的常见原因

(1)感染性发热,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

(2)非感染性发热

1)肿瘤性疾病,血液系统肿瘤如: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实体性肿瘤如:原发性肝癌、肺癌、肾癌、结肠癌、胃癌、胰腺癌等。

2)血管-结缔组织疾病:常见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成人Still病、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少见的有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Wegener肉芽肿等。

3)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亚急性甲状腺炎、嗜铬细胞瘤、痛风等。

4)其他疾病:如各种坏死组织吸收热、药物热、脱水热、中暑、功能热、伪热等。

思路3:结合既往史进一步分析诊断。

患者在1个月前曾到湖中游泳,通过接触疫水可经皮肤或黏膜感染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如果游泳时皮肤破损,可感染水流中各种细菌,如大肠埃希菌属、沙门菌属等。游泳时误喝入湖水还可能感染霍乱、伤寒、戊型肝炎病毒等。【问题2】患者有无流行病学接触史?

思路1:了解患者游泳地区是否为疫区。

患者自诉游泳所在地是血吸虫疫区。

思路2:追问患者在游泳之后有无皮疹出现。

经反复追问病史,患者在游泳后出现左小腿红色丘疹,伴瘙痒,但患者未予以重视,未行特殊处理后2天自行消退。根据流行病学史,推断患者出现的皮疹为血吸虫尾蚴性皮炎可能性较大。

知识点

感染性发热的特点

1.起病较急,伴有畏寒或寒战。

2.常有感染中毒症状。

3.常有感染的定位症状和体征。

4.常伴有外周血象异常改变,白细胞计数增高或减低。

5.降钙素原(PCT)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衰竭时,

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

6.C-反应蛋白(CRP)测定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类疾病;阴性多为病毒性感染或非感染性发热。

7.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急性化脓性感染时NAP活性明显升高,病毒性感染时,其活性在正常范围或略低。

知识点

我国血吸虫病的地理分布情况

日本血吸虫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云南及上海12个省、市、自治区。流行区可分为湖沼、水网和山丘三种类型。疫情以湖沼区最为严重,有着大面积洲滩,钉螺呈片状分布,有螺面积最广。经过40余年的努力,截至2008年,已有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上海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全国454个流行县(市、区)中已有97个达到基本消灭血吸虫(传播控制)标准,265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现有血吸虫病总人数约为42.3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急性感染病例仍时有发生。

入院后体检:T39.0℃,P116次/分,R23次/分,BP120/60mmHg,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气管居中。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96次/分,心音有力,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肝肋下3cm,质软,有压痛。脾肋下未及。移动性浊音(-)。双下肢不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知识点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血吸虫尾蚴钻入皮肤,其头腺分泌的溶组织酶和其死亡后的崩解产物可引起组织局部周围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局部发生红色丘疹,称“尾蚴性皮炎”,持续1~3天消退。

因血吸虫尾蚴具有常在水面活动的习性,故尾蚴性皮炎多发生在与水面接触的皮肤部位。在稻田劳动时,主要发生于两小腿、两前臂及手背、足背等部位。皮肤与含有尾蚴的疫水接触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即发生剧痒,继而出现红斑和较硬韧的丘疹,周围有明显的红晕;严重者,丘疹扩大融合成风团块,甚至形成水疱。然后,症状逐渐消退,脱痂。因患部奇痒被搔破可继发感染或糜烂。若反复多次接触疫水受尾蚴感染后,皮炎症状也愈加严重。

【问题3】结合患者阳性体征,进一步分析可能的诊断。

思路:发热伴肝大,提示肝脏直接或间接受累,在很多不明原因发热的病因中均可出现,因此肝大是一个非特异性的结果,只要肝大不是患者在发热前已经长期存在的体征(如脂肪肝),那么肝大是提示发热性疾病患者诊断的重要线索。知识点

发热伴肝大的常见病因

1.肝脏感染性疾病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肝脓肿、胆道感染、肝结核。

2.全身感染性疾病累及肝脏细菌性败血症、布鲁菌病、播散性真菌病、CMV感染、EBV感染、恶性疟疾。

3.肿瘤性疾病原发性及继发性肝癌、恶性淋巴瘤。

4.结缔组织疾病成人Still病、SLE。

5.其他肉芽肿性肝炎、Crohn病。

【问题4】结合上述体检结果及补充病史,为明确诊断,应做哪些相关检验及检

查?

思路:经过上述病史询问及体检发现,患者有如下异常体征:高热、热型不规则、肝大、血常规提示白细胞增高、曾到血吸虫病疫区游泳并出现一过性红色皮损(尾蚴性皮炎可能性大),应首先考虑“急性血吸虫病”的诊断。为明确诊断,应进行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粪便查找虫卵、血生化(肝肾功能、电解质)、感染指标(CRP、ESR、PCT)、血清学(血吸虫抗体)、病原学检查(血、骨髓细菌培养)、骨髓细胞学、胸片、腹部彩超等检查。

入院后辅助检查结果

血常规:WBC12.9×109/L,N45%,L15%,E34%,Hb110g/L,PLT120×109/L。血生化:ALT120U/L,AST108U/L,TB17.8μmol/L,DB6.8μmol/L。

肾功能正常,血电解质正常,凝血功能正常。

CRP295mg/L;ESR31mm/h;PCT1.31μg/ml。

血及骨髓培养:阴性。

骨髓细胞学提示:骨髓增生活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乙型肝炎全套:阴性;甲、丙、

戊型肝炎抗体均阴性。

大、小便常规:阴性。

胸片:未见异常。

腹部B超:肝脏肿大。

【血吸虫病诊疗流程图】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sinensis),俗称肝吸虫病,是由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sinensis)寄生在人体肝内胆管引起的寄生虫病。人类常因食用未经煮熟、含有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淡水鱼或虾而被感染。轻度感染者可无症状,普通感染者表现为乏力、精神不振、上腹部隐痛、腹泻、肝大等,严重者可发生胆管炎、胆石症及肝硬化等并发症,感染严重的儿童常有营养不良和发育障碍。该病主要分布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约85%病例在中国,尤以南方广东、广西及东北各省多见。根据2005年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我国流行区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为2.40%,推算流行区感染华支睾吸虫人数为1249万人,是当前我国最严重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之一。

华支睾吸虫病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详细询问现病史,认真查体,全面分析病史资料。

(2)详细询问患者既往史及个人史,尤其是居住、工作地(是否为华支睾吸虫病流行区)、患者饮食习惯(是否生食/半生食淡水鱼、虾)。

(3)对疑诊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肝胆系统影像学检查(B超、CT等)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4)免疫学检测(成虫抗体/抗原)具有一定诊断意义,但因有假阳性存在,不能排除既往感染或其他消化道寄生虫感染,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5)华支睾吸虫病的治疗应在支持对症治疗基础上行驱虫治疗。

(6)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发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胆道梗阻时需外科手术治疗。

【临床关键点】

1.对于既往曾有进食生鱼史、实验室检查表现为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伴肝功异常的患者可作出华支睾吸虫病的疑似诊断。

2.仔细询问患者既往史及个人史,可以为开始临床意向诊断提供很好依据。

3.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肝功异常的患者需考虑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可能。

4.轻度感染者常无症状,粪便中可检出虫卵,临床易漏诊;重症患者急性起病,出现寒战高热、明显消化道症状。

5.免疫学检查常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虫体抗体。因与其他寄生虫感染(尤以吸虫类感染)存在交叉反应,不应仅根据抗体阳性进行现症诊断,需进一步检查以明确。

6.确诊依据为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或手术中检出华支睾吸虫虫卵。

7.吡喹酮是治疗首选药物。

8.并发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或胆道梗阻时需外科治疗。

临床病例

43岁,男性,因“乏力、食欲减退、间断腹泻一年余”于门诊就诊。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表现为时有胃部不适、肝区隐痛,间断出现腹泻,每天排稀便数次,未见脓血,无发热。曾于发病后到当地小诊所就诊,初步诊断为“消化不良”,口服“健胃消食片”治疗,未见好转。两个月前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γ-谷氨酰基转移酶均升高,血常规示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稍高,肝胆脾胰腺彩超提示肝脏轻度弥漫性病变、胆囊炎、胆结石,未进一步诊治,自行口服“护肝片、消炎利胆片、茴三硫片”等药物,上述症状仍无明显缓解。遂来门诊。自发病以来未出现下肢水肿,尿量正常,睡眠欠佳,体重有所下降(具体未测量)。

既往无慢性肝病史,无手术及输血史,无长期大量饮酒史。体格检查:巩膜、皮肤无黄染,皮肤无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软,肝浊音界于右锁骨中线第6肋间,肋下1cm可触及,质软,边缘锐利,轻度触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水肿。

初步采集病史后,患者主要问题为长期存在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肝区隐痛、间断腹泻),辅助检查血常规、肝功能异常及肝脏胆道系统病变。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随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问题1】患者肝功能异常需考虑哪些疾病?

思路1:患者为慢性起病,肝功能异常,首先需考虑是否有慢性肝病,消化道症状可能为慢性肝病的表现,但不能排除是某种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思路2:引起肝脏疾病的原因包括感染因素、酒精、药物及毒物、自身免疫、遗传代谢以及继发于其他疾病的肝损伤等。

知识点

肝功能异常病因

1.感染各型肝炎病毒(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次为非肝炎病毒感染(EB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等);部分细菌、真菌感染;寄生虫(如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肝片形吸虫、细粒棘球绦虫等)感染。

2.脂肪肝酒精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

3.药物及中毒如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某些抗生素及中药成分,以及食物中毒、工业制剂中毒等。

4.缺血或充血性循环障碍各种原因所致肝脏循环障碍或低灌注(充血性心力衰竭、

动脉栓塞或血栓、Budd-Chiari综合征等)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坏死。

5.免疫功能失调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6.遗传代谢性疾病多见于儿童,如肝豆状核变性、瑞氏综合征、遗传性高酪氨酸血症等,成人少见。

7.其他如肝内外胆道系统疾病、肝脏肿瘤。

8.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

【问题2】患者自述病史中曾有血常规示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稍高,需考虑哪些疾病?

思路:白细胞升高临床上涉及病因广泛。从该病例分析,白细胞总数升高可能为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所致,而临床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病因相对较局限,因此需从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这一线索进一步分析。

知识点

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因

1.过敏性疾病哮喘、药物/食物过敏、荨麻疹、血清病等。

2.寄生虫病多种蠕虫与某些原虫感染。

3.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慢性粒细胞性肉芽肿等。

4.某些恶性肿瘤某些上皮系肿瘤如肺癌等。

5.某些传染病如猩红热等。

6.其他原因如风湿性疾病、脑垂体功能减退症、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等。

第三节囊尾蚴病

囊尾蚴病,又称囊虫病,是猪带绦虫幼虫(即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所致的疾病。人因吞食猪带绦虫卵而被感染,为常见的人畜共患病。人体寄生的囊尾蚴数目多少不等,寄生的部位很广,常见的部位为皮下、肌肉、脑和眼,其次为心脏、舌肌、口腔黏膜下、肝脏、肺脏、乳房、脊髓等。临床表现依据囊尾蚴寄生部位、数量及人体组织局部反应而不同。根据寄生部位不同分为脑囊尾蚴病、眼囊尾蚴病及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等,其中脑囊尾蚴病最为严重。潜伏期约为3个月至数年,5年内居多。

囊尾蚴病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详细询问主要症状、伴随症状和其他相关病史。

(2)仔细检查各系统体征,尤其神经系统、眼部和皮肤及皮下组织体征。(3)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

(4)针对疑似的患者进行免疫学试验、影像学及病理检查,以尽早明确诊断。(5)对确诊囊尾蚴病患者必须住院(肠道感染隔离病房),在严密监测下进行杀虫治疗。

(6)给予阿苯达唑或吡喹酮行病原学治疗。

(7)根据患者不同临床类型及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必要时行手术治疗。(8)确定治疗疗程、出院随访日期,以及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9)根据复诊结果确定下一步的治疗。

【临床关键点】

1.囊尾蚴病的初步意向诊断多依据其临床症状及症状学特点。

2.不同临床类型需要与不同疾病进行鉴别。

(1)脑囊尾蚴病需与原发性癫痫、结核性脑膜炎、颅脑肿瘤、病毒性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2)皮下组织和肌肉囊尾蚴病需与皮脂腺囊肿、多发性神经纤维瘤、风湿结节、肺吸虫病皮下结节等进行鉴别诊断。

(3)眼囊尾蚴病需与眼内肿瘤、眼内异物、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等进行鉴别诊断。

3.仔细查体很重要,可以很好地寻找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同时可以全面了解有无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4.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可以为开始临床意向诊断提供很好依据。

5.根据临床初步意向诊断选择相应检查,如头颅CT/MRI、免疫学试验、B超及病理检查、眼底镜等可用于明确诊断及鉴别诊断。CT或MRI检查可协助脑囊尾蚴病的临床诊断,皮下结节活检或脑手术病理组织检查证实发现囊尾蚴可确诊。

6.治疗包括病原治疗及对症治疗。

临床病例

女,26岁,以“间断性抽搐6个月”来神经内科门诊就诊。初步的病史采集:6个月前做饭时突发左手麻木,随即晕倒在地伴抽搐,双眼上翻及口吐白沫,意识不清,持续数十秒后神志转清,此后又间断发作2次。神志转清后感疲劳,四肢无力,后逐渐恢复正常,别无其他不适,无发热及盗汗,无头痛、恶心及呕吐,无胸闷气短等不适,食纳正常,睡眠欠佳,体重无明显增减。

初步采集病史后,患者病史特点有主要表现为间断性抽搐(病程6个月),无明显毒血症症状(发热、畏寒、肌痛及食欲减退等),无颅内高压的表现(头痛、恶心及呕吐),无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腹部不适、

腹胀、腹泻)。对于此类患者,临床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相关问题。

【问题1】该患者抽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思路1:患者以抽搐症状为主,首先应该考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是颅内占位病变(肿瘤或寄生虫等)、脑血管疾病、癫痫,还是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毒、细菌、真菌或结核等)?

思路2:患者病史较长,抽搐后神志转清且无明显不适,病史中无发热及毒血症症状,无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故一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性相对较小,可行脑脊液等检查进一步排除及鉴别。至于颅内占位病变、脑血管病或癫痫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则需通过查体和辅助检查,进一步提供线索,进行鉴别诊断。

【问题2】病史采集结束后,下一步查体应重点检查哪些方面?

思路:对有抽搐的患者而言,除一般的体检外,重点是神经系统的检查。对于该患者,查体重点应包括:①生命体征;②神经系统:精神、意识状态、脑膜刺激征、感觉、肌力肌张力及病理征等;③其他系统部位也应检查,进一步为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门诊查体记录

T36.7℃,神志清楚,对答切题,精神可,无贫血貌,口唇无发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咽不红,双肺呼吸音清。心界不大,心率72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全腹无压痛及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肠鸣音5次/分,移动性浊音阴性,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肝脾肋下未及。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对答切题,颈软,无抵抗,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正常,克氏征及布氏征阴性,双侧Babinski征阴

性。

【问题3】上述门诊记录是否准确反映了患者的体征?

思路:从问题2的分析可以得知,该查体记录存在的主要问题:①神经系统查体记录不全面,未提及有无感觉异常、颜面及口角是否对称、伸舌居中与否;仅提及肌张力正常,未记录肌力;②生命体征记录不全面;③病史中未记录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外伤等病史及药物毒物接触史。

该患者补充相关病史及检查后的结果为:BP130/80mmHg,R22次/分,回答问题口齿流利,无感觉异常,无大小便潴留,颜面及口角对称,伸舌居中,口角无流涎。四肢肌力正常。追问病史患者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脏病等重要疾病史,无特殊用药及毒物接触史。家族中无癫痫病史,无外伤史。

【问题4】结合上述病史及体检结果,为明确诊断应进一步实施哪些检查?

思路:患者神经系统查体无明确定位体征及其他阳性体征,病史中也无发热及毒血症症状,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等病史,考虑颅内占位病变可能性大,故建议首先行头颅CT或头颅MRI检查,同时行血常规检查,必要时行脑电图及脑脊液等检查。

门诊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WBC5.86×109/L,

N60.3%,L29.2%E6.21%,

HGB145g/L,PLT157×109/L。

头颅MRI结果(图6-3-1):双侧大

脑半球及小脑可见多发囊性病灶,病灶

周围可见水肿带,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缘

局部强化,右侧脑室、左侧丘脑及延髓可见环形强化病灶,符合脑囊虫病。

图6-3-1 治疗前患者头颅MRI增强扫描

双侧大脑半球及小脑可见多发囊性病灶,病灶周围可见水肿带,增强扫描示病灶边缘局部强化,右侧脑室、左侧丘脑及延髓可见环形强化病灶,符合脑囊虫病【问题5】如何判读该患者的检验和检查结果?

思路:该患者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比例稍高,提示寄生虫感染可能,头颅MRI结果符合脑囊虫病特点。

【问题6】有无流行病学史?

思路:对于寄生虫病的诊断,流行病学史非常重要。需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进食生的或未熟透猪肉史,既往有无肠绦虫病史,是否在粪便中发现过带状节片等。流行病学史:患者家住农村,当地有绦虫病、囊虫病发生,家中有养猪,不确定是否有食用“米猪肉”史,未在粪便中发现过带状结片,但平时常有食用未经清洗蔬菜、瓜果等。

知识点

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

猪带绦虫患者是囊尾蚴病的唯一传染源。人既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终末宿主,又是其中间宿主。猪带绦虫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上段,成熟孕节包含大量虫卵随粪便排出,人误食虫卵后,可患囊尾蚴病。当其虫卵或孕节被猪、野猪等中间宿主吞食后引起猪囊尾蚴病。

人通过进食生或未熟的含有囊尾蚴的猪肉(俗称“米猪肉”)而感染猪带绦虫病,人误食猪带绦虫虫卵而感染囊尾蚴病。人体感染囊尾蚴病的方式有三种:①自体内感染,即患者体内已经有成虫感染,当遇到反胃、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可将

孕节反推入胃中引起自身感染;②自体外感染,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而引起再感染;③异体感染,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引起。

人群普遍易感,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全世界广泛分布,在我国凡有猪带绦虫病的地区均有囊尾蚴病发生,以东北、西北、华北地区较多。

【问题12】何时能出院?

思路1:患者经上述治疗10天后,无头痛及发热等不适,未发生抽搐,可出院观察。建议出院3周后门诊随诊复查,并计划进行第2疗程阿苯达唑治疗。思路2:患者为混合型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及皮肤肌肉囊尾蚴病),且颅内多发囊尾蚴病灶,故一般需2~3个疗

程,每疗程间隔14~21天。该患者

经过共3个疗程的治疗,皮下结节消

失,复查头颅MRI显示(图6-3-3、

图6-3-4),脑囊虫病灶明显缩小,

数目减少。

图6-3-3 第1疗程治疗后27天患

者头颅MRI扫描

左侧额叶、颞叶、枕叶、侧脑室内可见数个类圆形病灶,周围有较明显的占位效应,可见水肿带,左丘脑及脑干内可见斑片状异常信号,与治疗前片比较,脑囊虫病灶明显好转

图6-3-4 第3疗程治疗后5个月患者头颅MRI增强扫描

两侧大脑半球、小脑、脑干脑实质及侧脑室、脑膜可见多发结节状强化灶,多呈环形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强化头节,病灶周围未见明显水肿。与治疗前片比较,

脑囊虫病灶缩小,数目减少

【问题13】囊尾蚴病的病原治疗药物。

思路:

1.阿苯达唑由于其疗效确切,疗程中副作用轻,故目前为治疗囊尾蚴病的首选药物。该药在体内代谢为亚砜类和砜类,通过抑制寄生虫肠壁细胞质微管系统的聚合,导致虫体糖原耗竭,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系统,使寄生虫无法生存和繁殖,导致虫体死亡。剂量按18~20mg/(kg·d),分2次口服,疗程10天,脑型患者需2~3个疗程,每疗程间隔14~21天。不良反应主要有头痛、低热,少数有视力障碍、癫痫等。个别人反应较重,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或脑疝,原有癫痫发作者尤应注意,也可加重脑水肿,此主要是虫体死亡后产生炎症性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以及过敏反应所致。这些反应多发生于服药后2~7天,持续2~3天。亦有少数患者于第1疗程结束后7~10天才出现反应。第2疗程的副作用

率明显地少而轻。

2.吡喹酮治疗囊尾蚴病也有良好的效果。该药主要通过增加虫体外膜的通透性,增加钙离子内流,引起虫体痉挛,使虫体空泡化并导致虫体外膜崩解,虫体抗原暴露,增加宿主对虫体的识别和清除。治疗皮下-肌肉型囊尾蚴病总剂量为120~180mg/kg,分3~5天应用,每天量分3次口服,治疗脑型总剂量为200mg/kg,每天量分3次口服,连用10天为1个疗程。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呕吐、皮疹、精神异常等。少数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心电图显示T波改变和期外收缩,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偶见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由于副作用发生率高且严重,故目前多应用阿苯达唑。

第四节棘球蚴病

棘球蚴病(echinococciosis)又称包虫病(hydatiddisease,hydatidosis),是由人体感染棘球绦虫的蚴虫所致的一种人畜共患性感染性疾病。棘球绦虫蚴16种,在我国,能感染人的棘球绦虫主要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granulosus,Eg)和泡型棘球绦虫(Emultilocularis,Em)两种,分别引起细粒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又分别称为囊型棘球蚴病(cysticechinococcosis,CE)和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echinococcosis,AE)。为国家法定丙类传染病。人因误食虫卵或手被虫卵污染经口而感染,主要传染源是狗。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主要流行于畜牧地区。棘球绦虫虫卵经口在胃及十二指肠消化,脱壳逸出六钩蚴,吸附于肠黏膜,经门静脉系统到达肝脏。大多数被阻于肝脏,少数经肝静脉、下腔静脉、右心而抵达肺部,极少数经肺入侵循环系统,在各个器官内寄生发育成棘球蚴,棘球蚴不断生长,对所寄生部位

及邻近组织产生挤压,引起相应组织细胞萎缩、坏死,导致寄生部位的囊性占位性病变。其中肝脏占首位(75%~78%),肺次之(10%~15%),也可侵及脑、心包、肾脏、骨骼、肠系膜、乳腺、女性生殖系统、肌肉、眼眶、甲状腺等器官。基本特征是寄生部位囊性占位性病变、局部及相邻部位的压迫性症状及过敏症状。病原学诊断困难,手术摘除棘球蚴,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尿液中偶然检到原头蚴可以确诊,血清免疫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线、超声波、CT、MRI等有一定诊断价值。

包虫病的诊疗经过通常包括以下环节:

(1)早期无症状,体检发现,或出现受累部位胀痛、相邻部位压迫症状和其他症状。

(2)详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如患者是否来自疫区、是否与犬、牛、羊有密切接触史,以及是否有不洁饮食史。

(3)针对疑似患者进行影像学X线、彩超、CT、MRI等检查符合囊性占位表现,进行血清免疫试验阳性,病原学诊断困难,手术摘除棘球蚴,或从痰、胸腔积液、腹水、尿液中偶然检到原头蚴可以确诊。

(4)囊性占位性病变应注意与肝脏非寄生虫性良性囊肿、肝脓肿、肠系膜囊肿、巨型肾积水、肺脓肿、肺结核球、脑瘤、骨肿瘤等鉴别。

(5)对确诊包虫病患者选择治疗方法,即手术治疗或药物治疗。

(6)注意病情观察,预防和及早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临床关键点】

1.对于棘球蚴病的临床诊断最初是影像学检查发现受累部位囊性占位性病变,血常规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应高度怀疑。

(完整版)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我国有五大寄生虫病: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丝虫病、黑热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蠕虫(吸虫、绦虫、线虫、棘头虫)、原虫、节肢动物 ★宿主: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寄生物: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 机会致病寄生虫:常宿主体内隐形感染,于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生虫。 ★共栖:一方受益,另一方无益也无害。 互利共生:双方均受益。 寄生: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寄生虫的生活史是指生长发育过程。 根据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 不需要中间宿主的直接型(钩虫、蛔虫、鞭虫、土原性蠕虫) 需要中间宿主的间接型(日本血吸虫、并殖吸虫、丝虫) ★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是: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性。 ★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非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保持低密度,对再感染有一定免疫力。(多数) 消除性免疫是指机体对某种寄生虫既能消除虫体,又能对再感染产生完全抵抗力。(热带利什曼原虫) ★终宿主或成虫宿主:有性繁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中间宿主: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动物 转续宿主:幼虫寄生而不发育的宿主 保虫宿主或储存宿主: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中的家畜或野生动物。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指:脊椎动物与人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生物、自然、社会因素。 ★蠕虫成虫直接产幼虫的是:丝虫、旋毛虫 ★医学原虫:指寄生于人体的致病与非致病原虫。 ★医学原虫的基本结构:包膜、包质、包核。 ★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疟原虫(红细胞)、杜氏利什曼原虫(巨噬细胞)、 1

刚地弓形虫(有核细胞)、旋毛虫(横纹肌细胞) 不寄生在细胞内的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 ★疟疾 疟原虫虫媒传播有世代交。 疟原虫主要致病作用:侵袭并破坏红细胞。 疟原虫在人体的繁殖方式:裂体增殖 疟原虫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带虫免疫 我国较常见的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 传染源:现症患者和带虫者,其外周血有雌、雄配子体。 感染阶段:子孢子 感染途径:经按蚊叮咬感染、经输血感染。 中间宿主:人 终宿主:按蚊 流行主要因素:温度 疟原虫引起复发的发育阶段是:休眠子 疟原虫引起复发是由于:血液中有红内期疟原虫残留 与疟疾发作有关的疟原虫生活史时期是:红内期裂体增殖期 从恶性疟患者外周血中一般只能查见:环状体、配子体 检查:对间日疟患者进行血疫检查的适宜采血时间是发作后数小时至10余小时。 病原学检查方法:厚、薄血涂片 镜检血涂片上的疟原虫时要注意观察:大小滋养体、裂殖体和裂殖子、雌雄配子体、被寄生红细胞的形态。 确诊依据:血涂片查见疟原虫,并定种。 临床表现:周期性寒战 恶性疟初为隔日发热,以后则每天或不规则间歇发作,持续高热20-36小时以上; 间日疟、卵形疟为隔日发热; 三日疟为隔2天发热。 初发或混合两种或以上疟原虫感染、儿童以及进入疫区的初患病 2

寄生虫

寄生虫 第一章绪论 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地在宿主体内或体表营寄生生活的动物。 宿主:凡是体内或体表有寄生虫暂时或永久寄居的动物。 寄生:一种生物暂时或永久的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表或体内,并对后者造成不同程度损害。 传播媒介:脊椎动物宿主间传播寄生虫病的一类动物,多指吸血的节肢动物。 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虫体所寄生的动物体。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期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动物体。 保虫宿主:某些惯常寄生于某种宿主的寄生虫,有时可寄生于其它一些宿主,但寄生不普遍,无明显危害,把这种不惯常寄生的宿主称带虫宿主:宿主被寄生虫感染后,随着机体抵抗力的增强或药物治疗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体内仍存留一定数量虫体的宿主。 贮藏宿主:宿主体内有寄生虫虫卵或幼虫存在,虽不发育繁殖,但保持对易感动物的感染力。 多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需要多个宿主的寄生虫。 单宿主寄生虫,发育过程中仅需要一个宿主的寄生虫。 媒介:在寄生虫与宿主的寄生关系中,任何能传播病原的生物称。 完全变态:在虫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蛹期的发育方式,这几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和形态上彼此不同。不完全变态:在虫体的发育过程中要经过若虫期的发育方式,这几个时期在生活习性和形态上彼此相同。 胎生:雌虫产出的是早期幼虫。 卵胎生:雌虫产出的卵内已处于蝌蚪期阶段,即已形成胚胎。 卵生:在线虫的生殖方式中,雌虫产出的卵尚未卵裂,处于单细胞期;或雌虫产出的卵处于桑葚期,此两种情况称为卵生。 感染性虫卵:感染性幼虫留在卵壳内不孵化出来的线虫第三期虫卵。

感染性幼虫:能使动物机体感染的幼虫阶段,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 一宿主蜱:蜱的生活史各期均在一个宿主上渡过,即从幼蜱开始在宿主体上吸血,后蜕变为若蜱继续吸血,再蜕变为成蜱,直到成蜱饱血后再离开宿主。(微小牛蜱) 包囊:许多原虫可以分泌一种保护性外膜,并进入静止阶段,这种静止期虫体称作包囊。 二宿主蜱:幼蜱吸血,蜕变为若蜱以及若蜱吸血均在同一宿主上进行,若蜱饱血后才离开宿主,落到地面上蜕变为成蜱,然后成蜱再寻找另一宿主吸血,一生需要2个宿主。(囊形扇头蜱) 尾蚴:吸虫幼虫阶段的一种,从雷蚴产孔产出,由体部和尾部构成。 三宿主蜱:幼蜱在一宿主上吸血,饱血后离开宿主掉在地上蜕变为若蜱。若蜱再爬到另一宿主上吸血,饱血后又离开宿主掉到地上蜕变为成蜱,成蜱再寻找第三个宿主进行吸血。一生中需要3个宿主。(草原革蜱) 自愈现象:一种非特异性保护性免疫,发生于同一虫体的第二次感染,其机理是初次感染的抗体和再次感染的抗原物质结合引起的过敏反应。 梨形器:莫尼茨绦虫的虫卵为三角形、方形或圆形,卵内有一个含有六钩蚴的梨形器。二分裂法:核先分为两部分,然后细胞质纵向或横向分为两部分。 孢子生殖:无性生殖方式的一种,是在有性生殖的配子生殖阶段形成合子后,合子所进行的复分裂,在卵囊内形成孢子囊和子孢子. 裂殖生殖:细胞核和其基本细胞器先分裂数次,而后细胞质分裂,同时产生大量子代细胞。 接合生殖:两个虫体并排结合,进行核质交换,核重组后分离,成为两个含有新核的虫体。 配子生殖:虫体在分裂过程中,出现性的分化,一部分裂殖体形成大配子体,一部分形成小配子体,大小配子体发育成熟后,形成许多大配子和小配子,大小配子结合成为合子。 出芽生殖:先从母细胞边缘分裂出一个小的子个体,逐渐变大 伊氏锥虫病又称“苏拉病”,是由吸血昆虫传播的一种原虫病,病原体是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临床特征为进行性消瘦、贫血、黏膜出血、黄疸、高热、心机能衰退、伴发水肿和神经症状。 黑头病:又称盲肠肝炎,是由火鸡组织滴虫寄生于禽类的盲肠和肝脏引起的疾病,多发于火鸡临床特征病禽呆立,翅下垂、步态蹒跚,畏寒,下痢,疾病末期,有些病禽因血液循环障碍,鸡冠、肉鬓发绀,呈暗黑色,因此称黑头病。 成节:在幼节之后,节片内的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具有生殖能力的雄性和雌性两性生殖器官。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传染病与寄生虫病 在当今社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传染病指的是可以通过感染源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如流感、麻疹和结核病等。寄生虫病则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如疟疾、包虫病和血吸虫病等。本文将就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定义、防治措施以及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传染病的定义及特点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感染导致的疾病,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接触等途径传播给他人。其特点主要包括传播性强、发病率高以及在一定范围内的流行。传染病的流行往往具有季节性,如流感常见于冬季,病毒性腹泻易在夏季爆发。近年来,新发传染病如SARS和COVID-19给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为了应对传染病的威胁,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预防与控制措施。首先是加强传染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其次是加强个人和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防护意识,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此外,加强卫生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最后,疫苗接种、药物治疗和隔离措施也是有效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必备手段。 三、寄生虫病的定义及危害

与传染病类似,寄生虫病也是一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寄生 虫通过寄生在人体内或外,从而获得养分和生存环境。常见的寄生虫 病包括疟疾、钩虫病和蛔虫病等。寄生虫会危害人体的消化系统、呼 吸系统以及神经系统,严重时可能导致贫血、营养不良和智力发育受 损等问题。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策略 为了遏制寄生虫病传播,应采取综合的防治策略。首先,重视环境 卫生和个人卫生,加强家庭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和消毒工作。其次,大 力推广卫生教育,普及有关寄生虫病的预防知识,提高个人和公众的 自我保护意识。此外,科学合理地进行药物治疗也是防治寄生虫病的 重要手段。针对不同的寄生虫病,还需要开展对应的疫苗研发和接种 工作。 五、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 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健康负担和经济损失。对于个人而言,患病可能导致身体痛苦,甚至丧失劳动能力。对于社 会来说,疫情的爆发可能造成公共卫生系统的崩溃,经济发展受到巨 大冲击。因此,加强传染病与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不仅对个 人健康和幸福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具有重要 意义。 综上所述,传染病与寄生虫病是当前人类面临的严重威胁。为了保 障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我们必须加强预防与控制工作,提高公 众的健康素养,改善卫生设施,加强监测和报告制度。只有通过科学

寄生虫病分类与防治

寄生虫病分类与防治 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所引起的疾病。寄生虫病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寄生虫病有蛔虫病、蛲虫病等种类。 概述 寄生虫病有蛔虫病、等种类。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所引起的疾病。 蛲虫蛔虫 吸虫纲的片形吸虫( 如华支睾吸虫 ),宿主动物为水生动物、牛、羊、人。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的鱼生片、动物肝脏而感染有食欲减退、消瘦贫血、黏膜苍白等症状。 绦虫纲的囊虫(如米猪肉与),宿主动物为猪、牛。猪囊虫是有钩绦虫的幼虫。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致病,可致线虫纲的旋毛虫宿主:猪、狗、羊。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而得病,症状为急性心肌炎血性腹泻、等。 棘头虫纲的大棘头虫宿主为猪。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猪肉而感染,引起人肠膜炎。 的弓形虫宿主:猪、牛、羊。生吃或食用烹调不当而感染,可在各种内脏和神经系统内繁殖,散布在血液、体腔液。 分类 根据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病也相应地分为、及节肢动物引起的疾病。根据发病的急缓又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寄生虫病,但大多属于慢性。另外,许多寄生虫病属于动物源性疾病(),即人类和脊椎动物间自然传播的疾病,由共同的病原体引起,在文献中称为。根据传播情况又可分为三类:①以人类间互相传播为主,也可传给其他动物,称为人源性人兽共患病,如。

②以动物中互相传播为主,但可经常传染给人的称为兽源性人兽共患病。包括从脊椎动物直接获得感染的如、,通过节肢动物或软体动物中间寄主传播的如、等。③以在野生动物中传播为主,偶可传染给人的称为野生动物源(或森林源)性人兽共患病,如等。 根据在寄主体内寄生的不同,又可分为:①腔道寄生虫病,如、、等。 ②组织内寄生虫病,如、旋毛虫病等。③血液及内寄生虫病,如、等。④皮肤寄生虫病,等。 流行环节 传染源 包括带虫(囊)者、贮存寄主和转续寄主。如阿米巴带囊者、黑热病患者均可作为疾病的传染来源;家犬可作为黑热病的贮存寄主;野猪则可作为肺并殖吸虫的转续寄主而传播疾病。 传播途径 可分为:①经口感染。如食入被感染性蛔虫卵或阿米巴包囊污染的水或食物后,可感染蛔虫病或阿米巴病。②通过吸血的媒介昆虫传播。如被感染的按蚊叮咬后可患。③经皮肤感染。如钩虫的丝状蚴可直接钻入寄主皮肤而使之感染。④经胎盘感染。如先天性疟疾、等。⑤经呼吸道感染。如系经鼻腔粘膜感染的。⑥其他方式。如输血可感染疟原虫等。 此外,寄生虫病的传播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流行,如:①媒介昆虫或中间寄主的存在。如疟原虫、丝虫等需要在特定的昆虫(按蚊、库蚊)体内发育繁殖后才能传播。有的寄生虫需在2个或2个以上中间寄主体内发育后才能感染人,如需在淡水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后才能感染某些淡水鱼,在鱼体内发育为囊蚴才能感染人;因此这此寄生虫病的流行区受媒介昆虫及中间寄主分布范围的影响。②适宜的发育环境。如蛔虫卵需在土壤中,经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有氧条件下发育成感染性虫卵。③不良的卫生和饮食习惯。有些地区有生食(如食鱼生粥、醉蟹)的习惯而感染中华分支睾吸虫病和。 易感人群 无的人群或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均易感染当地流行的寄生虫病,例如大量移民自非流行区迁入疟疾流行区时,往往会出现疟疾的暴发流行。一些社会经济因素如经济、生活条件、风俗习惯等均可影响某一流行环节而影响流行。因此当存在以上 3个环节时,即可发生寄生虫病的流行,反之如切断某一环节,就可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中国五大寄生虫病 1 / 1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及哺乳动物静脉血管内所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主要 有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三种;患者粪便中的活卵为主要传染源,通过皮肤、黏膜与疫水接触感染;血吸虫发育阶段中的尾蚴、童虫、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引起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虫卵沉积在宿主肝脏及结肠等组织中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是其主要病变特征。 疟疾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肝细胞和红细胞所致的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的疟原虫主要有四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 我国流行的病原体主要是 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经疟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疾,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和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夏秋季节流行。 利什曼病 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常见的人兽共 患寄生虫病,主要经白蛉叮咬传播。我国流行的主要杜氏利什曼原虫,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种形态,前鞭毛体寄生于白蛉体内,无鞭毛体寄生在人的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肝脾肿大、消瘦、贫血、白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引起皮肤或内脏器官的严重损害或坏死。患者皮肤上常有色素沉着,又称黑热病(kala —azar). 丝虫病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于淋巴系统、皮下组织、腹腔、胸腔、心血管等部位所致的寄生虫病,蚊为其传播媒介.我国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两种流行。丝虫因虫体细长如丝而得名,幼虫在蚊子 体内、成虫在人体内发育。雌虫产出微丝蚴,当蚊子叮吸人血时便把微丝蚴吸入体内发育为感染性幼虫,于蚊子再叮人时侵入人体淋巴管,逐渐移行到淋巴结发育为成虫。丝虫病临床急性期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和发热,慢性期表现为淋巴水肿和象皮肿。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或 美洲钩口线虫寄生于小肠内所引起的疾病。当人体接触钩虫的传染期幼虫(丝状蚴)时,幼虫即钻入皮肤而引起感染。临床上以贫血、营养不良、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重者可致发育障碍及心功能不全. 日本血吸虫生活史 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比较 间日疟原虫临床表现脾肿大 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左)和无鞭毛体(右) 杜氏利什曼原虫生活史 下肢象皮肿 班氏微丝蚴和马来微丝蚴 咬附于小肠壁上的钩虫

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 1.我国有五大寄生虫病,它们是:疟疾、血吸虫病、钩虫 病、丝虫病、黑热病。2.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节肢动物。 3.宿主是指:寄生生活的两种生物中受害的一方。 4.寄生物是指: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受益的一方。 5.机会致病寄生虫是指:常致宿主体内陷性感染,于宿主 免疫功能低下时致病的寄 生虫。 6.土源性蠕虫在生活史发育过程中:不需要中间宿主。名词解释: 人体寄生虫学human parasitology:是研究与人体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活动和生存繁殖规律,阐明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 共栖commens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既不受益,也不受害,称为共栖。 互利共生mutual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在营养上互相依赖,长期共生,双方有利,称为互利共生。例如,牛、马胃内有以植物纤维为食物的纤毛虫定居,纤毛虫能分泌消化酶类,以分解植物纤维,获得营养物质,有利于牛、马消化植物,其自身的迅速繁殖和死亡可为牛、马提供蛋白质;而牛、马的胃为纤维虫提供了生存、繁殖所需的环境条件。 直接型:完成生活史不需要中间宿主,虫卵或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期后直接感染人。如人体肠道寄生的蛔虫、蛲虫、鞭虫、钩虫等。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 间接型: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幼虫在其体内发育到感染期后经中间宿主感染人。如丝虫、旋毛虫、血吸虫、华支睾吸虫、猪带绦虫等。在流行病学上,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寄生parasitism: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这种生活关系称寄生。受益的一方称为寄生物(parasite),受损害的一方称 为宿主(host)。例如,病毒、立 克次体、细菌、寄生虫等永久或 长期或暂时地寄生于植物、动物 和人的体表或体内以获取营养, 赖以生存,并损害对方,这类过 寄生生活的生物统称为寄生物; 而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 椎动物和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则 称寄生虫。 生活史life cycle:寄生虫完成 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宿主 转换的整个过程。包括寄生虫感 染阶段侵入人体,移行到寄生部 位,并继续发育、繁殖,通过不 同途径排出体外,在外界或中间 宿主和媒介昆虫体内发育为感 染阶段的全部过程。 寄生虫病的地方性流行:寄生虫 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地方性,影响 地方性流行的因素主要有:①自 然因素(如气候条件,多数寄生 虫病流行与分布在温暖、潮湿的 地方)、②生物因素(如与中间宿 主或媒介节肢动物的地理分布 有关,血吸虫病的流行与中间宿 主钉螺的地理分布相符合)和③ 社会因素(如人群的生活习惯和 生产方式,肺吸虫病流行于生吃 或半生吃石蟹或蜊蛄的地区,钩 虫病流行在用新鲜人粪施肥的 农作物地区)。 寄生虫病的季节性流行:寄生虫 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影响寄生虫 病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因素有:① 温度和湿度的影响,使大多数寄 生虫感染主要在温暖潮湿季节; ②由医学节肢动物传播的寄生 虫病的传播季节与其节肢动物 出现的季节一致,如间日疟原虫 流行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等 传疟蚊种出现的季节;③人类的 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因季节而 异,如春夏季田间操作多,易感 染钩虫病。急性血吸虫病常出现 在夏季,因生活和生产活动接触 疫水而感染。 人兽共患病:有的寄生虫寄生在 人体,又可寄生在某些脊椎动物 (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人和动 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来 源,在人与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 播的寄生虫病叫人兽共患寄生 虫病。如旋毛虫病和血吸虫病均 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幼虫移行症larva migrans:有 些动物体内寄生的蠕虫幼虫侵 人非正常宿主(包括人体)内,发 育受阻,不能发育为成虫,但可 在人体或脊椎动物体内长期移 行,破坏组织,引起疾病。如斯 氏狸殖吸虫可引起皮肤和内脏 幼虫移行症。 带虫者Carrier:有些人虽然体 内有寄生虫寄生,但无临床症 状,而用常规的实验诊断方法却 可检出,并可成为传染的来源。 带虫者是否出现症状与感染的 虫数、人体的免疫状态和营养健 康状况等因素有关。如许多蛔虫 感染者表现为带虫状态。 异位寄生Ectopic parasitism: 有些寄生虫在主要寄生部位以 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并造成 损伤。如卫氏并殖吸虫主要寄生 在肺,也可寄生在皮下和脑等部 位。 隐性感染suppressive infection:机会致病寄生虫感 染人体后,通常不出现临床症 状,而用常规的实验诊断方法又 不易查出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 象。如健康人群中弓形虫和卡氏 肺孢子虫感染多为隐性感染。 机会致病:某些寄生虫在宿主体 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但当 宿主免疫力低下时,可出现异常 增殖与致病力增强。如刚地弓形 虫、卡氏肺孢子虫、隐孢子虫。 肠阿米巴病:组织内阿米巴滋养 体侵人肠壁吞噬红细胞和组织 细胞,引起肠阿米巴病。急性期 表现肠壁组织坏死、溃疡,病人 出现腹疼、腹泻、排粘液血便、 次数多、味极腥臭的典型阿米巴 痢疾。慢性期由于组织破坏和愈 合常同时存在,纤维组织增生明 显,使得肠壁增厚,形成局部包 块阿米巴肉芽肿,病人腹泻和便 秘症状交替出现。 肠外阿米巴病:主要有阿米巴肝 脓肿和阿米巴肺脓肿。溶组织内 阿米巴滋养体在肠壁内侵入静 脉,随血流到肝脏,大量繁殖并 破坏溶解组织形成肝脓肿。肺脓 肿多数是因肝脓肿内滋养体穿 破横膈、进入胸腔侵人肺而引起 的,少数也可因血循环播散而 致。 旅游者腹泻:蓝氏贾第鞭毛虫呈 世界性分布,滋养体主要寄生于 人体的小肠上部,引起腹疼、腹 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此病在旅 游者中多见,故称旅游者腹泻。 疟原虫红细胞外期 exo-erythrocytic cycle:疟原 虫在肝细胞内的发育叫红细胞 外期。人四种疟原虫在肝细胞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 姓名:何庆加 学号:1409503109 专业班级:生物科学14 摘要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寄生虫病是传染性疾病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病原寄生虫种类繁多,不少可在人兽之间自然地传播,引起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所以寄生虫不仅危害人类健康,而且还会严重影响畜牧业发展,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本文就我国的典型的五大寄生虫病作简要论述,旨在了解和懂得防治这五大寄生虫病。 关键词:五大寄生虫病,防治 目录 一、五大寄生虫及五大寄生虫病 二、寄生虫病的防治

三、总结 参考文献 一、五大寄生虫和五大寄生虫病 (一)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 利什曼原虫是原生动物门,鞭毛纲中的动鞭亚纲的动物。有分为前鞭毛体(细滴虫型)和无鞭毛体(利什曼型),细滴虫型,体梭形,中央有一个核,核前有一基体,由基体伸出一根鞭毛。利什曼型外具有细胞膜,里面有胞质、胞核、和基体。繁殖的方法是二分裂。 利什曼原虫的生活史有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两个时期。前者寄生于节肢动物(白蛉)的消化道内,后者寄生于哺乳动物或爬行动物的细胞内,通过白蛉传播。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主要寄生在肝、脾、骨髓、淋巴结等器官的巨噬细胞内,常引起全身症状,如发热、肝脾肿大、贫血、鼻衄等。在印度,患者皮肤上常有暗的色素沉着,并有发热。 防治:1.病原治疗 2.脾切除治疗药物治疗无效、脾高度肿大,伴有脾功能亢进者,可考虑脾切除治疗。 (二)钩虫(hookworm) 钩虫是属动物界——原体腔动物门——线虫纲——尾感器纲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十二指肠钩口线虫,简称十二指肠钩虫;美洲板口线虫,简称美洲钩虫。 钩虫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 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钩虫的生活史是成虫在小肠内交配并产卵,属宿主的粪便排出,在土壤中发育,当进入感染期幼虫是,人的手或足接触土壤时,即从皮肤钻入。最终在小肠中发育未成虫。。 防治:1、控制传染源 2、加强管理 (三)疟原虫(Plasmodium)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的症状,寄生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寄生虫病,寄生虫病的症状,寄生虫病治疗【专业知识】 疾病简介 寄生虫指一种生物,将其一生的大多数时间居住在另外一种动物,称为宿主或寄主(host)上,同时,对被寄生动物造成损害。当宿主不能控制寄生虫的生长或繁殖,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引起寄生虫病,如不及时治疗,严重者可以死亡。寄生虫病是一些寄生虫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身体里所引起的疾病。寄生虫病是世界上分布广、种类多、危害严重的一类疾病。寄生虫病有蛔虫病、蛲虫病等种类。 疾病病因 一、病因寄生虫在宿主的细胞、组织或腔道内寄生,引起一系列的损伤,这不仅见于原虫,蠕虫的成虫,而且也见于移行中的幼虫,他们对宿主的致病因素是多方面的。 二、夺取营养寄生虫在宿主体内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宿主,寄生的虫数愈多,被夺取的营养也就愈多。如蛔虫和绦虫在肠道内寄生,夺取大量的养料,并影响肠道吸收功能,引起宿主营养不良;又如钩虫附于肠壁上吸取大量血液,可引起宿主贫血。 三、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对所寄生的部位及其附近组织和器官可产生损害或压迫作用。有些寄生虫尤其个体较大,数量较多时,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例如蛔虫多时可扭曲成团引起肠梗阻。棘球蚴寄生在肝内,起初没有明显症状,以后逐渐长大压迫肝组织及腹腔内其它器官,发生明显的压迫症状。另外,幼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可造成严重的损害,如蛔虫幼虫在肺内移行时穿破肺泡壁毛细血管,可引起出血。 三、毒性和抗原物质的作用 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死亡虫体的分解物对宿主均有毒性作用,这是寄生虫危害宿主方式中最重要的一个类型。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侵入肠粘膜和肝时,分泌溶组织酶,溶解组织、细胞,引起宿主肠壁溃疡和肝脓肿;阔节裂头绦虫的分泌排泄物可能影响宿主的造血功能而引起贫血。另外,

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

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 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是常见的人类疾病,它们的传播途径各异,但均会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构成威胁。本文将依次阐述这些疾病的基本情况,并为读者提供相关预防措施与治疗方法。 一、传染病 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具有感染性和传染性的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食品传播等。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介质(如血液、体液、皮肤、地面、衣物等)而使病原体传播;呼吸道传播是指通过空气中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传染病原体;食品传播是指通过食物或饮水等途径传播病原体。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膳食、注重个人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加强体育锻炼、增强免疫力、及时治疗疾病等。 二、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是指由寄生虫感染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疟疾、血吸虫病、肝吸虫病、包虫病、绦虫病等。这些寄生虫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有传染蚊虫通过叮咬人类媒介的疾病,也有通过食物和水来传播的疾病。

预防寄生虫病的方法主要包括:建立环境卫生、注重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净化饮用水、合理使用杀虫剂、及时治疗疾病等。 三、地方病 地方病是指在特定地区发生的一类疑难杂症或慢性病,主要分为寒地性病、亚热带地方病和石炭病等。这类疾病的发生与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有关,如水源、土壤、气温、植被、地震等自然因素对疾病的发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预防地方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改善水源、净化环境、改善居住条件、加强预防接种、加强健康教育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地方病这些常见的人类疾病,我们应采取综合措施,从个人防护、卫生整治、环境治理、公共卫生教育等方面动手着手防治。只有加强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的预防,才能降低疾病传播的风险,维护人民健康。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病原体能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寄生虫病是指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主要包括原虫病、蠕虫病和多毛虫病等。本文将分别从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传染病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的一大难题,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带来了威胁。20世纪,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如天花、麻疹、百日咳等疾病曾经是常见的传染病。然而,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例如天花被成功消灭,麻疹、百日咳的发病率也有了明显下降。不过,随着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剧,传染病的防控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新兴传染病不断涌现,如SARS、禽流感、 艾滋病等,给社会健康带来了新的威胁。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和血源传播等。其中,空气传播是最为常见和具有广泛传播性的途径,例如结核病就属于这种传播方式。空气中的感染源通过飞沫悬浮在空气中,在人与人之间传播。飞沫传播则是指通过咳嗽、打喷嚏等过程中的飞沫,将病原体传播到距离较远的人体。接触传播是指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源或者间接接触感染源污染的物品引起感染,例如肠道传染病就多通过食物、水源等途径感染。血源传播则是指通过血液传播病原体,例如艾滋病就主要通过血液传播。 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人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强化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卫生意识,学会正确洗手、咳嗽和打

喷嚏的方法。其次,加强传染病的监测和实时报告,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病疫情,阻断传播链。同时,采取预防措施,如接种疫苗、佩戴口罩等,有效减少传染病的发生。此外,进行个人防护,如避免接触感染源,勤洗手等,减少感染风险。 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引起的一类疾病。寄生虫病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传播: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直接途径是指人体直接接触寄生虫感染源导致感染,如蛔虫病、血吸虫病等。蛔虫病是人体感染蛔虫导致的一种疾病,主要通过食用被寄生虫卵污染的食物或者经皮肤进入人体。血吸虫病则通过皮肤直接接触感染源,进入体内引起感染。 间接途径是指人体间接接触感染源导致感染,如疟疾、包虫病等。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感染源感染后,蚊虫叮咬之后将病原体传播给人体,引起感染。包虫病是由犬绦虫幼虫导致的一种寄生虫病,人体通过食用被包虫虫卵污染的食物引起感染,如肉类食品等。 预防寄生虫病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环境卫生,减少病原虫的滋生和传播源。其次,提高个人卫生意识,避免直接接触感染源。例如,在野外露营时,避免与蚊虫接触,采取防蚊虫措施。同时,合理用药,采取适当的寄生虫病防治措施,如定期服用防蚊药物、注射疫苗等措施。另外,加强卫生监测和防治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疫情。 综上所述,传染病和寄生虫病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一大健康威胁。为了防止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传播,我们需要加强宣传教育,

医学寄生虫重点

寄生虫知识点总结 1.经口感染:溶组织内阿米巴,蛔虫,鞭虫,蛲虫,华支睾吸虫,猪囊尾蚴;经皮肤感染:钩虫,血吸虫;经胎盘:弓形虫,疟原虫。 2.寄生虫流行特点:地方性,季节性,自然疫源区 3.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阶段为四核包囊,致病阶段为滋养体,临床表现为肠阿米巴和肠外阿米巴病(以阿米巴性肝脓肿常见),肠阿米巴检查滋养体,肠外阿米巴查包囊。 4.阴道毛滴虫滋养体既是繁殖阶段又是感染和致病阶段;传播途径包括直接和间接传播两种。 5.疟原虫红内期分为滋养体,裂殖体,配子体;在人体先后寄生于肝细胞和红细胞;感染途径为蚊虫叮咬(雌性按蚊)。 6.刚地弓形虫终宿主为猫,中间宿主为人;感染阶段为假包囊(卵囊),包囊,滋养体;对孕妇感染使用螺旋霉素。 7.华支睾吸虫(肝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豆螺),第二中间宿主为淡水鱼虾,十二指肠引流胆汁检查最有效。 8.布氏姜片(肠吸虫)吸虫中间宿主为扁卷螺,传播媒介为水生植物。 9.卫氏并殖吸虫(肺吸虫)第一中间宿主为川卷螺,第二为溪蟹和蝲蛄,治病分期:脓肿期,囊肿期,纤维瘢痕期,可引起皮下包块。 10.裂体吸虫(血吸虫)雌雄异体,中间宿主为钉螺,治病最严重为虫卵,人体常见异位寄生损害部位为肺和脑。 11.链状带绦虫(猪肉绦虫)孕节每侧7-13支,牛肉绦虫为15-30支,虫卵中含有六钩蚴,人体囊尾蚴病临床表现为皮下及肌囊尾蚴病,脑囊尾蚴病(癫痫症,颅内高压,神经精神症状),眼囊尾蚴病。感染方式为自体内,自体外和异体感染。 12.细粒棘球绦虫中间宿主为人,治疗常选外科手术。 13.似蚓蛔线虫(蛔虫),胆道蛔虫病是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14.鞭虫寄生于盲肠。 15.蠕形住肠线虫(蛲虫)多发于集聚地区,寄生于盲肠,透明胶纸法检查,其虫卵中含有一蝌蚪期胚胎。 16.钩虫感染期为丝状蚴,少数患者患异食症,可致贫血。17.旋毛形线虫幼虫寄生于小肠,成虫寄生于横纹肌。 18.丝虫感染期为丝状蚴,微丝蚴可出现夜现周期性,马来丝虫多侵犯上下肢浅淋巴系统,班氏丝虫出浅淋巴也侵犯深部淋巴(淋巴管炎),常见病为象皮肿,鞘膜积液,乳糜尿。 19.结膜吸吮线虫寄生于人眼,传播媒介为冈田绕眼果蝇。 20.完全变态的节肢动物为蚊,蝇等。田塘型--按蚊,污水型--淡色库蚊,容器型--伊蚊。 21.节肢动物对人体的直接危害:骚扰和吸血,螯刺和毒害,过敏反应,寄生;间接危害:机械性传播,生物性传播 名词: 1.机会致病性原虫(P27) 2.再燃和复发(P65):' 3.生物性传播(P210):在疾病传播过程中,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需经历发育和(或)繁殖阶段才会传播给新宿主。 4.变态(P214) 5.基本概念(P8-9) 6.夜现周期性: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简答: 1.疟疾发作贫血原因: (1)疟原虫直接破坏红细胞 (2)脾功能亢进,吞噬大量正常红细胞 (3)免疫病理的损害 (4)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 2.钩虫造成贫血的失血原因? (1)虫体吸血后血液迅速经其消化道排出 (2)钩虫吸血时不断分泌抗凝素,致使咬附部位粘膜伤口渗透血液 (3)虫体有不断地更换咬附部位的习性,致使伤口增加,原伤口在凝血前仍可继续渗血 3.为何虫卵可随粪便排出体外? (1)雌虫产卵于肠粘膜下层静脉末梢,由于成熟的虫卵中的毛蚴可分泌蛋白酶透过卵壳,引起虫卵周围组织和血管壁发炎坏死。 (2)在血流的压力,肠蠕动和腹内压增加的情况下,虫卵可随破溃的组织落入肠道随粪便排出。 4.为什么猪肉绦虫比牛肉绦虫危害大?

寄生虫总结

总论 世界六大热带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麻风病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寄生虫(Parasite):一类失去外界自由生活能力,暂时/永久地寄生在另一生物的体表/体内,获取营养,给被寄生物带来损伤的低等动物。 寄生虫分类:依寄生部位分:体表寄生虫 体内寄生虫 依寄生时间分:临时性寄生虫 永久性寄生虫 依寄生的性质分:专性寄生虫 兼性寄生虫 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偶然性寄生虫 依寄生虫在生活史中是否需要中间宿主分:直接型(又称土源性如:蛔虫、鞭虫、蛲虫、蛲虫、蓝氏贾第鞭毛虫、阴道毛滴虫、痢疾阿米巴)和间接型(又称生物源性如:丝虫、旋毛虫、吸虫、绦虫、疟原虫) 宿主:给寄生虫提供居住场所、营养来源、并受到损害的人及动物。 宿主类别: 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阶段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阶段寄生的宿主。 保虫(储存)宿主:寄生虫寄生的脊椎动物宿主。 转续宿主:含滞育幼虫的非正常宿主。 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损害与抵抗 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主要表现:1掠夺营养 2机械损伤 3毒性和免疫损伤 幼虫移行症:停止发育的幼虫在体内长期存活并移行,引起局部或全身性病变。感染期(阶段):寄生虫能侵入人体的阶段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生活或长或短的时间,但不引起明显临床表现。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生活史:寄生虫个体生长发育繁殖的整个过程及其所需的条件。寄生虫病流行的环节:传播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传播途径:水、食物、土壤、空气、节肢动物、人体直接传播 寄生虫病防治原则:控制传播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寄生虫传播入人体的途径:口、呼吸、皮肤、接触、媒介昆虫、输血、胎盘、自体感染 一、医学蠕虫

寄生虫病-感染科疾病

第六章寄生虫病 目录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1) 第二节华支睾吸虫病 (8) 第三节囊尾蚴病 (12) 第四节棘球蚴病 (19) 第一节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是日本血吸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所引起的疾病。主要病变为肝与结肠由虫卵引起的肉芽肿。急性期有发热、肝大与压痛、腹泻或排脓血便,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慢性期以肝脾大为主。晚期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为主,逐渐演变为门静脉高压症、巨脾与腹水。在国内分布于长江两岸及南方12个省、自治区。 诊疗环节: (1)仔细询问疫水接触史和流行病学史。 (2)仔细询问发热及相关伴随症状。 (3)对疑似患者查血吸虫抗体、大便查找虫卵、腹部B超等检查,以明确诊断。(4)高度怀疑但未找到明确依据时,可行直肠镜下肠黏膜活组织检查,以便查找虫卵。 (5)根据血吸虫病的临床分型选择驱虫治疗方案。 (6)驱虫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副作用。

【临床关键点】 1.急性血吸虫病均有发热,热型以间歇热、弛张热和不规则热多见。 2.血吸虫感染后引起的过敏反应最常见的是尾蚴性皮炎。 3.详细询问接触史、既往史和流行病学史,寻找重要诊断线索。 4.90%的急性血吸虫病患者出现肝大。 5.血常规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粪便中检查虫卵和孵出毛蚴是确诊血吸虫病的直接依据。 6.免疫学检查血清血吸虫抗体不能区分现症感染或既往感染,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7.高度疑似诊断,但缺乏确诊依据时,可考虑行直肠活组织检查。 8.急性血吸虫病驱虫治疗剂量为成人总剂量120mg/kg,分4~6天服用,每天剂量分2~3次服用。 临床病例 40岁,男性,工人,因“发热十余天”前来就诊。患者于十余天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高峰波动在39~40℃,用退热药物(双氯芬酸钠栓)伴大量出汗后可降至正常,每天发热1~2次,无显著规律。伴畏寒、轻微咳嗽,无咳痰;无头痛、呕吐;无腹痛、腹泻;无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无皮疹及关节、肌肉疼痛;精神、食欲稍差。在当地卫生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增高(具体结果不详),诊断为“细菌感染”,予以头孢哌酮(2g,一天2次)静脉注射5天无明显好转,仍反复发热,为求进一步诊治来院。 起病以来,精神、食欲下降,睡眠差,大小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平素身体健康,喜爱游泳。1个月前曾到湖中游泳。 总结患者病史,有下列特点:青壮年男性患者,职业为工人,发热10天(热程

寄生虫病学(预防医学中级疾病控制)

寄生虫总论 我国五大寄生虫病:疟原虫(疟疾)、血吸虫(血吸虫病)、钩虫(钩虫病)、丝虫(丝虫病)、杜氏利什曼原虫(黑热病) 世界卫生组织五大寄生虫:疟原虫、血吸虫、丝虫、杜氏利什曼原虫、锥虫(伊氏锥虫病) 人体寄生虫包括:原生动物(原虫)、线形动物(蠕虫类)、扁形动物(蠕虫类)、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宿主:是能给病原体提供营养和场所的生物。 最终宿主:是指寄生物的成虫或者有性繁殖阶段赖以寄生的物种。这种宿主通常为寄生物提供长期稳定的寄生环境,包括营养和生物上的保护。 中间宿主:指寄生物的幼虫、童虫或者无性繁殖阶段用以寄生的物种。这种宿主也可为寄生物提供营养和保护,无非寄生物不能在中间宿主体内成长为成虫,寄生物透过中间宿主为媒介,将自己送到最终宿主。 寄生虫:特征为,寄生其方式称为寄生,在宿主或者寄主体内或者附著于体外以获取维持其生存、各种寄生虫发育或者繁殖所需的营养或者庇护的一切生物。 机会致病寄生虫:有些寄生虫在人体内通常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则大量增殖并引起疾病,这些寄生虫称为机会致病寄生虫。例如,蠕虫中的粪类圆线虫和原虫中的刚地弓形虫,肺孢子虫等。 土源性蠕虫:生活史中不需要中间宿主, 其虫卵或者幼虫直接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即可感染人的一类蠕虫。包括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等人体常见寄生虫。 寄生虫生活史指寄生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全过程。 非消除性免疫:大多数寄生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对再感染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是,对宿主体内原有的寄生虫不能彻底被清除,维持在一个低水平,临床表现为不彻底免疫。 消除性免疫指的是宿主能消除体内寄生虫,并对再感染产生彻底的反抗力。 保虫宿主又称为储蓄宿主、储存宿主。普通来说,保虫宿主都会传播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有些寄生虫既可寄生于人,也可寄生于脊椎动物,在一定条件下可通过感染的脊椎动物传给人,在流行病学上,称这些脊椎动物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有些寄生虫的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后,不能继续发育,但可长期处于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终宿主体内,则可继续发育为成虫,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一些寄生虫病与感染。这些寄生虫既可寄生在人体,也可寄生在脊椎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体内,人和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可互为传染来源,这种寄生虫病就叫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如日本血吸虫、刚地弓形虫等。

五大寄生虫病

寄生虫 10级护理二班 五大寄生虫病:疟疾、日本血吸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钩虫病 一、 1、共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双方均受益。如海葵和海螺 2 3、寄生关系:两种生物在一起生活,其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如蛔虫与人 4、寄生虫:属寄生关系的两种生物中受益的一方,过寄生生活的多细胞的无脊椎动物和单细胞原生生物。在寄生关系中,受害的一方称为宿主 5、中间宿主: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6、终宿主:寄生虫的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所寄生的宿主。 7、储蓄宿主(保虫宿主):寄生虫寄生的除了人以外的脊椎动物。 8、转续宿主:寄生虫幼虫的非适宜宿主,在此宿主体内始终保持幼虫状态,如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则可发育为成虫。 9、生活史: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整个过程。 10、在流行病学上,常将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土源性蠕虫,将间接型生活史的蠕虫称为生物源性蠕虫 11、感染期:虫体发育至能使人体感染的阶段称为感染阶段。 12、寄生虫感染:寄生虫侵入人体并能在体内存活或增殖/繁殖的过程。 13、寄生虫病:有明显临床表现的寄生虫感染。 14、带虫者: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但可传播病原体。 15、隐性感染):是人体感染寄生虫后,既没有临床表现,又不易用常规方法检获病原体的一种寄生现象。 16、机会致病性寄生虫: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者免疫功能不全时(如艾滋病患者),这些寄生虫的增殖力和致病力大大增强,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严重者可致死。该类寄生虫又可称为机会致病性寄生虫。 17、异位寄生:是某些寄生虫在常见寄生部位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内寄生,可引起异位损害,出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 18、幼虫移行症):有些寄生幼虫侵入非正常宿主(人或动物)后,不能发育为成虫,这些幼虫在体内长期移行造成局部或全身性的病变。 19、免疫逃避:寄生虫侵入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而能逃避宿主的免疫效应,继续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象称 20、虫媒病:医学节肢动物携带病原体在人和动物之间传播,这种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 21、伴随免疫:宿主经过初次感染产生的免疫力,不能杀伤初次感染的成虫或阻止其产卵,但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再次感染的虫体,这种现象称 22、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脊椎动物与人之间自然地传播着的疾病与感染(WHO的定义) 23、世代交替:有些原虫是有性、无性生殖相互交替进行的生殖方式 24、再燃:疟疾初发作停止后,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又大量增殖引起疟疾发作,称为再燃。 25、复发: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期疟原虫已被消灭,未经蚊媒传播感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 钩虫病 钩虫病是由钩虫寄生人体小肠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在我国,寄生于人体的钩虫主要是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 钩虫感染几乎遍及全球,在我国除少数气候干燥、寒冷地区外,其他各省均有钩虫感染或流行,以海南、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苏、湖南、安徽等地较严重。 人们常因从事田间种菜、耕作等劳动活动时,脚或手部皮肤直接接触含有钩虫幼虫的泥土或农作物后感染。也可因生食含有钩虫幼虫的不洁蔬菜、瓜果而受到感染。 钩虫的幼虫侵入皮肤后进入人体,并在人体体内移行,最后到达小肠发育成为成虫。成虫产卵后随粪便排出,在土壤环境中发育成为感染期幼虫。因此,钩虫病是重要的土源性线虫病之一。 钩虫病的一般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贫血、营养不良及消化道功能紊乱,严重的可引起心脏功能不全,儿童生长和发育障碍。孕妇感染可引起流产、早产或死胎。婴幼儿感染钩虫病常出现急性便血性腹泻、大便呈柏油样、食欲减退,病死率较高。 钩虫在侵入人体并在体内移行过程中,可出现不同症状。如钩虫幼虫侵入皮肤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继之出现红色点状丘疹或小泡疹,造成钩蚴性皮炎,多见于手指、足趾间。幼虫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痰中带有血丝,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剧烈干咳、肺大咯血及类哮喘样发作症状。成虫寄生于小肠,在小肠壁上不断更换部位吸血,伤口不断流血造成贫血。病人常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及不适、食欲不振等症状,由于胃口不佳、消化功能不良,影响铁的吸收,使贫血不断加重,甚至引起消化道大出血。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生米、泥土、木炭等“异嗜症”现象。 从粪便中查到钩虫卵或孵出钩蚴即可确诊为感染钩虫。部分人群虽然已感染上钩虫,并在粪便中发现钩虫卵,但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钩虫感染。 钩虫病的治疗,可采取驱除肠道成虫和杀灭在组织中移行的早期幼虫的病原治疗。常用的驱虫药物有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噻嘧啶等。近年我国合成的新药三苯双脒,则对驱除美洲钩虫的效果更好。另外,可口服硫酸亚铁片或葡萄糖酸铁等补充铁剂,有助于改善贫血和心功能。严重贫血者可输血。 减少和控制钩虫病必须坚持采取驱虫治疗、加强粪便管理、保证饮用水的清洁卫生等措施。另外,广泛宣传普及钩虫病防治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饮生水,生食瓜果蔬菜要反复清洗,尤其要改变赤足下地劳动的不良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 包虫病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在人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我国有囊型包虫病和泡型包虫病二种,分别由细粒棘球绦虫的幼虫(棘球蚴)和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组织器官所致。囊型包虫病呈世界性分布,畜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多见。我国包虫病高发流行区主要集中在高山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