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切片的名词解释

组织切片的名词解释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切片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基于特定目标和需求的方法,通过将一个整体系统分解为多个部分来进行管理和分析。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组织切片的定义、作用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 组织切片的定义

组织切片是一种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划分为多个部分的方法。通过将系统拆分成独立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整个系统。这些部分被称为切片,每个切片代表整个系统的一个特定方面或组成部分。

3. 组织切片的作用

组织切片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对复杂系统的深入理解。通过将系统分解为多个部分,可以更好地分析每个部分的功能、关联和影响。这有助于确定系统中的潜在问题、矛盾以及改进的机会。此外,组织切片还为决策制定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和洞察力,因为可以更全面地考虑系统的各个方面。

4. 组织切片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在商业领域,组织切片被广泛应用于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优化和绩效评估。通过将组织切分为不同的部门、团队或流程,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部分的贡献和潜在挑战。这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战略规划并提高整体绩效。例如,一个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将其商店划分为不同的地区、部门和职能来了解每个部分的销售状况、市场竞争情况和员工绩效。

5. 组织切片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组织切片在教育领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教育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学校、院系、教室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这对于制定教学计划、评估学生进展以及提供个性化教育非常重要。例如,一所学校可以通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年级和班级来评估教学成果、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6. 组织切片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组织切片被用于探索和分析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将系

统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可以更好地探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应用。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将人体切片为不同的器官、细胞和基因,科学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各部分的功能和互动,从而推动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7. 结论

组织切片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理解和管理复杂的整体系统。它通过将系统

分解为多个部分,提供了对系统不同方面的深入洞察,为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商业、教育和科学领域,组织切片都被广泛应用,并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合理运用组织切片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复杂系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大学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屏障,切片鉴别

组胚名词解释 1、细胞的分化:胚胎细胞或幼稚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化组成上由共性向特异性,可塑性向稳定性方向转化的过程。其实质是基因的正常表达。 2、高分化细胞:细胞丧失再分化为其它细胞的能力,分裂增殖能力较弱甚至无,如神经细胞。 3、低分化细胞:细胞仍保持继续分化为其它细胞的潜能,分裂增殖能力较强,如骨髓造血干细胞。 4、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组织。 5、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构成的器官。 6、肌节:相邻两Z线间的肌原纤维称肌节,包括1/2 I带+1个A带+1/2 I带,为骨骼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7、横小管:肌膜向胞内凹陷,分支,包绕每条肌原纤维并与其长轴垂直的小管。把神经冲动传入细胞内。 8、肌质网:肌细胞内的滑面内质网形成纵向包绕肌原纤维的管网。网膜上有大量钙泵,可调节肌浆内钙离子浓度。 9、三联体:横小管和两侧终池合称三联体。 10、闰盘:相邻心肌纤维间胞膜凹凸相嵌形成。横向连接面上有中间连接和桥粒,纵向接触面上有缝管连接。 11、尼氏体:结构:光镜下为粒状或块状嗜碱性物质;电镜下由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功能:合成神经递质、神经分泌物和细胞的结构蛋白。

12、神经原纤维:光镜下呈棕黑色细丝状结构,胞体内交织成网,突起内互相平行;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起支持及胞内物质运输的作用。 1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肌细胞、腺细胞)之间特化的细胞连接。 14、神经纤维:由轴突或长树突与包在其外面神经胶质细胞共同构成。分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15、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细血管内的血液循环,是真正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组成微循环血管有6种:微动脉、中间微动脉、真毛细血管、直捷通路、动静脉吻合、微静脉。 16、淋巴组织:以网状组织为支架,网眼中含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具有免疫功能的组织。 17、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来源于单核细胞,分散于许多组织器官中,具有强烈吞噬功能和活体染色反应的细胞,统称为单核吞噬(巨噬)细胞系统。 18、窦周隙: 又称狄氏间隙,肝细胞和窦壁内皮细胞间的狭小间隙,内充满血浆,肝细胞的游离面有许多微绒毛浸浴其中,是肝细胞与血液进行物交换的场所。 19、胆小管(银染):相邻肝细胞间局部胞膜凹陷对接形成的微细管道。呈网格状,由肝小叶中央向周边行走。

《组织学与胚胎学》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组织学与胚胎学》模拟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H.E染色 2、组织学 3、异染性 4、PAS反应 5、超微结构 6、组织 二、填空题 1、光镜结构是指;超微结构是指。 2、组织切片(光镜下)厚度一般是,超薄切片(电镜下)厚度一般是。 3、Hematoxylin是一种性染液,使所染的结构着色;Eosin是一种性染液,使所染的结构着色。

4、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技术是通过或反应原理显示某种的定位、定量以及与功能的关系。 5、免疫细胞化学术是应用与结合的免疫学原理,检测细胞内、、和大分子物质的存在与分布。 6、扫描电镜用于观察;透射电镜用于观察。 7、细胞和组织的酸性物质或结构与硷性染料亲合力强者,称;而硷性物质或结构与酸性染料亲合力强者,称;若与两种染料的亲合力均不强者,称。 三、选择题 1、关于细胞间质,下列哪项错误? A、是细胞产生的非细胞物质,包括基质和纤维 B、血浆、淋巴液、组织液等体液不属于细胞间质 C、不同组织的细胞间质成分不同 D、细胞间质具有支持、联系、保护和营养细胞的作用 E、参与构成细胞的微环境 2、PAS反应显示 A、核糖核酸 B、脱氧核糖核酸

D、蛋白质 E、脂肪 3、对苏木精亲合力强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膜 D、细胞核 E、脂滴 4、对伊红亲合力强的结构是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膜 D、细胞核 E、糖原 5、光学显微镜的最高分辨率是

B、0.2nm C、0.2um D、2um E、5nm 四、判断题 1、组织是众多细胞由细胞间质组合在一起的细胞群体。 2、细胞间质是由细胞产生的非细胞物质,具有支持、联系、保护、 营养细胞的作用,并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3、观察细胞内部的超微结构使用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和组织的表面结构使用透射电镜。 4、原位杂交是一种通过检测细胞内mRNA和DNA序列片段,原位研究细胞合成某种多肽或蛋白质的基因表达。 5、组织切片所显示的是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三维图象。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组织(tissue):由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的人体结构单位称为组织。人体的基本组织有四大类型,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细胞外基质又称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主要由生物大分子构成,如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是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有支持、保护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的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导也有重要影响。 3、免疫组织化学术(i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免疫学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多肽和蛋白质等抗原物质的一种技术称为免疫组织化学术,这种方法特异性强、敏感度高、应用广泛。 4、内皮(endothelium):铺衬与心血管和淋巴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内皮,其表面光滑,利于血液和淋巴流动。 5、间皮(mesothelium):覆盖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称为间皮,其主要功能是保持器官表面光滑,减少器官间的摩擦。 6、微绒毛(microvillus):微绒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外突出而形成的微细指状突起,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扩大细胞的表面积。 7、纤毛(cilium):纤毛是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伸出粗而长的突起,中轴有“9+2”规则排列的微管。纤毛可定向摆动,从而将粘附于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及有害物排出。 8、紧密连接(tight junction):紧密连接又称闭锁小带,单层柱状上皮中的紧密连接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端,呈箍状环绕细胞顶端,该处相邻细胞膜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未融合处有极狭窄的细胞间隙存在。紧密连接除有连接作用外,尚有屏障作用,可防止物质穿过细胞间隙。 9、中间连接(intermediate junction):中间连接又称黏着小带,多位于单层柱状上皮紧密连接的下方,呈带状环绕上皮细胞,此处相邻细胞间有15-20nm宽的间隙,间隙内充满细丝状物质,横向连接相邻细胞膜。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薄层致密物质和微丝附着,微丝构成终末网。中间连接除有黏着和连接相邻细胞的作用外,还有保持细胞形态和传递细胞收缩力的作用。 10、桥粒(desmosome):桥粒呈斑块状,大小不一,此处相邻细胞间有20-30nm的间隙,间隙内有若干横行的丝状物质连于相邻细胞膜,丝状物在间隙中线处交织而形成一条纵向的中间线。此处细胞膜的胞质面上有致密物质形成的附着板,胞质内有若干张力细丝附着于此板并呈袢状折回胞质。桥粒是一种很牢固的细胞连接。 11、缝隙连接(gap junction):缝隙连接又称通讯连接,呈斑点状。此处相邻细胞的间隙仅约3nm,相邻细胞膜上有连接小体,由6个杆状的连接素分子围成,中央有直径约2nm的管腔。相邻细胞膜上相对应的小管腔相互连通,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此小管,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缝隙连接除具有细胞间的连接作用外,更主要的是细胞间传递化学信息和电信息。 12、基膜(basement membrane):基膜是位于上皮基底面与其深面结缔组织之间的一层薄膜,电镜下可分为基板和网板。基膜由上皮和其下方的结缔组织共同产生,是两者进行物质交换的选择性透过膜,并有支持、连接作用,对上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等也有重要作用。 13、质膜内褶(plasma membrane infolding):质膜内褶是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向胞质内凹陷而形成的一些微小皱褶,皱褶之间的胞质中富含线粒体。其生物学意义是扩大了细胞基底部的表面积,有利于水和电解质的迅速转运。 14、半桥粒(hemidesmosome):半桥粒是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其下方基膜间的半桥粒样结构,可将上皮细胞牢固地连接在基膜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动物组织学:是采用组织切片、染色等方法,借助显微镜来研究正常畜禽肌体的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动物胚胎学:是研究畜禽肌体发生、发育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内皮:衬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间皮:衬于胸膜、腹膜、心包膜及某些脏器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基膜:位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结缔组织之间,是以薄层均质半透明的薄膜,使上皮组织牢固的附着于结缔组织上,除有支持连接作用外,还是一种半透膜,有利于组织液与上皮细胞之间之间选择性的进行物质交换 腺上皮:由腺细胞组成,以分泌为主要功能的上皮 腺: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 微绒毛:是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形成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下看到,扩大细胞表面积,有利于吸收和分泌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共同突向腔面的、能摆动的小突起,光镜下看到 连接复合体: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四种细胞连接中,只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时存在时,则成为连接复合体 间充质:是起源于胚胎早期中胚层的原始结缔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基质组成。 间充质细胞呈星形、有突起,其分化程度很低,具有很强的分裂和分化潜力,随着胚胎发育,可分化为各种结缔组织细胞、平滑肌细胞及内皮细胞。 软骨陷窝:软骨C包埋在软骨基质中,所在的腔隙称为软骨陷窝 软骨囊:软骨陷窝周围的基质内硫酸软骨素含量高,嗜碱性强,成为软骨囊 同源细胞群:由一个软骨C分裂而来的2~8个软骨C,同时存在于一个软骨陷窝中,称为同源细胞群 骨小管:骨C突起所在的腔隙 骨单位:是指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又称哈弗斯系统,其中轴是一条纵行的管道,称为中央管,中央管周围是10—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骨细胞位于古板内或骨板间 间骨板:指骨单位之间及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的一些不规则的骨板 血清:血液流出血管后,溶解状态的纤维蛋白原转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血液凝固成块,凝血块周围析出的淡黄色清亮液体 血浆:是淡黄色的透明液体,具有一定的粘滞性和渗透压,以维持组织和细胞生理活动所需适宜条件 溶血:红细胞的渗透压与血浆相等,当进入的水分超过临界值时,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的过程 网织红细胞:外周血中处除大量成熟的红细胞外,还有少量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肌原纤维:在肌浆内沿细胞长轴平行排列的细丝状物质,肌原纤维上有相间排列的明带及暗带 肌节:相邻两个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区段称为肌节,包括1/2I带+A带+1/2 I带,它是骨骼肌收缩的基本结构单位 闰盘:各心肌纤维分支的末端可相互连接构成肌纤维网,其连接处称为闰盘,是心肌纤维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是心肌纤维网传递兴奋冲动的重要结构 横小管:是肌膜向肌浆内凹陷形成的小管网 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其两侧的终池共同组成的结构 神经纤维:由神经元的长突起及其外面的神经胶质细胞共同组成的物质 神经原纤维:由排列成束的神经丝和微管组成;胞体内交织成网,伸入突起内平行排列;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物质运输 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连接,是神经元传递信息的功能部位 尼氏体:光镜下为颗粒状或小块状的嗜碱性物质,主要分布于胞体和树突内,运动神经元的尼氏体丰富而发达,呈虎斑样;电镜下,尼氏体由许多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及核糖体组成;尼氏体的功能是合成神经递质、神经分泌物和神经元的结构蛋白 髓鞘:神经膜细胞的质膜沿着轴索的轴心螺旋缠绕形成的多层脂双层结构。主要成分为髓磷脂,具有高度绝缘性 朗飞节:髓鞘由神经膜细胞构成,呈节段状,节间缩窄、无髓鞘包裹的部分称神经纤维结或朗飞节 嗜碱性:能被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色的特性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第一章组织制片概述 组织制片技术是观察细胞、组织的生理和病理形态变化的一种主要的方法。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技术都是以组织制片为基础的。 一、制片前的准备工作 1.染色缸和标本瓶的清洗 用毛刷沾去污粉将染色缸和标本瓶里外擦洗,自来水冲洗干净备用。金属银或组织化学染色时,器皿更要彻底清洗。先去污粉洗,再洗液浸泡过夜,再自来水和蒸馏水冲洗。 洗涤液的配制:重铬酸钾300克浓硫酸300毫升蒸馏水3000毫升 2.载玻片和盖玻片及其清洗 载玻片简称为玻片或载片,一般尺寸为76毫米×26毫米,厚度为1-1.5毫米。 盖玻片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厚度为0.15-0.5毫米。最常用的规格为18×18毫米、20×20毫米,还有其它规格的。 煮沸洗涤法: 新旧玻片均可采用。洗衣粉水浸没玻片,加热煮沸15-20分钟,冷却,自来水冲洗,干净的白棉布或纱布擦干,保存备用。 酒精浸泡擦拭:新的玻片或载片可直接用酒精浸泡、擦拭,保存备用。 洗液浸泡法:要求严格的玻片,可在洗液浸泡后在冲洗干净。 二、制片方法的种类 (一)非切片法 不用切片机、没有切片手续而制成切片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整体封藏法待制作的材料一般很小或为一薄片状,如无脊椎动物的水螅和草履虫等,脊椎动物的鸡胚和蛙胚等。这些材料取下后经固定、脱水和染色就可以封藏在玻片内。 2.涂片法主要是液体或半流动性的材料,如血液、精液、细胞学检查、微生物等,直接将材料涂在玻片上,再经固定和染色制成标本。 血液涂片的制作与染色:取一干净载玻片,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然后取一小滴动物血置于载玻片右端,再取另一张边缘光滑的载玻片, 斜置于血滴左侧, 先向右稍移动轻轻触及血滴,使血液沿玻片端展开成线状, 两玻片的角度以30~40°为宜(角度过大血膜较厚,角度小则血膜薄), 轻轻将载玻片向左推进,即涂成血液薄膜,推进时速度要一致,否则血膜成波浪形,厚薄不匀. 待涂片在空气中完全干燥后,将血涂片靠近中央部分的两边(与载玻片短边平行的边)用玻璃铅笔圈上并平放在染色架上进行染色。①滴加数滴瑞特氏-姬姆萨(Wright’s-Giemse)混合染液覆盖已圈血膜,同时记住滴数,染3-5分钟。②滴加等量的蒸馏水后稍加晃动玻片继续染色5-10分钟。③用蒸馏水或自来水冲去染液(注意还要直接冲洗已圈部位), 吸水纸吸干或凉干即可观察。 3.撕片法疏松结缔组织和肠系膜等就是采用这种方法。 4.磨片法主要用于含钙盐较多的坚硬的材料,如脊椎动物的牙齿和骨。 5.撕碎法 6.压碎法 7.印片或触片法 (二)切片法 使用切片机切片而制成切片的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石蜡切片法、冰冻切片法、振动切片法、超薄切片法 第二章石蜡切片技术 第一节取材和固定 制作切片的第一步就是把动物杀死,取下需要制作切片的材料。动物杀死的方法很多。根据动物的大小、种类及观察目的而定。例如,青蛙和小鼠等较小的动物可用断头法。一些较大的动物如兔子和猫等可用空气栓塞法,从耳静脉注射入空气,使动物心脏发生急性空气栓塞,循环障碍,痉挛而死。此种方法各脏器易瘀血。也可采用扑杀法。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使动物迅速死亡。 动物杀死后立即取材和固定,否则组织会因失水变形和发生死后变化。 一、取材

组织切片技术

组织切片技术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组织切片技术作为一项先进的生物医学研究方法,在细胞学、组织学以及疾病研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介绍组织切片技术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原理 组织切片技术是一种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以便进行显微镜观察和进一步分析的方法。它主要包括取样、固定、包埋、切片和染色等步骤。 首先,需要从组织样本中取得足够的细胞或组织。然后,将样本进行固定,以保持其结构和形态的稳定性。接下来,将固定的样本进行包埋处理,即将组织样本置于固定液中进行浸渍,再置于石蜡或树脂中固化。之后,利用显微刀、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等工具将组织样本切成极薄的切片。最后,对切片进行染色,以便观察和分析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功能及病理变化。 二、应用 组织切片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学研究:组织切片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学研究领域,可以观察和研究各种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形态、功能以及病理变化,从而促进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深入了解。

2. 病理诊断:组织切片技术在病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组织切片来诊断疾病,并对患者进行治疗和预后评估。 3. 药物研发:组织切片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研发中的毒性评估和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研究。通过观察组织切片的变化,研究人员可以评估药物对组织和细胞的损伤程度,从而指导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 4. 种植技术:组织切片技术在植物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通过观察植物组织切片,可以研究植物的器官结构、细胞构成以及代谢活性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植物遗传改良和种植技术的改进。 三、未来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组织切片技术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1. 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随着自动化和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组织切片的速度和效率将大大提高,为更快速地获取更多的组织信息提供了可能。 2. 多重标记技术:利用多重标记技术,可以对组织切片进行多种染色,从而同时观察多个细胞和结构的分布和互动,揭示更深层次的生物过程。 3. 虚拟切片技术:虚拟切片技术通过数字化图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实现对组织切片的虚拟观察和分析,减少对原始样本的破坏性操作,提高数据的保存和共享效率。

组织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嗜酸性: 组织细胞成分被酸性的伊红染成红色,称为嗜酸性。 2、嗜碱性: 组织细胞成分被碱性的苏木素染成蓝色,称为嗜碱性。 3、超微结构:用电镜所能观察的细胞和组织结构,称超微结构。 二、填空题 1、用光镜观察细胞组织的微细结构,常用的切片是石蜡切片,常用的染色方法是 HE染色。 2、光镜的分辨率为 0.2um ,可将物体放大约 1500 倍。 3、电镜的分辨率为 0. 2nm ,放大倍数可达几万倍至几十万倍。 4、用光镜观察能见到的细胞组织结构,称微细结构。用电镜观察能见到的细胞结构,称 超微结构。 5、常用的电镜有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两种,观察表面结构用透射电镜,观察内部结构 用扫描电镜。 三、是非题: 1.电子显微镜下的结构称亚微结构。T 2.光镜下观察所用的长度单位通常是纳米。F 3.HE染色可将胞质染成紫蓝色,胞核染成红色。F 4.光学显微镜的分辨率为0.2nm。F 5.光镜切片的厚度一般不能超过10um.F 四、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组织学的描述,哪项错?( C ) A、组织学研究正常机体的结构与相关功能 B、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 C、组织学与病理学、生理学及临床医学关系不密切 D、组织学的研究主要采用显微镜技术 E、组织学属于形态学范畴 2、有关HE染色的叙述,哪项错误?( E ) A、组织切片制作过程中最常用的染色方法 B、能将细胞核染成蓝紫色 C、能将细胞膜染成蓝紫色 D、能显示弹性纤维 E、能显示网状纤维 3、嗜酸性是指( A ) A、组织结构被伊红染成红色 B、组织结构被苏木精染成蓝色 C、组织结构被硝酸银染成黑色 D、组织结构被甲苯胺蓝染成紫红色 E、组织结构被甲苯胺蓝染成紫蓝色 4、制片过程中,能使蛋白质凝固的步骤是( B ) A、取材 B、固定 C、脱水 D、透明 E、染色 5、光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低倍镜结构清晰,高倍镜结构模糊,其可能的原因是( E ) A、对光不正 B、目镜污染 C、盖玻片太厚

组织切片的名词解释

组织切片的名词解释 1. 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组织切片在不同行业和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它是一种基于特定目标和需求的方法,通过将一个整体系统分解为多个部分来进行管理和分析。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组织切片的定义、作用以及它在不同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2. 组织切片的定义 组织切片是一种将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划分为多个部分的方法。通过将系统拆分成独立的组成部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管理整个系统。这些部分被称为切片,每个切片代表整个系统的一个特定方面或组成部分。 3. 组织切片的作用 组织切片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对复杂系统的深入理解。通过将系统分解为多个部分,可以更好地分析每个部分的功能、关联和影响。这有助于确定系统中的潜在问题、矛盾以及改进的机会。此外,组织切片还为决策制定提供了更精确的数据和洞察力,因为可以更全面地考虑系统的各个方面。 4. 组织切片在商业领域的应用 在商业领域,组织切片被广泛应用于战略规划、业务流程优化和绩效评估。通过将组织切分为不同的部门、团队或流程,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部分的贡献和潜在挑战。这有助于制定更有效的战略规划并提高整体绩效。例如,一个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将其商店划分为不同的地区、部门和职能来了解每个部分的销售状况、市场竞争情况和员工绩效。 5. 组织切片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组织切片在教育领域中也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将教育系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如学校、院系、教室和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这对于制定教学计划、评估学生进展以及提供个性化教育非常重要。例如,一所学校可以通过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年级和班级来评估教学成果、发现潜在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辅导。 6. 组织切片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在科学研究中,组织切片被用于探索和分析复杂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通过将系 统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科学家可以更好地探索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机制以及潜在的应用。例如,在生物学研究中,通过将人体切片为不同的器官、细胞和基因,科学家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各部分的功能和互动,从而推动医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7. 结论 组织切片是一种重要的方法,用于理解和管理复杂的整体系统。它通过将系统 分解为多个部分,提供了对系统不同方面的深入洞察,为决策制定和问题解决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在商业、教育和科学领域,组织切片都被广泛应用,并推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合理运用组织切片的原理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改进复杂系统,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适应: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持续性的内外刺激作出的非损伤性的应答。 肥大:细胞体积的增大,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 增生:实质细胞数目的增多。 萎缩:实质细胞细胞物质的丢失而体积变小。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废用性萎缩:长期工作负荷减少所致的萎缩。 去神经性萎缩:下肢运动神经元损伤或轴突破坏引起所支配器官的萎缩。 压迫性萎缩:组织长期受压引起的萎缩,有营养不良和废用性萎缩的作用。 脂褐素:自噬泡内某些细胞碎片不能被消化而以膜包绕的形式存于细胞质内,称为残体,即光镜下所见的脂褐素。 假性肥大:在实质萎缩的同时,往往伴有一定程度的间质纤维和脂肪组织的增生,以维持原有器官的正常外观。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所替代。 变性:在一定限度内损伤引起的改变是可逆的。 自噬:细胞吞噬自身成分并同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泡,消化降解吞噬成分的过程。 虎斑心:脂变的黄色条纹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构成状似虎皮的斑纹。 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深入,心肌受压而萎缩。 黄色瘤:吞噬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呈泡沫状,可成团出现于皮下,形成瘤样物质。 RUSSELL小体:浆细胞合成大量的免疫球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中,使内质网明显扩张形成大的均质的嗜酸性包涵体。 淀粉样变:细胞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物质的异常沉积。淀粉样物质为结合黏多糖的不同蛋白质,遇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加硫酸成蓝色。 玻璃样变:HE切片中细胞内细胞外组织变成均匀红染,毛玻璃样。又称透明变。 黏液样变:间质内有黏多糖和蛋白质。 病理性色素沉着:有色物质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

病理解剖学名词解释

家畜病理学:是兽医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是以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患病机体内所呈现的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变化,来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及其转归的规律,为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尸体剖检:是家畜病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它运用病理学有关技术和知识检查死亡动物尸体的各种变化,来研究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动物实验:在人为条件下,实验复制动物疾病的模型,并对其研究的方法。主要用于动物疾病病因、发病机制以及发展过程的研究。 临床病理学研究:对自然发生疾病的动物,进行系统检查、实验室检查,以了解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本研究方法是临床常见的研究方法。 活体组织检查:运用切除或穿刺的方法,从活体采取病变组织进行检查。常用于肿瘤的诊断、某些病变性质的确定等。 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运用培养基,创造人为的细胞、组织生长条件,来研究选定细胞、组织的生长情况以及某些条件对细胞生长、代谢、形态变化的影响。常见的有:病毒对细胞的作用研究、吞噬作用的研究等。 大体观察:用肉眼并辅以放大镜、量尺和衡器等对尸体、器官和组织中病变的大小、 形状、重量、色泽、质度、分布、切面性状等进行观察和检测。 组织学观察:运用组织学方法(组织切片、染色技术、显微镜技术等)观察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常用的组织切片技术是石蜡切片、染色方法是苏木素-伊红染色法、主要运用光学显微镜。 细胞学观察:运用细胞涂片技术,对脱落的细胞、穿刺的细胞以及积液中的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观察的过程。临床较多见的是血液细胞涂片;细胞分析系统的运用(测定特定细胞的截面积、周长、直径、光密度等)。 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观察:对组织切片运用化学的原理,采用化学试剂等与组织中的某些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在局部形成特殊的有颜色的物质,以了解细胞的物质代谢变化。 超微结构观察:运用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技术或金属镀膜技术对细胞内部(透射电镜技术)或表面微细结构(扫描电镜技术)进行观察的方法。 萎缩:发育成熟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生体积缩小的过程。 变性:在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过多的变化。 细胞肿胀:指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增大,胞浆内出现微细颗粒或大小不等的水泡。 颗粒变性:变性细胞体积肿大,胞浆内出现蛋白质样颗粒的变性。 水泡变性:变性细胞的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使细胞成蜂窝状结构。 脂肪变性:变性细胞的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滴或脂滴增多。 气球样变性:受损的肝细胞内水分增多,使肝细胞体积增大,胞浆疏松呈网状、染色变浅,严重时肝细胞变圆、胞浆几乎完全透明,整个细胞似吹涨的气球,称作气球样变性。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H.E染色:是最常用的组织切片染色方法。是用苏木精和伊红染料进行染色,简称HE染色。苏木精是碱性染料,能和苏木精结合的称嗜碱性,呈蓝色;伊红是酸性染料,能和伊红结合的称嗜酸性,呈红色。 PAS反应:又称过碘酸-Schiff反应,简称PAS 反应,是组织化学方法中的一种,用于显示多糖和粘多糖。PAS反应阳性时呈红色,表示有糖原和多糖的存在。 第二章细胞 第三章上皮组织 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其内含有许多纵行微丝。在光镜下为所见的纹状缘或刷状缘。其功能是增加细胞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纤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胞质和胞膜共同向外伸

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其内含有纵行排列的微管。纤毛比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其功能是能快速、定向和有节律地摆动,把粘附在上皮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物等向一定方向推送。 缝隙连接:又叫通讯连接。呈斑状,相邻细胞膜上有许多柱状颗粒,每个颗粒由6个亚单位围成,中央有小管。相邻颗粒对接,小管相通。缝隙连接的功能是传递化学信息。 连接复合体:如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细胞连接同时出现,则称连接复合体。 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PAS反应呈阳性。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由上皮细胞产生)和网板(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具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第四章固有结缔组织 浆细胞:形态:光镜——圆形或卵圆形,核小而圆,偏位,染色质呈车轮状,胞质嗜碱性;电镜——粗面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丰富。功能:分泌

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成纤维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考的可能性不大) 分子筛:是由透明质酸借蛋白质与其他糖胺多糖结合而构成有许多微小空隙的网状结构。小于空隙的水、营养物、代谢产物、激素、气体分子等可以通过;大于空隙的大分子物质、细菌和肿瘤细胞等则不能通过,构成局部可限制性扩散的防御屏障,可防止细菌蔓延。 第五章软骨和骨 骨单位:位于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的纵行圆筒状结构域,又称哈弗斯系统(Haversian system),为长骨干的基本结构单位,由以中央管为轴心,10-20层骨单位骨板呈同心圆环绕;内含组织液、血管和神经,并有骨小管相互通连等。 同源细胞群:在软骨组织的中部,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殖所形成的软骨细胞群,每群含有2~8个软骨细胞聚集在一起,位于软骨囊内。

病理实验切片解释

1.肾细胞水肿: 标本为肾脏,先用低倍镜找到肾小球,并在其附近认出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重点看近曲小管。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缩小,内缘参差不齐,再用高倍镜观察,可见曲管上皮细胞浆内出现许多红染细小颗粒。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细胞核正常或浅染 2.肝脂肪变性: 切片为肝组织,低倍镜下见有些肝细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脂肪滴在制片过程中被二甲苯溶液留下空泡)空泡大者,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4.淋巴结的干酪样坏死: 低倍镜下,可见组织边缘仍有残留的淋巴组织和增厚的被膜,但中央部分结构完全消失,呈一片红染颗粒,细胞核完全消失,坏死区周围可见一些结节状病灶。 5.肉芽组织: 标本取自皮肤溃疡面的肉芽组织 有的切片标本一侧仍保留有少许表皮(有的无),大部分表皮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表面附有炎性渗出物,其下为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由与表皮垂直的新生毛细血管,散在纤维母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组成。新生毛细血管呈裂隙状,增生的内皮细胞以双行队列排列,腔内大部分无血细胞,纤维母细胞呈卵圆形、

星型或梭形,细胞境界尚清楚,胞浆弱碱性,核卵圆。炎症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为可见少数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下层肉芽组织出现纤维化。

6.肺淤血: 标本为肺组织,低倍镜肺泡壁明显增宽,其内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腔内充满红细胞,肺内小静脉也扩张充血,少数肺泡腔正常,多数含有红细胞及淡红色的均质水肿液,有的肺泡腔可见成堆棕黄色的巨噬细胞也称心衰细胞。 7.肝淤血: 标本为肝组织,可见中央静脉扩张充血,其周围肝窦也明显扩张,其内充满红细胞,该处肝细胞有的体积变小以致消失,有的胞浆内可见小空泡,小叶周边肝窦和肝细胞上述改变程度减轻。 8.静脉血栓: 标本为静脉,管腔闭塞。镜下可见血管腔内有红色,粗颗粒状的梁,层状或条纹状排列。梁间充满纤维素网。网眼中有大量红细胞和少数白细胞,有的区域红细胞已溶解。血栓与血管壁相连处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其间有少数炎症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

病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活体组织检查(biopsy):简称活检,即用局部切除、钳取、搔刮和细针穿刺等手术方法从病人身上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用以协助临床医生确定疾病的诊断方法。 2.尸体剖检( autopsy):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和后续的病理学观察,做出病理诊断,确定死因等,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3.细胞学检查( cytological examination):通过采集病变部位的细胞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作出定性诊断。目前主要用于肿瘤的诊断,判断有无肿瘤细胞,是良性或恶性;也用于某些内部器官炎症性疾病的诊断和激素水平的判定等。 4.冰冻切片( frosen section)快速诊断: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使组织快速冷却到一定硬度,然后进行切片的方法。因其制作过程较石蜡切片快捷、简便,从而多应用于手术中的快速病理诊断。 5.苏木素一伊红染色(HE染色):被称为常规染色方法,能较好地显示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可用于观察、描述正常和病变组织的形态。染色结果:细胞核呈蓝色,胞质、肌肉、结缔组织、红细胞和嗜伊红颗粒呈不同程度的红色。钙盐和微生物也可染成蓝色或蓝紫色。6.组织化学技术( histochemistry technique):又称特殊染色,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病变组织内某些物质的化学特性,用特殊染料将它们显示出来,从而协助鉴别HE染片内不易区别的病变或物质。 7.免疫组织化学(lmmunohistochemistry):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学原理,来检测和定位组织或细胞中的某种化学物质的一种技术。 8.流式细胞技术( FCM):是一种单细胞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技术,利用流式细胞仪对单个细胞逐个地进行高速准确的定量分析和分类。 9.组织芯片技术( tissue chip):又称组织微阵列技术(tissue mlcroarray),是伴随cDNA芯片技术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高通量检测方法;它可将成百上千个样本的微量组织高密度地固定于固相载体上(通常是载玻片),然后用不同的基因、寡核苷酸、抗体与之进行杂交,从DNA、RNA和蛋白质等多个水平进行检测并研究目的基因在不同组织之间的差异表达情况。 10.荧光原位分子杂交(FISH):是应用荧光标记物标记已知碱基序列的核酸分子作为探针,与组织、细胞中待测的核酸按碱基配对的原则进行特异性结合而形成杂交体,从而对组织、细胞中待测的核酸进行定性、定位和相对定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 1. 萎缩(atrophy):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2.假性肥大( pseudohypertrophy):脏器的实质细胞发生萎缩,而间质细胞增生致使脏器体积增大称假性肥大。其本质为萎缩。 3.肥大( hYpertrophy):细胞和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多。4.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造成的组织、器官体积增大称为增生。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6.变性( degeneration):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数量显著增多而引起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可伴有功能的变化。 7.水样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由于各种损伤因素的作用导致细胞内含水量增多,称水样变性或细胞水肿,严重时有气球样变之称。 8.脂肪变性( fatty degeneration):正常情况下除了脂肪细胞外,其他细胞内没有或仅有少量脂滴,如这些细胞出现脂滴或脂滴明显增多,则称为脂肪变性。 9.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 of cardiac muscle):心外膜脂肪组织明显增生沿着心肌间

病理名词解释切片要点

病理学名词解释 1. 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3.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5. 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 6.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7.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的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导致组织、器官的增大。细胞增生也常伴发细胞肥大。 8.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9.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10.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肾等实质细胞的胞浆。细胞水肿的主要原因是缺氧、感染和中毒。 11.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12.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13.心肌脂肪浸润(fatty change):心外膜处显著增多的脂肪组织,可沿心肌层的间质向着心腔方向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并非脂肪变性。 14.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 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15. 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16. 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7.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 pigmentation):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8.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附睾管上皮细胞、睾丸间质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内正常时便含有脂褐素。 19.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在骨和牙齿以外的软组织内有固体钙盐(主要是磷酸钙和碳酸钙)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20.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继发于局部变性、坏死组织或其他异物(如血栓、死亡的寄生虫卵)内的钙化,称为营养不良性钙化。营养不良性钙化体内钙磷代谢正常。 21.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由于钙磷代谢障碍(高血钙)所致正常肾小管、肺泡壁、胃粘膜等处的多发性钙化,称为转移性钙化,可影响细胞、组织的功能。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肿瘤破坏骨组织、维生素D过量摄入等可引发高钙,导致转移性钙化。 22.坏死(necrosis):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组织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1、组织学(histology):研究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 2、组织(tissue):由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构成。人体有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3、石蜡切片术(paraffin sectioning):是一种常见的组织玻片的制作方法。其步骤为:取材和固定→脱水和包埋→切片和染色→封片 4、组织化学术(histochemistry):为应用化学、物理、生物化学、免疫学或分子生物学的原理或技术,在组织切片中定性、定位地显示某种物质的技术。 第二章上皮组织 1、上皮组织(epithelial tissue):由密集排列的上皮细胞和极少量细胞间质构成的动物的基本组织,被覆在机体体表,或衬于机体内中空器官的腔面,以及体腔腔面。依功能和结构的特点可将上皮组织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 2、极性(polarity):细胞的不同表面在结构与功能上有明显的差异。 3、被覆上皮(covering epithelium):覆盖在机体内外表面或中空性器官腔面的上皮组织。 4、腺上皮(glandular):以分泌功能为主的上皮组织。 5、内皮(endothelium)分布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mesothelium)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杯状细胞(goblet)形似酒杯,底部狭窄,含深染的核,顶部膨大,充满分泌颗粒。 8、腺(gland)以腺上皮为主的器官。 7、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分泌物可经导管到达体表或器官体腔的腺体。 8、内分泌腺(endocrine gland)分泌物进入血液的腺体。 9、腺泡(acinus):泡状腺、管泡状腺分泌部。 10、浆液性细胞(serous cell):核为圆形,位于细胞偏基底部,基底胞质呈强嗜碱性染色,顶部胞质含许多嗜酸性的分泌颗粒,称酶原颗粒。 11、黏液性细胞(mucous cell):核扁圆形,居细胞基底部;除在核周的少量胞质嗜碱性外,大部分胞质几乎不着色,成泡沫或空泡状。电镜下基底部胞质中有一定的粗面内质网,核上区有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和极丰富的粗大黏原颗粒。 12、黏原颗粒(mucinogen granule)含黏蛋白,PAS反应阳性。其中的黏蛋白可与水结合形成黏液。 13、酶原颗粒(zymogen granule)由浆液性细胞分泌的,嗜碱性的分泌颗粒。 14、浆半月(serous demilune)少量浆液性细胞组成的半月形结构。 15、肌上皮细胞(myoepthelial cell)该细胞扁平有突起,位于腺细胞与基膜之间,胞质含肌动蛋白丝。其收缩可促进分泌物排入导管。见于汗腺、乳腺、唾液腺等。 16、微绒毛microvillus)亦称细绒毛、绒毛状突起。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质突起,被细胞膜所包围,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有纵行微丝,微丝一端附着于微绒毛尖端,另一端伸到细胞顶部,附着与此部胞质中的终末网。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表面,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17、纤毛(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细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细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篇: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病理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与损伤1.萎缩:atrophy 发育正常的器官、组织或细胞体积的缩小称为萎缩。2.肥大:hypertrophy 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3.增生:hyperplasia由于实质细胞数量增多而形成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增生。 4..化生:metaplasia 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化为另一种性质相似的分化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5.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者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者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称为变性。 6.虎斑心: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特点,心肌各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也不一,重者呈黄色条纹,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故称为虎斑心。 7.玻璃样变:hyaline degeneration指在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坏死:necrosis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9.凝固样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 坏死组织凝集成灰白或者黄白色、较干燥、坚实的固体,这种坏死称为凝固样坏死。 10.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 是凝固样坏死的一种特殊的类型,主要见于结核病引起的坏死,其特点是坏死组织分解彻底,组织结构消失,变成红染颗粒状物质,肉眼呈淡黄色,质松软,似奶酪样物质,故称为干酪样坏死。 11.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 坏死组织迅速溶解呈液态或者形成坏死腔,这种坏死称为液化性坏死。 12.纤维素样坏死:是间质、胶原纤维以及小血管壁的一种变性,常见于免疫反应性疾病,病变呈小灶性坏死,原来的组织结构消失,变为一堆边界不清、呈颗粒、小条、小块状物质,HE染色强嗜酸性,似纤维素样变性,由于有组织坏死,所以又称为纤维素样坏死。13.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