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3、《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按段的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词的段落叫“阙”或“片”)

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姜夔等)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

柳永( 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在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佑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

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文,“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柳永是宋代词坛上最为流行的词作家。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出,即能歌柳词”的说法,对后世词家、金元戏曲、明清小说都有重要影响。

柳永的词集《乐章集》流传于世,存词二百余首。这些词作大致分为三类:

一类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在柳永之前,并不是没有写羁旅行役内容的词,但柳永是第一个大量创作羁旅行役的词作家。他入仕之前,曾长期漫游;为官之后,又到过很多地方。根据地方志和他的词作,他到过的地方有,汴京,杭州、洛阳、长安……他的词常借用登临水的所见所闻,淋漓尽致地表现一个落魄、不得志的文人的悲哀和感叹。如《八声甘州》相对于五代多写闺阁闺风的词风,这种表达怀才不遇,失意痛苦的作品可谓境界大开,将传统诗歌言志、缘情的功能移植到了词的领域,这种词作也蕴含了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打破了五代词狭小的表现空间。

一类写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生活风尚。宋仁宗统治时期,号称太平盛世,城市经济更是空前繁荣,汴京、杭州、苏州等都是很繁荣的大都市。柳永是个颇具“市民意识”的作家,他热爱这繁华富庶的都市生活,《乐章集》中有不少描写都市繁华的词。《望海潮》(东南形胜)写杭州。这是一首最早出现的,由文人创作的长调慢词,它形象地描绘出钱塘江的秀美景色和繁华富庶。

一类描写男女情爱。柳永写了不少反映秦楼楚馆生活和男女之情的词作。其中有放纵的欢娱、俗艳的调笑,也有离别的惆怅、真切的思念。这类作品鱼龙混杂,给他的声誉带来很

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柳永的这类词作多为文坛上流所不齿,但其中的佳作如《凤栖梧》(伫倚高楼风细细)、《雨霖铃》(寒蝉凄切)得到他们的高度评价。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三、背景介绍

在两宋词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大凡名作,往往有本事,本事包括创作过程的故事和传播过程的故事。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里记载,《望海潮》词传到金邦,金主完颜亮听到之后,欣然有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头鞭渡江之志”,激发了他要占领南宋的决心。一首词竟引发一场战争,这种传说可能不甚可靠,但至少说明这首词的传播之广,影响之大。

刚才说的是这首词传播中的故事,其实这首词在创作中,也含有柳永个人的目的。这首词的创作本事是,柳永不得志,到处飘泊流浪,寻找晋升的途径,希望有人能提拔他。柳永到杭州后,他的老朋友孙何正在当杭州太守,但孙何的门禁甚严,柳永是一介布衣,没办法见到孙何。柳永没有法子,只好写了这首词,请了当地的一位著名的歌女,吩咐她说,如果孙何在宴会上请她唱歌,她不要唱别的,就唱这首《望海潮》。后来,这位歌女在孙何的宴会上,反复地唱着首词,孙何就问这首词的作者,歌女说是你的老朋友柳三变写的,那时柳永还没有改名。孙何就请柳永吃了一顿饭,把他打发走了,后来也没有怎么提拔他。由这个故事来看,这首词是一首干谒词,目的是请求对方为自己举荐。

四、整体感知:

(1)通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和自由读对本词进行整体感知。

(2)结合课文的注释和老师的讲解了解词的大意。

(3)同学讨论,老师点拨,分阙赏析:

1、师:上阙写了什么?

明确: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东南形胜”,是从地理条件、自然条件着笔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很重要,风景很优美,故曰:“形胜”。“三吴都会”,是从社会条件着笔写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众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下面就对“形胜”、“都会”和“自古繁华”进行铺叙。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对“三吴都会”的展开描写。“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对“钱塘自古繁华”的展开描写。描写了两个方面:一是商业贸易情况——“市列珠玑”,市场里摆满了珠宝等珍贵商品,用市场上的珍宝,代表了商业的丰富、商业的繁荣;二是衣着情况——“户盈罗绮”,家家户户都满是绫罗绸缎。“竞豪奢”,又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杭州的富庶当然不只这两个方面,但这两者都是妇女常用的装饰用品,暗示城市的声色之盛。

2、师:下阙些什么?

明确: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写杭州西湖的湖山之美。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重湖”,写湖本身,西湖有里湖和外湖;“叠巘”,写湖岸,山峰重叠。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西湖不论任何季节、任何时间都是美的,所以就有游人去游玩。接下来就写到“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弄晴”写的是白天人们悠扬的笛声,“菱歌泛夜”写的是人们晚上快乐欢快的歌声,“嬉嬉钓叟莲娃”是对前面两句的总括,所以这一句写的是杭州人民的游乐。“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写的是杭州官员的游乐,分两方面写的,一是“乘醉听萧鼓”宴酣之乐,二是“吟赏烟”山水之乐。是对地方官员的赞美,暗示这些官员与民同乐。“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对孙何的直接赞美,也在本词的结句说明投献的用意。

3、本词的是怎样铺叙和赞美杭州的富庶、魅力?

明确:从词的构思上看,“形胜”和“繁华”是词眼。“形胜”是自然环境的美;“繁华”是经济的繁荣发达。“烟柳画桥,风帘翠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表现的都是杭州优美的自然景观。“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参差十万人家”表现的是杭州经济的繁荣。

4、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

明确: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前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5、作为一首投献之作,这首词是否表现出低三下四的奴颜婢膝?

明确:没有,在歌咏太平盛世、湖光胜景的作品中,此词的气格高华。

五、作业

1、仿本词写一首胜地胜景的词。

2、背诵《望海潮》(东南形胜)。

第三环节:相关文章导读

在中国的诗词创作中,悲秋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创作主题。柳永的词作中也有大量的悲秋之作,除了我们在中学时学过的《雨霖铃》外,本课本中还选了他的另一首非常有名的作品《八声甘州》。另外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晏殊的《蝶恋花》(菊愁烟兰泣露)、马致远的《双调哨遍高祖还乡》等都和秋天有关。这些作品体裁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不一样,同学们可进行对比性阅读,看看它们选取的意象有没有相似之处,看看它们的意境是否一样,作家们用秋天这个时令段通常抒发怎样的情感。

4、《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去过杭州吗?(我也没有去过.)我这里准备了两幅杭州风景的图片,大家欣赏一下。(展示课件)一千年前的杭州是什么样的?我这里没有图片了,我给大家准备了一幅“文

字图画”,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望海潮》,作者是北宋的柳永。(展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

2、明确探究学习的目标。(展示课件)

3、介绍作者、背景,复习关于词的知识,(展示课件)。

二、诵读课文,感知内容,体会意境。

1、初读课本,扫除字音障碍,词义、词的活用,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互相核查。

2、再读课文,体会词的音韵美。(本词押“a”韵)。(指导学生齐读)

3、欣赏“文字图画”。(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能说出大体意思就要热情鼓励)

(1)哪些词语最能概括体现出杭州的特征?

形胜、繁华(板书)

(2)作者具体写了哪些景物或场面表现这些特征?

(同学找出具体景物和场面,并作简要分析)景物场面

(3)这些景物给你什么印象?一个词(字)概括(美)

景------美(板书)(有类似的词语就可以)

(4)生活场面呢?

民------乐官------愉(板书)

(5)一个词概括“人间天堂”(板书)

(6)探讨最后一句,帮助加深理解全词感情,照应投赠之作,“好景”值得夸耀----祝愿早日回到京城。

惊叹、赞美、羡慕的感情。(板书)

(7)带着感情再次诵读课文

小结文字图画:

这些景物和场面,就是诗词当中的意象,本词借助意象所给人的美的情趣,所体现出来的欢乐愉快的情调,就是本词的意境。

让我们再来吟诵一遍这首词,虽不一定“摇头晃脑”,内心一定要倾情投入,把词所体现的情调读出来,感受词的意境美。(先自由读,再找一个同学范读)。

4、同学们读的已经相当不错了,换一种考查方式,前后四位同学一组,在词中找出一句你们最欣赏的句子,借助想象和联想,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一人执笔,合作完成。

(1)、找同学读

(2)、小组之间交流

(3)、贴到后黑板“合作探究展示台”上。

5、学习探究艺术特色。

作者为什么把这首词写得这么美?同学分析探讨,在课文中找到依据并分析。

(1) 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2) 先概括后具体,一句一景,从不同角度来写,写景有层次感。

(3) 运用了比喻、夸张、铺排、点燃、动静结合等手法。

(4) 用词特别准确。

作用:突出表现了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

6、情感态度价值观:宋代已如此富有(投赠之词,多少有点夸大),应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7、小结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找出二个用词准确的例句并分析。

2、课后练习第一题。

5、《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词的基本知识。

2.了解柳永及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4.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鉴赏这首词并运用联想、想像的方法领略词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学习本词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俗话说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杭州城到底有怎样的迷人景色能令我们的古人发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们就跟随词人柳永一起来学习一下他的《望海潮》,来领略一下这人间天堂的美丽景色。(板书)

二.词的基本知识:

词,产生于晚唐,兴盛于宋,指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可歌,故又称乐府、曲子词;因此往往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响: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四.整体感知。

1.请同学听录音,注意词中生字的读音,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这首词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场景?并试着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的,抒发了他怎样的感受?

2.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这首词。

(1)先看词的题目,词的题目是不同于诗的题目的,诗的题目一般概括的是诗的内容,词的题目则是词的格律。首词都按照一个固定格律写成,这个格律叫词牌。词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数、每句的字数、押韵、平仄等等,写作时须严格遵守,不得随意违背;也因此,我们平时不叫写词,叫填词;词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阙或片。望海潮这个词牌名就是柳永开创的,取自钱塘江潮天下奇观之意。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讲述故事)

(2)诗词赏析:

五.写作特点。

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运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本是国画用语,指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描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借到古典诗词中来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表现作者的情志。如《天净沙秋思》中前四句为染,最后一句为点。结合例子来分析本词中点染手法的运用:(1)上片中东南是点,点染了杭州城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从城市规模、自然景观、市井面貌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详细描绘,是染。通过具体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了大都市的风彩。(2)下片中重湖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从山色之美、湖荷之胜、人文风貌之佳三个方面进行点染。

六.小结。

这首词着力描写了钱塘江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长官治理有方,政绩卓著。

七.板书。

望海潮

柳永

1.地理位置

2.历史传统史

惊叹

环境优美、经济繁荣、

3.自然景观

赞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市井面貌

羡慕

图景

5.生活图景

八.作业:背诵这首词。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3、《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望海潮》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2

4.1《望海潮》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 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教学设计 一、单元前言: 学习本单元,要围绕“诗意的探寻”展开研习,品味诗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乐悲欢,把握诗歌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认识古典诗歌的当代价值。还要结合以前所学,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并比较不同体裁的诗歌在节奏韵律、表现手法、艺术风格方面。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词的发展情况。 2.学习并掌握铺叙、点染、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 3.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关于作者 柳永,原名三变,原字景庄,中年以后改为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公元987 年(一说为984 年)出生在任城(今山东济宁),祖籍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 词依长短来分,大致可分为“令”“引”“近”“慢”四种,“令”是最短的,比如《十六字令》,只有16个字,稍长一点的为“引”,再长一点的为“近”,“慢”是最长的,比如《莺啼序》,正体多达240个字。在柳永之前,词坛基本上是“令”的一统天下,而他一人就创作了87首慢词。他还是创立和使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一共不到1000个词调,他一人创立的就有100多个),可以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一直是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极大地拓展了词的疆界。 四、作者生平 (一)家族关系 祖父——柳崇:南唐时,曾任沙县县丞。 父亲——柳宜:南唐时,曾任监察御史。(后随南唐后主李煜投降北宋) (二)仕途坎坷,屡试不中 1009年,柳永参加礼部考试。 宋真宗下昭:“读非圣之书,及属辞浮靡者,皆严谴之。”柳永落

第后写下《如鱼水·帝里疏散》,虽有失意,但仍对科举抱有希望。 如鱼水·帝里疏散柳永〔宋代〕 帝里疏散,数载酒萦花系,九陌狂游。良景对珍筵恼,佳人自有风流。劝琼瓯。绛唇启、歌发清幽。被举措、艺足才高,在处别得艳姬留。 浮名利,拟拚休。是非莫挂心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莫闲愁。共绿蚁、红粉相尤。向绣幄,醉倚芳姿睡,算除此外何求。 1012年,柳永再战科场,还是名落孙山。 1015年科考,柳永又落榜。沉闷之余写下《鹤冲天》。真宗闻知:“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 鹤冲天·黄金榜上柳永〔宋代〕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1018年,殿试登第。宋仁宗看到朱批:“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1034年,仁宗大开皇恩,对多年应试不第的沉沦之士放宽录用尺度,最后登第。 (三)多情谑浪,自由张狂 书写落魄文人的羁旅情怀,描写都市生活的繁华旖旎、表达市井儿女的男欢女爱。其中还有很多描写歌楼名妓的词作: 木兰花(四之三·林钟商)柳永〔宋代〕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恃俊。香檀敲缓玉纤迟,画鼓声催莲步紧。 贪为顾盼夸风韵。往往曲终情未尽。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 昼夜乐·洞房记得初相遇柳永〔宋代〕 洞房记得初相遇。便只合、长相聚。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况值阑珊春色暮,对满目、乱花狂絮。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

望海潮教案合集8篇

望海潮教案合集8篇 望海潮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把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表达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商量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高校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支配: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许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宠爱文学,又喜爱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与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盼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挖苦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愿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特别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与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老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老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关心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1《望海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望海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望海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高一年级必修4第二单元第1课,是《柳永词两首》的第一首,属宋词,柳永的代表作。课题“望海潮"是词牌名,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本词音律和谐,可以和乐而歌,朗诵起来很悦耳动听。语言极具特色和韵味。本单元为宋词单元,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欣赏时要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也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因此,依据文本内容和高一学生的诗词阅读感悟能力。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设计依据: 课标:引导学生读诗歌,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 学情:学生初中已学过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秋瑾等人的词作,对词有一定的了解。 单元目标落实: 1. 反复吟咏,体会其声律之美; 2. 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运用联想和想象,领悟其中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 教学目标: 1. 了解写作意图,理解词作内容,分析意境之美; 2. 鉴赏词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了解写作意图,理解词作内容,分析意境之美。 教学难点: 鉴赏词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 吟咏品悟法 2. 诵读、品情、悟境 教学过程:

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美,最美在西湖。"北宋苏轼曾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这样描写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北宋还有一位著名词人柳永也对杭州和西湖情有独钟,写下了著名的词作《望海潮》。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该词,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美丽吧! 一、简介“词"的知识,柳永生平及词作特点 1. 词的别称 “诗余”、“乐府"、“曲子词”、“长短句“。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高峰,习惯上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2. 柳永(约987—约1053) 初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排行第七,世称柳七郎。 3. 词作特点 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的词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 二、赏析全词 1、读——融情入词 (1)师范读:正音,释义 (2)学生有感情地齐声诵读 2、悟——作品鉴赏 (1)解题:《望海潮》,词牌名,为柳永所创,大约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共117字,属于长调、慢词。 (2)思考: 结合课下注释②,这是一首“投赠”词,词中哪个字最能够概括作者的写作目的? (3)活动:(学生自主品读,理解大意,描绘风物) ①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意,试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

望海潮教案三篇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望海潮教案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望海潮教案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词和宋词的相关情况;了解柳永的词作。 过程与方法: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手法和点染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柳永的痴情和对杭州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分析《望海潮》所采取的铺叙渲染手法和点染手法。 教学难点:分析《蝶恋花》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赏析最后两句。 教学方法:朗读、鉴赏、背诵、讨论、分析。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型:基本阅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蝶恋花 【导入语】 宋词和唐诗一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臻于完善,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词的天地,去细细品位它们的动人之处。 【词和宋词介绍】 词,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又称长短句。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原来乐谱也即

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词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长调又叫慢词。词可以分段,分2、3、4段的依次叫双调、三调、四调,不分段者叫单调。词有四个特点:a 句子长短不齐,又叫“长短句”;b 有固定的词牌,字、句数、声韵固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c 结构多为两片或两阙;d 押韵要么全押平韵,并一韵到底,要么全押仄韵,一韵到底,中途换韵不多。 词始于南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限于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南宋初年,词人目睹中原沦陷,欲图收复而不能,词中常含愤激之情,代表作家是辛弃疾。待到局势稍定,一部分词人又把精力放到音律和辞藻上来,代表作家是姜夔。 宋词分为两种风格: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姜夔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柳永介绍】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柳三变,字耆卿,排行老七,世称柳七,福建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妓填词作曲。由于流传的轶事和词中所表现的内容,人们都把他看作是一个风流浪子,以至不为时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扬。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通用6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柳永《望海潮》教案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2、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 3、描述意境,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重点】 1、体会炼字技巧。 2、学习点染艺术。 【教学难点】 1、探寻主旨。 2、背诵全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公元1161年,金大举进攻北宋。据《鹤林玉露》一书记载:有一首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后人谢处厚有感于此,写了一首诗:“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那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谢处厚把金兵大动干戈、大举进攻北宋的责任归到这首词及其作者身上。 完颜亮的侵犯是不是就因为这首词的关系?(肯定不是的,他们都夸大了文学的作用了。)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这首词的影响非常大。这首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柳永的《望海潮》。 二、积累·整合

1、柳永介绍。【据中国社科院杨义研究员统计,柳永今存下212首词中,近40首词近乎全景式地描绘大都市!】 2、题目解说。既是词牌(柳永自制之词牌,与音乐有关),又是标题(与内容有关)。 三、感受·鉴赏 (一)因声求气,掌握诵读方法。 1、学生朗读。 2、教师正音。 ①读准字音。(注意韵脚) ②读对句读。(注意节奏) ③读出情感。(注意抑扬) 3、教师范读。(或听配乐朗诵) 4、学生体味,师生齐读。 ①全词感情饱满,适度夸张,铿锵有力。 ②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塘江潮的壮观:词句短小,“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万钧、不可阻挡之势。 ③下片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 5、概括主要内容。(结合注释,整体把握全词内容) 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景象。 下片:写西湖美景和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状况。 (二)推敲语言,体会炼字技巧。【板书:炼字动词数词】 1、“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朗读】 三句是对“东南形胜”的展开描写。这里选择了钱塘江岸和江潮两种景物来写。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写出浪涛力度与气势,把浪花飞溅的情态写得更形象逼真,大有滔天浊浪排空来,排山倒海山可催的气势。城外,烟云绿树环绕着江堤平沙,江水涌起的波涛如霜如雪,钱塘天险无边无涯。钱塘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精华】望海潮教案四篇 望海潮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本词的景物描写方法。 2、了解柳永在词史上的地位。 3、掌握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教学重点: 1、柳永对慢词长调的开创意义。 2、本词景物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1、数量词运用所体现的风格。 2、景物描写中白描、铺叙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五参考书目: 1、《中国文学史》(三),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2、《唐宋词名篇讲演录》,王兆鹏著,广西大学出版社 3、《中国古代诗词精品赏读丛书:柳永》,赵长征编著,五洲传播出版社 六课时安排: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口语训练 (一)导语: 晏殊是北宋前期的代表性词人,写了很多婉约曲致、歌咏升平的词作。14岁入朝后,历任要职,官至仁宗朝的宰相,生平喜爱文学,又喜欢荐拔人才。北宋诗人张舜民写了一本笔记叫《画墁录》。书中的第一卷里说,柳永第一次赴汴京预备参加科举时,流连于花街柳巷,没能考取功名,他写的《鹤冲天》中有一句词“忍将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得罪了仁宗皇帝,很长时间内吏部不让他升迁。柳永就去找同是词人的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拉他一把。但晏殊却讽刺他作“彩线慵拈伴伊坐”之类的情词,和当时的“深斥浮艳虚华之文”的仁宗皇帝一样,鄙视他的俚俗浮艳的词风,自然不肯帮他。不过这个晏殊是个非常有诚信的人,七岁能文,被誉为神童。十四岁参加科举考试时,宋真宗召见了他,让他和进士们一起在朝廷接受面试。晏殊在会试中看了题目后,向皇上奏道:“臣十天前已做过这篇文章,草稿尚在,请圣上另命一题。”皇上赞其诚实,当众赐同叔进士出身。正是他的诚实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也最终帮助他官场上的升迁。我的故事讲完了,下面把时间留给发言的同学。 (二)口语表达: 话题:同学们可就毅力这个话题,结合自己看过的某本书,某个名人的名言、某个影视中的人物事迹,发生在同学中的某个人或事作主题发言。 训练:请五六名同学上讲台,每个人作五分钟的主题发言。 点评:根据同学发言的情况,针对主题是否鲜明、语言是否流畅,讲话是否有感染力,讲话的姿态等和同学们一起做个点评。并现场打分,作为一项平时成绩。 第二环节:课文教学 一、词的基本常识: (1)词的起源: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在唐代广为流传,最初是宋代的“流行歌曲“。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 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2)关于词牌和标题:词的标题是词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 (3)词的分类 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

《望海潮》教案(优秀3篇) 《望海潮》教案篇一 【情景导入】 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径钱塘(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是什么样的一首词能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信息筛选】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然后说说读后的感受。 2、这首词描写的是杭州,那么作者笔下的杭州究竟是怎样一座城市呢?它有什么特点呢?富庶而又美丽的繁华大都市。人们生活安定和美,一切显得极为和谐。 3、具体来说,上片和下片各自交代了什么内容?请结合文本本身来简要概括一下。 明确:上片写杭州美丽的环境和繁荣的经济,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景象。 (过渡)了解了词大概内容后,请同学们再来朗读课文,跟着作者再次走进当年的杭州。 【合作探究】 1、自古杭州皆繁荣,那么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展现它的美丽和繁华的呢? 明确:“东南形胜”三句从地理条件、悠久历史来说的,“烟柳画桥”六句是从风景美丽和人口众多来说,“市列珠玑”三句是从人们生活的城市的商业发展来看的。这是上片描写的内容。 2、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本详细地分析一下上片。 解说:“东南形胜”从地理条件写的,杭州地处东南,地理位置恨重要,风景优美,故曰“形胜”。“ 三吴都会”,是从历史悠久着笔的。它是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那里人才荟萃,财货聚集,故曰“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这一句是对前两句的总结,因为杭州具有这些特殊条件,所以“自古繁华”。开头三句,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联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都市户口繁庶。“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绿树环抱,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怒涛”两句,钱塘江潮的澎湃与浩荡。“天堑”,愿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用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极写杭州的繁华。市场上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市民家家戴着罗绮。只抓住“珠玑”“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富裕反映出来。最后,再用“竟豪奢”,暗写杭州富民比夸争富,反映了杭州这个都市繁华和奢侈的一面,让我们在画面式的描写中领略了杭州美好的一面。 3、上片就杭州各个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和刻画,再现了杭州的繁荣和美丽。那么,下片围绕西湖,又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呢?请结合词本身来说说。 明确:“重湖”三句写了西湖与众不同的美丽景色,这既是进一步描写“东南形胜”,同时又是杭州人游乐的背景。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水碧山青,秀美异常,所以说“清嘉”。“三秋桂子”照应“叠巘”二字,写山中桂花。“十里荷花”照应“重湖”,写水里荷花。红花绿叶,莲子清香,也是很能体现西湖特点的景物。南宋杨万里说“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三秋、十里”,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着眼。桂在秋季开花,莲在夏季开花,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

高二语文《望海潮》教学设计6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共3篇 《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 下)1 教学题目:《望海潮(东南形胜)》精品教案 【引言】 《望海潮》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代表作,被誉为“经典名篇”。这篇文章描写了家乡的繁华景象和海上商运,自然景色和社会经济情况相互交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福建泉州市的繁荣景象。本篇文章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了情感和思想,且充满了生命力,能够引发思考与共鸣。本文以高二选择性必修下《望海潮(东南形胜)》一课为重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望海潮》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文章结构、主旨、核心词汇和句式,并理解其文化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解释文本,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通过创设情境、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和交际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展现福建泉州市的地理、人文和经济方面的文

化内涵,使学生爱家乡、了解与本地相关的文化元素。 【教学内容】 一、教学重点:文章结构、主题、词汇及句式。 二、教学难点: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 提问:谁是文学巨匠,创作了《望海潮》这篇经典文章? 2. 分组交流:请学生围绕海浪、船只、市井、社会经济等方 面的词汇展开自由讨论。 二、课堂教学 1. 呈现难点:如何更好地表达文化内涵。 2. 分析主题:通过文本分析,总结出文本的主题。 3. 理解词汇:通过查找和理解精选词汇,理解其内涵和用法。 4. 解读语言:通过学习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分析句式:探究产生中心句子的因素,分析句子在表现中的作用。 三、课后拓展 1. 分角色讨论:学生担任角色,谈论人物在文本中的性格特点。 2. 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古诗词、史书资料等,更好地了解福州泉州市的地理和文化。 【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理论学习和课堂实践中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和技能。他们对《望海潮》文本的文化内涵和目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课堂交流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了他们的协作和沟通技能。本节课能够激发学生对家乡福州泉州市的兴趣和热爱,并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将学生的学习贯穿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从而提高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课堂活动,学生不仅能更深入地理解《望海潮》的文章结构、主题、词汇及句式,而且通过分角色讨论和课外阅读等方式加深了对福州泉州市的地理和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想品德素养。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

《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3篇

1、《望海潮》公开课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了解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词的音律美,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炼字的艺术,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是学习重点,欣赏词中铺陈描述的表现手法,感悟词的壮阔优美的意境,初步分析概括词的艺术特色是难点。 【教学方法】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尝试欣赏 【辅助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宋词的常识:词牌名、词题、小令、中调、长调、婉约派、豪放派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柳永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被称为北宋婉约派正宗。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望海潮》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二、配乐朗读,读出节奏,感受语言美。 【学生朗读后,教师指导节奏、用韵,配合多媒体图片音乐交互效果,示范朗读,然后指导学生配乐诵读,读出美感——一读体验,二读示范,三读品尝】 三、知人论世,了解背景,感悟词意。 【学生初步概括分析作品的主要意象(内容)和风格,简介背景,体会词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由发言,只要言之有理,大意解读准确即可。老师有针对性地适当引导,在语言表述规范上作示范,不作过分硬性的定评】 【上片】写杭州城的优美风景与繁荣景象。“形胜”、“繁华”是点睛之笔,概括全篇。 【下片】写西湖景区清秀迷人的湖光山色与官同游同乐的愉悦祥和气氛。(形胜、繁华)【移步换景的描写方法,由景到物、由物到人的描写顺序,起承转合的典型结构】【背景】 这是一首投赠词。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往京城开封应试,路过钱塘(今杭州)赏观钱塘江大潮,游览西湖胜景,想拜访任两浙转运使的好朋友孙何,又很难见到他,于是自创新曲,谱写了这首《望海潮》。让青楼歌伎传唱,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 【风格】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 这是望海潮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望海潮教案一等奖第1篇 教学目标 《望海潮》教学设计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学习诗词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 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宋初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品味诗词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学习炼字方法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诗中铺陈的表现手法 学习方法 1、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反复诵读,感悟体会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令人魂牵梦绕,展开柳永的望海潮满眼一派商似繁盛的承平气象,富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美的景致,美的画面,美的笔调,美的神韵,美的音律,柳永在这里告诉我们什么叫真正的美,脱俗的美。 二、知识积累 1、词牌介绍 2、作者介绍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 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词作《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3、背景介绍 宋真宗咸平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好任两浙转运使,柳永想拜访他,但当时官府之家门禁极严,柳永一个平民是很难到孙何家去拜访的,柳永就写下了这首词,并使其在青楼被广泛歌唱以使孙何知道,第二天孙何就亲自前往见面。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整体感知.反复诵读 1、请同学听朗读录音(仅为参考找出瑕疵) 2、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感知大意(交流以什么样的语调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读)

望海潮教案

望海潮教案 关于望海潮教案三篇 望海潮教案篇1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夯实基础 1、关于“词”: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2、宋词风格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3、词按字数分为 单调――一片(阕)小令――(58字以内) 双调――两片(阕)中调――(59―90字) 三叠――三片长调――(91字以上) 四叠――四片 二、创设情景,导入解题 1、播放杭州风景图,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江南胜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而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有天赐美景,八月钱塘,西湖秀色。钱塘大潮是晴空排浪、怒涛卷霜雪的黄钟大吕,西湖美景则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丝竹管弦。杭州的美景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公元1158年的一天,当金代第四位皇帝完颜亮读完一首赞美杭州的词作后,“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一统天下的愿望更加迫切,隔年便以60万大军南下功宋。而他当时所读到的这首词就是100多年的词人写的《望海潮》。当然,若说是一首词引发了一场战争,难免有些牵强附会,但这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柳永这首词的影响之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望海潮》,再度领略古都杭州的繁华与美丽!

2、作者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47岁才中进士,做过几任小官,终官于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中寻求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内容上,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女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愁思。 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时人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3、写作背景 学生介绍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补充介绍:宋真宗咸丰末年,柳永从家乡前往京城开封应试,途经钱塘江(今浙江杭州)。柳永与孙何是布衣之交,此时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写下了《望海潮》这首词,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所以这是一首投赠词,目的是得到地方长官的召见和赏识。 三、合作探究,诵读鉴赏 (一)一轮诵读,因声求气 1、到底是怎样的一首词能够吸引地方长官孙何的注意,使得柳永能够顺利和故人相见呢?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视频朗诵,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断句,感受意境,初步体味作者的情感。 2、标出注音 参差(cēncī)天堑(qiàn)珠玑(jī) 罗绮(qǐ)重(chóng)湖叠�t(yǎn) 羌管(qiāng)钓叟(sǒu)千骑(jì)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形胜:地理形势重要。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品读词中双城,体悟城市诗意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 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品读两首词的意象,体会词的不同意境及手法特点。2.能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词人情怀,理解词作的文化价值。3.能发现自己生活的城镇的诗意并选择一定方式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比较两首词在意境和写作手法上的不同,掌握比较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联系写作背景,感悟词人情怀,理解词作的文化价值。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任务思考这两首写宋城的词有什么相同或不同之处,你更喜欢哪一首。查阅资料,了解扬州和杭州这两座城市在宋代的发展与地位。 课堂导入城市的诗意(1分钟)有没有一座城市或乡镇曾经触动过你的心灵,让你产生过忧愁、喜悦或其他情感体验?如果你曾被触动,这座城市就在你眼中具有了诗意。本节课通过对两首宋词的对照欣赏,启发我们去发现并表达一座城市的诗意。这两首写城市的词给你的感受一样吗?你觉得哪一首更具诗意?学生选择,代表简答。引导学生进入寻找诗意的情境 任务一:立足意象意境,比较词作异同活动一:连线,回顾并比较内容(6分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种不同感受呢?(内容、形式)先来回顾两首词的内容,比较它们在内容上的异同。1.根据提示,用原词句填空(或连线)。《望海潮》总写地理位置、社会地位及长期繁荣的历史:总写城市风貌:地理优势:商业经济状况:西湖风光:百姓生活:长官生活:感慨寄怀:《扬州慢》城市地位、声名:城市总体景象:城市遭遇:傍晚景象:联想昔日景象:城市夜景:可制作内容连线复习梳理内容大意 2.内容比较:同:城市身份地位、城市总体印象、城市自然风

1《望海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1《望海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 必修下册 《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把握词的思想内容。 2.体会本文“点染"的艺术手法。 词的知识 1.词产生于(隋唐),兴盛于(宋),是一种可以合乐歌唱的新诗体。 2.因词是诗的变体,故又称(“诗余”),因词“合乐而歌",故又称(“曲子”)或(“曲子词"),因词的句子往往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3.(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词的主要内容,(词牌)是一首词调的名称,它决定词的(句数)、(字数)、(平仄),一首词可以没有(标题),但绝不可没有(词牌)。 4.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中调)、(小令)、(长调),其字数分别为(58字以内)、(59—90字)、(91字以上)。 5.按作家风格流派,宋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其代表作家(词人)分别是(苏轼) (辛弃疾)等;(柳永)(姜夔)(李清照)等。 背景介绍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这是一首投赠之作。是他从家乡福建崇安赴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宜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时的赠词。当时,孙何徙两浙转运使,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故柳永作词相赠,以博得孙何的称扬和赞誉。可见,柳永有升迁之意,只是一生潦倒不得志。 手法介绍 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说的是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染”。 点染:本是国画的术语。绘画时,有的地方点,有的地方染,从而绘出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 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指的是作者在有些地方抽象的评点(总写),

有些地方具体的描述(分述),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用景物来渲染。 如:《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出离别的冷落;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用景物来渲染。 课堂安排 导入: 古希腊神话中,海伦因为美丽,而引发了特洛伊战争;中国的历史上柳永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引发了金主完颜亮投鞭渡江之志。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首著名的《望海潮》。 课堂活动一:反复吟咏,感受词的音律美,感悟词的意境美。 (一)诵读部分: 1.教师范读,学生标记不熟悉的注音。 2.学生自由朗读,熟悉词,体会词描绘的意境。 3.个别学生朗读,教师做朗诵指导,最后总结本词应该注意的诵读点。 明确:上片词句短小、如“怒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的而有气势的词语,音调急促。下片文字优美,词曲变长,节奏要平和舒缓,读出心旷神怡之感。结尾祝愿之辞要读的恳切。 (二)词的意境美 1.欧阳修曾经也写过杭州的美 钱塘自五代时,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写了那几个方面的美? 明确:生活和平富足安乐景色优美贸易昌盛 2.欧阳修用粗笔勾勒出杭州的盛美概况,对照课文,柳永在上半阕是描写的杭州美在何处? 明确: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3.找学生发挥想象,扩写一下。

1《望海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望海潮》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望海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感受词的韵律美。 2. 品味典型意象,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3. 感受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品味典型意象,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词中壮阔优美的意境。 2.感受杭州物阜民丰的盛景,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1.齐读本词,读准字音 2.个别诵读,朗读指导 3.教师范读,语气节奏 4.自由诵读,把握情感 二、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请找出最能体现词人写作意图的一个字。(夸) ①夸什么地理方位自然风光都市繁华民生安乐 ②怎么夸 2.请赏析你认为本词写得最好的一句。上阕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引导学生关注“意象"“炼字”“手法"“想象”)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升格为“品味典型意象"“推敲精彩词句”“鉴赏表现手法"“展开合理想象”)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小结:作者点面结合,向我们展示了气势阔大的钱塘三重美,第一重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美在雅致; 第二重美,江涛翻卷,天堑雄伟,美在气势; 第三重美,珠宝众多,服饰精美,美在富有。 风光旖旎,风情万种,动静结合,气象万千,堪比豪放词风。带

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这首词的上阕。下阕请赏析下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形成赏析文字。(先自主赏析,再小组合作)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小结:作者一句一景,向我们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杭州三重美,第一重美,目之所遇,西湖四时,湖木花树,美在风景; 第二重美,民俗风情,昼夜笙歌,怡然自得,美在生活; 第三重美,官民同乐,政通人和,和谐共生,美在和谐。天堂有多美?大概就是杭州这样吧吧。带着这种感情,齐读一遍这首词的下阕。 三、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3.在这首词中,钱塘的壮美、西湖的秀美、都市的华美、生活的甜美令人深为赞叹和向往,柳永如此情致,在夸谁呢,又是为何夸呢? 投赠诗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 苏辙的《上枢密韩太尉书》 李白的《与韩荆州书》) 带着理解和感情,背诵这首词。(配乐诵读) 四、布置作业 读《鹤冲天》,识得柳永傲骨肝胆;读《望海潮》,识得柳永另类豪放; 读《雨霖铃》,识得柳永婉约缠绵;读《戚氏》,识得柳永一生凄凉。 请同学们课下诵读柳永的这些词作,体会不同风格的柳词。 板书设计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 设计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斟酌字句,积累词语,品评古诗词之味,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2. 揣摩意象,体察意境,探究虚实相生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感受诗歌的感情力量,获得阅读鉴赏的审美体验。 3.把握诗词蕴含的文化精神,探讨其当代价值,认识古诗词的思想意义和审美价值,培育家国情怀。 【教学重点】 赏析两首词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异同,明确城市兴衰折射历史的兴亡悲情和词人的家国情怀。 【教学难点】 研读赏析两首古诗词,品味咀嚼其中丰富的意蕴,提高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柳永的《望海潮》是文学史上第一篇直接以城市为写作对象的词,南宋姜夔自度曲《扬州慢》也是直接以城市为题材的词。这两首以城市为表现对象的宋词,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尽管内容不同,意趣相异,但都是怀古伤时的城市主题佳作。今天我们来细细品味这两首经典宋词。 二、文本研讨 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阅读《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圈画关键词语,整体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1.放声朗读这两首词,读后交流:你的阅读感受是怎样的? 朗读指导:诗歌有和谐律动的声韵之美,不同的韵脚可以帮助表达不同的情绪。柳永和姜夔都是深谙音律的词人,请找到《望海潮》和《扬州慢》的韵脚,并朗读体会。

⑴《望海潮》压ua韵,韵脚是:华、花、娃、霞、夸——这些音是直喉音,开口呼,读起来气脉无阻,轻快自如,表达自由、繁华、百姓安乐、喜气洋洋的感觉。 ⑵《扬州慢》压ing韵,韵脚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2.学生分享感受,完成下面表格。 3.这两首的感情不同,意境迥异,这是什么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入学习活动二。) 学习任务二:比较意象,探讨意境 阅读古典诗词,要把握作品中意象的特点,揣摩其组合方式,体会独特的意境。《望海潮》(东南形胜)和《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词意象选取不同,组合方式不同,所呈现的意境也截然不同。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品味,比较词人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1.概念阐释、回顾知识,探讨意象和意境的涵义。 意象,是蕴含主观之“意"的客观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诗人对某个具体的事物或景物(象)赋予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意),由此抒发感情、寄托思想。 意境,即由多个意象连缀而成的完整画面,是诗词中描绘的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境既包含诗人笔下描绘出的不同景物组成的具体图景或环境氛围,也包含诗人寄托在这图景或氛围中的思想与情感。 意象的选择是写作诗歌的基础,将不同意象进行组合搭配,构成浑然统一的意境,从而表达具体的思想情感,就是作者写作诗歌的过程。通过对意象的揣摩和对意境的体察,把握诗歌的主旨,是鉴赏古典诗歌的重要方法。 2.对比阅读《望海潮》《扬州慢》,找出词中的意象,完成表格,体察意境之差异。 学习任务四:探讨《望海潮》和《扬州慢》中的虚实相生 分组研讨《望海潮》和《扬州慢》中的“虚"与“实”,以及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