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

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
熔化和凝固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实验名称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目的 探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温度计、秒表、海波、蜡等 实验步骤及数据记录 (1)参照图组装好实验器材。

(2)点燃酒精灯开始加热。

(3)待温度升至40℃左右,每隔1min 记录一次温度,待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4)把海波换成蜡的碎块再做一次上述实验. 数据记录:

时间/min 0 |

1

2 3 4 5 6 7 8 9 海波的温度

/℃ | 蜡的温度/℃

数据处理:

海波 石蜡 【

~ 44

48 52 56 60

温度/℃ 44

48 52 56 60

0 1 2 3 4 5 6 7 8 9 0 1 2 3 4 5 6 7 8 9

实验结论:

有些物体在熔化过程中尽管不断吸热,但温度却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这类物体叫。

有些物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不断上升,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物体叫。

,

实验拓展:

1.实验中,我们把装好的固体物质放入热水中加热,但事实上我们可以不用热水而是直接用火烧来进行加热。为什么我们不那样做而是用热水浸泡来加热呢

2.我们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设定为0℃,这是什么原因呢大致画出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

温度(℃)

时间(s)

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 一、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FG:固态(放热降温) 该图说明:①该物质是晶体。②晶体的熔点等于凝固点。③该物质熔化和凝固过程温度都不变。 (4)晶体熔化必要条件:温度达到熔点、不断吸热。 (5)有关晶体熔点(凝固点)知识: ①萘的熔点为80.50C。当温度为790C时,萘为固态。当温度为810C时,萘为液态。当温度为80.50C时,萘是固态或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都有可能。 ②下过雪后,为了加快雪熔化,常用洒水车在路上洒盐水(降低雪的熔点)。 ③在北方,冬天温度常低于-390C,因此测气温采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水银凝固点是-390C,在北方冬天气温常低于-390C,此时水银已凝固;而酒精的凝固点是-1170C,此时保持液态,所以用酒精温度计)。(6)熔化吸热的事例: ①夏天,在饭菜的上面放冰块可防止饭菜变馊(冰熔化吸热,冷空气下沉)。 ②化雪的天气有时比下雪时还冷(雪熔化吸热)。 ③鲜鱼保鲜,用00C的冰比00C的水效果好(冰熔化吸热)。 ④“温室效应”使极地冰川吸热熔化,引起海平面上升。 4、凝固【重点】 (1)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凝固的过程需要放热。 (2)凝固现象:①“滴水成冰”②“铜水”浇入模子铸成铜件 (3)凝固规律 ①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凝固过程中,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4)晶体凝固必要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不断放热。 (5)凝固放热 ①北方冬天的菜窖里,通常要放几桶水。(利用水凝固时放热,防止菜冻坏) ②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钢水凝固放出大量的热) 5、热传递:热量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热传递的条件是要有温度差。 注:热传递必须要有温度差,就像开空调的卧式没有关门,而客厅的“热空气”就传递到卧式,使得卧式的温度上升。所以为了节能,我们开空调时要关好门窗,早上要开窗通风。

《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

《熔化和凝固》 教学设计 西城区北京四中李丽娟 教学设计思路: “物态变化”一章研究了物质常见的3种状态间的6个变化。虽然这节课位于第四章的第二节,但“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即将要学习的六个变化中的第一对变化。本节教学的关键是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的数据分析,所以完成晶体、非晶体熔化实验是本节课的前提。这节课中,学生是第一次在一个实验中使用如此复杂的仪器,第一次观察和记录如此多的现象和数据,第一次学习用图像的方法分析数据找规律,所以,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完成这个探究实验,获得有效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教师认为,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学生如果每一个探究的环节都在课堂里进行,教学任务是完成不了的,所以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环节提前布置由学生在家完成,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写出部分的实验报告,课堂上直接进行交流。另外,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实验获得固体熔化的实验数据,画出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所以本节课中暂不训练学生组装实验仪器的能力,教师事先调整好实验装置,做实验前先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学生只需将“熔化和凝固实验器”装入大烧杯的热水中就可以进行实验了。这个实验中使用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器”及采用“水浴法”加热,很好的解决了海波受热不均的问题,使固液共存的状态可以清楚地被记录下来,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为了能够在有效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还将全班分成两个大组,分别、同时进行海波和石蜡熔化过程的探究。具体教学环节如下: 本节课先用温度计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既复习了旧知识,也引起学生对冰熔化时温度的关注。实验的器材外观很大,教师在上课前将实验装置摆放在正对实验室门口的位置,引导学生进实验室的时候先读出温度计的示数,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此演示实验还隐含着本节课的知识--晶体的熔化。 新课引入时,通过丰富、漂亮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物质的不同物态,再由两个生活中常见的对比实验引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熔化和凝固”,展示“铁熔化为铁水”的图片,提出本节课的探究课题:“探究固体熔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学生先展示和交流提前预习完成的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验,教师在这节课中将利用温度传感器与学生一起完成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时,将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图像法,这是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重点。教师采用先由学生初步分析,互相讨论、补充,教师一边引导的方式得出初步的结论,再带领学生整理、归纳,得出晶体熔化温度变化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怎样看物理的图像,怎样分析物理的图像,怎样从图像的分析中找到规律,体会出图像直观,形象的特点。接下来由学生自行分析石蜡融化的图像,巩固落实图像法。通过对比海波和石蜡熔化时的图像,得出固体可以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通过分析,是学生了解熔化的条件;通过资料表查出海波的熔点,引导学生对比所作实验,继续思考、做出评估;通过资料表查出冰的熔点,再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呼应开篇,提出问题:“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与冰的多少有关吗”?引导学生观察冰变少了,但是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还是00C,加深对熔化过程的理解;教师视频展示课前做的“水的凝固”实验,并展示教师记录的数据,学生根据实验数据验证自己的猜想,教师再展示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加深对熔化和凝固图像的理解。 最后布置学生在家完成“水凝固和冰熔化”的实验,做出水凝固和冰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并查资料,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

时分的认识_说课稿文档

《时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时、分的认识》 2、教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钟面、会读整时、几时半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对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形成时间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教材将时、分放在一起,是为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好的认知时间,为以后学习秒的知识打好基础。因此处理这部分知识既要精又要细。 3、教学目标: 根据对上述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及年龄特点,我制订了以下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观察及操作活动,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是怎样记时的;知道1小时=60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概括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学习、互动。使学生不仅在知识上,而且在交流合作、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提高。 3.情感目标:在活动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感受到时间的重要性,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教学难点:正确地读出钟面的时刻,理解时分之间的进率。 5.教学准备:教师:课件和钟表 学生:小钟表,感受一分钟有多长的用具(口算题卡)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喜欢观察和动手操作,但是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针对这一特点,我注意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说教学模式 这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新课教学,利用学生已有经验生疑引探,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发现为主,教师合理引导为辅;遵循学生认知特点,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教学时分的进率以及认读钟面上的几时几分,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合作交流。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理念,结合本课特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2、操作体验,获取新知。

八年级上册物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知识点总结

熔化和凝固 有疑问的题目请发在“51加速度学习网”上,让我们来为你解答 51加速度学习网整理 一、本节学习指导 本节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实在是太多,希望同学们勤奋些,当然理科的记忆不像文科那样可以的去背什么,而是多带着探索理解性去记忆。本节特别要注意晶体、非晶体的融化、凝固的异同。还要小心别把“熔化”写成“融化”。 二、知识要点 1、物态变化 通常情况下,物质存在的形态有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样变化称为物态变化。 注:物态变化时,既要关注温度的变化,又要关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情况。 2、固体的分类 (1)晶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熔点)。如海波、冰、食盐、萘、石英各种金属等。(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无熔点)。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 注:判断晶体和非晶体的关键是,看物体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而非晶体没有,初中考得最多的非晶体是:玻璃、蜡烛的蜡。 3、熔化【重点】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的过程需要吸热。 注:融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比如冰化成水这个过程,我们说冰在融化,这个过程是吸热过程,好比冰需要吸收热量才能融化一样。 (2)熔化现象:春天“冰雪消融”,炼钢炉中将铁化成“铁水”。 (3)熔化规律: ①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 ②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要不断地吸热,且温度不断升高。 注:在遇到这种曲线图时我们要会从中读出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上面两个图,图1是晶体熔化的折线图,纵向表示温度,横向表示加热时间。我们的曲线起点并没有从0开始,因为物体本身在加热前就有一定的温度,当温度达到48℃时,呈水平直线,说明在这段时间物体的温度恒定,达到熔点,后来温度继续升高,说明开始汽化。图2是非晶体的融化,蜡的温度在不断的升高,却始终在慢慢融化。 例:晶体的熔化图像(ABCD段)和晶体的凝固图像(DEFG) 分析: AB:固态(吸热升温) BC:固液共存(熔化过程,温度不变,继续吸热) CD:液态(吸热升温) DE:液态(放热降温) EF:固液共存(凝固过程,温度不变,继续放热)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J.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牛-乙]冰是固体,水雄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本节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时分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王老师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和小闹钟,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听了这节课后,具体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三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就通过“心有灵犀”的小游戏,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随后几个环节,王老师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特别是认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又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板书非常清晰,同时,教师特别注重课件和模型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了学具—钟表模型和闹钟,为学生提供了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和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相对数学知识这条明线来说,较少得到教师的重视,较容易被教师忽视。然而王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在关注了这方面。这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已较为成熟。教者在这一堂课里并没有过分的追求技能的机械化熟练,而是通过活动,辩论向学生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像这样子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为目标的教学,长期下去,学生将终身受益。

物态变化典型例题

物态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的物理量.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________性质来测量温度的.温度计上的符号℃表示采用的是__________温度,它把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____________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答案:冷热程度,液体热胀冷缩,摄氏.冰水混合物,1标准大气下沸水. 【例题2】观察下图完成下列填空: (1)名称:甲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 (2)用途:甲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 (3)所用液体:甲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 (4)刻度范围:甲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 (5)最小刻度值:甲________,乙_________,丙__________. 答案:(1)体温计,寒暑表,实验室用温度计; (2)测体温,测气温,实验室用来测液体温度; (3)水银,酒精(或煤油);煤油; (4)35℃~ 42℃,-30℃~ 50℃,-20℃~ 80℃,

(5) 0.1℃、 1℃、 1℃. 【例题3】- 8.6℃读作_________,它比- 16.8℃高_________. 答案:负8.6摄氏度(或零下8.6摄氏度), 8.2℃. 【例题4】一支体温计的示数为 39.5℃,一位同学没有甩过就给体温正常的自己测量,这时体温计的示数是___________. 答案: 39.5℃. 【例题6】体温计测人体温时,离开人体后_________表示人体温度,普通温度计离开被测物体后_________表示该物体温度. 答案:仍能,不能. 【例题10】甲、乙两支温度计,玻璃泡里装等量的水银,甲温度计的玻璃管的内径比乙粗,若两支温度计的分度值相同,则________的刻度更密一些.用它们测同一液体的温度,则_________测得更准确些. 答案:答案:甲、乙点拨:由于两温度计的玻璃泡内装等量的水银,故当它们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时,水银膨胀或收缩的体积相同.根据,内径粗的温度计液柱短,内经细的温度计液柱长,它们表示的温度是一样的.内经粗的刻度更密些.若用这两支温度计测同一物体的温度,由于内径细的分度值间隔大,估计范围大,误差小,故内径细的测量更准确些. 【例题11】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有一定的熔点,________没有一定的熔点. 答案:晶体,非晶体. 【例题12】如图所示,为某晶体的凝固曲线,从A到D整个过程是________的(选填“吸热”或“放热”),在AB段物质处于_________状态,BC段是个________过程,物质处于_______状态,其对应的温度 48℃代表此晶体熔液的_________,CD段物质处于__________状态.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初二物理物态变化知识点总结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50℃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声悬浮实验

实验四十四 声悬浮实验 【实验目的】 1. 观察声悬浮现象,并利用声悬浮现象测量声速; 2. 用驻波法(共振干涉法)和时差法测量声速。 【实验方案】 一般地讲,弹性介质中的纵波都被称为声波。频率在20~20000Hz 之间的声波,能引起人的听觉,称为可闻声波,也简称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叫做次声波,高于20000Hz 的叫做超声波。 介质中有声波传播时的压力与无声波时的静压力之间有一差额,这一差额称为声压。声波是疏密波,在稀疏区域,实际压力小于原来的静压力,声压为负值;在稠密区域,实际压力大于原来的静压力,声压为正值。以p 表示声压,则有 )sin(kx t p p m --=ω (1) 其中,ω=2π/T ,为声波的角频率;k =2π/λ,为声波的角波数;而声压振幅 ωρuA p m = (2) 其中ρ为介质密度,u 为声波波速(简称声速),A 为声波振幅,ω为声波角频率。由(2)式可知,声压的大小由4个物理量来决定。因为声速的大小仅由声波传播时所经过的介质来决定,所以在传播介质一定的情况下,声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声波的振幅和频率。 声强就是声波的强度,即为 u p uA I m ρωρ2222121== (3) 声悬浮是利用高强度声波产生的声压来平衡重力,从而实现物体悬浮的一种技术。由于驻波产生的声压远大于行波,所以声悬浮实验普遍采用驻波。 一个最简单的驻波系统可由一个声发射端和一个声反射端构成,即形成一个谐振腔。发射端到反射端的距离L 是可调的,以满足驻波条件。如果将声场近似看作平面驻波,则驻波条件为 3212,,,==n n L λ , (4) 发射面和反射面是声压的两个波腹,声压波节位于λ/4,3λ/4,5λ/4,…处。在声压波节处,声辐射力具有回复力的特性,即一旦样品有所偏离,就会被拉回原位置,所以声压波节就是样品的稳定悬浮位置。因此可以悬浮的样品数应为n 个,且两个样品之间的距离为λ/2。通常,选择声波的传播方向与重力方向平行,以克服物体的重力。较重的物体,其悬浮位置会偏向声压波节的稍下方。 以悬浮一个半径为r 的小球为例,若平面驻波的声压为 ) sin()cos(t kx p p m ω= (5) 则它在小球上产生的声辐射力为 )2sin(265322kh r p F m ??? ??=λπρωπ (6)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梳理(苏科版)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梳 理(苏科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初二物理上册(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八年级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判断标准:物体是否振动。人听到声音的条件:声源→介质→耳朵 2.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一般情况下传播速度,V固体>V液体>V气体(V软木比较特殊);声音通过介质传播,传播介质有几种,就能听到几个声音。 3.一般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4.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 5. 回声的产生:回声到达人耳与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时,人能够把原声与回声区分开,就听到了回声,否则回声与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二、乐音的特性 乐音通常是指那些悦耳动听、令人愉快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有规律振动产生的。 乐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1.声音的强弱叫作响度。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例 如:轻声细语,扩音器等都说的是响度。 2.声音的高低叫作音调。音调由声源振动的频率(振动的快慢)决定,频率越 高,音调越高;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例如:这首曲子的音太高,其中音就指的是音调。 3.根据音色,人们能够分辨不同声源发出的声音(由于它们的材料不同、结构 不同)。例如:人们通常通过辨别音色,来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三、噪声 噪声通常是指那些刺耳难听、令人厌烦的声音,它是声源做无规律振动产生的。

用声强级来客观的描述声音的强弱(指声音的响度),它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dB),声强级为0dB的声音,人耳刚刚能听到它;90dB以上的噪声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 噪声的控制或减弱噪声的办法: 1.在声源处采取措施。例如:安装消声器,禁止鸣笛等。 2.在声音传播途中采取措施。例如:道路旁种植的行道树、高架桥旁的隔音 屏。 3.在人耳(接收)处采取措施。例如:戴耳塞、耳罩、头盔。 四、超声波与次声波 人耳能听到的声音叫作可听声波,它的频率范围通常为20~20000Hz.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作超声波。 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超声波的应用: 1)声纳----探测海洋深度、鱼群、礁石等 2)B型超声仪---观察内脏器官及胎儿,帮医生诊断。 3)超声探伤仪---探查金属内部的裂纹。 4)超声波测速仪---测量物体速度。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作次声波。 次声波的特点: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 声波既能够传递信息,还能传递能量 第二章物态变化 一、温度的测量物态变化 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常用的温标是摄氏温标,单位是摄氏度(℃)。 ★温度计的正确使用:(1)测量前,应了解温度计的量程(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一小格表示的温度值);(2)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热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部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观课评课】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时分的认识》观课报告 《认识时分》是在一年级上册认识钟表,会看几时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是很抽象的概念,很不容易被理解,解连俊在教学这节课的时间,很好地利用了课件,利用钟面的模型,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掌握概念和知识。听了这节课后,具体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课一开始就通过一个小谜语的活动,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 随后几个环节,教师先让学生认识钟面,特别是认识了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间又有5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60个小格,还通过课件一一让学生去数一数。使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更全面地认识了钟面,并且也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然后再引导学生认识时分,使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随后通过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走动,得出结论:1时=60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板书非常清晰,同时,教师特别注重课件和模型的演示,让学生去观察,在观察、思考中理解。 二.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必须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理解、感悟、发展,而不是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去获得的。”根据这一理念,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了学具———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和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与灵魂,相对数学知识这条明线来说,较少得到教师的重视,较容易被教师忽视。然而解老师的这堂课很好在关注了这方面。这堂课的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里已较为成熟。教者在这一堂课里并没有过分的追求技能的机械化熟练,而是通过活动,辩论向

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 2.知道熔化过程中吸热,凝固过程中放热; 3.知道晶体有一定的熔点,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4.会查熔点表. 5.通过晶体熔化实验,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1.引入新课: 方法1: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本节教材开头提出的:“黑龙江省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这个问题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联系了上节讲过的温度计,又可用来导入新课,而且具有实际意义。 方法2:从生活事例引入。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冰,一会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由此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学习新课的过程应当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组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提高能力目的。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可采用两种方法: 方法1:启发讲解式。教师边做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边讲解。在讲台上,组织部分学生做“海波(或冰)的熔化”实验,组织另一部分学生做“松香(或蜂蜡)的熔化”实验。在老师的引导下归纳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方法2:科学探究式。在教师的组织下,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写出实验报告。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熔点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没有固、液共存状态”。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熔化和凝固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的认识》说课稿

《时分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时分的认识》是苏教版第二册第8-10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整时的认识,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以及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先教学整时的认、读、写,再教学时间单位时和分的认识,以及时、分之间的进率。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材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这部分知识学习之后,将为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基础,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 (2)过程与方法: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知道1时=60秒。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时间单位时、分,初步建立1时、1分的观念。知道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难点:自主探索时、分之间的进率关系,建立1时、1分的观念,能看钟表准确地说出经过的时间。 说教法、学法 数学《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低年级学生的年龄、认知特征,紧紧抓住课堂知识的结构关系,遵循“直观认知――操作

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一一物质的状态及其变化典型例题 【例题1】物质通常存在________ 、______ 和_____ 二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物质存在 的形态可以发生变化。 答案:固态,液态,气态。 【例题2】物质可以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 。 答案:物态变化。 【例题3】去年冬季我地气温最低达- 5C,正确的读法是 A、负5摄氏度B 、负摄氏5度C 、摄氏负5度D 、零下5度答案:一5C可以读成负5摄氏度和零下5摄氏度。 【例题4】在制作液体温度计时,为了提高温度计的准确程度,下面措施可行的是 A、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B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C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粗一些; D玻璃泡的容积做小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 分析:液体水银温度计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因为水银的热涨冷缩,而且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适当的将玻璃泡的容积做大一些,玻璃管内径做细一些,可以提高温度计 的准确程度,细微的体积变化能够清楚的在刻度上显现。 答案:A 【例题5】一只温度计,虽然它的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标度却不准确,它在冰 水混合物中的读数是-7 C,在沸水中的读数是103C。 (1 )这只温度计的分度值是______ C , (2)当它指示气温是5C时,实际温度是________ C。 分析:因为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是均匀的,这个温度计在一7 C?103C之间一共是110格,表示0 C?100 C,列式为:100C+ 110~ 0.91 C,则每个分度的值是0.91 C。当它度数是5C 时,实际的温度应该是(5 + 7)X 0.91 C= 10.9 C。 答案:0.91 C / 格;10.9 C 【例题6】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做_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叫做________ ,这是个_______ 热过程。 分析: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是熔化,这是一个吸热过程,从液态变为固态,这是凝华, 这是一个放热过程, 答案:熔化,吸,凝华,放。 【例题7】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_______ ,这个温度叫做该物质的__________ ,同一种晶体的 ________ 跟它的_________ 相同。 分析:晶体有固定的熔点,当晶体温度达到熔点时,如果继续吸热,晶体开始熔化,此时温度不

熔化和凝固经典练习题

第2节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 D.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E.可能是液体 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 -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5.将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则() A.冰增加 B.冰不变 C.冰减少 D.都有可能 7.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均可 8.如图是探究冰的熔化实验,当烧杯里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冰() A.也溶化一半 B.不溶化 C.无法判断 9.钨的熔点是3410℃,那么在3410℃时处于下面哪种状态 [ ] A.固态B.液态 C.固液共存态;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冰面加大压强时,它的熔点将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都不对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温度是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 A.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若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把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室外,混合物的温度将是 [ ] A.等于0℃ B.高于0℃ C.低于0℃ D.无法确定 14.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 ),过了一段时间 [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5.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 ] A.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C.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D.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16.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3.2熔化和凝固知识点

3.2熔化和凝固 一、物态变化 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说明:注意区别溶化和溶化 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是一种物态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加热。所以用“火”旁“熔”,例如加热冰熔化为水,蜡加热要熔化。 溶化指固体溶解,是某固态物质,在另一种液态物质分散成单个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此过程不需要加热,但是必须有液体,所以用三点水旁“溶”,例如把糖放在水中溶化成糖水。 二:固体熔化和凝固时的温度变化规律 1、注意:酒精灯外焰加热,水浴加热、并且加热的过程中要用搅拌器不断地搅拌冰块或者 海波(被加热物体受热均匀)。 2、现象: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上升,当温度达到48℃时,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 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直到熔化完后,温度才继续上升。停止加热,变成液态的海波又逐渐变成固态,温度还是始终保持在熔点不变,等到所有的海波全变成固态时,温度才又继续下降。 石蜡的熔化过程则不同,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石蜡由硬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停止加热,由稀变软,又变成固态,温度不断降低。 三:晶体与非晶体 1、根据物质在熔化时有无固定的熔化温度可将物质分为两类: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如海波、冰、石英、所有金属等。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如石蜡、沥青、玻璃、橡胶、蜂蜡等。 2、熔点和凝固点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如冰的熔点是0℃、海波的熔点是48℃、萘的熔点是80℃。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做晶体的的凝固点,同种晶体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 3、晶体熔化需要两个条件:温度必须达到熔点;让晶体继续吸热。晶体凝固也需要两个条 件:温度必须降到凝固点;让晶体继续放热。 4、晶体在处于熔点和凝固点时,可能处于液态,可能处于固态,也可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典型例题】实验改进,如何缩短加热时间?增加水的初始温度。 【典型例题】海波的熔点是48℃,则海波在48℃是所处的状态是() A,一定是固态B, 一定是液态C,固液共存态D,都有可能 【典型例题】利用等质量的0℃的冰冷却食品,通常比水0℃的水效果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0℃的冰熔化成0℃的水的过程中要从外界吸热,熔化成0℃的水后又可以继续吸热,这样0℃的冰就比等质量0℃的水可以吸收更多的热量。 【典型例题】火山喷发是一种十分壮观的自然现象,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黑云母-白云

小学数学优质课《时分的认识》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优质课《时分的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读、写钟面的时刻(用5分5分数的方法),学生知道1时=60分,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善于思考问题的好习惯,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并注意0占位的问题。 3.感受时间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面上的时刻,会认读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教学难点:知道1时=60分,会看分针在各个数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投影仪,实物钟表、钟面模型(同桌两人一个)练习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上个学期,我们认识了整时和半时,老师要来考一考大家,会不会看时间? 1、(出示课件:起床7时)

师:这是小明的一天。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指向7,分针指向12,就是7时) 师:你说的真清楚、准确。 2、(课件显示:晚上睡觉8时半) 师:小明什么时候起床?你怎么看的? (时针走过了8,分针指向6,就是8时半。) 师:同学们,真厉害!已经学会了看整时和半时。 3、(课件显示:读书8时15分) 师:小明在干什么?你知道是什么时间?你是怎么看的? (时针在8和9的中间,分针指向3,就是8时15分) 为什么指向3就是15分呢? (分针走了15小格)你们说得到底对不对,还需要验证。 4、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时、分的认识,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时、分的认识

二、教学时间单位 1、认识钟面 师:仔细观察钟面,同桌合作数一数 1、钟面上有几大格? 2、每大格有几小格? 3、一共有几小格? 生汇报: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师:说的对吗?一起来验证。课件演示:12大格,一起伸出手指数一数。师:每大格有5小格,伸出手指跟着电脑老师数一数。一共有几小格?请你5个5个地个把这个电脑老师数一数。 小结:通过发现和验证,我们知道了钟面上有12大格、每大格有5小格,一共有60小格。 2、认识分 师:分针走一小格是多长时间?(课件演示) 师:分针从12走到1是几分钟?为什么?

中考物理(第01期)考点总动员系列 专题04 熔化与凝固

专题04 熔化与凝固(第01期) 导入:我国南方有一种凉水壶,夏天将开水倒入后很快就能冷却,且一般略比气温低,这是因为这种凉水壶是用陶土做成的,水可以渗透出来,渗透到容器外壁的水会很快蒸发,而水蒸发时要从容器和它里面的水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因而使水温很快地降低到和容器外壁的水温相同,这时,水还会渗透、蒸发,还要从水中吸热,使水温继续降低。但因为水温低于气温,水又会从周围空气吸收热量,使水温不会降得过低,这一过程所涉及到的物态变化时什么呢? 物理知识:熔化,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凝固,晶体和非晶体的凝固特点,晶体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1.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判断物质的物态变化是凝固还是熔化,不能只看最终形成的物质状态,还必须分析变成这种状态的初始状态是什么,熔化的初态是固态,末态是液态;凝固的初态是液态,末态是固态。 典型例题下列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A.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B.加在饮料中的冰块化为水 C.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周围冒出“白气” D.冰箱冷冻室内壁出现白色的“霜”。 【解析】:A、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不是熔化现象;B、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固态的冰块变为液态的水,是熔化现象;C、夏天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棍液化形成小水滴,即“白气”;是气态变为液态不是熔化现象;D、从冰箱冷冻室取出的物品,放一会儿就会在物品上有一层白色的“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为固态的冰晶;故选B.。 【答案】:B. 易错点拨:溶化是指固态物质在液体中分散开来,最后变成液态的现象,如糖在水中会溶化;而熔化是固态物质吸热变成液态物质的现象,如冰吸热变成水。 针对练习1下列现象属于熔化的是() A.湿衣服结冰B.铁水浇铸成零件 C.河水结冰D.雪化成水 1.D 解析:A、湿衣服结冰,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B、铁水浇铸成零件,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C、河水结冰,是液态变成固态,属于凝固现象;D、雪化成水,是固态变成液态,属于熔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