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

1 现有基础与优势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培养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管理、质量监控、技术支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该专业已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人才335人,目前在校生269人。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是院级重点建设专业和院级改革试点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和发展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检测技术与应用、通信技术等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优势共享、资源共享、良性发展的专业群,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优质服务,促进了日照等周边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本专业现有基础和优势如下:

1.建立了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过硬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现有校内专任教师36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5人,双师素质教师28人,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教师21人。骨干教师先后获得厅级、院级“优秀教师”、“师表奖”、“金牌教师”、“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另外,在相关的企业中聘请10名技术专家、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使专业具有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兼职教师比例达到了21.7%。

2.建成了模拟生产现场环境的校内实训场围绕电子产品设计、生产、维护能力的培养,建立了包括电子技术应用、单片机系统的开发应用、物流控制系统、通讯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在内的16个实训室,仪器设备价值

1600余万元。学生的实训按企业实际生产流程进行,使学生得到了准实战锻炼。

3.以校企合作为依托,校外实习实训及时到位近年来,建立了包括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日照港通公司、东营盛泰集团、兖州太阳纸业、日照比特等大中型企业在内的20余家校外实训基地。各实训基地技术力量雄厚,装备先进,管理水平高,企业效益好,具备常年接受学生实习任务的能力。根据教学改革的要求,学校与这些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实现了学生“顶岗实习”的目标,根据产学结合协议,这些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及教师实践锻炼场所,协助做好实习期间的管理工作,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4.“模块化”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根据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专业方向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技能要求,将整个教学周期分成思想道德和职业素质、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应用训练四大模块,各教学模块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将专业知识融入到专业技能训练、校内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订单式培养等实习实训过程中。重点突出各种校内外实习实训、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以“导师制”、“任务驱动”、“现场教学”等教学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将“导师制”、“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引入到教学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工程项目实例展开教学,受到师生的一致欢迎。专业现有院级精品课程6门,出版高

职教材5部,校内实训教材和讲义10部,获教学成果奖3项。

6.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教育取得显著成绩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提出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互补的创新教育模式,广泛开展导师制,利用课余时间开设创新课程,聘请行业专家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科技讲座、成立多个科技兴趣小组,结合各类专业大赛与校园科技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高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及专业扩展能力。近3年本专业学生在省部级以上科技大赛中累计获奖超过17人次,居我省高等职业院校同类专业前列。

2 项目建设目标

2.1 总体目标

项目建设以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辐射周边地区,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人才,为省内外同类院校类似专业起示范作用。通过本项目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使行业主导、校企融合的办学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在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课程改革和建设、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深挖潜、抓内涵,使该专业的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使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2.2 具体目标

(1)深化产学合作,完善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主

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依托行业,创新具有行业特色、工学结合的“2+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共建,人才共育,培养区域经济建设需要的电子信息技术高技能人才。

(2)以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作和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应用为主线,构建创新型高职电子课程体系。在“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基础上,构建模块化、“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实施精品战略,校企共同建设7门工学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

(3)引进和开发共享型、网络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资源库。

(4)采用政府投入、企业捐赠、校企共建等多种途径,完善和拓展电子信息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5)培养一批在山东电子行业具有影响力、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能手和教学骨干。通过3年的建设,使专业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18人,形成专业方向涵盖面较广、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梯队。其中,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8名,在行业具有影响力、擅长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8名,从企业、行业聘请兼职教师达到20人。

(6)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充分发挥专业的示范作用。

3 主要建设内容

3.1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以“工学结合”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

(1)按照企业要求制订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必备的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号的检测与处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变频器应用、单片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电工电子、可编程控制器、变频器、单片机的应用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服务于电子信息产品的生产制造和工业控制领域从事产品或系统的局部设计、调试、安装、运行维护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高技能人才需求调查与分析,提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对应的素质与能力,并将这些素质与能力划分成模块,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对应每个模块分别设置相应的课程和实践环节进行教学和培养。

职业基本能力与技能

图1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解图

(2)确定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

采取模块化教学方法。在模块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重点采取“工学结合2+1”的教

学模式,采取现场教学、实物教学、工学交替、导师制及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重点突出各种校内、外实习实训、企业顶岗实习、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根据以上专业教学思路和教学要求,经过详细的调研和分析,确定如下模块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见图2所示。

①职业基本技能与能力训练。主要包括在电子生产线上从事插件、检验、维修、电子元器件及集成电路的认知与测试项目训练、实用电工与项目训练、模拟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数字电子技术与项目训练、单片机原理与项目训练、电子线路板设计、电子生产工艺实训等单元。学生通过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不仅可以接受严格的职业素质训练,掌握电子元器件识别与应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电子电路制作与调试等技能;使学生明确专业方向,明确本专业应掌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职业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力

职业核心知识与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能力、变频器应用能力、单片机应用能力。

知识支撑:可编程控制原理及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变频器原理与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过程控制应用等。

相关训练项目: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实训、变频器应用实训、单片机技术应用实训等。

职业知识综合应用训练思

相关知识:

职业道德修养、

法律基础、演讲

与口才、应用文

写作、美术鉴

赏、演讲与口

才、摄影艺术、

心理健康教育。

技能素质训练

项目:

社会调查、社会

服务、各种学生

社团活动、义务

劳动、勤工助

学、学术讲座

专业基本技能:计算机应用能力、实用电工应用能力、仪器仪表的使用技能、电子工艺技能、电路板的设计制作能力。

知识支撑: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用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

相关训练项目:专业认知实训、计算机应用训练、实用电工技术实训、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训练、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与训练、电子工艺实训、电子线路板设计实训等。

图2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②职业核心技能与能力训练。主要包括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训、单片机系统的应用与设计实训、变频器实训、可编程控制器应用实训、电子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实训等单元。学生通过专业技能实训,可具备本专业应有的核心技能与能力。

③综合技能应用训练。主要包括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专业扩展能力训练等单元。

安排学生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项目。在顶岗实习期间,企业负责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真实的生产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提高分析、解决生产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

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训主要以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以及专业能力的扩展为核心,把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起来,实施因材施教。

通过创新制作课程对所有学生进行普遍的创新教育,提高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对有潜力、有兴趣的学生通过参加各类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校园科技活动、校园兴趣小组等方式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专业扩展能力;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允许加入到科研项目中,参与具体科研工作,使其在专业创新能力方面得到更大的锻炼。为鼓励学生创新,学校出台专门的政策,给予在科技活动中取得的好成绩的学生表彰奖励,扩大宣传力度,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④实行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融合。从国内知名企业和劳动部门以及信息产业部门职业资格鉴定中心等培训机构引进高级电工、高级家电维修、高级电子绘图员、高级程序设计员、单片机设计师(员)、可编程控制器系统设计师(员)等高水平职业资格认证,开展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培训工作由行业权威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使学生毕业时获得多个技能证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⑤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与训练。将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第一位,并将其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本模块训练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通过各种必修课、选修课、讲座,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开拓视野的同时,提高个人修养,强化个体心理和身体健康;二是通过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义务劳动、勤工俭学等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社交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品质等,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三是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始终贯穿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教育。

3.2 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创新型高职电子课程体系

3.2.1 开发“任务驱动”课程教材及新技术培训教程

(1)“任务驱动”课程教材开发

①实训项目的开发。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对核心课程和主干课程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改革,各门课程以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启发性的实训任务为内容,把必须掌握的知识融会到“任务”中,以“任务”对知识的要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相应的“任务”过程考核机制。实训任务来源于实际电子信息产品,专业课程要求“任务”完整并可再现,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从实际完整产品的需求中分解得到。

②任务的实施与更新。对照课程开发出的“任务”,安排专人组织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成果与教训,将“任务”进行修改更新使其始终贴近生产实际。

③编写“任务驱动”课程教材。根据“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编写图文并茂的新教材,教材要具有生产实用性、趣味性、时代性。任务驱动课程教材建设计划如表2所示。

(2)新技术培训教材编写

为了将专业新技术、新工艺充实到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培训以及专业能力扩展的需要,组织专兼职教师编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教程。主要包括:实用电工培训教程、电子技术培训教程、单片机培训教程、嵌入式系统培训教程、电子设计自动化培训教程、PLC培训教程、电子生产工艺培训教程等。

表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项目课程教材建设计划

3.2.2 引进和开发共享型、网络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资源库

共享型、网络化的电子资源库主要内容如图3所示。

图3 共享型、网络化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资源库

(1)教学资源库内容的整合。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成熟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将分散于教师手中的教学资源收集整理,梳理分类,补充更新,并整理入库。收集国内外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相关教学资源,精心筛选内容,引进比较成熟的部分,消化吸收后,进行内容的翻译、整合工作,至2009年,建成高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研究的资源中心,供全

国同类专业师生共享。

(2)开发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放式教学网站

①结合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重点建设和完善6门核心课程和8门主干课程的全套教学文件。

②开发实用电工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板设计、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应用、自动检测技术等高质量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并建设开放式教学网站。教学网站以课程为单元,提供教学大纲、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习实训任务书和指导书、实训范例及技能训练题库、练习题库、试题库、教学评价系统、网上答疑、教学录像、专业技术资料等内容,并将教学资源库中与该课程相关的内容分类链接。经过三年建设,力争建成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精品课程。

③拍摄实训教学录像片——维修电工操作、单片机应用设计实训。以生产中的技术或技能运用为对象,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摄制,体现生产一线的真实情景,按照生产工艺过程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实施。

(3)电子信息行业技术标准大全库。收集国内外电子信息行业的相关技术标准,按照国家标准、部颁标准、行业标准分门别类,整理入库。国内重点收集相关的国标、部标、行业标准和大型电子企业标准;国外重点收集EIA(电子工业联合会)、IEC(国际电工委员会)、NEMA(美国电器制造商协会)、ITU(国际电信联盟)以及Intel、IBM、APPLE、SIEMENS等大型电子自动化公司在行业内影响较大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资料。

3.3 完善和拓展校内外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需要

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生产技能的具体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块化、开放化、多层次化。将实训内容分为职业基本技能、职业核心技能、岗位职业技能3个层次,职业基本技能和职业核心技能项目按课程分解成不同的模块,岗位职业能力训练任务的确定以实际工程项目实践为理念,按专业培养目标中定位的职业岗位群对技能的要求,确定实训课程及内容,将每门课程的实训内容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实训任务,形成“实训任务系列化”。

以任务驱动教学和生产实践为核心的建设理念,构建真实的生产实践环境,使实践教学工程化、“情境化”,使用先进装备和系统进行操作训练,让学生受到全面的“任务”工程训练,体现实践教学的真实、规模、工程、综合应用四大特点。实训基地建设情况见表3。

表3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新建或扩建实验实训场所主要设备采购计划

3.4 培养一批在山东电子行业具有影响力、能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的技术能手和教学骨干

①引进1名在电子信息行业具有影响力的技术与管理领军人物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安排培训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提供启动资金和科研条件、配备科研团队等保障措施,发挥专业带头人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建设、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在现有教师中选拔2名表现突出、有发展潜力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重点培养,通过教学和科研实践,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学习访问等措施,使培养对象在科研上达到项目负责人的水平,教学水平优秀。

②重点培养10名骨干教师。通过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行学历提升;制订倾斜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到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增强实践技能,提

高教学、科研水平。

③与青岛海尔、青岛海信、太阳纸业、东营盛泰、日照港通等大中型企业广泛开展校企合作,从合作企业中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提高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的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

④安排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参加实践锻炼,专任教师3年内必须有半年时间在电子信息企业参加锻炼,以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积极参与企业职工的技术培训、积极参与与企业合作项目,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

通过3年的建设,使专业专任教师总数达到50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和高级工程师20人,技师20人,形成专业方向涵盖面较广、知识结构优化、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较高水平课题研究的教学科研梯队。其中,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10名,在行业具有影响力、擅长解决技术难题的技术大师8名,从企业、行业聘请兼职教师达到20人。

3.5 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服务,提高专业的辐射能力,发挥专业的示范作用

①成为山东省高职电子信息类专新技术培训中心。开展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师的培训工作,年培训达到100名以上。进修教师可以在假期来我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既可以是专业核心课程,如嵌入式技术应用与训练、EDA技术与训练、FPGA/CPLD技术与训练等项目化教学与实践,也可以是专业建设工作的交流与学习,如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与养成、生产性实训课程的教学改革、校企联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创新课程与学生创

新能力的提升方案、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体制等。

②建成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基地。山东省广大农村有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立足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开发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多种形式的模块化培训项目势在必行。短训班培训项目包括实用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仪器仪表技术、电子生产工艺、家用电器维修技术、计算机应用等。主要进行实用电工技术、实用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以获得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初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学制较长的主要面向再次就业者,以获得电工、电子、仪器仪表技术、电子生产工艺和家用电器维修、计算机应用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计划每年培训人数不少于1000人。

随着南水北调、西水东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开工建设,山东省库区移民数量不断上升,移民安置问题越来越突出。山东省库区移民教育与培训工作由我校承担,其中包括电子技术、电子生产工艺等培训。计划每年培训学员500人。

③启动大学生“再充电”教育,提升就业能力计划。启动将往届毕业生重新召回母校,参加电子信息技术的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工作,使其完成“再充电”教育,提高其专业素质。计划每年参加“再充电”学习的大学生人数不少于50人,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层次,提高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

④加强校企合作,为企业提供可靠的技术服务,把专业建设成电子信息企业技术支持中心。利用先进的实训资源和雄厚的师资力量,为日照比

特公司、东营盛泰、太阳纸业等公司职工提供进行新技术、新工艺、各种技能培训;借助电子创新实训室的技术设备,为企业和社会提供电子产品检测、创新平台;利用电子产品工艺实训室的技术设备, 3年内为企业培训员工500人;成为电子信息企业的电子信息技术支持中心,积极承接企业横向科研课题。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等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开发与服务工作,与企业共同研究解决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中的关键。

4 资金预算与建设进度

未来三年,本专业建设项目总资金为754万元,各个项目资金安排及进度如表4所示。

表4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资金预算及建设进度表

5 预期效益

(1)加强毕业生的专业通用能力与专业扩展能力

由于专业的资源共享,实验实训平台加长了“实验实训链”,实验实训不仅具有先进性而且具有完整性。课程建设重点突出且覆盖面广,增加专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培训等等。因此,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与专业扩展能力会大大加强。

(2)形成师资队伍优势,增强专业竞争力

由于集聚起多个相关专业的教师资源,并建立竞争机制,不仅能形成专业师资的数量优势和结构优势,而且能增强专业竞争力,促进专业发展。

(3)有利于形成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实训投入的相对集中性和长短期建设的相对统一性,有利于在较短的时期内集聚起师资、实训、科研、教改、专业与课程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合力,创出特色和品牌,提升专业的知名度,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成为地方培训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人才以及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实用技术的重要基地

(4)增强专业社会服务功能

由于教学资源共享,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项目建成后,除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每年可为行业进行200~300人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