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看大陆与台湾文化的异同-20141016初稿5000字
传统与现实交织的战栗:台湾民俗恐怖电影初探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传统与现实交织的战栗:台湾民俗恐怖电影初探引言:恐怖电影作为一种受众广泛、产量丰富的电影类型,一直以来都牵动着人们的神经,让人陷入无尽的惊悚与恐惊之中。
第五代与台湾新电影比较

论文标题:“第五代”电影和台湾新电影之比较研究关键词,论文来源电影新作,1996年按语旅美学者陈犀禾先生的这篇文章对80年代两岸新电影运动的异同作了比较,其中关于成因及变化前景部分的观点尤有新意,这对人们展望下世纪的中国电影走向可能是一个有益的参考。
***大陆电影和台湾电影本出一源。
他们植根于同一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1949年以前的上海电影传统)。
1949年以后各自走向不同的方向。
到八十年代,大陆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开放,文化呈现一新的面貌;台湾亦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进入一新的境界,两地在电影中都有一个“新潮”。
两个新潮都由年轻的新生代领头,都打破了各自传统的电影规范,而且很快都驰誉世界影坛。
但是透过这些相同点,究其所呈现的影象和文化心理内涵,它们又是十分不同的。
“第五代”和其“逆文革情结”大陆第五代导演创作的滥觞可追溯到1983年底、1984年初出现的《一个和八个》(张军钊)。
紧接着,陈凯歌导演了《黄土地》(1984)。
此片不但在大陆电影界引起强烈反响,亦在同年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引起轰动,并很快吸引了国际影坛的注目。
同年,吴子牛亦导演了《喋血黑谷》。
次年,第五代的其他重要成员又推出了《猎场扎撒》(田壮壮)、《黑炮事件》(黄建新)、《绝响》(张泽鸣)、《女儿楼》(胡玫)等重要作品,第五代于是蔚为潮流。
在以后几年内,第五代不断有新作品和新作者出现。
第五代新浪潮的高峰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1988年以后,随着大陆电影工业向市场经济体制靠拢,娱乐片成为强势潮流。
这种压力使得第五代的某些导演试图在个人创作追求和市场商业压力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最后的疯狂》(1987,周晓文)、《疯狂的代价》(1988,周晓文)、《顽主》(1988,米家山)、《摇滚青年》(1988,田壮壮)。
第五代导演作为一个创作群体,其活动一直持续到今天,并不断有重要作品出现。
如张艺谋的《红高粱》(1988)、《菊豆》(1990)、《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秋菊打官司》(1992)、《活着》(1993),大多制作于八十年代晚期和九十年代,另外还有《血色清晨》(1990,李少红)、《大磨坊》(1990,吴子牛)、《霸王别姬》(1992,陈凯歌)等。
看见台湾观后感文化交流与认同的重要性

看见台湾观后感文化交流与认同的重要性台湾是一个美丽的岛屿,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我有幸参加了一次台湾之行,这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交流与认同对于两岸关系的重要性。
在此观后感中,我将分享我对台湾文化的认识以及我对文化交流与认同的思考。
一、台湾文化的多样性台湾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受到周边各国文化的熏陶,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独特性。
我参观了台北市的故宫博物院,这是一个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场所。
在那里,我欣赏到了古代艺术品的精美,例如传统绘画、陶瓷和古代字画等。
这些艺术品使我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除了中国文化,台湾还有丰富的原住民文化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台湾成为一个文化的交汇点。
我参观了台东的原住民村落,与当地居民交流,亲身体验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传统艺术表演。
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让我深受启发,认识到文化交流对于增进相互认同的重要性。
二、文化交流的价值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桥梁。
通过文化交流,人们能够拓展视野,增进对他人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在台湾的旅行中,我结识了许多台湾人,与他们交流了解彼此的文化差异和共同点。
通过这些交流,我认识到尊重和包容是不同文化顺利交流的前提条件。
文化交流还有助于促进经济和政治上的合作。
通过学习对方的文化,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对方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这为两岸经济合作和政治交流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
例如,台湾与中国大陆在经济、教育、科技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双方从中共同受益。
文化交流带来的共同认同感使合作更富有成效。
三、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所属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也是个体与社会的联系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在我观察台湾人的生活和与他们交流时,我深刻感受到他们对台湾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传统节日庆祝中,台湾人都流露出对自己文化的热爱和坚持。
文化认同对于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也起着重要作用。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都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认同感时,他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并为之奉献。
喜福会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观后感

喜福会电影中的文化差异观后感《喜福会》是一部由中国大陆和香港共同拍摄的喜剧片,通过一家香港企业在内地开设的分公司的故事,展示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种种笑话和冲突。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感受到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巨大,以及这种差异带来的喜剧效果。
在电影中,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呈现得十分鲜明。
例如,在用餐习惯上,香港人习惯于吃饭把盘子吃得干干净净,而内地人则习惯留一些剩菜。
这个细节在电影中被夸大地展示出来,从而产生了很多爆笑的效果。
另外,在交流方式上,香港人以英语为主,而内地人大多使用普通话。
正是因为这种语言的差异,香港人和内地人之间经常发生沟通上的误解和笑话。
这些场景使观众感受到了中港两地文化差异的巨大。
除了中港文化差异,电影中还展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
电影情节中,当香港主管在内地的分公司提议给员工发放红包以示庆祝时,却遭到了内地员工的拒绝。
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给红包是在特定的节日或特殊场合才会发生的事情,而且款额也有讲究。
这样的情节使我想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商业文化之间的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超越。
同时,在这部电影中,还展现了港式幽默和内地幽默之间的差异。
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以幽默滑稽的方式迎合观众,而内地电影则更注重剧情和哲理的塑造。
在《喜福会》中,香港电影的幽默手法得以充分展现。
例如,为了赢得内地员工的心,香港主管练习内地方言和打麻将的场景,不仅让人捧腹大笑,又把港式幽默带入了内地观众的视线。
这种幽默方式的差异使得电影更加趣味十足。
通过观看《喜福会》,我深刻体验到了中港两地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碰撞所带来的喜剧效果。
这部电影以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和误解,让观众在欢笑中思考和思索。
文化差异是全球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文化融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海峡两岸观后感

海峡两岸观后感
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一直备受瞩目,两岸人民间的联系和交流不断加强。
在我看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讨。
首先,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是推动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两岸交流的频繁,文化交流也越来越活跃,各种艺术、体育和教育交流活动相继亮相。
这些活动促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加了两岸人民之间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此外,两岸经济关系也逐渐深化和拓展,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到大陆发展,为大陆带来了更多的人才和技术,也为两岸经济合作开辟了更多的空间。
其次,政治差异依然是制约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台湾问题一直是制约两岸关系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政治差异和分歧限制了两岸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尽管两岸关系目前维持了一定的稳定,但是两岸对于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仍然存在较大分歧。
最后,两岸缔结更多的合作协议有助于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两岸关系发展离不开经济和贸易领域的合作,同时两岸在环保、教育、旅游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也将为两岸民众带来更多利益。
双方应该继续通过协商和谈判,逐步制定出更多合作协议和政策,尽可能地减小两岸在某些方面的差异和分歧。
总之,海峡两岸人民是同源同族的人民,两岸关系的发展离不开两岸人民的努力和共同追求。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坚持“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大政方针,以开放、包容、理性的态度,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积极促进两岸人民的交流和合作,实现两岸共同繁荣发展。
不同产地电视剧剧集特点及跨文化传播特质

不同产地电视剧剧集特点及跨文化传播特质
不同产地的电视剧剧集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产地和其特点:
1. 中国大陆:中国大陆的电视剧剧集通常以强调家庭情感、人物内心变化为特点,在故事情节中贴近生活并突出社会价值观,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和传统道德观念。
2. 香港:香港电视剧剧集以警匪动作、偶像剧、都市爱情为主要特点。
香港的电视剧非常注重细节和制作质量,故事情节紧凑,台词幽默风趣,剧情发展迅速。
3. 台湾:台湾电视剧剧集以文艺风格、亲情题材、轻喜剧为主要特点。
台湾电视剧通常重视配乐和对话表达的实际感受,强调人情味和家庭温暖,也突出了台湾地区的特有文化。
4. 韩国:韩国电视剧剧集以浪漫爱情、家庭伦理、古装历史为主要特点。
韩剧一般具有深刻的内心世界剖析,以及特有的棕榈叶风格的摄影和音乐,因此韩剧非常受到亚洲的年轻观众的喜爱。
5. 日本:日本电视剧剧集以体现社会现象、时代背景、压抑感情为主要特点。
日剧通常很注重角色的造型和配乐,也非常注重摄影和作品的整体风格。
在跨文化传播方面,电视剧具有非常明显的特质。
首先,电视剧作为文化传媒产品,其传递的信息常常和国家、地区的文化艺术、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等有着紧密的联系。
其次,电视剧作为一种影像化的文化产品,其视觉效果、剧情布局和表演形式等都有着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可以将文化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通过视觉形象和心理内涵予以表现。
因此,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需要考虑如何在维护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实现受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喜宴》

论东西方文化差异首先介绍一下《喜宴》,它是李安扬威国际的影片,一举夺得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是李安为沟通东西方文化而架起的一座桥梁。
影片讲述了一个台湾男子高伟同在美国学习工作,与美国男子Simon相恋。
高伟同父母催婚,他情急之下和他的租客顾葳葳假结婚,想瞒过父母他的同性恋情结。
结果父母从台湾赶到美国要给儿子办婚礼,因此矛盾迭起。
该影片展示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差异一:中国男子自古都有传宗接代的责任,美国人显然不介意。
高伟同33岁未婚,急坏了远在中国的父母,时时地催儿子找对象,生孙子。
在高伟同找顾葳葳假扮女友之后,父母赶到美国要给他们办婚礼。
可以说两老完全是冲着“香火”才来美国的,第一次见到“媳妇”威威,母亲问父亲:“你觉得她怎么样?”而父亲并不是看她的样貌或者为人,直接就做了一个“切题”的回答:“好!能生能养!”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传宗接代”根深蒂固,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一点和美国的自由的风气显然很不融合。
差异二:中西方的婚姻观大相径庭。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而且结婚必须大摆宴席,要有面子!而在西方,一切都显得比较随和与浪漫。
影片中当高伟同和顾葳葳只简单的举行了结婚仪式,他的妈妈忍不住哭了出来,对威威说“我们对不起你,让你结婚结得这么寒碜!”爸爸一直板着脸,表示很不开心。
由此可见中国人对婚礼是极其重视的。
他们在饭馆小庆祝的时候,饭馆老板发现高伟同爸爸是他以前的部长,非要大力给高伟同庆祝,爸爸这才眉开眼笑。
差异三:东西方对同性恋的态度影片所呈现的年代,美国公众虽然没有公开承认自己接受同性恋,但也没有人去抵制和鄙视。
而在中国,同性恋是不为所容的。
,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绝对不会接受自己的子女是同性恋这个事实的,这也是伟同要拼命隐瞒且安排“假结婚”的原因。
中国公众看待同性恋,投之以看不起的有色眼镜,而在美国,社会已经认同这个群体的存在了。
差异四:中国的文化习俗闹洞房在中国,婚礼除了拜天地,喝喜酒,最有特色的就数闹洞房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电影看大陆与台湾文化的异同摘要:大陆与台湾文化艺术,可谓是一脉相承的。
台湾电影则作为台湾与大陆历史文化的共同见证,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组成部分。
本文以台湾电影为切入点,认真深入地探讨了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的相同及差异之处,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以期对促进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文化;电影文化;大陆与台湾;异同前言所谓台湾电影,也称台语片,就是指从1955年开始到1981年止,以“台语”配音,使用台湾本土资源进行拍摄,真实反映台湾本土文化的影片。
在台湾当局,把台语电影登记为“闽南语片”。
笼统来说,就是指在台湾拍摄的反映当地本土文化的电影。
台湾电影自成体系,其产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与背景,具有自身显著的特色。
我们必须看到,大陆与台湾文化艺术,可谓是一脉相承的。
台湾电影则作为台湾与大陆历史文化的共同见证,构成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组成部分。
而在大陆,电影作为影像艺术之一,唯独不能总结、归纳的就是艺术本身及其进化过程。
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到极大提高时,上层建筑反而在文化艺术方面有所退化。
如2011年上映的《猩球崛起》(彼埃尔·布勒小说系列)这类题材的电影,越发引人深省的部分,就是通过倒置进化链的假设,反思了人类进化的关系。
此外,由于金钱本身所带来的利益驱动,正在阻碍了大陆电影的艺术化进程。
虽然《猩球崛起》的这个假设在好莱坞以及欧洲电影市场并没有得到最后印证。
但是,却有其可取之处。
另外,在最核心的电影艺术方面,诸如编剧、表演、导演、影像风格和叙述手法等方面,《猩球崛起》都没有值得可圈可点的地方。
这是因为其盈利目的已经被极端化了,除了攫取单部电影的高利润率,大陆电影已经开始向批量化生产方向转变,其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电影利益最大化。
大陆电影艺术退化的问题,已经沿着多元化方向愈演愈烈,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可以说,台语电影就是台湾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珍贵遗产。
通过这些影片,我们可以真正了解掌握台湾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以及文化意识形态。
本文立足台湾电影发展史以及台语电影兴盛时期的台湾历史文化,并在此基础上,积极运用影视批评学、文化学的方法对台语电影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以台湾电影为切入点,认真深入地探讨了台湾与大陆文化的异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与思考。
1 台湾电影选材的特征分析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侯孝贤、陈国富、陈坤厚、杨德昌、焦雄屏、万仁和吴念真等为代表的电影人,掀起了台湾电影运动的新高潮,并大大提升了台湾电影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可以说是台湾本土电影的文化自觉、自醒与自救。
这些电影大陆电影的区别,更多的是将个人经历与情感融入当前的台湾社会中,寻找、发现和探索不同时代对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
因此,台湾电影大多都充满了现实主义和人文主义的精神。
这些电影的主要代表作有《光阴的故事》、《风柜来的人》、《恐怖分子》、《油麻菜籽》、《青梅竹马》、《童年往事》、《冬冬的假期》、《恋恋风尘》以及《儿子的大玩偶》等。
相反,大陆电影则更加重视从那些动荡的历史中攫取养分,培养、发育和发现电影力量促使了文化的自觉、自醒与自救。
这些电影的代表作主要有《大阅兵》、《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盗马贼》以及《猎场札撒》等。
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台湾电影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和褒扬。
如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一一》,侯孝贤的《悲情城市》、《戏梦人生》,蔡明亮的《爱情万岁》、《河流》等影片。
但是,与大陆电影的遭遇几乎一致,台湾电影在国际获奖的风光与票房的惨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台湾电影的创作思路、角度以及方向的转变,把商业与艺术有机结合起来势必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制约。
1.1贴近大众生活贴近大众生活,是台湾电影选材的重要特征。
台湾电影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选材贴近大众的现实生活。
比如《陈三五娘》这部电影,就着重叙述了陈三与富家女子黄五娘邂逅相遇、相爱、的故事。
不仅浪漫典雅,而且也抒发出我国传统社会与强权势力的抗争以及年轻一代向往自由婚姻的强烈愿望。
由此可见,台湾电影在传播宣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是极有成效的。
1.2继承传统文化继承传统文化,是台湾电影选材的又一特征。
在很多台湾电影里,不乏传播传统儒家思想的故事与情节。
比如电影《双王子复国记》,就是以争夺皇权为主线,记述了太老国先王驾崩以后发生的一次政变,皇子、皇孙之间相互争夺皇权的故事。
可见,台湾电影无一不留给人们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教育。
而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则一向主张儒家学派的政治思想教育。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儒家学派的理论渊博,普通大众很难认识与把握。
如果通过电影这一有效媒介,则可以很好地教育、影响和引导大众。
一般而言,继承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作用,就是让广大普通大众受到思想教育与熏陶,自觉接受我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及思想,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使得了他们勇于斗争和敢于牺牲。
1.3宣扬伦理道德宣扬伦理道德,是台湾电影在选材方面的主要特征。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伦理道德的观念与思想。
在台湾电影中,不少就是比较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故事。
比如电影《陈世美》,通过描述陈世美的一生,既给人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体现出了我国传统文化去恶扬善的思想观念。
此外,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妇女、妻子来说,往往灌输的伦理道德思想就是三从四德、烈女、贞操等等,这些伦理道德都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教育、传播着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和忠孝之道。
由此可见,台湾电影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继承和发扬的作用是极为深远的。
2 从台语电影看大陆与台湾的相同之处台湾电影对孝、贤等文化尤其推崇,因而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
比如,台湾电影的一些极其简约的镜头与对白,极其缓慢而极具空间感的影像,加上极具生命力和现实说服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描述、极其深沉的主题与情感等,无一不深深感染和打动着观众。
而大陆电影在表达方式方面,则显得有些夸张和超现实,虽然可以很好的诠释一代人在某一时代背景下的悲凉和希望,但也同时给了人们浮躁的感觉。
可见,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2.1传承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在台湾早期农业社会里中,普通大众之间的交往相对很少,每次遇到迎神赛会、演戏等时,人们才会彼此相聚,共同欣赏戏曲、互相谈论做人、做事等道理。
也只有这些时候,人们才会探讨邻里和睦、诚信做人等行为,共同学习、交流忠、孝、节、义等儒家学派的思想观念。
而这些,则是受到了戏曲文化观念的教育与影响。
此外,一般情况下,在台湾电影播放的场地周围,往往摊贩云集和物品繁多,人们彼此之间进行着一些交易活动,并经常在一起互相交流与探讨,逐步交易过程中形成了诚信的思想观念及道德规范。
实际上,这些都为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环境与条件。
但是,在台湾光复时期,由于各种思想观念的杂乱混合,一度使其道德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然而,正是电影这种有效的艺术形式,在适当的时候出现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更好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极为重要与关键的作用。
当台湾电影兴起以后,就迅速发展成为了普通大众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并处处留下了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烙印。
比如电影《陈三五娘》,就是着眼于普通人物,以人情世俗入戏,运用质朴的语言以及情感表达了普通大众的现实生活,不断唤起普通大众对我国传统道德的继承、发扬与珍视,自然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
此外,有的台湾电影则借助通过塑造正反两方面的形象,大力宣扬忠义孝道思想观念,不断提高了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如《双王子复国记》等。
2.2共同创造我国传统文化我们知道,文化艺术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但却以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基础和前提。
台湾文化是台湾人民共同创造的优秀地域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台湾和大陆两岸的人民对我国文化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并由此产生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与动力,促使了两岸人民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向着民族团结统一的方向全面发展,谱写了维护统一的辉煌篇章和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
实际上,在台湾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殖民主义岁月,还是收复台湾的辉煌年代,台湾人民总是同大陆人民一道,情系故土,心向一处,民族民间交流源远流长。
并积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进行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信息发展迅猛,日新月异,台湾大众和大陆大众对于传承、发展我国传统文化的意识、愿望更为强烈,都期盼能借助一种有效文化艺术形式,来联络彼此之间的感情、生活以及脉络,共同探索、寻觅与创造我们所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及文化。
这个时候,电影这种艺术形式就充当了良好的载体,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我们知道,台湾电影一般都是依赖特定的历史条件、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宗教信仰,反映了两岸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是具备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想道德基础的。
其在自身发展变化过程中,同时也为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多种渠道,更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而所体现出来则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创造精神,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3 从电影看大陆与台湾文化的差异以电影而言,大陆与台湾在文化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
就台湾电影来说,如林靖杰的《最遥远的距离》、孟忠宏的《停车》、戴立忍的《不能没有你》、张作骥的《当爱来的时候》、郑文堂的《经过》、刘梓洁的《父后七日》和《第四张画》等,都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关注了台湾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样,就让我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台湾的真实现状,由此不得不感谢台湾导演的真诚、敬业与专注。
从这个方面来看,我们在海峡此岸的大陆电影,则越来越多的失去了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
从整体来看,大陆电影行业以及电影人开始更多的是说胡话、说假话、说废话和说梦话让人感到窒息。
总而言之,大陆电影就是不能好好地说话和实在地展现生活。
或许因为丧失职业道德和缺乏社会责任,大陆电影正在努力误导观众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得了电影变成真正虚幻、不切实际的梦。
总体来看,大陆电影与台湾电影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题材明显不同题材明显不同,是大陆与台湾电影文化的主要差异。
一般而言,在大陆电影中,如抗日类电影等,其名字通常都很边缘化,所选题材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比如《地雷战》、《地道战》、《小兵张嘎》、《李向阳》等,就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特征,名字也比较特别。
而在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则多数为农村题材的,并非城市正面抗战题材,如《敌后武工队》等。
在台湾电影中,关于抗日类电影的起名比较宏观,所选题材地域性不是很强烈,如《八百壮士》、《笕桥英烈传》等,而且多数都是选取了城市正面抗战为题材的。
3.2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是大陆与台湾电影文化的重要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