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台湾校园文化对比

大陆台湾校园文化对比
大陆台湾校园文化对比

大陆台湾校园文化对比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我通过中国农业大学与台湾的逢甲大学的交换项目,得到了在逢甲大学交换学习一学期的机会。通过在台湾的

大学学习生活和实地参观考察,我对台湾与大陆两地的大学校园文化

有了较多的感性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对两地校园文化的异同实行了理

性的比较和思考。总体来说,无论是大学校园的文化理念,还是具体

的教育模式与方法,台湾大学文化与大陆有着众多的共同点。但是因

为社会制度和环境等方面原因的影响,即使大陆和台湾的文化一脉相承,有着同源同宗的共通之处,但在大学的校园文化方面,还是有很

多差别。这些差别彰显了各自的校园文化特色,体现了不同的校园文

化环境和教育理念。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大学通过建设校园文化精神、校园文化气氛、校园文化社团等形

式引导学生的精神成长。本文关于大陆与台湾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

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实行。

一校园文化精神

从校园文化精神来说,无论是大陆的学校还是台湾的学校,都较好地

传承了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基本精神,不但强调通过教育教学发展人的

智力,还特别强调个人品质的养成。如各校校训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

价值观。国立台湾大学的校训是“敦品励学爱国爱人”,逢甲大学的

校训为“忠勤诚笃”;而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国

农业大学的校训为“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这些校训,均

源于中国传统的经典典籍,重申儒家教育所遵循的穷理、正心、修己、治国之道,符合《大学》中所倡导的大学教育的宗旨“大学之道,在

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的价值追求,继承了传统教育所

强调的“化民成俗、修己治人”的家国责任感和使命感。儒家以仁义

礼智信为基本内核的价值体系和道德精神以校训的形式走进大学生的

日常生活,并在大学得以弘扬和光大。重视科学精神与道德精神的养成,强调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促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陆台湾共同的“大学之道”。但通过切身的体会和细心的比较校园的精神文化氛围,

发现两地的“道”在落实层面上也是有明显不同的。大陆的校园文化

理想主义色彩较浓,而台湾的校园文化生活气息更浓。如从校报、宣

传栏、校园网、主题讲座和课外活动等方面考量,大陆注重“以高尚

的精神塑造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健康发展,重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道”的着眼点更

多地落实在人与国家、民族、世界的关系上。而台湾的大学校园文化

则更接地气,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道”的着眼点主

要停留在人与他人、家庭、社会的关系层面上,“回归生活”的教育

理念更加清晰。如大家知道,台湾的电信诈骗很多,一些诈骗集团已

经渗透到大陆。我们交换生进校不久,就听取了一个逢甲大学组织的

反诈骗宣导讲座。这个讲座是由台中市政府警察局第六分局杨凤任警

官做的,题目叫做《反诈骗———危机处理》。这场报告非常的学术化、规范化。报告人对课题实行认真的专门研究,做了PPT课件,对

近年来诈骗案件的类型、特点、排行榜、预防等实行了大量的调查和

量化分析,杨警官还特别针对学生,详细地讲解了资金账户的安全保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很实用。在大陆的校园这类讲座不多,应

该向台湾多加借鉴。

二校园风气

从整体的校园精神氛围来看,双方校园风气存有着较多不同。本文拟

从四方面分析:学风、教风、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从学风上来说,

大陆学校提倡以学习为主,学习气氛非常浓厚,大陆的学生也普遍应

试水平较高。大陆在台湾交换的学生普遍都感觉学习压力比在大陆学

校的时候小,成绩也普遍高于台湾同学的平均分。而台湾的学生只要

愿意都能上大学,所以普遍学习都比较随意,注重兴趣。通常来讲,

台湾的学生会在自己喜欢的科目上表现很好,但是不会太认真学习自

己不感兴趣的科目。大概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跟大陆比起来,台湾大

学学生的退学率是比较高的。仅2006年,逢甲大学退学率高达1.98%,共有309位日间部学生被退学(台湾很多学校都分日间部和夜间部)。

即使近两年台湾很多学校放宽了退学规定,退学率有所下降,但是比

较起来,仍然是大陆学校的退学率较低。但台湾的考风比较好,遵循

诚信考试的规则。比如我们很难在台湾的大学校园看到大陆校园司空

见惯的助考四六级、写作论文之类的“考试舞弊文化”。从教风上来说,大陆的学校比较注重科研成果,学术气氛较重,注重理论知识,

老师也以专职的为主。在台湾的学校老师受到的束缚较少,兼职的也

较多,所以有特色的老师较多。此外,台湾的老师普遍比较注重集体

精神和团队合作,几乎所有的课程都需要小组合作完成。与大陆的大

学重视期末成绩相比,台湾很少有大学老师将考试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绝绝大多数的课程会布置很多的平时作业,作为平时成绩,而没

有平时成绩的人基本上很难及格。所以,就算是选修课也会有大量的

作业,并需要团队合作,而不能简单的混学分。在课程评价理念上更

加国际化,重视形成性评价,即学生在本课程中所获得的锻炼和进步,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学生最终成绩的主要部分,相对忽略学生原来的

基础。而在大陆,只要你学习基础好,学习水平强,期末突击复习一下,及格是相对容易的。即使台湾的大学风气比较开放,但是却禁止

政治进校园,教师注重营造一个相对纯净的“象牙塔”以使学生专注

于学业。在逢甲大学,我们曾目睹有老师把政治宣传者赶了出去。从

师生关系上来说,大陆校园强调“师道尊严”,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更

偏向传统,课堂比较严肃。而台湾学生与老师的关系比较平等,无论

是老师还是学生课堂都更加随意。有的老师还会在上课前带饮料和点

心给同学。但大陆的很多大学是禁止学生带食物进教室的,并把是否

带早餐进教室提升到校风是否良好的高度来重视,有的学校甚至配备

了带红袖章的学生干部执勤检查。绝绝大多数老师都会对交换生比较

关心,有的老师还会主动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协助。普遍课堂气氛也

比较轻松,但课堂纪律可能相对不是那么好。比如说跟大陆比起来,

台湾的社会更具有人情味。而这也体现在了校园文化中,所以台湾大

学的制度和规定通常更加人性化,有商量的余地。而大陆学校制度更

加严厉,更增强调遵循和服从。如老师和学生迟到的现象在台湾的一

些大学比较淡化,师生并不会把它看成是很严重的事,而大陆的教学

管理制度相比之下则较严格,如中国农业大学等一些大学会把教师迟

到视为教学事故。从生生关系来说,大陆学校的学生普遍是合作以及

竞争并存的关系,有时候甚至可能竞争比较多。而台湾社会人情味很

足,学生则以合作的关系为主,课堂上分组谈论是常态,学生自主学

习的机会比较多,课后作业也多是以小组的形式共同探究完成。虽然

台湾社会里可能有些人对大陆比较不满,但是在校园里面基本上就没有。我在逢甲大学外文系的一个学期的学习中,跟同学们合作非常愉快,相处非常融洽,回大陆后我与很多同学仍保持亲密的联系。

三社团文化及社会实践

从社团文化和社会实践上来说,虽然大陆高校的学生社团也发展起来了,但通常仅仅作为兴趣,绝绝大多数人到了大二就参加少了。而且

学术性的社团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如国学社、文学社、影评协会、心

理协会等在大陆的高校非常普遍。而台湾的社团文化相对要丰富很多,学生打工和参加社团、学生会的现象非常普遍,很多学生到了大四还

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能够说,相当一部分台湾大学生把绝绝大多数

的业余时间花在了社团活动和打工上面,而非学习。并且相对来说,

台湾的学生实习和就业要容易一些。在台湾的大学,社团文化的盛行

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学生会在学校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学校管理

的很多方面都采取学生自治的形式。比如说学生宿舍,就基本是由学

生自己管理的。很多重大的活动也是学生会承办的。学生会的“学生

权益部”广有影响,它提出“学权由你来掌权,力量就在你身上”的

口号,向全校学生散发印有“学生权益案件处理程序图”及投诉电话

和网址的名片,协助学生维权和解决实际困难。展开这些活动,不但

提升了学生会自身的影响力和其成员的兴趣与凝聚力,也提升了学生

的实践水平和交际水平。事实上,台湾的大学学生会直选曾为台湾民

主历程立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即使今天学生会选举不再像当年那

样轰轰烈烈,投票率降低、竞争不再激烈,但若要细细追寻台湾民主化,校园里的选举不啻为一个极具参考价值又饶富趣味的观察面向,

也是大学自治的一个侧面。其次是社团和体育活动的盛行。台湾的学

生通常比较注重社团活动和体育活动,一旦加入就较少退出。学生通

常加入社团的兴趣也较高,像逢甲大学的人气社团吉他社,就从学期

初期一直招新到期末,可见其受欢迎之水准。学生社团涉及的范围也

非常广。除了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社团,还有很多关心社会问

题的社团。比如我参加过的逢甲大学的“逢甲思沙龙”活动,这是一

个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批判思维水平为宗旨,以“改变世界靠观点”

为基本的价值追求,以“透过思想论坛,培养世界视野”为核心理念,以培养“有气魄、有眼光、有思想、相关怀”的大学生为目标的学生

社团。主要邀请一些社会名流,与学生一起讨论社会问题。此外,台

湾的大学社团与企业的联系极为密切,几乎所有大大小小的活动都有

企业的赞助。各种社团活动每天都有很多,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的

同时,也给了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

台湾的大学社团中较有影响的是“志工服务”社团。随着奥运会、世

博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在大陆举办,中国大陆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成了

一道亮丽的风景,并给国际社会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大陆的大学志愿

服务侧重由政府和学校官方领导,服务于大型的活动,具有阶段性突

击性等特点。而台湾大学校园的志工服务颇具文化特色,因为兴起的

时间早、影响大,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明晰的理念,如逢甲大学的

“跃天使”志工誓词为:“我愿本自发意志,奉献精神,誓以‘助人

最乐,服务最荣’之信念,加入中华民国药师公会全国联合会‘跃天使’志工行列,恪守志工伦理守则,克尽职责,谨守本份,不因私利

而有偏颇,不因艰难而萌退志,发挥‘勤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乐于创新’的志工服务精神,共同为提升全民医疗品质而努力以赴,信守不渝,谨誓。”这份誓词体现了志工服务的文化精神。同时

台湾的志工服务更具日常性,活动的展开经常而规范。如我们交换生

的接机、办证、办卡等生活资讯和校园导览任务都是由志工承担。到

台湾后,我报名成为了逢甲大学的“志工”。上岗前要培训,参加

“领导知能与服务学习中心”举办的“2011学年度第1学期志愿服务

基础技能培训”,期间参加了“身心障碍服务推展协会”为残障儿童

提供协助的义卖、义助运动会等活动;参加了“跃天使”组织的公益活动。学期结束要举行“学生志工服务学习反思座谈会及成果发表会”,“全校志工服务成果观摩会”,对一个学期的志工服务实行总结和归纳,推广成果和经验。相比大陆来说,台湾大学校园的社团活动更注

重社会实用,跟日常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

台湾学生打工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无论家境好坏,几乎所有的学生都

兼职一份以上的工作。与大陆校园通常是贫困生打工不同,台湾因为

经济较为发达,学生绝绝大多数打工并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提升

实际工作水平或者满足自己的兴趣需求。我在逢甲大学的一个台湾同学,辛苦打工一个学期,攒积钱款就是为了去看一场明星演唱会。当然,因为台湾大学的学费较高,很多台湾学生会利用打工所得负担自

己的一部分学费。所以,绝绝大多数台湾学生都比较独立。总的来说,大陆的大学校园文化更偏向传统,具有中国民族特色。随着国际化的

提升,理应适当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以增强其活力。而台湾

的大学校园文化更加开放自由,但是有明显的日、美等国家的印记,

自身的特点反而不那么突出。如果能更加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中

西融合,相信一定能与大陆更好的交流,共同进步。

大陆台湾校园文化对比

台湾传统风俗习惯

台湾传统风俗习惯及注意事项 一、语言 目前,台湾普遍使用普通话,台湾民众口中的“国语”。主要方言是闽南语与客家语。台湾政界人士说话比较传统,常用敬辞。 ①与台湾人打交道常用的16个客套词: 初次见面说“久仰”,分别重逢说“久违” 征求意见说“指教”,赞人见解用“高见” 求人原谅说“包涵”,宾客来临用“光临” 求人帮忙说“劳驾”,求人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了解工作用“高就”,看望别人用“拜访” 中途离开说“失陪”,归还物品叫“奉还” 等候客人用“恭候”,请人勿送叫“留步” ②常用的敬辞: 令尊:对方父亲 令堂:对方母亲 令郎:对方儿子 令爱:对方女儿 二、信仰 台湾民间信仰普及与盛行,是个“多神之岛”。教堂寺庙扁布,信徒众多。 ①神明信仰。台湾庙宇数量众多,民间信仰非常广泛。信仰对象绝大多数是从祖国大陆传入的。台湾民众供奉的神明主要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我国民间普遍崇拜的对象,如玉皇大帝,尧、舜、禹三官大帝、关公、五福大帝等;二是对台湾有大功者,如

开台圣王郑成功、开漳圣王陈元光等;三是行业保护神,如为了航海安全,崇拜妈祖,为了保佑健康,信仰保生大帝,为了保胎育儿,信仰临水夫人等。 ②宗教信仰。台湾人信仰的宗教主要是是由外国传入的,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又名清真教、回教。教徒别名穆斯林)。 三、饮食 类似粤、闽,但加以变化而有台湾特色:佐料常用沙茶咖喱、花生酱等,甜味更重,多用清汤炖煮。 ①讲究菜肴的丰盛吉祥,注重菜肴的鲜、嫩、滑、爽。 ②口味一般口味喜清淡,爱微甜味道。 ③主食一般以米为主食,也很喜欢各种面食品种。 台湾地区均有不同的特产,质量优异,可适量采购纪念,如珊瑚、珍珠、茶叶、灵芝、玉辟邪、琉璃、牛肉干、凤梨酥、话梅、化妆品等。唯有服饰则较香港价高。 四、礼赠 人和人之间往来,按国内的习俗都需要带一些礼物,在台湾俗称“带伙手“,有些东西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毛巾、扇子、刀剪、年糕、棕子、鸭子禁赠月内产妇、雨伞。 五、礼仪 1、在不清楚台湾人的政治立场的前提下,不谈论中国大陆和当地的政治问题。 2、台湾人忌讳别人打听他们的工资、年龄以及家庭住址。因为他们不愿意别人过问他们的私事。 3、台湾人不喜欢有人冲他眨眼,认为这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4、他们忌讳“4”数,因其读“si”音。所以,人们极为反感,故产生怕遇到“4”数的心理。他们平时无论干什么都要设

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台湾国语词汇与普通话词汇的比较 内容摘要: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之间词汇差异的比较。主要从词汇意义、词汇来源、构词理念三个角度论述,并找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从中总结出该了解和保留的、该学习吸收的、该摈弃的三方面内容。提倡用词应当统一规范,语言导向要符合主流文化,符合主流的社会心理。以一种包容的心态,代表当地文化的要适当保留,好的构词理念要学习吸收,不好的要摈弃。早日实现沟通无障碍的语言统一。 关键词: 同义异形同形异义外来词人文关怀交流

如今文化多元化发展。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台湾偶像剧及综艺节目深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在观看这些节目的同时,大陆人发现了口音差不多的台湾国语在词汇和句法上都和我们的普通话存在着不小的差别,有时甚至会影响我们的理解或者产生误解,所以有必要比较二者的差别,了解台湾国语的特点。 无伤大雅的,我们要了解一下,避免以后产生误解;有闪光点的地方,我们要学习;对于另外一些受外来语影响,与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冲突不规范的,更要重视,不应该提倡,而且要避免还在学习中的青少年效仿以致和规范用语发生混淆。 台湾国语与普通话的词汇意义的差异 一台湾国语词汇中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不同的词语 1.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完全不同 观光(台)—旅游(普) 交流道(台)—立交桥(普) 太空人(台)—宇航员(普) 感化院(台)—工卖学校(普) 家庭计划(台)—计划生育(普) 2.与普通话词义相同、词形部分不同 耶诞节(台)—圣诞节(普)叫人电话(台)—传呼电话(普) 幼稚园(台)—幼儿园(普)义肢(台)—假肢(普) 接棒人(台)—接班人(普)映像管(台)—显像管(普) 残障(台)—残疾(普)展示会(台)—展览会(陆) 西元(台)—公元(普) 3.与普通话词义相同, 词序刚好相反 在台湾国语词汇中有很多词, 与大陆普通话词汇中相应的词构成同素异序现象, 即, 这些国语词语与普通话词语的词义、词性、用法完全相同, 只是在普通话中并不通行, 或者使人觉得不顺畅, 甚至有人觉得它们不规范, 如 名词 模楷(台)—楷模(普)尘灰(台)—灰尘(普) 质素(台)—素质(普)闲空(台)—空闲(普) 猫熊(台)—熊猫(普)板拖(台)—拖板(普) 动词 藏躲(台)—躲藏(普)挡抵(台)—抵挡(普) 找寻(台)—寻找(普)抑平(台)—平抑(普) 窃盗(台)—盗窃(普)咽呜(台)—呜咽(普) 恨憎(台)—憎恨(普)离脱(台)—脱离(普) 形容词 慌恐(台)—恐慌(普)良善(台)—善良(普) 怒愤(台)—愤怒(普)软柔(台)一柔软(普) 静安(台)—安静(普)削瘦(台)—瘦削(普) 烈浓(台)—浓烈(普)漠冷(台)—冷漠(普) 4.是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的缩略形式 有差别——有差 5.是对应的普通话词语的扩展或详细解释 明天以后(台)—后天(普)

大陆土地使用权与台湾地上权之比较

内容摘要: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 对我国民法物权制度的完善及房地产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性质和内容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土地使用权相当于传统民法中的地上权,[1]而我国台湾的现行民法则承受了传统大陆民法中的地上权制度。因此, 对我国大陆的土地使用权和台湾的地上权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我国的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新型的用益物权, 对我国民法物权制度的完善及房地产市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性质和内容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一步完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土地使用权相当于传统民法中的地上权,[1]而我国台湾的现行民法则承受了传统大陆民法中的地上权制度。因此, 对我国大陆的土地使用权和台湾的地上权进行比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台湾民法中关于地上权的概念,当时参与起草的史尚宽先生定义为:地上权是为建造房屋、隧道、沟渠等工作物及培植竹林树木而使用他人土地的权利。[2]其他台湾学者的观点, 也基本与此相同。追溯地上权产生的历史原因, 是为了阻止土地所有权对地上物的附合, 此处的地上物主要是指建筑物及其附属物。早在古罗马时代, 罗马法中就有“地上物属于土地”的法律格言, 其意是说, 若在他人所有的土地上建有房屋, 则该房屋因附合于土地而属于土地所有人, 房屋的建筑者不能取得所有权。现在看来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 正因为如此, 地上权制度才应运而生。由于土地和房屋之间具有客观上的不可分性, 所以房屋所有人与该房屋占用土地的使用权人应实行主体一致原则, 因而地上权如同土地所有权一样成为取得房屋所有权的基础权利。台湾民法中的地上权就是一种以拥有在他人土地上的建筑物或其他附着物为目的的用益物权。 我国大陆现在的土地使用权是随着宪法第10 条的修改而产生的,其内容集中表现在国务院关于《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 之中。根据宪法的规定, 大陆的土地所有权不能交易, 即不能进入市场, 而房屋和土地之间具有不可分性, 仅有房产的交易而无地产的交易不能形成真正的房地产市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房地产业发展的需要, 我国确立了土地使用权制度。从民法的角度来看, 土地使用权是民事主体在约定期限内使用国有土地的权利, 这里所谓约定期限是指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确定的期限。我国大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原则, 土地使用权以出让为主, 划拨为辅, 所以本文所称土地使用权专指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需要注意的是,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能出让, 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被国家征用后方可出让。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对集体所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不属于本文所称土地使用权的范畴, 而具有人役权的性质。尽管从表面上看大陆土地使用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包括对国有土地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等等, 但究其实质仍然是为了阻止土地所有权对地上物的附合, 若土地使用权缺乏这种作用, 则对国有土地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的利益都将无从谈起。因此, 就这一点来看, 大陆的土地使用权与台湾的地上权基本相同, 都是为了阻止土地所有权对地上物的附合。 (二) 台湾民法根据取得原因的不同, 将地上权的取得分为通过法律行为取得与通过法律行为以外

台湾和大陆汉语使用差别

台湾和大陆汉语的差别 虽然海峡两岸的人们多少年来都在使用着我们民族的共同语言—汉语,但由于几十年来的认为隔绝,使得汉语在各自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 1.台湾语言的古旧色彩浓重 例如: (1)他鉴于学校这几年来包括升学的各方面都有出色表现,以及社会接连发生宋七力等怪力乱神事件,认为有必要在教育方面多用点心力。(《中国时报》1996.11.28)(2)(通缉犯)并跳下涵洞抢夺另辆机车逃逸,警方扼腕不已。(同上) 按,《论语》中即有“子不语怪力乱神”一句,而“扼腕”义为“惋惜”,也是由古而来的。 古代汉语中以单音节词为主,其中许多后来变成了双音节词,而在台湾,却仍时常取其单音节形式,这也反映了古旧的特色,例如: (3)林老师只好采折衷办法来帮助他。(《中央日报》1996.11.26) (4)兴建一座具国际水准的观光温泉俱乐部。(同上) 同样的句子中,在大陆就只能用“采取”和“具有”。 2. 语言形式缺乏统一性 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台湾语言中表现得十分突出,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用字不统一 这里有繁简字的并存,如“台湾”的“台”,各种书报上就繁简不一;也有同音替代,如“启程”和“起程”;而更多见的,是某些常用虚词的混用。比如,结构助词“的、得、地”,三者的使用在台湾也有大致的区分,且与大陆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中却相当混乱,例如; (a)快,好好的享受一番。(《立报》1996.12.2) (b)自民国廿四年以来中山堂的古朴典雅,简单流畅,蕴蓄着柔和之美,更是活生生地无言教材。(《中国时报》1996.11.28) (c)(姚高桥)语带玄机的表示,专案小组已掌握重要线索,相信离破案不远。(《中央日报》1996.11.26) 2)表数不统一 台湾的表数方式比大陆复杂得多,分数的表达最为混乱,比如以百分之二十二为例,我们见到的就有以下几种书写(排印)方式:a)百分之二十二;b)百分之廿二;c)22%;d)二十二%;e)廿二%;f)22%; 基数表达的不统一主要是同一篇文章中经常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时报》1996年11月28日第18版有一篇文章,前边有“七千五百万”,后边又有“一0五六位中国人”;《民众日报》1996年12月2日26版有一文,是竖排的,前边出现了横式的“114(毫克)”,隔几行又有“一百四十毫克”,类似的例子可以说俯拾皆是。 另外,台湾和大陆在词语使用方面还有很大区别: 1.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如大陆的“学生会”台湾叫“班联会”,大陆的“电磁灶”台湾叫“电子锅”,其他的再如:立交桥—交流道,压力锅—快锅,承受力—包容力,恶作剧—恶戏,聊天—盖。 2. 同一词语表达不同的事物

大陆与台湾地区广告的对比与分析 中外广告史 理论课论文

艺术设计学院理论课考查论文 题目:大陆与台湾地区广告的对比与分析 课程名称中外广告史 姓名学号 专业艺术设计(视觉传达方向)班级12-3所在学期2012-2013-2指导教师

广告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社会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参照物,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特殊作用。在大陆和台湾两地的广告发展过程中,受本土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广告的发展历程、广告媒体利用、广告表现形式以及广告制作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差异。同时又因为两地有着相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及历史渊源,在整个广告的发展过程中又能找到很多共性。因此研究大陆和台湾的广告发展并加以比较,对于促进两岸的广告交流及大陆地区的广告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两地广告发展中存在的差异 1.1、广告起步及发展历程中的差异 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该地区广告业的发展。在两地广告业的发展中,台湾地区广告业起步较早,在1958左右,台湾地区由混乱走向了经济稳定,为广告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台湾整个广告业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时期是1985年台湾地区解除戒严,大批国际性跨国公司纷纷涌入,占领了大部分的广告市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台湾的广告业日趋成熟,广告的创意和制作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整体水平上高于大陆。 相比于台湾,大陆的广告业起步是较晚的,目前在整体水平上低于港台地区,其主要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来得较晚。1979年可以说是大陆现代广告业的开元年,在这20年的发展过程中,广告营业总额每年享有高度的增长,广告的经营单位﹝即广告公司﹞也快速的增加,目前已晋身为世界第四大广告市场,排名在美国、日本、德国之后。 1.2、广告内容及形式发展上的差异 台湾地区的广告表现随着其社会政治的变迁,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由于在初期得力于日本广告业的大力协助,广告实务运作理念与作业模式及作品的风格趋向日本。广告市场开放后,伴随着欧美国际化大公司的涌入,受西方国家广告的影响较多,先后经历了早期的盲目崇洋、抄袭和模仿西方广告,到接受西方的创意策略,再将西方的广告创意策略概念与民主文化内涵形象有机结合起来的几个发展阶段。此外,政治变迁的本土化现象也对广告的表现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广告中较注重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传送,本土色彩和民族文化、民族感情浓厚,广告在内容和风格上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兼具了放眼国际的前瞻风格。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

1949—1953年的台湾土地改革 内容提要: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当局就开始制定土地法规,准备土地改革。从1927—1937年,先后出台的土地法令和各省地政府单行章则约有240余种。然而,国民政府始终未认真执行孙中山先生“平均地权”的主张。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土地问题已比先前任何时期都更为严重。入台后为稳固政权,蒋介石集团被迫分三个阶段,在台湾重新进行土地改革。这次改革,对台湾的经济、社会诸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成为当今我们认识台湾问题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蒋介石〓台湾〓土地改革 一、1949—1953年台湾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在日据时代,日本退伍军人、退职官员等视台湾为“聚财乐园”,多移居台湾,与日本财阀组织公司,承领土地,然后转租给台湾农民耕种,征收高额地租。台湾当地的地主也不甘落后,乘势压榨佃农。 台湾地主的剥削,采用“剥四层皮”的方式。一是高地租,据1949年“台湾省政纪要”所载,台湾地租额一般都在业六佃四的水准,甚至达到业七佃三。二是“铁租”,即不问年成旱涝、收成好坏,佃户必须向地主交纳不少于丰年总收获量60%的地租。三是押租制,即预收1季至2年的全部地租。四是副产物租,即地主在地租之外,还要平白分享农民饲养家禽和种植果木的收入。为了维护这种严酷的剥削方式,台湾盛行短期租约和口头租约。租期最长以一年为限,口头契约占租佃总件数的81.4%。(1) 因无书面凭据,地主可随时提出解约、撤佃和加租等要求。 此外,转租问题也使租佃关系变得更为复杂。根据日据时代的调查,佃农所交纳的地租占实际收获量的55%,而中间转租人交纳给地主的仅占收获量的30%,即有25%被中间人饱入私囊。 高租率、铁租、押租制、佃权不稳、转租等问题,不断引起租佃纠纷。1940年,因租率而起的纠纷达1271起,占当年业佃纠纷总数的84.6%,因佃权而起的纠纷220起,占业佃纠纷总数的14.6%。(2) 台湾光复后,农村和租佃制度大致承继了日据时代的遗规,且由于战时工业破坏甚大,农村人口增加迅速,增加地租、增加押租金、撤佃等事时有发生。在深重的压迫下,台湾各地经常爆发抗租抗息的自发行动。台湾省主席陈诚指出:“租佃双方矛盾无法通融,造成农村内部之不安,极易为外邪所感染。……(共产党的)渗透工作即多由此等空隙入手……如不加改善,乱源即由此发生,证诸往事,历历不爽。……因此之故,台湾必须实行土地改革,是一种客观需要,虽有万难,不能顾及。” 而且,对于国民党来说,台湾地主阶级也是一个潜在的政治威胁。当时,全台湾省的耕地共有81.6万公顷,地主占据了45.7万公顷,占耕地总数的56%。受地主控制的农业人口,占台湾省人口的一半强。很多地主在日据时代已经被殖民政府“皇民化”,他们凭借经济实力,支持或资助“台独”分子及反国民党的台籍政客。

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论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在上下五千年繁衍生息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它的历史源远流长,容量浩如烟海,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崇高的民族精神,无穷的民族智慧,独特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民族特征,并以其恢宏的民族文明着称于世。 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根在祖国大陆。两岸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从旧石器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由华南陆续进入台湾。上古迄秦汉之际,中华文化已流入台湾地区,这是公认的事实。占台湾人口98%的汉族同胞,祖先都是大陆人,他们与高山族同胞在共同开发和建设台湾中,亦发展了与祖国大陆血脉相通的文化,共同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传统。台湾在历史上曾遭受过荷兰和日本的侵略,但是台湾的文化在吸取其有益部分的基础上仍然保持“龙文化”的本色,没有成为孤立的“海洋文化”。 日本虽然殖民统治了台湾五十年,但是,台湾民间社会一直还有用闽南话偷偷读汉学的传统,很多人把传统的汉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可以看到民间的戏曲如歌仔戏、布袋戏等,都大量使用七字文、唐诗等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这样在台湾民间社会保留下来。 当然,台湾也存有本土文化,台湾本土文化的实质就是闽南文化 文化的广义是“人类在实践中所创造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由三个方面组成:“物质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歌舞、文学、节庆以及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文化体系,如行为模式,婚姻制度、风俗习俗,等等”。台湾所谓的“本土文化”,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还是介于两者间的文化体系,实际上都是闽南文化在台湾扎根、发展的结果 从方言上看,“台湾话”就是闽南话。闽南方言传播到台湾是和闽南人大量移居台湾联系在一起的。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台湾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元代福建泉州在澎湖设巡检司,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统一台湾后,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经过几次大的移民潮后,形成了台湾人口以闽南人为主的状况,也因此闽南方言成为台湾省内的主要方言。根据192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占台湾人口总数83.1%的福建籍移民中,来自漳、泉两地的约为80%,如果加上属闽南语系的永春州、龙岩州以及潮州府,闽南方言就成为台湾岛内的主要方言,当时讲闽南方言的人口约占台湾总人口的83.87%。由于语言环境的影响,很多讲客家话、原住民语以及其他汉语方言的台湾同胞,一般也都懂得闽南话,从这个角度上说,人们也习惯将台湾的闽南话称为“台湾话”,或简称“台语”。 从物质文化形态上来看,台湾始终和闽南地区保持高度的一致。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上,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饮食和住房习俗。根据清代乾隆年间范咸主编的《重修台湾府志》来看,从清代至今,台湾的饮食结构并无质的巨变,很多方面仍与大陆闽南地区高度相似。闽南风格的建筑在台湾依旧处处可见。 从精神文化形态上看,台湾乡土文化的实质仍然是闽南文化。精神文化,包括宗教信仰、节庆、歌舞等方面。在宗教信仰方面,台湾和闽南地区都崇尚佛教,释迦牟尼佛,台湾和闽南均俗称为如来佛,农历四月初八是其诞辰日,俗称浴佛节。观音佛也是闽台地区最为普遍的崇拜对象,台湾各地的观音宫、观音寺极为普遍,台湾和闽南地区都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的说法。在节庆上,台湾也继承了福建闽南地区的传统。清朝时期的台湾,元旦至元宵,会有“好事少年装束仙鹤、狮马之类,踵门呼舞,以博赏赉,金鼓喧天;谓之闹厅”。而在清代漳州民俗中,也有春节时“少年装束类狮猊,踵门呼舞,金鼓喧斗”的风俗;立春前一日,台湾地区“有司迎春东郊,仪仗彩棚前导;市中市春花、春饼之属”。而在清代闽南,也有“有司迎春东郊市中,多市春饼春花春燕之属。民间结彩为棚,童男女靓妆,立棚上十数人,……”的记载;戏剧、歌舞、音乐是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地方戏剧活动十分活跃,所以闽南居民迁移到台湾后,把这种爱看戏、喜

大陆台湾词语的差别及造成原因

大陆台湾词语的差别及造成原因 刁晏斌 海峡两岸的同胞虽然都在使用着我们民族的共同语——汉语,但是,40多 年的人为隔绝,使得汉语在各自的社会中随着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 展变迁,而产生了某种程度上的差异,而其中差异最大的,就是词汇了。 总的说来,大陆台湾词语的差别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同一事物用不同的词语表达 这种情况最为普遍,如大陆的“学生会”台湾叫“班联会”,大陆的“电 磁灶”台湾叫“电子锅”,其他的再如:立交桥—交流道,压力锅—快锅,承 受力—包容力,恶作剧—恶戏,聊天—盖。 2. 同一词语表达不同的事物 这种情况虽然远不如第一种多,但也为数不少。例如,“机车”在大陆指 火车头,而在台湾则指摩托车,“爱人”在大陆指配偶,而在台湾则指情人。再如下边的词语,它们作为台湾词语的意义和我们大陆人所理解的意义是完全 不同的:乱——很、非常;聘妻——未婚妻;影集——电视连续剧。 3. 彼有此无或此有彼无 这种情况也很多,例如大陆词语“冒尖户”、“老三届”、“知青”等,台湾人听来往往不知所指,而台湾的词语如“三八”(带傻气,做事莽撞或不得体)、“后座”(女子体育比赛冠军,即“皇后宝座”)、“秀”(表演或显示表演的才能)等,大陆人听来往往也会不知所云。 就造词或构词来说,上述三方面差别的造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古今差别 有些词语,大陆采用的是后起的意义,而台湾却采用或部分地保留了古代的形式,比如大陆用“公章”一词,而台湾却保留了“关防”这一古代的称名,大陆卖书的店铺叫“书店”,而台湾有时却叫“书肆”,另外还有“布肆”一词,

其中“肆”用的就是古词古义。这方面的例子再如:留学—游学,教职—教席,利润(益)—利市,夜—瞑。 2. 新旧差别 有些词语,大陆已经放弃了1949年以前一段时间内使用的旧有形式,而采 用了新的形式,台湾则仍在使用那些旧有的形式。比如传送邮件的工作人员,大陆早已改称“邮递员”,而台湾依旧称“邮差”,大陆称呼“武术”,台湾 却仍叫“国术”,大陆的公司、商行等中跑供销的人员称“供销员”或“业务员”,而台湾则沿用“跑街”这一旧称。再如“赌局”、“家下”等台湾词语, 在大陆都改用了别的词语。 3. 译音差别 两岸词语中都有不少音译词,但由于汉语中同音词和近音词众多,以及翻 译时音节等的取舍不同,所以表现出比较大而且普遍的差异来。比如,有一种 德国产的名牌轿车,大陆译为“奔驰”(以前译为“本茨”),而台湾则译为“宾士”,美国的著名影城Hollywood,大陆译为“好莱坞”,台湾译为“荷 里活”。至于国名、人名等方面,差异也很多,如大陆译为“毛里求斯”,台 湾译为“模里西斯”,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台湾译为“戈巴契夫”。 4. 直译与否之别 台湾词语中的音译词数量远比大陆多。这样,有不少事物,在台湾用音译 词来表达,而在大陆则用另外形式的词语来表达。由此就又构成了两地词语一 个方面的不同。台湾的音译词以源于英语者居多,其次是来自日语的。比如,花边或饰带在台湾称“蕾丝”,人造奶油台湾叫“玛乳琳”,这都是源于英语 的音译词;台湾词语中有“阿巴桑”一词,意指老妇人,又有“玄关”,指住 宅的正门,这两个词都来自日语。还有台湾外来词是音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由 此也产生了一些大陆上没有的词语,例如“老密斯”,意指老处女,此词为英 语“Old-miss”的意译和音译结合体。 5. 方言之别 有些事物的称名等,在台湾是以方言词语的形式流传的,而大陆则有另外 的表达形式,由此构成了两地词语的不同,例如:去世—过身,火车站—火车头,父亲—家公,涨价—起价,除夕—年兜。就大陆而言,也有类似的情形: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2008-05-26 14:24:23 来自: Godfather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第一,为什么要制定教育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之权利,确立教育基本方针,健全教育体制,特制定本法。” 第二,教育目的为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第三,用什么来指导教育?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現。” 第四,教育的内容为何? 大陆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台湾教育法规定“教育应本中立原則。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

台湾幼儿教育法及香港、澳门学前教育法档

台湾幼儿教育法https://www.360docs.net/doc/3112469874.html, 2009-08-11 15:06 想让您的孩子上清华吗? 第1条幼儿教育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为宗旨。 第2条本法所称幼儿教育,系指四岁至入国民小学前之儿童,在幼儿园所受之教育。 第3条幼儿教育之实施,应以健康教育、生活教育及伦理教育为主,并与家庭教育密切配合,达成左列目标: 一、维护儿童身心健康。 二、养成儿童良好习惯。 三、充实儿童生活经验。 四、增进儿童伦理观念。 五、培养儿童合群习性。 幼儿教育之课程标准,由教育部定之。 第4条幼儿园由直辖市、县(市)政府设立或由师资培育机构及公立国民小学附设者为公立;其余为私立。 第5条幼儿园之设立应符合左列标准: 一、园址适当且确保安全。 二、园长及教师符合规定资格。 三、私立者应宽筹基金,其资产及经费来源,足供设园及发展之需要。 四、园舍、面积、保健、卫生、游戏、工作、教学等设备符合幼儿园设备标准;其标准由教育部定之。 第6条公立幼儿园由师资培育机构附设者,应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备查。 私立幼儿园应由设立机关、团体或创办人拟具设园计划载明左列事项,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准后筹设之: 一、拟设幼儿园之名称。 二、拟设幼儿园之园址、面积、园舍图。 三、拟设立班级。 四、经费来源。 五、拟设幼儿园所需经费概算。 六、创办人姓名、住址及履历;经捐资人推荐者其证明文件。 私立幼儿园筹设完竣,应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立案,经核准后始得开办招生。 私立幼儿园如不对外募捐经费,且未超过五班者,得不设董事会或办理财团法人登记。但均应指定负责人,并报请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备。 设董事会者,其章程由创办人报请主管教育行政机关核备。 第6-1条私立幼儿园依前条第三项之规定筹设完竣后,由设立机关、团体或创办人检具左列文件,向所在地主管教育行政机关申请立案: 一、园则:包括儿童之人数、班级数、儿童入园出园之手续及免费名额等。 二、设园园址、园舍所有权证明或租用或借用三年以上经公证之契约。 三、园舍平面图及设备一览表。 四、财产目录。 五、基金存款证明文件;其属财团法人者,以法人名义专户储存;非属财团法人者,应以负责人,并列幼儿园名义专户储存。 六、园长及教职员名册。 第6-2条私立幼儿园依第六条第四项之规定设董事会者,其董事会应依左列各款办理:一、董事名额五人至十一人,并互推一人为董事长。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

台湾的三次土改是如何进行的? 2009年03月21日11:55南风窗 自国民党败退台湾至今,台湾经历了三次土地改革,其土地制度是世界公认的学习典范。20世纪50年代台湾的第一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改革农村中的生产关系,解放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0~80年代的第二次土地改革,主要是为了摆脱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营,实现农业专业化、企业化和机械化;90年代的第三次土地改革,主要是为了解决岛内农地市场化问题,以因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这三次土改的经验教训,对正在推行土地流转的中国大陆而言,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和平土改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惨痛的失败教训,使之清醒地认识到,为了在台湾能够真正站稳脚跟,就有必要对台湾的社会经济关系,尤其是农村中的土地关系,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建立一个支持其统治的社会基础。 蒋介石到台湾后,认真总结了在大陆失败的经验教训。在研究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大陆的土改政策后得出结论:太平天国以绝对平均主义均田,是农民小私有者的幻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大陆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合理的,但“打土豪”,“分田地”,“没收地主土地财产”,侵犯地主利益是不可取的,因此决定在台湾实行温和的社会改良。 当时台湾的土地制度极为不合理,土地分配严重不均,56.01%的耕地为只占农村人口11.69%的地主和半地主所占有;剥削也极其残酷,其苛重程度一般达到农民收获量的5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70%~80%。为维持其在孤岛的政治统治,在当时“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的策动下,国民党当局从1949年起,以和平渐进的方式,进行了一场较为彻底的土地改革。 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一直无法进行的土地改革,之所以愿意并且能够在台湾推动,主要是由于他们是从大陆逃到台湾岛的“新客”,与当地的封建地主阶级没有直接的利益瓜葛,土地改革不仅不会损害到统治者的经济利益,反而有利于其加强和维护统治的社会基础。 这次台湾土改分三步依次推进。第一步是“三七五减租”。从法律条例限定租额,地租不得超过全年主产品收获量的37.5%,减轻农民的负担。条例也保障地主利益,佃农按时纳租,欠缴两年地租地主可以解雇等。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大陆与台湾语文课程的比较 我国大陆与台湾阻隔多年,虽然由于政治制度不同,文化与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不同,两地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规范和要求也有着比较大的差异,但两地又毕竟同宗同源,同文同语,两地的课程文件都反映了对中国人学习汉语文基本规律的认识,借鉴台湾语文课程文件的优点,对促进大陆语文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想从台湾与大陆高中语文文化课的比较谈谈这个问题。 台湾一直沿用过去的说法,将“语文”称作“国文”。台湾的高中国文教科书包含三种:《高中国文》、《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和《国学概要》。前两种要求必修,《国学概要》则是供高二文科选修之用,每周两节,内容是关于国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文字学、经学、史学、子学、文学的概要性介绍,分上下两册。《中国文化基本教材》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选读,与《高中国文》一样,三个学年共六册。在台湾国文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例占到百分之六十。 内地高中语文共六册,按一定的体例收古文40篇。教法还是串讲为主,要求学生掌握与现代文不同的文言句式、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知识。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分析退到后台,有的老师甚至串讲就算完成任务,将思想内容写作手法

的分析人为删去,因为无关高考。我们的文言文课后练习主要以考查字词为主。也有类似台湾的开放性题目,但往往被忽略。学生也因为其与生活联系不紧或与高考无关而毫无兴趣。课文的题解、注释、分析、比较和讨论等整个阐释系统一直沿袭不变,机械琐碎的分解式讲授和训练,大大削减了学生对古文化的兴趣。更谈不上对教材文化内涵的把握。语文教材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性传统篇章都是人类优秀文化的结晶,如果看不到它的文化内涵,不能充分挖掘其文化意蕴。语文教材的功能和价值就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我们的传统文化教学不能从文化语文的视角考察和阐释课文,不能在文化传统、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阐扬课文中的传统文化意蕴,传承课文中的传统文化特质,进而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 古文的教学现状,文化内涵、文化精髓教学缺失,使高中语文教学未能很好地发挥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应融于传统文化之中。 高中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思想、经历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大陆和台湾教育法比较 台湾小学课堂 第一为什么要制定教育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为保障人民学习及受教育之权利,确立教育基本方针,健全教育体制,特制定本法。” 第二教育目的为何?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目的以培养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养、法治观念、人文涵养、强健体魄及思考、判断与创造能力,并促进其对基本人权之尊重、生态环境之保护及对不同国家、族群、性别、宗教、文化之了解与关怀,使其成为具有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之现代化国民。” 第三用什么来指导教育? 大陆教育法的解释是“国家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 台湾教育法的解释是“教育之实施,应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之原則,以人文精神及科学方法,尊重人性价值,致力开发个人潜能,

培养群性,协助个人追求自我实現。” 第四教育的内容为何? 大陆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台湾教育法规定“教育应本中立原則。学校不得为特定政治团体或宗教信仰从事宣传,主管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亦不得强迫学校行政人员、教师及学生参加任何政治团体或宗教活动。” 这是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下生怕各位懒得去看这些枯燥的条文,所以就把它们列了出来,至于优劣么,我想这取决于各位的价值立场,没有必要多讨论。关键还是看它们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的情况,就是说,要看效果。 读这两地的教育法,最大的感慨就是:为什么仅仅一水之隔,而且在50年前双方几乎没有区别,可是今天双方的教育理念竟然像是两个世界的? 同为中华儿女,彼此竟如此之陌生,真是恍若隔世矣! 我不知道究竟是谁对谁错,但是我心里还是觉得,教育首先应是为培养个人的,而非培养一个国家的螺丝钉的。因为如果是后者的话,那么谁来为这些螺丝钉定型呢?是人大还是党还是政府?如果是前者就好办的多了,教育只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基本的识字能力,逻辑能力,思考能力,独立能力,以及为每个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思考和创造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条件,以后就由着他们自己去塑造自己了。

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的比较

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的比较 【摘要】台湾媒体与大陆媒体最大的差异在于经营管理者不同,台湾媒体实行公司制,而大陆媒体绝大部分为政府管理,且坚持国家宣传工具的本质不变。多年来,即使媒体经营者不同、经营思路不同,海峡两岸的媒体同仁仍不约而同探索着相似的业务实践问题。分析台湾媒体现状,对比两岸传播差异,有助于大陆与台湾媒体同仁更好地厘清现状,共同提升自我传播实力。 【关键词】媒体;台湾;内地 近年来,随着两岸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交往日益增多,大陆媒体与台湾媒体的关系也日益亲密。笔者通过2012年上半年在台湾的实地学习,探访台湾媒体,浏览台湾传媒业相关书籍资料,整理出台湾媒体现状以及与大陆媒体在业务实操中的细小差别,见微知著,相信这些小的探讨对于两岸媒体从业者相互了解与学习,各自改善现存工作问题能有所裨益。 街头采访 街头采访是新闻采访的一种常用形式。台湾媒体采用的普遍做法为,当街随机选择路人进行采访,摄像机录制全程,后期有选择、有导向地进行剪辑、播出。这样的采访方式看似真实,实则在内容上保持着对新闻导向性的高度控制,新闻的真实性被部分破坏。与之相比,随着近年来大陆新闻事业的日趋成熟,行业规范度日益提升,媒体同仁对新闻真实性的把控越来越规范,提前演练的采

访模式日益减少,相反,街头采访的真实感越来越强烈。以2012 年国庆期间央视《新闻联播》播放的一组街头随机采访为例,采访主要只提及一个简单的问题“你幸福吗”或追问“你最想要什么”“有什么遗憾的事情吗”。简单的问题收获的答案千奇百怪,播出后引发社会热议,其中重要一点即在于,相较于以往的街头采访,此次央视给民众留下更强烈的真实感,许多观众以为“应该被剪掉”的片段,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屏幕上。 媒体自身对一则新闻的把控、引导是必然且有必要存在的,但过度的引导一方面从本质上失去了街头采访的原始意义,即随时随地对随机对象进行的无准备采访,使得被引导采访出的内容易显得虚假、僵化、无趣,不利于媒体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也违背了新闻属性。记者有意识地引导路人进行采访,或在后期制片时过度干扰采访素材的使用,会直接降低新闻的真实性和自由度,如若记者自身新闻素质不高,甚至会引导采访对象变相扭曲新闻事实,严重影响媒体的传播效果。 由此可见,针对街头采访这一普通的采访方式,在真实性原则下,台湾记者有必要向大陆记者同仁学习。 “好记者”与“好主播” 近年来,台湾与大陆新闻主播的形象变迁经历极为相似,即同样是由老一代字正腔圆的播报员,过渡到新一代兼具采编播及评述能力的综合型新闻主播。与大陆媒体不同之处在于,台湾媒体认同大

香港词语与大陆词语差异成因初探

篱28卷鳃毒期 湖北广攘电视大学掌报Vol。28,No。42008年4月JournalofHuBeiTVUniversity‘April.2008,110~111 香港词语与大陆词语差异成因初探 廖京京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大连116021) 【内容提要】香港词语每大陆词语使用存在着很太差异,本文从社会原困、语言本体及使用者心理因素等几方面尝试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成因,并指出基于差异的融合趋势。形成差异的社会原因可分为政治、经济、教育穰民清等蔻方覆,嚣语言本体差异残毽霹反辩来谲、方富谲、文言谣薛吸收及缨略语籍熹等惫凌考察。使用者主瓣因素可分为影响造词和影响词交。 [关键词]大陆词语;麓异成因 【审囤分类号】1-103【文蠢I标谈谒】A【文章编号】1008,7427(2∞8)04-0110-02 我国香港地区是世界贸易及金融中心之一,虽然面积不到1100平方公里,人豳不过700万,但是在我阑地位特殊,致治经济文化各方覆都有其鸯身鲜鹤豹特点。这种特殊毪阍样体现在语言系统中,而词汇作为语言系统巾最活跃的部分,直接体现了这种特殊性。这一点,充分反映在香港词语纛大陡词谖戆巨大差舅孛。这耪差努残因是多艨次熬,既鸯语言外部原因,又有语言内部原因,既有语言发展豹客观原因,又有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原因。 一造成差异的李土会原因 香港魏嚣枣子特殊麓历史豢嚣造藏了每犬陵翦社会差异,这决定了两地语言词汇系统的差异。这些麓异主要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情等方面。 香港墟区与大陵实簿豹是不慰熬政治体铡,孬虽经掰了政权的更骜,使得香港游语中有一郫分是香港地区特有的政治词语,如“港督、总臀、布政司、律政司、特酋、保良局、自纸草案、蓝纸草案、僳警、高员、廉政、勤政、慈善骚、更生入、徐务受8等。这里有大部分仅逶行予番港遣区,也有一部分由于普通话袭意需要进入了普通话,如“特首、廉政、勤政、公务员”等。 香港魄区是毽赛耋要鹣贸易遴挺港,莺鼯亵监金融串心,经济比较发达。香港语言系统中的经济类诵语,数量较大且比较活跃。与政治类词语情况撩似,经济类词语中一部分反映了香港地区经济活动的特点,只适用予裔港地区,如“强积金(M帮)、贸券、沽赞、携瘾、公星、屠屋、}褒蘧、夹屋、单元、货柜、税级、食肆、拍苍蝇”等。这些词语威用地区性较强,词义与譬面意义相去甚远,但由于经济一体纯的趋势,鼹地经济交滚频繁,缀多香港经济诞语也进入了普通话谲汇系统。“按搦、红筹股、蓝筹段、负资产、写字楼、豪宅、博彩、餐饮、吧台”等,随着大陆经济的发展,新生事物的涌现,普通话经济词语吸收了不少香港词语的会毽戒分来自我完善。 两地的差异还体现在教育方面,比较典型的就是香港的“三文两谮”。大陆实行六年义务教育,中学六年,分初级孛学和高级审学,大学零辩疆年,棚应的词语鸯“义务教弯、 【收藕日期]2008-01.13初中、高中、中考、高考”等。香港地区小学六年,中学七年,犬学本科三冬,并且学校分为官办、政府资助和私立三释,中学有孛英文授课之分,裰应酶谲语肖“佛教中学、天主教中学、会考、预科、中文中学、英文中学”等。 爨然同属炎黄子孙,但与大陆的长期隔离及港英政府的蓬民统治形残了番淹缝区猿特缒民最民馕。表现香港特殊民情酶溺语如“表叔、阿灿、打王皇帝、太空入、狗仔队,大闸蟹、八卦、下午茶、一号风球、问题少年、香港小姐、嘉年华”等,还有一部分反映专土会负厦现象酶如“一楼一凤、迤妹、黄色架步、愚客、轮暴、鸭客”等,罄透话莠没有蔽收。但也有一些词语如“搞笑、面巾纸、肉感、人蛇、色狼、非礼、水货、卧底、洗钱、扎啤、草根阶腰、夹心阶层”等运遘被磐透话吸收,黎羚其表豢缺降,蠢戆语素还送入7擒词体系,成为普通话常用语素之一。如上述词语中的“阶层”,虽然悬普通话固有语素,但过去应用较少,和“阶级”一词做严格区分。香港词语系统中“阶级”常姆“阶层”等同,并虽鬻常使焉“阶臻气受其影镌,近年采普通话孛“阶层”的使用范围扩大,使用频率加快。 同时我们可以观察到,以上各方面原因造成的两地词语差异巾,都传隧饕基于差异黪嚣令词汇系统酶融合。麓舅懿形成怒上述各方颟在两地的此有彼无造成的,在差辩形成后,语亩接触中,不同的词汇系统发生融仑来增强各自袭意功能。差异是社会发展孛造成的差异,融会是差异基皴士形成酌融合。 墨造成差异的语言内部原因 词语的差异不仅是不同社会背景在谮亩系统上的投影,也是滔言本:务特点决定酶。这黧影响体现程瓣终语谲方富词及文富词的吸收上。也体现程缩路词的形成上。 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香港语言得以与外语充分接触,香港的钋来词数鬃和质量都较高。乃晏斌在《差吴专融合——海峡两岸语富蔽震对磁》串指出,与外国接触及开放程度的差异是出现词语差异的原因。田小琳、苏金智等学者也都注意到了外语对两地语言麓异的影响。多}语造成豹语言差舅主要表现在叛下方垂。篝先

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

台湾通识教育与大陆素质教育之比较 通识教育其核心理念是通过学习系统的知识培养健全的人格,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和地区“通识教育”有着不同的实践内容和模式,甚至有着不同的名称。1984年,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全面展开;1995年我国大陆开始推动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以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本科教学计划。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相似的教育制度等,所以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与实践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极为相似。 标签:大陆;台湾;素质教育;通识教育 一、台湾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内涵:通识教育最根本的理念,应是通识思维能力的培养,所谓通识思维能力即想得更深入、看得更宽远、判断得更正确的能力。易言之,通识思维能力应包括思考力、感受力、理解力、分析力、创造力、洞察力等综合能力的养成,而这种能力的养成又来自不同知识贯通的训练。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多元化与多样化可以想见,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通识教育的实施,一方面在于持续中等教育的教学基础——特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另一方面则是持续强化大专院校学生未来进入社会能独立自主、卓然自立的预备教育。为此,通识教育的内涵可由以下几个角度来叙述。 (1)基础教育:通识教育乃大专院校同学进入专业教育阶段前的养成教育,可说是种广义的基础教育,其中如语文课程、跨学科入门课程等更是了解不同文化与不同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育。 (2)全人教育:全人教育亦谓完整人格的教育,其用意在避免学生因过度接受科技等专业训练,而导致人格发展的偏颇。 (3)终生学习教育:通识教育不仅是大学教育的一环,也应是学生离开大学校园后持续学习与成长的根本教育。 总而言之,通识教育不是什么都学一点的普通常识教育,而应是教导学生如何将理论与生活结合、如何将各种知识会通、贯通的教育。 2.台湾通识教育的内容 伴随大学自主化、校园民主化、教学多元化等思潮的冲击,刚开始(共同科)教学解放的通识教育课程可说五花八门、琳琅满目,甚至如“插花艺术”、“宠物饲养”、“宝石鉴定”等科目都被划入通识教育课程。至今,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已有较清楚的轮廓,例如以下这些主题便是常被提到的内容: (1)人文教育——尤其是文、史、哲、艺、等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