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文化认同对比

合集下载

两岸文化大交流对台湾同胞认同的影响研究

两岸文化大交流对台湾同胞认同的影响研究
Yu n S u —xa a h — i
( col f o inL nugs uz uN r a Cl g ,G i n , u hu 50 1 ) Sho o F r g ag ae ,G i om l oee uy g G i o , 50 8 e o b l a z
Ab ta tF o teve fc h r x h n e h a e i u ssteb c go n n erao fh rs sr c : rm iw o u uee c a g ,tep p rds se a kru da dt e sno ecos— h c h h t
s a t e c a e a d p it u a ei f e c f u t rl x h g nT i a d mana d t e T w n c mp t - t i x h n n on so t t n u n eo l a c a e i a w a iln t a a o a r r s g h h t t l c u e n n n oh l i os r c g io i y l s i e r c g i o fC i e e n t n lc l r .C i e e c l r e v s a e i e t ia o t e o n t n ma n i n t e o n t n o h n s ai a u t e i l e h i o u h n s ut e s r e s t d n i c t n u h f i o h n s ain a d a e e s nilc a a trs c b ih C ie en t n d sig i e s l f m t e s n t n . fC i e e n t n st se t h r ce it y whc h n s a o i n u s si ef r oh r ai s o h a i i t h t o o T e r c g i o fte C ie e n t n ut r cu l q ia e t o t e rc g i o fC n s a o .S c e o - h e o n t n o h n s a o a c l e i a t a ye uv ln e o n t n o h e e n t n u h r c g i h i l u s l th i i i n t n o u t r a e ah t e p a eu e nf a o fb t i e ft e T i a t i . i o f l u e p v sa p t o t e c flr u ii t n o oh sd s o aw i c h ci h n Sr t as Ke r s: aw o a r t ;R c g i o fC t e C o s—sri C l a x h n e y wo d T i a C mp ti s n o e o nt n o u u ; rs i lr tat ut l E c a r u g

浅谈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浅谈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浅谈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两岸发展的新形势我很高兴为您解答关于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以及两岸发展的新形势。

在此,我会尽量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同时尊重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政府,遵守法律法规。

当前两岸关系的主要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经济发展与合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陆与台湾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两岸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两岸经济合作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如产业竞争、市场准入等问题。

因此,加强两岸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任务。

二、文化交流与认同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也是两岸关系的纽带。

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对于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两岸在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仍需继续努力,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拓展。

三、政治互信与对话政治互信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

双方应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共同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在此基础上,加强两岸政治对话,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

四、安全与稳定维护两岸安全与稳定,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重要保障。

双方应加强沟通与协调,妥善处理海上安全、网络安全等敏感问题,共同维护两岸和平稳定。

在新形势下,两岸关系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大陆经济持续增长,为两岸合作提供了广阔市场;另一方面,国际形势的变化也为两岸关系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因此,双方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两岸关系的发展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只要我们坚定信念,积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对加强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认同的思考

对加强两岸三地的文化交流,提高中华文化认同的思考

普遍的关注。提 高中华 文化的认 同感 ,塑造 中华文化产业 , 普及 中华文化 的教 育对加 强两岸 三地 的文化认 同和 交流都有着积极 的意义和作
关键 词 :中 华 文化 ;港 台 文化 ;认 同感 ;文 化 产 业 ;教 育 中 图分 类 号 :G 2 1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0 6 ( 0 2)O 0 6— 2 X 2 1 7—0 0 0 0 0— 2
伴 随着两岸三地持续不断的文化经济交流 ,各种文化现象及 问题也 渐渐进 入人们视野 :港 台对大陆的文化输入为何 一直 大于大陆对另 外两 者 的 文 化输 出 ?不 断 的 冲击 与 融 合 中究 竟 是 文 化 的 取 长 补 短 还 是 同 化 与 被 同 化 ?在 相 同与 差 异 并 存 的文 化 背 景 中 ,我 们 应该 怎 样 去 理 解 中华 文 化认 同 ,在 此 基础 上 又 该 如 何 加 强 相 互 之 间 的 文 化 甲 流 ,提 高 对 中 华 文 化 的认 同 ? 笔者认 为,要对此 问题进行分析 ,要聚焦的是内陆的中华文 化与港 台文化之间碰撞 的契合 点 ,然而首 先要关 注 的是两 岸文 化所具 备 的特 质。港 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 中西交界的中间点 ,且在 历史上 曾受过 西方 文化较大的感 染。其所具备 的文化 ,是 中华传统习俗 、文艺元 素与西方 欧美 国家的文化风俗相碰撞 的产物 。从一方面看 ,它具备中华文化 的历 史 性 与 凝练 感 ,另 一 方 面来 看 ,它 也 具 备 欧 美 文 化 的 跳 跃 性 和 开 放 性 , 这 塑 造 了港 台 文化 充 满 了新 鲜 、跳 跃 、开 放 的 文 化元 素 。但 毋 庸 置 疑 的 是 ,港 台文化对 中华 文化 的传 承 和沿袭是 被列 为一项 具体 的事 业在 发 展 ,并取得 了优秀的成绩 ,这在于 内陆是值得进一步研习和实践的。 对于中华 文化而言 ,中华文化所具备的厚重感和神秘感一度 吸引了 全球对中华 国土的关 注。 中华 文 明有着 五千多 年 的历 史 ,在建筑 、民 俗 、陶瓷 、 画 、 言、音乐 、文学等等方面都留下 了奇异 的瑰 宝。中 绘 语 华文化所具备 的特质是多 面性的 ,她具有传统保 守的一面 ,也具备 开放 包容的一面。在我 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 以来 ,其开放包容的一 面显 得更 为突出。大量 的西方文化元素涌人 中华大地 ,传统中华 文化在整合 不同 的文化元素当中也产 生了适应现代人生活 的现代文明。但也 出现了另外 个问题 ,越来越 多的传统 的文化元 素在现代 文明的撞击 下渐渐 消失。 这对 于以博大精深著称 的中华文明而言是极为可惜的。这一部分 的传统 文化 ,历史性 强 ,多以静态 的形式呈现 ,例如古文化 里 的陶瓷 工艺 、少 数民族的语 言等,因为缺 乏一定 的保 护力度 ,传 承人信心 不足等原 因 , 正以一定的速度流 失。这也透视 出一个问题 :中国大陆对传统文化 的保 护力度不强 。在西方 国家 ,对本 国的文化保护是有着健 全的体制及 法规 的 ,文化输 出更是作为一项 国家软实力在外交中体现。且不看 中西 之间 的 文 化 交融 ,港 台对 大 陆 的 文 化 输 入 一 直 大 于 大 陆 对 两 地 的 文 化 输 出 。 笔者认为这一 方面是 由现代人所偏好的文化特质所决 定的。港 台文化 所 集中体现的都 市文化反映 了青年人对 现代物质 生活和精神 生活 的向往 , 相对 于内陆中华传统文化而言更容易得到适应和接纳。同时 ,现代人 生 活忙碌浮躁 ,追求新鲜感和优越感 ,而欣赏和偏好静态文化 、古典 文化 的人 群主要集 中在 中老年群体 ,青年人的文化市场当中 以节奏感 、色彩 力度 、新颖度 为主旋 律 ,这一 点恰恰 和港 台人 的生 活文 化之特 质相 符 合。在现代 文明急速发展 的中国内陆 ,港台文化与内陆青年群体 的文化 偏好 匹配度越来越 高,因此市场 占有率也逐渐攀升。而以这种特质 主导 的文化显示 了时代 的特 点 ,占据 了港 台文 化输 出与 大陆 文化输 入 的主 流。另一方 面而言 ,笔者认为是 由大陆对 自身文化体 系的产业意识 和保 护力度 不足所致 。传统 的中华文化在大陆 一直 以来更 多地是 以 “ 蕴藏 ” 的形 式存 在 ,而 以一 种 品牌 形 象 、一 种 产 业 的 形 式 向外 输 出 的倾 向 还 不 明显 。 中 国共 产 党 十七 届 六 中全 会 提 出 ,要加 快 发展 文 化 产 业 、推 动 文 化产 业 成 为 国 民经 济 的支 柱 性 产 业 ,这 一 项 重 大 战 略决 策 对 于 整 个 国 民 经济 的 发展 将 会 产 生 较 大 的影 响 。而 最 近 几年 ,文化 管 理 专 业 在 国 内 也 渐渐 成为一 门较 为热 门的专业 。这意味着 内陆逐渐开始重视文化产业 的 塑造 和文化 的输 出。从大多数地区传统习俗和观念的传承上来看 ,大陆 对本 土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 是非 常之强 的,但将本 土 的文化 作为 一种 品 牌、 一项软实力打 出国际市场 ,显然并未下足功夫。再者 ,国内将保 护 传统 文化作为一项事业来发展的力度也是不够 的。面对保 护传统文 明和 发展 现代文 明的之 间的矛盾 ,目前 国内的很多文化建设 还未摆好这个 平 衡 。在传统文化于 内陆环境 中暂时未得 到很好 的重 视和保 护的前提下 ,

海峡两岸旅游对中国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海峡两岸旅游对中国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Po ic a l ni otn l i rvn . oeh c a,t tge r rp sdt d vlptec l rlor m ui . i t , rvn ecnpa a y mp r toe ni oigi T n a et ts ae is epo oe e eo ut a tui i F j n Fr l a r mp t n h r a o h u s n a sy
Ke r s ainldni ;T i n o a it;Fja ;c l rlors ywo d :nt a iet o y t awa cmpt os uin ut atuim r u
引言
的关系。闽台文化 同根 同源 ,6 . 7 %的台湾人来 5 自闽南 ,1 . 36 %的台湾人来 自闽西和广东④ 。因 此 ,大陆学术界出现了大量福建对台文化旅游开
Zh oJa q a Fa gXv o g a in io| n h n
( co l f ors Huqa iest, az o 6 0 1C ia S h o T ui o m, aioUnvri Qu nh u3 2 2 , hn ) y
Ab t a t C ie eie t , awa e t n o b eie ty c e i e efu tn cg o p awa . v o s ,h iee s r c : hn s n i T i n i ni a dd u l n i o xs d i t o reh i ru s n T i n Ob i l teChn s d t y d t y d t t n h i u y
北 京第二 外 国语学 院学报
2 1年 第5 02 期
( 总第2 5 ) 0期
海峡两岸旅游对中国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论当代海峡两岸的文化差异及弥合

论当代海峡两岸的文化差异及弥合

历史过程后形成 的文化 必然存在独 特性 和差异性 。 正 因如 此 , 可 以说 文 化 是 一个 国 家 或 一个 民族 生 活 方式 的总和 J 。
中华 民族是 中 国古 今 各 民族 的 总 称 , 是 由众 多 民族 在 统一 国家 的长 期历 史 发展 中逐 渐形 成 的 民族
目前 , 和平 发展 已成 为 我 国海 峡 两 岸 关 系 的 美

定 物质 资 料 基 础 上 所 创 造 的精 神 财 富 的总 和 … 。
好愿景 , 其 不 仅反 映 了海峡 两岸 的 主流 民意 , 更 是 全 球 热爱 中华 民 族 的 华 人 的 共 同愿 望 , 也 符 合 国 际社 会 对 两岸关 系 的 普遍 期 待 , 两 岸 关 系 和 平 发 展 为 未 来 海 峡两岸 迈 向和 平统 一 打下 良好 基 础 。未 来 我 国
具特色 的区域文化 , 如湖湘文化、 齐鲁文化 、 吴楚文 化、 江南文化、 闽粤文化等 , 这些 区域 文化 都是 中华 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 是整个 中华 民族文化总流 的

是指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 中所创造 的物质财富
和 精神 财 富 的 总 和 , 而 狭 义 上 的文 化 则 是 指 人 们 在
紧迫 的任 务 。

集合体 。在 中华 民族悠久 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 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的总和 即中华 民族文化 , 或 简称 中华 文化 。中华 民族 和 中华 文化 都 具 有 多元 一
体 的特点 , 一方 面 , 中华 文 化 因环 境 多样 性 和 民族 民 俗 多样 性 而具 有 多元性 , 另一方面, 其 随着 民族 和地

台湾 文化是 中华文 化 的一个 支 流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 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

增强两岸中华文化认同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摘要: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

本文从文化认同的角度研究两岸关系,克服文化认同的困难和阻碍,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关键词:中华文化;文化认同;两岸关系;交流合作海峡两岸传统文化本为一体,台湾文化深深地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

“妄想海峡两地隔,妄想台独自快活。

我且当头来棒喝,台湾无处不中国。

”台湾作家李敖2005年访问大陆时写下了《台湾无处不中国》一诗,对此是个很好的说明。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领土,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一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子民,台湾社会与大陆社会一样都是在中华文化基础上建构和发展起来的。

共同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一直是维系两岸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纽带,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基础。

因此增强台湾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以有力地推动两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实现祖国早日和平统一。

一、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范畴,历史学、社会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国际政治学等不同的领域和学科对文化有着不同的界定和理解。

狭义的文化是指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体现该社群的心理、精神、气质和独特追求的生活方式、生存样式、行为模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总和。

[1]广义的文化则包括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活动的总和,涵盖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科技、宗教、道德、艺术等多个范畴。

本文的讨论主要在狭义范畴展开。

我国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为人类文明史上所罕见。

中华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一方面,中华文化由诸多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诸如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百越文化、闽台文化等等)构成;另一方面,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诸多的区域文化相互融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统一体,决定了各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传统]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海峡两岸,传统文化,传统]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海峡两岸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由福建师范大学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海峡两岸文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一届海峡两岸文化发展论坛,在福建师范大学举办,来自北京、上海、台湾以及福建等地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

各位专家学者就两岸视域下的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会议主题,以及两岸共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内容、层面、类型及特征,文化传统在两岸人民的价值生活中的作用及发展,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峡两岸的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三个分议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发表了诸多卓见。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在海峡两岸共有的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的涵义方面,与会者认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正如刘登翰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中指出的那样:传统文化指向是历代传承下来的形而下层面的文化的诸种具体事象、项目、形式或概称为文化物种,即我们今天所说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形而上层面的核心精神价值的接受和弘扬,主要指的是文化所凝聚和映衬的精神层面。

论坛与会者对海峡两岸传统文化的特征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曾永义在《两岸戏曲在今日因应之道》认为,中国戏曲之美质有四端,一是虚拟象征程式之写意表演艺术原理;二是戏曲语言富于音乐旋律,咬字吐音之口法宜应讲究;三是歌舞性、节奏性、夸张性、疏离且投入l生;四是具有意义但可修正变异的质性。

李豫闽在《从闽台民间美术的传衍看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互动》指出,明清时期福建漳州、泉帅f移民台湾,将福建民间美术传播至台湾,尤其是清代乾隆年间大量优秀闽籍工匠移居台湾,更将传统民间美术的生产方式和习俗引入台湾,进而阐述了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

王耀华、郭小利的《海峡两岸传统艺术的三维特征》分析了海峡两岸传统艺术所具有的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写意为主、写意中的写实的创作方式,线的形态特点等三个方面的共同特征。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一)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一)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与两岸和平统一(一)论文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及特征两岸和平统一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台湾地区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分支,它从来就不是独立的。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两岸人文历史认同,增强中华一统观念,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实现两岸统一,可以跨越目前的政治障碍,也可以有力地打击台湾分裂势力,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构建和谐两岸,实现中华文化的腾飞。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及特征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由于人类发展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决定了不同地域民族的文化除了具有人类的共性外,还具有自己的特征。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逐步创造出来的并经过人们的反复实践、提炼而日趋成为稳定的意识、行为和物质形态,它包括文字、书法、绘画、建筑、音乐、舞蹈、儒、释、道、经、史、子、集、中医、武术等范畴。

中华民族虽历经沧桑,内忧外患,朝代更迭,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奥秘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强大生命力。

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就认为,历史“有一个决定的‘东西’,就是亚细亚。

那个外界的物质的太阳便是从这里升起,而在西方沉没,那个自觉的太阳也在这里升起,散布一种更为高贵的光明”。

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强烈的大一统观念。

天下一家,民胞物与,四海之内皆兄弟等等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并流淌在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液里,成为一种坚如磐石的文化心理。

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江山分裂为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价值取向。

《诗经》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此乃中华民族大一统观的重要思想之源。

经过儒、法两家的论证和充实,历代思想家和统治阶级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大一统思想和观念深深印人中华文化传统之中,并在文学、艺术、建筑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打上深刻的烙印。

其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数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永恒主题,是民族精神的最集中体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岸文化认同对比
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相关狭
义文化的早期经典学说。其解释为: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
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水平和习惯在
内的复杂整体。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
有机的生命体,会随着历史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则是相对的,在文化的绝对运动之中包含着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文化中的某些部分会沉淀下来,成为一个民族共同认
同和遵循的规则,我们称之为文化认同。在此,我们将其定义为:文
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
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的认同;是
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
基础;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
它是一种以儒家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影响了包括内地、台湾、日
本、朝鲜、越南等在内的广大国家和地区;中华文化认同主要是指对
儒家文化精神的认同。本文拟从历史角度出发,通过比较法,分析中
华文化认同在两岸的表层结构的变化与深层结构存续。不过,文化是
概括的、抽象的,无法实行直接的比较,所以,若要实行中华文化认
同的比较分析,我们首先需要选定比较的载体,分别为:文字、语言
和风俗。

一、汉字繁简之争
简化字,又称简体字,一般是指当前内地使用的现代中文的标准写法,
是与繁体字相对来说的。近年来,汉字的“繁简之争”讨论得越来越
深入,涉及方面也越来越广,尤其是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于2009年
提出“识正书简”并提出探讨两岸民间合编“中华大辞典”,更是掀
起了又一轮关于汉字的繁简之争。其实汉字是没有繁简区别的,我们
所知道的所谓的楷书、隶属、金文等等都只能称之为字体。汉字的简
化运动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的创刊
号上发表的论文《普通教育理应采用俗体字》,第一次真正地提出了
要实行汉字简化。1935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发布第11400号部令,正
式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但到了次年就被喊停。同年,容庚出
版《简体字典》并在燕京大学开课尝试。当时间行进到1949年,国民
政府退守台湾,内地和台湾汉字的简化进程也终于开始走向不同的方
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成立了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汉字的整理和简
化成为协会的研究目标之一。但是,简体字的研究工作真正开始却要
定位在1950年7月的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吴玉章在此次会
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
离实际,割断历史。”三年后,《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第二稿完成,
中央文字问题委员会亦于同年成立。次年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批准设立了国务院直属机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
会。1955年,政府正式向全国印发关于《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征求意
见,其中赞成的比例高达97%。1956年1月1日由全国报刊首先开始
采用横排,使用简体字。1964年国务院公告了《简化字总表》。《第
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于1977年文革后公布,一直使用到1986年废止,
这个年,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取代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并重新发
表《简化字总表》。2000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并与次
年1月1日正式生效。由此,汉字在大陆正式完成了由繁到简的转化。
1945年日本投降,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因为交流以及维护统治的需要,
汉字取代日文成为台湾正式的官方文字。1952年,退守台湾的蒋介石
政府提出实行文字改革,但是遭到著名学者胡秋原极力反对。胡秋原
认为,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是中国文化之根,已使用了几千年,书
写时没有什么不便,完全没有必要简化,简化汉字就是破坏中国文化。
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抨击和反对,蒋介石最终停止了汉字简化。因为政
治的原因,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的这段时间内,台湾将自己
放到了汉字简化的对立面,持续诋毁内地的文字改革工作。1979年,
台湾教育部公布了《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甲表),共4804字;次
年则颁布了《标准行书范本》收录汉字4010个,其中600多个为简化
字。因为简化字多为古代流传而来,因而两岸的简化字大致相同或者
相近。1982年,台湾教育部公布《次常用国字标准字体表》(乙表、
丙表)。随着两岸交流日益频繁,很多学者在汉字简化的合理性以及
必要性上取得了共识,越来越多地呼吁汉字改革。当前,台湾虽然很
多人也在用简化字,但却仅仅用于手写,印刷依旧是繁体字。

二、汉语的标准化与台湾化
普通话,亦称现代标准汉语,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
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名称是由朱文熊
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提出的,它是相对于“俗语”即方言来说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展文教事业,政府大力推广民族共同语
即普通话。1955年10月,中国科学院召开“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
议”,确定现代民族共同语称为“普通话”,10月26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为促动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次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从三方
面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此后这个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使用。台湾
华语是指战后由政府所推行、而逐渐在民间普遍使用的北京话。二战
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并于1946年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
综理全台湾的“国语”(北京话)推行业务“;二二八事件”后,政
府下令全面禁用日语,推行国语教育。经过了在台湾半个世纪的发展,
北京话已经在台湾落地生根并融入了台湾的当地特色,从而具备了与
普通话不同的特征。从语音方面来讲,因为和台湾本土方言的相互影
响,与普通话相比来说几乎不用卷舌音、也少了儿化韵。《新华字典》
(1990年版)和台湾《“国语”辞典》(1981年版)相比,3500字的
常用字中,注音相同的有2711个,注音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的有789
个。在词汇方面,形成区别的原因则主要来自三方面,第一是吸收台
湾本土语言词汇形成了新的词汇。例如,鸭霸(不讲理)、杠龟(没
有收获)、荣民(退役士兵)等等。第二是吸收外来语形成的新词汇。
例如,来自英语的马杀鸡(按摩)、来自日语的运将(司机)等等。
第三是在大陆已经不用但在台湾依旧保留的词汇。例如,次长、帮办、
学艺股长等等。

三、大同小异的风俗
风俗是指一个地区社会文化中长期形成的风尚、理解、习惯以及禁忌
等的综合;民间的风俗称为民俗,其涵盖范围很广,包括衣食住行、
婚丧嫁娶、宗教娱乐、艺术等等。内地和台湾虽然因为历史、政治等
种种因素的影响在中华文化认同方面出现了混乱,但是从风俗来看,
中华文化认同一直以来都强烈地蕴涵在两者的行为、生活之中。从节
日习俗来说,内地和台湾类似,主要的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
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其中,除夕要合家吃团圆饭,春节要贴春联、
走亲访友拜年,元宵节要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中秋节则是赏月、吃月饼。当然,在此之外,两岸也各自有不同的特
色节日习俗,比如台湾原住民中的布农族有打耳祭,在每年的四月下
旬至五月初举行。而内地的话,因为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各式
各样的节日习俗更是数不胜数,比如藏族的藏历新年、雪顿节,维吾
尔族的古尔邦节等等,都是相当有名的民俗节日。从宗教信仰来说,
虽然说两岸都是宗教信仰自由且多元,但是总的来说,在传统宗教方
面主要由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组成。佛教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年之久
的历史,现有佛教寺院1.3万余座,出家僧尼约20万人。而根据美国
国务院发布的2006年度《国际宗教自由报告》显示,台湾信教人口约
为801.5万,占到台湾总人口的35%。道教作为发源于中国的原始宗教,
不但单独存有,而且常常会融入其他宗教信仰之中。在大陆,现存道
教宫观1500余座;而在台湾,道教更是拥有755万的信教人口。在民
间信仰方面,因为受到孔孟思想和其他思想的影响,基本脱离不了儒
释道三者糅杂的现象,同时也伴随着例如妈祖信仰、关帝信仰、鬼神
信仰,等等。

从上文的分析来看,从文字、语言到节日习俗、宗教信仰,作为中华
文化认同的载体,为了适合时代发展,其表层都发生了不同水准的变
化;不过,我们需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虽然汉字字形发生了变化、汉语语音产生了变化,节日习俗、宗教信
仰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但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所蕴涵的以儒家
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文化精神并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比较分析两岸中
华文化认同,我们既要看到两者在表层结构的变化,又要看到两者在
精神层面的存续。

两岸文化认同对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