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部分台湾,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缘,是中国第一大岛,同大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台湾同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远古时代台湾与大陆相连,约几百万年前由于地壳运动,部分陆地下沉,海水进入,形成台湾海峡,台湾岛才与大陆分离。
台湾早期住民中大部分从中国大陆直接或间接移居而来。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230年,早在三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对台湾的记述。
隋代,宋元时期的人们对台湾逐渐接触的更多,并开始在台湾发展,元朝开始,便加强了对台湾的管理,明朝以后大陆与台湾的人民往来不绝。
15、16世纪,世界进入海权时代,荷兰在台湾建立了殖民地,最终被郑成功驱逐了出去。
明清时期,中法战争后,清政府为了加强海防,于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将台湾从福建省析出升格设立台湾省,成为中国第20个行省。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协定重新肯定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中国人民经过8年的艰苦抗战,付出巨大的牺牲,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使台湾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国民政府将台湾设置为中国的一省,省会定于台北。
1992年海协会和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九二共识”)近代以来,台湾同胞经历的历史和中国大陆同胞所经历的一样,都深受列强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时台湾同胞也与中国大陆一道艰苦地抗争,寻求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
在经历了历次战乱之苦后,两岸同胞都认识到,中国大陆与台湾分离的历史,完全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和殖民的结果,完全是中国长期衰弱和内乱的结果。
中国的统一,不仅是民族复兴的标志,更是两岸中国人走向全面现代化必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
所以说,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祖国和台湾的故事

祖国和台湾的故事摘要:一、前言二、祖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2.近现代台湾的发展三、祖国与台湾的现状1.两岸关系的发展2.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四、祖国统一台湾的前景1.和平发展两岸关系2.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五、结论正文:一、前言祖国与台湾的故事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两岸关系经历了许多变迁。
本文旨在概述祖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现状及祖国统一台湾的前景。
二、祖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早在秦汉时期,台湾就与大陆有密切联系。
明朝时期,中国政府开始对台湾进行有效统治。
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立了台湾府,将其纳入中国版图。
2.近现代台湾的发展近现代以来,台湾的发展受到世界局势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台湾被割让给日本。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台湾重归中国。
此后,台湾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与发展。
三、祖国与台湾的现状1.两岸关系的发展近年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
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但政治方面的分歧仍然存在。
2.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尽管在政治方面存在分歧,但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
祖国大陆不断出台政策,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便利。
四、祖国统一台湾的前景1.和平发展两岸关系祖国统一台湾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两岸同胞应共同努力,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推动两岸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2.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祖国大陆应继续加强与台湾同胞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共同为实现祖国统一贡献力量。
五、结论祖国与台湾的故事仍在继续。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演变

大陆与台湾地区关系演变1、关系演变:(1)各自独立国民党:1894建立兴中会、1905年建中国同盟会、1912年改组为国民党共产党:1921年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成立,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2)大革命时期--合作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共同任务影响:基本消灭北洋军阀,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3)土地革命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叛变革命,镇压人民影响:导致大革命失败,内战给日本侵略带来可乘之机(4)抗日战争时期--合作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影响:抗战胜利,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5)解放战争时期--分裂原因:蒋介石发动内战,实行独裁影响:祖国至今未能完全统一(6)通邮、通商, 和缓松动;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①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主张国共对等谈判,为解决台湾问题,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②1980年以后,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已经打破,两岸交流日益频繁。
③2005年4月底—5月初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揭开了两党合作和两岸关系的新篇章。
④趋势:“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海内外中国人共同心愿,祖国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2、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规律与认识(1)1924~1949年,国共两党关系呈现“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
(2)两党关系决定了中国政局,合作与分裂都对中国革命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合作,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
(3)中共调整与国民党的关系说明,中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方针,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

两岸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趋势随着两岸关系的不断发展,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这种交流既依赖于两岸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也需要文化节目和产业的支持。
过去几十年,两岸文化交流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这一过程历史渊源丰富,发展趋势也值得探究。
历史渊源在历史上,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
中国大陆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传统文化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台湾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早在3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由此可见,这两个地方都具有十分悠久的文化积淀。
在20世纪初,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创伤,国土遭到了非常严重的侵略。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更加巩固了中国文化的地位。
而台湾突然成为一个历史的难题,多次政治动荡和漫长的戒严状态加剧了两岸的对立和隔阂。
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交流的渠道几乎被堵死,发展也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发展趋势2008年台湾政府制定“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标志着“三通”政策的全面实施。
此后,两岸经济文化关系开始稳步恢复。
中国大陆于2010年开始实施“31条措施”,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台湾企业在大陆发展提供了便利。
两岸各地市场的开放,使文化产品的交流愈加广泛,两岸文化交流进入新阶段。
文化交流是两岸关系中极为重要和深刻的一面。
近年来,两岸文化交流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是文化市场和产业始终是稳步前进的。
根据数据,两岸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已经达到了数百亿的规模。
另外,两岸的文化市场也已经在媒体协作、文艺作品、文化旅游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
二是青年群体的文化交流不断升温。
为了加强两岸间的青年交流,文化机构和组织数量增加了很多。
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文化体验营、志愿服务等,增强了两岸青年的相互了解与交往。
三是“中国文化”与“中国台湾文化”的交流增加。
中国的传统文化涵盖了许多非常优秀的文化元素,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
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上,两岸文化交流摒弃了单纯竞争的思维模式,试图融合和创新文化,进一步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和互鉴。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一】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据史书记载,台湾原是中国唐朝的一部分,后来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清朝等多国殖民统治。
1841年,台湾成为清朝的正式行省,直到1895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又回归中国的怀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的地理特点台湾地处北纬23°26'~25°56',东经119°18'~124°34'之间,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其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中央山脉横贯全岛,形成了独特的峰峦奇特景观。
台湾还拥有众多海湾和沿海平原,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
【三】台湾的自然奇观台湾是一个自然奇观频出的地方。
例如,台湾东部海岸的瑞穗牧草地是一片绵延的绿色草原,夏天时可以看到数不尽的金色稻浪;而在台湾西部的阳明山国家公园,每年春天都会迎来一片绚丽的樱花海。
此外,太鲁阁峡谷、阿里山、日月潭等地也是台湾著名的自然景点。
【四】台湾的文化传承台湾的文化兼容并蓄,汇集了中原文化、南洋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元素。
台湾的历史受到了不同文明的影响,导致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台湾曾经是莆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莆仙文化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至今在台湾的庙宇、建筑等文化遗产中仍有体现。
而台湾的本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元,包括闽南话、布袋戏、台湾菜等等。
此外,台湾还保留了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日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中秋节是人们团圆的日子,家人们会共同品尝月饼、赏月、猜灯谜等,弘扬传统文化。
【五】台湾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指标之一。
台湾的经济起步较早,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工商业先进的地区。
台湾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业等领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
它的历史和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荣辱与共。
近代考古学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渊源追溯到远古时代。
台湾考古学者在本省南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被叫做“左镇人”。
经过鉴定,与著名的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三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本省陆续发掘出土的石器、骨器和陶器,其形状和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遗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与黑陶,经过鉴定,确定它们是从我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
这些都是台湾古代人类和祖国大陆上古人类民族渊源的历史见证。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者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大批石棉。
出土的许多石器、陶片及玉器,是二、三千年前台湾先住民的遗物。
经过鉴定和对这些先住民文化特质的研究,确认他们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仆族相似。
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为此发表宣言指出:台湾历史文化的根底在大陆。
台湾最早的居民直接来自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湾与大陆血肉一体、密不可分。
我国古文献中关于台湾的记载很多。
最早的史书《尚书》的《禹贡》篇中,有关于“岛夷”的记载,说岛夷以麻织品为衣服,以贝类为饰物,使用竹器,其地产桔柚,并向大陆进贡。
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岛屿上,产桔柚著名的只有台湾岛。
历代史学家认为,“岛夷”指的就是台湾先住民。
周朝——雕题《山海经》之《海内南经》记载:“伯卢国、离耳国、雕题国、北胊国、皆在郁水之南”。
时人的解释是:离耳国似指海南岛,而雕题国民黥面纹身,类似台湾山胞,故雕题国是指台湾。
秦朝——-瀛洲《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来、方丈、瀛洲,仙人居之云”。
时人的解释是:三山依北而南排列,蓬来为日本、方丈为琉球,瀛洲为台湾。
西汉——东鳀汉朝的《汉书·地理志》记载:“江南多湿,丈夫多夭,会稽海外有东鳀人,分为二十余国,以岁时来献见”。
后来有一部份日本与中国的学者,推测东鳀非今日之琉球,而是指台湾。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 1 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 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 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1、孙吴遣人至台:孙权统治的黄龙二年(230 年),遣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2、隋与台湾的关系:台湾在三国时代称夷州,在隋唐时代称 流水。高山族人很早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 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 年)四年,炀帝两次派朱宽 到流求。大业六年(610 年),又派陈稜、张镇周带万人前去。流 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这说明台湾与大 陆早就有联系。
4、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荷兰殖民主义者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率舰队来到东方,先后于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和天启四年(1624 年)偷袭我澎湖地区, 但都被福建军民击败。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不逞,又转而 侵占台湾。
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明朝建立以后,继续保持着管理台湾军务 的澎湖巡检司。同时林道乾、袁进、李忠、颜思齐、郑芝龙等人 又先后对台湾进行统治。明代后期在台湾的汉人已有十余万,他 们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对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万历十八 年(1590 年),葡萄牙的商船经过台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峡,见其山川秀丽,称 之为“福尔摩萨”,这是西方人知道台湾之始。
天启四年(1624 年)荷兰人侵入台湾,以后,在这里建立了赤 嵌城。当时荷兰只占有台湾南部,北部则由西班牙控制。至崇祯 十五年(1642),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5、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了建立根据地,清朝初年,明将 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 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 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 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
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

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专业:机械工程组员:张学号及成绩:关于台湾问题的研究一、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
中国元朝政府在台湾有管理,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汉族人迁徙到台湾后,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福建素来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是福建莆田,唐朝末期已经人口过多,人地矛盾非常严重,即使不断填海造地,围垦海湾,还是无法解决人地矛盾,迫使莆田人从宋朝初期就开始迁徙到台湾。
土地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外地迁徙移民,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当局和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二、台湾的重要战略地位台湾位于祖国大陆架的东南缘,北临东海,东北接琉球群岛;东滨太平洋;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邻;西隔台湾海峡与大陆福建省相望,最近处仅130公里。
全省恰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在战略上,素有我国“七省藩篱”之称。
台湾海峽亦是重要的国际航道所在,更是日本的石油生命线所在,一但台湾海峽遭到封锁则会严重影响到日本的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与台湾的历史渊源第一章、从古地理学和考古学论大陆与台湾的地缘关系第一节从古地理学论大陆与台湾的整体性一、古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大陆和台湾发现同样的硅质岩和生物群属这一事实说明,古生代晚期台湾和华南的海是互相沟通的。
二、中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中生代的台湾应属于大陆东部的前陆盆地三、新生代时期的地缘关系台湾海峡成为陆地,有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这就足以证明,台湾曾是大陆的一部分;此外,从动物化石看,更新世时期大陆与台湾同时存在相似的哺乳动物群。
新生代第四纪时,海水推出台湾海峡,大陆与台湾连成一片大陆,华南的剑齿象、犀牛、古鹿、野牛、野猪等不短从大陆迁徙到台湾的结果。
第二节从考古学看大陆与台湾的统一性一、旧石器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从台南左镇出土的“左镇人”化石来看,其与大陆的山顶洞人属同一时代,应是从大陆经过台湾海峡的陆桥进入台湾的。
台大宋文薰教授经过比较研究,认为台湾、菲律宾等原始文化最为可能的祖籍是中国大陆。
二、新时期时期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新石器台湾海峡海面上升,但两岸仍保持密切的文化联系。
以绳纹粗陶为代表的台北八里乡大坌坑文化和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圆山文化均与大陆东南、华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
第二章、从人类学论大陆与台湾的血缘关系第一节从大陆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从古文献记载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禹贡》——岛夷《前汉书·地理志》——东鳀《淮南子·说山训》《北堂书钞》三国沈莹《临海水土志》——所记载夷州人与大陆古越人风俗相似:1)短发纹身2)凿齿3)猎头4)男就女家,从妻而居5)喜食生鱼6)集会二、从神话传说看古代闽越族与台湾土著居民的关系从在大陆和台湾都流传着蛇郎君的传说,及大陆古越族和台湾高山族都把“蛇”认作他们的祖先这些情况看来,台湾高山族的先民是从大陆东南沿海迁移去的闽越族。
第二节从大陆间接移居台湾的南亚蒙古人一、台湾土著居民与马来人的关系台湾一部分土著居民,特别是南部和东部的鲁凯族、雅美族、排湾族、卑南族等,其体制、语言和风俗与南洋群岛马来人有许多相同之处。
1)体质上与菲律宾土人最接近;2)语言上许多读音与菲律宾的马来语相同;3)在文化特质上,台湾土著中的几个族属于东南亚文化圈中印度奈西安文化群;4)神话传说,高山族部分部落的海上发祥说可以看出,他们的始祖是从南洋群岛渡海而来的。
二、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的关系学术界多名学者认为南洋马来人与大陆古越族同源。
1)体格上,马来人属于南亚蒙古人,与广东人较相似2)语言上,马来族至今还保存着古吴越的语音3)风俗上,马来族与古越族也多类似的地方:住宅干栏式楼居;产翁风俗;试婚制直达族:泰雅、赛夏、布农、朱欧南回族:鲁凯、排湾、卑南、雅美第三章汉族人民的大量迁移及台湾经济的发展第一节宋元时期的移民一、宋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唐代·施肩吾《岛夷行》宋代·楼钥《汪大猷行状》乾隆三十七年台湾海防同知朱景英《海东札记》考古发现也证实宋代确有大陆汉族人民迁居台湾澎湖原因:1)福建人多地少2)寺院经济恶性膨胀3)战乱二、元代汉族人民迁居台彭根据元顺帝时·汪大猷《岛夷志略》记载,台彭地区有不少来自福建的汉族移民。
第二节明代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一、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万历二十年,福建巡抚许孚远)荷兰人到达台湾以前,已有众多汉族人民定居台彭了。
二、第二期移民情况1)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2)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3)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4)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汉族人口的迁台,带进了大陆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的开发,促进了台湾经济的繁荣,使台湾稻米和蔗糖生产发展很快。
三、第三期移民情况永历十六年(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带领大批军队和眷属迁居台湾;来自大陆的移民还包括一部分大陆沿海人民为反抗迁界令而逃往台湾的。
这批大陆移民为开发台湾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郑成功及时地利用并组织这批劳动力进行开垦。
由于郑氏政权的大力提倡和鼓励,台湾的开垦范围不短扩大;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入台湾土著居民中,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第三节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与开发一、大陆移民的阶段1、康熙二十二年~雍正十年特点:候鸟式的往来到单身入台定居。
由于禁止携眷入台,使台湾人口性别比例失调。
2、雍正十年~光绪元年特点:从准许携眷过台到设立官渡官渡章程:1)领照赴台,详细登记2)厦门对鹿耳门,每名收番银三圆,南台对八里坌,蚶江至鹿仔港,每名收番银二圆3)发现无照船立即没收船、货4)小船编号,不得远航3、光绪元年以后特点:清政府完全开禁,并主持移民原因:1)日本企图侵占台湾2)西方列强在沿海引诱掠夺华工,大规模流入台湾的浪潮基本结束二、大陆移民的主要方式由于清政府长期对台湾实行封锁半封锁政策,因此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大多数是偷渡方式。
三、大陆移民的分布清代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以台南地区为中心,分别向北、向南流动,主要分布与台湾西海岸的平原地带及东部宜兰平原地区。
四、大陆移民对台湾的开发大陆人口的大规模流入台湾,或开垦土地,或经营手工业,或从事商业活动,对开发台湾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陆移民将各种作物带到台湾,丰富了台湾的植物种类。
在台湾农业中,粮食发展最快,到18世纪20年代,台湾已成为中国东南地区的重要产粮区之一,所产粮食每年输往大陆。
手工业中,制糖业发展最快;大陆晒盐法也传入台湾;茶叶及制茶法也随移民传入台湾;台湾的樟脑制作方法也传自大陆;纺织业第四章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来往与贸易结构第一节宋元时期的贸易关系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一、宋代的贸易关系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王象之·《舆地纪胜》)二、元代的贸易关系元代与台湾的贸易关系记载明确,汪大渊《岛夷志略》对此有详细记载。
第二节明代的贸易关系一、明前期的贸易关系明初,对台湾地区采取徙民墟地的措施,但却使这一地区成为私人海上贸易的据点。
根据《明史》记载,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往来于台湾沿海港口进行贸易活动。
明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放海禁,允许海商到台湾及外洋贸易,但走私贸易依然存在。
当时有林凤等海商于闽粤沿岸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进行走私贸易活动;除此之外还有部分渔民兼营大陆与台湾的贸易。
二、明后期的贸易关系天启元年颜思齐海商集团入据台湾,与陈衷纪、杨六、杨七、刘香、袁进、李忠等海商集团从事走私贸易,后郑芝龙继承颜思齐的势力,发展成为更大的海商集团。
天启四年(1624年)荷兰人占领台湾后,为了商业掠夺,也十分重视与大陆的贸易活动。
在次情况下,明政府进一步开放海禁,扩大对台贸易。
崇祯末年,两岸贸易进一步扩大。
由于大陆商品大量涌入,荷兰商人出现了资金缺乏,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扩大。
三、郑氏海商时期的贸易关系自郑芝龙到达台湾后,郑氏海商势力不断扩大,逐渐成为大陆与台湾贸易的中坚力量。
郑芝龙投降清朝以后,郑成功继续保持与占领台湾的荷兰人的贸易关系。
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从此进入郑氏政权与大陆直接贸易的阶段。
早在东渡台湾之前,郑成功就重视发展与各地的贸易,在大陆设立走私贸易据点,还设立山海路五大商行进行贸易活动。
康熙十三年(1674年)东南三藩起兵反清,郑经乘机占领福建沿海各地,台湾与大陆的贸易更为密切。
第三节清代的贸易关系一、通商贸易的阶段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
1)逐步发展阶段(康熙二十三年开发海禁~雍正三年1725年台南三郊成立)这一阶段台湾商船频繁往返于台湾与大陆之间,大陆的商船运来布帛、日用器具、砖瓦木石等建筑器材、造船材料等大宗物资。
雍正三年,台南三郊成立,两岸贸易进入新阶段。
2)繁荣发展与鼎盛阶段(雍正三年~嘉庆初年“蔡牵事件”)雍正年间,大陆移民大量涌入台湾,促进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飞跃发展,也促进了商品流通的发展。
乾隆末年,台湾与大陆的贸易达到了鼎盛阶段。
除了商品贸易量的增加外,新商港的开辟是另一标志。
两岸商港由开禁之初的安平对厦门,有开发出鹿港对蚶江,八里坌对五虎门等港口。
3)衰疲阶段(嘉庆初年之后)蔡牵事件、鸦片战争、海盗、外国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影响:粮食滞销造成农业凋敝,大批农民破产,流离失所;蔗糖生产也受到影响;鸦片的肆虐,造成台湾白银大量外流。
二、贸易经营的方式“行”即“商行”,是拥有雄厚资本的贸易商人独资或合资设立于各个港口的商业盈利机构,经营这一地区所需的商货的进出口贸易,具体业务类似于今天各港口的进出口贸易公司,行商亦可以成为进出口贸易商人。
商行对官府承担有担保商船,协运“官谷”,代购官用物资等义务,以换取贸易的经营权。
商行是台湾同大陆贸易经营中最大的盈利机构。
“郊”,则是由各个经营同一贸易业务或同一贸易区域的商行的商业团体(共同体)。
一“郊”往往由十数家或数十家商行组成。
郊行类似于其它地区的商帮、会馆、公所等,作用:1)确保成员的商业信用2)消弭同业者的竞争,保证利益均沾;3)仲裁本团体内成员的纠纷,加强各成员之间的团结;4)维护这一团体的贸易经营垄断权“郊”不是直接的商业赢利机构,亦不直接对政府承担担保商船及其他服务的义务。
郊行受到严格控制:1)海商必须通过地方政府的审查;2)对贸易商船的规制,船上人员,物资的配备,也有许许多多的限制;3)商船出入安平、厦门等口岸时,必须经过海防同知的查验;4)除海防同知的“文口”之外,还有水师汛口征收“规费”,名为“武口”;5)必须承担“台运”等义务走私贸易有三种类型:1)行商、商船贿买官吏,规避“台运”类;2)渔民、私商的走私贸易类;3)清军官弁“夹带贩私”类。
三、贸易商品的构成台湾输往大陆的主要是粮食和蔗糖。
还有“内山番地”出产的皮革、骨角、羽毛、药材、特别是鹿茸、麋茸、鹿角胶、鹿肚草等贵重山货药材。
台湾还输往大陆茶叶、煤炭等大陆书让台湾的商品从布帛百货、果品药材至砖瓦木石无所不有,包罗万象。
四、贸易商人的阶级属性1)这一时期的海商资本,已经为市民阶级的“富商巨贾”、“殷实商民”所掌握,而不是控制在身份性地主阶级“势家宦族”、“豪门巨室”、“湖海大姓”手中,开始从封建主义经济领域中摆脱出来,专门从事商业贸易;2)部分贸易商人已经开始投资于手工业生产,商业资本已经开始逐步同产业资本相结合;3)商船上已经出现近现代航运企业中的雇佣劳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