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中国政治形势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中国政治形势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台湾问题一词及其相关概念,或者叫台海问题或者两岸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退守台湾,至今所衍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问题。
以下是店铺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政治形势相关论文: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有关台湾问题的历史资料全文如下:1 两岸陆地曾为一体在远古的时候,台湾岛和祖国大陆是连接在一起的,是大陆的一部分。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平面时升时降,台湾岛也时沉时浮,直到5000年前,相连接的部分下沉为海峡,台湾于是成了祖国东海中的一个四面环海的大陆岛。
这从台湾海峡海底的地形可以得到证明。
台湾海峡的海底就像一条河谷,有向南和向北两大河系, 这是当它还是陆地时,被河水冲击,侵蚀而形成的,最深处不过100米,大多数地方的深度只有50米,而在1.5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
现代科学还证明,台湾不仅是东海大陆架的一部分,而台湾的基本地形,与大陆的地块相同,在地质成分上,是与福建、浙江两省相同的酸性火成岩体。
所以,后来有人送给台湾一个雅号--“浮福建”,意思是说,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2 台湾的先住民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已传到台湾。
70年代,台湾考古学家在台南县左镇发现的古人类化石,经过鉴定,与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同属于3万年以前的古人类。
以后又陆续发掘出土了石器、骨器和陶器,这些东西的形状的制作方法,都与大陆各地发掘出的旧石器时代的器物特别相似。
其中高雄县凤鼻头一带出土的彩陶和黑陶,经过鉴定,确认它们是从祖国大陆东南沿海传过去的,和分布在黄河中下游、沿海地区和华南地区的“几何形印纹陶”从制作方法到用料都是一样的。
1980年7月,台湾考古学家在台东县卑南乡进行发掘时,发现了大批石棺、石器陶片及玉器,经鉴定这是二三千年前古代台湾人的遗物,和我国南方各省古代的越濮族人留下的遗物一样。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 — 中国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与前景分析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中国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与前景分析中国两岸关系是指台湾与中国大陆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互动与交流。
从历史上看,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起伏和变化,对中国和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并对未来的前景进行分析。
在20世纪初,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这些变革对于两岸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共内战的结果导致了两岸的分裂。
台湾成为与中国大陆分开的独立政治实体,并建立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大陆的政治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关系经历了多次转折。
1979年以后,中国政府开始实行“一个中国”政策,主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交流和洽谈,两岸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些合作成果,并逐渐缓和了双方的关系。
然而,两岸关系的发展一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困难。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两岸政治争议的存在。
台湾一直坚持其独立性,而中国政府则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台独”活动。
这种政治争议不仅阻碍了两岸关系的发展,还给两岸人民带来了一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性。
除了政治问题,两岸关系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面临着一些困难。
经济上,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竞争和争议。
文化上,两岸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传统差异巨大,在文化交流中仍存在一些障碍。
然而,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中国两岸关系的前景仍然乐观。
一方面,两岸经济联系的加深为两岸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台湾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在许多领域具有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与中国大陆的经济互补性强。
两岸可以通过深化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另一方面,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也为两岸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岸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在增加,两岸之间的障碍也将逐渐消除。
这将有助于缓和两岸关系的紧张局势,为两岸的和平统一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综上所述,在分析中国两岸关系的发展历史和前景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两岸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但两岸关系的发展仍有巨大的潜力。
清代台灣與海洋移民史

清代台灣與海洋移民史一、土地拓墾與區域開發早期台灣先民來台開墾,先由台灣南部的鹿耳門定居發展後,再由南部慢慢的向北部遷移發展。
當時台灣的地形受到溪流河川的阻隔,其交通幾乎仰賴船隻的航駛往來。
台灣的發展是由南到北,再由西部〈前山〉發展到東部〈後山〉。
泉州及漳州移民北部至淡水,中部至鹿港,南部到安平。
潮州移民則北部至新竹舊港,中部至鹿港,南部到安平。
清領台後,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建立在土地開發之上的。
荷蘭、明鄭時期,隨著大批漢移民的來台開墾,今台南府城一帶,已有相當程度的開發;兼亦擴及至鳳山縣(今高雄)、雞籠、竹塹、琅橋等地亦有局部的墾植。
但基本上,這些地區有很大的一部分,是明鄭時期因為軍事需要及軍屯制度的點狀開發之結果。
清初,朝廷雖厲行「海禁」政策,但又有一波的移民潮來台,為台灣增添了不少生產力。
因此,清代大量漢人移民進入臺灣後,臺灣的土地開發即以臺南為中心,然後逐漸往南、往北拓墾。
不過,整體開發的區域還是集中在臺灣的西部地區。
而由於移民人數的增加與拓墾的面積增大,需要廣大土地才能構成的鹿場難以為繼,逐漸從臺灣主要生產事項中消失。
漢人移民主要從事的農業,則更趨重要。
滿清領臺後,由於對臺灣控制與區域分工的考量,臺灣主要生產的物資是以米和糖為主軸,而以稻米最為重要。
乾隆中期,閩粵人又將目標移墾至中壢、楊梅,並擴散至周遭的台地。
比較可惜的是,因為水源不足,使桃園開發的進程,反而較台灣其他地區緩慢。
新竹地區的開闢,大約與台北盆地同步進行。
1690年至1700年間,同安人王世杰率族人鄉黨百餘,人請墾竹塹,到康熙後期,今日新竹市周遭,已闢成南、北二庄。
雍正末乾隆初,竹塹臨海處,已開發完畢,一部分墾民往南,向苗栗河谷平地前進,有些墾民則往竹塹山區發展。
其次是,出資開鑿埤圳、購備農具、種子、耕畜,及提供所有一切開拓所需之援助,如口糧、武器、倉儲和開墾期之食用住處。
除此之外,地主也要擔任開墾工作的設計、領導指揮,墾成後,亦由其向官府繳稅;而地主最大之報酬為,所有新墾之地,名義上均歸地主所有。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

汉人迁台及开发台湾的历史过程台湾人口如今共两千三百多万人,人口由相对多数的民族汉民族(98.2%)此系和相对少数由二十几个不同的诸民族(1.8%)概括而称的台湾南岛语族此系所组成。
其中汉族可再依据迁移来源与风土民情而概分为同时来台的闽南人(67%)、及客家人(13%)、二战后来台的外省人三大族群。
台湾人有如此多的汉人的原因,并非偶然的相聚,而是由历史上许多的大事件导致汉人迁移到台湾而形成的。
这包括隋唐、宋元、明代以及清代汉族人民的东移。
隋唐至宋元时期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据史籍记载,610年(隋大业六年)汉族人民开始移居澎湖地区。
由于福建人多地少、寺院经济恶性膨胀、战乱等原因,福建有不少居民选择移民到台湾。
汉族人民在澎湖地区已有相当数量。
汉人开拓澎湖以后,开始向台湾发展,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
公元12世纪,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戍守。
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宋元时期,台湾尚属早期开发时期,人口稀少,经济落后,与大陆虽有经济来往,只是零星的、小规模的交易。
宋代海上贸易发达,泉州港当时为全国大港,至少在南宋之前,大陆人民与当地人民已经有贸易关系了。
明代汉人向台彭的移民和开发,分三个时期。
第一期的移民情况:明初为防止方国珍、张士诚逃亡海上残余势力的卷土重来和倭寇的骚扰,在东南沿海,实施“迁界”政策,台彭也在迁界范围内,但并不能组织福建沿海人民继续迁居台彭。
永乐年间,朱棣派郑和几次下西洋,途中到过台彭。
明中叶时期,台彭成为大陆海商的根据地,也有部分渔民定居于此。
明政府也曾募民到台彭开荒。
第二期移民情况:首先荷兰占领时期,由于战乱及大量农民破产,台湾出现了更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郑芝龙于崇祯年间得到福建巡抚熊文灿的允许,运送大量饥民到台湾垦荒。
又有荷兰人在台建立据点后,为解决粮食问题和生产更多的蔗糖以供出口,积极引诱和奖励大陆汉人移居台湾定居。
最后还有一些汉人是从南洋群岛迁居台湾的。
清代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影响

清代福建移民对台湾的影响大陆汉人移民台湾岛定居开发始于明代中后期,清代统一台湾后,设置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管辖,闽粤沿海地区出现了大规模移民入台垦殖热潮,台湾由烟瘴之地一跃而成为清代的米糖生产基地。
大陆移民进入台湾后,必然会和分布在岛内各地的土著居民发生交流与冲突。
移民一开始在台湾的锐意垦拓受到了土著居民的抵抗,汉番矛盾比较尖锐,后来在汉族移民的不断强力开垦下,原先居住于西部沿海平地的平埔族最先逐渐汉化,一部分“生番”逐渐汉化转变为熟番,另一部分则退守内山,仍保持原有生活习惯。
汉族移民与台湾少数民族的关系说明,清代边疆国土资源的开发是各民族在长期交流往来的基础上共同完成的,移民与少数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一、台湾地处东南沿海,是祖国边疆地区最重要的海岛,自明代开始,大陆与台湾的往来已十分密切,此时文献称台湾为“东番”。
清代对台湾土著居民的称谓除沿用明代“东番”名称外,在官私文献中还有“番族”、“土番”的称谓。
对居住于平地并已逐渐汉化者的土著居民称为“熟番”、“化番”或“平埔番”,即平埔族,对居住于山区尚未汉化者的土著居民则称为“生番”、“野番”或“高山番”,即高山族。
生番与熟番只名称已成为清代官府对台湾土著居民共通使用的一种行政性用语。
对其划分问题,主要以归化为依据,雍正六年(1728)九月,台湾总兵王郡奏称:“台湾自我朝开辟以来,则有生、熟二番。
其向西一带山脚服役纳课者为熟番;而分散居山不入教化者为生番。
……各种生番,其每社多则百余人,少则数十人,性虽嗜杀俱皆不识不知,而所怯者惟枪与炮耳。
”王郡奏折说明,清代对生番、熟番的界定颇为明显,生番是指不服从官府统治、不服役纳课者,而熟番则是指服役纳课、服从官府统治之人。
随着汉人移民与熟番的垦殖不断深入,生番与汉人及熟番的矛盾愈益激烈,生番杀害汉人的“番害”、“番乱”事件层出不穷,雍正年间最为频繁。
正因为生番不断杀害汉民,清朝改行生番隔离政策,对之采取的措施就是“惟枪与炮耳”的武力镇压。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隶属福建省,台、澎驻军 1 万镇守。清政府攻取台湾,有利于国 家的安定统一,有利于保卫主权、抗御外侵,有利于台湾经济开 发、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古代历史上与台湾的联系
1、孙吴遣人至台:孙权统治的黄龙二年(230 年),遣万人船 队到达夷洲(今台湾省),这是大陆与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
2、隋与台湾的关系:台湾在三国时代称夷州,在隋唐时代称 流水。高山族人很早就住在这里,他们的文化与东南沿海地区的 文化有密切的关系。隋大业三年(607 年)四年,炀帝两次派朱宽 到流求。大业六年(610 年),又派陈稜、张镇周带万人前去。流 求人看见船舰,以为他们是商人,都去做买卖,这说明台湾与大 陆早就有联系。
4、明朝西方殖民者对台湾的入侵:万历二十九年(1601 年) 荷兰殖民主义者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率舰队来到东方,先后于 万历三十一年(1603 年)和天启四年(1624 年)偷袭我澎湖地区, 但都被福建军民击败。荷兰殖民者强占澎湖的阴谋不逞,又转而 侵占台湾。
台湾是我国的领土,明朝建立以后,继续保持着管理台湾军务 的澎湖巡检司。同时林道乾、袁进、李忠、颜思齐、郑芝龙等人 又先后对台湾进行统治。明代后期在台湾的汉人已有十余万,他 们和高山族人民一起对台湾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万历十八 年(1590 年),葡萄牙的商船经过台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峡,见其山川秀丽,称 之为“福尔摩萨”,这是西方人知道台湾之始。
天启四年(1624 年)荷兰人侵入台湾,以后,在这里建立了赤 嵌城。当时荷兰只占有台湾南部,北部则由西班牙控制。至崇祯 十五年(1642),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5、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了建立根据地,清朝初年,明将 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 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 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光复了台湾。郑成功在台湾设置府县, 建立行政机构,招徕大陆移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 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 发展。
略论清代台湾移民政策与移垦社会的定型

孙尔凖的建议得到清政府批准。
海丰港 (五条港)、乌石港增设正口之后,加上原有鹿耳门、鹿仔港、八里坌三口,台湾对福
建通航增加到五口,与福建之厦门、蚶江、五虎门三口,共同构成台海两岸商民往来交流的网络。
这些正口也是大陆移民领照前往台湾的正规通道。
二、禁止携眷政策与无照偷渡
在大陆移民不断涌向台湾的过程中,清政府在实行严格的给照渡台制度的同时,也曾实行过
彰化之间的海丰港 (五条港) 则因溪水汇注,冲刷甚为深广,日渐兴盛起来,可因势利导,把海
丰港 (五条港) 增设为正口,仍归鹿港同知经理。二是噶玛兰地处台湾后山,盛产米谷,日用货
物不足,福州、泉州等地商民载日用货物,经乌石港前往易米而归,两相裨益,如果严禁,则商
贩不通,不如增设正口,以利民生。乌石港出入商民船只由噶玛兰厅头围县丞查验,严禁偷渡。
广东社会科学
2021 年第 2 期
略论清代台湾移民政策与移垦社会的定型*
李细珠
[摘
要] 清政府为了加强对大陆对台移民的管理,曾经实行严格的给照渡台与两岸对渡制度,以
及严厉的禁止携眷政策,并严禁无照偷渡。在这样严苛的制度与政策规定之下,大陆移民仍然源源不
断地前赴台湾,为开发台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正是在清政府实行与内地一体化政策推动下,清代台
收管。如此不但本人有所顾忌而不敢轻为非法,并一切逃仆、逃厮与内地无籍奸棍,假客渡海之
计,亦无处躲闪矣。
”④此即清政府给照渡台之制的原初动议。
从上述陈瑸的建议看来,清政府实行给照渡台之制最早应在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年) 之后。
但不久就出现“无照偷渡”现象,大量福建、广东无业游民以“偷渡”的方式涌进台湾,引起台
内,仍开明回籍限期。此外,凡文武衙门非奉公差遣,不许滥给照票,仍照现行之例,俱由厦门
台湾与历史的关系

台湾和大陆的历史关系
台湾自古就和中国大陆同属中国领土。
中国元朝政府在台湾有管理,元朝也曾派兵前往台湾。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
当时三国吴王孙权派有万多人官兵舰队到达“夷洲”(台湾等地),吴人沈莹的《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对台湾最早的记述。
隋唐时期(公元589—618年)称台湾为“流求”。
隋王朝曾三次出师台湾。
汉族人迁徙到台湾后,带去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技术,福建素来耕地有限,随着北方士民的大量入闽,福建由地旷人稀、经济落后变为地狭人稠、经济发达的地区,宋代以后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特别是福建莆田,唐朝末期已经人口过多,人地矛盾非常严重,即使不断填海造地,围垦海湾,还是无法解决人地矛盾,迫使莆田人从宋朝初期就开始迁徙到台湾。
土地人均耕地的减少,使人们难以为生,便开始转向外地迁徙移民,公元12世纪中叶,宋朝将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兵戌守。
元、明两朝政府在澎湖设巡检司,负责巡逻、查缉罪犯,并兼办盐课。
明朝后期开拓的规模越来越大。
在战乱和灾荒的年代,明朝政府的福建地方当局和郑芝龙海上武装集团曾经有组织地移民台湾。
1684年,清政府设置分巡台厦兵备道及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至1811年,台湾人口已达190万,其中多数是来自福建、广东的移民,移民大量开垦荒地,使台湾成为一个新兴的农业区域,使台湾的经济得到很快地发展。
这个时期,台湾与福建、广东的来往比以往更为密切,中华文化更加全面地传入台湾。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历史时期大陆向台湾的移民与往来
到了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出现了大陆向台湾的第二次移民高潮。
1662年郑成功为收复台湾, 所带领去台湾的军队人数即达3. 7
万人, 后来还有陆续到来的士兵和自由移入的劳动人民, 总人数达
12万余人。
在荷兰殖民者投降后, 郑成功又实行“寓兵于农”的屯田政策, 从事垦荒, 以备军粮。
同时还派务田能手杨英到台湾原住居民村社中传授生产技术, 加速了台湾经济的迅速开发和吸引了大批由大陆而来的
移民。
清朝统治初年, 又在沿海一带实行“迁界令”, 对于流离失所的人民郑成功却“驰令各处”, 尽力收容, 全移台湾。
从清康熙元年( 1662年)到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的郑氏时代, 移入台湾的汉族
居民约在25万左右。
而人数最多、对台湾人口影响最大的是第三次移民高潮。
虽然清政府在统一台湾后, 将郑氏官兵及眷属遣送回大陆, 而对过去移居台湾
的各省移民可听任自愿, 但自动返回者却寥寥无几。
这是因为台湾开发的局面早已打开, 人们对到“人口稀少, 地利有余, 又值雨水充足”的台湾开荒垦植很感兴趣, 尤其是对居住在人多地少的福建沿海居民来说, 则更具强大吸引力。
虽然清王朝一再严刑苛法, 禁止偷渡, 但为求谋生的大陆民众却蜂拥而至。
据清史所记, 乾隆二十八年
( 1763年) 时台湾的汉族居民为: 666040人; 乾隆四十三年( 1778年) 为: 845770人; 乾隆重四十七年( 1782年) 为: 912920人, 到嘉庆十六年( 1811年) 时, 台湾汉族人口已达2003861人。
这些汉族人
口数量的增加, 既有自然的增殖, 亦有移民的增加, 但主要是移民
的增加。
在这些众多的汉族移民中, 据《台湾府志》所记, 福建闽南人占了绝大多数, 约占全岛汉族人数的83. 1%, 其中泉州为44. 8% , 漳州为35. 1% , 汀州、福州、龙岩等地为3. 2% ; 粤籍移民次之; 来自嘉应、惠州、潮州的约占汉族人口的15. 6%; 来自大陆其它省份的约占1. 3% 。
!由于泉州移民是以郑成功时期移入台湾的居民为基础, 所以占据了台湾沿海平原的肥沃地区。
漳州移民稍晚, 居住地区较靠岛内, 客家人更晚, 多都聚居于和台湾土著居民毗邻的内部山地区域。
这正如姚莹在《东瀛纪事 港防剿始末》一书中所记的: “海口多泉人, 内山多漳人, 再入与生番毗连, 则为粤人。
”从上所述可见, 台湾与大陆自古以来就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两人民同属炎黄
子孙、华夏儿女。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 两岸人民相互往来, 情同手足, 定能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实现中华民族大家族的大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