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史与文化

合集下载

台湾人文风情介绍

台湾人文风情介绍

台湾人文风情介绍台湾是一个充满人文魅力的地方,其丰富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温暖友善的人民,使其成为世界各地游客心仪的旅游目的地。

本文将为您介绍台湾的人文风情,带您领略这个美丽岛屿的独特魅力。

台湾的历史文化台湾的历史悠久,见证了多个不同文化的交融与影响,这使得台湾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风貌。

早在几千年前,台湾就有原住民居住,他们保留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如鲜明的服饰、独特的建筑和精美的工艺品。

随着荷兰、西班牙和明朝的殖民时期,外来文化也开始影响台湾,带来了不同的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

而随后的清朝时期,更多的汉族移民来到台湾,他们的传统文化与原住民文化相互融合,丰富了台湾的文化内涵。

台湾的人文景观台湾拥有许多令人惊叹的人文景观,从古老的寺庙到现代的建筑,每一个都能让人感受到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例如,台北的龙山寺是台湾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建于18世纪,具有独特的宫殿式建筑风格。

而远在高雄的澄观堂,则是台湾最大的古迹陵园之一,其庄严肃穆的氛围令人心生敬意。

除了传统建筑,台湾还拥有现代化的建筑景观。

台北101大楼是台北的标志性建筑,曾是世界最高的摩天大楼,其独特的设计和壮观的风景让游客流连忘返。

另外,台湾的艺术村也是体现人文风情的一处特殊景点。

例如,位于新北市的金瓜石矿场,经过改造后成为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创意村,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年轻人前来探索。

台湾的文化传统台湾的文化传统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台湾的庙会。

庙会是台湾重要的宗教活动,也是人们了解当地民俗文化的最佳途径。

每年举办的庙会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当地居民,他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戏剧表演、灯笼游行,并品尝到各种美食和特色小吃。

其中,台南的神奇花园庙会和新北市的彩虹宗庙会都是备受瞩目的盛事。

除了庙会,台湾的传统艺术也是人文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布袋戏是一个在台湾历史悠久的表演形式,通过以布偶为主角的戏剧来讲述故事,表达情感和传递价值观。

而悠久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为台湾的文化增添了独特的乐章。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台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一、史前时期1. 台湾地区的史前文化: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特征及遗址发现。

2. 原住民文化:台湾原住民的分布、语言、社会结构、传统习俗与文化特色。

二、荷兰与西班牙殖民时期1. 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1624年至1662年间的治理结构、经济活动和社会影响。

2. 西班牙人在北部地区的统治:16世纪末至17世纪的殖民活动和与荷兰人的互动。

三、明鄭時期1. 抗清復明的背景:明鄭政权的建立与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历史背景。

2. 明鄭政权的治理: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状况及对外关系。

四、清治时期1. 清军征服台湾:1683年台湾纳入清朝版图的过程。

2. 清朝统治下的台湾:行政区划、移民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

3. 抗日活动:台湾人民对抗清朝统治的主要事件和影响。

五、日本殖民统治时期1. 马关条约后的台湾: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的历史背景。

2. 日本的统治政策:行政改革、教育制度、经济开发和社会文化政策。

3. 台湾社会的变化: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变迁、民族运动及文化发展。

六、国民政府迁台与戒严时期1. 国民政府迁台:1945年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及其初期政策。

2. 戒严法的实施:1949年至1987年间的政治环境、社会控制和人权状况。

3. 经济改革与发展:土地改革、工业发展、教育改革及经济结构的转变。

七、台湾现代化与民主化1. 社会与文化的多元化:台湾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文化多样性与族群关系。

2. 民主化运动:1980年代末期的政治改革、民主运动和重要事件。

3. 政治体制的变迁:多党制度的建立、选举制度的发展及政治参与的扩大。

八、台湾与国际关系1. 冷战时期的台湾:在美苏对峙下的台湾地位及与各国的外交关系。

2. 两岸关系的发展:194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演变、重要协议与事件。

3. 国际参与与挑战:台湾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参与国际事务的努力及面临的挑战。

九、台湾历史人物与事件1. 重要历史人物:对台湾历史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等。

台湾历史与文化 名词解释

台湾历史与文化 名词解释

1. 红毛城
1628年,西班牙舰队绕道北部海岸登陆沪尾(淡水),修建“圣多明哥城”。后来此称被称为“红毛城”。原因是当时台湾人称荷兰人为“红毛”,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取而代之后,人们即将荷兰人占领的此城称作“红毛城”。 “红毛城”现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将永远成为西方侵略者的侵台罪证。
2. 热兰遮城
1624年9月,宋克率荷兰舰队离开澎湖退居台湾,即在大员湾外侧的一个小沙丘上修建城堡,取名奥伦治城,后改名为热兰遮城(安平),并在北线尾岛建立商馆。
3. “一府二县”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首先是建立政权,废除荷兰侵略者的一切殖民体制和机构,他以赤嵌为东都明京,设一府二县。府为承天府,县为天兴县、万年县。天兴县管北路,万年县管南路。同时为了纪念他的家乡安平,改台湾城为安平镇。澎湖与台湾唇齿相依,地位重要,也在岛上设立了一个安抚司,专门管理这个地区的事务。不久,郑经将二县改为二州,并且设立了南路、北路和澎湖三个安抚司。这是中国政权在台湾本岛设立的最早的行政建置。从此台湾建立起与祖国大陆相同的府县制度。
2. 迁界令
为了切断大陆人民与郑成功的联系。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颁布“迁界令”,东南沿海尤其是闽粤沿海30里范围内的百姓全部内迁,房屋焚毁,人民背井离乡,家破人亡。昔日沃土良田,尽为荒野废墟。
3. “牛皮割地”的传说
十六世纪初,荷兰殖民者占领了今天的台南安平一带,并且在大兴土木,修建“奥伦治城”。当地的中国人要求荷兰人承诺“一张牛皮大的地方”时,无耻的殖民者竟然把一张牛皮分割成很细的皮线,连接起来圈地,这就是“牛皮割地”的传说,在台湾人民中广为流传,还被收入清初编纂的《台湾府志》中。这是一个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但却从另一侧面深刻地揭露了荷兰殖民者阴险狡诈,贪婪成性的侵略本质。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引言概述:台湾历史悠久且多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

从早期原住民社会到中国大陆与外国势力的接触和殖民化时代,再到二战后成为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充满着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以台湾的历史为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台湾历史的重要节点和相关事件。

正文内容:一、早期台湾历史1.原住民社会:介绍台湾早期的原住民社会,包括族群分布、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2.十六世纪的荷兰统治:探讨荷兰人在台湾建立据点并进行贸易活动的历史。

3.清朝统治与移民潮:讨论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和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背景。

4.日治时期:详述殖民政府对台湾的统治和改革,以及台湾人民的反抗运动。

5.台湾回归中国:描述二战时期,中国政府宣告对台湾的主权,并阐述相关历史事件。

二、二战后台湾的发展1.国共内战与蒋介石时期:介绍中国内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时期的政治措施。

2.反共战争与经济发展:分析蒋介石政府对共产党和台湾社会的镇压政策,并探讨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改革的领域。

3.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台海关系:讨论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与的关系发展。

4.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探究台湾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和政治变革,并分析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5.台湾现代民主化:详述台湾走向现代民主化的历程,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运动和人权保障等方面。

三、台湾的社会文化1.宗教多样性与民俗文化:介绍台湾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文化。

2.教育体制与学术研究:探讨台湾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文学艺术与传媒发展:详述台湾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传媒发展的历史,以及对文化产业的贡献。

4.台湾电影与流行文化传播:分析台湾电影和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5.社会福利与社会问题:描述台湾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

四、台湾与关系1.双方政治争议:介绍台湾与之间的政治争议,如“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等问题。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1.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南岛
语族的原住民。

自17世纪以来,台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领地。

在二战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盟军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回中国怀抱。

2.自然景观:台湾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海滩、湖泊、
温泉和热带雨林等。

其中,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3.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传统音乐、
舞蹈、戏曲、雕刻和茶道等。

同时,台湾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和妈祖诞辰等。

4.美食:台湾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台湾小吃和地方特色菜等。

其中,台湾小吃如卤肉饭、牛肉面、豆花和珍珠奶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5.经济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土工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6.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

在1945年回归中国后,台
湾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变革。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半总统制或
半议会制政治体制,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台湾历史与文化 (2)

二、左镇人台湾的早期居民来自大陆。

郭志超教授在《闽台民族史辨》一书中提出:由闽而台,再由台而南洋群岛乃至西南太平洋诸岛,是中国大陆东南原南岛语族向海洋的流布路线。

后来南洋群岛的少数南岛语族人口又逆向返迁台湾,成为台湾土著民族的晚源和次源。

台湾海峡形成前,已经有一部分大陆早期居民进入台湾岛;在台湾海峡形成过程中,也有一批早期居民,通过“东山陆桥”进台湾岛。

即使在台湾海峡形成后,依然有大陆居民飘扬过海,前往台湾。

因此,虽然海进海退,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把台湾从福建外移了130 公里,但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成员却没有被这海洋鸿沟所阻隔。

早在5000 至30000 年以前,台湾地区已有人类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居住和活动范围扩大,开始进行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劳动,社会已经进入绳纹红陶时期。

在3500 年至2000 年以前,台湾社会进入彩陶阶段,农业和渔猎业较为发达,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铁器。

从长滨文化中可以看出旧石器时代的台湾文化与福建等地文化的同质性。

自1968 年底开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宋文熏教授和地质系林朝棨教授所率领的台湾大学考古队,在台东县长滨乡海岸山脉东侧的十几处海蚀洞穴中,先后五次挖掘出粗、细石制器3000 多件、骨角器114 件。

长滨文化共分四层,其中第三层,即为长滨文化层,属旧石器晚期。

据宋文熏教授分析认为长滨文化是由华南传入台湾的。

这批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将闽台两地的古人类与文化关系推进到旧石器时期。

两岸早期居民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是建立在同一文化层面和同一生产力基础上的。

从史前文化的主要石器看,在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小型石器,类型分打制的石斧、石刀和砾石砍伐器;磨制石器石锄、双肩石斧、段石锛、半月形穿孔石刀等。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大量的动物骨骼,反映了当时的台湾先民除从事原始农业外,渔猎捕捞是其经济生活的重要补充。

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常见的石菜刀和有孔石簇,在台湾基隆草岭、恒春半岛出土有石菜刀,从北部基隆社寮岛、圆山到高雄县小岗山一带均有发现;在山东龙山崖出土的贝制镰及河南洛阳出土的青铜镰,在台湾大学俗学研究室收藏的在台南斗六出土的石镰与之相仿,刃部有锯齿、柄部有穿孔;在浙江良渚、广东海丰地区都有发现的有柄石簇,在台中埔里、台南六甲顶、高雄凤鼻头都有出土;在辽宁大连滨町贝丘、旅顺羊头洼出土的有孔石斧,在台北圆山遗址发现的两面石刃的石斧,就是退化的有孔石斧;在大陆古代武器“戈”相似的两侧为刃的尖头利器,也在台中埔里地区出土三种。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

台湾的知识点【一】台湾的历史渊源台湾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中国东南沿海。

据史书记载,台湾原是中国唐朝的一部分,后来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清朝等多国殖民统治。

1841年,台湾成为清朝的正式行省,直到1895年被日本侵占。

1945年,二战结束后,台湾又回归中国的怀抱,成为中国的一部分。

【二】台湾的地理特点台湾地处北纬23°26'~25°56',东经119°18'~124°34'之间,总面积约3.6万平方公里。

其地貌以山地和丘陵为主,中央山脉横贯全岛,形成了独特的峰峦奇特景观。

台湾还拥有众多海湾和沿海平原,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河流和湖泊等。

【三】台湾的自然奇观台湾是一个自然奇观频出的地方。

例如,台湾东部海岸的瑞穗牧草地是一片绵延的绿色草原,夏天时可以看到数不尽的金色稻浪;而在台湾西部的阳明山国家公园,每年春天都会迎来一片绚丽的樱花海。

此外,太鲁阁峡谷、阿里山、日月潭等地也是台湾著名的自然景点。

【四】台湾的文化传承台湾的文化兼容并蓄,汇集了中原文化、南洋文化、日本文化等多种元素。

台湾的历史受到了不同文明的影响,导致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台湾曾经是莆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莆仙文化是闽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之一,至今在台湾的庙宇、建筑等文化遗产中仍有体现。

而台湾的本土文化也十分丰富多元,包括闽南话、布袋戏、台湾菜等等。

此外,台湾还保留了传统的中国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庆的日子,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例如,中秋节是人们团圆的日子,家人们会共同品尝月饼、赏月、猜灯谜等,弘扬传统文化。

【五】台湾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指标之一。

台湾的经济起步较早,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快速发展,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工商业先进的地区。

台湾的经济实力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子产业、信息技术业等领域。

台湾历史简介2024

台湾历史简介2024

引言概述:台湾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文化。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台湾的历史: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

正文内容:一、荷兰殖民时期1.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世纪初来到台湾,开始了长达38年的殖民统治。

2.荷兰人在台湾进行了农业、商业和文化方面的开发,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和工艺。

3.荷兰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荷兰殖民者,进行了多次起义。

二、清朝统治时期1.清朝在1662年收复台湾,并建立了台湾府,将台湾纳入中国的版图。

2.清朝统治期间,台湾逐渐成为一个繁荣的农业和商业中心,发展了水稻种植、盐业和渔业等产业。

3.台湾与福建、广东等地保持密切联系,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发展。

三、统治时期1.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取得台湾的统治权,并在台湾实行殖民统治。

2.在台湾实施了现代化的经济、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对台湾的控制。

3.统治期间,台湾人民积极抵抗殖民者,进行了多次抗争与起义。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1.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根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放弃对台湾的统治,台湾回归中国。

2.台湾回归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并继承了统治时期的一些制度与设施。

3.在台湾回归后,中国大陆与台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逐渐恢复。

五、台湾的政治演变1.1945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台湾实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政策,推动了台湾的现代化进程。

2.1949年,中国内战结束,政府成立,中华民国政府撤退到台湾,并在台湾继续行使主权。

3.台湾政治经历了从威权主义到民主自由的演变,并且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地区。

总结:本文从台湾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台湾在荷兰殖民时期、清朝统治时期、统治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台湾回归中国以及台湾的政治演变五个方面的详细内容。

这些历史事件和政治变迁,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台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台湾同中国大陆的渊源深厚而久远。

在远古时代,台湾和大陆本来连在一起。

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相连结的部分陆地沉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这从地形上就可以看出来。

台湾山脉走向与大陆沿海地区的山脉走向一致,都是有规律地从东北向西南方向平行排列,台湾岛西部海岸形状与隔海相望的福建海岸形状基本吻合。

台湾海峡最深处不过100米,过半地域深度只有50米,台湾岛与大陆最近处仅130公里。

从海底地形来看,台湾海峡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两大河系,这种海底河谷地形是台湾海峡还是陆地的时候,由陆上河谷侵蚀形成的。

这些都说明台湾与大陆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后来由于地球自转向心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相连接部分沉陷成为海峡,台湾遂成海岛。

台湾就在中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

其中有很多方面可以看出来两岸同文同种。

例如台湾各地相继挖出的黑陶、彩陶、石器等历史文物就可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属一脉。

漫报板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曹翘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润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就。

台北市《联合报》11月13日的消息靓,“台北县文献委具会”最近在这个县的土城乡大安寮村掘出了史前遗物石器四百多件、陶片六千六百多件。

出土的石器有石锄、石凿、石刀等,陶器上有绳救、
条救、刺校、方格救等图案。

这家报机税:“从土城大安寮所发掘的史前遣物,可以看出在台北地区的原始民族文化与大陆汉人文化有关”。

报抵弓}用“台北县文献会”分析的韶靓,这次出土的“陶器方面如绳胶、方格放等图案,大陆上曾普遍发现。

”“所掘出的有段石凿,曾在福建、杭州等地出土;有肩石斧与华北、辽东等地所发现的形状极相似”。

(根据新华社n月22日飘)台湾新近发掘大批史前文物——证明原始文化和中原同一系统<正> 据台湾报纸报道:台北地区最近发掘出大批史前文物,与大陆上曾经出土的一些文物相似,证明台湾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大陆中原文化是同一系统。

如台北县八里乡发掘的以绳纹陶为代表的大坌坑文化在大陆东南沿海各地广泛存在。

高雄县凤鼻头出土的以印纹细陶为代表的凤鼻头文化和台北市发掘的圆山文化受到大陆东南沿海地区马家浜——良渚文化的明显影响和福建闽江下游的昙石山文化的浸润,同属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大陆同属一脉。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不论从历史文献记载、出土文物、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人伦道德、风俗习惯、以及两岸人民之间的亲属血缘关系等,都证明台湾和大陆是一个整体,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中华海峡两岸客家交流协会理事长饶颖奇在参加第九
届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开幕会上他对记者表示,两岸同胞共同过着新年、清明、端午和中秋等民俗节日,这充分证明两岸的同文同种、同祖同宗完完全全是一样的。

两岸共同弘扬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共同的民俗文化和节日文化,对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发展将是莫大的贡献。

下面也足以证明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河南省博物馆学会顾问许顺湛说,中国文明史连绵不断的原因是因为有一些文化纽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海内外华人引以自豪的民族文化标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最早产生和规范化是在河洛文化圈内。

还有中国人“阴阳对立统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等,早在《河图》、《洛书》及创始于河洛的《易经》中都有反映。

河洛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周边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优势互补,最后普及神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其精髓渗透在亿万华人的心中。

来自台湾的学者指出,台湾同胞是从中原各地直接、间接迁来的中华民族的裔嗣,共同领受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伦理与道德,保有中华民族纯粹的血统。

其语言是河洛的古辞古音,其风俗是中原的古礼古仪,其心志是受教于河洛父老的忠厚与仁义,其行为是师法中原祖辈的朴实与坚毅。

这一切都证明了:台湾文化与河洛文化实为一体,永远不能分离,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

另外在1972年在台湾台南左镇莱寮溪发现的“左镇人”是迄今发现的台湾最早的住民,经台湾考古学家考证,认为他们在体质形态上,跟大陆华南地区(旧石器时代的柳江)人相同,也与北京山顶洞人同一个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他们有比较亲密的血缘关系。

在福建漳州莲花池山距今四到八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被发现以后,考古学界得出更具体的结论,3万年前的“左镇人”就是闽南人沿着已经成路的东山陆桥长途跋涉到达台湾的。

高山族是台湾的先住民,是原住台湾的少数民族的总称,又称山胞,史学界对其来源一直没有定论。

中国大陆越文化研究专家何有基经过几十年潜心研究发现,高山族与古代江浙一代的越人在风俗习惯、先民遗物、造人传说等众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

他认为,约在4000年前,浙江绍兴一带的部分越人,因某种变故,乘船渡海,迁入台湾繁衍生息,遂成为台湾先住民。

台湾师大陈大络教授和厦门大学杨国桢、陈友平教授说:“中原人是闽台人血缘之根”、“闽台与中原古代语言相通”、“闽台文化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与中原文化本质上相同”。

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说:“广东称客籍者,大抵本自河南”。

厦门大学著名语言学家黄典诚教授认为:台湾同胞“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无疑是河南”。

欧谭生先生也在文章中说: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

湾的民间语言主要是闽南话,还有客家话,当然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但这些方言没有文字,而且他们中的一些人在很大程度上都被汉化,因为他们接受教育是普通话的教育,是汉文字的教育,所以他们的思维基本上是汉文化、汉语言的思维。

闽南方言是汉语的重要方言之一,它主要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台湾大部分地区(约占台湾全省人口的75%)、广东潮汕地区、海南省、浙江南部的平阳、玉环一带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

据统计,全球讲闽南方言的约有5000万人。

袁家骅先生主编的《汉语方言概要》一书中说:“中原人民迁移入闽的过程,大概始于秦汉,盛于晋、唐,而以宋为极。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据黄典诚教授的研究,河洛话的语音系统与隋朝的陆法言《切韵》基本一致。

《切韵》中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活化石”一样保留在中原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中。

固始方言、闽南方言与普通话和其他方言差异很大,惟独固始方言和闽南方言相似,甚至完全相同。

闽南方言和固始方言均属《切韵》所反映的中古河洛话。

这种保留在民间的语言“活化石”,充分印证了闽台与中原之间的祖根渊源关系。

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台湾与大陆原本一家。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少数“台独”分子妄图分裂祖国,这是包括台湾2300万同胞在内的13亿中国人民坚决反对的。

2005年,胡锦涛主席发表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准确的把握了当前台海形势的变化,充分表明了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台独”的坚定立场,表达了愿意以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真诚愿望和对台湾同胞最真切的关怀;随后全国人大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把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和一系列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依法遏制“台独”。

2006年,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胡锦涛主席提出“四点意见”,明确指出“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同宿,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和平发展应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奋斗的目标。

“四点建议”站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在至高点上,继往开来,着眼大局,审时度势面向未来的战略举措。

“四点建议”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方向,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必将对中国和平统一产生积极影响。

因为台湾与大陆同文同种,我们要坚决反对台独,坚持“四点建议”,只有我们团结一心,大陆与台湾才能实现和平统一。

尽管大陆与台湾经过几次分离,前几次都能够统一,这
一次也不例外,我坚信我们这一代一定会学习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精神,实现大陆与台湾的统一,因为大陆与台湾同文同种,同根同源。

台湾与大陆,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为了民族的利益,两岸应尽快携起手来,创造美好的明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