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摘要:祖国的台湾岛,美丽富饶、令人神往。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
从世界各国和中国发展历史进程看,任何民族的复兴都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争取早日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责任,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两岸统一民族复兴必然趋势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上,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它是台湾人民勤劳耕作,长年用汗水浇灌的地方。
由于它资源富饶和地理位置冲要,历来为外国侵略势力所觊觎,它又是台湾与大陆同胞英勇抗击外敌侵略的地方。
台湾和祖国大陆早已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
今天台湾与祖国仍骨肉分离,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实现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普遍而强烈的愿望,是大势所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考古发掘证明: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台东县长滨乡出土的粗、细石制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
台北圆山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镞等遗物,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
台湾凤鼻头、台中营埔、圆山等遗址发现的彩陶,与祖国大陆广大地区出土的遗物相同。
台中、新竹、彰化出土黑陶与河南安阳、浙江杭县、江西樟树、福建武平的相似。
台东卑南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陶片等遗物与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古代越濮族遗物相似。
台北林芝山岩出土的木器、碳化稻米、绳子等遗物同中国东南大陆发掘的彩陶、黑陶有关联。
可以看出台湾出土的遗物是从大陆东南沿海传入的。
先秦时期,就有有关于台湾的种种传说。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公元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甲万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
”①公元三世纪中期,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述了夷州地理方位、气候、地形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完全可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印证,可以肯定夷州就是今日的台湾。
试论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

试论中共对台政策的两次重大转变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中心孔超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即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作为自己的历史任务之一。
五十年来,中共对台政策发生了两次重大转变,即:由坚持武力解决台湾问题转变为“和平解放台湾”;由“解放台湾”转变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这是中共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倾听两岸人民心声的体现,它鲜明地表明了中共解决台湾问题的原则立场和理性的政策思想,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势力以台湾为“反共基地”,积极策划“军事反攻”,妄想“雪耻复国”的图谋,中共准备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
但是由于美国入侵朝鲜,严重地威胁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略方向转向东北战场,解放台湾的计划被抗美援朝的作战任务所取代。
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美国坚持“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中共基于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除了坚持“解放台湾”的基本方针外,很难有其他选择。
50年代中期,中共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提出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方针。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应邀出席了在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
根据会前在国内确立的“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出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放台湾的可能性”的原则,周恩来总理在会议期间代表中国政府宣布:“中国人民有权用一切方式解放台湾,包括和平解放台湾的方式在内。
但是,和平解放台湾只有在美国放弃侵略和干涉,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之后才有可能。
[1]”1955年5月13日,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个可能方式,即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中国人民愿意在可能的条件下,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
[2]”这标志着中共对台政策发生重大转变,开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探索。
1957年4月,中共在同国民党方面的接触中,提出更加完整、具体、宽大的政策:国共“两党通过对等谈判,实行和平统一”;“台湾成为中国政府统辖下的自治区,实行高度自治”;台湾政务归蒋介石领导,“大陆不派人前往”;“而国民党可派人到北京参加对全国政务的领导[3]”“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提出,是中共基于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而作出的对台政策的战略调整。
中考政治台湾问题

• 台湾两次回归祖国,跨越了两部历史,第一部是 古代史,第二部是近代史。第三部历史即将打开 ,问: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隔海对峙的因素有 • ①国民党军退败台湾时得到美国的支持阻止了人 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②国民党军在台湾施行暴政, 颁布了“戒严令” ③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分裂台湾 ④岛内民进党大力鼓吹“台独”,岛内领导人李 登辉和陈水扁上台后积极从事“台独”活动 ⑤美 国、欧盟等国家在其背后支持台湾,如售卖武器 等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 •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①有利于两岸经济文化交流 ②从根本上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 ③表明两岸完成了统一 ④标志着两岸关系取得历史性重大进展 A.①④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 我国《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 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 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 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 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A.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C.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原则 • D.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当堂训练
1 、在“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党和政 府形成的对台基本方针是( A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一中一台,两岸分治” C、“不统不独,维护现状” D、“一国两府,对等竞争” 2、 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历 史性的变化是在( D) A、1976年 B、1982年 C、1986年 D、1987年 3 、舞剧《薪传》的演艺家来自于( C ) A、香港 B、澳门 C、台湾 D、法国
•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大陆赠送台湾大 熊猫的乳名揭晓——“团团”、“圆圆”, 这一乳名寄托了中华民族早盼祖国统一的 愿望,为实现“团团圆圆”这一良好愿望 ,我们应 • ①坚持与邻为善的外交政策 ②寄希望国共 再次合作 ③努力维护海峡两岸的稳定 ④ 积极推动两岸人民交往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 C.①②③ D.③④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

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高三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分裂与统一备考导航我国封建社会历时2300多年,其中统一时间长达1600多年,并且在处于分裂状态的700余年中。
还出现过许多局部统一时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统一问题在最近几年的高考中都有体现,今后仍然是命题的重点,特别注意与台湾问题联系起来考查的命题潜在空间较大。
复习目标知识目标封建国家的统一趋势能力目标1.国家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及其原因,既要进行一般性的掌握,又要结合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加以掌握。
2.认识到分裂时期也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包括一些局部统一的王朝,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
3.系统归纳历代封建王朝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而采取的措施,包括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战争、促进民族融合的民族交流与往来等。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一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分裂与统一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年的历史,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秦晋隋元]的局面。
从时间上看,合长于分[春秋战国:560余年,秦至东汉末:400多年;东汉至隋:273年,隋唐:300年;五代至元:370年,元至清:560年];从空间上看,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程度上看,合的稳定性越来越大。
整个封建社会,统一是国家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次要的。
期间有9个统一王朝:秦15年,西汉210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隋37年,唐289年,元97年,明276年,清268年。
200年以上的有汉唐明清四朝。
而且即使是分裂时期也存在明显的统一趋势。
如战国时期诸侯大国的局部统一,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局部统一;还有曹魏、前秦、北魏、北周、五代、金等政权都曾统一过北部黄河流域。
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表明:统一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自进入封建社会,我国出现过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统一的局面:①全国大统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时期;西晋的短期统一;隋唐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时期;元朝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空前辽阔的时期;明清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时期。
祖国统一大业评课稿

祖国统一大业评课稿《祖国统一大业》这一课共有三个教学目标,一是理解“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二是简述香港、澳门回归的主要史实,理解港澳回归的意义;三是了解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三个目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一体的。
“一国两制”构想是为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提出的基本方针,而香港、澳门的回归又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台湾回归祖国奠定了基础。
讲授“一国两制”构想环节,教师提出问题,诱导学生联系课本和学案进行自学,然后师生合作订正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分层次抓关键词”的方法记忆“一国两制”提出的历史意义,然后进行巩固练习加强记忆。
教师在进行每一环节时都明确的告诉学生学习内容和时间,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这一环节的教学仍然采用上述方法,学生在加强基础知识掌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看“香港、澳门回归”的有关图片并提出问题:“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你看完以后有什么感受?”问题的解决采取“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的方式,培养了同学们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合作总结出“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为台湾回归奠定了基础。
“从而引入台湾问题的学习。
“统一大业必将实现”这一环节,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来讨论交流学案中设置的四个问题,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探究,让课堂充满生机,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适当点拨,提醒学生不要照着教材念,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培养了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祖国统一是两岸骨肉同胞的共同心愿,我们坚信祖国实现完全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将翘首期盼,视目以待”。
从而培养学生树立祖国完全统一必将实现的信念。
“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结合板书一起梳理本节课所学知识,便于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代

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的观点写看法一百字古
代
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割据混战,统一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创造了条件,秦统一的过程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
统一中国的任务为什么最后由秦国来实现呢?又为什么最后由
秦始皇来完成呢?时代和阶级为秦王赢政准备了必要的条件,给他提供了实践的舞台,使他能演出一场有声有色的戏剧来。
面对分裂局面,谁主沉浮?完成统一大业的历史任务,无疑就落在敢于奋斗的秦始皇肩上。
他以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气概,一举扫平六国。
不仅如此,他还在统一前后的复杂人际关系中能赏识有识之士,能听进忠谏直言。
1、秦国变法最彻底,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推行奖励耕战
政策,经济实力雄厚,奖励军功,使国力强盛,士兵骁勇,武器装备精良。
关中,汉中,巴蜀,沃野千里,物产丰富,根据《荀子,谴兵》载秦实行“功赏相长”的政策使秦战斗力强盛。
相反,关东六国变法不彻底,不是流产就是夭折,旧势力和残余势力强大,国衰兵弱,朝不保夕。
2、秦国政治相对清明,统治阶级对统一战争态度一致,倾向积极,社会稳定。
关东六国政治较落后,内部权力斗争不断,削弱了国力,并且阶级矛盾突出,如出现了起义,有的甚至逃到秦国开荒种地,响应秦国的耕战政策,以上两方面为“天时”之利。
中考历史有关台湾问题

中考历史有关台湾问题1、用史实说明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①三国时,孙权派大将卫温到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同内地的联系。
②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③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管辖台湾,隶属福建省,加强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
④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2、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或:解放台湾问题的有利条件):①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②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③都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传统文化。
④有“一国两制”等正确的方针、政策。
⑤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有能力实现祖国统一。
3、历史上两次被割占及回归: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1—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台湾割给日本,1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今天台湾与祖国不统一问题的由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到台湾,从此,与祖国大陆分离。
5、解放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前提;1995年,江泽民提出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6、今天祖国统一的阻碍因素:“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最大威胁);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
7、解决台湾问题的两种方式: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必要时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8)在祖国统一(台湾问题)上,青少年应怎么办?①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②同“台独”等破坏祖国统一,分裂祖国的言行作斗争;③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领,报效祖国,使祖国强大。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

《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说出港澳回归的时间和设立特别行政区等基本史实。
2.能够列举出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
3.比较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与内地的异同,增强比较能力。
4.通过比较港澳台问题的由来、港澳回归的背景和过程、回归后的发展情况等,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过程与方法:课前将班级按兴趣分成香港、澳门和台湾三组,分别查找三部分的历史沿革。
学生利用地图册和多媒体演示香港被殖民者侵占的过程进行自主探究。
学习收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和利用多种方式表述历史的方法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港澳的顺利回归和回归后持续稳定的发展,说明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确实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促进了港澳和内地共同繁荣和发展。
2.通过港澳回归,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中国人民才可能真正走上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中国才可能真正实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最终实现国家的统一。
3.从祖国大陆和台湾经济文化密切交往的史实中认识和平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教学重点:港澳回归和设立特别行政区以及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等史实;认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三、教学难点:理解“一国两制”这一基本国策的含义和作用,明白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占有绝对主体的地位;理解香港、澳门能够顺利回归,是建立在新中国综合国力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一)导入:师播放《七子之歌》,问生:歌名、“七子”含义、已回到祖国怀抱的和暂未回到的分别是哪些?(师点拨生回答出,并问题导学:那么,香港和澳门是如何回归的?为何台湾至今未回归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
(二)新课探究:1、预习成果展示:(生答生纠正点评)(1)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从维护()出发,尊重历史和现实,提出了()的创造性构想。
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摘要:祖国的台湾岛,美丽富饶、令人神往。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至今仍未回到祖国怀抱。
从世界各国和中国发展历史进程看,任何民族的复兴都需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争取早日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神圣责任,是全世界所有热爱祖国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关键词:两岸统一民族复兴必然趋势台湾位于我国东南海上,是祖国的宝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它是台湾人民勤劳耕作,长年用汗水浇灌的地方。
由于它资源富饶和地理位置冲要,历来为外国侵略势力所觊觎,它又是台湾与大陆同胞英勇抗击外敌侵略的地方。
台湾和祖国大陆早已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休戚相关。
今天台湾与祖国仍骨肉分离,结束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实现台湾和大陆统一,是全国人民的普遍而强烈的愿望,是大势所趋。
一、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考古发掘证明:台湾同祖国大陆的文化联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台东县长滨乡出土的粗、细石制器3000多件、骨角器114件,类同于祖国大陆旧石器时期珍贵的石、骨器等文物。
台北圆山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镞等遗物,与山东城子崖出土的同种石器属于同一类型。
台湾凤鼻头、台中营埔、圆山等遗址发现的彩陶,与祖国大陆广大地区出土的遗物相同。
台中、新竹、彰化出土黑陶与河南安阳、浙江杭县、江西樟树、福建武平的相似。
台东卑南遗址出土的石器、玉器、陶片等遗物与中国大陆南方各省古代越濮族遗物相似。
台北林芝山岩出土的木器、碳化稻米、绳子等遗物同中国东南大陆发掘的彩陶、黑陶有关联。
可以看出台湾出土的遗物是从大陆东南沿海传入的。
先秦时期,就有有关于台湾的种种传说。
台湾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公元230年春,孙权“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甲万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
”①公元三世纪中期,吴国临海郡太守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详细记述了夷州地理方位、气候、地形以及当地人民生活习俗,完全可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印证,可以肯定夷州就是今日的台湾。
隋炀帝于公元607—610年三次组织对台湾(时称琉求)的商贸经略活动,并开辟了福州和潮州直通台湾的两条海上航线,使台湾与大陆的海上交通更加顺畅,经济贸易迅速发展。
南宋时期,我国就派兵驻守澎湖。
《宋史》汪大猷传记载,乾道七年(1171年),他任泉州知州时,在澎湖建房屋二百间,遣将留屯,以免更迭之劳,军民称便。
南宋人赵汝适任福建市舶提举,就其所见所闻,于公元1225年写成《诸蕃志》,称“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
元人汪大渊和明人的杂记,也记录南宋时澎湖属晋江县管辖,人民有争讼,“取决于晋江县”。
由此可见,最晚到十二世纪,澎湖已由中国政府管辖,派兵驻守,成为中国行政区的一部分。
元政府于1290年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并与1297年将福建路(省)治迁到离台湾较近的泉州,加强了台湾海峡的国防力量,密切大陆与台湾的政治联系。
明朝将主要力量用于防范北方蒙古贵族的卷土重来以及关外满族新起势力,放松了对东南海上的防卫,1388年甚至连澎湖巡检司也撤销了。
实行这种消极退缩政策,致使海上倭寇横行,给沿海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了灾难。
平息倭乱以后,刚到远东进行扩张活动的西方殖民者荷兰、西班牙又利用海防空虚的机会,分别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霸占台湾的南部和北部。
台湾从此第一次沦为殖民地,历时三十八年。
1661年,郑成功率军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建立政权,台南设承天府,下设天兴、万年两县,天兴管北路,万年管南路。
郑氏政权积极改进高山族人的农业生产,教授使用犁、锄、镰、钩等农具,高山族农业生产有很大提高,在麻豆、新港一带居住的高山族人,“勤稼穑,务蓄积,比户殷富”,那里“树木阴森,屋宇完洁,不减内地村落”②,表明高山族人的高山族人的而生活得到了改善。
明朝奉行的尊孔尊儒、科举取士的文化制度,也在台湾实行起来。
台南设立了孔庙,天兴,万年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成绩优秀的送太学,一部分官员从太学里选拔出来。
郑氏政权鼓励高山族人受教育,儿童入学读书,家族得到减免赋税的优待。
郑氏统治台湾的时间虽然不长,由于它招致了大量的汉族人来台,又把明朝大陆上的制度移殖到台湾,因此台湾与中国大陆实质上没有太大的分别了。
1683年,郑成功之孙郑克塽向清朝投降。
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和台湾、凤山、诸罗三县,隶属福建省,在台湾、澎湖驻军。
闽粤沿海人民不断前往开垦,至1887年,人口增加到三百二十余万人。
台湾处于统一的全国政权统辖下,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进一步密切台湾同大陆的联系。
中国大陆的各种制度在台湾深深扎根。
台湾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从此与祖国大陆息息相关,成为一个整体。
二、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起抗击侵略者台湾与祖国大陆一衣带水,隔海峡与福建省遥遥相望。
东西方侵略者对台湾无不垂涎三尺。
荷兰、西班牙是最早强占台湾的西方殖民者,他们占据台湾的南北端以后(1642年西班牙被荷兰赶走),对当地人民实行残暴的统治和无情剥削。
高山族和汉族人奋起反抗。
宜兰一带的高山族人多次打退西班牙的进攻,保卫了宜兰不被侵占。
郭怀一为首的声势浩大的反抗荷兰的起义,遭到野蛮的镇压,但扑灭不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怒火。
郑成功1661年率大军在台南登陆,受到汉族和高山族人的热烈欢迎。
郑成功对荷兰殖民者发出招降书,义正辞严地宣告:“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③,要求荷兰侵略者退出台湾。
荷兰殖民者起初想负隅顽抗,最后终于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荷兰在台湾的殖民统治。
此后他们又多次派船舰来台骚扰,第三次还侵占了基隆和淡水,于1668年被驱逐。
1683年清政府派施琅收复台湾。
此后,施琅认识到台湾在国防上的重要性,要求加强防务。
他说: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道迂回,乃江浙闽粤之左护,东南数省之藩篱。
此地原为红毛(指荷兰人)所据,无时不在贪涎……”④四十年后,清将蓝廷珍也说:台湾“沃野千里,粮糈足食,舟楫之利通天下,万一为盗贼所有,或荷兰、日本所据,则沿海六、七省皆不得安枕而卧,关系东南半壁治乱,非浅尠也。
”⑤他们的意见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加上当时国力强盛,台湾处在全国政权统一管理下,外国势力不敢染指台湾,因而在鸦片战前的一个半世纪里,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得到飞速的发展。
鸦片战争时期,英侵略者多次窜到台湾窥探,由于台湾军民团结一致,认真戒备,英国没有得逞。
台湾道姚萤总结台湾抗英斗争取胜的原因是:“擐甲之土,不懈于登陴,好义之民,咸奋于杀敌”,⑥无疑是恰当的。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侵略者挖空心思,妄图霸占台湾。
1867年美国远东舰队司令派舰来台,对琅峤地区的高山族发动攻击。
高山族人英勇抗拒,击毙美国舰长,迫使美军仓皇撤走。
美国侵台失败后,怂恿日本出兵台湾。
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台被害,1874年派军队三千人在琅峤登陆,由于高山族人奋起抗拒,清政府又调集兵力,在台湾作了适当的部署。
日本得到“赔款”和清政府错误地表示日本出兵为“保民义举”,从而为其兼并琉球取得“根据”以后,侵台日军才从琅峤撤走。
中法战争期间,法国集中大批船舰和数千名军队,猛攻基隆、淡水。
法军还对台湾实行海上封锁,企图切断大陆同台湾的联系。
大陆军民运兵、运械、运饷,突破封锁线,支援台湾抗法斗争。
正是由于全国一心,军民一致,挫败了法军夺占台湾的计划。
1895年日本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从此它又一次沦为殖民地。
全国人民痛斥清政府割地,台湾人民发出誓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他们组织义军与在台清军配合,同侵台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从6月到10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与敌人反复周旋,节节阻敌前进,每一步都要他们付出代价。
在战斗中,涌现了象吴汤兴、徐骧、吴彭年、杨泗洪、简精华等一大批民族英雄。
他们为捍卫祖国神圣领土而奋战到底,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宁死不屈的气概。
在侵台过程中,日军战斗和伤病死亡三万余人。
当时有人指出,如果清军在平壤、鸭绿江都象在台湾那样战斗,割辽、割台事件决不可能发生。
⑦同年11月,日本宣布“全台平定”,台湾人民立即掀起遍及全岛的武装反抗,一直坚持到1902年。
日本侵略者慌了手脚,顾此失彼,1895年到1898年三年间四易台湾总督,也无济于事。
日本采取灭绝人性的残暴手段镇压反抗群众,除战死不计外,1897年到1902年,台湾同胞抗日志士被捕达8030人,其中3473人被害。
台湾同胞在日本统治下,受尽了亡国奴的凌辱和痛苦,他们争取回到祖国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在半个世纪里,较大规模的反日起义,包括1930年台中高山族人的雾社起义,共二十多次。
尽管这些起义都遭到日本的野蛮镇压,但动摇不了台湾人民要求摆脱桎梏,争取解放的坚强决心。
正是由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以及大陆和台湾人民风雨同舟,为保卫台湾、反对侵略的长期坚持不懈的斗争,二战后,1945年10月25日中国台湾地区受降主官陈仪接受日军的投降,结束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
台湾人民在这一天几乎家家祭祖,户户焚香,欢庆台湾从新回归祖国,情绪热烈激昂,令人感奋。
三、台湾与大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湾早期居民是中国人,一部分是从大陆东南沿海直接进入台湾的,他们成为泰雅、赛夏、布农等族的祖先;另一部分是南下东南亚的中国南亚蒙古人后裔进入台湾的,成为鲁凯、雅美、阿美、卑南等族的祖先。
今天生活在台湾的中国人,有汉族和高山族人,其中汉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八。
台湾的汉族人,世居台湾和光复后来台的合在一起,占人口压倒多数,他们的“根”都在大陆,是大陆汉人的后裔。
这些汉人惓惓于祖国大陆,怀念故土的感情非常强烈。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骨肉同胞。
长期以来,台湾人民为开发和建设台湾,并同全国人民一道保卫台湾反对外国侵略,发扬了中华民族朴实勤劳,艰苦卓绝的优秀品质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
这些高贵的品德是我国人民在伟大的历史熔炉中冶炼出来的,成为维系和团结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巨大力量,是任何外力摧毁不了的。
试想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后,台湾的境况将会大不同。
台湾在强大祖国的保护下不用再受外敌的欺侮,从此安全有可靠保证。
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是台湾发展的强大后盾。
祖国不仅能为台湾的经济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原材料、能源以及广阔的市场,也是台湾同胞最理想的用武之地。
此外,中国的统一,不仅有利于中国本身的稳定和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同各国进一步加强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参考文献:①陈寿:《三国志·孙权传》,260页②郁永河:《采硫日记》③连横:《台湾通史》,14页④施琅:《靖海纪事》,下卷⑤蓝鼎元:《东征集》,卷3⑥姚萤:《东溟文后集》之《奉逮入都别刘中丞书》⑦洪弃父:《台湾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