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2012年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2012年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3、法的渊源: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法的重要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法律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效力仅次于宪法

3,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

还有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法规、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规章、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国际条约、国际惯例

4、法律关系是指法律规范和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法律监督)的要素都是:主体、内容和客体。

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一定法律关系中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

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

法律关系的客体: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人身、精神产品、行为

法律监督的主体: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

法律监督的内容:对有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立法、司法和执法活动进行监督

法律监督的客体:立法、司法和执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所进行的公务活动。

5、行为能力分: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6、违法分为: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违宪行为。

7、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人民代表大会所进行的监督。

行政监督:指国家行政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存在的法律监督,内部设立专门的机关监督

司法监督: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的监督

社会监督:党、各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对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实施的监督。

8、宪法的特征: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内容上)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效力上)

要求有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程序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或五分之一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提议,并由全国人大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

9、决定国家行政的因素: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社会的精神文明

历史上先后四个不同的性质的国家: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

10、政体分为:君主制政体和共和制政体。

1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1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2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3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

12、人民代表大会主要体现:人民代表大会是代表和反应民意的主要渠道

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途径

是政府权威合法化的源泉

是实现国家整合的有效组织形式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机制

13、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4、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5、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

16、“一国两制”方针是设立特别行政区的指导方针。基本内容:

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特区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

17、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五年,三分之二以上人通过可以推迟选举

18、年满45周岁才可当选----主席副主席。每届任期五年,不得超过两届

19、最高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中央人民政府

20、全国武装力量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央军事委员会

21、国家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

22、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

23、行政法在内容上的特点:调整对象的确定性

内容的相对易变性

内容上的广泛性

24、行政法的作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保护公民、组织的合法权益

监督行政权力主体,防止其违法或滥用行政权力

25、行政行为主要特征: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26、抽象行政行为特征:对象的普遍性,效力的普遍性和持续性,不可诉性

27、行政征收:税收、建设资金、资源费、排污费、管理费、滞纳金征收

28、行政许可:一般与特殊、排他性与非排他性、独立的和附条件的、权利性和附义务、行为与资格

29、行政确认的特征:它是要式行政行为

它是羁束行政行为

它的外部表现形式往往以技术鉴定书等形式出现,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技术规范的制约,并由此决定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和权力义务

30、行政处罚的步骤:立案、调查取证、拟定处罚决定、制定处罚决定书、送达

31、行政复议的管辖:选择、部门、政府、派出、移送管辖

32、行政赔偿的范围:对侵犯人身自由权的损害赔偿

对侵犯人身生命健康权损害赔偿

对侵犯财产权的损害赔偿

33、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核心内容的社会关系是民事法律关系。

34、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

35、债履行的原则:实际履行、协作履行、经济合理、适当履行原则

36、知识产权包括:著作、专利、商标、发现、发明和其他科技成果权

37、知识产权特征:知识产权的(客体具有无形性、具有法定性、专有性、时间性和地域性)

38、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的专利权期限为10年,均从申请日、即专利局收到专利申请之日计算

39、商标权特征:时间性、专有性、地域性

40、注册商标的有限期为10年,可续展,每次续展有效期为10年

41、继承权取得的根据有:法律直接规定;合法有效的遗嘱指定

法律直接规定的依据: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抚养关系

42、民事责任特征:它是违反民事义务或者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民事责任主要是一种财产责任

民事责任的范围与损害范围相一致

民事责任是对民事违法行为人的一种民事法律制裁

43、犯罪具有三特征:严重的社会为海西;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

44、犯罪的四个必备条件:犯罪的客体、客观方面、主体、主观方面

犯罪的客体: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

犯罪的客观方面的基本要件: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犯罪主体: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人

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具备以下条件: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的、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形式责任能力的自然人。

主观方面: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45、单位犯罪时采用“两罚制”原则,指既处罚单位又处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

46、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制裁方法

47、刑罚裁量(量刑)的一般原则: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

48、减刑:指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人

缓刑:判处一定刑罚的犯罪分子

假释: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部分犯罪分子

49、渎职罪的种类: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徇私舞弊罪、泄露国家秘密罪、徇私枉法罪、私放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罪、司法工作人员玩忽职守罪、司法工作人员徇私舞弊罪、行政执法人员徇私舞弊罪50、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它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和隶属性

它具有国家意志为主导、当事人意志为主体的特征

它具有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和实现的特征

51、劳动法调整的主要对象是劳动关系

52、劳动法于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并于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53、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法主体利益平衡

54、平等的就业权利是指劳动者的就业地位、就业机会和就业条件平等,严禁用人单位招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

55、我国社会保险项目主要有:养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保险

56、《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第31次会议于2007年12月29日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

57、劳动合同履行的原则:实际、全面、合作履行原则

58、订立集体合同必须遵循合法、平等、合作的原则;订立劳动合同应合法、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

59、劳动争议的处理机构包括: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仲裁委员会、人民法院

60、劳动争议的处理形式:调解、仲裁、诉讼

61、劳动监督检查的基本属性:法定性、行政性、专门性、唯一性

62、劳动监察机构及劳动监察员的权利:检查权、调查权、建议权、处分权

63、制定劳动法的宗旨: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得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64、劳动者解除:

劳动者提前30天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试用期内提前3天

65、应用文的标题分:公文式、论文式、新闻式、文种式标题

应用文的说明方法有:定义法、诠释法、分类法、举例法、比较法、引用法

66、通用公文的类型:领导指导性公文(命令、指示、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批复、会议纪要)

呈报性公文(议案、请示、报告)

公布性公文(公告、通告、公报)

商洽性公文(函)

兼容性公文(意见)

67、命令是发布重要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任免、奖惩有关人员,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时所使用的一种下行公文。

命令的结构:标题、文号、正文、签发者、日期

68、决定的用途:是具有规定性与领导指导性的公文。它通常有对重要事项(事件)作出安排,对重大行动作出安排的决定和规定重要工作原则、办法三种类型。

决定的结构: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正文、发文机关名称和成文日期

决定与决议:成文过程不同、发文机关不同、涉及内容不同、作用不同、写作格式上签注和落款不同

69、通告用于在一定范围公布需要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与广大人民群众遵守或周知的事项,分为周知性通告和规定性通告。

特点:知照性与约束力,专业性

通告的结构: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正文、发文机关名称和成文日期

通告需注意:内容应明确具体、用语要求简明易懂、公文具有严肃性

公告与通告:内容适用范围不同(主区别)、制发单位不同、发送对象不同、作用不同

70、公文的作用:明法传令,指挥工作

联系公务,沟通信息

宣传教育,引起舆论

记录记载,以为凭据

71、公文文面格式具有规范性和确定性的特点

72、通报:表扬性通报、批评性通报、情况通报

特点:知晓性和指导性

通报的结构:标题、主送机关、正文、发文机关和成文日期

73、公文各组成部分要素:眉首(份数序号,秘密等级和保密期限,紧急程度,发文机关标识,发文字号,签发人)

主体(标题,主送机关,正文,附件及附件说明,印章及发文机关单位署名,成文日期,附注)

版记(主题词,抄送机关,印发机关和印发日期)

撰写一篇公文的具体要求:突出主旨、强化观点、充实材料、安排结构

公文的材料要求:真实、切题、典型、新颖

74、通知适用于批转下级机关的公文、转发上级机关和不相隶属机关的公文、传达要求下级机关办理和需要有关单位周知或者共同执行的事项,任免干部等。

通知的特点和用途:应用广泛,使用频率高

有一定的权威性

有明显的时效性

通知的结构:标题、主送机关、正文、落款

75、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应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属上行文,下—上

报告的结构:标题、主送机关、正文(报告缘由,报告内容,报告结语)、落款

76、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下行文

批复的特点:具有法定的权威性与执行性

被动性

明确的针对性

批复的结构: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主送机关、针对请示日期与内容、制发机关与成文日期批复的意见应明确、具体、可行

77、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相互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判事项

78、事务文书是指各级各类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合法组织为进行管理、解决

问题、处理日常事务所使用的不属于法定公文和专用文书范畴的通用公务文书

79、事务文书分:政务类、研究类、储存类、书信类、讲演类、规约类事务文书

80、计划的作用:预见性、指导性、约束性

制定计划的要求:要符合政策、要从实际出发、要具体明确、要留有余地

81、会议记录由:标题、会议组织情况、议题和议程、会议进程和内容、必要的标注

会议纪要根据写法不同分:决议性、概述式,记录式纪要三种

82、述职报告是国家人事管理制度中的主要考核内容

述职报告和总结,都具有写作内容的纪实性、表述时间范围的确定性和表达方式的自述性等相同之处,在选材的重点(前者按德、能、勤、绩后者全面汇报)、写作格式(前由标题、称谓、正文、落款,后是标题、正文、落款)、产生的作用有区别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8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84、四个现代化: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防现代化

85、毛泽东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主要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

86、民族区域自治和民族团结的主要内容:

坚持民族平等,实现民族团结

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87、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8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89、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9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91、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102、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立事之基。为证之根

要明确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即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核心)、执法必严(关键)、违法必究(保障)

9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9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95、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其具体包括:总量平衡、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生态良好和民生改善五个方面

9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民主法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97、公民道德建设是“以德治国”的重要方面

98、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原则

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社会公平相协调的原则

坚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的原则

坚持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99、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每个公民都应当承担的法律义务和道德责任

100、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

101、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提出“八荣八耻”

1、能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柴薪是人类第一代主体能源

2、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

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士

4、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的新型农业

5、四川简称“川”或“蜀”,位于中国西南部、长江上游

6、中国西部的硅谷——绵阳科学电子城

6、六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业、水电业、机械冶金业、医药化工业、饮料食品业、旅游业

电子产业为我省“一号工程”

7、事业单位的特征:属于非政府机构、产品或服务的公共性、组成人员的智力性、种类的多样性、承担部分政府职能性

8、事业单位改革的目标:社会化、法制化、民主化、高效化

事业单位改革的原则:基本原则(政事分开)

9、专业技术职称的特点:有一定的结构比例、有明确的职责、有一定的任期、与工资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10、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

11、人事争议处理工作渠道:人事争议协商、人事争议调解、人事争议仲裁、人事争议诉讼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总结归纳 填空: 1、制度化教育阶段开始于:近代。 2、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 3、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9年或9年以上。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孔子。 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6、建国初期,对我国教育理论体系影响较大的苏联教育家是:凯洛夫。 7、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 8、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9、在古代印度,能够享受最好教育的是当时的最高种姓:婆罗门。 10、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形成近代的:学校教育系统。 11、中国的科举制度开始于:隋唐时期。 12、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记》。 13、在古希腊,最早提出发现法的大教育家是:苏格拉底。 14、古希腊着名思想家柏拉图的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15、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的教育思想家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1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夸美纽斯的《大教育学论》。(首先提出普及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着作) 17、强调教育学的心理学和伦理学基础,奠定了科学教育学基础的教育家是:赫尔巴特。 18、资产阶级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 19、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20、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着称的美国教育家是:杜威。实用主义 21、制度化的教育是指具有:层次结构和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22、普通教育主要是指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23、职业教育是以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就业)为主要目标的学校教育。 24、英国教育家洛克将那种既有贵族气派,又有资产阶级创业精神和才干,还有强健的体魄的人称之为(绅士)。 25、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和现象的根本特征,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6、规定着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企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制度中(学校教育制度)。27、西欧中世纪早期的教会学校主要学习神学和七艺,七艺包括(修词、音乐、算术、几何、文法、天文、辨证法) 28、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 29、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癸卯学制”)。

公共基础知识之简答题汇总

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3、“与时俱进”的科学含义是什么? 答:与时俱进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与时俱进,就是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要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首先,与时俱进必须体现时代性。与时俱进要求我们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得我们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时代进步和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和时代精神,要努力适应时代的需要,及时解决时代发展中的新课题。其次,与时俱进必须把握规律性。把握规律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前提。所谓创新决不是主观任意的创造,而是符合严格的科学性要求的创造性活动。就社会领域内的创新活动来说,必须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今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任务,就是要不断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探索在新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和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规律。再次,与时俱进必须富于创造性。弘扬与时俱进精神,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关键在于创造出新的东西。 4. 怎么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答: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指:只有实践才能作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即是否为真理的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唯一性: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从真理的本性来看,真理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实质上就是判定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如何。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连接主观与客观的桥梁。简单地说,认识指导实践,如果实践成功,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正确的,是真理,否则就是谬误。辨证统一性:实践标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或确定性是指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可靠性,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且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或不确定性实质实践标准的过程性、局限性,即实践是具体的和历史的。 5 .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 . 什么叫实是求是?

2012年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2

2012年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试题2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1.下列文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是( )。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约法》C.《大总统选举法》D.《钦定宪法大纲》2.“有了问题找市长”,“有了问题不找市长找市场”,“有了问题找市场也找市长”。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企业经营者观念的变化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 A.社会意识的变化促进了社会存在的变化 B.正确的价值观有重要指导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 3.从社会意识层次的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属于社会意识形式的一项是( )。 A.阶级心理B.宗教C.风俗D.习惯 4.A省D市所属的造纸厂,因排污问题,严重影响了相邻的B省与C省的水源,根据有关法律应当限期治理。现问,该限期治理的决定应当由以下哪一机关作出?( ) A.A省人民政府B.D市人民政府 C.A省环保行政管理机关D.D市环保行政管理机关 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基本要求是 A.发展统筹兼顾 B.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C.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6.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以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这样尺度为研究对象的新学科——纳米科技。它通过操纵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和分子团使其重新排列组合,形成新的物质,制造出具有新功能的产品。这说明( )。 A.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 B.实践决定于认识 C.人的能动性发挥越充分,对规律的认识越正确 D.实践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公共基础知识精髓要点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精髓要点总结 1.我国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2.行政许可是行政机关的批准行为。 3. 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可以分为两类羁束行政行为与自行政行为以受法律规范拘束的程度为标准,由裁量行政行为。由裁量行政行为。 4. 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在诉讼期间的最后六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最长诉讼时效为适用范围没有限制,诉讼时效中止。最长诉讼时效为20 年,适用范围没有限制,从权利受侵害时(开始计算,不适用中止和中断,只适用于延长)开始计算,不适用中止和中断,只适用于延长) 5.书写公文中的成文日期应使用汉字。(其中零还是用阿拉伯数字0 表示) 6.规定用于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发布行政法规和规章。 7.以上请示事项当否,请即批复。 8.命令不属于规定性文件,属于规定性文件的有规定、条例、办法。 9.由机关领导对发文稿批注核准发出的意见并签署姓名及日期的活动,是发文处理中的签发。(是发文中的核心程序,收文中的核心程序是承办)。 10.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的。(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根本分歧是:谁是世界的本原)

11.“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17.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 18.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经济过热),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2012年四川成都市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共80题。本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题目,一类是单项选择题,另一类是多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1—50题。(在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里填涂) 1.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 A. 对一个犯罪人只能处一种主刑 B. 驱逐出境只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 C. 对一个犯罪人只能处一种附加刑 D. 附加刑既可以附加适用也可以独立适用 2.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 行政法 B. 宪法 C. 民法 D. 刑法 3.注册商标有效期满,应当在期满前()内申请继续注册。 A. 两个月 B. 六个月 C. 四个月 D. 三个月 4.我国国家政权的基础是()。 A. 工农联盟 B. 中国共产党领导 C. 工人阶级领导 D. 统一战线 5.遗赠方式继承遗产,其份额的确定是()。 A. 由遗嘱内容确定 B. 由遗赠扶养协议确定 C. 由法律规定确定 D. 由遗赠内容确定 6.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工资报酬。 A. 百分之五十 B. 百分之一百五十 C. 百分之两百 D. 百分之一百 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从()中选举产生。 A.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人 B. 各代表团推荐的候选人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组成人员 8.土地划拨后进行的登记属于()。 A. 变更登记 B. 初始登记 C. 设立登记 D. 转移登记 9.我国刑法中,()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犯罪行为并且依法应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A. 违法主体 B. 自然人主体和单位主体 C. 犯罪主体 D. 民事主体 10.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下列属于国务院依法行使职权的是()。 A. 决定国家预算和决算 B. 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工作进行监督 C. 决定上海市市长的任免 D. 按照法律规定决定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范围内的部分地区进入紧急状态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事后防卫超过必要限度,是防卫过当 B. 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重伤、死亡的,不

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公共基础知识汇总 1、行政处罚种类,是指行政处罚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国行政处罚法》第八条的规定,行政处罚有以下7种:警告;罚款;没收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措施中不包括拘役。所谓拘役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量刑方式,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的刑罚方法。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说,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3、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庄重、准确、朴实、精炼、严谨、规 4、按照事业单位的性质和特点,事业单位可以划分为行政支持类事业单位、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城市公用方面的市政管理即属于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 5、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国际清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有重要的影响。截至2009年12月,中国的外汇储备总额为23991.52亿美元,居世界第一。广义的外汇储备是指以外汇计价的资产,包括现钞、国外银行存款、国外有价证券等,外国国库券属于国外有价证券。经济实力越强的国家,其外汇储备未必就多,比如英国。 6、《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八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下列职权:……(五)选举省长、副省长,自治区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州长、副州长,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A项错误,区人大有权选举副区长,区人大常委会无权。该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行使下列职权:……(七)撤销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不适当的决议;(八)撤销本级人民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十一)按照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的规定,任免人民法院副院长、庭长、副庭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任免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检察委员会委员、检察员,批准任免下一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主任会议的提名,决定在省、自治区按地区设立的和在直辖市设立的中级人民法院院长的任免,根据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提名,决定人民检察院分院检察长的任免;……” 7、行政领导体制类型主要分为首长制、委员制和混合制。 8、“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代表的是我国的科技创新,而“中国制造”则代表我国普通的商品,分析题干可知,只有科技创新能力强,才能使我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底气变强,即提高我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9、法律行为是指具有法律意义和属性,能够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法律行为的结构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意志方面,即法律行为有一个在的、主观的领域,包括动机、目的和认知能力等要素;二是外在表现方面,即法律行为外在地客观表现为行动、手段和效果等要素。 10、如果通货膨胀是由成本推动开始的,即成本增加引起物价上升,这时成本增加,商品价格上升,一般情况下会导致购买力下降,需求下降。如果此时没有刺激需求增长的措施,则经济萧条;如果需求增加则可以保证经济正常运行。 11、《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民事权益,包括生命权、健康权、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监护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著作权、专利权、商标专用权、发现权、股权、继承权等人身、财产权益。” 12、行政执行是行政决策的实现过程。行政实施阶段是由行政管理工作的若干功能性环节组成的,这些环节主要包括行政指挥、行政控制、行政沟通、行政协调等。而行政决策是行政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 13、广义的民间组织是指除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外的社会中介性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两类社会组织。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14、事物发展的周期性,即在辩证否定的全过程中,事物的发展总是经过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周期。它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事物发展的周期

教育公共基础 知识点总结.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点总结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7、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8、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9、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10、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11、在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时期,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心理学者把此时期称之为关键期。 12、智力测验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智商,简称IQ=(智力年龄MA÷实际年龄 CA×100。 13、我国教育心理学家主张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 14、桑代克认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效果律、练习律

和准备律。 15、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 16、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应包括扎实的事业知识、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等方面;教师的能力结构主要有组织管理人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机智等方面。 17、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少应包括良好的意志品质,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性格特征,清晰的自我意识等方面。 18、我国的师生关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为根本目标的。其明显的特征是教育民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 19、师生关系与一般社会关系的最大不同就在于它是因教育_而生,又为教育而存,其最大的功能就是教育功能。 20、一般来说,在师生关系中有几种典型的模式,它们分别是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21、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22、俄国教育家乌伸斯基说:教师职业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业。 23、“古之学者必有师”出自韩愈的师说《师说》。 24、前苏联教育理论家加里宁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25、1985年开始我国确定每年的9月10日为教师节。 26、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教育内容。 27、教育通过对文化的传递、选择、融合、创造来促进文化的发展。

公共基础知识大总结

201.毛泽东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的形成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纲领 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指出土地改革必须注意的两个基本原则: ①必须满足雇农和贫农的要求 ②必须坚决的团结中农,不损害中农的利益 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 毛泽东1946年6月30日——《论人民民主专政》,标志着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最终形成 毛泽东1955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毛泽东1930年5月《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毛泽东1925《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的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八七会议——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 《井冈山的斗争》1928.11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重要文献之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1 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 《反对本本主义》1930.5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首次明确反对教条主义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1939.12 首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 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部分 《新民主主义论》1940.1.9 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 《<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10 提出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提出建立一个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第一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思想原则。 《论十大关系》1956.4.25 主要阐述了正确解决我国经济建设方面存在的某些矛盾的基本原理,强调要处理好矛盾的各个方面以调动各种积极因素。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6.19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1943.6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论联合政府》1945.4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的讲话。提出党的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践,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八周年而写的一篇论文。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国家对内、对外政策等。 《将革命进行到底》1948.12.30 第一次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 《反对党八股》1942.2 延安整风的文献 八七会议1927.8.7 属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雏形阶段。 在“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就统一战线、农村问题、军事和组织问题作了多次发言,针对大革命失败后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带有根本性的意见,为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性作用是在八七会议上第一次比较完整地体现的 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1.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2.法的特征:规范性、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可诉性、权利义务性。 3.法的作用可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规范作用包括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作用。社会作用一方面,法的社会作用体现在维护阶级统治 ; 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 4.法律关系构成三要素:主体、内容、客体。 5.法的效力层次: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6.法律制裁以惩罚为主要形式,主要包括: (1) 民事制裁。 (2) 行政制裁。 (3) 刑事制裁。 (4) 违宪制裁。 7.宪法集中体现统治阶级建立民主国家的意志和利益,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调整国家根本社会关系,确认和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法。 8.宪法的特征: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 母法 )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是民主事实法律化的基本形式。 9.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 10.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也是最高的国家立法机关。 11.人大作用: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建制,决定特别行政区的设立及其制度,决定战争与 和平问题。 12.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是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经常行使最高国家 权力的机关,也是国家立法机关。 13.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也是我国的政体和根本政治制度。 14.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遍性原则、平等原则、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原则、秘密投 票原则。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建议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历史、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主要为客观性 试题。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写作等。 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重点】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56页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 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劳动促进了人脑,促进了语言的产生,促进了意识的形成。 9、意识的本质 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意识不等同于客观事物,而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的观念形态。 10、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 联系的复杂性、多样性: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发展产生不同影响和作用,所谓规律,就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主要作用。 系统论扬弃了先分析后综合的传统科学方法,开拓了从整体出发,从事体与部分的有机联系中认识把握事物的新方法。它要求人们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事物,并在动态中协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部分的功能向整体的最优化方向发展。系统论运用和证明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原理,有力地驳斥了孤立、片面地认识事物的形而上学观点 11、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发展是指事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事物的相互联系产生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发展与事物的联系同在,具有客观普遍性。 发展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任务事物都作为过程而存在,整个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对具体事物来说,过程是这一事物产生、发展、死亡的历史; 对整个世界来说,过程就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史。 12、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1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2012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客观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答案中选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并将字母符号填入题后括号内) 1.哲学是关于()。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 B.自然知识的理论体系 C.社会知识的理论体系 D.科学之科学的理论体系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3.意识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劳动和社会实践 B.生物的自然进化 C.人脑的形成完善 D.语言6S出现发展 4.在哲学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5.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 D.能否在实践币最终取得预期的效果 6.“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哪个原理完全一致?() A.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B.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C.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 D.从认识到实践,从实践到认识 7.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的是()。 A.柏拉图 B.列宁 C.马克思和恩格斯 D.邓小平 8.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因为只有这样的价格机制,才能()。

2021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1

2021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一) 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是亚当斯密以及李嘉图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论。 4.大陆与台湾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5.资本主义放任自由时期政治与经济社会关系的理论基础是《国富论》和《独立宣言》。 6.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人类的无限增长的需求而言,在一定时期与空间范围内资源总是有限的,相对不足的资源与人类绝对增长的需求相比造成了资源的稀缺性。 7.公共财政是指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公共财政在国民经济总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依法促进公平分配、调控宏观经济,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做好国有资产管理,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财政的宗旨和核心关键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按社会公益进行的一种社会集中性分配。 8.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知道做出行政行为之日的六个月内提出。 9.在公共场合,故意篡改国歌歌词、曲谱,以歪曲、贬损方

式奏唱国歌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国歌的,由公安机关处以警告或者15日以下拘留。 10.在民事、刑事、行政诉讼活动中,所有案件都必须遵守的原则是: 回避原则。 11.无权代理一经本人追认,则产生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12.根据公文的活动领域可划分为:专用公文和通用公文。 13.决策是计划的灵魂,计划是决策的具体化和落实。 1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连续矿工超过十五个工作日,或者一年内累计矿工超过30个工作日的,事业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 15.中国抗日战争赢得的第一场胜利是平型关战役,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6.“为官避事平生耻”是金末元初文学家元好问的诗句。

C语言公共基础知识总结(不容错过)

C语言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 算法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 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一组严谨地定义运算顺序的规则,每一个规则都是有效的,是明确的,此顺序将在有限的次数下终止。特征包括: (1)可行性;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充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包括合理的执行时间的含义; (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基本运算和操作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复杂度:算法时间复杂度和算法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数据结构研究的三个方面: (1)数据集合中各数据元素之间所固有的逻辑关系,即数据的逻辑结构;

(2)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各数据元素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关系,即数据的存储结构;(3)对各种数据结构进行的运算。 数据结构是指相互有关联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的逻辑结构包含: (1)表示数据元素的信息; (2)表示各数据元素之间的前后件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线性结构条件: (1)有且只有一个根结点; (2)每一个结点最多有一个前件,也最多有一个后件。 非线性结构:不满足线性结构条件的数据结构。 1.3 线性表及其顺序存储结构 线性表由一组数据元素构成,数据元素的位置只取决于自己的序号,元素之间的相对位置是线性的。 在复杂线性表中,由若干项数据元素组成的数据元素称为记录,而由多个记录构成的线性表又称为文件。 非空线性表的结构特征: (1)且只有一个根结点a1,它无前件; (2)有且只有一个终端结点an,它无后件; (3)除根结点与终端结点外,其他所有结点有且只有一个前件,也有且只有一个后件。结点个数n称为线性表的长度,当n=0时,称为空表。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点: (1)线性表中所有元素的所占的存储空间是连续的; (2)线性表中各数据元素在存储空间中是按逻辑顺序依次存放的。 ai的存储地址为:ADR(ai)=ADR(a1)+(i-1)k,,ADR(a1)为第一个元素的地址,k代表每个元素占的字节数。

2012年青岛市事业单位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类)》试卷A

2012年青岛市事业单位录用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类)》试卷A 一、判断题 (正确的填涂A.错误的填涂B。每小题0.5分.15分) 1.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答案】A 【题型】社会常识 【考点】社会公德 【解析】社会公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积累起来的、为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需的、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它一般指影响着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礼貌、清洁卫生以及其他影响社会生活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的力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作用。 2.光年是天文学中一种表示速度的单位。( ) 【答案】B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光年 【解析】光年是长度单位,指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大约94.6千亿公里(或58.8千亿英里)。在天文学中,用来量度较大的距离,如太阳系与另一恒星的距离。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3.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运行模式,不具有独立的社会性质,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与社会性质没有关系。 【答案】B

【题型】经济常识 【考点】市场经济 【解析】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社会性质的。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此规定属于法律规范中的授权性法律规范。( ) 【答案】A 【题型】法理学 【考点】授权性法律规范 【解析】 5.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答案】B 【题型】政治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考点】真理 【解析】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杀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所以本题说法错误。 6.语言文字是公文的第一要素。 【答案】A 【题型】公文写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