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国画中光的因素的开题报告

国画中光的因素的开题报告

国画中光的因素的开题报告
中华传统绘画以绘画的灯光处理为一项重要的技巧,这是不同于西洋油画的,也是许
多人印象中最深入的国画表现之一。

燃起菘芜,余芳久在,显是神仙,又是肉体真迹。

它是国画的魅力所在,如果有兴趣的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光明的角度:探讨不同灯光角度的影响,如从上方、前方、后方照射会产生什么样
的效果,为什么在绘画中有和谐的比例和方向规律。

2.光线的准确表达:画家如何通过画笔表现光线的明暗变化和光影的渐变,形成有机
整体的艺术效果,如何掌握光线的对比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

3.结构形态的统一:形、色、光的结合是画家创造艺术形态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如何
通达造型、线条、色彩和光线的综合表达。

4.真与慢:传统中国画的笔法偏于福建吴派、湖州笔派等,这种笔法或者说继承了瓶
花陈设制、折枝草虫之类的固定造型,但是又要达到写实,传统国画和写实的和谐达
成的余地往往在光影和笔法的妥协中显现。

5.多才多艺:画家如何使用这些技巧和灯光来展现他们的多才多艺,将之转化为绘画
艺术的特征。

在总体探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希望可以更深入地探讨灯光在国画中的作用,挖
掘灯光对于绘画的贡献,并探寻它如何提高艺术突破的可能性。

国画开题报告工笔人物

国画开题报告工笔人物

国画开题报告工笔人物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之一,以精细入微的线条、细腻华丽的色彩和准确的构图技巧而闻名。

本次开题报告旨在探讨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方法、特点以及发展历程,以期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之处。

工笔人物画起源于唐代,经过宋代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独立的画派。

其创作方法主要以墨线勾勒轮廓,再填充细腻的颜色,最后进行细部的表现。

这一创作方法要求画家对人物的形态、肌理和特征进行准确的观察和描绘,以求完美地再现人物的外貌和神情。

工笔人物画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细节的描绘。

画家通过精细入微的线条和匠心独具的细节处理,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呈现出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内涵。

同时,细腻的色彩运用也是工笔人物画的重要特点之一,画家通过对不同色彩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感强烈,并且突出主题和情绪。

工笔人物画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发展历程。

从唐代的人物线描到宋代的神韵重要,再到明代的繁华华丽,工笔人物画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也受到了其他艺术形式和文化的影响。

现代的工笔人物画也在不断创新和拓展,融合了当代艺术的元素,更具现代感。

总之,工笔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珍品之一,以其精细入微的线条和细腻华丽的色彩闻名于世。

其独特的创作方法、注重细节的描绘以及丰富的发展历程,使工笔人物画成为中华文
化瑰宝之一,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机会。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探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探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探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探究一、研究背景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中的笔墨和形式变化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因此,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进行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发展脉络和内在意义,同时也能够推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和传承,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进行历史性地考察和探究,以期达到以下目的:1. 探究不同时期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变化,分析其与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的关系,为深入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提供重要的参考。

2. 对不同时期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进行比较和总结,寻找其内在的共性和特征,为现代山水画的创作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3. 提高山水画专业人员的学术素养,增进学者和艺术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和传承。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1.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研究和现场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山水画进行详细分析。

2. 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对不同时期山水画笔墨和形式进行分析和比较。

主要内容包括:(1)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特点;(2)元明时期山水画笔墨和形式的变化和发展;(3)清代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变革及其对现代山水画创作的启示。

四、预期结果通过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进行深入研究,预期能够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结果:1. 探索不同时期山水画的笔墨和形式特征及其内在意义,以及这些特征和意义对现代山水画的借鉴和启示;2. 为深入了解和推广中国山水画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3. 通过学术研究的推动,推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和传承,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本文拟对中国山水画的笔墨及其形式的时代性进行研究,通过对其历史演变和内在意义的深入分析,为中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国画开题报告研究现状

国画开题报告研究现状

国画开题报告研究现状
国画是我国优秀的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当前文化交流与艺术创作的背景下,国画的研究现状也呈现出一些特点。

首先,国画的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

传统的国画研究主要是以文献研究和观摩实践为主,而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应用,国画研究也逐渐借助于电子数据库、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手段,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其次,国画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

传统的国画研究主要关注国画的技法、史料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而现在国画的研究逐渐拓展到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领域,如国画与文化、国画与时代、国画与社会等,进一步探讨国画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

再次,国画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

随着学者的增加以及国画市场的发展,国画研究的学科门类也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了专门从事国画研究的学科专业,如国画学、艺术学等。

同时,国画研究也与其他学科领域相交融,如国画与文学、国画与哲学等,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态势。

最后,国画研究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不断提高。

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加强,国画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

越来越多的国际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国画,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会议、国际研讨班等多种途径,国画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进一步加强。

综上所述,国画的研究现状呈现出多样化、拓展性、多元化以及国际化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国画的认识不断深入,国画的研究也将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继续为国画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笔画开题报告

工笔画开题报告

工笔画开题报告工笔画开题报告一、引言工笔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技法,起源于唐代,发展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它以细腻精巧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力,以及对细节的精确描绘而闻名于世。

本次开题报告的主题是工笔画,旨在探讨其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二、工笔画的起源与发展工笔画起源于唐代,当时以描绘人物形象为主。

宋代时期,工笔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绘画流派,并在明代达到了巅峰。

明代的工笔画作品以花鸟、山水为主题,注重对细节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

清代时期,工笔画技法进一步完善,成为宫廷绘画的主要形式。

三、工笔画的特点1. 线条精细:工笔画以细腻的线条表现物象的轮廓和细节,线条的精确描绘是工笔画的重要特点之一。

2. 色彩丰富:工笔画注重色彩的运用,尤其是对于花鸟、山水等作品,色彩的丰富和细腻是工笔画的魅力所在。

3. 细节描绘:工笔画对于细节的描绘非常注重,无论是人物的服饰、表情,还是花鸟的羽毛、花瓣等,都力求精确细致。

4. 精神内涵:工笔画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情感,通过绘画传递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四、工笔画对现代绘画的影响1.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对现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绘画中的一些艺术家将工笔画的技法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2. 细腻精致的表现力:工笔画的细腻精致的表现力使其在现代绘画中得到广泛应用。

无论是在写实主义绘画还是抽象表现主义中,工笔画的技法都能为作品增添独特的韵味。

3. 保护传统文化:工笔画的传承和发展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和研究工笔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绘画的独特魅力。

五、结语工笔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通过本次开题报告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工笔画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以及对现代绘画的影响。

工笔画的研究和传承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进一步挖掘工笔画的艺术潜力,推动其在现代绘画中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画色彩探研的开题报告

中国画色彩探研的开题报告

中国画色彩探研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审专家,您好!本篇开题报告旨在探索中国画色彩的艺术表现和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和意义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表现形式较之西画较为内敛,但其中色彩运用极为精妙。

中国画色彩是中国画一项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不仅可以表达出物象的形态、色调和光影等质感,也可以表现出中国画特有的意境和人文精神。

因此,研究中国画色彩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画、挖掘中国画艺术的人文内涵和视觉表现手法,都有着重要作用。

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索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深入研究其艺术意义和丰富内涵。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中国画色彩的表现形式和特点分析。

包括颜色的选择、调和、运用等方面的探索,试图揭示中国画色彩的独特魅力。

2)中国画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通过对中国画色彩在艺术表现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深入研究,试图挖掘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含义。

3)现代艺术中的中国画色彩运用。

以目前国内外热门艺术家作品为例,深入研究现代绘画中中国画色彩的运用,探讨其较之西画在现代艺术中所具有的优势。

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方法和实地调研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手段,全面探索中国画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独特表现和文化内涵。

具体技术路线如下:1)文献资料收集。

通过文献、图书和网络等渠道,搜集国内外学者、艺术家及相关机构研究的中国画色彩相关文章和资料。

2)实地调研。

通过参观中国画专题展览、采访艺术家、到画室观察和实践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画色彩在实际绘画中的运用和创新。

3)数据处理和分析。

根据收集到的文献和实地调研所获得的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进一步解析中国画色彩的独特魅力和艺术之美。

4. 可行性分析本研究所要研究的中国画色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到文化、艺术、历史等多个领域,既有学术价值,也有市场价值,同时具有相对可掌控性。

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的开题报告

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的开题报告

地域文化与中国山水画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中国山水画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和传
统文化的标志之一。山水画是一种轻松、神秘和引人入胜的艺术形式,
被誉为中国画的皇冠。与此同时,地域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地域文化反映了不同地区的人文、自然和历史背景,这些背景对艺
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山水画与地域
文化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中国山水画的特色和地域文化的内涵,探讨
中国山水画与地域文化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地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
的影响和山水画对地域文化的反作用。

三、研究内容
1.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发展及其特色;
2. 对中国地域文化的理解和研究;
3. 探讨中国山水画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4. 分析地域文化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5. 山水画对地域文化的反作用;
6. 展望中国山水画与地域文化发展的前景。
四、研究方法
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
和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来证明中国山水画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五、研究意义
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中国山水画和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也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和传承。

中国画笔墨生态蠡说的开题报告

中国画笔墨生态蠡说的开题报告

中国画笔墨生态蠡说的开题报告尊敬的评委老师们:我选取的课题是“中国画笔墨生态蠡”,本次开题报告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背景中国画是中国五千多年文化艺术的结晶,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笔墨形式,深受中华民族的喜爱和传承。

然而,由于近年来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传统中国画材料的生产、质量和供应状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画常用的材料包括毛笔、墨、宣纸等,这些材料的生态环境及生产条件对于中国画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因此,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研究中国画笔墨生态蠡显得十分必要。

二、研究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关注中国画材料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中国画材料的生产和品质。

研究中国画笔墨生态蠡,可以提高人们对于环境污染的警惕,促进中国画材料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2. 挖掘中国画艺术的传统文化:中国画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和审美思想。

通过研究中国画笔墨生态蠡,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画艺术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

3. 推动中国画材料技术的创新:针对当前中国画材料生态环境的挑战,本课题可以促进中国画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创新,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分析中国画材料生态环境的问题,并归纳其原因和影响。

2. 探究中国画材料的生态制造技术,如制造毛笔所使用的猪、羊、兔等动物的生态环境、制造墨所用的墨汁制作方法和来源等。

3. 提出适应当前环境要求的中国画材料技术创新思路与方案。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 实地走访毛笔、宣纸、墨等中国画材料的生产供应商,调查研究其生产过程和生态环境,以期全面了解现状和问题。

2. 阅读历史文献资料,探究中国画材料的生态环境和制造技术的发展变化。

3. 参考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技术改革方案。

以上就是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及方法的简要说明,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设计(创作)成果及过程材料 (2011 届)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班 级 学 号 姓 名 指导教师 2011年 12月 26日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成果 目 录 表a-1课题任务书…………………………………………………………………… 表a-2课题开题报告………………………………………………………………… 表a-3指导教师指导和检查记录表………………………………………………… 表a-4成绩评定表…………………………………………………… ** 附件(成果或成果照片等)……………………………………………………… ** 文本(论文)………………………………………………………… ** 表a-1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环节课题任务书 表a-2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教学环节课题开题报告 篇二:美术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简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 一:选题原因。 首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绘画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使我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南齐画家谢赫的理论著作《古画品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有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绘画理论专著,他在序言中中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行、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用简洁的语言,从六个方面概括出了中国画所具备的要素,也可以说是画好一张中国画所需要的条件。 其次,我认为色彩是绘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更直观的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样是用笔设色,但是中西方的色彩观念却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的古典绘画带有科学精神的色彩观,而中国的色彩文化笼罩在传统哲学中意象审美的范畴之内。它带有“写其意”的艺术精神,崇尚意蕴、淡雅、简单的设色原理。把复杂的色彩表象加以概括和提炼,形成独特的色彩表现体系,追求一种意象化的表现情趣。 因此,我把论文的方向定为论述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对中国画的影响。中国绘画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每一个朝代都有着各自崇尚的风格样式,设色差别,或推进或变革,使中国绘画的设色体系不断的发展、完善。如果都论述起来,选题似乎有些太大了,通过查阅资料我发现,对于“随类赋彩”在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方向研究的资料甚少。经过思考之后,我最终把选题确为《简论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分析。 由于“谢赫六法”在五代时就提出了,所以从古至今论述“六法”的文章有很多。“随类赋彩”在“六法”中排其四,相比之下,比重虽不算大,但也有不少理论研究。 有的是论述“随类赋彩”的发展史,其中也谈到了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但是不够全面,只是简单的谈论几句而已;有的是论述 “随类赋彩” 对古代,比如像:五代、唐代、宋代、清代这样的某一个朝代,在山水、花鸟、文人画中的变化发展和影响;还有的是从“随类赋彩”谈起,来论述现代中国画色彩观念的发展。 总之,目前研究《“随类赋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这一选题的文章,还只是凤毛麟角。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一次挑战。 三:论文提纲。 1)总述“随类赋彩”的含义,提出论点。 “随类赋彩”,单从字面意义上看就是讲对色彩的运用,紧随“应物象形”提出了“随类赋彩”,是在进一步讲物象外形的描绘。随着不同类型的事物,赋于不同的色彩。即依据不同对象渲染其色彩,客观地描摹对象而已。这里的“彩”,用来指中国画的色彩,也可以指墨色。中国画里讲“墨分五彩”,其实就是意象形的色彩。中国画发展到近现代,无论是以水墨、淡彩还是重彩的形式出现,都属于“随类赋彩”的范畴。而“随类赋彩”的最终目的是赋情、赋意,这也是对近现代中国画影响的重要体现。 2)分论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包括山水、花鸟、人物三个方面。 “随类赋彩”这种设色观念表现在山水画上,形成了青绿、浅降两种基本设色模式。在近现代山水画中,就青绿山水本身而言,既包括以色彩表现为主的大 青绿,或称为重彩青绿;也包括在文人水墨的影响下产生的小青绿,或称为淡彩青绿。举例说明:张大千泼彩的笔墨意趣??林风眠突破传统赋色的观念,作品中色彩的微妙变化显示出作者并不是根据某种事先的概念来赋予对象颜色,而是作者瞬间的、临场的色彩感受,十分具有情趣。 在花鸟画方面,任伯年尝试各种鲜艳的颜色。在统一的色调中使用补色对比,一幅画中往往使用一点极为夺目的红色、蓝色或橙色,这种在统一色调中的补色运用,使画面明快利落,取得“画龙点睛”的效果??齐白石的绘画色彩具有强烈的民间性,他善于使用高纯度的鲜艳色彩,善于将色彩进行对比组合;善于以色扶形,作品赋情、赋意。正如他所说的:“太似则媚俗,太不似则欺世,贵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意象性的赋色观念是建立在物我和谐相融的艺术精神之上的中和之美??潘天寿擅作水墨画,他的指画将中国画的笔墨意趣发挥的淋漓尽致,“如老将用兵,颐指气使,无不如意”,元气淋漓,尽得其神?? 在人物画方面,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气质、心理活动、所处环境加以设色,作者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给观者带来更为直接的视觉感受。举例:如姚有多先生创作的《流民图》,他把整个画面都用灰色调来处理,更加表现出画中人们的痛苦、伤心与落魄?? 3)总结论点,突出论题。谈谈今后的发展方向。 在近现代的中国画发展中,“随类赋彩”的表现在,一方面作者依照物象的固有色着色;另一方面根据构图的需要、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随“意”赋彩,使画面更具有笔墨意趣。“设色好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在今后的绘画实践中,应当通过“随类赋彩”对近现代中国画的影响,从中受到启示,在作品的设色上赋情、赋意,更好地体现出中国画笔墨趣味这一特色。 四: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史》 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年) 【2】《随类赋彩的美学意蕴》 旷昌龙 【3】《任伯年、齐白石的花鸟画色彩》 硕光篇三:开题报告 渭南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注:开题报告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填写。篇四:中国绘画与自然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绘画与自然的关系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 课题意义(包括课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从原始社会,以记事目的的岩画到中国现存最早的卷轴画___展子虔的《游春图》,再到现在的自然、人、绘画相融合的《中华魂》,说明,从古到今,而在中国的绘画著作中也会直接或间接的提到“自然”这个词,唐代王维说“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宋代黄修复说“得之自然”;董其昌说“成于自然”;明朝文征明说“天地生生之气,自然淡泊笔下”。这些个不同朝代的画论无不说明绘画于自然存在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南朝刘勰思所著的《文心雕龙》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就是说明了人在自然面前被激发发出的艺术冲动,自然是艺术之源。人类至少在学会适读文字之前,就学会了以画画的形式,与自己生活其间的自然进行交流。 人类与生俱来就具有绘画的天分,这是自然启发的人来本能。当人们惊异于大自然的奇伟壮立非常之观的时候,很自然的就会用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艺术于自然的关系,是艺术的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一种关系。但是,这种基本关系却不是固定的,非常复杂,在文中就对中国绘画于自然的关系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包括: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2.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3.本人对所查文献的评述等) 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众所周知,秦汉以及秦汉之前的绘画,处于萌芽状态,人类在从原始社会到秦汉时期这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绘画虽然有所进步,但绘画在人来的初级阶段,它的发展还是很 缓慢的,而现存已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四幅人物帛画,基本代表了当时的最高绘画水平。在秦汉时期发现零星的以人物为主是很不成熟的,这时期的绘画处于稚嫩状态,且几乎都以人物为主。魏晋南北朝出现的顾恺之的人物山水《洛神赋图》证明这一时期山水只是充当人物的背景,人们在一开始并没有十分重视在绘画中表现大自然。当山水画真正作为一种绘画题材时应是在魏晋时期,但迄今发现最早的山水画___ 《游春图》却是在隋唐时期,而要认识中国山水画也就必须从此开始。理论方面,唐代大师王维在他的《山水诀》中也说道“山头不得一样,树头不得一般,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精神,能如此者,可谓名手之画山水也”“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都说明唐代绘画的敦本务实,所重视的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山水画发展到五代宋时期逐渐成熟且成绩斐然,不但技法十分娴熟而且还出现了不同风格的画派,有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清新秀润的南派画风和以荆浩、关仝为代表的北浑厚雄的北派画风。所画山林可居、可游、可卧。到北宋时期绘画开启了一片新天地_____ 文人画的兴起,文人画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其中张衡,蔡邑皆有画名、画品。魏晋南北长时期姚最“不学为人,自娱而已”成为文人画的中新论调。文人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写心灵感受。他们喜爱梅、兰、竹、菊、高山、鱼隐,借此文人抒发他们内心当中或豪迈或抑郁的情绪。表达其自身的清高文雅。画家从开始的由对自然的客观表现,转向借自然之景表达主观感受。且忽略一直以来对“形”的约束。“文人画”是绘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文人画”代表画家倪云林他所作的《渔家秋霁图》近景只有一个坡上的六株杂树,这几个仅有的树木身姿挺拔,树枝舒展,但叶已脱尽,中景空白以示水面,近景矮山映带,全面突出谈谈的忧愁,可谓借景抒情的典范。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山水发胀的一个顶峰时期,大师们既有表现客观自然的顶级技法,又有借自然之景的绝对精神。自然景物之精神已经融入到了画家的画作之中。 2.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有待解决的。 中国二十世纪是一个残酷的世纪,它经历了未有的巨大变化,在动乱、战争、革命的风暴中,中国社会异常艰辛地前行。在二十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在知识界掀起了一股学习“新学”“西学”的热潮,在这股强大的革命潮流中,涌现出一批与传统封建文人迥然有别的新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正是基于这样文化背景,与整体文化心理的失衡与变化,才出现了包括陈师曾、何香凝、李叔同、高剑父、陈树人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青年到日本留学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中徐悲鸿、林风眠等直接到欧洲学习的现象。陶渊明的饮酒诗,也是我们观察林风眠的绘画所得到一种审美感受。即绘画要恢复自然的宁静与率真。画家又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绘画与自然的关系。相比历代画家,林风眠更迫切地要回归自然,力求表现最纯静的自然。比如他的作品《芦塘飞鸟》画面中大风突现了芦苇的强韧,黑云黑水见间犹如箭般飞翔的飞鸟,在构图也没有传统的大面积留白似乎天地间只有那一行飞雁和几束芦苇画面虽只有翱翔的鸟,但给人的感觉确是宁静和谐的。黄宾虹的《蜀中山水》描绘了四川巴蜀地区的山水景色,全幅构图饱满,黑亮而厚密,在浓厚黑密之间留出数出有限的空白透气。如边景昭的《竹鹤双清图》画面有几株竹子与两只鹤构成,手法极为工致,形象刻画极为谨慎细心,画面造作刻意没有自然的感觉。著名的郎世宁的《百骏图》设色艳丽,画面工整。齐白石先生的《牡丹图》,红花墨叶完全是以情入画、以趣入胜,绘心中之色。郑板桥的《墨竹图》也是绘心中之竹,主观之美更胜于客观。画家通过对物象的观察,依据自身的心理感受和文学素养,使客观对象的色彩和主观的审美趣味达到高度统一。董其昌曾在其《画禅室随笔》中论画云:“画不可熟”,又说“画须生外熟”。从此画的风格、用笔、设色和构图中均可印证他的画论的实践结果。此作设色轻丽明靓,色墨之间互为融洽又见骨见笔,皴法则一反常见的披麻皴而兼用折带皴的手法,近景的树法则穿插得宜,层次分明,整幅画的境界可称“骨力洞达,气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