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将军族》

合集下载

红高粱(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红高粱(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红高粱(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综述一、作者与创作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生于山东高密,童年时在家乡上学,后因文革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

1976年加入解放军。

1981年开始创作生涯,主要写乡土题材,其成名作为《红高粱家族》,以内容新颖奇妙,风格大胆泼辣,叙事独到丰满,感情激烈昂扬震动文坛;1997年长篇小说《丰乳肥臀》获中国有史以来奖金额最高的“大家文学奖”;随后的长篇小说《檀香刑》却惹来不少争议。

有《莫言文集》五卷。

莫言1985年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发表了《透明的红萝卜》,受到好评。

次年,中篇小说《红高粱》的发表,产生很大反响。

随后,他又写了与《红高粱》在故事背景、人物等有连续关系的几个中篇,它们后来结集为《红高粱家族》。

这些小说,主要以对小说中的故乡高密的记忆为背景展开。

《红高粱》系列,以及发表于1995年的长篇《丰乳肥臀》,是作者对于民族的骁勇血性的那种理想状态的寻找。

显然,他也要如福克纳那样,不断叙述他所建造的“高密东北乡”的故事。

这些图景,来源于他童年的记忆,在那片土地上的见闻,以及他的丰沛的感觉和想像。

他把笔伸向“历史”,在这片充满野性活力的生活场景上,叙述先人在过去年代的生活,他们(“我爷爷”“我奶奶”)生命的奔放热烈和无所拘束的传奇性经历。

另一些小说,写当代的乡村生活,农民的情感、生存状态,人的本性所受到的压抑和扭曲。

如《透明的红萝卜》《金发婴儿》《枯河》。

这两部分作品似乎构成一种对比,而暗含着对生活于其中的后代的怯懦、孱弱的批判。

莫言的小说,表现了富于感性化的风格。

他的写作,对当代小说过分的观念结构所形成的文体模式,是一次冲击。

他采用一种不受控制的、重视感觉的叙述态度。

在描述中,心理的跳跃、流动、联想,大量的感官意象奔涌而来,而创造一个复杂的、色彩斑斓的感觉世界。

这种强烈的感性体验的写作方式,与对于带有原始野性生命力的向往有关。

不过,有的小说也会由于对感觉过分倚重,表现出控制不够、刻意追求暧昧意象的倾向。

精神归宿的寻求

精神归宿的寻求

精神归宿的寻求作者:魏梦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摘要:陈映真短篇小说《将军族》,讲述了两名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以自杀的方式结束无望生活,用死亡对抗残酷社会,寻求人生精神归宿的故事。

本文试对两位主人公艺术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作者塑造其形象的真实目的。

关键词:“小瘦丫头”;“三角脸”;小人物;精神归宿作者简介:魏梦媛(1989-),女,籍贯:河南淅川,郑州大学,文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1-00-01陈映真,台湾作家,笔名许南村,台北县莺歌镇人。

他的早期创作普遍具有低沉忧郁的特质,通过孤独,苦闷,忏悔,死亡等“惨绿苍白”[1]的主题构建其艺术世界。

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孤独、焦虑、无法摆脱痛苦的生存现状,最终抱着美好的希望与幻想,选择死亡,走入黑暗去寻求精神的最终归宿。

《将军族》作为陈映真早期的短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发生在当时台湾社会底层的故事:两位主人公生活于一个替他人婚丧之时吹打奏乐的康乐队中,他们没有真正姓名,只有根据各自外貌特点而取的称呼语。

男主人公“三角脸”是大陆赴台的退伍老兵,年近四十,独自一人,在康乐队里吹奏喇叭;女主人公“小瘦丫头儿”是台东一户贫苦人家的大女儿,因生活所迫被卖至花莲,年仅十五、六岁,坚持着“卖笑不卖身”的观念,逃到康乐队过活。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命运让二人相见尤怜。

“小瘦丫头儿”的悲惨遭遇让“三角脸”这个“一向狂嫖滥赌的独身汉”甘愿倾囊相助并默默离开;而之后又入苦海的“小瘦丫头儿”在遭受了重重困苦折磨后,只因怀揣着再见“三角脸”一面的信念而勇敢坚强的活着。

五年后,二人再次相遇,为了能够纯洁的厮守,毅然选则了以死亡的方式去找寻他们最终的精神归宿。

“小瘦丫头儿”作为一名身处残酷肮脏社会的纯洁少女,尽管肉体受到了无尽摧残,但始终保持着内心的纯洁;尽管生存环境使她在言语举止上过早的沧桑,但还是无法掩盖她的倔强和坚强,纯朴与善良。

贝锦三夫《武陵王》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蕴

贝锦三夫《武陵王》的艺术特色与思想内蕴

向烽内容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贝锦三夫《武陵王》的艺术特色、思想意蕴。

全文分五个部分:力透纸背的人性刻画、如歌的民俗风情画卷、气势磅礴的史诗作品、引人入胜的传奇笔法、民族文化的哲理思辨,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解读,介绍了这一很多读者感到陌生的题材,让读者对武陵山区的民风民俗、田氏家族的文治武功有所了解。

关键词:土司文化传奇小说史诗作品民俗风情由著名的湖北鹤峰籍作家李传锋领衔,五峰籍作家李诗选、吴燕山(三人合称“贝锦三夫”)参与创作的长篇历史小说《武陵王》近日出版发行。

这是一部反映武陵山区容美土司文化的长达180多万字的煌煌巨著,小说采用中国古代常见的章回体为体裁,以传奇笔法写就,文白相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风情民俗纤毫毕现,俊彦英杰风云际会,历史烟云清晰呈现,土司王府刀光剑影,文化哲思深沉厚重,正如小说封面题辞“武陵土家崇文善武千年秘史,容美土司争雄西南爱恨情仇”,一部武陵土司历史的喜剧悲歌引人深思,可读性极强。

容美又称“容米”、“雍米”,在土家语中意为“妹妹的住地”。

这个地区生活的人民多为土家族,他们自称为“贝锦卡”(即“毕兹卡”),以白虎为图腾,尊廪君巴务相为先祖,是巴人的后裔,在长阳、五峰、鹤峰一带的崇山峻岭中隐忍生存了几千年,都不为世人所知,直至元代。

土司制度是自元朝开始中央王朝对地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管理统治的羁縻制度(即略微管束,施以笼络),各土司既隶属于“中央政府”,又享有相当的自治权,土王实行“嫡长子世袭”,是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

明末清初土司制度走向衰落,雍正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后,土司制度大致宣告结束。

容美土司,从被招安建立黄沙寨千户的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到作为宣慰司改土归流后的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横跨元明清三代,历经425年。

容美土司地域最大的时候包括现在的鹤峰、五峰两县和长阳、巴东、建始、恩施、宣恩、石门、桑植、宜城诸县的部分区域,地域面积广达4000多平方公里。

鲁教版选修《将军族》原文阅读

鲁教版选修《将军族》原文阅读

陈映真在十二月里,这真是个好天气。

特别在出殡的日子,太阳那么绚灿地普照着,使丧家的人们也蒙上了一层隐秘的喜气了。

有一支中音的萨士风在轻轻地吹奏着很东洋风的《荒城之月》。

它听来感伤,但也和这天气一样地,有一种浪漫的悦乐之感。

他为高个子修好了伸缩管,瘪起嘴将喇叭朝地下试吹了三个音,于是抬起来对着大街很富于温情地和着《荒城之月》。

然后他忽然地停住了,他只吹了三个音。

他睁大了本来细眯着的眼,他便这样地在伸缩的方向看见了伊。

高个子伸着手,将伸缩管喇叭接了去。

高个子说:“行了,行了。

谢谢,谢谢。

”这样地说着,高个子若有所思地将喇叭夹在腋下,一手掏出一支皱得像蚯蚓一般的烟伸到他的眼前,差一点碰到了他的鼻子。

他后退了一步,猛力地摇着头,瘪着嘴做出一个笑容。

不过这样的笑容,和他要预备吹奏时的表情,是颇难于区别的。

高个子便咬那烟,用手扶直了它,划了一支洋火烧红了一端,哔叽哔叽地抽了起来。

他坐在一条长木凳上,心在很异样地悸动着。

没有看见伊,已经有了五年了吧。

但他却能一眼认出伊来。

伊站在阳光里,将身子的重量放在左腿上,让臀部向左边画着十分优美的曼陀玲琴的弧。

还是那样的站法呵。

然而如今伊变得很婷婷了。

很多年前,伊也曾这样地站在他的面前。

那时他们都在康乐队里,几乎每天都在大卡车的颠簸中到处表演。

“三角脸,唱个歌好吗!”伊说。

声音沙哑,仿佛鸭子。

他猛然地回过头来,看见伊便是那样地站着,抱着一只吉他琴。

伊那时又瘦又小,在月光中,尤其的显得好笑。

“很夜了,唱什么歌!”然而伊只顾站着,那样地站着。

他拍了拍沙滩,伊便很和顺地坐在他的旁边。

月亮在海水上碎成许多闪闪的鱼鳞。

“那么说故事吧。

”“啰嗦!”“说一个就好。

”伊说着,脱掉拖鞋,裸着的脚丫子便像蟋蟀似地钉进沙里去。

“十五、六岁了,听什么故事!”“说一个你们家里的故事。

你们大陆上的故事。

”伊仰着头,月光很柔和地敷在伊的干枯的小脸,使伊的发育得很不好的身体,看来又笨又拙。

他摸了摸他的已经开始有些儿秃发的头。

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目2011

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目2011

“中国当代文学”课阅读书目与篇目(增补稿)一、理论类1《新中国文学史略》(本课教材),刘锡庆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3《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中国当代文艺思潮》,陆贵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版5《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演变史》,金汉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6《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李新宇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版7《中国当代话剧艺术演变史》,王新民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版8《散文新思维》,刘锡庆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9《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金汉总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10《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孟繁华程光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11.《问题与方法》,洪子诚著,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

12. 於可训著《当代文学建构与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李泽厚著《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究》,魏建、房福贤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温如敏、赵祖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郭志刚、孙中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中国现代文学史:1919—1999》,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刘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实用教程》,朱德发主编,齐鲁书社1999年版《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魏建、杨洪承等著,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当代文学五十年》,吴秀明主编,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当代文学》,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当代小说五十年》,李运抟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当代新诗史》,洪子诚、刘登翰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当代先锋思潮论》,张清华著,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温儒敏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另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增补本);黄修己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孔范今主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杨匡汉、孟繁华主编:《共和国文学5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1988、1991分别出版;以上是一些文学史方面的教材、著作,还是以所考学校指定教材为主,但是我认为有几本教材的内容是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很有必要参考,我用红线标示出了。

08 台湾乡土小说 黄春明9

08 台湾乡土小说 黄春明9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黄春明,宜兰罗东人,1939年出生。他的父亲经营着一家 百货行,母亲在他八岁的时候过世,于是接由祖母照顾, 读中学的时候他因打架而退学,又加上不堪忍受继母的虐 待,就偷偷地搭上了一班货车离家出走。到台北后,几经 周折,他在一家电器行做学徒,后来又一边刻苦自修,继 而以同等学历考上了台北师范,但是因桀骜不驯的性格他 仍屡次闯祸,后来被迫转学到台南师范,最后是在屏东师 范毕业的。步入社会后他曾做过小学教员、遵从政府要求 当过兵,然后在广播电台当主持人兼制作人,还曾经在广 告公司工作过,他搜集过民谣,搞过电视,拍过电影,丰 富的职业经历使他得以见证各种人的生活,进而为其文学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台湾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陈映真《夜行货车》、《将军族》; 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 等; 王祯和《小林来台北》《美人图》; 钟肇政的《台湾人三部曲》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黄春明(1935年-),出生于台湾宜兰县罗 东镇,屏东师范学院毕业。曾担任节目主持 人、电影编剧、儿童剧场编剧等。 为乡土文学小说家,擅长描写小人物的故事。 他的小说曾多次改编为电影。代表了台湾乡 土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世界华文文学界亦颇 负盛名。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60年代台湾战后第二代的乡土文学作家中 ,黄春明是最能体现这一时期乡土文学特 点的小说家之一。他是台湾乡土文学的主 将,被誉为“标准的乡土作家”。
“小人物的代言人”:黄春明
生平与简介 黄春明,1939年生于台湾宜兰。1966年4月在《幼狮文 艺》发表《男人与小刀》震惊台湾文坛。 《小琪的那顶帽子》,《苹果的滋味》,《儿子的大玩偶》 编为三段式电影。《看海的日子》,《两个油漆匠》,《 莎哟娜啦 再见》亦改编为同名电影。 《等待一朵花的名字》散文集。 从事儿童绘本、漫画等创作

将军胡同阅读心得

将军胡同阅读心得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悉心整理助您一臂(页眉可删)将军胡同阅读心得将军胡同阅读心得1我最近读了一本书,叫《将军胡同》,它的作者史雷,是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这本书获得了第一届“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的最高奖—青铜奖。

这本书讲的是北京抗战时期的故事,小主人公名叫大宝,和姥爷一起住在将军胡同里的一个宅子里,这本书就是通过大宝的视角讲述了北京城里前清八旗落魄子弟图将军、皮影戏班的父女和姥爷一家的故事,从这些人的遭遇和命运中,描写出那个时期北京的生活画面,也展现出那一段灰暗的历史。

书中塑造了爱国的.姥爷、投身革命的大舅二舅、戏班出身的秀儿、侠义的八旗后代图将军、日本顾问老横泽和他的女儿美香等生动的角色,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图将军。

他是一个败家子,只图享乐不会赚钱,把祖上留下的精致物件儿都找姥爷换了钱花,但他是一个高水平的玩家,养鸽子、斗蟋蟀、放风筝、驯狗,孩子们喜欢的他都会,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他卖光家产后,不得不去拉人力车谋生,最后死在了日本人的枪下。

虽然他是一个顶着将军虚名的京城混混儿,但他身上的义气、侠气、爱国精神,让我非常感动。

在那个灰暗的年代,图将军、姥爷这样的人物,是中国人的气节所在。

看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在新中国有多么幸福。

想想那个年代,再想想现在,真是天壤之别。

在那个时候,就算是有钱的人家,也只有过节才能吃上白面做的食物,而现在这些食物都是最最普通的主食,小孩子们都不稀罕吃了;那个时候出门又要担心被日本人抓住,又要担心被流弹打死,而现在不管生活还是上学都很安全;以前外国人侵占我们的国土,肆意烧杀抢掠,而今天我们的祖国强大了,没有哪个国家再敢侵犯我们。

所以我一定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努力学习,掌握报效祖国的本领,长大后要把我的祖国建设得更美好、更强大!将军胡同阅读心得2打开史雷的新作长篇小说《将军胡同》,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北京味”———故事在戏班与胡同中慢慢展开。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书目(本科生适用)

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书目(本科生适用)

中国当代文学课程参考书目红色字体为重点作品附:当代文学作品目录(最低限度阅读书目)一、十七年、文革时期小说1.孙犁《山地回忆》、《铁木前传》2.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3.王愿坚《党费》或其他4.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80年代)5.宗璞《红豆》6.茹志鹃《百合花》7.赵树理《锻炼锻炼》、《三里湾》8.周而复《上海的早晨》9.欧阳山《三家巷》10.梁斌《红旗谱》11.柳青《创业史》12.杨沫《青春之歌》13.罗广斌、杨益言《红岩》14.姚雪垠《李自成》15.浩然《艳阳天》、《金光大道》二、十七年、文革时期诗歌、散文、戏剧1.臧克家诗歌2.李季诗歌3.闻捷诗歌,如《苹果树下》4.郭小川诗,如《望星空》、《团泊洼的秋天》5.贺敬之《桂林山水歌》6.流沙河《草木篇》7.食指《相信未来》8.秦牧散文9.杨朔散文10.刘白羽散文11.老舍戏剧《茶馆》12.田汉戏剧《关汉卿》三、新时期以来的小说1、伤痕、反思文学1)刘心武《班主任》等2)卢新华《伤痕》3)礼平《晚霞消失的时候》4)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5)谌容《人到中年》6)陆文夫《美食家》7)古华《芙蓉镇》8)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2、文化小说、寻根小说1)汪曾祺《受戒》2)林斤谰、冯骥才小说3、知青小说1)铁凝《哦,香雪》、《玫瑰门》2)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心灵史》3)史铁生小说和散文,《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务虚笔记》、《命若琴弦》、《我与地坛》4)梁晓声小说5)叶辛《蹉跎岁月》6)孔捷生小说《南方的岸》7)王安忆部分小说《本次列车终点》4、改革文学1)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2)高晓声“陈奂生系列”3)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4)贾平凹小说5)张炜《古船》、《九月寓言》5、寻根文学1)阿城《棋王》2)韩少功《爸爸爸》6、现代派小说1)残雪的小说《山上的小屋》2)扎西达娃的小说《系在皮绳扣上的魂》3)刘索拉《你别无选择》7、先锋小说1)马原《虚构》、《冈底斯的诱惑》2)余华《现实一种》、《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第七日》3)格非《迷舟》、《褐色鸟群》4)苏童《妻妾成群》5)洪峰《瀚海》8、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1)池莉《烦恼人生》2)方方《风景》、《桃花灿烂》3)刘恒《伏羲伏羲》、《狗日的粮食》4)陈忠实《白鹿原》5)王安忆《长恨歌》9、解构主义小说1)王朔小说2)王小波小说《黄金时代》10、莫言的小说11、女性主义小说1)铁凝部分小说2)王安忆部分小说3)陈染、林白、徐坤的小说12、台港小说1)陈映真《将军族》2)白先勇《台北人》3)朱天文《荒人手记》4)西西《像我这样的一个女子》、《我城》5)刘以鬯《酒徒》6)金庸小说四、新时期以来的诗歌、散文、戏剧1、朦胧诗顾城、舒婷、北岛、江河、杨炼舒婷《致橡树》、《双桅船》、《惠安女子》、北岛《回答》、杨炼《大雁塔》等2、第三代诗歌韩东《有关大雁塔》等3、海子诗歌4、台港诗歌:余光中、洛夫等5、巴金散文《随想录》6、余秋雨散文7、沙叶新戏剧《陈毅市长》8、宗福先戏剧《于无声处》9、高行健戏剧五、小说、戏剧——影视1)林海音《城南旧事》(吴贻弓)2)古华《芙蓉镇》(谢晋)3)张贤亮《牧马人》(《灵与肉》,谢晋)4)彭见明《那山那人那狗》(霍建起)5)莫言《红高粱》(张艺谋)6)李碧华《霸王别姬》(陈凯歌)7)田壮壮《蓝风筝》8)余华《活着》(张艺谋)9)张承志《黑骏马》(《爱在草原的天空》,谢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陈映真《将军族》
罗丹
摘要:短篇小说《将军族》作于1964年,是陈映真早期的代表作,这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作品。

本文从题材与立意、艺术结构、大陆人与本省人的关系、艺术手法和语言上对《将军族》进行解读。

关键词:立意、结构、关系、手法、语言
在台湾,有这样一位被称为“海峡两岸第一人”的奇特作家,他是台湾文化界的一面旗帜。

他师承鲁迅,被誉为“台湾的鲁迅”。

他的小说,代表了台湾乡土文学的最高成就;其杂文是“匕首”,是“投枪”,在“统、独论战”中,直刺“台独”分子的心脏;其文学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和高度的自我批判的精神。

这位奇特的“第一人”曾有为自己的思想坐过八年监牢的历史,其小说创作具有理智与探索精神,他就是蜚声海峡两岸的作家——陈映真。

陈映真是台湾作家里备受争议的一位。

无论是其政治信仰抑或文学理念,都曾经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领域里引起很大的争论。

从早期的现代主义批判、乡土文学论战到第三世界文学理论,他都以激进的姿态出现在台湾文坛上,而且呈现出一贯的思想态度。

在三十几年里,陈映真无论是文学、艺术上,还是政治、思想上,他都是一个台湾文学界无法忽视的存在。

短篇小说《将军族》, 作于1964 年, 是陈映真早期的代表作, 这是一篇意蕴深刻的作品。

一、从题材与立意看《将军族》
从题材上看, 它是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作家用细腻、婉转的现实主义叙述手法、巧妙、引人的情节安排, 把一个大陆的国民党退伍兵与一个台湾本土小姑娘之间的按常理不可能发生的感情, 写的真实感人。

从立意上看, 作者不仅讴歌了人间真情, 更重要的是作品饱含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 借此严肃地探讨了迁居台湾的大陆人与台湾本省人之间的关系, 传达了希望在台湾的“分离或有相分离危机的中国人重新和睦”的心声。

《将军族》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台湾社会下层的小人物, 他们微不足道的甚至连名字都没出现而只有绰号:“三角脸”和“小瘦丫头”。

“三角脸”是大陆去台湾的退伍老兵, 年已四十, 在大陆已有妻室, 来到台湾退伍后, 孑然一身, 只能到“康乐队”里混个事由, 吹吹小喇叭、编扯一些“马贼、内战、私刑的故事”讲给女队员们听。

“他看着那些梳着长长的头发的女队员们张着小嘴, 听得入神, 真是赏心乐事。

”然而, 除此之外, 他很寂寞, 除了听故事, 女队员们没有人再理会他。

“小瘦丫头”是台湾花莲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 家里被生活所迫, 把她卖到青楼, 她坚决“卖笑不卖身”,并逃跑出来, 到康乐队里跳跳舞、或“用一个红漆的破乒乓球盖住伊唯一美丽的地方——鼻子, 瘦板板的站在台上”演演女小丑。

两个人, 一个无家可归, 一个有家难回, 相同的命运使两个人可以倾心交谈, 逐渐相互信任。

陈映真早期的创作, 作品充满忧郁、感伤、苦闷的色调和人道主义关怀, 作家通过这两个小人物, 反映了当时台湾下层社会艰辛困苦的生活状况。

然而在陈
映真的笔下,小人物活得艰辛、凄楚, 但并不委琐、苟且, 生活的磨难并没有泯灭他们善良的本性, 他们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着, 谱写着人间真情, 并以生命为音符把人生纯洁爱情的乐章推向极致、推向悲壮”两个人为追求爱情的圣洁双双殉情, 情愫之威严犹如他们一身戎装高贵。

作者此时把小人物心灵的高贵、精神的圣洁张扬到了极致。

在权力意志和商品社会双重盘剥下, 感情已变得模糊不清的今天, 这种浪漫凄美的殉情读来令人动容。

对死亡的迷惑也是陈映真早期作品中突出的主题, 这体现了陈映真受台湾当时流行的存在主义观点的影响。

《将军族》中的主人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以求在来世实现自己的理想, 这种死之中包含着几分愚昧、几分无奈。

二、从艺术结构看《将军族》
小说在艺术结构上借鉴了西方现代派的结构方式, 随着人物意识的流动, 现实与回忆交差切入, 使小说具有明显的跳跃性, 既避免了不必要的交代, 又在今昔联系中增强了人物感情的浓度和历史的沧桑感。

情景的安排和细节的描写上, 小说的艺术震撼令人心动神驰。

如主人公命运的发展, 通过三次对话展开, 三次对话和殉情一节的场景安排得匠心独运: 第一次在月光朦胧的海滩上, 柔和如水的月光在“海水中碎成许多闪闪的鱼鳞”, 在大卡车上颠簸了一天的康乐队队员们终于得到片刻的安静。

夜深了海滩上只剩下他们俩, 月光使两人不由地想起了家。

在这静谧的午夜, 两颗苦难的心, 开始靠拢。

第二次对话作者把两人安排在隔着一层三夹板的两个“宿舍”里, 使他们只听其声, 不见其人。

平日难得开口唱歌的“小瘦丫头”“喑哑不成曲调”地唱着一支思念家乡的歌, 唱了一遍又一遍,“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情感”。

隔着三夹板, 她诉说了自己逃出来的真实身份。

也就在这次一板之隔的谈话中, 男主人公做出了他人生中的重大选择。

第三次谈话进行在为别人送葬的队伍中。

这时两人已历尽人间沧桑, 而两人之间如君似父的情愫, 是后来他们活在人世中唯一珍视的东西, 成了能支撑他们活下去的理由。

重逢了却了他们各自心头的牵念和对人间的依恋, 在为别人送葬之时, 在阳光绚烂、清舒新爽的田野、伴着自己演奏的“王者进行曲”把悲剧推向他们横陈蔗田的神曲。

作者善于营造凄清的抒情氛围, 男女主人公爱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在这种氛围中欲罢不能、欲言又止地缓缓进展, 造成全篇悲凉抒情的气氛。

三、从大陆人与本省人的关系看《将军族
台湾光复以后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大陆人”和“本省人”之间一直存在着隔膜和误会。

陈映真说:“一个分离和对峙的民族是一个残缺和悲伤的民族。

作为一个作家, 我对此十分敏感, 一直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反映这种分离造成的痛苦”、“我希望我们的民族能够重新团结。

”这个无比真诚的中国情结, 始终贯穿在他的思想和作品中
小说将爱情故事里的男女主人公分别设计为“大陆人”和“本省人”, 通过这两个卑微小人物的互相了解、真心关心、倾心相爱, 真诚地表现了作者消弭两岸之间隔膜的愿望。

不同背景和经历的“老兵”形象时常出现在陈映真的作品中, 成为他审视两岸分离悲剧的主体。

善良、慈祥的大陆“老兵”在台湾大都生活困顿, 刚毅性格中不时渗透出淡淡的乡愁。

“老兵”形象无疑打动了两岸民众的心, 引起情
感的共鸣。

反映两岸分离痛苦和台湾民众艰辛生活一直是陈映真作品的主旋律, 作品中体现了作家对于历史的理性审视和对同胞无限的同情。

四、从艺术手法看《将军族》
《将军族》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这篇小说的魅力所在。

美国学者劳·坡林指出:“象征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

”陈映真的《将军族》,作品中所表现的含义远远大于作品本身。

而这一切主要是通过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来实现的。

首先,乐器和乐曲在小说中的象征作用。

小说一开始就写了出殡的日子里萨克斯吹奏的《荒城之月》,似乎就暗示了小说是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故事。

尔后无论是女主人公吹奏的《马撒永眠地下》,还是男主人公用管乐器吹奏的《游子吟》,都象征着故事主人公的各自悲剧命运和整个故事的结局。

尤其是小说的最后,当两个主人公沿着坡堤向甘蔗林深处走去时,男主人公吹起了《王者进行曲》,“吹得兴起,便在堤上踏着正步,左右摇晃,伊大声地笑着,取回制帽戴上,挥舞着银色的指挥棒,走在他的前面,也走着正步。

年轻的农夫和村童们在田野里向他们招手,向他们欢呼着。

”这是典型的用象征手法以乐写哀,而倍增其哀。

而小说以《将军族》为题,也是有着象征意义的,作者让主人公在《王者进行曲》中自杀身亡,并通过农民的口说出两个人死后像“将军”似的,王者和将军正寄寓着作者对人(特别是下层人)的尊严的期望与呼唤。

五、从语言上看《将军族》
《将军族》的语言也很有特色。

他以质朴而简洁的语言来营造氛围和刻画人物,这与他的一贯的提倡是一致的。

作为乡土派代表的陈映真,他曾提出“写实主义的另一问题是…用尽量多数人所可明白易懂的语言,写最大多数人所可理解的一般经验‟”。

所以在小说《将军族》中,故事的讲述除了通过人物意识的流动予以展示外,人物的简洁对话也使得他的小说更加通俗易懂,体现了作者娴熟而老到的艺术手笔。

罗丹
11级现当代文学
11050106239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