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组

电磁组
电磁组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术报告

学校:北京邮电大学

队伍名称:金色量子队

参赛队员:陈小川张子文赵佳瑜

带队教师:高荔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期:

1.1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2 整车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

2.1 控制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2.2 整车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1.2.3 电磁组主要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1传感器方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1.1 磁场传感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2.1.2 磁场传感器布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2.1.3 加速度计传感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1.4 陀螺仪传感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2 主板电路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1.1 电源模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2.2.2 驱动模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2.2.3 各部分接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2.3最小系统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3.1 电磁传感器安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3.2 加速度计传感器安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3 陀螺仪传感器安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3.4测速模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3.5 电池摆放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4.1 程序整体设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1.1 程序框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4.1.2 1ms中断调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4.2 直立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4.3 速度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4.4 方向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4.5 调试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程序源代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一章引言

现在半导体在汽车中的应用原来越普及,汽车的电子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包括了汽车电子控制装置,即通过电子装置控制汽车发动机、底盘、车身、制动防抱死及动力转向系统等,到车载汽车电子装置,即汽车信息娱乐系统、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车载通信系统等等,几乎涵盖了汽车的所有系统。汽车电子的迅猛发展必将满足人们逐步增长的对于安全、节能、环保以及智能化和信息化的需求。

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电子半导体供应商,飞思卡尔公司一直致力于为汽车电子系统提供全范围应用的单片机、模拟器件和传感器等器件产品和解决方案。飞思卡尔公司在汽车电子的半导体器件市场拥有领先的地位并不断赢得客户的认可和信任。其中在8 位、16 位及32 位汽车微控制器的市场占有率居于全球第一。飞思卡尔公司生产的S12 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芯片系列,在全球以及中国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汽车电子应用中。例如引擎管理、安全气囊、车身电子、汽车网络和资讯娱乐等。

1.1概述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今年进行到第七届,多年经验的积累使得比赛形式丰富,比赛规则比较完善,为广大同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第七届大赛中,为了拓展赛车的形式和赛道检测形式,规则较上一届有所变化。摄像头和光电组别的赛道检测从中线改变为了检测边线,而电磁组更是有了较大的改变,要求赛车直立行走。

为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号召,我们学校组队并积极参加了这一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电磁组的比赛。从2011年11月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历时近10个月。鉴于本届电磁组与光电、摄像头的赛车有着本质的区别,即电磁组需要直立行驶,这就需要结合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模块实现闭环控制保持车身姿态;此外在检测方法上,我们在传感器设计上仍然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电感线圈来检测赛道磁场,利用所获取的信号进行处理,实现对赛车转向进行控制。

同时,我们利用了前几届比赛积累下的经验,继续加强在电源管理、噪声抑制、驱动优化、整车布局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使智能车能够满足高速运行下的动力性和稳定性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性能和赛场表现。

本技术报告将针对我们的传感器信号处理设计安装、机械结构、电路设计、K60控制软件主要理论、控制算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列出了模型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1.2 整车设计思路

1.2.1 控制系统

智能车的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以左右两电感作为电磁传感器获取赛道某点电磁特性,信号输入到K60控制核心,进行进一步处理用以控制赛车的转向;通过陀螺仪和加速度计模块融合可以获取车身的角度用以对车身姿态进行闭环控制来实现智能车的直立;通过光电编码器转速传感器检测车速,并采用K60 的输入捕捉功能进行脉冲计数计算车速来实现速度闭环控制达到稳定的速度;电机转速控制采用PID控制,通过PWM控制驱动电路调整电机的功率。

图1 智能车整体结构图

1.2.2 整车布局

鉴于今年电磁赛车和赛道规则的特点,在整车布局上布局的思路有所改变。我们采用了低重心紧贴型车身的设计,使整车中质量最大的部分电池紧贴车底以最大限度降低车体的整体重心。由于车为直立姿态行进,为了使得车在转动时相对灵活,需要采用碳杆向前支出电磁传感器,以尽量减小传感器支撑结构的转动惯量。整体布局如下图所示。

图2 车身整体布局图

1.2.3 电磁组主要特点

1.车身直立姿态

今年的电磁组别的规则有了较大的变动,即要求车身保持直立(即车体仅两个动力轮着地)的情况下行进。为了实现车身姿态的精确控制,这就需要采用较以前更多类型的传感器来获取多种车体参数。利用这些参数实现对于车身姿态的闭环控制,这样方能够达到对车身姿态的稳定控制。由于电磁车需要直立行进,故直立是第一步,做好了直立姿态的控制是迈向成功的重要一步。故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改进神的整体结构、车身的姿态控制算法和参数来实现这点。

图3 电磁组车模运行状态

2.车速控制的稳定性

直立行进的电磁车不比往届的四轮模式,很能在保持车体姿态稳定性的同时做出短时大幅度的速度调整,这就需要对于车速控制的较高稳定性。在弯道有明显的加减速这是这届大多数电磁车的一个通病。这可能由于几个方面的因素导致。首先要确定测速码盘的准确和在平地上的控速稳定,若无问题则大多情况是陀螺仪的安放不水平于地面需要微调。在不断的摸索中我们可以较好地保证车模的速度控制稳定性。

3. 传感器信号为模拟值

电磁组需要检测的信号为大小100mA,频率为20KHz 的方波信号,赛道由导线铺成,导线周围分布着交变的电磁场,由于赛道的各种形状,使得磁场发生叠加,不同的赛道形状形成不同的特征磁场。赛道信息相对于传统黑白线具有信号可以提供模拟信息的优势,我们利用电磁赛道这种优势,完善小车控制算法,达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第二章硬件设计

2.1传感器方案

2.1.1 磁场传感器

使用10mH电感和6.8nF电容并联谐振,来感应20KHz的磁场信号,经放大电路放大后,得到正弦波,再用AD采样,得到正弦波的峰值,以判断传感器离导线的距离,从而定位导线。由于官方给出的三极管放大电路不易调节放大倍数,检波电路信号变化速度较慢,我们决定使用运放放大直接由AD采样。使用max4489双运放,可以满足探测要求。

图2-1 磁场传感器放大

2.1.2 磁场传感器布局

电磁传感器测出的信号为当前所在位置的某个方向的磁场信息,所以传感器的布局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发现,当传感器相距较大,视角宽,得到的赛道信息量大。由于今年电磁车改为直立行走,速度明显降低,因此我们采用最普通的两个传感器水平放置的方法,一样可以满足要求。

图2-2 磁场传感器布局

2.1.3 加速度计传感器

加速度计传感器可以采集车体的姿态,为让车体直立起来,我们需要实时得到车体姿态,不断的调整姿态,使其保持直立。加速度计采集其于每个轴上的重力分量大小,因此可以数学力分解可以得知当前车模姿态。但是加速度计在车模运动起来后会存在巨大噪声,因此不能单独使用。我们选用的是龙丘MMA7361加速度计模块。

2.1.4 陀螺仪传感器

我们使用的是官方提供的陀螺仪方案,陀螺仪反应在转轴方向的角速度大小,但是出来的信号比较小,因此需要经过一个运放将其放大,然后使用AD读取,然后处理。

图2-3 陀螺仪电路

2.2 主板电路设计

2.1.1 电源模块

5V提供给编码器和BTS7970使用,3.3V提供给单片机以及运放使用。

图2-4 电源模块设计

2.2.2 驱动模块

电机驱动使用了4块BTS7070,电路图如下。

图2-5 BTS7970电路

2.2.3 各部分接口

包括最小系统接口、串口、编码器、加速陀螺仪模块。

2.3最小系统板

我们使用的是龙丘的K60最小系统板。

图2-6 K60最小系统板

第三章机械设计

车模的机械部分的设计对车模的行驶性能影响很大,同等控制能力的情况下,机械的性能会直接影响比赛的成绩,所以这部分需要精心地调教。虽然比赛规则限制了对车模的改装,但是仍有许多可以注意的地方。

3.1 电磁传感器安装

电磁传感器测出的信号为当前所在位置的某个方向的磁场信息,所以传感器的布局至关重要。通过实验发现,当传感器相距较大,视角宽,得到的赛道信息量大。所以,采用

尽量架宽主要传感器的方式,以获得丰富的赛道信息,并且提前预知赛道形状。

图3-1 电磁传感器安装

3.2 加速度计传感器安装

角度传感器安装位置直接影响小车直立的效果,传感器尽量安装在车体重心的位置,及防止了放在高处由于车模震动带来的测值不准,又避免了安装位置过低带来的反应不够灵敏。

图3-2 加速度计安装

3.3 陀螺仪传感器安装

陀螺仪传感器的位置应和加速度计的位置尽量的在一起,这样测出来的角度才是最准确的,同时陀螺仪的安装位置必须水平,否则会导致左转和右转出现加减速状况。

图3-3 陀螺仪安装

3.4测速模块

之前我们使用的是官方推荐的光电码盘,但是由于安装不当导致左右的差别特别明显,因此我们更换为编码器,编码器安装并没有太大的讲究,只要编码器的齿轮和电机齿轮之间不要有太大阻力就好。

图3-4 编码器安装

3.5 电池摆放位置

电池占整车的大部分重量,因此电池决定了车的重心在哪儿,我们参加全国赛的时候选用了将车电池下移的策略,可以降低一些重心,行驶更为平稳。

图3-5 电池安装

第四章软件设计

4.1 程序整体设计

4.1.1 程序框图

图4 程序框图

4.1.2 1ms中断调用

程序调用了PIT产生的1ms中断,来完成传感器数据采集、直立速度方向控制、电机输出等任务。注意避免的1ms中断调用中的任务用时超过1ms,同时需要避免中断之间、中断与主程之间的互相干涉,提高了程序执行的性能。

图5 1ms中断流程图

4.2 直立控制

车身姿态闭环控制需要对车体的倾角做反馈控制,在采用陀螺仪与加速度相配合的方式加上软件上的互补滤波来获取融合后的车体倾角。这一部分是直立控制的关键。姿态的采用了PD控制,即需要车体倾角和车的纵向角速度。直立的P和D参数有着不同的作用,P参数可以加大车身在偏离给定角度后的恢复力,而D参数则是对这种恢复产生一定的阻尼作用。P与D参数一同作用可以使车模保持一段时间的稳定直立。直立的P与D参数应在抖动不明显的前提下尽可能取大,这将有利于减弱速度和方向控制对于车模姿态的影响。

4.3 速度控制

车模的速度获取采用了编码器而非光电码盘,原因在于光电码盘的安装很难使两侧完全对称。速度的控制采用了PI控制,即使用车模当前速度和到现在为止的累加速度进行控制。P参数可以加大车模对于速度的调节力度,而I参量的一些滞后可以使车模的速度稳定性有所提高。由于车模需要保持直立前进故不同于以往不可能使车模进行短时大幅的速度调整,否则会极大地影响车模的姿态。故在必须进行速度调整的时候需要逐渐地改变给定的速度,使得速度控制的输出值能够较为平滑的过渡。

4.4 方向控制

方向控制采用了左右两组电感获取的相对值来进行PD控制。P参数可以使得车模在转向时力量较大,D参数可以使车模在转向时更加连续平滑。

4.5 调试方法

有效的调试手段,对于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至关重要。而调试工具最重要的职能是获取智能车在行驶时的各项数据。我们在调试中主要使用了无线模块。

通过无线模块,可以将智能车行驶过程中的数据实时传送到电脑,是一种实用高效的调试手段。我们使用的无线模块是蓝牙模块只需一块,多辆车同时调试时不会互相影响。通过蓝牙模块以及一套相关的调试系统,我们可以在静态和动态的情况下对车模的控制参数进行调整,极大地简便了调试的过程。

图6蓝牙模块

第五章赛车主要参数

第六章结论

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已举行了七届了,回顾这几年的技术发展,从第一年以光电车为主,到第二年摄像头车成绩遥遥领先,到第三年激光管车的出现,再到第五年电磁车的出现,每一个新的检测方法的出现都使车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今年,组委会将电磁改为直立行走,这可谓是一个不小的创新,需要首先使小车直立起来,可以说,直立越稳定的车提速空间越大,因此不仅需要做到很好的路径优化,更重要的是车模的稳定性,因此调整车模的机械结构使其更加稳定花费了我们大量的时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车模的形态还会出现很大的改变,只有创新才会有进步。

参考文献

【1】第七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电磁组直立行车参考设计方案》00202012.3

附录

程序源代码

/*

************************************************************************

* 北京邮电大学K60

***********************************************************************

*/

#include "common.h"

#include "include.h"

#include "isr.h"

#include "global.h"

#include "control.h"

u8 PITcounter = 0;

s16 g_nSpeedControlCount=0;

s16 g_nDirectionControlCount =0;

/*************************************************************************

* 函数名称:PIT0_IRQHandler

* 功能说明:PIT0 定时中断服务函数

* 参数说明:无

* 函数返回:无

* 修改时间:2012-2-18 已测试

* 备注:建议大家在写程序时尽量用宏定义,这样写出的代码可移值性强

*************************************************************************/ void PIT0_IRQHandler(void)

{

PIT_Flag_Clear(PIT0); //清中断标志位

DisableInterrupts;

//SPI0CR1_SPIE =1;

//SCI0CR2_RIE = 1;

TimerCount = (TimerCount+1)%10000;

g_nAcce_speed_count++ ;

g_nspeedAcount++;

g_nUart_transmit_count++;

g_nSpeedControlPeriod ++;

SpeedControlOutput();

// PORTA_PA7 = 1 ;

g_nDirectionControlPeriod ++;

DirectionControlOutput();

// PORTA_PA7 = 0;

gpio_init (PORTE,25,GPO,LOW);

gpio_init (PORTD,0,GPO,LOW);

switch(PITcounter)

{

case 0: //705us

//GPIO_SET_1(PORTE,25) ;

Acce_Result(); //读取加速度计值

//GPIO_SET_1(PORTE,25) ;

// DIR_GET_Perpendicular(); //电感电压计算12us 改后<20us

// DIR_CAL_Perpendicular();

//GPIO_SET_0(PORTE,25) ;

break;

case 1: //280us

//GPIO_SET_1(PORTE,25) ;

GetPulseNumber(); //脉冲计数

Gyro_Result(); //读取陀螺仪值

Acce_Result_Cal();

Get_Angle(); //计算角度值单位角度AngleControl(); //计算角度控制值

DIR_GYRO(); //方向陀螺仪测量

//GPIO_SET_0(PORTE,25) ;

break;

case 2: //780us

//GPIO_SET_1(PORTE,25) ;

// speed_P_I_control();

g_nSpeedControlCount ++;

if(g_nSpeedControlCount >= SPEED_CONTROL_COUNT) {

// speed_P_I_control();

if(g_nStartSpeedUpFlag ==1)

{

g_fStartSpeedUpCount +=1; //起步使用增量计数

}

StartSpeedUp();

//变速控制

SpeedUpControl();

SpeedDownControl();

SpeedControl();

g_nSpeedControlCount = 0;

g_nSpeedControlPeriod = 0;

}

//GPIO_SET_0(PORTE,25) ;

break;

case 3: //810us

//GPIO_SET_1(PORTE,25) ;

DIR_GET_SP();

DIR_CAL_SP();

//GPIO_SET_1(PORTE,25) ;

// DIR_GET_BZ(); //采样电感615us

// DIR_CAL_BZ();

motorCtrl(); //电机输出

飞思卡尔电磁传感器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 电 磁 传 感 器 设计报告 学校: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制作人:自动化工程学院 电气0714 连刘雷

引言 这份技术报告中,我通过自己对这个比赛了解的传感器方面,详尽的阐述了传感器制作的原理和制作方法。具体表现在电路的可行性和实验的验证结果。 目录 引言 (2) 目录 (2) 第一章、电磁传感器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简介 (3) 1.1方案设计思路 (3) 1.2 磁场检测方法 (5) 第二章、电路设计原理 (7) 2.1感应磁场线圈 (7) 2.2信号选频放大 (8) 参考文献 (10)

第一章、电磁传感器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案简介 1.1方案设计思路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交变电流会在周围产生交变的电磁场。智能汽车竞赛使用路径导航的交流电流频率为20kHz,产生的电磁波属于甚低频(VLF)电磁波。甚低频频率范围处于工频和低频电磁破中间,为 3kHz~30kHz,波长为100km~10km。如下图所示: 图1.1、电流周围的电磁场示意图 导线周围的电场和磁场,按照一定规律分布。通过检测相应的电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可以反过来获得距离导线的空间位置,这正是我们进行电磁导航的目的。 由于赛道导航电线和小车尺寸l 远远小于电磁波的波长λ,电磁场辐射能量 很小(如果天线的长度l 远小于电磁波长,在施加交变电压后,电磁波辐射功率正比于天线长度的四次方),所以能够感应到电磁波的能量非常小。为此,我们将导线周围变化的磁场近似缓变的磁场,按照检测静态磁场的方法获取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从而进行位置检测。 由毕奥-萨伐尔定律知:通有稳恒电流I 长度为L 的直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距离导线距离为r 处P 点的磁感应强度为:

凸极同步发电机电磁计算程序

凸极同步发电机电磁计算程序 额定数据和主要尺寸 1.额定电压 U N V 600= 2.额定转速 n N 1500/m in r = 3.额定频率 ?HZ 50= 4.额定功率因数 cos ?=0.8 5.额定电流 80N I A = 6.相数 m=3 7.确定功率: 600800.8 1.173.16P k w = ???= 8.根据功率取对应T2X-250L 电机,额定功率75N P k w = 9.效率 91.4% η = 10.极数 2p 120120504 1500 N f n ?== = 11.计算功率: ' 1.0875 101.25c o s 0.8 E N K P P k w ? ?= = = 式中 1.08 E K =(对于同步发电机取值) 12.极弧系数:极弧长度(0.630.72)p b τ =~

取'p α= 0.67 p b τ = 13.气隙磁密 (0.7 1.07B T δ=~ 取0.8B T δ = 14.取线负荷 280/280/ A K A m A c m == 15.电机的计算体积 3 ' 2 '16.110 il p B d p N P D le f K K A B n δ α ? ???= ? ?? 3 3 3 3 6.110101.2510 0.67 1.110.92280000.81500 27.110 m -???= ?????=? 16.主要尺寸比:0.6 2.5 λ =~ 17.定子铁心内径取值范围 il D = 0.23990.3860m = =~ 18.定子铁心铁外径: ()111.42 1.420.23990.3407i D D m ===~0.3860~0.5481 按标准选取1 430D m m = 则定子内径: 11430302.823001.42 1.42 i D D c m m m = =≈≈ 19.定子铁心有效长度: 2 3 122 1 27.110 0.30113000.3 i i D lef l lef m m m D -??≈= = ≈≈ 20.定子铁心净长度: ()3000.92276F et F et k k F et l K l n b K l m m =-= ?=?= 式中F e t K =0.92(对0.5mm 厚硅钢片) 在对发电机的计算中,k k n b 不计入F e t l 中

电磁阀结构,电磁阀安装

电磁阀结构,电磁阀安装 内容来源自网络 电磁阀的结构和安装 通常冰箱(柜)双回路制冷系统所采用的二位三通电磁阀见下图,是由阀组线圈外壳和线圈外罩及Φ5mm紫铜连接管组成,适应电压220V/50Hz,功率4W,内设保险管0。5A。为整体组合结构,又图可知,其 电磁阀的结构和安装 通常冰箱(柜)双回路制冷系统所采用的二位三通电磁阀见下图,是由阀组线圈外壳和线圈外罩及 Φ5mm紫铜连接管组成,适应电压220V/50Hz,功率4W,内设保险管0。5A。为整体组合结构,又图可知,其外界连管为三根(一进二出),大多是单观测为进管预干燥器连接,双管侧为出口与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连接。当电磁阀不通电状态下,进口端与出口段相通,为第一毛细管连接不同端与第二毛细管相连,电磁阀通电时就会相通端断开不同端相通 三通电磁阀外观

电磁阀的工作原理 当压缩机运转时,制冷剂经过电磁阀→第一毛细管→冷藏室蒸发器→冷冻室蒸发器→被压缩机吸回,即完成第一回路(主)制冷循环。当电磁阀通电时,制冷剂经过电磁阀→第二毛细管→冷冻室蒸发器→被压缩机吸回,即完成第二回路(辅助)制冷循环,从而实现双回路控制功能。 采购前阀门选型的步骤和依据: 在流体管道系统中,阀门是控制元件,其主要作用是隔离设备和管道系统、调节流量、防止回流、调节和排泄压力。由于管道系统选择最适合的阀门显得非常重要,所以,了解阀门的特性及选择阀门的步骤和依据也变得至关重要起来。 阀门行业到目前为止,已能生产种类齐全的闸阀、截止阀、节流阀、旋塞阀、球阀、电动阀、隔膜阀、止回阀、安全阀、减压阀、蒸汽疏水阀和紧急切断阀等12大类、3000多个型号、4000多个规格的阀门产品;最高工作压力为600MPa,最大公称通径达5350mm,最高工作温度为1200℃,最低工作温度为-196℃,适用介质为水、蒸汽、油品、天然气、强腐蚀性介质(如浓硝酸、中浓度硫酸等)、易燃介质(如笨、乙烯等)、有毒介质(如硫化氢)、易爆介质及带放射性介质(金属钠、-回路纯水等)。 阀门承压件材质铸铜、铸铁、球墨铸铁、高硅铸铁、铸钢、锻钢、高、低合金钢、不锈耐酸钢、哈氏合金、因科镍尔、蒙乃尔合金、双相不锈钢、钛合金等。并且能够生产各种电动、气动、液动阀门驱动装置。面对如此众多的阀门品种和如此复杂的各种工况,要选择管道系统最适合安装的阀门产品,我以为,首先应了解阀门的特性;其次应掌握选择阀门的步骤和依据;再者应遵循选择阀门的原则。 1.阀门的特性一般有两种,使用特性和结构特性。 使用特性:它确定了阀门的主要使用性能和使用范围,属于阀门使用特性的有:阀门的类别(闭路阀门、调节阀门、安全阀门等);产品类型(闸阀、截止阀、蝶阀、球阀等);阀门主要零件(阀体、阀盖、阀杆、阀瓣、密封面)的材料;阀门传动方式等。结构特性:它确定了阀门的安装、维修、保养等方法的一些结构特性,属于结构特性的有:阀门的结构

电磁传感器采集算法方案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报告 5.2 磁场信号的提取与处理 在本届的电磁组智能车中,所检测的信号是电磁信号,为连续的模拟量,及在整个跑道的横向范围能都能检测到信号的存在,唯一的差异就是信号的强弱。这样我们可以有两种处理方法: Ⅰ:设定一个阀值,将在导线左右一定小的范围内的信号处理为检测到导线,将其他的情况设定为没有检测到导线。这样的处理方法就是将电磁信号处理成和光电一样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 图5.4 信号处理效果图 Ⅱ:将整个跑道中检测到的信号作为模拟量进行处理,这样检测到的信号离导线越近强度越大,在跑道的边缘则信号越弱。 对于传感器的控制我们采取的是第二种方法。 第一排的传感器主要工作是检测当前导线的位置。我们在第一排上放了 3 个传感器来检测信号,然后根据各自的位置和检测到的信号对得到的值进行加权平均,这样就得到了当前黑线的位置。这样根据得到的值可以得出当前黑线与车身之间的夹角,然后将这一数据进行处理转化成PWM 信号送给舵机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钱江一号报告 速度控制子程序设计 速度控制部分是智能车除了舵机控制之外最为核心的内容。一个好的速度 控制就是能十分准确的给出目标速度,电机对目标速度响应迅速,系统在干扰下速度依然稳定。 第一步要求有合理的速度决策。我们最终采用的速度决策方法是一个简单 的分段函数。将赛道分为直道,小半径弯道,大半径弯道,丢失路线。而且这

些速度可以根据赛道的具体情况通过按键在比赛准备时设定。 速度给定了之后执行也大有学问。直接列出速度和占空比的关系是一种十 分不稳定的做法。这种做法受电池电量影响严重,而且只能适应某一种摩擦力的赛道。所以我们决定根据编码器反馈回来的数值进行换算。当编码器反馈回来的速度没有达到目标速度,那么正转占空比自加,反之则自减。只要调节自加和自减的步进就能很好的对速度进行控制。 舵机打角子程序设计 关于舵机打角是建立在赛道分析的基础上的。上面得到的L和λ在接下来的控 制中起到到关键的作用。我们分析了一下数据然后给出了一个经验公式:PWMDTY_PRE=m*L+n*λ。其中m和n是结合长期的调试结果的来的。其中二次项的系数越大贴黑线就越严格,一次项系数越大前瞻性就越高。但是一次项中的λ计算的结果极其不精确,所以如果这一项占得比例太大会导致PWMDTY_PRE数值的严重抖动。最后实现的效果图如4.2 所示。‐24 ‐ 图4.2 PWMDTY—PRE的效果图 在计算出PWMDTY—PRE之后并不是直接将数值赋值给舵机的占空比寄存器, 而是保存起来,并进行PD 控制。PD 的计算公式比较简单,想调好主要是多花时间。 程序的运行 开机后,对所有硬件进行初始化,完成之后,PIT 定时中断,对电感采回 来的数值进行分析,根据比例关系算出赛道电流大小并自动设置对应该电流时最佳参数。 正式起跑后定时的采集感应电压。根据第一排传感器水平放置的两个电感 第四章软件系统设计 ‐23 ‐ 数值计算导线与车正中心的偏差(下简称中心偏差)。根据第一排传感器边上 呈倾斜放置的电感数值的差值,配合先前算出的中心偏差增加前瞻。 赛道状况现已知道,那么我们根据可靠的近处信号结合PD项控制舵机。同 时根据近处和远处信号的不同种状态列出状态机,单片机在查表获得当前车处于哪一种状态,根据状态机的规则给定电机的目标转速。在获取到目标转速后,通过电机的控制器迅速稳定的控制电机达到目标转速。 4.4 循迹子程序设计 路径识别包括对传感器的控制以及接受信号的处理。对传感器的控制就是 定时采集电感数值,对采样结果的分析与判断。 我们利用PIT 定时中断,中断处理中主要是对AD 进行一个连续序列的转换, 并将数值进行存储。对数据的有效性判断比较简单,当传感器采回来的数值低于某一个特定阈值时直接判断为无效信息。 根据毕奥萨伐尔定理可知,如果赛道的电流不发生变化时,电感的感应电 压通过后级电路后产生的直流电平正比于sinθ/.h L,其中h为传感器距离导 线的竖直距离,L 为传感器距离导线的水平距离,θ为工字电感与导线的夹角。代入水平方向放置的四个电感数值就可以得到L和θ的具体数值。

飞思卡尔智能车电磁组信号采集

?пㄖ ???? ??? ? ??? ?? ? ? 1? ? ??? ? 哖 世?? ???? ??? ??? ??? ? ??? ㄎ? ?? ??????仁??20kHz??????⌒ ???仁?VLF? ??⌒???仁仁?? ? 仁 ?仁??⌒????3kHz?30kHz?⌒?? 100km?10km? ?? 3.1?? ??? ? ? ?? ? ? ?а ? ?????? ??? ? ? ? ? ?? ??オ???? ??? ??? ? ? ??? ? ? ???о? ??? ??? ??? ? ? ? ? ?? ? ??? й ?????? ? ? ?? ? ???? ?н ????? ? ? на???? ??? ? ? ?? ? ? ?? а ? ???? ?? ??? ?? ? ??? ? ? ?? ?? ??? ??? ?? ??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っ ?? ???/& ????? ??? ? ? ??/&? ?? ? ?

?йㄐ ???? ?? ?LC? ?? ? ? ?? ?? ? ?? ??????? ??? ??AD???? 享 ?? 儈?↓? фн?? ?? ???AD? ???? ? ?? ?? 3.3 ?? ?? ???????? ?? 傼 ??н ??? ? ? н ? ?? ?? ?н ? н? ? ? ??? ? ?? ?нっ ???? ?????? ? ф? 儈? ? ?

电磁阀的接线方法

电磁阀接线方法 1、将固定控制板的三个螺钉改为M4x 35六棱丝柱,将电磁阀控制板固定在六棱丝柱上,两板之间加垫绝缘纸。 2、电磁阀控制板公共进线从下面电机控制板上进线端B点取出(B点接线较少),主阀输出线与副阀输出线由各自对应的端子取出后进入防爆接线盒(此时应将接线盒与电源盒间的连线由原来的四芯改为五芯)。与防爆接线盒中的一根零线汇合,三根线再一同进入电磁阀。 3、电磁阀的副阀控制线(EM2)接接线板上TO端子(或接电机控制板上的MT接线端)。主阀控制线(EMl)接接线板上OA端子(此时应将电源盒至接线板间的十5V组、十12V组、十MT 组的其中一组线由原两芯改为三芯线),主副阀控制线两“—”端,接在电机控制板十MT 组的。—”端。 4、电磁阀的主、副阀判断(电磁阀引出三根线中,一般情况下双色线为副阀线,棕色线为 主阀线,兰色线为零线): (1)、调线法:由于电磁阀为双线圈,引出线为三芯,如是四芯,则其中一根接阀外壳,为接地线。(用万用表电阻档可测出)其内部接线。用万用表欧姆档(x100)找出①端接零线,(主副阀线圈阻值相同)②、⑦则分别接电磁阀控制板主、副阀输出线。预置油量开机测试,如关机前有小流量则接线正确,如无小流量,调换②、③线即可。 (2)、通电法:安装电磁阀前首先用万用表欧姆档(x100)找出①端接零线。另外②、③两根则为主、副阀线,因电磁阀为220V交流供电,故将①②或①③两根线接入220V电源。 3通电法判断主副阀线圈 从电磁阀进油口吹气,通则为主阀,与①对应的引线为主阀线,接电磁阀控制板主阀出线;不通或微通则为副阀,与①对应的引线为副阀线,接电磁阀控板副阀出线即可。

电子科技大学-成电超音速技术报告-电磁组

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 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术报告 学校:电子科技大学 队伍名称:成电超音速 参赛队员:王硕 李洋 马文建 带队教师:程玉华

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邀请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所有参赛队伍必须与大赛各分赛区组委会签订参赛承诺协议,参赛作品的著作权归属参赛者本人,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和比赛秘书处可以在相关主页及文献资料中收录并公开获奖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期:

第八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技术报告 摘要 本文以第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车竞赛为背景,介绍了智能赛车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结构和开发流程。该比赛采用大赛组委会统一指定的A型车模,以Freescale半导体公司生产的32位单片机K60核心控制器,要求赛车在未知道 路上沿着电磁信号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整个系统涉及车模机械结构调整、传感器电路设计及信号处理、控制算法和策略优化等多个方面。赛车采用谐振电路对赛道进行检测,提取赛道位置,用PD方式对舵机进行控制。同时通过编码器获取当前速度,采用PID控制实现速度闭环。 关键词:Freescale,智能车,电磁信号,PID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8th National Intelligent Car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software and hardware structures and the development flow of the vehicle control system.This contest adopting A-type car model prescribed by the contest organization committee,using the32-bit MCU K60 produced by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Company as the core controller,requires the car finish the race in the fastest speed.The whole system includes the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structure adjustment,the sensor circuit design and signal process,control algorithm and strategy optimization etc.It captures the road information through resonant circuit,then abstracts the road position.After that, PD feedback control is used on the steering.At the same time,the system obtains the current speed using a speed sensor,so that it can realize the feedback control of the speed by PID method. Key words:Freescale,Intelligent vehicle,Electromagnetic signals,PID

ASCO电磁阀

ASCO 电磁阀 美国ASCO JOUCOMATIC 公司是世界500强之一的美国艾默生集团成员,是一家主要生产和销售流体控制阀以及气动控制元件的跨 国公司,具有100多年的生产技术经验,在全球拥有超过30家工厂, 为客户提供超过23,000的流体控制产品。ASCO 旗下拥有众多品牌: 等都是ASCO 的成员,其中ASCO/RED HAT ,SIRAI 品牌包括通用型产 品及部分适用于特殊工矿的产品,可控制普通介质。 GENERAL CONTROL 为燃烧系列阀,介质可为燃油等。SCIENTIFIC 是 微型阀适用于医疗器械及其他分析产品行业。JOUCOMATIC 是专业的 气动控制产品的品牌,而TRI-POINT 为压力温度开关产品ASCO 成 立于 1888 年,经过一个多世纪。 ASCO 已被 ISO9000 全球认证,成为流体控制应用系统的首选。 产品包括 ASCO 红帽电磁阀、 ASCO General Control 燃烧控制电 磁阀、 ASCO / Joucomatic 气动控制阀、 ASCO TRI-POINT- 压力 和温度开关等等。 ASCO 生产超过 3000 多种不同的标准电磁阀和 20000 多种非标准型号,在工商业界应用广泛。主要包括:控 制空 气、水、轻油、惰性气体、燃油、汽油、蒸汽、真空、超低温、高 频率操作、液化气、除尘、腐蚀性介质等。 ASCO 电磁阀有以下类 别:普通型、防爆型、手动复位、本安型、滑动型、长寿型、和气 控阀等等。 操作型式:常闭型、常开型、和通用型的 2 . 3 . 4 . 5 通电磁阀。尺寸规格: 1/8" ~ 6" 。 输入电压等级: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 ,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第五届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华中科技大学电磁组技术报告

第五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 术 报 告 学校:华中科技大学 队伍名称:华中科技大学五队 参赛队员:方华启 张江汉 诸金良 带队教师:何顶新 罗惠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期:

目录 第1章引言 (1) 1.1 概述 (1) 1.2 全文安排 (2) 第2章电路设计 (3) 2.1 电路系统框图 (3) 2.2 电源部分 (4) 2.3 电机驱动部分 (5) 2.4 电磁传感器 (6) 第3章机械设计 (8) 3.1 车体结构和主要参数及其调整 (8) 3.2 舵机的固定 (10) 3.3 传感器的固定 (11) 3.4 编码器的固定 (11) 第4章软件设计 (12) 4.1 程序整体框架 (12) 4.2 前台系统 (13) 4.3 后台系统 (13) 4.4 软件详细设计 (14) 第5章调试 (15) 第6章全文总结 (16) 6.1 智能车主要技术参数 (16) 6.2 不足与改进 (16) 6.3 致谢与总结 (17) I

参考文献 (18) 附录A 源代码 (18) II

第1章引言 第1章引言 教育部为了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在已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结构设计等4大竞赛的基础上,委托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教高司函[2005]201号文)[1]。 为响应教育部的号召,本校积极组队参加第五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从2009 年12 月开始着手进行准备,历时近8 个月,经过设计理念的不断进步,制作精度的不断提高,经历 2 代智能车硬件平台及相关算法的改进,最终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智能车开发、调试平台。作为电磁组的华中科技大学五队采用轻质量机械设计、大前瞻传感器和连续化算法处理的基本技术路线,在前瞻距离、噪声抑制、驱动优化、整车布局等方面加强研究创新,在有限计算能力下获得了较高的赛道信息准确率。使智能车能够满足高速运行下的动力性和稳定性需求,获得了良好的综合性能和赛场表现。 本文将对智能车的总体设计和各部分的详细设计进行一一介绍。 1.1 概述 1.1.1 电路设计 飞思卡尔电磁组智能汽车硬件主要分为主控板,传感器板。本车在主控板上主要特色为电机使用H桥驱动,从性能和扩展性上优于集成驱动器方案。传感器板设计着重考虑提高传感器的前瞻量和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1.1.2 机械设计 机械方面,主要是对舵机的安装进行了研究,加长了舵机的连杆,以增加反应速度。另外,主要研究车差速性能的研究以及传感器支架的固定。 1.1.3 控制程序设计 一方面使用免费的μCOS操作系统,这给智能车的整体调试提供了很多方便;另一方面,在大前瞻传感器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舵机、电机控制算法,在满足稳定性要求的基础上提高速度。 1

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电磁组路径检测设计方案

飞思卡尔智能车比赛电磁组路径检测设计方案电磁组竞赛车模 路径检测设计参考方案 (竞赛秘书处 2010-1,版本 1.0) 一、前言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新增加了电磁组比赛。竞赛车模需要能够通 过自动识别赛道中心线位置处由通有 100mA 交变电流的导线所产生的电磁场进行路径检测。除此之外在赛道的起跑线处还有永磁铁标志起跑线的位置。具体要求请参阅《第五届智能汽车竞赛细则》技术文档。 本文给出了一种简便的交变磁场的检测方案,目的是使得部分初次参加比赛 的队伍能够尽快有一个设计方案,开始制作和调试自己的车模。本方案通过微型车模实际运行,证明了它的可行性。微型车模运行录像参见竞赛网站上视频文件。 二、设计原理 1、导线周围的电磁场 根据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交变电流会在周围产生交变的电磁场。智能汽车 竞赛使用路径导航的交流电流频率为 20kHz,产生的电磁波属于甚低频(VLF) 电磁波。甚低频频率范围处于工频和低频电磁破中间,为 3kHz,30kHz,波长为 100km,10km。如下图所示: 图 1:电流周围的电磁场示意图

导线周围的电场和磁场,按照一定规律分布。通过检测相应的电磁场的强度 和方向可以反过来获得距离导线的空间位置,这正是我们进行电磁导航的目的。 由于赛道导航电线和小车尺寸 l 远远小于电磁波的波长,,电磁场辐射能量很小(如果天线的长度 l 远小于电磁波长,在施加交变电压后,电磁波辐射功率正比于天线长度的四次方),所以能够感应到电磁波的能量非常小。为此,我们将导线周围变化的磁场近似缓变的磁场,按照检测静态磁场的方法获取导线周围的磁场分布,从而进行位置检测。 由毕奥-萨伐尔定律知:通有稳恒电流 I 长度为 L 的直导线周围会产生磁场,距离导线距离为 r 处 P 点的磁感应强度为: 图 2 sin直线电流的磁场 , d, ,(0 , 4 10, 7 TmA 1 ) B , ,, cos,1 2 ,。 (1) ,1 4 r 由此得: B , cos, 4 r 4 r

各种计算电磁学方法比较和仿真软件

各种计算电磁学方法比较和仿真软件 各种计算电磁学方法比较和仿真软件微波EDA 仿真软件与电磁场的数值算法密切相关,在介绍微波EDA 软件之前先简要的介绍一下微波电磁场理论的数值算法。所有的数值算法都是建立在Maxwell 方程组之上的,了解Maxwell 方程是学习电磁场数值算法的基础。计算电磁学中有众多不同的算法,如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时域有限积分法(FITD )、有限元法(FE)、矩量法(MoM )、边界元法(BEM )、谱域法(SM)、传输线法(TLM )、模式匹配法(MM )、横向谐振法(TRM )、线方法(ML )和解析法等等。在频域,数值算法有:有限元法( FEM -- Finite Element Method)、矩量法(MoM -- Method of Moments ),差分法( FDM -- Finite Difference Methods ),边界元法( BEM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和传输线法 ( TLM -Transmission-Line-matrix Method )。在时域,数值算法有:时域有限差分法( FDTD - 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 ),和有限积分法( FIT - Finite Integration Technology )。这些方法中有解析法、半解析法和数值方法。数值方法中又分零阶、一阶、二阶和高阶方法。依照解析程度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传输线法(TLM )、时域有限积分法(FITD )、有限元法(FEM )、矩量法(MoM )、线方法(ML )、边界元法(BEM )、谱域法(SM )、模式匹配法

电磁阀行业标准

精心整理 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电磁阀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用电磁阀(以下简称电磁阀)产品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及基本参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保质期。 本标准适用于以清洁的液体、气体、蒸汽为工作介质,在管路中时间开闭控制功能的电磁阀。 本标准不适用于以液压、气压作动力控制的电磁换向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 ——20081998) 2000,2000,2000,2006,33.1 分步直动式电磁阀direct-pilotcombosolenoidvalve 一种直动型和先导型复合的电磁阀。电磁力驱动先导阀,并作用于主阀芯使主阀开闭,可以再零压差下动作。 3.2 手动复位式电磁阀manualresetsolenoidvalve 一种带有安全功能的半自动电磁阀。当励磁线圈通电(或断电)时,阀门变位并保持在变化后的位置,不再随断电(或通电)状态而改变,必须重新手动操作将之复位。 4分类及基本参数 4.1分类 4.11动作类型

a)直动型; b)先导型; c)分步直动型。 4.1.2控制方式 a)常开式; b)常闭式; c)自保持式; d)手动复位式。 4.1.3连接方式 a)扩管式; b)螺纹式; c d 注1 注2 4.2 4.2.1 1.065)、80、100 4.2.2 、4.0、6.4、10 4.2.3 a b 4.2.4 50Hz; 4.2.5 4.2.6 单位:V a)电磁阀的工作介质为液体、气体、蒸汽; b)电磁阀的工作介质温度应在-40℃~400℃范围内。 4.2.7工作环境条件 电磁阀应在表2所列的工作环境条件下正常开闭。 注1:允许采用特殊组别,环境温度可另选为±5℃的整数倍,相对湿度可为5%的整数倍。 注2:防爆电磁阀的使用环境温度为-20℃~40℃,当超出此温度范围时,应符合GB3836.1——2000中的5.2的规定。 表2电磁阀工作环境条件 5要求 5.1工作压差 电磁阀在工作压差范围内、当交流供电电压在额定值的85%和110%时,直流供电电压在额定值

飞思卡尔智能车设计报告

飞思卡尔智能车设计报告

目录 1.摘要 (3) 2.关键字 (3) 3.系统整体功能模块 (3) 4.电源模块设计 (4) 5.驱动电路设计 (4) 6.干簧管设计 (5) 7.传感器模块设计 (6) 8.传感器布局 (6) 9.软件设计 (7) 9.1控制算法 (7) 9.2软件系统实现(流程图) (10) 10.总结 (11) 11.参考文献 (12)

1.摘要 “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是由教育部高等自动化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一项以智能汽车为研究对象的创意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全国大学生的一种具有探索性工程实践活动,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科技竞赛之一。该竞赛以“立足培养,重在参与,鼓励探索,追求卓越”为指导思想,旨在促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知识运用能力、基本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与探索的兴趣和潜能,倡导理论联系实际、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团队协作的人文精神,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该竞赛以汽车电子为背景,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等多个学科的科技创意性比赛。 本文介绍了飞思卡尔电磁组智能车系统。本智能车系统是以飞思卡尔32 位单片机K60为核心,用电感检测赛道导线激发的电磁信号, AD 采样获得当前传感器在赛道上的位置信息,通过控制舵机来改变车的转向,用增量式PID进行电机控制,用编码器来检测小车的速度,共同完成智能车的控制。 2.关键字 电磁、k60、AD、PID、电机、舵机 3.系统整体功能模块 系统整体功能结构图

4.电源模块设计 电源是一个系统正常工作的基础,电源模块为系统其他各个模块提供所需要的能源保证,因此电源模块的设计至关重要。模型车系统中接受供电的部分包括:传感器模块、单片机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伺服电机模块等。设计中,除了需要考虑电压范围和电流容量等基本参数外,还要在电源转换效率、噪声、干扰和电路简单等方面进行优化。可靠的电源方案是整个硬件电路稳定可靠运行的基础。 全部硬件电路的电源由7.2V,2A/h的可充电镍镉电池提供。由于电路中的不同电路模块所需要的工作电流容量各不相同,因此电源模块应该包含多个稳压电路,将充电电池电压转换成各个模块所需要的电压。 电源模块由若干相互独立的稳压电源电路组成。在本系统中,除了电机驱动模块的电源是直接取自电池外,其余各模块的工作电压都需要经电源管理芯片来实现。 由于智能车使用7.2V镍镉电池供电,在小车行进过程中电池电压会有所下降,故使用低压差电源管理芯片LM2940。LM2940是一款低压稳压芯片,能提供5V的固定电压输出。LM2940低压差稳压芯片克服了早期稳压芯片的缺点。与其它的稳压芯片一样,LM2940需要外接一个输出电容来保持输出的稳定性。出于稳定性考虑,需要在稳压输出端和地之间接一个47uF低等效电阻的电容器。 舵机的工作电压是6伏,采用的是LM7806。 K60单片机和5110液晶显示器需要3.3伏供电,采用的是LM1117。 5.驱动电路设计 驱动电路采用英飞凌的BTS7960,通态电阻只有16mΩ,驱动电流可达43A,具有过压、过流、过温保护功能,输入PWM频率可达到25KHz,电源电压5.5V--27.5V。BTS7960是半桥驱动,实际使用中要求电机可以正反转,故使用两片接成全桥驱动。如图下图所示。

飞思卡尔智能车电磁组程序员成长之路(未完待续)

飞思卡尔智能车电磁组程序员成长之路 1.飞思卡尔智能车小车入门 智能汽车电磁组简介: 第五届全国大学“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新增加了“电磁组”。根据比赛技术 要求,电磁组竞赛,需要选手设计的智能车能够检测到道路中心线下电线中20KHz 交 变电流产生的磁场来导引小车沿着道路行驶。在平时调试和比赛过程中需要能够满足比 赛技术要求的 20KHz 的交流电源驱动赛道中心线下的线圈。同时参赛选手需要自行设 计合适的电磁传感器来检测赛道信息完成智能寻迹功能。 智能车制作是一个涵盖电子、电气、机械、控制等多个领域和学科的科技创新活动。简单点来说可以将其分为硬件电路(包括电源、MUC 控制部分、电机驱动、传感器)、机械、算法三方面的设计。电磁组在机械方面可以参照光电组的设计方案,这里不再赘述。本设计指导只讲述20KHZ 电源、电磁传感器设计方案以及部分算法。 智能车对单片机模块需求: 飞思卡尔单片机资源:

智能车涉及到IO模块,中断模块,PWM模块,DMA模块,AD模块等。在车模调试中还有必须的模块。如SCI模块、定时器模块,SPI模块等。其中还涉及到一些算法和数据的存储和搬移。一个好程序框架对智能车的制作过程中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就智能车这样系统来说,如果完全专门移植一个操作系统或者写一个程序的bootload,感觉有一些本末倒置,如果有成熟的,可以借用的,那样会比较好。 2.电磁传感器的使用 20KHz电源参考设计方案: 电源技术指标要求: 根据官网关于电磁组赛道说明,20KHz 电源技术要求如下: 1.驱动赛道中心线下铺设的 0.1-0.3mm 直径的漆包线; 2.频率围:20K±2K; 3.电流围:50-150mA; 图 2.1 是赛道起跑区示意图,在中心 线铺设有漆包线。 首先分析赛道铺设铜线的电抗,从而得 到电源输出的电压围。我们按照普通的练习 赛道总长度 50m,使用直径 0.2mm 漆包线。在30 摄氏度下,铜线的电阻率大约为 0.0185 欧姆平方毫米/米。计算可以得到中心线的电阻大约为 29.4 欧姆。 按照导线电感量计算机公式: 其中 l, d 的单位均为 cm。可以计算出直径为 0.2mm,长度 50 米的铜线电感量为131 微亨。对应 20KHz 下,感抗约为 16.5 欧姆。

电磁组-华南理工大学-Crusader技术报告

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 智能汽车竞赛 技术报告 学校:华南理工大学 队伍名称:Crusader 参赛队员:施尚军 陈迪 王艺霖 带队老师:陈安

关于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七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关保留、使用技术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规定,即:参赛作品著作权归参赛者本人,比赛组委会和飞思卡尔半导体公司可以在相关主页上收录并公开参赛作品的设计方案、技术报告以及参赛模型车的视频、图像资料,并将相关内容编纂收录在组委会出版论文集中。 参赛队员签名: 带队教师签名: 日期:

目录 第一章引言 (1) 1.1 概述 (1) 1.2 系统框架图及车模 (1) 第二章硬件设计 (3) 2.1 电源模块 (3) 2.2 K10最小系统模块 (4) 2.2.1 电源稳压电路 (4) 2.2.2 J-TAG调试接口 (4) 2.2.3 单片机外部接口 (5) 2.2.4 其他外围电路 (5) 2.3 加速度及陀螺仪模块 (6) 2.4 电磁传感器运放电路 (7) 2.5 电机驱动模块 (8) 2.6 速度检测模块 (9) 2.7 调试模块 (10) 2.7.1 无线调试模块 (10) 2.7.2 液晶调试模块 (10) 2.7.3 拨码开关 (11) 第三章软件设计 (12) 3.1 程序流程图 (12) 3.2 自平衡环节 (12) 3.3 赛道检测 (15) 3.4 软件滤波 (17) 3.5 PID控速 (18)

3.6 上位机分析数据 (19) 第四章车模主要技术参数 (21) 第五章结论 (22) 参考文献 (23)

电磁仿真软件心得

电磁仿真软件心得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简单有效,如果问题的外部轮廓较为复杂 或者椭球2 轴差距太大,以采用相似形边界或圆柱边界,对于辐射问题,如果估计问题的增 益较低(比如2db),那么边界宜采用球形,此时为了得到结果准确也只好牺牲时间了;另 在hfss 8 中提供了一种新的吸收边界——pml 边界条件,对于这种边界,笔者并不是很满意, 尽管其有效距离为八分之一个中心波长——是老边界的一半,可以减少计算量,然而这种边 界由程序自己生成,为一个立方体的复杂结构,对于一些特殊的复杂问题,这种边界内部有 很多的空间是无用的,此时还不如使用老边界灵活。 2.5、关于开孔 有些问题需要在壁上开孔,此时可以采用2 种办法,其一是老老实实的在模型上挖空;其二是采用hnatrue 边界条件,通常,如果是在面上开孔,将会采用后者,简单,便于修改。 2.6、关于网格划分

当模型建立好了之后,进入计算模块,第一步是给问题划分网格。对于一般问题,让软件自动划分比较省心,但对大型问题和复杂问题,让软件自己划分可能需要很好的耐性来等 待。根据实际经验,在大型模型的结构密集区域或场敏感区域使用人工划分可以得到很好的 效果,有些问题的计算结果开始表现为收敛,但进一步提高精度,却又反弹,问题就在于开 始时场敏感区域的网格划分不够仔细,导致计算结果的偏差。 2.7、关于所需要的精度 计算问题时,一般需要给定一个收敛精度和计算次数以避免程序“陷入计算而无法自拔”,当对模型熟悉后,可以单单给定次数。在问题之初,建议的计算精度不要太高,实际 中曾见到有操作者将问题的s 参数精度设定为0.00001,其实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一般s 参数的精度设定为0.02 左右就已经可以满足绝大部分问题的需要(此时应该注意有无收敛 反弹的情况)。如果是计算次数,对于密闭问题,建议是设定为8~12 次,对于辐射问题,

飞思卡尔智能车简介

智能车制作 F R E E S C A L E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32 学号:6101113078 姓名:李瑞欣 目录: 1. 整体概述 2.单片机介绍 3.C语言 4.智能车队的三个组 5.我对这门课的建议

一、整体概述 智能车的制作过程包括理论设计、实际制作、整车调试、现场比赛等环节,要求学生组成团队,协同工作。内容涵盖自动控制、模式识别、传感技术、电子、电气、计算机、机械与汽车等多学科多专业。 下面是一个智能车的模块分布: 总的来说智能车有六大模块:信号输入模块、控制输出模块、数据处理模块、信息显示模块、信息发送模块、异常处理模块。 1、信号输入模块: 智能车通过传感器获知赛道上的路况信息(直道,弯道,山坡,障碍物等),同时也通过传感器获取智能车自身的信息(车速,电磁电量等)。这些数据构成了智能车软件系统(大脑)的信息来源,软件系统依靠这些数据,改变智能车的运行状态,保证其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规定跑完整个赛道。 2、控制输出模块: 智能车在赛道上依靠转向机构(舵机)和动力机构(电机)来控制运行状态,这也是智能车最主要的模块,这个模块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你的比赛成绩。 电机和舵机都是通过PWM控制的,因此我们的软件系统需要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分析计算得到一个合适的输出数据(占空比)来控制电机和舵机。 3数据处理模块: 主要是对电感、编码器、干簧管的数据处理。信号输入模块得到的数据非常原始,有杂波。基本上是不能直接用来计算的。因此需要有信号处理模块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可用的数据。 4信息显示模块: 智能车调试过程中,用显示器来显示智能车的部分信息,判断智能车是否正常运行。正式比赛过程中可关闭。主流的显示器有:Nokia 5110 ,OLED模块等,需要进行驱动移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