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共享化

论文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共享化
论文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共享化

论文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

络管理的共享化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共享化

作者:张芳

院校:新疆师范大学青年政治学院

班级:09-7班

摘要:21世纪人类已经步入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随着日益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高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管理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很多高校图书借阅管理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劳动阶段,面对当前图书馆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形势,以信息服务为己任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内容、深度、形式、手段等都应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进步和学生的要求。从而实现图书馆从人工管理走向计算机管理,最终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共享化。

关键字: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管理;创新观念;信息服务;

一、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路管理共享的基础——创新办馆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我国现有的图书馆绝大部分是按各大院校或行政区划设置的各自的公共图书馆,同时管理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种体制及技术上的落后都不利于资源共享,不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这种管理模式与现代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很不适应。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办馆观念,并对图书馆的发展方向重新定位。

(一)要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和运营管理机制。图书馆管理思想与服务理念应由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转变;从重藏轻用到以用为主,逐步树立以读者为中心的理念;办馆思想应由相对封闭转向更加开放;这就要求我们突破传统的发展思路、改变传统服务模式和运营管理机制。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图书馆管理应从最初人工管理走向计算机管理,在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的共享化。

计算机管理可提高借还书的效率,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方便读者检索; 提高图书的使用率一方面,由于计算机软件系统事先设定好借书期限、册数、续借次数、超期罚款等,读者要再借书, 必须事先将到期的图书归还,并且还必须没有超期或罚款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由于计算机改变了馆员与读者的直接关系, 无论是谁超期或丢书,一律按机器所显示数额缴纳罚款或赔偿金,没有了人情这一关。另外,利用计算机管理借还图书,也免去了手工借阅时某些书长期被少数人占有的局面,从而使图书的周转率大大加快。并使更多读者可以借到所需之书。

提高藏书质量,调整藏书结构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利用计算机的统计功能,可以对图书的借阅人次、借阅量进行统计,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图书流通情况。同时,通过对读者的阅读倾向的分析,使采访人员及时掌握相关信息,从而提高了采访质量;这也为提高藏书质量、调整藏书结构、剔除图书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强化了藏书管理的科学性。

在此前提下在实现计算机网路共享管理就可以是图书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这也是图书管理质的飞跃。

(二)开展网络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已习惯于那种面对面的读者服务。虽然近几年来,数字化建设的步伐在加快,数字图书馆的概念也已经为人们逐渐接受,但大多数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明确的意识到网络服务是数字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形式。很多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在逐渐丰富,但服务并没有随之跟上,致使大量的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或者并没有充分发挥数字资源的优势。所以我们首先

必须在观念上清楚的认识到开展网络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到网络服务是将和纸质文献服务并驾齐驱的一项重要的工作。

(三)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图书馆创新的核心是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协调人际关系、创造和谐氛围和团队精神的基本指导思想。在当代“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受到普遍关注,它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价值的认同。在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中更应该充分体现这一理念。这也是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路共享管理的重要因素。

二、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路管理共享的优化——建立读者需求信息及服务反馈系统。

需求信息及服务反馈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调查研究通常可以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馆内调查等多种形式,通过深入读者群、深入教育一线,了解读者的信息需求,征询读者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的满意程度。图书馆服务态度的好坏,其主要评价主体是读者,“读者是否满意”是衡量图书馆服务工作好坏的惟一标准。事实证明,通过调查、征询、采集信息,广泛了解读者对图书馆的意见,能够为图书馆的服务提供决策,切实优化服务行为,转变服务态度,为建树良好的图书馆形象提供保证。

三、实现图书馆计算机网路管理共享的保障——人才队伍

信息服务要有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由于现有的图书馆内部缺乏良好的激励机制,不注重馆员的教育和培训,因而,造成馆员工作效率低、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归根到底在于图书馆的管理机制存在严重的缺陷。信息服务要有一个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事业发展中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高校图书馆的人才结构更应该是多学科的专业结构,

(一)强化业务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对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也就越来越高。

网络时代的图书馆员,除了必须拥有图书馆学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和网络知识,必须具备多种学科的文化素质,成为跨学科研究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图书馆的管理者,应有计划的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和业务考核,不断充实各种现代知识。应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二)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培训。计算机已进入了图书馆工作的各个领域。诸如图书馆员通过计算机和网络为读者服务,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存储和控制,对网上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和筛选也早已司空见惯。因此,现代图书馆员就应该注重现代化技术的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的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构成和操作方法,熟悉各种网上资源,掌握获取网上信息资源的方法和技巧。同时,还要熟悉本馆常用的数据库和检索语言,了解各种操作系统,学会熟练的运用计算机进行图书采购、编目、流通、借阅等,并能够操作图书馆的各种服务软件。

(三)强化外语知识培训。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扩大,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各语种的文献大量产生,许多最新成果往往是在外文文献中反应出来,特别是因特网的开通和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全球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而据有关资料统计,网上信息90%以上是英语,作为信息利用的图书馆员,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才能熟练的查阅外文文献,开发和利用外文信息库的资源,因此,图书馆员的外语学习和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

(四)树立爱岗敬业思想。图书馆是传播精神文明的重要场所,馆员要有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热情主动的服务态度。在思想上要明确认识到,服务是从事图书情报工作的本职特点要主动热情地为读者服务,树立“读者第一”的思想。

高校图书馆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每一个大学生的成长,每一个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既包含着图书馆的辛勤汗水,也包含着图书馆员的无私奉献。

实践证明,职业道德素质高的图书管理员事业心和责任感强,能够做到热爱本职工作,具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关心爱护读者,服务水平高;知识面广的图书管理员对图书馆工作的适应能力强;专业基础知识雄厚的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创新能力强,创造性成果多。所以图书管理员要通过学习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专业素质。不断学习,提升业务工作水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因此,实现图书馆的计算机管理网路共享,需要我们持新的理念,并提高信息服务,管理人才,先进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更好的发挥它的优越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