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巴金创作的语言特征

论巴金创作的语言特征

李夜平

巴金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小说语言,作为其创作风格的一个基本方面,显示着独特的抒情气质。热烈、明快、流畅、秀朗,具有音乐美、形象美和朴素美的艺术魅力。

狄德罗曾经宣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①巴金是以抒情作家著称于世的,他的抒情真挚强烈亲切。反映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其独特之处在于:他不象鲁迅具有冷峻深邃的审美理智,善于把热烈真诚的感情炽火深藏在峭拔、洗炼而不乏幽默的笔锋之下,语言是含蓄遒劲的,包蕴着博大而厚富的思力和情力,紧紧地牵动着亿万正直善良人民的心魄。他也不象冰心,具有安雅娴静的气度,善于把一腔纯真的柔情揉进婉转细腻的笔触,语言清丽柔美,荡漾着无限温馨,诱使人们追随她重温甜蜜的爱的幻梦。巴金明明是在创作小说,却每每象一位热情的鼓动诗人,歌哭忘形,炽烈的情绪了无遮掩。无论是痛苦,是焦灼,是失望,是悲愤,是希冀,是期待,全都倾注在字里行间。

他的文笔是用心血和胆汁浸润过的,燃烧着激情的炽火,“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②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巴金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

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⑨这正是巴金小说语言的总体风格。

巴金绝非只知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真率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

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春天里的秋天》)这里寻不见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吟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第一个表现特征。

巴金语言的音乐美与孙犁语言的音乐美有所不同。孙犁在小说创作中,较多地借鉴了我国古典文学中韵文和诗赋“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的音调声韵,他遣词造

句,较为注重字音语调的谐和优美,行文落笔轻清从容,讲求铿锵悦耳、回环动听的音乐效果,语言清丽优雅。而巴金则大胆地将外语的某些语法结构和修辞方式,嫁接到爽健畅达的白话语言中,把宏伟的构图与细腻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平白真率浓重热烈的笔调与欧式的诗化文句取得和谐一致,调整安排中国传统的短句式和西方文学惯用的长句式搭配使用,互衬互补,让语言音节的长与短,声调的抑与扬,句式的散与整,词语的重叠复沓,修饰的多层次多色彩,随着激情抒

发的起伏跌宕,自然形成流畅激扬明快错落的节奏,使你如听钢琴演奏的青春奏鸣曲,音调高昂,旋律热烈奔放。

我们无意比较这两位作家语言的音乐美之高下,因为情感的性质和色彩最为繁复,它的艺术表现方式也决不该只是一种定格。不必强求“美在咸酸之外”,表现只许“精

约”。同样,语言的音乐美也应该是品类多样,或洋溢着阴柔之美,或散发着阳刚之气。关键在于,语言的节奏和旋律须与所抒发的感情内容和谐一致,生动贴切地传达出作品中人物情绪的延伸消长,以不可抗拒的魅力迅速抓住欣赏者,使其接受它独特的审美感染。正如亚里斯多德所说:“语言表现了情绪和性格而又切题,那么它才是妥贴恰当的”。

巴金注重追求情感抒发的琳漓酣畅和亲切自然。他小说语言的音乐美魅力,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场合下表现的最突出。一种是当他控诉鞭挞专制社会的黑暗统治之时,行文落笔燃烧着炽烈的愤火,语调是激狂的;一种是当他细致入微地对所喜爱的人物和自然景色进行描写刻画时,从其善良的心灵涌流出的爱的温暖和深挚的同情,在字里行间溢出,语调是委婉的。

短篇《狮子》是怎样一首震颤灵魂的歌呀!那个被学生称做“狮子”的穷学监,激愤地诉说着自己一家的不幸遭遇,发泄着胸中复仇的渴望:“我知道公道是不存在的。……在这样的环境里,我能够做什么呢?我知道你们叫我做`狮子’。狮子饿了的时候,便会怒吼起来。我现在饿了,我的心饿得战抖了,我的口渴得冒火了。我不能再忍下去。我希望我能够

抖动我的鬃毛,我希望张开我的大口怒吼。我希望我能够抓住我的仇人撕出他的心来吃!”一连串的排比语句,满孕着孤注一掷灼灼逼人的气势。骤急的节奏,如狂暴的腿风和奔泻的激流,挟带着“狮子”胸中超出常态而又难以遏制的憎恨之情,从读者心灵上呼啸而过,掀动起强烈的愤怒和深重的悲沧。同时让我们从语言的气势节奏与语言所表达的感情内容的契合一致中,随着激情的滔滔倾泻,领略到了语言内

在旋律的跌宕顿挫,从而获得了乐感享受。

这种鸣动着炽烈的激情节奏的文句,在巴金的作品尤其是早期小说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作者对不公平社会的痛恨,对受侮辱受损害者的同情,以及对反抗斗争的鼓动呐喊,都通过这种悲愤激越的调子,沉重地唱入读者的心底。让我们从其骤急狂暴的节奏旋律中,具体感受着激情压在心灵上的分量。而当巴金把文笔转向对受侮辱的女性形象和自然景物的描写时,文情语气读来却是别一种韵味。《家》中对鸣凤投湖前的一大段描写,凄婉动人。语言的内在节奏沉痛而舒缓,鸣凤悲伤愤怒的感情在节奏旋律中呈一波三折状,行文的内在韵美是委婉和谐的。至于景物描写的文字可以《春》中的一段为例:

“没有灯光,但是夜晚相当亮。月光在栏杆外假山上面涂抹了几处。天井里种了一片杜鹃花,跟着一阵微风在阴暗中摇动。四周静得连草动的声音也仿佛听得见。一切景物都默默地躺在半明半暗里,半清晰,半模糊,不象在白昼里那般地具体了。空气里充

满了一种细微的但又是醉人的夜的芳香。春夜是柔和的。”从长短相间的句式和辞语的排比、对偶的交互运用中,荡漾出优美而舒放的旋律,呼应着春夜醉人的恬静,给人以心舒泰的美的享受。使人“仿佛听到音乐的谐声,并且会用眼睛去寻索那以不见的手把它弹奏出来的颤动的琴弦。”④

激狂的调式和委婉的调式在小说作品中交递运用,增强了语言内在节奏旋律的流动变化和跌宕回环,贴切而准确地传达出作者情感的起伏颤动,延伸发展。

语言的音乐美是一种流动美,一切凝固俗滥的套语和单调呆板的词句,都会导致美感的丧失。它要求文笔轻松流畅,生动活泼、似风云舒卷,如流水涌伏,扫绝凝滞枯涩之气。巴金创作小说,点笔运法热烈明快,行文富于流动变幻,字里行间流溢着声色情味。出现在他笔下的南国春色是这样的美:“荔枝花开了,蜜蜂围着树梢歌唱。给阳光镀了金的马路上,摇动着翠绿树叶的影子。走过花园,茉莉花香洗着我们的脸。马来人在唱他的故乡的情歌……”清新秀朗的文字,欢悦流畅的语势,顿挫有致的句调,明快错落的节奏,真正可说是读之有诗韵,听之有歌音。

这种流动着音乐旋律的语言,在《憩园》和《寒夜》中的运用,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憩园》的语言明快畅达,句式灵活多变,内在的节奏旋律时而骤急,时而舒缓,变化多端。《寒夜》则象沉

郁低抢的慢板抒情,文笔在汪文宣痛苦凄惶的感情流动中开阔伸延,跌宕成一种回肠荡气的音乐旋律,令人一唱三叹,掩

卷后耳边仿佛还萦绕着悲枪的余音。

有时,巴金在行文中有意设置重叠,让一些句子或段落反复出现。这种重叠复沓的语言,不但有利于感情的强化和深化,而且也增加了语言旋律回环复沓的音乐美感。如《电椅》中,“这个人间真是没有正义”等句子在文中的反复出现,《春天里的秋天》对于“爱情是美丽的,感情是永恒的”的复沓吟咏,《寒夜》中对于“夜的寒冷”和“到处都是阴影”的重叠叙写等等。

巴金具有这样的本领,把极平常的文字点化得富有生机,用于叙事绘景状物写人,既有浓郁的情韵,又逼真而传神,以清新秀朗生动活泼显示着形象美的魅力,这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第二个表现特征。

在小说创作中,巴金往往几笔便勾勒出一副令人神往的环境,让你从中获得丰富的感性和繁复的形象。而且这感性和形象是那样的情韵丰盈,神气活现,使你仿佛置身于其中,甚至嗅得到生活的鲜气和香气:“圆圆的太阳挂在那边山顶上,正渐渐地往下面落。山吞食了太阳,却吐出来灿烂的红光。天空里才好看呢!几片粉红的云彩抹在浅蓝的画布上,颜色明媚可爱。山后面吐出的红光把天的一角照亮了。树梢沐浴在光辉里。淡白色的弯弯月挂在天边,两三颗星子在它身边霎眼”⑤短短的百余字,作者的笔从天空写到大地,又从大地绘回天空, 世界中,让你深切感受着由亲切和信赖而产生的身心愉悦。这种从单纯明净亲切自然中生发出的朴素美,正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第三个表现特征。

高尔基在谈到文学创作语言特点时曾反复强调,要注意朴素的美。“应该写得朴素,于是美和说服力就会自己来到。一切美的东西都是十分朴素的,因为朴素就是美。”⑦巴金小说的语言,应该说基本体现了这个特点。他的文风是朴实的,无论状物绘景写人抒情,都不用华美的藻饰。只要一读《家》中觉新与梅在商场相遇的叙述,便可以具体感受到这种朴素自然带来的艺术魅力。“·,·…我一眼就看到了她,我几乎要叫出声来。她抬起头来也看见了我。她似招呼非招呼地点了点头,又把脸向里头看,我跟着她的脸看去,才看见大姨妈在里头。我不敢走近她的身边,只好远远地站着看她。她那双水汪汪的眼睛把我看了好一会儿。戎看见她的嘴唇微微在动,我想她也许要说什么话,谁知道她把头一掉,一句话也不说就走进去了,也不再回头看我一眼。”两个铭心相爱却被生生拆散的情人,几年后相遇,咫尺之隔不敢交谈的情景,叙说得如此素淡,没有夸张渲染,却把觉新和梅心中积慷日久千言万语无从说也不能说的恋怨交织之情,表达得深切动人,当得起“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⑧朴素自然决不等同于粗糙简陋。拖沓散乱、淡而无味的语言只能使人厌倦。

巴金的语言具有朴素美,是一种将日常语言说得生动新鲜,“成如容易却艰辛”的文字功夫。前面举到的数例,无论是对南国春色的刻画,还是对日出景象的描绘,文辞并不华美,都是我们日常普通的用语,却是声色情味俱佳,写活了自然景色的丽质。如果离开了朴素自然,语言的热烈明快、清

新秀朗、生动形象统统只不过是不附体的彩衣,繁美浮华给人以卖弄之感。巴金的高明之处在于:文字朴素平常而笔意跌宕多姿,清新生动皆以自然出之,在不修饰中见出功力,质朴自然又切当情理。

《家》中写梅与瑞压交谈的那段文字,本色自然而又凄婉动人,与人物多愁善感的性格很相称。《寒夜》中汪文宣在听到抗战胜利消息时,想哭又想笑,一个念头闪过脑际“他完了,我也完了”。短短一句,非常准确地扣住了人物此时此刻感情的脉搏,无限凄凉酸楚愤慈的气氛凝聚在这七个字中,带给我们沉痛而悲愤的情绪感染。热情坦率玉成了巴金诚恳亲切的语气口吻,他始终把自己放在和读者平等的地位上,把读者当作知心朋友,在精神上情感上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曾这样坦露过自己的创作秘诀:“把心交给读者”。⑨在创作中,他向读者奉献出一颗火热赤诚的心。情感的欢悦和悲愤,思想的矛盾和痛苦,一切他都乐于和盘托出,不矫饰不隐瞒。

因此,他的作品字里行间流溢着一片真情,成为沟通读者与作品,读者与作者的感情和心理的桥梁。不能设想,一部语气生硬给人以居高临下指导感的作品会使人们读得津津有味。巴金的作品之所以一经发表便风靡了一代青年,至今还具有摄人魂魄的艺术魅力,除其他原因外,其亲切平易的语气口吻,恐怕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因素。。巴金行文轻松迅疾,有着自然而然汪洋悠肆的气势,这是他的长处,不足却也表现在这里。他有时似乎缺乏一种意远文约含蓄蕴藉的笔致,

流畅奔放有余而精粹凝炼不足,不及鲁迅语言深峻简约而思致厚博,尤其是早期的某些作品,行文不够严谨,冗长松散的毛病表现较为明显。

读他的《新生》,完全可以把李冷六月十一日写于狱中的日记删掉几大段,而且可以把几个长段落锻造得简短精约一些。《死去的太阳》、《爱底缕,借助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活动,把嗅觉感受和触觉感受,视觉感受和触觉感受,听觉感受和视觉感受串连沟通起来的“情至之语”。⑥生动形象的语言,不能离开绘声绘色手法的修饰,只有声情并茂、色味俱佳的文字,才能获得较大的可感系数和较强的艺术魅力。关于绘声,巴金的特点在于:他常常采用寓声于景和寓情于声交融的手法,生动细致地刻画发声的景物形象,逼真地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并穿插表现人物对发声景物的主观感受,加上各种表示声音的名词、形容词和动词暗示启发,使音响的情状和人物情绪状态跃然纸上。《海的梦》中那段对大

海涛声由微音细响到宏音巨响过渡变化的描写,字面上并未直接出现拟声词,音响效果却十分明晰,使你如亲临其境,亲闻其声。与此同时,你还获得了对于人物情绪变化过

程的形象认识和把握。

巴金十分注意为语言着色。在他笔下涌现出的色彩词汇多得让人数不清。他巧妙地借助于种种表示色彩光线的词汇的调配组合,强化了景物描写的轮廓感和具体性,把人们可以意会心领而难以言状的视感经验用文字绘画再现出来。与其坦诚热烈的个性气质相关,巴金在调配使用富于色彩美感

的语言文字时,不同于沈从文、废名等人的好用淡笔,而喜欢浓重的色调,特别喜欢给人以热烈感的红色。表现各种不同红色的词汇,如粉红、杏红、金红、血红、紫红等大量出现在他的行文中,并常常在一段描写中互成映衬。请看《爱情三部曲·雾》中描绘日出的文字:

“天边渐渐地亮起来,好象谁在淡青色的天畔抹了一层粉红色,在粉红色下面隐藏着无数道金光。忽然间仿佛起了一阵响声似的,粉红色的云片被冲开了,天空顿时开展起来。一轮朱红色的太阳接着从天际慢慢地爬上来,它一摇动,就好象发出了大的响声。它终于爬出了水面,在它的下面有一片红光承着它。它升高,红光也跟着伸长,它愈往上升,它的光芒也愈大。在短时间以后太阳已经离开了水面,而渐渐变小了。同时它的身体也渐渐由朱红色变为金红色。霎时间霞光布满了半个天,维护着这一轮金光灿烂的朝日;水面上也荡漾着无数道金光。天空中好象奏着一曲交响乐,一片响亮的曲调送进人们的耳里。”红日东升之际光彩变幻的各种色相,十分逼真地跃然纸上。使画面获得空间感、层次感和动感的正是各种色彩,尤其是红色的过渡、变幻。在画面的前景,海水承接着朝日的抚照,湛蓝的海面荡漾起金光。不断向上升移的太阳,位于画面中景,渐渐由朱红变为金红。作为远景的东方天际,则由淡青转为粉红。活活是印象派画家莫奈对着自然光的瞬间变幻,连续制作出的风景组画的文字再现。而且巴金凭心境凭情绪注音入画,调遣着读者的视觉向听觉转移,强化了画面可视可听的立体感受。

总的说来,在巴金这里,色彩词汇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美。但巴金有时过多地连用表现各种色彩尤其是红色的词汇,难免令人感到杂乱。讲求语言的热烈明快、生动形象,朴素单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语言的枝蔓过多,势必阻断节奏旋律的进行,而修辞太甚,则难免雕章琢句之嫌。外表的华美窒抑着内里的生机活气,生动形象就无从谈起。巴金注重文情语势的舒放畅达,极少生造僻词,也不以俗语方言作为创造气氛和描写人物场景的主要手段。所选所用皆平淡无奇的日常词语,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热烈明快,生动形象皆在朴素单纯中得到体现。他讲求语气口吻的亲切自然,每每象一位熟悉亲密的朋友,牵引着你走进他的艺术十字架》等作品中,不少文句前后反复使用,令人感到重复和罗嗦。

语言的明快爽健本是优点,但切忌说得太白,流于浅露。在早期的小说中,巴金有时唯恐说得不详尽不清楚,每每一泻无余,结果室息了读者的想象力,使人觉得欠回味。

巴金创作初期引进欧化句法,有的并不成功。如“她底少女底美丽的脸在月光里伴随着那坚定而凄哀的表情显得更是圣洁了。”(《爱的十字架》)句子冗长,定语状语混杂不清地堆砌在一起,令人有叠床架屋之感。又如“把我底血泪渗在钢铁里面制成一辆辆汽车来给那般有钱的男女们坐乘”(《房东太太》)之类的语句,其遣词构句的方式使人感到别扭费解。有的倒装句疙里疙瘩,’十分生硬。值得庆幸的是,巴金很快就纠正了这种偏差。

作为思想外衣的语言,归根到底并非纯技巧的东西,它不可能摆脱表现对象的制约和规范。作品题材内容的情感倾向,是语言风格最基本的规定性。抒情内容或忧郁或欢乐或激扬或沉郁,总会有与此相应的语言。如果我们综合探讨一下巴金语言的节奏旋律感和色彩性在前后期的变化发展,更能有力地说明这个问题。前期的巴金以愤怒的控诉和热情的呐喊为自己作品的抒情基调,激情如决堤的江水洋溢于字里行间,语言的节奏奔放明快,音调响亮;而后期悲愤的控诉中积淀着深沉的思索,语言的抒情旋律较为迟缓,音调凝重低沉,悲剧气氛更浓郁。他的《寒夜》,语言沉郁冷隽,较之《灭亡》区别实在明显。语言节奏旋律的这种变化,基本上呈现着一个由明快到沉重的发展过程,与音乐调式按降调音阶排列的顺序相类似。

从语言的色彩来看,巴金后期很少使用前期小说经常用到的有亮度的色彩词汇,语言色调的变化程序是由明朗转向晦暗,光谱由暖色调移向冷色调。仍旧以他的《寒夜》为例,整部小说所用的色彩词汇除了灰黑,就是昏黄、惨白,从心理上给我们以沉重的压抑感,加重了对作品的悲剧感受。而且,语言色调由明朗到晦暗的过渡发展,与语言的音乐调式从明快转向沉缓的变化顺序是一种同步联系。前期作品语言的节奏明快激越,音调响亮,作者所选用的色彩词汇色调是鲜亮的;而后期作品语言的旋律迟缓,音调低沉,则使用了晦暗的语言色调。语言的这种发展变化以及它们这种互为牵制的组合方式,说到底都是题材的抒情内容对文体的规定制约。所

以说,巴金语言独特的抒情气质—语势的热烈酣畅,文字的生动自然,口气的诚恳亲切,都是对悲愤的格调、流贯的激情的一种有机契合,集中显示着热烈、明快,朴素的风格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作品的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 (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 (4)心理描写。 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 艺术上的特色。 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 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

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

巴金创作风格

从《激流三部曲》中看巴金的创作风格 巴金创作的小说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 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 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 语言的个性特征。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 《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第一部《家》。。。 第二部。。。第三部。。。其中,第一部《家》不仅是巴金文学道路上 树起的第一块丰碑,也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之 一。作者以自己生活过十九年的封建大家庭为素材,写了一部控诉旧 家庭的罪恶,展现自己的社会理想的系列小说。以下是我对于《激流 三部曲》的一些分析: 一、充分地揭露了封建制度的弊害 在现代文学史上,对于揭露封建制度的弊端,是许多作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是,象巴金这样旷日持久地坚持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家并不多,象《激流三部曲》这样从内部对封建家庭作集中而又深刻的成功描写的大型作品,更是罕见。撕开封建家族制度虚伪的面纱,显露它吃人的本质,并明确揭示它“木叶黄落”的穷途末路,是巴金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特出贡献,也是《激流三部曲》最杰出的思想意义所在。 《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配、倾轧和迫害,还着力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激流三部曲》是本世纪二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变动的一份珍贵的艺术记录。作为向封建势力讨还血债的檄文和鼓舞青年掌握自己命运的号角,它对于三、四十年代许多知识青年冲出旧家庭的藩篱,走向革命,起到启蒙的作用。直到今天,它仍激动着许多中国的和外国的青年的心。 二、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 巴金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浅谈巴金《随想录》的特点 摘要:新时期,巴金有三个字非常闪光——“说真话”,《随想录》是巴金新时期的代表作,堪称是一部讲真话的大书,被誉为“五四以来,继鲁迅的杂文之后,我国最伟大的现代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出现的第二高峰”,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成就。《随想录》作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散文珍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 关键字:随想录;巴金;特点;散文 巴金的《随想录》是在用真实的话语来表达燃烧在他心灵的深情,“真”“情”“美”就是这部著作的特点。 一、真实自然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这是人尽皆知的,巴金的《随想录》自然也不例外。读过《随想录》就会明显感受到“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真知灼见”乃此巨著的生命之所在。《随想录》正是巴金用全部的,真实的,坎坷的人生境遇来倾吐的作品。坚持用真实现身说法,充满真情的流露,奉行着我所谓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巴金的《随想录》之所以被推崇为“当代散文的巅峰”,就是因为他的每篇散文里,句句都是情感真挚的真心话。 《随想录》中提到的都是真人真事。巴金是从十年浩劫这场噩梦的折磨后重新站起来的老者,噩梦中充斥着谎话、空话、浮夸,没有个人真正的思想,也不许有个人真正的思想。所以从恶梦中惊醒后,这位老者认为自己应该义无反顾地“讲真话”。他在《随想录》中说,他在十年浩劫中承认过“_”的权威,低头屈膝,甘心任他们宰割,甚

至在批斗会中也说过“打倒巴金”的话,也说过一些无辜者的坏话,因此他时常提到“欠债”“还债”等诸如此类的话,如今他要掏出自己燃烧的心,要讲心里的话,正是这位老者的心声。老舍的惨死,妻子的含冤离世;为保全自己把小狗包弟送上解剖桌等等事件的陈述是老人在无力地呐喊——““”博物馆是用多少受难者的血与泪建起来的”。[1]在《文学的作用》中,巴金说:“文学有宣传的作用,但宣传不能代替文学;文学有教育的作用,但教育不能代替文学……”这就提示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学的作用——塑造灵魂,塑造的过程要讲究方法。一句“创作要上去,作家要下去”就指出了创作需要深入生活寻求发现创作题材,这是一个合格作家创作优秀作品的前提。 《随想录》中有很醒目的三篇随想《小端端》《再说端端》《三说端端》。端端是巴金老人的外孙女,三篇文章从上小学的端端谈到上中学的端端,可见巴老对外孙女是多么疼爱。这三篇谈了一个核心的问题——教育。巴金认为外孙女学业负担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不可取,家长的启发辅导对孩子非常重要,而不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好时光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多玩玩,张扬个性,而不是一味地死读书。这种教育理念到今天也是很先进的。 二、以情感人 以情感人是巴金《随想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对故友或亲人的怀念是《随想录》的一个重要主题,早已过古稀之年的巴金就自己的记忆所及,对师长、朋友和亲人进行追述或怀念,朴素平淡的字里行间流动的是真挚的感情,散文《怀念萧珊》当属最佳之作。刘锡庆曾经评论:“巴金的‘怀人’楚楚动人,特别是《怀念萧珊》,正气磅礴,情如泉涌,全然是用血和泪流成的‘圣文’。不仅祭奠了亡妻,同时也祭奠了所有在浩劫中殇逝的英魂。”巴金用渗着血和泪的文字深情哀悼含恨死去的妻子。萧珊的善良美丽和她在“”中遭受到的非人折磨,留给人们深长的思考。在《怀念老舍同志》《怀念鲁迅先生》等怀念性散文中,在《把心交给读者》《说真话》《愿化泥土》等议

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辜也平

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辜也平 在半个多世纪的文学生涯中,巴金的创作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艺术世界,作者的文艺思想、心理个性、以及文学素养决定了其创作在总体上表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热诚的感情色彩、悲郁的艺术氛围以及平易畅达的文学语言的个性特征。然而任何作家的创作风格都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伴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文学风尚的更替,以及作家本人生活、思想历程的变化,巴金的创作风格在主导特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某些风格因素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里仅从文学时尚与作家心境双重影响的角度,分阶段对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作一宏观的论述。 一、直面惨淡人生的文学尝试 五四时期,巴金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鼓吹新文学的刊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新的文学风尚也影响、熏陶着他。稍后,在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流派中,巴金更倾向于接受文学研究会。 他曾是《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的热心读者。在一九二二年九月致《文学旬刊》编者的信中,他不仅对《礼拜六》、《半月》、《快活林》等刊物所表现的庸俗、消遣倾向表示不满,还表达了对《小说月报》所刊“新小说” 的由衷赞赏。而当后来谈到对他产生影响的同时代作家时,巴金所列举的也大多为文学研究会作家。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与创作实践,对巴金文学观念的形成和创作基调的确立有着较大的影响。 文学研究会作家大多主张“为人生而艺术”。他们认为 “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是真文学”,“在被压迫的国里”,作家更应该注意观察和反映“人人感着生活不安的痛 苦”,表现“顽固守旧的老人和向新进取的青年”思想上的冲突①。他们还认为,“文学是人类感情之倾泄于文学上的。他是人生的反映,是自然而发生的。他的使命,他

巴金作品写作风格分析

巴金作品特点分析 1、巴金小说创作风格始终处在缓慢的演变和发展之中,以《灭亡》和《寒夜》作为两极标志,巴金的小说创作可分为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 2、早期是1929年《灭亡》发表至1941年《还魂草》发表之前,是其创作的情感爆发期,此期创作,数量众多,内容庞杂,风格多变,主观色彩浓厚,作品以激情渲泄为主要特色,人物多为理想化和类型化的“英雄”。 3、后期是1942年年初(发表《还魂草》为标志)至1949年,是其风格稳定期,此期之创作,数量减少,热情有所收剑,创作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创作激情由浮躁转向沉静,在客观写实中寄托人生理想,在表现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中追求至善至美。 4、巴金创作风格的演变有三个标志:一是家庭概念的涵义的改变(早期是黑暗和专制的象征物,后期则是强权的对立物);二是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由早期的英雄形象转向后期的凡人琐事;三是作家创作情绪的变化,由早期的博爱思想到向后期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的转化。 巴金的作品富于虚无主义色彩。虚无主义,也可以说成是安那其主义。“巴金”这个笔名就是采用安那其主义者巴枯宁(Bakunin)的首音和克鲁鲍金(Kropokin)尾音合成的。 虚无主义否认一切原理原则,否认一切政治权威,将大众置于完全平等的地位上,倾向思想和言论甚至行为绝对自由。巴金的处女作《灭亡》,虚无主义色彩表现得最为浓厚:文中主人公为了爱怜人类转而憎恨人类,为了憎恨人类以至于采取了对大众复仇的举动。 许多批评家都指出巴金笔下的革命家带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和罗曼蒂克情调,即指此而言。而巴金竟以“憎”代替“爱”,宣传“憎的哲学”。 这种思想在《灭亡》中表现得最为清楚,李冷和其妹原是“爱的哲学”的信徒,但杜大心则加以强烈反对:“你们这班诗人天天专门讲什么爱呀、和平呀、自然美丽呀,天天歌颂造物者的功德呀,其实这种所谓爱、所谓和平、所谓自然美丽,都被你们几个占据了去,至少在我、在那些被汽车碾死的人、在那无数冻死饿死的人,这些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所以我要诅咒人生……而你们呢,却拿温柔的话来欺骗人,麻醉人。……我已经叩遍了人生的一扇扇门,但每一扇门都涂满了无辜者的鲜血。在这些血迹被洗去之前,谁也不配来赞美人生……” 在《爱与恨》一章里,这种思想发挥得更是痛快淋漓:“至少在这人掠人、人压迫人、人吃人、人骑人、人打人、人杀人的时候,我是不能爱谁的,我也不能叫人们彼此相爱的……凡是曾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别人痛苦上面的人都应该灭亡的……我发誓,我拿整个心灵来发誓,那班人是应该灭亡的,至少应该在他们灭亡之后,人才能相爱,才配谈起爱来,在现在是不能够的。” 我们可以看出,巴金的憎恨是由爱怜发出来的。他坦言:“无疑地在我底诅咒中同时也闪耀着爱的火花,这爱与憎的矛盾,将永远是我的矛盾罢。”难怪有人说巴金反对托尔斯泰的人道主义,其实是在热烈地唱着人道主义。或者该将他的“憎恨哲学”称为“哀怜哲学”会更贴切。 巴金在当代作家中是较富于情感的一个。情感之热烈,至于使他燃烧,使他疯狂。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好像觉得他两眼辛酸泪在迸流,把着笔的手腕在颤抖。英国喀来尔(Carlyle)曾嘲笑拜伦一派诗人为“痉挛派”(Spasmodic),后来这名词便成了对一般神经敏感兴奋过度的诗人的讽刺。我以为中国近代惟有巴金足以当此名称而无愧。你看他如何自述写作时的状况:“我太热情了……我不能够把小说当作一件艺术品来制作。我在写文章时是忘掉了自己,我简直变成一个工具了,我自己差不多是没有选择题材和形式的余裕和余地。正如我在《光明》自序里所说:‘这时候我自己是不复存在了。我眼前现了黑影,这黑影逐渐扩大,终于变成了许多悲惨的图画。我的心好像受了鞭打,很厉害地跳动起来;

巴金作品特点

一、创作题材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在巴金的作品中,家即社会,家庭是构成社会机体的细胞,家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巴金的创作实践表明,他最喜欢通过描写家庭生活情景来反映社会生活的状况及其发展变化。其中尤以他的《激流三部曲》和《寒夜》为著。《激流》通过描写高公馆的由盛转衰及其分崩离析,反映了封建大家庭逐渐没落的过程,表现了封建专制制度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讴歌了青年们的觉醒和反抗。同时高公馆的生活也是以作者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为原型而书写,带有强烈的自传性质。《寒夜》通过描写汪家的解体过程揭露了当时大后方社会的黑暗。作者着重表现的是小家庭内部的矛盾冲突,比如婆媳争吵,夫妻失和等,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真实、细致的描绘表明,汪家悲剧的根源在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腐败。这部作品又一次体现了巴金创作的特色,把家庭当作社会的缩影来描写以家庭生活画面来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丰富多样,但总体也可归结为六类,其一,书写外国人生活的作品,这类作品集中在《复仇集》、《电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这类作品描写了许多外国人的故事,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外国人形象。其二,反映农民工人知识分子

小公务员革命者等各阶层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反抗斗争。其三,是收在《长生塔》中的四篇童话,即《长生塔》、《塔的秘密》、《隐身珠》、《能言树》作者借助童话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中的三篇历史题材的小说,即《马拉的死》、《丹东的悲哀》、《罗伯斯底尔的秘密》。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生活,总结了那段历史的教训。其五,描写 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现了他们的不幸遭遇,收在《发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体现了巴金创作风格的转变。其六,反映志愿军生活,即表现战争题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说集中。这些作品是巴金小说创作的最后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对新中国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 另外,巴金的中长篇小说的题材也具有多样性,《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海的梦》等作品是反映青年革命者生活的,《激流》三部曲、《憩园》等则是表现封建大家庭生活的作品。《砂丁》、《萌芽》是反映矿工生活和斗争的中篇小说,《第四病室》、《寒夜》反映了国统区小市民、小公务员的悲惨生活,《火三部曲》是描写各阶层人民抗日活动的长篇小说。总之,巴金小说的题材是具有多样性的,是丰富多彩的,他的小说反映了中国现代杜会各个阶层的生活状况,表现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二、语言风格

巴金先生的作品特点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艺术特色:(1)典型化的方法。(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他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首先,是故事梗概与创作目的。成都高公馆,一个有五房儿孙的大家族。高老太爷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五房中的长房有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他们的继母及继母的女儿淑华,因为父母早亡,现在是大哥觉新当家。觉新是长子长孙,早熟而性格软弱,受过新思想的熏陶却不敢顶撞长辈,他年轻时与梅表妹相爱,但却接受了父母的安排另娶了珏。婚后他过得很幸福,有了孩子,也爱自己美丽的妻子,但又忘不了梅,特别是出嫁不久后梅就成了寡妇,回到成都,两人的见面带给他无穷的痛苦。不久,梅在忧郁中病逝。觉民与觉慧在外参加新文化运动和学生运动,遭到爷爷的训斥,并被软禁家中。觉民与表妹琴相爱,但爷爷却为他定下亲事,觉民为此离家躲避,觉新夹在弟弟与爷爷中间受气。觉慧是三兄弟中最叛逆的一个,他对家中的丫头鸣凤有朦胧的好感。高老太爷要将鸣凤嫁给自己的朋友孔教会会长冯乐山做妾,鸣凤在绝望中投湖自尽,觉慧决心脱离家庭。高老太爷发现最疼爱的儿子克定骗妻子的钱去组织小公馆,并在外欠下大笔债务,老四克安也大嫖戏子,在此打击下一病身亡。家中大办丧事,将要生产的珏被高老太爷的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赶到郊外生产,觉新不敢反对,因照顾不周,珏难产而死。觉新在痛悔的心情中承认这个家庭应该出个叛徒,他支持觉慧离家去上海。《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的家族),用他的视角对全书中的人物进行描述和品评,借他的思想独白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见解,因而,这个人物成为全书中著墨最多的人物,俨然是小说的中心。作者希望通过觉慧的思考给读者指出一条新生活的道路,但由于作者自己在创作当时也处在人生的迷茫之中,因而作品中的觉慧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和矛盾的创作特色的比较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谈到《家》的创作时曾经说过,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的是“我控诉”。作品通过一系列美好生命的毁灭,控诉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和腐朽,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描写了青年一代的觉醒和反抗。 艺术特色: (1)典型化的方法。 (2)写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层次性。高觉新的复杂的性格。(3)浓郁的抒情色彩。平易、平白的文字,洋溢着浓郁的情感。(4)心理描写。例如作品对于鸣凤初恋心态的描写就很好地呈现了这个初恋的女孩子对于异性之爱的既惊又喜,以及青春期的萌动和羞涩。作品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在作品中,作者无论是写人,或是叙事,甚至剖析人物心理,都是带着浓郁的感情色彩,这就使读者在领略人物命运时,一同体味到了作者的喜怒哀乐,使作品具有了格外感人的情感力量。艺术上的特色。 巴金的代表作《家》从1931年开始发表(一九三一年在《时报》连载发表,一九三三年初版),是现代文学中旧家庭题材小说的先驱。

作者在作品中设置的三个主要人物与《家》中的高老太爷、觉新、觉慧 《家》是巴金最喜爱的作品。最初,小说在《时报》上连载,每天一千字左右,后来因为战争中断过一段时间,《时报》又换了编辑。巴金突然接到一封信抱怨小说太长,报社不想继续登下去。收到信后巴金将剩下的稿子全寄了过去,并声明如果报纸愿意登完,他可以不要稿费。用他的话说,“为读者写作”的他“总算尽了作家的责任”。这样,《家》才得以完整面世。 巴金创作《家》有明确的社会功利目的,即抨击中国社会中强大的封建宗法专制制度,并力图为青年们指出一条生存的道路。小说中所表现的是他以及他的亲友们的痛苦与呼号──事实上,小说正是写给以他的大哥为代表的身受封建专制之害的青年们的,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文以载道”传统的另一表现。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们说,《家》是一部带有强烈抒情性的“政治批判”小说。 巴金在青年时代是一个狂热的无政府主义者,对政治抱有强烈的参与意识,他的小说创作与其说是文学活动不如说是社会活动或政治活动。 其次,是对小说中人物处理。 《家》是巴金用来批判封建宗法专制制度的一件利器,于是他选取了作品中最富朝气的觉慧作为执行批判的代理人,(偶尔叙述主体有所变换,但大多数时候都是用“第三代”的目光来审视这个即将崩溃

巴金先生作品特点

巴金先生作品特点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对题材的熟悉的作者感受的深切,使这部作品获得强烈的感染力量。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激流三部曲》,尤其是其中的《家》,曾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巴金的写作风格文字简约生动,流畅,具有浓烈的感情,饱含丰富的人文主义色彩,从中可以清晰地体察出屠格涅夫、托尔斯泰、赫尔岑的影响,这与巴金当年从翻译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开始走上文学之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巴金《家》的写作特色: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1000字 巴金《随想录》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巴金五四运 动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本文从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等 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意义。 其一,语言艺术。在语言艺术上,《随想录》以简洁明快、朴实自 然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他的语言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在另一方面,他采 用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从容的叙述技巧和情感的转化来推动文章 的情节,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因此,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 要艺术手段之一,成为了巴金文学传承的重要标志。 其二,思想内涵。巴金《随想录》是巴金体现哲学思辨的重要作品 之一,其中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他以非常平淡的语言 反映出一个理性派作家对人生的思考。他不断地探索人性、道德和 社会的问题,受到了思想家、文学家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他讲 述的这些随想,将读者引入了新的思维空间,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 出了新的思考角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其三,社会意义。《随想录》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它 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与生命状态,并为后来的文学题材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创作蓝本。他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宗旨,同时也传达了他个 人的思想和人生哲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 同呼吸的形象。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后,巴金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经验,反映着他对中国新的社会状况的思 考和对人生与历史的回顾。 综上所述,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鲜明的文 化特色的作品,通过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传递出一种人生哲学。因此,它在文学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习和借 鉴的重要资料。

论巴金创作的语言特征

论巴金创作的语言特征 李夜平 巴金是一位优秀的语言艺术大师。他的小说语言,作为其创作风格的一个基本方面,显示着独特的抒情气质。热烈、明快、流畅、秀朗,具有音乐美、形象美和朴素美的艺术魅力。 狄德罗曾经宣称:“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①巴金是以抒情作家著称于世的,他的抒情真挚强烈亲切。反映在文学语言的运用上,其独特之处在于:他不象鲁迅具有冷峻深邃的审美理智,善于把热烈真诚的感情炽火深藏在峭拔、洗炼而不乏幽默的笔锋之下,语言是含蓄遒劲的,包蕴着博大而厚富的思力和情力,紧紧地牵动着亿万正直善良人民的心魄。他也不象冰心,具有安雅娴静的气度,善于把一腔纯真的柔情揉进婉转细腻的笔触,语言清丽柔美,荡漾着无限温馨,诱使人们追随她重温甜蜜的爱的幻梦。巴金明明是在创作小说,却每每象一位热情的鼓动诗人,歌哭忘形,炽烈的情绪了无遮掩。无论是痛苦,是焦灼,是失望,是悲愤,是希冀,是期待,全都倾注在字里行间。 他的文笔是用心血和胆汁浸润过的,燃烧着激情的炽火,“一烧烧到白热度,便一毫不隐瞒,一毫不修饰。照那情感的原样子,迸裂到字句上”。②语言的气势和节奏激越奔肆,一泻千里,无法以迁回婉转、含蓄凝炼对其加以规范;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巴金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

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⑨这正是巴金小说语言的总体风格。 巴金绝非只知一味任情纵笔、狂放无羁以至流于粗糙简滥。在具体驾驭这种平白真率热烈酣畅的文字时,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和延伸发展来安排句法的构造、修辞 方式的搭配和音节的长短相间,让语言在热烈明快中自然跌宕成抑扬顿挫的节奏和旋律,产生一种流畅回环的音乐美感。“我抬起发热的脸,去看蔚蓝的天,去迎自由的风。我的眼里却装满一对大眼睛和两道长眉。那对大眼睛里充满着爱情,春天的爱情,南方的爱情。”(《春天里的秋天》)这里寻不见整齐的韵脚,也不讲究声调的平仄搭配,吟咏玩味间却给人一种抑扬有致,明快优美的音乐享受。这种富于音乐美的语言,是巴金语言抒情风格的第一个表现特征。 巴金语言的音乐美与孙犁语言的音乐美有所不同。孙犁在小说创作中,较多地借鉴了我国古典文学中韵文和诗赋“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的音调声韵,他遣词造 句,较为注重字音语调的谐和优美,行文落笔轻清从容,讲求铿锵悦耳、回环动听的音乐效果,语言清丽优雅。而巴金则大胆地将外语的某些语法结构和修辞方式,嫁接到爽健畅达的白话语言中,把宏伟的构图与细腻的描写结合起来,让平白真率浓重热烈的笔调与欧式的诗化文句取得和谐一致,调整安排中国传统的短句式和西方文学惯用的长句式搭配使用,互衬互补,让语言音节的长与短,声调的抑与扬,句式的散与整,词语的重叠复沓,修饰的多层次多色彩,随着激情抒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

巴金先生文学作品特点及《家》的浅析 从题材的选择和处理这个角度探讨巴金小说的创作个性,就会看到巴金小说题材的重要特点在于:以家庭生活题材为主,具有强烈的自传性和题材的多样性.这一特点体现了他的创作个性:偏爱并擅长表现家庭生活题材,缩影式地折射出时代的风貌.举报补充回答:巴金小说的抒情特色借助于他的语言。作为语言大师,他的语言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语言朴素、明朗、欧化,亲切自然,本色而热情。而悲剧性的故事通过作者巴金朴素、明朗、欧化的语言叙述出来,真挚强烈的感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巴金小说创作的独特的美学特征。巴金的代表作,在几代读者中最具影响的作品是《家》、《春》、《秋》(即〈激流三部曲〉)。这部蜚声海内外的长篇巨制,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描绘出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掀起的改变旧生活的伟大力量。作者对题材熟悉和感受的亲切,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震撼力。在动荡、巨变、大浪淘沙的年代里,《家》、《春》、《秋》奏起的时代进行曲,在对青年进行反封建的启蒙教育方面,曾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家》,起的作用更大。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年,反封建的任务异常艰巨。二百多年前,伟大的曹雪芹写了《红楼梦》,成为不朽的世界文学名著。巴金的《家、》《春》、《秋》是继《红楼梦》之后,描写封建旧家庭败落的最优秀的小说。 艺术上,这3部长篇也是巴金全部作品中成就最显著的作品。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同一类人物也有很细微差别。巴金不是凭客观冷静地描写取胜,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说,人物众多,头绪纷繁,却写得有条不紊,起伏有致。新时期写的《随想录》轰动文坛,活画出一位心地坦诚的作家的纯洁灵魂。《家》、《春》、《秋》和《寒夜》早已拍成电影,饮誉国内外.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有热情、有进步思想、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学巨匠之一。1928年,旅居法国的巴金在巴黎完成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此后,他陆续创作了一系列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卓越影响的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有些作品还表现了外国人民的生活。 抗战期间,巴金主要在后方从事文化界的抗日救亡工作。40年代,他的小说创作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创作的有重要影响的小说有“抗战三部曲”《火》及《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另外还有70多篇短篇小说。其中《寒夜》是巴金于40年代创作的最有成就的作品,它标志着作者写作技巧的进一步成熟。 《家》是巴金30年代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从1931年问世至今,一直以其特有的反封建的思想光辉和动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觉新是这部小说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由于他处在长房长孙的位置,因此,为维护这个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处”,他凡事都采取“不抵抗主义”。他与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恋情,但是在这个封建大家庭里,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们作主的。他的父亲为他做了亲,他没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亲为他安排的一切。虽然他的内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说一个“不”字。而后他与妻子瑞钰成了亲。祖父死后,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不许瑞钰在家生孩子,叫觉新送她到城外去。这事对觉新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他还是接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