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发展的主流----针灸气化反应研究及培元补亏针法

合集下载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方向——物理中药和中医脏针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方向——物理中药和中医脏针

针灸学现代化研究的新方向——物理中药和脏针针灸学是中国古代中医学者们自己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而且有着药物治疗不可替代的奇特疗效,加上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所以,比“辨证论治”理论更显宝贵,更为世界人民所惊叹。

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对针灸学的现代研究,基本上都是局限于“经络实质的探索或研究”、“穴位解剖或临床应用的研究”“针刺的作用或机制研究”、……等方面。

所以,其成果,并不是很丰硕,甚至影响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需要重新调整、确立针灸现代研究的新方向、新内容。

我们从针刺发生作用的机制、脏针、经穴之临床研究及理论研究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针灸发生治疗作用基本机理之现代化、中医化——多维调节我们知道人体各种代谢机能的调节只有三种,即:神经调节、细胞调节、体液(物质)调节。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任何药物的调节、治疗,其机理都离不开这三大途径,而药物的调节、治疗机理,关键是作为一种体液物质,通过参与对微观细胞功能代谢的调节、或细胞结构上的各种受体调节,而影响体液、神经、细胞三者的由物质到功能之整体变化,最终达到其治疗脏腑疾病的目的。

因此,不管是中药还是西药,其作用机理都是这样的。

但是,针灸的调节、治疗疾病的机理,通过近年来的大量研究表明,它与药物作用的机理或途径刚好相反,针灸关键是作为一种宏观物理刺激,通过直接激活神经传导、或激活细胞内外离子及酶的调节功能,而影响局部或其他脏器、神经、细胞、物质对微循环(血)或大循环(阳)、内分泌(阴)或外分泌(液)、细胞免疫(卫)或增殖代谢(气)等机体不同功能的调节,最终达到其对病变局部脏腑和细胞的功能调整、物质调节、结构修复,起到祛除六淫、平衡阴阳、调理气血之目的,并且形成了各个脏腑三个层面的神性、胞性、质性——卫气液血阴阳,构成“三维、六层模式”的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

可见,药物与针灸治疗疾病的途径各不相同,且正好相反,一个(药物)是从微观到宏观,一个却是从宏观再到微观;一个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性物质而调节机体功能治疗脏腑疾病,一个(针灸)却是通过调节气血阴阳性神经和细胞之功能而调节物质治疗疾病。

明代的针灸学流派研究

明代的针灸学流派研究

明代的针灸学流派研究中国针灸学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中医学科之一。

自古以来,针灸学就是中医学的核心部分,被视为重要的治疗方式。

明朝时期,针灸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多个流派,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对于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明朝时期,针灸学发展非常迅速。

在当时,分散的针灸知识被不断地整合和系统化。

因此,针灸学成为明朝时期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朝的针灸学流派主要有四个,即“泉派、祖师派、天师派、金陵派”。

泉派是明朝时期重要的一个针灸学派系之一,由清华泉传承。

清华泉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大师,他以“定灸”为主要特点,将针灸疗法与针灸理论高度融合,提出了“人器相应”和“气机灵敏”两个新概念,将针灸学向着理论化的方向推进;并且开创了针砭灸法,将针灸学应用于外科手术,取得了不少成就。

泉派主张针刺必须准确,注重经脉取穴,不轻视经脉所在的部位,尤其注重脏腑细节。

泉派的针砭手法与穴位和针刺的选择都非常讲究。

泉派的最大贡献是系统化的整合了当时松散的针灸学知识,深化了理论,促进了针灸学的发展。

另一个著名的针灸学流派是祖师派。

祖师派的核心思想是“气化神足以医,冷热之分不能必然。

”即采用灵活的方法进行针刺和治疗,而不是固定的治疗方案。

祖师派针刺手法独特,是一种针刀并用的刺灸技术,注重使用大针刺,善于运用经脉刺法、预防性针刺法、回春针刺法等多项技术。

祖师派认为针刺是直接刺激经络和气血,调节病情的方法,从而根除病因和病变,是一种高效的治疗手段。

天师派则主张注重经络学,将针刺和理论相结合,创立了一系列的针刺技法,号称“疗效排名第一”。

他们的理论强调,人体经络是闭合循环的,贯通头足,内外相应。

针刺可以直接刺激经络,改变气血状况,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为了方便诊治,天师派还创立了“推穴”、“推脉”等诊疗方法,提高了针刺和针灸治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金陵派是明代时期在南京发展起来的一派针灸学流派,取自当时南京的旧称。

金陵派的代表人物有杨士奇、朱日升等。

治元神针法

治元神针法

治元神针法再论中医的杀手锏--治元神针法作者:蒋维明中国针灸学理论和针法科研的重大突破摘要:中西医都面临危机。

西医投入越来越多,药物的毒副作用越来越大,价格越来越昂贵,对大部分普通疾病仍没有安全有效的治法,中医药治病疗效缓慢。

中医日亦西化,传染了西医恶习。

丧失了中医的特色。

中国针灸失去古代绝世针法的风采。

治病病种减少,疗效欠佳。

而作者发掘继承《黄帝内经》治元神针法却具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决生死,治百病"。

不用任何药物。

全靠发挥人的生命最伟大的自然疗能,元神和奇经八脉。

返朴归真,看来才是今后世界医学的最佳发展方向。

关键词:治元神、返朴归真,意念生物力。

一、中西医面临深刻危机《参考消息》1、曾发表德中药医学专家满淅博教授的文章,批评中西医部面临危机。

他说:"目前西医药开发费用越来越高,而副作用越来越大。

尽管医学(西医)在过去100年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至今仍有很大一部分普通的疾病,没有安全有效的治法。

对中医他认为。

中医大学的教学内容,西医比重太重:(实为西化)。

中医技术不高,传统中医缺乏传人,中医专业杂志的总体状况不佳。

外国人学习中医的需要仍很迫切。

但是找不到理想的学校和教师。

中医的科学核心和精髓处于被淹没的危险中。

西医治病的主要手段。

输血、注射。

中央电视台播放河南某些农村农民卖血大批感染艾滋病,而这些被感染的毒血,通过采血的血头,非法血站堂而皇之的进入正规医院,输入健康人的体中,传播死亡。

新中国几十年来有数百万聋哑儿童,绝大多数为注射青涟霉素针药所造成。

输血、注射造成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说明西医治法并不科学安全有效。

甚至给人类带来灾难、死亡。

现在电视,报刊媒体对中西医报导了许多不利的消息。

中央电视台播放医药代理人揭露药物高涨黑幕,是医师院方齐心协力吃回扣造成。

在拜金主义的驱使下,很多医生道德沦丧,开大处方、开大用药、开贵重药。

成为药厂推销员,小病说大病,无病说有病。

李永明:针灸为西方主流医学接受,需解决四方面的问题

李永明:针灸为西方主流医学接受,需解决四方面的问题

李永明:针灸为西方主流医学接受,需解决四方面的问题一是针刺疗效是否只是安慰效果;二是为什么针刺非穴位点同样可以产生疗效;三是针灸到底有哪些临床适应症;四是寻找代表个体差异及针刺敏感性的生物指标和临床意义。

对此针灸界需要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格的临床试验来回答,因为相关的假说一旦被科学数据所证实,就会被纳入现代针灸理论,用以指导临床实践,促进针灸的发展。

以下是4个亟待解决的课题:1.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中国“硬针灸”同西方“软针灸”治疗某些疾病临床疗效的区别。

如果试验证明,硬针灸(中国传统针灸:针较长粗,重视穴位和针感,患者不需入静)和软针灸(西方现流行的针法:针较短细,针管进针,重视无痛和取穴方便,患者入静)确有差异,很可能两种针法各有其最佳适应症,或产生安慰效果不同。

如结果相反,也会有临床意义。

此研究结果会有益于今后针灸临床“辨证选针法”,提高针灸的疗效。

2.“泛穴现象”(人体无处不是穴)的临床和实验证明。

此研究可以解释“非穴位”治疗效果的迷惑及西方大量临床试验的结果。

如此研究证明泛穴现象确实存在,其结果并不否定传统中医理论穴位的特异作用。

相反,能扩展中医“阿是穴”的概念和应用,同时凸显特异穴位的价值。

也可以解释一些西方针灸临床试验的结果和临床医生观察到的治疗现象。

这些研究还可以丰富现代针灸理论,使科学界、西医界及广大民众更加理解和接受针灸疗法。

3.“针灸愈合作用”的临床试验及机理研究。

当前常用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针灸治疗某种病症疗效”的方法在研究思路上存在严重缺陷,用此方法逐个证实针灸对不同病症的疗效是不现实且十分昂贵的,也不符合针灸的作用机理。

如能证明针灸的确能够加强人体的一些“愈合作用”,那么从理论上讲,通过人体愈合作用可以改善的病症都会得益于针灸治疗。

如“针灸愈合作用”得到科学研究证实,我们将不需要再进行无休止的“对症针灸临床试验”,在医学生理病理的原理上承认针灸的疗效,极大地扩展针灸的临床应用。

“针灸小百科”:探究中医针灸,让你了解身体的奥秘!

“针灸小百科”:探究中医针灸,让你了解身体的奥秘!

“针灸小百科”:探究中医针灸,让你了解身体的奥秘!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其理论体系扎根于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并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强,中医针灸的疗效和价值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与关注。

一、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作为中医针灸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在中医传统理论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该理论起源于中国古代观察自然界现象和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结与归纳,体现了古代医家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

阴阳五行理论强调了宇宙万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阴阳是对事物相对、对立、互补的两个方面的概括,阴阳之间相互转化、相互制约,形成了事物的动态平衡。

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属性和特征,在自然界和人体内部都有所体现。

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通过相生相克的作用,维持着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平衡稳定。

在针灸实践中,阴阳五行理论被运用于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环境因素等综合情况,进行针灸治疗的方案设计和调整。

针灸师根据患者的阴阳五行属性,选择合适的穴位和调配适当的针刺技法,以达到平衡阴阳、调和五行、促进气血运行的治疗效果。

二、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针灸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针灸治疗的基础之一。

它是通过对人体经络系统的研究和总结而形成的理论体系。

在经络学说中,人体的经络系统被认为是连接脏腑器官、调节气血运行、保持身体功能平衡的重要通道。

主要包括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两大部分。

其中,十二经络分为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经络学说强调了人体经络系统的整体性和联动性,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贯穿于全身各个部位,连接着脏腑组织和肌肉骨骼等结构。

针灸的世界世界的针灸

针灸的世界世界的针灸

龙源期刊网 针灸的世界世界的针灸作者:栾兆琳荆伟龙来源:《大众健康》2017年第09期你了解针灸吗?如果感冒了,你会选择不吃药先针灸吗?你是不是早已忽略了自家门口国际水准的针灸疗法?6月27日,中国中医界迎来了一件令人振奋的快事: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全文在线发表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刘保延和主任医师刘志顺牵头完成的《电针对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漏尿量疗效的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报告。

该文通过500余例随机临床试验研究证实了,电针腰骶部足太阳膀胱经的中髎穴和会阳穴,可以有效地控制女性压力性尿失禁。

把上面这段比较官方的信息换做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的中医针灸得到了国际医学界的认可。

要知道,《美国医学会杂志》是国际著名的四大顶级医学期刊,自创刊以來中国大陆学者参与发表的论著数量仅占发表总数的1.86%。

而且,此高端医学期刊对针灸一直持谨慎态度,曾经发表过几篇针灸临床研究论文,但是很可惜,都是“阴性”的,就是说基本都是否定针灸有效的或者直接认为其无效的。

这次不但全文发表,而且属“阳性”,同时还伴发了美国学者有关的评论文章。

这是截至目前,我国针灸学者发表的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章,标志着我国针灸临床研究质量和水平的国际认可度,成为中医针灸走向世界的又一里程碑。

什么叫压力性尿失禁?我们开玩笑时,有时候会说笑尿了。

其实,不只大笑,咳嗽、喷嚏或行走等各种程度腹压增加时,尿液不自主漏出,在医学上都称为压力性尿失禁。

产后女性及中老年女性由于盆底肌松弛,多有发生,程度不一。

患者担心尿裤子而不敢参加社交活动,所以尿失禁也被称为“社交癌”。

这篇学术论文的发表不仅为中医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很可能对压力性尿失禁治疗指南产生影响。

针灸作为中医“精华之精华”,2010年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如此博大精深的一门学问,治愈了多少人的病痛,走出国门几十载,为什么迟迟不能被国际社会所认可呢?作为针灸的发源地,中国如何在世界针灸的环境中起到一个主导的作用?我们老百姓,怎么用好世界级水平的针灸呢?我们采访了这项研究的主要牵头人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刘保延。

针灸为主治疗研究

针灸为主治疗研究

头皮针与脑功能

两千多年后西医对大脑的研究才发现,大脑皮 层不同功能,肯定脑的某个部位出现病损时, 在其对应的头皮进行刺激,效果良好。其区域 划分与中医经络穴位有了默契的对照,
头皮针针刺分区

国际标准 常用标准——焦氏 运动区:上中下三部分 言语区:一区二区三区 运用区:对侧精细动作 视区、平衡区、血管收缩区、舞蹈震颤区、 运感区
督脉病治疗

督脉主治重点以脑、脊髓病为主,包括小儿五 软、五硬等发育不良疾患;其它命门以下腧穴 治疗胃肠病为主;大椎以下的腧穴治疗心肺病 为主;哑门、风府二穴主治喉、舌部病;神庭 以下的腧穴主治头部病;龈交以下的腧穴主治 鼻部如口齿病,大椎穴因是阳经之会,所以阳 热极盛时应泻此穴,阳气虚陷时应补此穴;百 会、水沟二穴可以开窍醒脑,故在神志昏昏、 迷窍蒙心的疾病中,均可取用。

(一)背三针的辩证取穴


以临床伴见症状配穴:原则(脏腑辩证结合经 络解剖辩证) 透刺——足内翻(悬钟-阳陵泉),足下垂 (下巨虚-足三里),下肢无力、内旋(梁丘髀关),下肢外旋(血海-箕门) 上肢无力内旋(外关-曲池)肩关节内收(肩 髎-曲池)上肢(肩关节)后背(肩髃-曲池)
(二)背三针的辩证取穴
郭氏背三针及头皮针系列疗法 对运动障碍的影响研究
河南省中医院 毛开颜
经络系统生理与病理



黄帝内经——发现、总结 经络系统是内联脏腑,外络肢节,会于髓,入 属脑,布及全身的复合性网络系统。 何谓复合性网络系统,区别与血管、神经,第 三空间。分周围部分和中枢部分 周围部分是内属脏腑外络肢节布满全身的经脉 交会。 中枢部分是督脉和脑脉
头皮针训练法(一)

为什么要强调留针时间、带针训练和间隔醒针 呢?因为我们知道人的行为活动程序是由感受 器接受刺激 感觉神经 反射中枢 运 动中枢 效应器,而形成一个环路。任何一 个环节发生障碍,反射就会减弱、缺失或消失。 因此,通过头皮针的带针训练使接受信号到终 端执行的环节上,有了一个信号放大器,既能 将传入信号完整接受并有效分析,又能把神经 冲动正确发出,使各部位做出合理反映。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

中医针灸绝学“烧山火”“透天凉”的18种操作方法烧山火、透天凉作为针灸专业的针刺手法,充满了神秘莫测的气息,掌握热补凉泻手法往往成为高手的象征。

一、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概述1.烧山火烧山火手法属于常用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热补法的代表性手法。

最早在《素问·针解》篇中记载:“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

”在《灵枢·终始》篇中也记载:“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可见当时已有虚实补泻和针刺取热的概念。

其后,金代窦汉卿在《标幽赋》中有“推内进搓,随济左而补暖”的论述,成为后世热补手法的要点。

烧山火手法的名称最早见于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中:“考夫治病之法有八。

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

除寒之有准……皆细细搓之。

祛病准绳。

”明代杨继洲在《针灸大成·三衢杨氏补泻》中曰:“烧山火能除寒,三进一退热涌涌……凡用针之时,须捻运入五分之中,行九阳之数……渐渐运入一寸之内,三出三入,慢提紧按。

若觉针头沉紧,其针插之时,热气复生,冷气自除。

未效,依前法再施也。

”对烧山火手法的操作和主治范围作了较为细致的描述。

其后的历代医家虽根据各自的临床体会和经验手法各有侧重,但皆以《金针赋》、《针灸大成》中所载针刺手法为准绳。

当前,以国家规划教材为准的经典烧山火术式操作方法是将穴位的可刺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层(天、人、地三部),先浅后深,每层各做紧按慢提九数,然后退回至浅层,称为一度。

如此反复操作数度,再将针插至深层留针。

在操作过程中,可配合呼吸补泻中的补法,出针时按压针孔。

该术式操作手法主要是参考《金针赋》“烧山火”手法而定,但语言过于简练,对具体操作中的细节问题没有详细阐述,实际操作过程中仍使人存在诸多疑惑,所以深入研究“烧山火”手法的术式操作过程是必要的。

2.透天凉“透天凉”手法属于传统复式补泻手法之一,是凉泻法的代表性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发展的主流----针灸气化反应研究及培元补亏针法针灸气化反应的研究将是今后针灸发展的主流,在这个领域内首先能够针出气化反应者就已经是寥寥无几,或医者能够偶尔针出气化反应,却不知所以然,糊里糊涂不知道为什么会能够针出来;亦或者能够针出气化反应,但由于自身中医理论的匮乏和缺陷,所针出来的各种针灸气化反应不仅无法解释,且对患者疾病的改善毫无帮助,反而徒耗患者自身的元气,以至于患者精气大衰。

在针灸气化反应的领域内,真正能够精确掌控各种针灸气化反应者,实乃凤毛麟角少之又少。

笔者研究针灸气化反应近20年,对针灸过程中的各种气化反应了如指掌,通过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对针灸过程中的经络生命现象,完全能够运用中医理论来诠释。

针灸气化反应研究最困难之处,就是首先要能够针出气化反应,才能够不断的积累,继而进行总结提炼,而后转化成自身的经验,再与中医理论相融合,最终走出一条前人忽略或者没有走过的路。

没有十年如一日的气化反应累积,空谈研究针灸气化反应,无疑是痴人做梦。

在这个针灸气化研究的全新领域,笔者所研究的领域是没有任何可参照的新起点,可以这么说之前的各种从古至今的针灸书籍,从没有系统和完善总结出针灸过程中的气化反应,只有一些医者所针出的无法重复的零碎针感,以至于根本谈不上进行研究与普及了。

对于现今这个针灸高境界的新领域推广和普及,笔者是充满了信心与自信。

笔者也能够预见今后医者针灸水平高下评判立见,是否能够针出针灸气化反应和掌控针下气机,将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谓针灸气化反应,简而言之也就是在针灸调气过程中或起针过后,患者能深切感受到的气机在体内的各种变化,体内的各种气机变化其实也是代表着脏腑和经络功能在进行调整和平衡,良好的气化反应会使疾病得到减轻又疗效卓越,而不良的气化反应反而会使疾病不仅没有好转而且反而有加重之趋势。

体验培元补亏针法2009.4体验者:坚持胜利本人体质较差,对祖国医学十分喜爱。

在网上看到桂亮先生的整体系统针法,再加上在网上看到已有几位体验者的体验过程。

于是我决定亲自从北京不远千里去苏州感受一下培元补亏针法的效果。

13日下午,老师到宾馆,先问了我的身体状况并解答了一些疑问,又查看我的舌苔。

接着用针,穴位均在肘膝关节以下。

不多久肚子开始咕噜,肚脐周围及胃巴掌大面积有温热感。

随后热感渐渐增强,半小时后趋于温热与稳定。

两足感觉发冷。

晚上出去散步,感觉双手心发热。

14日,用针十几分钟后肚脐及胃部附近发热。

几分钟后,后腰和背也开始发热。

同时,手发凉,后期手渐升温恢复至常温。

晚上仍然手心发热。

15日,用针后当捻针时,后腰热感强烈,一片暖烘烘,并向上延伸至背。

双手也一直发热,出手汗。

脚还是冰凉。

16日,用针后,腹部,后腰热度没有昨天明显,老师说是进行温补调节。

后半时间,两脚底板有风吹感觉。

此过程持续有半小时。

17日,今天热感没有之前明显。

后半期两脚又有风吹感觉,也没有昨天时间长。

18日,今天腹部不热,后腰则里面热,两肾发涨。

后期又转到后腰外面热感明显,感受到命门处的一气流转体验。

19日,调整了穴位。

今天感觉主要是右手很酸涨。

后腰热感明显,右手酸涨从一开始持续到结束。

20日,今天感觉热度没有之前明显。

21日,捻针后,感觉热量以后腰为中心先发热,然后,上冲至后背,下热到屁股。

腹部也发热,后腰命门处跳动几下。

又捻针后,热量向上直冲面部,下至脚跟内侧。

再捻针,面部顿感烘热。

起针后身上汗出衣湿。

22日,捻针后,热量从后腰烘起,上到双耳发热,下到脚跟内侧。

腹部也发热。

又几分钟后,双手心发热,出汗,并一直持续发热汗出到起针以后。

在起针后,又是汗出衣湿。

23日,用针后,热量从后腰,腹部发散到全身。

双手心发热汗出。

通过十余天的亲身真实体验,我觉得培元补亏针法有以下几点:1. 取穴安全,均在肘膝关节以下。

2. 扎针过程顺其自然,不强求和追求发热,而由自身元气补足后自然发热。

感受到了先由胃,腹,后腰发热,再逐渐达到双手,后背及腿等全身发热的效果,与培元补亏理论能够吻合。

3. 在培元后期,体内元气充足后,感觉到了有隐疾的经脉受到身体自行调整带来的经脉酸涨,手臂沉重等。

而且在酸涨减退后身体明显感觉轻松。

总之,通过体验培元补亏针法,我这几天饭量增加,睡眠很好,浑身舒畅,切身感受到了元气充足和体力充沛,达到了正气内存,邪不外干良好反映。

此针法培元固本,立于不败之地,顺应自然,水到渠成,使我真正受益无穷。

近期收到一些网友的短信咨询,在灸关元穴期间或之后,出现乏力出虚汗等元气外泄之症状,询问笔者是否有收元气之方法?笔者认为:因为每个人个体差异的不同,即使同一种方法,未必都能完全收功,一则可以灸神阙穴,以补先后天之消耗,而更有把握则运用针法引火归元,取穴列缺配照海穴,此为八脉交会配穴,按照子午流注灵龟飞腾八法按时取穴,一则滋阴降火,二则使先天元气通过奇经八脉之任脉归入丹田,此诚为良法也!拔罐同样也不是万能的,近期治疗一位拔罐患者之后遗症,因之前在阴面胸腹部进行拔罐,导致心脏不适体虚乏力,后经五次针灸治疗不适症状才得以消除,所以拔罐刮痧要谨慎!针灸补亏正法终极版桂亮补亏损者,世人年至四十后,精气已消耗大半,祖国医学经典《内经》认为“五八,肾气衰,发惰齿藁。

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鬓发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而更有先天不足者,若后天不补足精气,则难保康寿。

笔者参看仙学典籍,以为医道通于仙道,丹道理论认为,人在下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384铢,随年龄增长则不断消耗,至40岁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铢元炁终矣,其应乎坤,坤者纯阴也,唯安谷气而生,故名苟寿。

“人至于此,去死不远矣。

”观此二者,见解一致,都认为元气是生命的根本,为生命提供原始能量的动力,但随着年龄增长,各种生命的活动及内因(七情六欲)外因(外邪六淫)的影响,元气逐渐消耗,体内阴邪之气日益增加,阳气逐渐衰弱,最终元气耗尽直至死亡,而唯有仙学修炼能点化体内阴质,排尽体内阴邪之气,以成纯阳之体,逆返自然生命的盛衰生死法则,最终达到长生久视。

而补亏损,保元气则需平时刻刻着意,处处留神,以防阴邪之气侵入体内。

故补亏损重在平时保养,不然到老为时已晚。

即以世俗而论,假使一人每月能有百元进益,纵每月用去十元二十元,尚有八九十元可以储蓄,固于本体无伤,年岁久远,亦可以变为富人。

若每月有千元收入,却胡乱挥霍,久而久之,富人也能变为穷人,则非用自己老本钱不可,终至破产,所以开源与节流同样重要,能开源又能节流更好,即不能开源又不能节流,则只能坐以待毙,而身体保养之道亦是如此。

而培养自身元气,排尽体内阴邪之气,其效最捷者,莫属于针灸之术。

仙学始祖陈樱宁认为中医针灸也应包括于仙学之中,因对于修炼者讲十分实用,对于补亏损,祛阴邪有十分特殊的效果。

古人以株为单位来衡量先天元气,以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元气不断的损耗,因此从中医和丹道理论上每个成年人均需要针法补亏来培补消耗之元气,以达到延年益寿增加寿命的目的。

笔者穷十几年精力研究培元补亏之法发现:则唯有自身丹道的修炼和针道辅助可以增寿,而其余皆为三千六百旁门也!补亏损者,莫过于培补后天之本脾胃,张介宾《景岳全书》:“盖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而精血之海,又必赖后天为之资。

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功,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于人生者不小。

”《格致余论》:“脾其坤静之德,而有乾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上升,成天地交泰之势。

”故补亏损,当以补脾胃为根本。

在《难经》第四十三难曰: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然:人胃中当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

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尽矣。

故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尽,即死矣。

由此可见没有后天的滋养,先天之气则无以生化。

所以脾为后天之本,属土,土为万物之母。

脾肾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气得先天之助,则生生不息;先天之气得后天之养,始能生化无穷。

补亏正法其实也是真正的活命针法,先天之本在肾,脾胃为中宫之土,脾胃一败,百药难施。

经曰“安谷则肠,绝谷则亡”。

补亏针法通过以补后天养先天的温补脾肾理论,使其生生不息运化无穷,达到积累和调整先天元气,元气充沛自然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脾肾二气充足,其人多寿;二气衰弱,其人多夭;二气绝灭,其人则死。

可见脾肾为先天之本,后天之命,疾病安危,人寿几何,皆在乎此。

如何运用针法来培补脾胃,则当取阳明,太阴二经。

《内经》云“阳明者,表也。

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足太阴者,三阴也。

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主穴当取足三里太白二穴。

阳明之经足三里穴,阳明之经多气多血,运用补法有补气血之效,再取脾经太白穴。

太白之穴,古人观天象,以太白为兵象,具勘定内乱,匡复正统之意。

若久病者或身体亏损者,元气已耗,则不宜猛治矣,此穴用之有效,为补亏损之要穴。

足三里配太白穴,一动一静,一升一降,一攻一守,一阴一阳,土本先天太极之廓,为后天万物之母,故通贯四气而主于中也。

夫太极为五行之廓者,生物之道也;因此脾胃的阴阳动静升降运化为后天一太极,因此脾胃太极生生不息,才能运化无穷。

三阴交为三阴之经之会穴,凡属肝脾胃三经之症关于血分者,统能治之,三穴相合则为培补后天脾胃之主方,针后即觉全身温暖,浑身舒适,后天脾胃得到补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自然精力旺盛,而后再用针法来结合培补肾气即先天之本,取气海,肾俞,太溪诸穴,温补肾阳,使体内肾气充足,命门发热,至此后天先天之本俱以补足生化无穷,体内阳气隆盛,体内阴邪之气逐渐排尽,元气充足而后方可运用针法来接引贯通任督两脉,正所谓“炁满任督自开”(详见拙作“炁通任督,必得康寿”一文)。

至此,身内应乎乾象,体内先天之精自然化炁,神炁合一,已补足后天亏损,达到返老还童,无诸苦疾,安乐延年,恢复青春的目的。

针灸补亏正法是以补后天养先天之理论,通过补脾胃可以资生资助先天元气的目的,从而保持先天肾气的盈满,所以命门之火的培养须在完全补足后天的基础上,才能进行。

此为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

当后天气血,经络,营卫完全补足之后,自然有助于先天气的培养,此为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

补亏损者必从补亏正法入手,有百利无一害,先行“补亏正法”将历年亏损悉数补足,此为最为稳妥之方式,补亏之要害在于积累和调整先天元气,元气充沛自然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可以达到强身健体之目的,有志者亦可无灾无病步入丹道之门。

补亏针法的实施关键之处在于穴位的配伍,足三里配太白使其脾胃生化无穷,以成阴阳太极一气流转之势,今将补亏正法公诸于世,愿针道爱好者依此受到启发!以下是引用toa132在2010-8-2 8:14:48的发言:人在出生之时,秉受天地之炁360铢,合一周天之数,加上禀受父母之炁24铢,共384铢,随年龄增长则不断消耗,至40岁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铢元炁终矣! 外国货币:泰国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