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黄酮含量测定
总黄酮测定

目录
1 2
仪器与试光光度仪,水浴锅,索氏提取器 槐米,芦丁对照品 甲醇,亚硝酸钠溶液,硝酸铝溶液,氢 氧化钠试液,乙醚,试剂均为分析纯
2.溶液的制备
(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芦丁对照品50m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 甲醇适量,置水浴上微热使溶解,放冷,加甲醇至刻度, 摇匀。精密量取 10ml ,置100ml 量瓶中,加水至刻度, 摇匀,即得(每1ml中含芦丁0.2mg)
(3)测定法
取本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索氏提取器中,加乙醚 适量,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放冷,弃去乙醚液。再加甲 醇90ml,加热回流至提取液无色,移置100ml量瓶中,用甲 醇少量洗涤容器,洗液并入同一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 匀。精密量取10ml,置100ml 量瓶中,加水至刻度,摇匀 。精密量取 3ml ,置 25ml 量瓶中,加 5% 亚硝酸钠溶液 1ml ,混匀,放置6分钟,加10%硝酸铝溶液1ml,摇匀,放置6 分钟,加氢氧化钠试液 10ml ,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 15分钟,依法测定吸光度,从标准曲线上读出供试品溶液中 芦丁的重量(μ g),计算,即得。
(2)标准曲线的制备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 1ml 、 2ml 、 3ml 、 4ml 、 5ml与6ml,分别置25ml量瓶中,各加水至6.0ml, 加 5% 亚硝酸钠溶液 1ml ,混匀,放置 6 分钟,加 10%硝酸铝溶液1ml,摇匀,放置6分钟,加氢氧化 钠试液10ml,再加水至刻度,摇匀,放置15分钟, 以相应的试剂为空白,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 50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 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槐米总黄酮的含量 , 比通过显色反应测定总黄酮含量简便 , 提高了实 验的效率。本法简便、 快速、 选择性好、 线性 范围宽、 重现性好、 能全面反映样品中槐米总 黄酮的含量, 适用于槐米的质量检测和总黄酮测 定, 尤其是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菊花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广泛用于中药和食品加工中。
菊花具有多种药用价值,其中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是其重要的营养指标之一。
本文将从菊花的营养成分、总黄酮的定义和作用、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以及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菊花的营养成分
菊花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其中,总黄酮是菊花中的重要成分之一,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
二、总黄酮的定义和作用
总黄酮是一类具有黄酮骨架的化合物的总称,包括黄酮类、异黄酮类和花色苷类等。
总黄酮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三、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
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主要有比色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等。
其中,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与标准品的比色反应来确定总黄酮的含量。
四、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及其健康功效。
研究表明,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品种、生长环境、采摘时间等。
此外,研究还发现不同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有些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含量较高,具有更好的保健效果。
五、总结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是其重要的营养指标之一。
测定菊花中总黄酮含量的方法多种多样,比色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菊花中总黄酮的含量受多种因素影响,研究表明不同品种的菊花中总黄酮含量存在差异。
进一步的研究可以探索菊花中总黄酮的生物活性及其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为菊花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实验讨论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实验讨论
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可以采用可见分光光度法来测定。
1. 实验目的:测定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
2. 实验原理:可见分光光度法利用物质对可见光的吸收特性来测定物质的浓度。
总黄酮具有一定的吸收特性,可以通过测量吸光度来计算其浓度。
3. 实验步骤:
a. 准备样品:将大山楂丸样品粉碎并称取适量。
b. 提取黄酮:使用适合的溶剂(如乙醇)将黄酮提取出来。
c. 制备标准曲线:准备一系列不同浓度的黄酮标准溶液,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分别测量吸光度。
d. 测量样品吸光度:将提取的样品溶液使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吸光度。
e. 计算黄酮含量:根据标准曲线的吸光度-浓度关系,计算出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
4. 实验结果:根据测量得到的吸光度值和标准曲线,计算出大山楂丸中总黄酮的含量。
5. 实验讨论:
a. 实验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可以进行重复实验,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或百分相对标准偏差来评估方法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b. 实验条件的选择:实验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波长和溶剂,并对提取方法进行优化,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
c. 样品处理的改进:可以尝试不同的提取方法,如其他溶剂或萃取工艺,以提高黄酮的提取效率。
d. 可行性和适用性分析:可以对其他样品进行类似实验,评估方法的适用性和可行性。
植物总黄酮的提取与测定

试验植物总黄酮的提取与测定摘要本实验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芹菜体内总黄酮含量,利用黄酮类化合物与铝盐反应生成红色络合物。
以芦丁为标准品在510nm处测定吸光度。
得出标准曲线,然后计算样品的黄酮量。
下面会就本实验出现的一些状况作出详尽想分析。
材料与方法材料新鲜芹菜叶方法试剂的配制标准品芦丁;甲醇;石油醚;磷酸;95%乙醇;硝酸铝;亚硝酸钠;氢氧化钠;去离子水步骤1 总黄酮提取称取新鲜芹菜叶子10.0g,研磨后于回流装置中用70ml 95%乙醇回流2h,过滤,然后用石油醚做溶剂萃取1~2次去脂溶物。
溶剂用量为提取液的1/2,除脂后浓缩并定容至50ml。
2 芹菜黄酮含量的测定吸取10ml置25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2.5ml,再加入5%亚硝酸钠溶液0.75ml摇匀,放置5min,加10%硝酸铝液0.75ml,摇匀,放置5min,再加1mol/L NaOH溶液10ml,摇匀,加30%乙醇至刻度,放置10min,在51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同时,取上述稀释液10ml,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至刻度,作为对照溶液。
根据测得的吸光度得出标准曲线3 标准溶液配制精确称取与120℃真空干燥至恒重的芦丁标准品20mg,置100ml容量瓶中,加60%乙醇溶液,稀释至刻度,精确量取25ml,置于50ml容量瓶中,稀释至刻度,摇匀既得每1ml 含芦丁0.1mg的标准溶液。
4标准曲线制作精确量取标准溶液0。
0,2.5,5.0,7.5,10.0,12.5ml,分别置于25ml容量瓶中,加30%乙醇补足至12.5ml,加5%亚硝酸钠溶液0.75ml摇匀,放置5min,精确加入10%硝酸铝液0.75ml,摇匀,放置5min,再精确加入1mol/L氢氧化钠液10ml,用30%乙醇稀释至刻度,以第一管为空白,与5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以吸光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绘制标准溶液。
结果标准:A1=0.000;A2=0.121;A3=0.266;A4=0.394;A5=0.530;A6=0.673样品:A(1)=0.000;A(2)=0.036由标准曲线图可得样品中黄酮的含量为0.042分析1 在实验之前,必须要仔细检查实验仪器的密封性,如萃取瓶,回流装置的密封性。
总黄酮测定方法

总黄酮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柚皮苷计)[26]
1)标准曲线
精密称取柚皮苷对照品10mg ,以无水乙醇溶解并定容至50mL ,得0.2mg/mL 柚皮苷溶液。
分别取此浓度0.0、0.1、0.2、0.3、0.4、0.5、0.6mL ,以无水乙醇定容至5mL ,在284nm 处测定吸光度。
从图1-2中,得回归方程:A=0.0067c-0.0033,R 2=0.9993(n=3)。
式中:c —测定用样品液中的总黄酮含量,μg
A —吸光度
图1-2 总黄酮标准曲线
Fig.1-2 The calibrate curve of flavonoids
2) 样品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准确称取试样,以乙醇溶解定容,按标准曲线方法测定[26]。
样品中总黄酮提取率计算公式为:
10010
V m K V c %)P(621⨯⨯⨯⨯⨯= 式中:p: 样品中总黄酮提取率,%;
c :从标准回归曲线中计算得到的样液的总黄酮含量,μg;
V 1:样品提取液总体积,mL ;
V 2: 测定用体积,mL ;
K :稀释倍数;
m: 样品的投料量,g。
比色法测定槐花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基本原理

比色法测定槐花药材中总黄酮含量的基本原理一、引言槐花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主要成分是总黄酮。
总黄酮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作用,因此对其含量的测定十分重要。
比色法是一种常用的测定总黄酮含量的方法之一,本文将从比色法的基本原理、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比色法测定槐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基本原理比色法是利用化合物与某些试剂发生反应形成有色产物,根据产物的吸收光谱对化合物进行定量测定。
在测定槐花药材中总黄酮含量时,常用铝离子试剂和盐酸试剂作为显色试剂。
1. 铝离子试剂铝离子试剂是指以铝离子为主要反应成分的显色试剂。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铝离子与总黄酮中的羟基或甲氧基发生络合作用,在强酸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有色络合物。
铝离子试剂的制备方法一般为将铝粉加入盐酸中,加热反应得到铝离子试剂。
2. 盐酸试剂盐酸试剂是指以盐酸为主要反应成分的显色试剂。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盐酸与总黄酮中的羟基或甲氧基发生缩合作用,在强酸条件下形成稳定的有色产物。
3. 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在测定槐花药材中总黄酮含量时,先将槐花粉碎并提取出总黄酮。
然后,取适量提取液与铝离子试剂和盐酸试剂混合,在强酸条件下形成有色产物。
最后,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物的吸收光谱,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总黄酮的含量。
三、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1. 实验步骤(1)将槐花粉碎并称取适量样品;(2)将样品加入95%乙醇中进行超声波提取;(3)将提取液过滤并蒸干;(4)将蒸干后的样品溶解在乙醇中;(5)取适量样品与铝离子试剂和盐酸试剂混合,在强酸条件下形成有色产物;(6)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产物的吸收光谱,并根据标准曲线计算出总黄酮的含量。
2. 注意事项(1)样品应当精确称取,避免误差;(2)提取液的浓度应当适当,过浓或过稀都会影响测定结果;(3)铝离子试剂和盐酸试剂应当新鲜配制,以免影响显色反应;(4)在强酸条件下进行反应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对人体造成伤害;(5)在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时,要校准仪器并保持仪器干净。
总黄酮的测定方法

总黄酮的测定方法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植物界的一大类天然产物,种类繁多, 大多数黄酮类化合物与葡萄糖或鼠李糖结合成苷,部分为游离态或与鞣质结合存在。
黄酮化合物系色原烷或色原酮的2-或3-苯基衍生物, 一般具有C6-C3-C6的基本骨架结构。
近年来, 黄酮类化合物以其广谱的药理作用倍受青睐, 人们对含有黄酮的化合物进行大量研究, 以期获得黄酮含量较高的中草药。
因此黄酮的含量测定成为研究的关键步骤。
一、方法(一)高效液相色谱法1. 原理植物类样品用石油醚脱脂后,经甲醇加热回流提取,以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在紫外检测器360nm条件下,以保留时间定性、峰面积定量。
2.仪器和试剂(1)高效液相色谱仪(2)紫外检测器(3)层析柱(4)超声波清洗仪(5)索氏提取器(6)微孔过滤器(滤膜0.45um)(7)甲醇(色谱纯)(8)芦丁标准品(9)石油醚,盐酸,磷酸(分析纯)。
(10)去离子水(11)芦丁标准溶液:精确称取经105℃干燥恒重的芦丁标谁品15.0mg,加甲醇溶解并定容至100ml,配成150ug/ml的芦丁标准溶液3. 操作步骤(1)样品处理1)固体样品:称取2.0g干燥的固体样品,研细,置于索氏提取器中,用石油醚(60~90℃)提取脂肪等脂溶性成分,弃去石油醚提取液,剩余物挥去石油醚,加人甲醇50ml和25%HC1 5ml,80℃水浴回流水解1h,取出后快速冷却至室温,转移至50ml容量瓶中,甲醇定容,经0.45um滤膜过滤,供分析用。
2)液体样品:准确吸取样品2.0ml,直接以石油醚萃取脱脂,挥去石油醚后,以甲醇溶解并定容,经微孔滤膜(0.45um)滤过后供测定用。
(2)色谱分离条件色谱柱:CLC-ODS,6mm×150mm,5um;流动相:0.3%磷酸水溶液:甲醇(V:V)=40:80,临用前用超声波脱气;流速:lml/min;柱温:40℃;检测波长:360nm;灵敏度:0.02AUFS;进样量:20ul。
芦丁测定总黄酮的原理

芦丁测定总黄酮的原理
芦丁测定总黄酮的原理是基于芦丁与铝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形成稳定的络合物。
总黄酮中的芦丁与铝离子反应生成络合物,络合物的形成使其产生特征性的吸收峰。
通过对样品中络合物吸收峰的测定,可以间接测定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1. 首先,将待测样品进行提取,常用的提取溶剂为70%乙醇。
2. 提取溶液经适当稀释后,将其与一定浓度的铝试剂(如铝氯化物溶液)混合,使芦丁和铝离子发生络合反应。
3. 将生成的络合物经离心分离,废弃上清液。
4. 将沉淀物重新溶解,并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吸收峰的强度。
5. 使用空白对照组进行校正,确定络合物吸收峰的强度与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之间的关系。
总之,芦丁测定总黄酮的原理是利用芦丁与铝离子在酸性条件下形成络合物,通过测定络合物的吸收峰强度来间接测定样品中总黄酮的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总黄酮含量测定 1.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严赞开[1]综述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中黄酮含量的方法. 重点介绍了单波长法、差示法、双波长法、三波长法、导数法等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的原理及分析特性。 1. 1. 1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是以分子吸收光谱为基础的紫外- 可见分光光度法,利用某些物质的分子在峰带I( 300 ~400 nm) 和峰带Ⅱ( 220 ~ 280 nm) 光谱区的吸光度来进行分析测定的方法。具有简便、适用性广、准确度、精密度和重现性较好等特点,在总黄酮含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 2 比色法: 是一些药典最常用的总黄酮含量检测方法,它主要以Al( NO3 ) 3 为显色剂,在碱性条件下,利用其与总黄酮形成红色螯合物为特征。常用于总黄酮类化合物含量测定的金属盐试剂有Al( NO3 ) 3、AlCl3 等。 1. 1. 3 差示分光光度法简称ΔA 法: 使用稍高于样品或稍低于样品的标准作参比,测量样品和参比间的相对吸光度。而此相对吸光度又与样品和参比间的浓度差成比例关系,借差示工作曲线而求出样品的含量。 1. 1. 4 双波长和导数分光光度法: 用于测定吸收光谱曲线重达的混合物的含量而不须用解联立方程,还可分析高浓度及混浊样品,其灵敏度和准确度比普通分光光度法好。在选择波长时,原则上除了要干扰物有相等吸光度外,还要求两波长比较接近,被测组分在该两波长处的摩尔吸收系数相差大些,这样方法的灵敏度会更高。如果将上述双波长分光光度计上两个波长尽可能指近,使只相差1 ~ 2 nm,并且同时进行扫瞄,能得到试样一阶导数吸收光谱-吸光度对波长的变化率曲线,即导数分光光度法。
2 药理作用 2. 1 镇痛作用赵铁华等[4]研究结果显示灌胃、腹腔注射、皮下注射适宜剂量的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实验动物经化学和热刺激导致的疼痛反应皆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镇痛作用机制与中枢作用相关。银杏总黄酮( TFG) 腹腔内注射可显著抑制甲醛致小鼠疼痛反应,延长小鼠舔足潜伏期并减少小鼠扭体反应数。 2. 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 2. 1 对抗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李乐等[5]研究发现绞股蓝总黄酮能减轻犬心肌梗死时的心肌缺血程度,降低缺血范围和心肌酶学指标的活性,可保护缺血心肌。广枣总黄酮( TFCA)对阿霉素( ADR) 引起大鼠心肌过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水杉总黄酮可在不明显降低血压的情况下,防止肾性高血压大鼠左心室肥厚的发生。银杏叶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血管内皮损伤有保护作用,对抗心肌缺血所引起的心肌电生理的变化,从而预防心肌缺血所致的心律失常的发生。蒲黄总黄酮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犬心肌具有保护作用[6]。黄蜀葵花总黄酮 药理性预适应可通过抑制心肌脂质过氧化、抑制心肌炎症反应,对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心肌具有保护作用; 显著降低心脑组织中丙二醛和NO 含量,提示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心脑缺氧有显著保护作用; 对小鼠急性心肌缺血、缺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7]。 2. 2. 2 抗心率失常作用: 苦参总黄酮能明显对抗乌头碱、哇巴因及氯仿诱发的心率失常。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实验性心率失常有显著拮抗作用。 2. 2. 3 降血脂: 银杏叶总黄酮具有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降低低密度胆固醇的作用。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实验显示麦胚总黄酮类提取物( FEWG) 能显著提高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同时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含量[6]。荞麦种子总黄酮能抑制喂饲固醇和高脂食物大鼠血清总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升高,抑制肝脏脂质过氧化。山楂总黄酮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 诱导的人内皮细胞损伤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促MC-EC 黏附作用有显著的抑制性,降低动 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性,起到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 2. 2. 4 抗高血压、血管壁扩张作用: 银杏叶总黄酮其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对轻、中、重度妊娠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均有下降,内皮素活性及NO 含量降低,尿蛋白减少[8]。淫羊藿总黄酮对大鼠血清中内皮素有抑制作用,一氧化碳含量明显降低,提示淫羊藿总黄酮扩张血管。 2. 3 抗凝血作用银杏黄酮、蚓激素酶均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但凝激酶溶栓效果优于银杏黄酮,两者合用后溶血作用无加强,但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9]。水杉总黄酮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改善血液流变性的作用,穿心莲黄酮可明显抑制二磷酸腺苷,花生四烯酸和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明显降低凝血酶诱导的GMP-140 水平,抑制AA 诱导的血小板TXB2 的释放,并可明显升高血小板内cAMP 的含量。 2. 4 利胆及肝脏保护作用各种黄酮类化合物对化学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缺血/再灌注性肝损伤等实验性肝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10]。知母总黄酮对溴酸钾诱发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明显降低因溴酸钾引起的小鼠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保护因溴酸钾诱发的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部分来自于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过程[11]。苦菜总黄酮对四氯化碳、乙醇所致肝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提示可能与苦菜总黄酮减少肝脏谷胱甘肽耗竭,抑制肝脂质过氧化作用有关。 2. 5 抗氧化、清除氧自由基作用黄欣等[12]研究发现枸杞总黄酮能明显延长小鼠力竭游泳运动时间,抑制丙二醛的产生及提高小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说明枸杞总黄酮具有提高小鼠运动耐力及清除活性氧的作用。苦荞麦麸皮类黄酮与天然超氧化物歧化酶在清除氧自由基方面有着相同的作用一枝蒿总黄酮对的作用表现高浓度清除,低浓度增强的双向作用; 对( ·OH) 自由基的作用始终表现为浓度依赖性地清除作用,而且清除作用很强[13]。另有研究发现竹叶的总黄酮含量及其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均与银杏叶具有可比性。黄芪总黄酮在实验中对( ·OH) 及( O2) 均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清除能力与浓度呈明显的显效关系。 2. 6 抗肿瘤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的靶点包括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硫氧还蛋白还原酶、基质金属蛋白酶、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等。肿瘤细胞凋亡研究依据: ( 1) 黄酮类化合物抑制细胞增殖,主要是使细胞周期停止,对肿瘤细胞有细胞毒作用,而对正常细胞无毒性和致突变作用,反而有抗氧化和正向的免疫调节作用; ( 2) 黄酮类化合物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3) 黄酮类化合物能抑制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酪氨酸蛋白激酶、蛋白激酶C、磷脂酰肌醇3 激酶活性; ( 4)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压力和促进抑癌基因表达而抑制癌基因表达的作用。汉黄芩素是从中药黄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化合物,研究表明其能促进鬼臼毒甙诱导的HL260、Jurkat 和肺癌细胞的凋亡。芫花根总黄酮对小鼠S180 肿瘤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活性是通过选择性杀死肿瘤细胞和提高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提高NK 细胞的杀伤活性来实现的[14]。木犀草素具有很强的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活性。 2. 7 对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李晓红等[15]银杏叶总黄酮对局部缺血再灌注脑组织中NR1mRNA 的表达增强,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银杏叶制剂可以明显抑制NR1mRNA 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文继月等[16]黄蜀葵花总黄酮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缺血预适应样的保护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促进NO 合成及抑制前列腺素E2产生有关。山楂叶总黄酮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线粒体细胞色素C 通路的凋亡有关[8]。 2. 8 其他 2. 8. 1 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酮对M-胆碱能抑制樟柳碱所致小鼠脑记忆获得障碍、蛋白生物合成抑制剂环己酰亚胺致小鼠脑记忆巩固障碍、中枢抑制剂乙醇致小鼠脑记忆再现障碍、小鼠脑缺血再灌注致学习记忆功能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能显著提高小鼠的近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功能。 2. 8. 2 延缓衰老作用: 淫羊藿总黄酮对于皮质酮大鼠T 细胞过度凋亡均有明显下调作用,并能对促凋亡及抗凋亡基因群进行适度地调控。蜂胶黄酮既能明显提高脑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又同时显著降低脑组织NO 含量,提示蜂胶黄酮可以抑制NO 的细胞毒作用,达到延缓衰老之目的。 2. 8. 3 对骨科方面的作用: 淫羊藿总黄酮具有促进体外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成熟的作用,还可提高去势大鼠骨密度,对骨质疏松起防治作用。杜仲总黄酮能直接促进体外成骨细胞的增殖。野菊花总黄酮可恢复大鼠滑膜细胞具分泌功能细胞器形态,降低滑膜细胞分泌炎性介质的功能。 2. 8. 4 对免疫方面的作用: 淫羊藿总黄酮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有良好免疫促进作用。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小鼠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皆有一定的影响。 2. 8. 5 改善肾功能作用: 黄蜀葵花抑制肾内髓ATP 酶活性,从而减少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发挥利钠利水效应。 2. 8. 6 抗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virus,HBV) 作用: 黄蜀葵花总黄酮中提取的金丝桃苷在体内外均有抗HBV 的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 2. 8. 7 修复口腔黏膜作用: 黄蜀葵花中的多种黄酮类成分具有抑菌、镇痛及抗炎消肿的作用,能治疗口腔溃疡,对疼痛也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沙棘叶总黄酮对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在相同时间内,总黄酮提取液的浓度越大,抑菌率越大。同一浓度的沙棘叶总黄酮的作用时间越长,其抑菌率也越大[17]。 参考文献 1 严赞开.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植物黄酮含量的方法. 食品研究与开 发,2007,28: 164-165. 4 赵铁华,邓淑华,石艳华,等. 黄芩茎叶总黄酮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1, 12: 23. 5 李乐,孙晓东,高小利,等. 绞股蓝总黄酮对犬急性缺血心肌的保护 作用.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8,24: 388-389. 6 章红燕,侯桂兰,何福根. 银杏叶总黄酮和银杏内酯对心脑血管作用 的研究进展. 浙江临床医学, 2008, 10543. 7 范丽,袁丽萍,陈志武,等. 黄蜀葵花总黄酮对小鼠急性心肌缺血缺 氧损伤的保护作用. 中国药房,2005, 16: 176. 8 纪影实,曲极冰,李红等. 山楂叶总黄酮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 凋亡的保护作用. 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 ,2008, 34: 590-592. 9 陈健康,王雷,李珂,等. 银杏黄酮与蚓激酶的抗凝溶栓作用. 心脏杂 志,2001,13: 3081. 10 郭菁菁,杨秀芬. 黄酮类化合物对动物实验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 究进展. 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24: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