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 细菌总论试验(三)

实验三 细菌总论试验(三)
实验三 细菌总论试验(三)

课时授课计划

审签编号

组织教学:考勤、填写教学日志1

基本课题:实验三细菌总论实验(三)

教学目标:1. 验证细菌的分布、理解正常菌群、无菌操作的意义。

(重点)

2. 初步掌握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方法、紫外线和消毒剂

的作用。(重点)

3. 药物敏感实验的方法与结果观察。

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时间(分)复习旧课:1. 细菌在人体的分布情况? 5

2. 常用的湿热消毒灭菌法有哪些?

实验三细菌总论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1. 空气、污水中细菌的检查教师示教,学生操作。34

2. 手指消毒前后,口腔的细菌

学检查

3. 常用消毒灭菌器械教师示教,学生观察。30

4. 紫外线杀菌

5. 药物敏感实验教师示教,学生操作。25

小结 4 学生分析“了解细菌的分布以后,在医学实践中有何意义?”

布置作业与预习 1 作业:实验报告。

预习:第三章抗原

课后分析

实验三细菌总论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

1.验证细菌在外界环境和正常人体的分布,树立严格的无菌与无菌操作的观念。

2.认识常用的消毒灭菌器,并掌握常用消毒灭菌器及滤菌器的使用方法。

3.验证紫外线对细菌的影响。

4.初步掌握药物敏感实验的方法和结果观察。

二、实验内容

1.空气、污水中细菌的检查

(1)空气:普通琼脂平板1个,皿盖打开,暴露于空气中5~10分钟,盖上平皿盖,置37℃温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污水:将污水用无菌生理盐水在无菌试管中稀释成3个浓度:1:10,1:100,1:1000。各吸取0.1ml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置37℃温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手指消毒前后,口腔的细菌学检查

(1)手指:取普通琼脂平板1个,用记号笔在平板底部划4格,分别标明1、2、3、4,3名同学在1、2、3格内用手指涂抹培养基表面,第4格作对照。将平板置37℃温箱培养18~24小时后,观察结果。

(2)口腔:取血琼脂平板1个,皿盖打开,于离口10cm处,对着平板

用力咳嗽3~5次后,盖上平皿盖,置37℃温箱培养24小时后,观察结果。

3.常用消毒灭菌器械

(1)高压蒸气灭菌器:为一密闭的耐高压的双层金属圆筒,灭菌器上附有排气阀、安全阀、压力表等装置。

(2)干烤箱:是用两层金属板制成的箱子,中间充以石棉,箱底有热源,并附有温度计和自动调节器。灭菌时,加热箱内空气,靠热空气灭菌。

(3)滤器:蔡氏滤器为金属滤器,玻璃滤器全部用玻璃粉制成。

4.紫外线杀菌

比较滤纸条遮盖部位与未遮盖部位细菌的生长情况。

5.药物敏感实验

(1)取普通琼脂平板1个。

(2)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液,在培养基表面均匀涂布3次。

(3)待干后,用镊子取药敏纸片,贴在涂布细菌的培养基表面。

(4)放于37℃温箱内,24小时后观察结果。

医学微生物学_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第 18--23章细菌各论 【学习建议】 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 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人畜共患菌、白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通过学 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 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破 伤风杆菌、肉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 熟悉:1.上述 细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 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力、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 2.上 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用及与临床疾病的关 系。3.上述细菌所致 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 了解:1.军团菌、人畜共患 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 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 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 11- 17章)联系,以总论内 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比较,掌握各类 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向总结,将不同类型的各种细菌以临床疾 病为线索进行归纳。 【知识结构图】 病原性球菌 【内容提要 】 一、病原性球菌 1. 葡萄球菌属: 金黄色葡萄球菌 2. 链球菌属: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3. 奈瑟菌属: 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肺炎球菌 H 脑膜炎球菌 淋球菌 局部、全身化脓性感染 毒素性疾病 超敏反应性疾病 细菌学各论 肠道杆菌 霍乱弧菌与弯曲菌 大肠杆菌 伤寒沙门菌 其他沙门菌 痢疾杆菌 变形杆菌 致病物质: 菌体构造 侵袭性酶 毒素 肠道感染 腹泻 肠热症 痢疾 霍乱 肠外感染 白喉杆菌 细胞毒素、咽喉部假膜、毒血症 军团菌 气溶胶传播,引起抵抗力低下者军团菌肺炎 神经毒素

病毒学总论习题(带答案)

病毒学总论习题 一、单选题 1.病毒的形态哪种多见: A.球形 B.杆状 C.丝状 D.蝌蚪形 E.弹头形 2.病毒核衣壳中核酸外面包绕一层结构称() A.细胞膜 B.包膜 C.衣壳 D.外膜 E.微荚膜 3.某些病毒核衣壳外的一层结构称: A.细胞膜 B.包膜 C.衣壳 D.外膜 E.微荚膜 4.测量病毒的大小单位是: A.mm B.cm C.um D.nm E.dm 5.病毒严格胞内寄生是因为: A.在细胞外抵抗力弱 B.体积小,结构简单 C.只含单一核酸 D.缺乏完整的酶系统及细胞器,不能独立地进行代谢 E.以上均不是 6.下述哪一种结构就是病毒颗粒: A.核酸 B.核衣壳 C.衣壳 D.包膜 E.微粒 7.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二分裂法 B.多分裂法 C.芽生 D.复制 E.以上均不是 8.病毒抵抗力特点是: A.耐冷又耐热 B.不耐冷、不耐热 C.耐热不耐冷 D.耐冷不耐热 E.以上均不是 9.病毒的垂直感染是指通过哪种途径感染: A.皮肤粘膜 B.呼吸道 C.消化道 D.接触 E.经过胎盘或分娩时经产道感染 10.最简单的病毒结构是: A.核酸+衣壳 B.核酸+衣壳+包膜 C.核衣壳+包膜 D.核酸+包膜 E.以上都不是 11.下列能通过滤菌器的微生物是: A.病毒 B.螺旋体 C.放线菌 D.真菌 E.细菌 12.下列属于非细胞型生物的是: A.病毒 B.螺旋体 C.放线菌 D.真菌 E.细菌 13.病毒含有的核酸通常是: A.DNA和RNA B.DNA或RNA C.DNA D.RNA E.蛋白质 14.病毒的基本结构是: A.核心 B.衣壳 C.核心+衣壳 D.包膜 E.核心+衣壳+包膜 15.以下哪种微生物对抗生素不敏感: A.支原体 B.衣原体 C.病毒 D.立可次体 E.细菌 16.病毒的增殖过程包括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与: A.分裂 B.分泌 C.分化 D.释放 E.分解 17.病毒以何种方式增殖: A.二分裂法 B.复制方式 C.裂殖方式 D.芽生方式 E.分枝繁殖 18.在病毒复制过程中,下述哪一项机制是错误的: A.以宿主细胞获得能量 B.只在活细胞内复制 C.不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培养 D.宿主细胞始终保持完整的结构 E.利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制来合成

细菌学总论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与动物细胞结构相比较,细菌所特有的一种重要结构是A.核糖体(核蛋白体) B.线粒体 C.高尔基体 D.细胞膜 E.细胞壁 2.与细菌的运动有关的结构是 A.鞭毛 B.菌毛 C.纤毛 D.荚膜 E.轴丝 3.与内毒素有关的细菌结构是 A.外膜 B.核膜 C.线粒体膜 D.荚膜 E.细胞膜

4.在细菌生物学特性中,与芽孢有关的是A.抗吞噬 B.产生毒素 C.耐热 D.粘附于感染部位 E.侵袭力 5.细菌的“核质以外遗传物质”是指A.mRNA. B.核蛋白体 C.质粒 D.异染颗粒 E.性菌毛 6.细菌归属于 A.动物界 B.植物界 C.原生生物界 D.真菌界 E.原核生物界 7.大多数细菌的代时,所需时间为

A.5~10min B.20~30min C.60~80min D.18~24h E.33h 8.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是 A.二分裂 B.有丝分裂 C.孢子生殖 D.复制 E.出芽 9.为了从患者的标本中分离到单个菌落,应将标本接种到A.液体培养基中 B.半固体培养基中 C.固体培养基中 D.含抗生素的培养基中 E.高渗透压培养基中 10.细菌在代谢过程中,可以合成的产物是 A.抗毒素

B.干扰素 C.生长因子 D.热源质 E.类毒素 11.产生毒素与噬菌体有关的细菌是 A.大肠埃希氏菌 B.白喉棒状杆菌 C.霍乱弧菌 D.产气荚膜梭菌 E.破伤风梭菌 12.前噬菌体是指 A.已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B.尚未感染细菌的游离噬菌体 C.进入宿主菌体内的噬菌体 D.成熟的子代噬菌体 E.尚未完成装配的噬菌体 13.不是噬菌体特性的一项为 A.专性细胞内寄生 B.具备细胞结构

细菌学各论

第二篇细菌学各论 第一章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 球菌(coccus): 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G-:脑膜炎球菌、淋球菌、卡他球菌、干燥耐氏球菌、黄色耐氏球菌 其中五种对人类有致病性,称为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i);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又称化脓性球菌(purulent cocci or pyogenic coccci)。 葡萄球菌属细菌是化脓菌中最常见的,在自然界分布广泛。本属目前包括32个种和15个亚种。 按产生色素分: 1、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 2、白色葡萄球菌(条件致病菌) 3、柠檬色葡萄球菌(腐生菌)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菌,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表皮葡萄球菌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常引起矫形外科或心血管修复术后的感染及年轻妇女尿路感染。两种葡萄球菌主要性状区别见下表:主要性状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 色素金黄色白色 血浆凝固酶+(-) - 甘露醇发酵 + - 溶血性 + - 耐热核酸酶活性 + - 磷壁酸核糖醇型 + - 磷壁酸甘油型 - + 蛋白A(SPA) + - 致病性强弱或无 第一节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1、G+球形菌、葡萄串状、直径约0.8-1.0微米。在某些化学药物(如青霉素)作用下可裂解或变 为L型。 2、无特殊结构,(少数菌有荚膜样的黏液物质) (二)培养: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S型的菌落(1~2mm),产生金黄色色素,为脂溶性。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浑浊生长。在血液培养基上可出现透明溶血环,即?溶血。 (三)生化反应:分解葡+、麦+ 、蔗+ 。在厌氧条件下也能分解甘露醇,在鉴别致病性方面有一定意义。 (四)抗原结构: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 SPA)SPA是存在于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细

外科总论题库附答案

第一章:无菌术 一、选择题 A型题: 1、检验高压灭菌效果最可靠的方法 A 作细菌培养 B 包内和包外各一条灭菌指示纸带 C 置入包内的升华硫磺是否融化 D 观察手术切口有无感染 E 置入包内的明矾粉是否液化 2、手术区皮肤消毒范围应包括切口周围: A 5cm B 10cm C 15cm D 20cm E 30cm 3、特殊感染病人用过的敷料,最好的处理方法是:

A 紫外线照射 B 石炭酸浸泡 C 烈日暴晒 D 流动蒸汽灭菌 E 焚烧法 4、戴无菌手套时只允许已消毒手指接触手套哪一面? A 手背部位 B 手套掌背部位 C 套口翻转部位内面 D 套口翻转部位外面 E 以上都正确 5、化学消毒液洗手的主攻目标是常驻菌,它常寄生于: A 毛囊、汗腺、皮脂腺内 B 皮肤表面 C 皮肤皱褶处 D 指甲下 E 以上都正确

6、压力蒸汽灭菌的优点不包括: A 适用于耐高湿物品的灭菌 B 穿透力强 C 灭菌快速 D 不遗留毒性 E 能杀灭所有微生物 7、用煮沸法杀灭细菌繁殖体所需时间是: A 30分钟 B 60分钟 C 20分钟 D 5~10分钟 E 15分钟 8、手术过程中不慎被缝针刺破手套后应: A 用3%碘酒擦拭 B 用3%碘酒擦拭后更换手套 C 更换手套及套袖 D 用碘酒擦拭后更换手套及袖套

E 重新洗手更换手套 9、下列哪类物品可在术中使用? A 无菌包的包布稍有潮湿 B 灭菌效果基本肯定 C 灭菌后有效时间基本肯定 D 无菌包外层仅有≤1cm大小破洞 E 限制区内的灭菌包 10、手臂消毒法能消灭: A 皮肤毛囊内的细菌 B 皮肤皮脂腺内的细菌 C 皮肤汗新洁尔灭腺内的细菌 D 皮肤表面的细菌 E 皮肤深层细菌 11、用煮沸法灭菌,杀灭带芽胞的细菌至少需煮沸: A 30′ B 60′ C 100′

细菌学总论复习题

1.证明细菌具有鞭毛结构的常用方法就是: A.革兰染色法 B.抗酸染色法 C.普通琼脂培养法 D.液体培养法 E.半固体培养法 2.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E.判定细菌的免疫性 3.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就是: A.mm B.μm C.nm D.pm E.? 4.不属于细菌的基本结构的就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浆 D.细胞器 E.核质 5.细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就是: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脂蛋白 E.肽聚糖 6.不属于细胞基本结构的就是: A.鞭毛 B.中介体 C.细胞膜 D.核糖体 E.核质 7.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就是: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E.破坏菌细胞壁的多糖骨架 8.溶菌酶的杀菌机理就是: A.干扰菌细胞壁交联桥的合成

B.干扰二氨基庚二酸的活性 C.破坏聚糖骨架上四肽侧链的连接 D.干扰菌细胞核质的活性 E.破坏菌壁多糖骨架β-1、4键的连接 9.关于L型细菌叙述错误的就是: A.由于细胞壁缺陷常呈多形态 B.染色体不易着色 C.无致病力 D.常规细菌学检查多呈阴性 E.除去诱导因素可回复成原来的细菌 10.质粒就是细胞的: A.染色体以外DNA B.核质RNA C.储存高能的胞浆颗粒 D.胞浆中rRNA E.中介体 11.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就是: A.就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与性菌毛 C.成分就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E.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瞧见 12.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不同主要就是因为: A.形态不同 B.营养需要不同 C.生理功能不同 D.细菌细胞壁结构不同 E.致病性不同 13.细菌学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染色方法就是: A.抗酸性染色法 B.特殊染色法 C.暗视野墨汁染色法 D.美兰单染色法 E.革兰染色法 14.细菌的繁殖形式就是: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E.复制 15.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就是: 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细菌各论总结

细菌各论总结

补充:1、葡萄球菌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腐生葡萄球菌—白色或柠檬色 2、葡萄球菌A蛋白:(SPA):存在于细胞壁上的表面抗原,可与IgG的Fc段结合,可进行协同凝集,并具有抗吞噬、促细胞分裂、引起超敏反应、损伤血小板等生物学活性。 3、肺炎链球菌主要应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鉴别,方法:胆汁容菌试验、菊糖发酵试验、荚膜肿胀试验。

补充:1、肠杆菌的共同特点: (1)形态结构:中等大小的G-菌,大多有菌毛、鞭毛,少数有荚膜,没有芽胞。 (2)培养:兼性厌氧或无氧,营养要求不高 (3)生化反应:乳糖发酵试验可初步鉴别志贺菌、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抗原结构:O抗原: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LPS)最外层,具有属特异性。H抗原:菌体失去鞭毛后发生H-O变异。荚膜抗原:具有型特异性。 (5)抵抗力:外界生存能力强,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最常见耐药性变异。 2、埃希菌的分类 3、大肠菌群指数:是指每1000(g)ml水中大肠菌群数。我国卫生标准:在每1000ml饮水中不得超过3个。 4、志贺菌的分群: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我国最常见)、鲍氏志贺菌、宋内志贺菌 5、肥达反应:是指用已知伤寒杆菌菌体抗原、H抗原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原测定可疑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含量的定量凝集试验。(肥达反应阳性开始于病程的第2周) (1)原理:伤寒杆菌有三种抗原:分别为菌体抗原(O抗原)、鞭毛抗原(H抗原)、体表抗原(Vi抗原)。其中以O抗原及H抗原的抗原性较强,而Vi抗原的抗原性不强,且相应抗体效价低且为时短暂,随细菌的消除而消失,故不列为肥达试验的检测项目。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2)方法:试管凝集法(定量):当TO≥1:80,TH≥1:160,PA、PB均≥1:80才有意义 (3)动态观察:双份血清抗体四倍升高有诊断意义 (4)临床意义:辅助诊断伤寒和副伤寒。 O抗体(IgM), H抗体(IgG) O 、H抗体均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大; O 、H抗体不升高,患伤寒的可能性小;只有H升高,则可能是预防接种过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只

微生物学 细菌学总论 参考答案

第十章细菌学总论 第一节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参考答案 二.填空题。 1.(抗吞噬作用,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生物膜) 3.(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 4.(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5.(芽胞) 6.(染色体,质粒,质粒)7.(性菌毛,细菌粘附,传递遗传物质) 8.(鞭毛,荚膜,芽胞,菌毛) 9.(细胞壁,细胞膜) 10.(球菌,杆菌) 11.(肽聚糖,磷壁酸,脂多糖) 12.(壁磷壁酸,膜磷壁酸) 13.(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 14.(脂质双层,脂蛋白,脂多糖)15.(革兰阴性) 16.(D-丙氨酸,五肽桥,肽聚糖)17.(核糖体,70S) 18.(50S,30S,蛋白质)19.(休眠,强,繁殖,弱) 20.(细胞壁) 三.名词解释。 1.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造成其不同程度的缺损,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的细菌称为细菌L型。 2.芽胞:某些细菌的繁殖体,在一定条件下,由胞浆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折光性强的圆形或卵圆形小体叫芽胞,芽胞对理化因素具有强大抵抗力。 3.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4.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的主要化学成分,为原核生物所特有的物质。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三部分组成。G-菌的肽聚糖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5.脂多糖(LPS):是G-菌的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性多糖组成。类脂A是内毒素的毒性部分和主要成分。 6.异染颗粒:某些细菌用异染颗粒染色法染色时,甲苯胺蓝可同该菌细胞浆中的多聚磷酸盐颗粒结合,使颗粒染成与菌体不同的红紫色,这一现象称为异染现象,具有异染现象的颗粒叫异染颗粒。 四.判断改错题。 1.(×)磷壁酸 2.(×)一个繁殖体 3.(√) 4.(×)细胞壁缺陷 5.(×)无固醇类物质 6. (×)和五肽交联桥 7.(√) 五.简答题。 1.试述肽聚糖的主要结构及青霉素和溶菌酶对其抑制的作用机制。 答:(1)肽聚糖,又称粘肽,是原核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由三部分组成:①聚糖骨架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交替排列,以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②四肽侧链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审批稿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及答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 判断题 1、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3、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4、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5、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6、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7、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8、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9、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10、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二. 填空题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B.μm 4.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的环境中生长。( A ) A.偏酸性且含糖较多 B.偏酸性且含糖较少 C.偏碱性且含糖较多 D.偏碱性且含糖较少 5. 真菌生长最适的温度为℃。( B ) A. 16~22, B. 23~28, C. 30~35, D. 28~35 6. 下列不属于辐射灭菌的是。( D ) A.紫外线灭菌法 B.电离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 细菌液体培养过程中哪一个阶段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B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 波长为的紫外线最具有杀菌作用。( C )

细菌各论笔记

第9章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 化脓性球菌(pyogenic coccus) 主要种类 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i ) 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链球菌属(Streptococci ) A族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 肺炎链球菌(Strept.pneumoniae) 其他链球菌 奈瑟菌属(Neisseriae) 淋病奈瑟菌(Neisseria gonorrhoeae) 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 第1节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i ) Staphylococci are gram-positive spherical cells. usually arranged in grape-like irregular clusters. 化脓性感染和败血症的最常见病原 葡萄球菌 一.主要生物学性状 形态染色结构—G+,球形,簇状排列 培养特点—金黄色色素, β-溶血环 抗原构造—荚膜多糖,SPA 抵抗力—强,易耐药 分类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阳性 表皮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 腐生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 三种葡萄球菌的主要性状(p107) 二. 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金黄色葡萄球菌 主要致病物质 侵袭力菌体表面结构—荚膜capsule, SPA 侵袭性酶 凝固酶(coagulase)—抗吞噬, 感染局限 毒素(exotoxin) 细胞毒素 溶血素hemolysin, 杀白细胞素leukocidin, 表皮溶解毒素epidermolytic toxin,TSST-1 肠毒素enterotoxin---耐热 所致主要疾病 1. 化脓性感染 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疖/痈/脓疱疮/须疮 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内脏器官感染

细菌学各论复习题(1)

一、球菌 1、革兰染色阳性球菌有哪几种?革兰染色阴性球菌有哪几种? 2、球菌又叫;球菌是最常见的引起化脓性感染的球菌。 3、SPA是什么?它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5、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6、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微生物学检查方法有哪些? 7、CNS叫什么?CNS引起哪些疾病? 8、根据溶血现象链球菌分为哪几种?A群链球菌指的是。 9、如何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为什么要对这两种细菌进行鉴别? 10、A群链球菌的表面抗原或蛋白质抗原即。 11、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2、SLS和SLO的作用? 13、抗“O”试验又叫,常用于的辅助诊断,一般超过单位。 14、肺炎(链)双球菌的形态、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有哪些? 15、肺炎(链)双球菌主要致病物质是什么?引起什么疾病?预防通常用。 16、B族链球菌可引起什么疾病?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什么疾病? 17、脑膜炎球菌和淋病球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有哪些? 18、脑膜炎球菌的感染途径和、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9、淋病球菌的感染途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20、无芽孢菌中抵抗力最强的细菌是;鉴定球菌最常选用什么培养基? 二、肠杆菌科和弧菌属 1、用什么试验可以初步鉴别肠道致病菌和肠道非致病菌?原理是什么? 2、肠道杆菌最常用选用鉴别培养基。大肠杆菌在此培养基中是什么颜色?志贺菌属 和沙门菌属在此培养基中是什么颜色? 3、大肠杆菌的“IMViC”的结果是什么? 4、大肠杆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大肠杆菌中ST和LT分别代表什么? ETEC、EIEC 、EPEC、EHEC、EAEC分别代表什么? 5、“大肠菌群数”的含义?在饮水中和瓶装汽水中大肠菌群不得超过多少? 6、在特殊结构中,志贺菌属没有哪个结构?也就是说没有抗原。 7、志贺菌属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8、对人致病的沙门菌属有哪几种? 9、沙门菌属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10、Enteric fever又叫? 11、Enteric fever根据病程如何取标本? 12、Enteric fever的概念、正常值、结果的判断? 13、霍乱弧菌的形态、染色、排列方式、培养基的PH值? 14、霍乱弧菌根据O抗原的分群中,哪两群引起霍乱,其中哪一群是1992年才开始流行的? 15、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霍乱肠毒素的致病机制? 三、幽门螺杆菌 1、幽门螺杆菌哪一种美最丰富? 2、幽门螺杆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是什么?它与哪些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四、厌氧性细菌----厌氧芽孢梭菌属 1、致病性厌氧菌主要为、、。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总论)

《病理学基础》课后练习(总论) 绪论 一、名词解释: 病理学. 尸检. 活检. 细胞学检查 二、填空: 1. 病理学的任务是运用各种方法研究认识疾病的__、____,疾病过程中__________以及疾病的___,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2.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面有关病理学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现代病理学可分为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B.病理学(病理解剖学)偏重于疾病的功能代谢变化,病理生理学则侧重疾病的形态变化。 C.病理学以基础医学各学科为基础,为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重要的背景知识,在两者之间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 D.病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实用性均很强的学科,是许多疾病特别是肿瘤的最后确诊手段。 2. 有关细胞学检查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 A.方法简便 B.病人痛苦小 C.结果准确,多数不需配合活检证实 D.多用于肿瘤的诊断和普查 3. 下列哪项不是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A.尸检 B.活检 C.动物实验 D.X线检查 第一章疾病概论 一、名词解释: 健康. 疾病. 脑死亡 二、填空题: 1. 当疾病状态下,患者出现的各种主观感觉的异常称为___,临床检查发现的疾病的一些客观表现称为_____。 2. 最常见的致病因素是_________。 3. 疾病的经过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四期。 4. 疾病转归期有三种结局即_____、______、____。 5. 脑死亡的判断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6. 死亡传统上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期,临床死亡期的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症状指疾病的客观表现,能用临床检查的方法查出 B.体征是病人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和病态改变 C.不同疾病可出现相同的症状体征,相同的疾病也可出现不同的症状体征 D.相同的病理变化可发生在不同的疾病中,一种疾病只能有一种病理变化 2. 下列关于死亡的说法错误的是: A.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止 B.个体死亡时体内细胞同时死亡 C.死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D.病理性死亡远多于生理性死亡 3. 疾病发生必不可少的因素是: A.疾病发生的原因 B.疾病发生的条件 C.疾病发生的诱因 D.疾病的外因 4. 整体死亡的标志是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资料

第一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期末试题(170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 1、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B )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2、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B ) A.mm B.μm C.nm D.pm 3、G+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D )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肽聚糖 4、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 )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5、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 )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6、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D )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7、下列那种不是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D ) A.色素 B.细菌素 C.抗生素 D.抗毒素 8、产生外毒素的细菌是:( C ) A.所有的G+菌 B.所有的性G-菌 C.大多数G+菌和少数性G-菌 D.大多数性G-菌和少数性G+菌 9、关于类毒素叙述正确的是:( D ) A.细菌崩解后释放出的毒素 B.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 C.细菌的分解代谢产物 D.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制成 10、下列哪种方法能最有效杀死芽胞( C ) A.干热灭菌法 B.巴氏消毒法 C.高压蒸气灭菌法 D.间歇灭菌法 11、葡萄球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和动物皮肤及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多不致病,其中致病的是:( A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表皮葡萄球菌 C、腐生葡萄球菌 D、黄色葡萄球菌 12、乙型链球菌所致疾病是:( D ) A、支气管炎 B、肺炎 C、疖 D、扁桃体炎 13、化脓性病灶局限的原因,这是由于病原菌产生:( B ) A、透明质酸酶 B、凝固酶 C、耐热核酸酶 D、链道酶 14、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无关的疾病是:( D ) A、蜂窝织炎 B、猩红热 C、急性肾小球炎 D、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15、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中毒性疾病是( A ) A、猩红热 B、淋巴管炎 C、丹毒 D、咽峡炎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 1.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 ABCD ) A.支原体 B.螺旋体 C.立克次体 D.放线菌 E.真菌 2.细菌的特殊结构有:( BDE ) A.肽聚糖 B.荚膜 C.脂多糖 D.鞭毛 E.菌毛 3.G—菌细胞壁的主要结构是:( ABCE ) A.脂多糖 B.外膜 C.脂蛋白 D.磷壁酸 E.肽聚糖

病毒总论复习题.doc

病毒学总论复习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病毒基本性状叙述错误的是: A.体积微小,无细胞结构B.只能在活细胞中增殖 C.含有DNA和RNA D.对干扰素敏感E.耐冷不耐热 2.用于测量病毒大小的单位是: A.微米(μm) B.毫微米(nm)C.微微米(pm) D.毫微微米(fm) E.微微微米(am) 3.关于病毒结构叙述错误的是: A.核酸和衣壳组成核衣壳B.有包膜的病毒才有感染性 C.衣壳由壳粒构成D.病毒包膜表面可有刺突 E.各种病毒壳粒数目不相同 4.可称为病毒体的结构是: A.核衣壳B.核酸C.衣壳D.包膜E.壳粒5.呈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DNA病毒是: A.腺病毒B.风疹病毒C.正粘病毒 D.弹状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 6.呈螺旋对称型的RNA病毒是: A.流感病毒B.腺病毒C.痘类病毒 D.疱疹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 7.决定病毒具有感染性的是: A.核酸B.衣壳C.包膜D.神经氨酸酶E.血凝素

8.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A.复制B.二分裂C.分枝D.减数分裂E.芽生9.下述与病毒蛋白质无关的作用是: A.吸附作用B.保护核酸作用C.病毒包膜的成分 D.对脂溶剂敏感性E.免疫原性 10.病毒所合成的晚期蛋白的功能是: A.抑制宿主细胞蛋白质的合成B.合成包涵体的基质蛋白 C.构成病毒衣壳蛋白D.抑制宿主细胞核酸的合成 E.合成子代核酸所需要的DNA多聚酶 11.以破胞方式从细胞向外释放的病毒是: A.流感病毒B.麻疹C.脊髓灰质炎病毒 D.腮腺炎病毒E.呼吸道合胞病毒 12.以“出芽”方式从细胞释放的病毒是: A.ECHO病毒B.麻疹病毒C.柯萨奇病毒 D.腺病毒E.脊髓灰质炎病毒 13.对病毒抵抗力叙述错误的是: A.大多数病毒60℃30分钟可被灭活B.大多数病毒在-70℃下可存活 C.紫外线能灭活病毒D.甲醛能使病毒灭活,但保留抗原性 E.所有病毒对脂溶剂都敏感 14.一种病毒所产生的衣壳或包膜包在另一种病毒基因组外,这种变异称之为:A.突变B.基因重组C.加强作用D.表型混合E.互补作用 15.下述哪种属于病毒基因突变: A.交叉复活B.多重复活C.温度敏感性变异

细菌学总论复习题

1.证明细菌具有鞭毛结构的常用方法是:A.革兰染色法 B.抗酸染色法 C.普通琼脂培养法 D.液体培养法 E.半固体培养法 2.革兰染色法在临床上常用于: A.鉴别细菌的血清型别 B.协助临床选择用药 C.诊断疾病 D.解释发病机制 E.判定细菌的免疫性 3.测量细菌的常用单位是: A.mm B.μm C.nm D.pm E.? 4.不属于细菌的基本结构的是: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浆 D.细胞器 E.核质 5.细菌细胞壁的最主要成分是: A.脂类 B.蛋白质 C.糖类 D.脂蛋白 E.肽聚糖 6.不属于细胞基本结构的是: A.鞭毛 B.中介体 C.细胞膜 D.核糖体 E.核质 7.青霉素抗菌作用的机理是: A.干扰菌细胞壁的合成 B.破坏菌细胞壁上的磷壁酸 C.干扰菌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D.破坏菌细胞膜的通透性 E.破坏菌细胞壁的多糖骨架 8.溶菌酶的杀菌机理是: A.干扰菌细胞壁交联桥的合成

B.干扰二氨基庚二酸的活性 C.破坏聚糖骨架上四肽侧链的连接 D.干扰菌细胞核质的活性 E.破坏菌壁多糖骨架β-1、4键的连接 9.关于L型细菌叙述错误的是: A.由于细胞壁缺陷常呈多形态 B.染色体不易着色 C.无致病力 D.常规细菌学检查多呈阴性 E.除去诱导因素可回复成原来的细菌 10.质粒是细胞的: A.染色体以外DNA B.核质RNA C.储存高能的胞浆颗粒 D.胞浆中rRNA E.中介体 11.关于菌毛叙述错误的是: A.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B.分为普通菌毛和性菌毛 C.成分是蛋白质 D.普通菌毛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 E.普通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 12.细菌的革兰染色性不同主要是因为:A.形态不同 B.营养需要不同 C.生理功能不同 D.细菌细胞壁结构不同 E.致病性不同 13.细菌学形态学检查中最常用染色方法是:A.抗酸性染色法 B.特殊染色法 C.暗视野墨汁染色法 D.美兰单染色法 E.革兰染色法 14.细菌的繁殖形式是: A.接合 B.裂殖 C.胞子 D.二分裂 E.复制 15.在细菌生长曲线中菌数增加最快的是:A.迟缓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整理)微生物学基础

一.名称解释 1. L型细菌 2. 毒血症 3. 侵袭力 4. LD50 5. 补体 6. 单克隆抗体 7. 化能异养菌 8. 发酵 9. 互生10. 佐剂11. SPF动物12. 菌血症13. 内毒素14. CPE 15. 灭菌16. 体液免疫17. 荚膜18. 病毒包涵体19. 干扰素20. 类毒素21. 细菌22. 消毒23. 抗原24. 病原微生物25. 凝集反应26. 鞭毛27. 滤过除菌28. 外毒素29. 抗体30. 沉淀反应31.病毒32.无菌法33.毒素34.半数致死量35.单克隆抗体36. 芽胞 四.填空 1. 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和。 2. 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分别是、、。 3. 病毒的复制过程包括、、 和。 4. 请简述病毒体外培养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和。 5. 血清里含量最多的抗体种类是;抗原免疫后机体产生最早的抗体种类是。 6. 大肠杆菌、嗜血杆菌、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链球菌、结核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性、性性、性和性。 7. 细菌的一般形态主要有三种,即、和。 8. 外毒素、类毒素、内毒素的化学成分分别是、、。 9. 细菌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即、、 和。 10. 请简述病毒体外培养的主要方法有三种,即、和。 11. 机体免疫应答分为三个阶段,即、和。 12. 鸡新城疫病毒、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狂犬病病毒、伪狂犬病病毒所属病毒科名分别 是、、 和。 13. 细菌的特殊结构主要有、、和纤毛。 14. 内毒素的化学成分是。 15.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是、、 和。 16. 抗体种类有五类,分别、、、和。 17.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和;外周免疫器官包 括、和。 18. 致仔猪水肿的大肠杆菌、嗜血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性、性。 19. 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包括二个方面的组成,即和。 20. 病原微生物引起传染的必要条件是、、 和。 21. 完整的抗原应具有二种性能,即抗原的和。 22. 能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 23. 免疫的生理作用包括、和。 24. 致羊流产的羊布氏杆菌、牛乳房炎链球菌、炭疽杆菌、破伤风杆菌在革兰氏染色反应中分别呈 性、性、性、性。 25. 口蹄疫病毒、禽流感病毒、鸡新城疫病毒和猪瘟病毒所属的病毒科名分 别、、 和。 26. 青贮饲料中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是。 27. 正常哺乳动物血清中含量最丰富的抗体种类是;机体受到外来抗原免疫后最早诱导 产生的抗体种类是。 28. 在青贮饲料中起作用的最主要的有益微生物种类是。 29. 小鹅瘟病毒、猪瘟病毒、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鸡马立克氏病病毒所属的病毒科分别 为、、、 和。 30. 只对病原微生物有抑制或杀灭作用,而对机体无影响的药物被称为药。 31. 中等大小细菌在光学显微镜下一般至少放大约倍时肉眼才可见。 32. 既是细菌的运动器官,又是细菌的特殊构造的是。 33. 能感染细菌的病毒称为。 34. 病毒的成分来自于宿主细胞膜。 35. 75%酒精消毒的机理是。

医学微生物学细菌各论与病毒总论

第18--23章细菌各论 【学习建议】 第18-23章属于细菌学各论部分,介绍了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与弯曲菌、厌氧性细菌、分枝杆菌、人畜共患菌、白喉杆菌、军团菌、绿脓杆菌等细菌。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我们应掌握病原性球菌、肠道杆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所致疾病的名称。熟悉:1.上述细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包括与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与消毒灭菌有关的抵抗力、与诊断、疫苗制备有关的抗原物质。2.上述细菌主要的致病性代谢产物,包括毒素和侵袭性酶的名称、毒性作用及与临床疾病的关系。3.上述细菌所致感染的常用诊断方法和特异性防治措施。了解:1.军团菌、人畜共患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产气荚膜杆菌所致疾病。2.上述细菌的防治原则。 学习细菌学各论部分内容,要注意和总论部分内容(第11-17章)联系,以总论内容中所学的知识概括、归纳各论中各类细菌的要点。复习时既要注意纵向比较,掌握各类细菌的共性和个性,也需要根据临床感染类型横

【内容提要】 一、病原性球菌 1.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 2.链球菌属: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 3.奈瑟菌属:脑膜炎球菌、淋球菌 二、肠道杆菌 1.埃希菌属:大肠杆菌 2.沙门菌属:伤寒沙门菌、其他沙门菌 3.志贺菌属:痢疾杆菌 4.变形杆菌属:变形杆菌 三、霍乱弧菌、弯曲菌 四、厌氧性细菌 1.革兰阳性梭状芽胞杆菌属: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产气荚膜杆菌2.革兰阴性无芽胞厌氧菌 五、分枝杆菌属:结核杆菌 六、其他病原菌 1.人畜共患菌:炭疽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 2.军团菌属:嗜肺军团菌 3.棒状杆菌属:白喉杆菌 4.假单胞菌属:绿脓杆菌 【概念简释】 1.SPA:葡萄球菌A蛋白,存在于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SPA 具有抗吞噬作用,其机制是可以和抗体IgG的Fc段结合,与吞噬细胞竞争结合抗体的Fc段,从而抑制了抗体对吞噬细胞的调理作用。 2.协同凝集试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SPA和抗体IgG的Fc段结合后,并不影响抗体Fab段与相应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将含SPA的葡萄球菌作为载体与特异性抗体结合制备成诊断抗体,可以快速检测标本中相应的抗原,出现凝集,称为协同凝集试验。 3.血浆凝固酶:由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能使含抗凝剂的人和兔血浆凝固,保护细菌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4.溶血素:是一种外毒素,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产气荚膜杆菌都可产生。可破坏红细胞、对白细胞、血小板、血管壁细胞均有损伤。有溶血素的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可形成溶血环。 5.杀白细胞素: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破坏白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6.表皮剥脱毒素:某些型别致病性葡萄球菌产生的外毒素,可破坏表皮组

细菌总论---细菌知识归纳总结

微生物-细菌类 微生物分三型八大类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e)——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器完整。如真菌。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karyote)——细胞核的分化较低,仅有原始核,无核膜、核仁。细胞器很不完善。DNA和RNA同时存在。这类微生物众多,有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非细胞型微生物(none cell)——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无典型的细胞结构,只有核心和蛋白衣壳,核酸类型为DNA 或RNA。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病毒属之。 微生物在自然界是普遍存在的,和人类的关系密切,大多数微生物是对人类有意的,只有少数的微生物多人有害。能引起人类及动物、植物疾病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这部分是医学微生物学讲述的部分。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和形态 细菌(bacterium) 广义——所有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 共性:有细胞壁、原始核质、二分裂、对抗生素敏感 狭义——专指其中的细菌 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其大小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进行测量,以微米(μm)为单位。不同种类的细菌大小不一,同一种细菌也因菌龄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有差异。 细菌按其外形,主要有球菌(coccus)、杆菌(bacillus)、螺形菌(spiral bacterium)。 球菌根据细菌分裂的平面和菌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分双球菌、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 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杆菌不同杆菌的大小、长短、粗细很不一致 螺形菌根据菌体的弯曲分为弧菌和螺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一、细菌的基本结构 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细胞壁是位于细菌细胞最外层,包绕在细胞膜周围,无色透明、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平均厚度为12——30nm,组成较复杂,并随不同菌种而异。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不同细菌细胞壁的组成不同,根据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 革兰阳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三维立体结构)。聚糖骨架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在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连接四肽侧链,四肽侧链再由五肽交联桥组成。革兰阳性菌细胞壁肽聚糖经这样的三级链接,构成了交叉的、机械强度相当大的空间框架结构,交联率为75%,坚固而致密。这种三维立体结构的肽聚糖在革兰阳性菌中高达50层,为其细胞壁主要成分。 溶菌酶能切断β-1,4糖苷键,引起细菌裂解。青霉素能干扰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的连接,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成的细胞壁,可导致细菌死亡。 革兰阴性菌:肽聚糖(peptidoglycan)—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二维平面结构)。聚糖骨架组成与阳性菌相同,也是由N-乙酰葡萄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经β-1,4糖苷键连接,但是缺乏交联桥,只能形成二维平面结构,而且交联率低,只有25%,故多数侧链呈游离状。这种二维平面的肽聚糖在革兰阴性菌中只有1——2层,只作为其细胞壁的组成成分之一。 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磷壁酸(teichoic acid)磷壁酸为革兰阳性菌特有成分,按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壁磷壁酸结合在细胞壁的肽聚糖的胞壁酸上,另一端游离于细胞外;膜磷壁酸结合在细胞膜上。另一端游离。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特殊组分——外膜(outer membrane) 外膜位于肽聚糖外侧,由内向外由脂蛋白、脂质双层和脂多糖三部分组成。 细胞壁的功能 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就变得多形。 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菌体内的大气压是外界的5~25倍,没有细胞壁,必将涨破。 参与菌体内外的物质交换:与细胞膜一起参与物质交换,细胞壁上有很多小孔,容许小分子物质通过 菌体表面带有多种抗原分子,可诱发机体的免疫应答。 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L型(bacterial L form):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