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

合集下载

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维透视汇总

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维透视汇总

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多维透视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有人预言:它将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在对现代工业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批判性审视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体系。

它始终把社会主义作为支撑其价值观体系大厦的“阿基米德支点”;在自然生态域,主张在平等的生命交流的基础上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社会生态域,追求社会公正和人的解放;对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应给予客观的、公正的评价。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绿色运动中崛起的一种独树一帜的思潮。

这种思潮从人类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危机的现实出发,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反思危机的根源和探寻摆脱危机的出路,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社会主义理论。

生态社会主义是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有人预言:它将成为21世纪“最有生命力的社会主义思潮”(《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第209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生态社会主义何以有如此的影响力?笔者认为,这不是因为它创设了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社会主义模式,或是提出了足以警示人类的生态原则,而是因为它在对现代工业社会主流价值观进行批判性审视的基础上,力图构建一种全新的价值观体系。

然而,遗憾的是,恰恰是这个最重要之点,被社会主义学者们和生态学者们忽略了。

一、生态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的“阿基米德支点”在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架构中,居核心地位的是其具有多维立体结构的价值观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社会主义在构建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时,并没有局限于自然本身的存在价值,而是超越自然的视域,从人与世界互动关系的整体维度去把握生命活动的价值指向。

在生态社会主义的视野中,生态问题不是纯自然领域的问题,它始终体现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关系的整体协调性本质。

因此,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归根结底是人与自身生存的世界之间关系的危机,即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人与世界关系之整体和谐性、平衡性遭到破坏的结果,它集中表现为人、自然、社会之间的价值对立和结构性分裂。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环境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传统的发展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不仅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了未来世界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社会主义被提出来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思潮和发展模式。

生态社会主义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它关注环境和人类的发展,以人人平等、公正、和谐、绿色为核心价值观。

生态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实现社会经济、人类文明、自然生态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从理论的角度,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主要分为两个组成部分:经济社会学和生态学。

经济社会学是通过对经济机制的改革来调整环境,保护生态,并解决社会不平等问题。

生态学则是以生态保护为核心,调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学、生态经济学和政治生态学是实现生态保护的三大分支学科。

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建立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取代以资产阶级和财阀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这需要实现多种变革和改革,包括经济改革、法律改革、教育改革、文化改革、生态建设等。

在实践方面,生态社会主义的实践包括两个方面:生态建设和社会治理。

生态建设主要是指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工作,通过政府政策的引导、市场机制的调整和市民行为的规范,带动环保工作的开展。

社会治理则是指政府和群众之间的协调、公民参与和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内容,为全社会提供一个健康、文明和和谐的发展环境。

在生态建设方面,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例如,通过严格的环保政策、资源管理制度以及环境法律来规范市场行为,保护自然环境;通过提高新能源的利用率、推广节约型生产模式以及增强生态环境意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产业转型升级、人口迁移等手段来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达到更好的生态建设效果。

在社会治理方面,政府需要加强自身改革和提高服务水平,实现公民的参与和权利保护,增强全社会的信心和认同。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

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西方绿色运动,20世纪90年代成为引人注目的左翼社会思潮。

生态社会主义作为当代西方新社会运动和社会主义思潮的结合物,试图通过维护生态平衡,满足新型需要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未来社会理论,寻找一条通向生态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一、生态社会主义的崛起与发展(一)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1.当代资本主义矛盾的发展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

一方面,资本主义对全球性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造就了大量部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和枯竭。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性扩张,造成全球性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

2.苏东社会主义模式也没能避免生态环境问题。

第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苏东社会主义模式对生态问题的忽视,促使了这些国家中的持不同政见者以此向政府发难。

第三,苏东社会主义模式的封闭发展,无法超越当代资本主义体系承担解决生态危机的重任。

3.20世纪70年代“绿色运动”的兴起生态社会主义是西方绿色运动发展的产物,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发表了《寂静的春天》一书,揭开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绿色运动的序幕。

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危机,绿色运动抓住了西方公众关注的焦点,使生态问题成为最具有政治意义并直接关系人类命运的社会问题。

绿色运动的本质是抗议资本主义制度,防止生态灾难,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群众性运动。

(二)生态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第一,马克思主义以“人类尺度”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法。

生态社会主义者宣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人类在解决神态危机、认识人类对世界的态度时,不应放弃“人类尺度”。

第二,马克思主义将社会问题与自然问题联系起来考察的思想。

第三,马克思主义关于技术进步有助于人的解放、并促进人的社会解放的思想。

生态社会主义者认为,尽管马克思主义充分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自然的矛盾,但由于当时的资本主义尚不发达,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很有限,因此马克思的生态思想还不够完善系统。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浅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有乔治·拉比卡、瑞尼尔·格伦德曼、大卫·佩珀、约翰·福斯特和保尔·伯特格等西方学者和左翼社会活动家。乔治·拉比卡早年参加过法国共产党,是法国左翼运动的主要理论家之一,曾为法国社会科学中心主任,巴黎第十大学校长,致力于研究全球生态危机与生态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生态学社会主义标志着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工人运动的文化革命阶段”。瑞尼尔·格伦德曼是德国左翼学者、哲学家,主张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解决全球生态危机问题。他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为马克思的“人类中心主义”正名,捍卫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理论所代表的哲学理性传统。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支配概念不同于统治,支配并不意味着征服与破坏,相反,这正是缺乏支配的表现,因为支配意味着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集体的有意识的控制,是实质上的服务而不是破坏。其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学》。大卫·佩珀是英国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地理系讲师,90年代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佩珀的代表作有《现代环境主义的根源》和《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等。佩珀自称为生态运动中的“马克思主义左派”。他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勾勒了生态运动中的“红色绿党”和“绿色绿党”的轮廓,深化了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主义之间关系的争论,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另外,美国俄勒冈大学社会学教授约翰·福斯特、社会生态学家詹姆斯·奥康纳以及美国绿党的重要理论家约洱·克沃尔教授近期分别出版了《马克思的生态学》、《自然的理由》、《自然的敌人》等著作,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这一阶段生态社会主义的总体特征是“绿色红化”。纵观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它经历了“从红到绿”、“红绿交融”和“绿色红化”三个阶段,终于从形形色色的生态理论流派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代西方社会主义运动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社会生态学:走向一种生态社会

社会生态学:走向一种生态社会

社会生态学:走向一种生态社会陈世丹;吴小都【期刊名称】《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0()2【摘要】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为此,本期我们编发了这一组以不同角度阐释当代最重要的三大生态学学派思想的文章。

陈世丹、吴小都的论文"社会生态学:走向一种生态社会"指出,社会生态学将生态危机的根源坚决地定位在人统治人的关系上。

对自然的统治是社会中人统治人的产物。

社会生态学认为人类作为一个漫长的自然进化的产物应归入自然,走向一种生态社会——一种非等级社会制度与感知的组合。

李金云的论文"深生态学:一种后结构时代的启蒙辩证法"认为,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危机,深生态学指出环境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现有文化中的人类中心主义。

深生态学确立了两个原则:自我实现与生态中心主义平等。

王桃花的论文"生态女性主义:发展中的生态伦理文化"指出,生态女性主义的宗旨在于揭示统治妇女与统治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反对各种形式的统治和压迫,把反对压迫、解放妇女和解决生态危机一并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总页数】5页(P57-61)【关键词】社会生态学;生态社会;当代;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进化;学思【作者】陈世丹;吴小都【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872;北京服装学院外语系,北京1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058【相关文献】1.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一种生态学社会主义内在逻辑的延续 [J], 谢俊2.从环境正义研究走向生态社会运动--析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趋向[J], 叶海涛;吕卫丽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现代阐释——《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文本解读 [J], 蔡华杰4.异化消费、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的构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之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解析 [J], 顾泉5.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与社会生态学——兼议“生态系人”的特点和品质 [J], 叶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生态社会主义

关于生态社会主义

关于生态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是一支涉及面很广、影响很大的马克思主义派别,美国纽约大学政治学教授R·奥尔曼曾经把它列为当今世界十大马克思主义流派之一。

生态社会主义总体上的特征是将生态学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结合,企图找到一条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但是由于其成员的经历、认识不同,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又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和主张。

人们注意到,当代生态社会主义存在着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西方所流行的、以批判为主的倾向,这是—支由“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派别。

它虽源出“西方马克思主义”,但却与之有显著的差别:一是较多地融入现实的社会运动——生态运动(或环境保护运动),打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象牙塔式的纯哲学的研究方式,较多地与实践问题相结合。

二是较为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问题,并把生存环境问题同政治问题联系起来。

这种以批判为主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派别激烈地批判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形成反对资本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

另一种倾向是原苏联和东欧地区所流行的、以改变自身生态环境为目的的生态社会主义派别,这一派别的研究方向和问题大多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所遇到的,因此,它对于我们建立社会主义环境生态学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

不过,在对生态危机的性质、根源、克服生态危机的手段、策略以及未来前景等根本问题上,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家们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

首先,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造成全球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是追求经济合理性的社会,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和市场、消费不断扩张的“唯生产力论”是同生态合理性要求不相容的。

资本主义“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虽然延缓了经济危机,但是却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越来越膨胀,有可能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导致了社会生产力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破坏,而且这种社会制度倡导的是以消费为荣的消费文化,诱使人们为了享受消费而拚命工作,势必一方面加剧了人的异化,另一方面加重了自然界的负担,污染了环境,从而造成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引起生态危机。

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三维建构

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三维建构

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人民美好生态生活的三维建构作者:曹家宁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5期[摘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新需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要求。

构建人民美好生态生活,是以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集中表现在满足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三大维度的价值诉求上。

针对当前中国存在生态风险应对能力不足、生态发展程度不充分、生态利益分配不平衡三大“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矛盾,应建构共建生态屏障以守护生态安全、共促生态发展以丰富生态产品、共享生态利益以维护生态正义三条实践路径,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美好生态生活;生态安全;生态发展;生态正义;生态文明当代中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什么是美好生活,怎样实现美好生活,是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

“美好生活是‘善’的生活,是理想的生活……它是一个民族精神文化标识的体现,也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

”②美好生活作为“善”的生活的集中体现,应当是个人之“善”与集体之“善”的统一,物质之“善”与精神之“善”的共振,人类之“善”与自然之“善”的合流。

就其应然性而言,现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当体现在实现人类个体之“善”、群体之“善”和人与自然之“善”三大层面。

其中,人与自然达到“善”的状态,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与保障,“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础和人民群众生态权益的重要保障”。

③从实践维度来看,美好生活之“善”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领域实现“善治”。

其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生态领域的“善治”,它既能提供最基础的生态安全屏障,也能提供人民从对“物质产品”的低阶需要过渡到对“美好生活”的高阶需要的生态产品,还是人民利益在生态维度普惠公平性的集中体现。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生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及 其生态 论
从历史上看 , 资本主义制度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马 克思 曾描述道 ,“ 资产 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 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 的 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自然力 的征服 , 机器的采用, 化学在工业和农业 中的应用 , 轮船的行驶 , 铁路 的通行, 电报的使用, 整个大陆的开垦, 河川的通航 , 仿佛用法术从地 下呼唤出来的大量 人 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 的 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 ” 然而随着生产力 的飞速发展 , 环境 问题 日益突出。2 0 世纪7 0 年 代,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在 第三次浪潮》中用一段相似 的话描述 了资本主义发展对环境的破坏 ,“ 从来没有—个文明, 能够创造出这 种手段 , 可以摧毁一个城市 , 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从来没有整个 海洋面临中毒的问题 。由于人类贪婪或疏忽 , 整个空间可以突然一 夜之 间从地球上消失 。从未有开采矿山如此凶猛 , 挖得大地满 目疮 痍。从未有过让头发喷雾剂使臭氧层消耗殆尽 , 还有热污染造成对 全球气候 的威胁”。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直接 危及 民众生存权利, 引发了市民为主体 , 以保护生态平衡、人们正当 权益为基本 内容的 “ 绿色运动”。这场运动聚集 了各种政治倾 向 的党 派和个人 , 参与者大多对资本主义持批评态度。生态社会主义 理论正诞生于这一过程, 并伴随绿色运动的发展而逐步成熟。 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包括生态学 、社会公正、基层 民主和非暴 力, 本文将从生态危机的角度对生态学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 一)生态危机 的范围是全球性 的。资本主义将其生产逻辑扩 大到全球 , 经济全球化带来更大的经济社会发展 , 但同时引发了物种 灭绝、环境污染等全球环境问题 , 演变成全球生态危机。 ( 二)生态危机 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 资本主义本身。资本主2 . X, t N润最大化的追求和市场的不断扩 张, 从根本上与生态合理 陛的要求不相容 , 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乔治 拉比卡指 出, 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消除生态危机。 ( 三)生 态危机的解决方法在于生态社 会主义现代化 。安德 烈 高兹提出了生态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 , 要求生产和利润最大化 的经济标准服从于 “ 社会一 生态 ”标准 , 使发展从属于社会文化 目 标及个人的自由发展 , 铲除全球生态危机 的经济政治根源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