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合集下载

“异位一号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临床研究

“异位一号方”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临床研究
床 研 . 究
“ 异位 一号方” 治疗子宫 内膜 异位 症 3 1例 临床研究
汤 艳 秋 1 陈 友 国 , 2
(. 1苏州大 学附属 第一 医院 , 苏苏 州 2 5 0 ;2昆山 市 中医院 , 苏昆 山 2 5 0 ) 江 10 6 . 江 13 0

要 目的 : 察 中药 异位 一号 方治 疗 子 宫 内膜 异 位 症 的 临床 疗 效 。方 法 : 观 选取 昆 山 市 中 医 院妇 科 门诊 子 位 症 疗 效 确切
关键 词
子 宫 内膜 异 住 症 R 1 .1 . 7 1 05 7
异位 一号 方
痛经评分 A
B 检查 超
血清C 2 A1 5
中 图分 类 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 编 号 1 7 — 9 X( 0 0 1 — 0 1 0 6 2 37 2 1 )0 0 2 — 2
1 临床 资料 平 均 年 龄 ( 29 + .2 岁 : 史 最 长 3 3 .7 29 ) _ 病 6月 , 短 1 息 者记 1分 . 痛 明显 者 记 05分 。 响工作 学 习者 最 腹 . 影 月 . 均病 程 (23 + .3 月 ; 均 孕次 ( .  ̄ . ) 平 1 .5 81 ) 平 _ 22 1 2 ; 记 1 . 卧不 宁 者记 1 . 一般 止 痛药 不 能缓解 3 5 分 坐 分 用
比性 。
222 妇 科检 查 治疗 前 、治 疗 1 程后 于 月 经周 .. 疗
1 . 诊 断标 准 ( ) 2 1 渐进 性痛 经 ;2 经期 少腹 部 、 () 腰 期 同一 天各 检查 1 次
骶部 不适 , 进行 性加 剧 ;3 周期 性 直肠 刺 激症 状 , () 进 223 B超 检 查 治疗 前 、治疗 1 程 后 于 月经 周 .- 疗 次 主要 观测 盆腔 包块 大小 。盆腔 行 性 加剧 ;4 后 穹 窿 、 宫 骶 骨 韧 带 或 子 宫峡 部 触 期 同一 天各 检查 1 , () 子 痛 性结 节 ;5 附件粘 连有 包 块 , () 伴包 膜 结节 感 , 卵 包块 最 大截 面积 :经 阴道 B超检查 测 量 盆腔 包块 最 输 管通 畅 ;6 经期 前后 上述 附件 肿块 大小 变化 明显 。l 大 截 面 积 的长 径 、 () _ J 短径 ( 别 用 a 分 b表 示 ) 按 椭 圆 面 , 凡 有 以 上 ( ) ( ) ( ) 之 一 和 ( ) ( ) ( ) 之 积计 算 包块 最 大 截 面积 。 ( 1 、2 、3 项 4 、5 、6 项 盆腔 包 块 最大 截 面积 : / 1 2项 共存 可确定 临 床诊 断 4n b) 'a ' 2 治 疗与 观察方 法 224 外周 血 清 C 2 . . A15测 定 治 疗 前 、 疗 1 程 治 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享|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5日点击数:4137 次字体:小大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被粘膜覆盖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

EMT以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为主要表现,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5%,占痛经妇女的40%~60%。

在不孕患者中,30%~40%合并EMT,在EMT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40%~60%。

该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

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EMT 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EMT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浸润和种植生长能力。

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以侵犯卵巢和宫底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子宫直肠陷凹、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等部位,故有盆腔EMT之称。

一、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异位子宫内膜的来源,目前有多种学说。

1.种植学说妇女在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倒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其他部位,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EMT。

但已证实90%以上的妇女可发生经血逆流,却只有10%~15%的妇女罹患EMT。

剖宫产手术后所形成的腹壁瘢痕EMT,占腹壁瘢痕EMT的90%左右,是种植学说的典型例证。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或大腿的皮肤和肌肉发生的EMT可能就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的结果。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经血逆流、炎症、机械性刺激、异位妊娠或长期持续的卵巢甾体激素刺激下,易发生化生而成为异位症的子宫内膜。

4.免疫学说免疫异常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功能减弱,粘附分子作用增强,协同促进异位内膜的移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治指南(2015年版)《中华妇产科杂志》2015年第3期161~169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以外的部位出现、生长、浸润,反复出血,继而引发疼痛、不孕及结节或包块等。

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

内异症病变广泛、形态多样、极具侵袭性和复发性,具有性激素依赖的特点。

一、发病机制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为主导理论,逆流至盆腔的子宫内膜需经黏附、侵袭、血管性形成等过程得以种植、生长、发生病变;在位内膜的特质起决定作用,即“在位内膜决定论”;其他发病机制包括体腔上皮化生、血管及淋巴转移学说以及干细胞理论等。

相关基因的表达和调控异常、免疫炎症反应以及性激素受体表达异常等与内异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内异症有家族聚集性。

一级亲属中有内异症患者的妇女发生内异症的风险升高7~10倍。

二、临床病理类型1、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腹膜型内异症或腹膜内异症(peritoneal endometriosis)指盆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种植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棕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性病变)。

2、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卵巢型内异症或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ovarianendometriosis)又根据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大小和粘连情况分为Ⅰ型和Ⅱ型。

Ⅰ型:囊肿直径多<2 cm,囊壁多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Ⅱ型:又分为A、B、C 3种。

ⅡA:卵巢表面小的内异症种植病灶合并生理性囊肿如黄体囊肿或滤泡囊肿,手术易剥离;ⅡB:卵巢囊肿壁有轻度浸润,层次较清楚,手术较易剥离;ⅡC:囊肿有明显浸润或多房,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内异症:深部浸润型内异症(deep infiltrating endometriosis,DIE)指病灶浸润深度≥5 mm,包括位于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隆、阴道直肠隔、直肠或者结肠壁的内异症病灶,也可以侵犯至膀胱壁和输尿管。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概述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覆盖于子宫体腔面,如因某种因素,使子宫内膜在身体其他部位生长,即可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即随月经周期而变化,但仅有部分受孕激素影响,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患者如受孕,异位内膜可有蜕膜样改变。

这种异位内膜虽在其他组织或器官内生长,但有别于恶性肿瘤的浸润,本病发生的高峰在30~40岁。

症状体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定义为子宫内膜组织生长在子宫腔以外引起的病症,如生长在如子宫肌层、卵巢或盆腔内其它部位。

这种异位的内膜在组织学上不但有内膜的腺体,且有内膜间质围绕,在功能上随雌激素水平而有明显变化,能产生少量“月经”而引起种种临床现象。

症状1、痛经。

渐进性痛经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而突出的特征,可发生在月经前、月经时及月经后。

有的痛经较重难忍,需要卧床休息或用药止痛,甚至痛得“滚炕”或撞头。

疼痛常随着月经周期而加重,月经结束而消失。

患上子宫内膜异位症,80%有明显的痛经症状!2、不孕。

约有50%左右内异症患者伴有不孕;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中,约30-40%患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不孕,常因病变造成盆腔肿块、粘连、输卵管堵塞卵泡发育不好或排卵障碍等因素引起。

3、月经不调。

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月经量往往增多,经期延长。

可能由于内膜增多所致,但多伴有卵巢功能失调。

月经不调可作诊断参考,但在鉴别诊断中并无价值。

4、性交疼痛。

发生于子宫直肠窝、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而影响性生活。

5、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

进行性加剧的周期性直肠刺激症状罕见于其他妇科疾病,是诊断本症最有价值的症侯。

表现为直肠、肛门、外阴部坠胀、坠痛、里急后重感和大便次数增多。

6、周期性膀胱刺激症状。

当内异症病变累及膀胱腹膜反褶或侵犯膀胱肌层时,会同时出现经期尿急、尿频等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于子宫腔被覆黏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

主诉患者出现渐进性痛经、不孕、月经失调、性交痛或下腹痛、慢性盆腔痛。

诊断约1/3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表现为典型症状,因人和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

症状的特征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25%患者无任何症状。

▶(一)临床表现1.痛经60%~70%的患者有痛经,典型者为继发性、渐进性痛经。

常于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经期第1日最剧烈,以后逐渐减轻,至月经干净时消失。

痛经程度可逐渐加剧,从能够忍受到剧痛,甚至必须卧床休息,常需服止痛药;疼痛时可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呕吐、里急后重等。

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

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无明显关系,宫骶韧带和阴道直肠隔等深部病灶,即使病灶较小,可能出现明显痛经;卵巢巧克力囊肿尤其囊肿较大者疼痛反而较轻,甚至毫无痛感,27%~40%患者无痛经。

2.性交痛与排便痛30%的患者有性交痛,一般表现为深部性交痛,以月经来潮前性交痛更为明显,且有其特异的性交体位。

3.不孕不孕率高达50%,是EMT主要症状之一。

不孕原因:盆腔粘连、输卵管阻塞卵管性不孕;卵巢功能异常;免疫性不孕;腹水。

4.月经失调15%~30%患者常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经前或经后少量阴道流血;绝经后妇女可表现为绝经后阴道流血。

5.慢性盆腔痛(CPP)指盆腔疼痛至少持续6个月,表现为非经期腹痛,月经期疼痛可加重,常与晚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变有关。

慢性盆腔痛患者80%合并内异症,而内异症患者80%有慢性盆腔疼痛。

▶(二)辅助检查超声检查通常应用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状、早期的患者,盆腔内形成卵巢巧克力囊肿。

一般在盆腔内可探及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区,直径一般为5~6cm,囊壁较厚且粗糙不平,与周围组织粘连。

通常腹膜的红色及褐色病灶容易发现,对在腹腔镜下没有典型异位灶的患者,如正常盆腔和腹膜,或盆腔出血和白色病变等,有两种方法可用来提高诊断率。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

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eta分析
e mde e nc .Co cu i n i s e c e t e t e s s e i r t s e n e i i e t e t e t i r a ng n l so s Ch ne e m d i r a m nt i up ro we t r m d c i n o n r a m n te t n i
EM T.Ho e e ,e i t nc f s m e da e o l g c o l m s m a b ie ty a e t t ut e ic t o w v r x s e e o o t m t do o i a pr b e a h l y e d r c l f c he a h nt i y f h nd t e f i g .S i n s o,m o e rg r us a d m i e o t o l d t i s s u d b e i ne i r e o dr w o e r o o ,r i n o zdc n r l r a ho l e d sg d o d r t a m r e l n
b mde e ba e e c e m e ho . e h d t i v r i l s m a n y o a f ng d t VI o m a o ye nc — s d m d i t ds M t o sRe re e a tc e i l f m W n a a a, P i r i n r nf i t n, CNKI a i n nd Ch a TCM Da ba e a t s .Br n e a tc e e o t i o r s a c n t e b i o t i t q l y i g t ri l s r p r nt e e r h o h h ass f s rc ua i t e a ua o v l t n.Co s l t ur a e a d e e t e r t o e a a a ys s i n oi e c e r t da n f c v a e fr m t — l i n i .Re u t s d o r c e e o , s ls Ba e n 8 a t l s r p r i t c e r t f Chi s e c e t e t e s s e o o we t m e c ne t e t e t n d e e tv a e i ur a e o ne e m d i r a m nt i up r r t s e i n i m di i a m n ,a f c e r t s r i e ui a e o we t r m e i i e t e t e t q v nt t l s e n dc n ra m n .The e i i fe t a d o h r ha m f c ns q nc i r s no s de e c n t e r ul o e ue e n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临床观察
临床症状 消失, 月经于停药后 1 个月左右恢复 。 随访 6 2个月, 8例痛经消失, ~1 2 4例非经期下 腹部疼痛及 8例性交痛缓解, 其余患者 的临床症状均有不 同程 度的减轻 。治疗后 1年 内, 妊娠 2 9例, 受孕率达 6 .% 0 4 ;症状 减轻, 卵月经恢复, 排 但未达 3 个月经周 期 9 无效 6 , 例, 例 放弃
1 临床 资料
3 1 疗 效 标 准 .
治疗 2 疗程后, 年 内评定疗效 。治愈:临床症状 消失, 个 1 受孕 ; 效: 有 症状减轻, 排卵 月经恢 复, 但未达 3个月经周期者 ; 无效 :症状 体征无 变化 。 排 卵恢复评定 :基础体温呈双相, 宫颈黏液检查 出现羊齿
2 治 疗 方 法 2 1 米 非 司 酮 口服 治 疗 .
子宫 内膜异位症多 以经 期疼痛及不孕为主诉, 随腹膜病灶 范围和粘连的进展, 月经期 以外 也会 出现 下腹 痛、腰痛、性交 效较为理想 , 因其价格 及不 良反应较大等 问题, 但 特别是对 肝 肾功能的损害, 其应 用受到限制 。而米 非司酮 为孕激 素受体 使 拮 抗剂, 是人工 合成 的 1一 甲基 睾酮 的衍 生物, 9去 通过与受 体 结合起 到阻断孕酮、 抑制卵巢功 能, 诱发 闭经, 使异位的子宫内
3 临床 疗 效
子 宫内膜 异位症造 成患者盆腔疼痛和 不孕症等, 严重 影响 患者 的生活质量 。 近年来, 随着腹 腔镜 检查及治疗的增多, 其发 病率 也明显上 升, 高达 1% 5 , 其 中不孕症 的发病 率约 占 5  ̄2 % 而 3 % 0 。2 0 —2 0 0  ̄5% 0 1 0 3年, 笔者采用 中西 医结合方法 治疗 子 宫 内膜异位症性不孕症 4 8例, 收到满 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米司非酮联合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13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7例,两组均予以米司非酮口服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方剂治疗,1个月1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4.6%(p0.05)。

1.2 治疗方法两组内异症患者均予米司非酮口服,月经周期第2天开始服用,12.5mg/次,1次/d,1个月为1疗程,连服3个月,使患者闭经。

若患者仍未闭经,可继续服药,并增加用量至25mg/d,直至闭经。

治疗组加服中药治疗,予自拟活血消瘀散加减治疗,早晚分服,连服3个月,经期停用。

方剂药物组成:丹参25g,白花蛇舌草25g,香附15g,三棱12g,莪术12g,赤芍20g,五灵脂15g,怀牛膝12g,乳香12g,没药12g。

辨证加减用药:痰湿者加胆南星12g;湿热者加黄芩10g;阳虚者加肉桂5g;气虚者加黄芪30g;肾虚者加杜仲12g;血虚者加当阿胶12g。

用药期间定期复诊,了解临床症状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复查盆腔b超及肝、肾功能等。

1.3 疗效标准[1]痊愈: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基本消失;显效: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1/2;有效:主要症状显著减轻,盆腔包块缩小>1/3;无效:主要症状及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2.0程序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t检验。

2 结果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n(%)]组别例数治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治疗组 67 32(47.8) 21(31.3) 11(16.4) 3(4.5) 64(95.5) 对照组 67 14(20.9) 17(25.4) 19(28.4) 17(25.4) 50(74.6)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波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
发表时间:
2017-06-14T16:08:07.9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3月第5期 作者: 刘会玲
[导读] 评价微波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

湖北省汉川市中医医院
431600
【摘
要】目的:评价微波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58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
验组
29例和对照组29例,实验组采用微波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治疗,并且随时观察患者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和不良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P>0.05),对照组治疗后出现体重增加,痤疮等不良反应。实验组均无上述症状。结论:应用微
波结合中药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安全的,有效的。
【关键词】微波;中药;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活动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在直肠部位,并在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影响下产生的一种非癌性病理变化和临床
症状。它是子宫内膜异位症中仅次与卵巢内异位的一种高发病症。近年来,中青年妇女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虽然是一
种良性病,但具有浸润、转移及高复发性的恶性特点,临床表现为周期性痛经、便血、肛门坠胀、便秘等症状,严重影响了妇女的身心健
康。由于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了,治疗效果不明显,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检测和诊断技术的不断
完善,结合临床特点,笔者总结了一套用中医中药结合微波技术的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借鉴。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2011
年4月-2014年12月我院收住的58例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9例微波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29例,口服西
药,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p>0.05)。见表1:


1.1.2
统计方法

根据数据特征,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分类资料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u检验。
1.2
方法
1.2.1
仪器

应用南京康友微波应用研究所生产的应用微波仪,按国际卫生组织的治疗频段的标准研制成一种柱状微波腔内辐射器(直径1.0cm,

15cm),配附热敏传感器,达到温度控制效果,治疗温度控制在39℃~41℃,柱状微波辐射器可透热至直肠子宫,陷凹和直肠阴道隔

1.7cm
左右达到设计和治疗要求。
1.2.2
中药方

实验组:药方组成:血竭、飞甘石、乳香、儿茶、滑石、梅片、朱砂,以上药物研末凡士林调成膏药备用。功效:活血化瘀、消肿止
痛。

对照组:西药
1.2.3
治疗过程

实验组:患者月经第14天开始治疗,两天一次,经前两天结束,连续治疗3个疗程。具体操作:患者取侧卧位,将微波柱状辐射器包
裹橡胶指套用适量的消炎膏涂抹纸套外层,然后缓缓的从患者肛门插入至直肠子宫凹陷病灶处。治疗功率
35瓦,每次治疗20分钟,温度控
制在
39℃至41℃,以病人适度为限。

对照组:口服西药小金胶囊等
1.3
疗效评价

明显改善:改善两级或症状消失,与治疗前比较

中度改善:改善一级,与治疗前比

无改善:无变化,与治疗前比

病情加重:症状加重,与治疗前比

结果

两组治疗后主观症状改善情况,见表2

两组治疗后改善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3.1
微波结合中药治疗的原理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生长在子宫腔以外的一种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是现代妇女中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
率仅次于卵巢内异症,这是由于女性盆腔的生理特点和重力的影响,使这类病灶多好发于子宫直肠陷凹和阴道直肠隔,给检查和诊断
增加
了难度。近年来随着诊断和检查技术的进步,医患对其疾病的警惕性和认识性的提高,大大提高了子宫直肠内膜异位症的诊断率,降低了
误诊误治率。但手术的彻底性,创伤性和复发性又使许多患者避而远之。本文提出的微波结合中药治疗的思路,以从给药的途径,药物结
合现代高科技的手段,其可行性和疗效的确切性得到了很大的肯定,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3.2
微波治疗的机理探讨

子宫直肠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疼痛,肛门坠胀,小便困难,或发生无规律充血,其原因主要是异位与直肠陷凹或直
肠阴道隔等部位的内膜发生周期性病灶充血,异位内膜囊肿增大,致使囊壁压力增高,囊内液进一步扩散,反复刺激囊内膜被肉芽组织替
代,引起粘连加重形成新病灶,改善其症状的临床治疗方法主要是以围绕和缩小异位内膜组织为目的。

而微波是一种毫米波段的电磁波,在治疗子宫直肠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上,就是利用微波能对组织的磁热效应,使异位于直肠周围
的子宫内膜组织缩小萎缩,达到改善
RE的临床症状目的。异位子宫内膜囊内主要聚积是淤血,而微波对水有很强的吸附作用,在高频率作
用下,可以使淤血发生强烈的摩擦,产生很强的热效应,加快了病灶周围的血循环,改善了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内毛囊发生软化,萎
缩。达到破坏其生长的目的。此外,微波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使辐射部位受热均匀加之微波的强磁场作用,可以改变异位内膜病灶处的极
能分布,产生一种抗渗出作用,抑制了组织胺,前列腺素分泌,达到缓解组织肌痉挛,消肿止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福坤,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手术治疗,实用外科杂志,1996年11月38期
[2]
张苏闽,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体会,中国肛肠病杂志,1999年19期
[3]
刘洪波,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体会,河南中医,2001年3月14期
[4]
李美芝,妇科内分泌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337
[5]
潘凌亚,月经改善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中华妇产科杂志,1993年28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