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合集下载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分享|发布时间:2013年12月25日点击数:4137 次字体:小大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宫腔被粘膜覆盖以外部位时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EMT),简称内异症。

EMT以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为主要表现,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该病的发病率近年有明显增高趋势,发病率约占育龄妇女的10%~15%,占痛经妇女的40%~60%。

在不孕患者中,30%~40%合并EMT,在EMT患者中不孕症的发病率约40%~60%。

该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妇女多见。

绝经后或切除双侧卵巢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使用性激素抑制卵巢功能可暂时阻止此病的发展,故EMT 是激素依赖性疾病。

EMT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浸润和种植生长能力。

异位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最常见的种植部位是盆腔脏器和腹膜,以侵犯卵巢和宫底韧带最常见,其次为子宫、子宫直肠陷凹、腹膜脏层、阴道直肠膈等部位,故有盆腔EMT之称。

一、发病机制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关于异位子宫内膜的来源,目前有多种学说。

1.种植学说妇女在经期时子宫内膜碎片可随经血倒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于卵巢和盆腔其他部位,并在该处继续生长和蔓延,形成盆腔EMT。

但已证实90%以上的妇女可发生经血逆流,却只有10%~15%的妇女罹患EMT。

剖宫产手术后所形成的腹壁瘢痕EMT,占腹壁瘢痕EMT的90%左右,是种植学说的典型例证。

2.淋巴及静脉播散子宫内膜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远离盆腔部位的器官如肺、手或大腿的皮肤和肌肉发生的EMT可能就是通过淋巴或静脉播散的结果。

3.体腔上皮化生学说卵巢表面上皮、盆腔腹膜都是由胚胎期具有高度化生潜能的体腔上皮分化而来,在反复经血逆流、炎症、机械性刺激、异位妊娠或长期持续的卵巢甾体激素刺激下,易发生化生而成为异位症的子宫内膜。

4.免疫学说免疫异常对异位内膜细胞的种植、粘附、增生具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表现为免疫监视、免疫杀伤功能减弱,粘附分子作用增强,协同促进异位内膜的移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而令人困惑的妇科疾病。

病因不明。

此病一般仅见于生育年龄的妇女,以30~40岁妇女居多,初期前无发病,绝经后异位内膜组织可逐渐萎缩吸收,妊娠或用性激素可抑制卵巢功能,暂时阻止此病发展,故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一种性激素依赖性疾病。

其发病率不断增高,在性成熟妇女中,异位症的发生率为1%~15%。

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表现1、痛经及慢性下腹疼痛患者以继发性、渐进性加剧的痛经为特点,以下腹部及肛门坠胀痛为主,可于月经前1~2天开始,月经后消失,疼痛从腰骶部、腹部开始,放射至阴道、会阴、肛门或大腿,疼痛的程度与异位灶的部位有关,但与病灶的大小不成正比,如子宫骶骨韧带部位的较小异位结节可导致病人难以忍受的疼痛,而较大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症状较轻或无症状。

25%的患者可无痛经,而20%~30%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慢性下腹疼痛。

2、月经失调15%的子宫内膜异位患者可有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点滴出血。

是由于卵巢被异位囊肿所破坏,或者卵巢被粘连包裹致卵巢功能紊乱而引起月经失调;同时患者常合并有子宫肌瘤或者子宫腺肌瘤也可致月经过多或者经期延长等。

3、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伴不孕,并已成为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4、性交痛30%左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常诉性交痛。

多由于机械性刺激所致。

发生于子宫直肠陷凹、阴道直肠隔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使周围组织肿胀,纤维化,性交时使子宫收缩向上升提而发生疼痛。

性交痛的程度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部位有关,如骶骨韧带部位的异位结节,子宫粘连后低固定,陶氏腔封闭者性交痛的程度加剧。

5、肠道症状如果内膜异位病灶位于子宫直肠陷凹及直肠附近时,在月经期因病灶充血、水肿,刺激直肠导致肛门坠胀及便频或排便痛,也可出现便秘或腹泻。

如果病灶侵犯直肠壁,并向肠腔突出或病灶较大时可引起肠腔狭窄或肠梗阻。

少数病人如果病灶侵犯肠壁较深,达肌层者,由于局部肠黏膜充血、水肿可出现周期性大便带血,并非病灶侵犯肠黏膜所致。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

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子宫肌层以外的部位生长、浸润、反复出血,可形成结节及包块,引起疼痛、不孕等。

特点如下:1、生育年龄妇女的多发病,主要引起疼痛及不孕;2、发病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3、症状与体征及疾病的严重性不成比例;4、病变广泛、形态多样;5、极具浸润性,可形成广泛的、严重的粘连;6、激素依赖性,易于复发。

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内异症的临床病理类型分为4型: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PEM;2、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OEM;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DIE,包括宫骶韧带、阴道直肠窝、直肠结肠壁、阴道穹隆等;4、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OtEM,如笑消化、泌尿、呼吸、疤痕等。

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盆腹腔腹膜的各种内异症病灶,主要包括红色病变(早期病变)、蓝色病变(典型病变)以及白色病变(陈旧病变)。

2、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形成囊肿者,成为子宫内膜异位囊肿。

根据囊肿大小和异位病灶浸润的程度分为两型。

I型,囊肿直径多小于2cm,囊壁有粘连、层次不清,手术不易剥离。

II型,又分为A、B、C3种。

IIA:内膜种植灶表浅地累及卵巢皮质,未达囊肿壁,常合并功能性囊肿,手术易剥离。

IIB:内异症的种植灶已累及巧囊壁,但与卵巢皮质的界限清楚,手术较易剥离。

IIC:异位种植灶穿透到囊肿壁并向周围扩展。

囊壁与卵巢皮质致密粘连并伴有纤维化或多房。

卵巢与盆侧壁粘连,体积较大,手术不易剥离。

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指病灶浸润深度≥5mm,常见与宫骶韧带、子宫直肠窝、阴道穹隆、阴道直肠膈等。

其中侵及阴道直肠膈包括两种情况:一种为假性阴道直肠膈内异症,即由于直肠窝的粘连封闭,即病灶位于粘连下方;另一种为真性阴道直肠膈内异症,即病灶位于腹膜外,在阴道直肠膈内,子宫直肠窝无明显解剖异常。

4、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包括消化、泌尿、呼吸、疤痕等,以及少见的、远处内异症。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1、尚未完全明了以Sampson经血逆流种植、体腔上皮化生以及诱导学说为主导理论。

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新进展(全文)

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新进展(全文)

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新进展(全文)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育龄期女性的常见病,影响人群广泛,近几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近日,妇产科在线特邀北京协和医院冷金花教授从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长期管理三个方面对2020年子宫内膜异位症诊疗领域的新进展进行了盘点。

内异症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增高趋势,全球内异症患病人群已达1.7亿,每年内异症患者医疗费用达8000亿美元。

内异症在育龄期女性中的发病率为10%~15%,妇科手术中有5%~15%患者被发现内异症的存在;80%的患者合并明显痛经,半数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

据临床数据统计,在慢性盆腔疼痛的女性中,80%存在内异症;不孕女性中,30%~40%是内异症所致。

内异症影响广泛,危害巨大,需要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及长期管理。

一、内异症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内异症的早期诊断应为临床诊断目前内异症的诊断“金标准”是手术及病理诊断,从患者最初出现症状到明确诊断,需要长达4~10年不等。

手术诊断的延迟给广大患者带来不少危害,包括增加了疼痛和不孕的风险,增加了痛觉敏感发生的可能,病灶长时间累积形成粘连,增加了手术难度并且延误有效治疗的时限,各种症状给患者带来了精神及心理上的痛苦。

因此,内异症的早期诊断应为临床诊断,早治疗即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合适的干预,这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进展。

(二)内异症早期诊断的方法内异症的临床诊断包括评估症状、追溯病史、专科查体和辅助检查四个步骤。

首先,对病史来说,多国指南提出,各种类型的盆腔疼痛症状(如慢性盆腔痛、痛经、性交痛、周期性胃肠道及泌尿系症状)合并不孕时,即应怀疑内异症的存在。

其次,盆腔超声和磁共振成像也能评价内异症的存在。

目前还没有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的血清标记物可以辅助诊断内异症,血清CA125水平也不推荐作为诊断内异症的标准。

找到内异症早期诊断的可靠标记物也是众学者将来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内异症早期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对于临床诊断内异症的患者,推荐尽早开始经验性药物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

子宫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

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

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

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

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1921年由Sampson提出,将EMs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膜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地临床分期及分型地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地临床分期及分型地进展(一)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

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

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一、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

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

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 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 1921年由Sampson提出,将EMs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

子宫内膜异位症定位超声诊断分期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子宫内膜异位症定位超声诊断分期及临床应用PPT课件
成功妊娠。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策略
预防策略
加强术前评估,识别高危因素;规范手术操 作,减少组织损伤;术后给予药物治疗,降 低复发率。
处理策略
对于轻度并发症,如疼痛、发热等,给予对 症治疗;对于重度并发症,如感染、出血等 ,需积极采取手术治疗,同时加强抗感染治
疗。
患者教育和心理支持重要性
01
患者教育
02
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生长、浸 润和周期性出血的妇科疾病。
发病原因
可能与遗传、免疫、内分泌、炎症等因素有关,导致子宫内膜细 胞在子宫腔以外的部位种植和生长。
临床表现及分型
临床表现
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 经异常和不孕等。
分型
根据病变部位和范围可分为卵巢 型、腹膜型、深部浸润型和其他 部位型。
超声造影技术
超声造影技术通过注射造影剂增强血 液的回声信号,能够更清晰地显示子 宫内膜和异位病灶的血流情况,提高 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定位技术在手术治疗中价值
术前评估
定位技术能够在术前准确评估病灶的位置、大小和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 要依据。
术中导航
定位技术能够在术中实时导航,帮助医生准确找到病灶并进行切除,提高手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超声诊断技术将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提高诊断准确性
未来,超声诊断技术将与人工智能、三维打印等技术相结合,形成更加完善的诊断体系, 提高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
超声诊断技术将推动个体化治疗的发展
随着精准医疗的不断发展,超声诊断技术将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提供更加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02
超声诊断技术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应用

子宫内膜异位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子宫内膜癌有怎么样的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子宫内膜癌有怎么样的区别

子宫内膜异位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和子宫内膜癌有怎么样的区别子宫内膜异位症属于生育年龄妇女高发性疾病,患病后患者会出现不育及腹部疼痛等不良症状,由于此病具有较强的广泛种植性及侵袭性,因此很容易病变发展为子宫内膜癌,接下来,本文就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到底是怎么回事?子宫内膜与子宫内膜癌有怎样的区别?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如下文。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到底是怎么回事?1.子宫内膜异位症定义传统观念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超出机体子宫腔范围进行生长。

现阶段,有很多的新型观念认为,依赖于卵巢激素的子宫内膜异位属于生理性症状,即当异位内膜出现反复性、周期性出现现象时,才可以被认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症。

更有前瞻性研究得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随着其病情的进展,会出现一定的生物学周期特点,基本上每个女性均会出现表浅或者是轻度的内异症,但是因为服用避孕药或者是妊娠药,又会出现一定的激素变化现象,并自动萎缩。

2.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不一致性以及多形性特点,该病症的早期病变多由腺体及内膜细胞组成,有丰富的血管,因此在临床上也被叫做是红色病变,但是随着患者病情的发展,其病灶处会出现反复性出血现象,且会伴有棕色色素沉着,随着出血的逐渐吸收,瘢痕组织将逐渐产生,随之出现血管网减少现象,临床上,将此病病变称之为白色病变。

红色病变发生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的初始阶段,存在活跃有丝分裂、丰富血管以及活跃病变的特点,而白色病变存在血管极少,且有缺乏有丝分裂的特点,患者的病变组织并不活跃。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情的进展可分为多阶段进行,即首先出现异位内膜化生及种植,其次产生不典型的病变组织,再次产生典型的、有色素沉着的病变组织,最后发生卵巢子宫内膜粘连、囊肿及深部浸润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症有不同的病理表现形态,可用于对患者病情诊疗及进展判断提供重要性依据,进而便于在不同阶段内实施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虽然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变组织存在一定的功能状态及多形性,但是对于病灶范围、颜色、深部病变以及囊肿大小等指标并未考虑在内,因此,部分学者建议,应对该病症的分期进行修改,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期及分型的进展(一)疾病的分期对不同期别应采取何种治疗措施、判断与比较疗效及估计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尚无一种完善的内异症分期和分型系统来指导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尤其是其特征性的表现:疼痛和不孕。

理想的临床分型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人们一直试图对内异症进行分期探讨,这一努力已持续了近一个世纪。

目前我国多采用美国生育学会(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 , AFS)提出的修正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法(r-AFS) ”。

该分期法于1985年最初提出,1997年再次修正。

该分期法有利于评估疾病严重程度、正确选择治疗方案、准确比较和评价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并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

但仍有一些不足,理想的临床分期方法应该基于疾病的自然史、病变浸润的深度、症状的严重性以及受累器官的最终结局,可以反映病变的严重性、指导临床治疗、预测患者的预后。

理想的EMs分型分期方法应该能够全面描述患者的病变范围和=浸润深度,反映其疼痛和不孕相关的病史,能够对其治疗方案、手术范围提供参考和指导,并对患者治疗后疼痛缓解情况、生殖结局以及疾病转归具有预测意义。

、分期系统的历史回顾和分类内异症很早就有基于解剖基础的分类描述,而且分类系统多样。

各种分类系统参考的标准主要是:组织学类型,解剖学分布,组织病理学和疼痛程度,临床、解剖和组织病理学表现,累积的器官组织,体检及手术发现等。

随着对疾病性质认识的深入,很多系统都进行了调整和改进。

有些系统已经不再用于临床,但是研究者的经验、智慧和失败的教训对后来新系统的设计都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借鉴和尊重。

迄今为止,学者们提出了数十种分期方案,大致以年代为序,基本上反映了人们对EMs认识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上升过程。

1.以卵巢出血性囊肿(即巧克力囊肿)及其产生的粘连为基础1921年由Sampson提出, 将EMs 分为卵泡、黄体、基质和内膜期。

它实际上是一种分型,而非现代意义上的分期。

但其是EMs现代化研究的开端。

2.以切除病灶的组织学类型为基础主要由Wieks在1949年提出的方案为基础,强调和反映了EMs与恶性肿瘤侵袭性和进展性的相似性。

3.以症状演变为基础1954年Sturgis等以盆腔疼痛这一EMs主要症状的转化为据将EMs 分为早期、活性期和无活性期。

4.以解剖为基础以1951年Huffman分期和1961年Riva分期为代表,分期的根据是EMs病灶的大小、数量和范围。

首次提出对有生育要求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并试图提出药物治疗的适应症。

5.以盆腔检查和剖腹所见为基础Beecham于1966年提出,简便易行,但与临床相关性6.以手术探查为基础这类方案数量最多,反映了人类对EMs认识的最新阶段,是腹腔镜在EMs诊治中广泛应用的直接结果,并第一次得到普遍认可和应用。

1973年Acosta 分期是这一类方案的师祖,根据病灶部位、粘连、瘢痕或挛缩的表现将EMs分为轻、中、重三期,至今仍有人应用,其特点为简单,但无单侧或双侧的区别,疾病分期不确切。

之后又产生了1974 年Mitchell 和Farber分期、1977 年Kistner 分期、1978 年Buttram 分期、1979年Cohn分期。

、目前常用的内异症分期系统(一)r-AFS分期系统由于一直缺乏一种公认的分期系统,美国生育协会成立了一个专家委员来设计一种分期方案,此方案于1979年公布,即AFS分期法,该系统可以对疾病进行全面描述,并量化参数以用于分析,还有临床判断分期的分数界值。

该系统设计了统一形式的表格,按病变累及部位、大小及粘连程度打分,对腹膜、卵巢、卵管的病灶和粘连二维评估,分别加权评分,以总分将EMs分为轻、中、重和广泛四期[1〜5分为I期(轻度),6〜15 分为H期(中度),16〜30分为川期(重度),31分以上为W期(广泛)]。

这种分期优点是:内容全面,定义明确,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小,但其未能突出病变的深浅,子宫直肠窝粘连程度和输卵管病变对预后的关系,没有考虑EM的两大最主要症状——疼痛和不孕。

为此,特别是考虑到对不孕的表达,1985年美国生育协会修订了这一方案,产生了r-AFS 分期系统(见表4-1)。

该分期方法去掉了广泛期,增加了微小病变期,去掉了输卵管异位病灶评分,对病灶进行了三维评估即区别了浅表病灶和深部浸润,分开了膜状粘连和致密粘连,加重了对输卵管伞端粘连和子宫直肠窝封闭的评分,以期改善对不孕的表达,但仍没有包括盆腔以外的EM病灶,只对其描述记载。

纵观内异症分期及分型方法的发展和现存的问题,可能更多地注重了病变的程度和分布,而对预后评估重视不够。

一个好的分期法应该对不同的病变症状的不同处理选择加以分型、分期,如在内异症的诊断分期中,病变部位和类别的描述应有益于药物或手术的选择,并对预后的良、中、差有所提示。

表4-1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分期(修正的AFS分期法)病灶大小粘连程度腹膜<lcnt l-3cm>3CJH<1/3 6A1/3-2/3 包入>2/3包入124深246卵巣右浅124薄膜124深11620致密4816左洗124薄膜124深11620致密4816输卵管右薄膜124致密4816左薄膜124致密4816直肠子宮陷凹部分4全部401•若输卵管全部包入应改为16分2.1期(微型)1〜5分;n期(轻型)6〜15分;川期(中型)16〜40分;用期(重型)>40分1997年美国生育协会在1985年r-AFS分期的基础上,根据腹膜或卵巢内异灶病灶的大小及浸润深度、卵巢及输卵管粘连的范围以及程度、子宫直肠陷凹的封闭程度进行评分, 制定了新的分期标准(表4-2 )。

表4-2 1997年美国生殖医学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病人姓名 日期腹脛後 剖腹扌杲查 --- 图 推荐治疗 ------------预后 -----------------总分 ----------------将浅表种植灶的外观分类描述为红色病变 [(R ),红色,红-粉色,火焰灶,水泡样,透明小泡样],白色病变[(W ),混浊,腹膜缺损,黄褐色],或黑色病变[(B ),黑色, 含铁血黄素沉着,蓝色]。

分别计算各种病变的百分比 R ------------------------- % ,W ---------- %,B --------- % 总和相加为100%I 期(徴型) ------- 1-5分口期(轻型) ------ 6-15分 III 期(中型) ------1&钊分【V 期(重型) ---- >40分其他子宫內膜异位灶: 相关病理诊断------------------- 用于正常卵管和卵巢用于异常卵管和卵巢示例[期(徽型)口期(轻型)HI期(中型)腹膜注表內异灶—l-3cm-2右卵巢注表内异灶-11 u/i AJL薄膜粘连—<1/3JL-1总分4腹膜深部內异灶一->3 cm -•6右卵巢浅表內异灶一——<lcm-1薄膜枯连——<1/3-1左卵巢浅表內异灶——<lcm-1总分9腹膜深部內异灶---- >3cni -6直肠子宫陷凹部分封闭-4左卵巢深部內异灶—l-3cm -16总分26rn 期(中型) 巩期(重型) 即期(重型)腹膜腹膜腹膜浅表內异灶 ―>3cm ~4洗表內异灶 ->3cm -4深部肉异灶一 —>3cm -6右卵管左卵巢直肠子宫陷凹薄惶枯连<1/3 -1深部内耳灶-l-3cm-32+ 水 完全封囲-40右卵巢致密粘连 -<1/3 -8 * *右卵集薄膜枯连<1/3 -1 左卵管深誓内异灶 ——l-3cm-lfi左卵管致密粘连-<1/3 -S * *致密粘连 <1/3 -4致密粘连 <1/3 -16 *总分62左卵管左卵巢致密粘连->2/3 -16深部內异灶 —4*评分变为16分 左卵巢致密枯连-<1/3 -4* *评分加倍深部內舁灶 —b3cm -16总分30致密粘连>2/3 -16总分114美国生殖医学会修订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期标准: 1997.(二) r-AFS 分期系统的合理性1.r-AFS 分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EMs 的病程和病情 Busacca 等进行一项前瞻性研究,对366名腹腔镜下确诊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患者进行r-AFS 分期及随访,发现48个月超声下累积复发率为11.7%,复发率与r-AFS 分期呈正相关。

研究还显示,EMs 患 者腹腔液中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腹腔液中巨噬细胞产生IL-6、IL-10、IL-12的能力,颗粒细胞中凋亡小体和在位内膜腺体细胞产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能力均与r-AFS 分期正相关。

而肝细胞生长因子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刺激增生,与EMs的粘连形成密切相关;IL-6、IL-10、IL-12影响配子胚胎的功能,颗粒细胞中凋亡小体 增多则直接代表卵子和胚胎的受损,这些均与EMs 的不孕有关。

2•虽然r-AFS评分是主观设计的,却具有一定的客观性Rock将315名EMs患者腹腔镜录像资料交由另一名未参与手术的医生按r-AFS系统进行分期,发现结果与腹腔镜术中术者分期一致,说明r-AFS分期系统具有一定的可重复性。

(三)r-AFS分期系统的主要不足随着资料的积累和对EMs认识的加深,r-AFS系统的许多不足也逐渐显明出来。

内异症的临床分期,从Scott分期到现今流行的美国生育学会修订的内异症分期标准(r—AFS),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也不尽完善,主要问题是:(1)腹腔镜下的观察、判定及计分有」其主观性;(2)内异症的重要问题一一疼痛和不孕未能在分期中得到体现;(3)分期对治疗、预后等的指示意义也显不足。

所以完善分期标准,使其更能反映病情、更有临床诊断和指导治疗价值,是目前的重要课题。

1.对不孕的表达欠佳尽管少数资料支持r-AFS分期对不孕的部分表达,但大多数研究表明这种表达甚差。

Guzick等在一个回顾性的研究中对469名EM患者进行随访,就年龄、随访时间、伴随的不孕因素等进行分析,发现累积妊娠率在12、24、36个月均与分期无相关性,与异位种植病灶数目和粘连总量也无相关性。

Saleh等随访了269名腹腔镜输卵管成型术后的EMs病人,发现6、12、24、36个月的累积妊娠率、月妊娠率、月妊娠可能性、粗略妊娠率、平均治疗到妊娠间隔、治愈率均与分期无关。

辅助生育技术也越来越多的用于EMs不孕的治疗,Pal等对61名EMs不孕病人进行了85次IVF-ET治疗,发现植入率、临床妊娠率和流产率在各期均无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