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陶侃惜谷》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附答案)

2020年八年级语文春学期《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0~13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融然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注]颖:才华出众。

晏如:安定、快乐的样子。

适:满足。

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畜:同“蓄”。

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10.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1)渔人甚异之()(2)阡陌交通()(3)颖脱不羁()(4)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11.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现的理想生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子.答:12.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13.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四、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 (选自《资治通鉴》)〔注〕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阅:查看。

上:指唐太宗。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 ()⑵阡陌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 .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 .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与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与答案

====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做题:班级:姓名:得分:用时:(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⑵阡陌交通()....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3分)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二)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题(附答案)

《桃花源记》对⽐阅读题(附答案)2020年⼋年级语⽂春学期《桃花源记》⽐较阅读三、阅读甲、⼄两篇⽂⾔⽂,完成10~13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捕鱼为业。

……其中往来种作,男⼥⾐著,悉如外⼈,黄发垂髫,并怡然⾃乐。

(⼄)陶潜,字元亮,少怀⾼尚,博学善属⽂,颖脱不羁,任真⾃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著《五柳先⽣传》⽈:“环堵萧然,不蔽风⽇,短褐穿结,箪瓢piáo屡空,晏yàn如也”其⾃序如此,时⼈谓之实录。

甚亲朋或载酒肴⽽往,潜亦⽆所辞焉。

每⼀醉,则⼤适融然时或⽆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畜素琴⼀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和之,⽈:“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晋书》)[注]颖:才华出众。

晏如:安定、快乐的样⼦。

适:满⾜。

融然:和悦快乐的样⼦。

畜:同“蓄”。

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位的标志。

10.解释下列句⼦加点的词.(1)渔⼈甚异之()(2)阡陌交通()(3)颖脱不羁()(4)时或⽆酒,亦雅咏不辍()11.请从[⼄]⽂中摘录出与“⼟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美池、桑⿇之属”所表现的理想⽣活形成强烈反差的句⼦.答:12. 从[⼄]⽂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答:13.翻译下列句⼦。

(1)黄发垂髫,并怡然⾃乐.(2)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四、阅读甲⼄两段⽂⾔⽂,完成14~17题。

〔甲〕见渔⼈,乃⼤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村中闻有此⼈,咸来问讯。

⾃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论魏、晋,此⼈⼀⼀为具⾔所闻,皆叹惋。

〔⼄〕房⽞龄奏:“阅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甲兵岂不⾜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选⾃《资治通鉴》)〔注〕房⽞龄:唐太宗时任宰相。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题【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

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交通()..()⑵阡陌⑶不独子.其子()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属.予作文以记之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含答案

眉内容《桃花源记》比较阅读一、 2006 包市(改卷)(甲)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犬相。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垂髫,并怡然自。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公,与能,。

故人不独其,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壮有所用,幼有所,矜、寡、孤、独、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不用藏于己;力其不出于身也,不用己。

是故而不,盗窃乱而不作,故外而不,是大同。

6.在原文划横的空缺填写原句。

7.解文中加点的。

交通::8.甲、乙两文都反响了祖先人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样的是,甲文理想社会行了,乙文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垂髫,并怡然自”相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马虎。

(一) 6.信修睦其弃于地也7.交相通8.描述述9.老有所幼有所10.描写了桃花源美的境和幸福的生活二、 2008 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溪行,忘路之近。

忽逢桃花林,岸数百步,中无,芳草美,落英;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忧如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犬相。

此中来往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垂髫,并怡然自。

(乙)陶潜,字元亮,少崇敬,博学善属文,脱不,任真自得,之所。

著《五柳先生》曰:“ 堵然,不蔽日,短褐穿,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这样,人之。

甚朋好事,或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大适①融然②。

或无酒,亦雅咏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而和之,曰:“但琴中趣,何弦上声 !” ( 自《晋》 )[ 注 ]①适:足。

②融然:和悦快的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志。

24.解以下句子加点的( 2 分)⑴ 人甚异之()⑵阡陌交通()⑶ 脱不()⑷ 或无酒,亦雅咏不()25.从 [乙 ]文中摘出与“土地平,屋舍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所表的理想生活形成烈反差的句子。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五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12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

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

”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

”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②壹:真是,实在。

③舅:公公。

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

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计2分)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①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②余人各复延.至其家:_______________③子.之哭也:_______________④何为不去.也:_______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4分)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4题。

最新《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练习及答案

学习-----好资料文言文对比阅读课题:《桃花源记》课内外对比阅读审核: _______ 做题: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姓名:得分—一用时:—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问—【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节选自《桃花源记》)【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4分)⑴屋舍俨然() ⑵阡陌交通()⑶不独子其子() ⑷货恶其弃于地也()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B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事元大小,悉.以咨之C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D .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3.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⑴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⑵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4.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2分)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5 .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

桃花源记》对比阅读(含答案)《桃花源记》对比阅读一、2006包头市(课改卷)(甲)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

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交通:户: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乙文则是。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相对应的句子是。

10.概括甲文的大意。

(一)6.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7.交错相通门8.描写阐述9.老有所终幼有所长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二、2008南充市:(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尝着《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其自序如此,时人谓之实录。

甚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

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

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①适:满足。

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

③畜:同“蓄”。

④弦徽:琴弦与琴徽,琴徽即琴弦音位的标志。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含答案)

《桃花源记》比较阅读六篇班级:姓名: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1~5题。

(16分)【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

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

越信宿,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盖涧水尔。

桑畦麦陇③,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

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⑤“雪窦山”字。

注:①涩:不通畅。

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细长的水流。

③陇:通“垄”。

④牧竖:牧童。

⑤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4分)(1)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2)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_(3)曳.舟不得进_______________(4)遂.缘小溪_______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樵童牧竖相征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桃花源记》选文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
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
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二)陶侃惜谷
《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
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小题1】下列划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3分)A.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5 c: V `&
U9 W7 P, J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类)5 X. C( B9 J, T: ?. d H1 h3 R) A- TC.汝既
不田(田地); @$ T6 ^( T `( H6 W, [: `3 AD.执而鞭之(用鞭子打)% I. D. L; e) ?8 X+
N' j【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A.豁然开朗然数年恒不
一见. G* K9 h+ X; g' TB.乃大惊蒙乃始就学6 O `7 Y: i N. C$ dC.执而鞭之何陋
之有6 S3 _2 J# E6 N KD.而戏贼人稻出淤泥而不染; T( g- G* Y$ ?/ R1 E3 _: N【小题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②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小题4】选文(一)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选文(二)表现了陶侃怎样的思想?
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答案
【小题1】C
【小题1】BD
【小题1】①(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
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②陶侃非常愤怒地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
蹋别人家的稻子!
【小题1】(从桃花源中人们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和对外面的改朝换代皆叹惋及村人对渔人
热情的招待可看出)社会理想: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
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地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写出一点即可)(从陶侃
对行人持未熟稻愤怒的言行可看出)陶侃的思想:重视农耕,珍惜粮食。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C、汝既不田 (种田)。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A、----的样子,但是。B、竟然,竟然。
C、代词,助词。D、却,却。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时,除了抓住率、绝境、复、焉、
汝、田、戏等关键词语,有时还要注意补充出句子的省略成分以及语句的流畅。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选文一中的生活图景以及选文二中
陶侃鞭打取稻子的人来分析即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