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进展 摘要: 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入,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本文综述了纳米技术在医学成像、药物递送、肿瘤治疗、生物传感器等方面的最新应用进展,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全面的参考。

一、引言 纳米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前沿学科,涉及在纳米尺度(1 - 100 纳米)上对物质进行研究和操控。在医学领域,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使其能够突破传统医学手段的局限,实现更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近年来,纳米技术与医学的融合不断加速,推动着现代医学向个体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二、纳米技术在医学成像中的应用 1. 量子点成像 量子点是一种半导体纳米晶体,具有尺寸可调的荧光发射特性、高量子产率及光稳定性。相较于传统有机荧光染料,量子点能发射出更窄且波长可精确调控的荧光,在生物体内可实现多色成像,清晰标记不同组织和细胞结构,大大提高了成像分辨率,有助于早期疾病的精准定位。例如,在肿瘤成像研究中,量子点标记的肿瘤特异性抗体可靶向聚集在肿瘤部位,通过荧光信号直观呈现肿瘤边界及转移灶,为手术导航提供有力支持。 1. 磁共振成像(MRI)纳米对比剂 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s)等纳米材料作为 MRI 对比剂得到广泛应用。SPIONs 能显著缩短周围水质子的弛豫时间,增强图像对比度,使病变组织在 MRI 图像中更易识别。同时,通过表面修饰可赋予其靶向功能,如连接靶向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多肽,实现对肿瘤组织的特异性增强成像,助力肿瘤早期诊断与病情监测。

三、纳米技术助力药物递送 1. 纳米载体系统 脂质体、聚合物纳米粒、树枝状大分子等纳米载体为药物递送提供了新途径。以脂质体为例,其具有类似生物膜的双分子层结构,可包裹亲水性、疏水性药物,保护药物免受体内酶降解,延长药物循环半衰期。载药脂质体能够通过被动靶向(基于肿瘤组织的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 效应)或主动靶向(修饰靶向配体,如叶酸、转铁蛋白等)将药物精准递送至病变部位,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例如,阿霉素脂质体已获批用于多种癌症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用药耐受性。 1. 智能响应型纳米递药系统 这类系统能够根据体内微环境变化(如 pH 值、温度、酶浓度等)实现药物的智能释放。在肿瘤酸性微环境下,pH 敏感型纳米粒可发生结构转变,促使包裹药物快速释放;热敏感型纳米材料则可在局部热疗诱导下,按需释放联合治疗药物,实现肿瘤的协同治疗,为攻克复杂疾病提供了更具潜力的策略。

白消安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白消安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DOI: 10.3969/j.issn.1673-713X.2021.02.010·综述·白消安纳米给药系统研究进展杨思琪,夏桂民,刘秀均白消安是一种抗肿瘤的烷基磺酸盐,化学名为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图1),白色结晶固体,不溶于水,微溶于丙酮和乙醇。

1959 年首次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能有效缓解症状及改善患者状态。

现广泛用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的预处理方案中。

所谓预处理就是指在输入健康的造血干细胞以前,对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以清除患者体内的异常细胞及肿瘤细胞,并破坏患者的免疫系统以减少对移植的排斥反应,这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中心环节之一。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地中海贫血和NK/T 细胞淋巴瘤等血液学恶性肿瘤和免疫缺陷等疾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1]。

白消安对造血干细胞的抑制杀灭作用是骨髓移植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

基于白消安和环磷酰胺合用组成的清髓方案由于不需要特定的设备和专业人员操作等原因,具有耐受性好及毒性低等优点成为标准的预处理方案[2]。

传统上,大多数骨髓移植方案中使用白消安的标准剂量为4 mg/(kg·d),为期4 d。

由于白消安治疗范围较窄且药动学参数个体差异较大,适宜的血药浓度对其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

白消安的血浆暴露量过高会发生肝静脉闭塞性疾病、间质性肺炎和细胞因子风暴等致死性不良反应,而系统暴露量不足又会导致移植失败或复发,缩短患者的生存时间[3]。

对白消安的药物浓度进行监测可更好发挥其作用并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

但由于白消安在不同患者体内的吸收清除速率存在较大差异,其不可预测的生物利用度和药代动力学分布对建立普适性的药物浓度检测方法带来困难[4]。

目前需要进行更多药效学研究以建立全身暴露白消安和疗效之间的量效关系,尤其是在接受骨髓移植的儿童中,基于已知药理学参数精确且有效的白消安血浆水平监测与剂量调整相结合可改善接受骨髓移植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载药纳米微粒靶向输送和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载药纳米微粒靶向输送和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载药纳米微粒靶向输送和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
谭忠华
【期刊名称】《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3(027)005
【摘要】目前,生化药物仍是人类与疾病斗争的主要工具,发展安全高效的药物靶向输送和控释技术是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及其毒副作用的关键.由纳米技术与现代药物学结合形成的载药纳米微粒是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体系,因其在药物的靶向输送、控释或缓释以及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具有其他输送体系难以比拟的优势,已成为现代药物制剂发展的趋势之一.
【总页数】5页(P204-207,215)
【作者】谭忠华
【作者单位】上海瑞金医院核医学科,上海,200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3
【相关文献】
1.载药磁纳米微粒在荷瘤小鼠体内的靶向性实验研究 [J], 胡瑛;郝欢;秦庆;于增国
2.载药磁性纳米微粒靶向治疗肿瘤研究进展 [J], 陈璟;吴华;熊伟
3.靶向性纳米载药系统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作用的研究进展 [J], 林华型
4.载药磁性纳米微粒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J], 朱蓝玉;雍娴婷;迟庆;闫建义;于增国
5.纳米载药系统靶向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J], ZHU Lin;ZHANG Chunxia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给药系统的新技术——纳米粒子药物传递

给药系统的新技术——纳米粒子药物传递

给药系统的新技术——纳米粒子药物传递药物的研究和制造一向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劳力密集的任务。

目前,人们对药物的效率、安全性和精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需要一些新的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

纳米粒子药物传递就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新技术。

在本文中,我将讲述一些关于纳米粒子药物传递的新进展和其作用的一些重要的方面。

在过去几年中,纳米粒子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在药物研究和开发领域得到的高度关注和研究。

纳米粒子是指具有10-1000纳米尺寸的颗粒。

相比于传统药物输送系统,纳米粒子药物传递系统具有诸多优点:它可以提高药物效率和安全性,减少药物剂量和对机体的副作用,对多种疾病有针对性等。

这种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被誉为下一代药物输送系统的核心技术。

纳米粒子能够被用于药物的有效传递的原因主要在于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首先,纳米粒子的表面积相比于体积会更大,因此可以更好地与药物作用。

其次,纳米粒子可以在血液循环中长时间存留,更好地达到病变部位。

这一点可以通过选择特殊的纳米材料来实现,例如改变表面性质或使用血液凝集素等。

最后,纳米粒子可以在局部病灶释放药物,避免对身体其他部分造成影响。

纳米粒子的制造和优化是近年来研究的重点。

目前,有很多种不同的纳米粒子制造方法,如单分散微乳液法、反相微乳液法、油-水-油多层乳液法、凝胶-改性硅酸盐复合体法等。

每一种制造方法的优劣取决于不同的应用需求。

此外,在制造纳米粒子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制造纳米粒子的质量和纯度,确保不会引入其他有毒或有害的化合物。

另一方面,纳米粒子药物传递系统也需要解决一些重要的问题。

例如,它们需要能够有效地穿过血脑屏障,并在达到目标部位或细胞内释放药物。

这需要在纳米粒子设计时优化一系列性质,比如粒子的大小、形状、表面修饰、载药量以及穿透性。

实际应用中,这些参数需要经过多次实验来优化,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纳米粒子药物传递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地有助于药物的个性化治疗。

新型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新型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 纳 米 结 构 脂质 载 体 ; 制备 ; 包封 ; Z e t a电位 中图 分 类 号 : R 9 4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6— 4 9 3 1 ( 2 0 1 3 ) 0 4— 0 0 9 3 —0 2
传 统的纳米 载药系统有 脂质体 、 纳米 混悬液 、 纳米 乳 ( N E ) 、 纳米粒 、 微乳及固体脂质纳米粒 ( S L N) 等。 S L N作为一种有前途的 新 型胶体载体 系统 , 在2 0世 纪 9 0年代 被广泛研究 …, 相 比于其 他 载体 系统 , 具有 物理稳定性高 、 保 护敏感药物不被降解 、 控制释 放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优点 】 , 但也有一些潜在缺点 , 如载药量 不高 、 药物容易泄漏 、 存在 突释效应 、 水分散体 中水分含量过高 1 等。 为了克服 这些不 足 , 在 2 0世纪 9 0年代 末 , 对传统 S L N进行 了修饰 , 开发 了一 种新型 载体 系统 , 即纳米结 构脂质载 体( N L C ) 系统。 笔者就该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个 新 型 并 成 功 的 载 体 系 统应 该 具 有 良好 的 载 药 能 力 、 药 物
包封能力和长期稳定性 。 与S L N相 比, 混合液体脂质的 N L C具有
更 高的载药能 力 , 而且 能减小贮存 过程 中药物 的泄漏现象 。 N L C
新型纳米结构 脂质 载体给药系统 的研 究进展
高振东
( 天津 市 宝坻 区大 口屯 医院 , 天津 3 0 1 8 0 1 )
摘要: 纳 米 结 构 脂 质 载 体是 在 第 1 代 脂 质 纳 米 粒 一固 体脂 质 纳 米 粒 的 基 础 上 发展 起 来 的一 种 新 型 药 物 给 药 系统 , 相 比 于传 统脂 质 纳 米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纳米递送系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李珊珊,闫晓林,闫海英,林晓晴,黄欣,刘凤喜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临床药学科山东省儿童药物临床评价与研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医药卫生临床药学重点实验室,济南250014摘要:青蒿素类药物可通过多种机制发挥抗肿瘤作用,但该类药物存在半衰期短、稳定性差和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

与游离药物相比,负载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系统不仅可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延长体内循环时间,还可增强药物运输的肿瘤靶向性,具有更显著的抗肿瘤效果。

目前,青蒿素类药物的纳米递送体系包括脂质体、纳米粒、纳米结构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囊泡、自微乳以及纳米前药等,每种纳米递送体系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及待改进之处,对其进行总结可为其在抗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青蒿素类药物;药物递送系统;纳米技术;抗肿瘤药物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3.35.022中图分类号:R9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66X(2023)35-0088-04青蒿素(ART)是从植物青蒿中分离提取的具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是我国惟一获得国际承认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疟新药[1]。

研究发现,ART类药物除具有抗疟作用外,还有免疫调节以及抗肿瘤等药理作用。

研究表明,ART类药物可以选择性杀伤多种肿瘤细胞但对正常细胞影响轻微,能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且与传统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2-5]。

鉴于ART及其衍生物的特异抗肿瘤作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已将其纳入抗癌药物筛选与抗癌活性研究计划之中[6]。

为了改善ART的理化性质,科学家经过不断探索,在原有ART 分子结构的基础上研究出ART的醚类、酯类等衍生物,包括双氢青蒿素(DHA)、青蒿琥酯(ATS)、蒿乙醚和蒿甲醚(ARM)等[7-8]。

ART具有抗肿瘤谱广、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但其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影响其抗肿瘤效果。

载药纳米微粒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载药纳米微粒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012(1.’,3),,+45+6!,)2+7894:(;*),<=,>+5?)74@;14-?(,=>+2=:,+*(4?+A A+B C42()7)?2,=?()>4?+7-)2)?24=5<=, +D42(,=>B?4545A),1>+5-24A A1)A[E]8EF(,=>+2=:,,"##",$%$:G&"["H]范瑞溪,季峰,钱江红,等8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麦迪霉素的电化学特性[E]8药学学报,"##$,G I("):G J["K]袁倚盛,周继红,赵飞浪8麦迪霉素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8药物分析杂志,"##G,"G(&):""%["#]L-C+,-06,’2)*()50M,0+N4-L.8!**74?+24=5=<?+*477+,B A1;*),?,424?+7<714-?(,=>+2=:,+*(B?=>O45)-C42(O)>(2=*>+A A A*)?2,=>)2,B<=,2()+5+7B A4A=<2()>+?,=74-)+524O4=24?>4-);?+>B?45!"[E]8!5+7P,=?,"##$,G&("):J$$[&I]徐榕青,邓恩珊,夏志林,等8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乙酰麦地霉素血药浓度[E]8现代应用药学,"##%,"G("):H[&"]M+1,)526,P(474**)9,P+A?+7’,)2+780)2),>45+24=5=<A*4,+>B?45 +5-5)=A*4,+>B?4545*7+A>++5->47Q=<7+?2+245:?=C AO B,);N),A)-;*(+A)(4:(;*),<=,>+5?)74@14-?(,=>+2=:,+*(B[E]8E F(,=;>+2=:,R,"##J,%$H:&"#[&&]沈敏,袁倚盛,陈亚利,等8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的乙酰螺旋霉素[E]8色谱,"##G,""($):G"J[&G]/4?()7S,T-47)R,P+2,4?Q U,)2+78’)5A424N)-)2),>45+24=5=< V=A+5B?45+5-,=Q42+>B?4545*7+A>+O B(4:(;*),<=,>+5?)74@14-?(,=>+2=:,+*(B C42(<71=,)A?)5?)-)2)?24=5[E]8EF(,=>+2=:,,"##&,H$:"H"[&J]王晓丹8高效液相色谱法在体内药物分析中的应用[E]8药学实践杂志,"##H,"$(G):"%K[收稿日期]&I I I;I K;G"载药纳米微粒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吴新荣(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广东广州$"I I"I)[摘要]目的:对纳米、纳米科技及其在药物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纳米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药物递送系统作为纳米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正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高载药量、靶向性强、生物相容性好等优点,为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供了新的策略。

在此背景下,深入研究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国外研究较早,研究内容涉及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等方面。

国内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部分研究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目前,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靶向治疗、基因递送等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1.3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系统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纳米药物载体的设计与制备、表征及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全文内容如下:1.纳米技术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介绍纳米技术的概念、分类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

2.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与表征:阐述纳米药物载体的制备方法、表征技术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作用。

3.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分析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抗肿瘤、靶向治疗、基因递送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安全性评价与前景展望:探讨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的毒性评价、临床应用前景及其发展趋势。

5.结论:总结研究成果,对未来研究提出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 纳米技术及其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应用2.1 纳米技术概述2.1.1 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纳米材料是指至少在一个维度上尺寸在纳米级别的材料,通常为1至100纳米。

根据组成和结构,纳米材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金属纳米材料、陶瓷纳米材料、有机纳米材料和复合纳米材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 备 、 处 理 以及 应 用 等 方 面进 行 了介 绍 系统 ; 备 ; 处 理 纳 纳 制 后
中 图分 类 号 :Q4 0 6 R 4 T 6 . ;95
文 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9 12 1 )4—0 8 0 10 —4 3 (00 1 0 2— 2
综述报告
纳米 载 药 系统 的研 究进 展
吉顺莉 , 张春燕 , 戈延茹
( 江苏大 学 药学院 , 江苏 镇 江 2 2 l ) 10 3
2年 1第 期 0 第 卷 l 1 9 4 0
摘 要 : 米 粒 是 现代 药荆 学研 究 的 热点 , 体积 微 , 、 纳 其 J 结构 特 殊 , 医药 领 域 中显 示 出特 殊 的优 势 。 、 在 该文 根 据 近年 来 文献 , 对纳 米 粒 的特 点 、
统 分 布 集 中 的肝 、 等靶 部 位 和连 接 有 配 基 、 体 、 底 物 所 在 的 脾 抗 酶
用于制备某些 高分子材料的纳米粒 。 l m n Al an等 用本法制备 了载 e 抗 精 神 病 药 svxpn aoei e的 聚乳 酸 ( L 纳 米 粒 , 封 率 达 9 % 。 P A) 包 5 该
1 2 增 加 药物 的 吸 收 .
聚合物的非溶剂 , 聚合 物 材 料 因 溶 解 度 下 降 可 沉淀 出来 , 药物 包 将 裹形 成 纳 米 粒 。 用 的非 溶 剂 为水 。 常
高压乳匀法 : 早期应用 于脂 肪乳 等制备 , 其分散过程集合 了涡
旋 、 化 、 切 、 撞 和 强 烈 混 合 等 多种 作 用 , 制 备过 程 中 可完 成 空 剪 碰 在 灭 菌 , 满足 大 规 模 生 产 的要 求 。 a ae等 I 亲水 性 药 物 盐酸 普 能 Ntl hi 将 萘洛 尔 采 用 此法 成 功 制 得 了高 包封 率 P G L A纳 米 粒 。 超 临 界 流 体 技 术 : 聚合 物 或 药 物 溶 解 在 超 临 界 液体 中 , 该 将 当 液 体 通 过 微 小 孔 径 的喷 嘴减 压 雾 化 时 , 着 超 临 界 液 体 的迅 速 汽 随 化, 即析 出 固体 纳 米 粒 。 法 常用 于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在 1 0 该 000以下 的 聚 乳 酸 纳 米粒 的制 备 , 不适 合 于 相对 分 子 质 量 更 大 的 聚 乳 酸 , 但
米粒 。 着 与 水混 溶 的 溶 剂 比例 的增 加 , 径 则 显 著 降低 。 随 粒
学 的重 要 研 究 方 向 , 现作 如 下 综 述 。
1 纳 米 载药 系统 的 特点
盐 析法 : 些 高 分 子 材 料 在 某些 盐类 存 在 时 会 产 生 盐 析 , 可 一 故
1 靶 向性 和 缓 释性 1 载 药 纳 米 粒 可作 为异 物 而 被 巨 噬 细 胞 吞 噬 , 达 网 状 内皮 系 到
纳 米 粒 高 度 分 散 , 面 积 巨 大 , 有 利 于 增 加 药 物 与 吸 收 部位 表 这
生物膜接触面积。 纳米粒特殊的表面性 能, 使其在小肠 中的滞 留时
间 大大 延 长 。 米 粒 对 药 物 还 具 有保 护作 用 , 上综 合作 用 的结 果 纳 以
是 明显 提 高药 物 的 吸 收 和生 物 利 用 度 。 13 增 加 生 物膜 的通 透 性 .
法 制 备 工 艺 简单 , 免 了有 机 溶 剂残 留 , 率 高 , 于规 模 化 生产 。 避 产 易
纳 米 沉 淀 法 : 药 物 和 聚合 物 溶 于 适 当的 溶 剂 中 , 入 另 一 种 将 加
靶 部 位 。 达 靶 部 位 的 载药 纳 米 粒 , 由载 体 材料 的种 类 或 配 比不 到 可 同而 具 有 不 同 的释 药 速 率 。 过 调 整 载 体 材 料 种 类 或 配 比 , 控 制 通 可 药 物 的释 放 速 率 , 而 制备 出具 有缓 释特 性 的 载药 纳 米 粒 。 从
环 境无 害 的溶 剂 , 并且 有 利 于制 备 出无 有 机 溶 剂 残 留的 粒 子 , 越 故 来 越 引 人 注 目 , 超 临 界技 术 比较 复 杂 , 艺 条件 控 制 难 度大 。 但 工 机 械粉碎法 : 要包括高能球磨 法 、 声喷雾法 、 主 超 高能 振 动 磨 加 湿 法 、 音 速 气 流 、 体 磨 法 、 射 流 设 备 法 等 。 有 机 械 粉碎 要 超 胶 微 所 达 到 纳 米 级 都 比较 困 难 , 设 备 要 求 较 高 , 需 注 意 与 设备 的长 时 对 还 问 接触 对 设 备 的 腐蚀 可 能造 成 制 品 的 污染 。 此法 可 用 于 大生 产 。
料 。 于纳 米 粒 性 质 上 的优 越 性 , 米 载药 系统 已成 为 国 内外 医 药 由 纳
乳化 一溶剂扩散法 : 是溶剂挥发法的改进。 将与水混溶的溶剂
和与 水 不 溶 性 有 机 溶 剂 混 合 作 为 油 相 , 油 相 与水 相接 触 时 , 当 与水 混 溶 的溶 剂 自动 扩 散 进 入 水 相 , 两 相 间 产 生 界 面 紊 流 , 面 能 降 在 界 低 , 面 骚 动 , 成 更 小 的纳 米 级 乳 滴 , 着 再 固 化 、 离 , 界 形 接 分 即得 纳
与 一 般 药 物 的 跨 膜 转 运 机制 不 同 , 米 粒 通 过 内吞 等 机 制 进 纳
入 细 胞 , 此 可 以增 加 药物 对 生 物 膜 的 透 过性 , 利 于 药 物 透 皮 吸 因 有 收 与细 胞 内药效 发 挥 。
因为大多数药物 和载体材料在超 临界 液体中不溶解 。 此法使用对
药 物 传 递 系 统 领 域 中 , 米 粒 大 小 界 定 在 1 0 m之 间 , 纳 ~1 0n 0 药物被分散 、 封 、 包 吸附 于 聚 合 物 粒 子 上 , 据 制 备 方 法 的 不 同 , 根 可 制 成 纳 米 球 和纳 米 囊 等 , 用 的 聚合 物 为 天 然 或 合 成 的 高 分 子 材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