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学
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地名的语言学考察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现代汉语指导教师:***20000501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本文从语言学角度考察北京地名的共时特点、历时演变及其与北京地域文化的关系。
文章首先介绍了北京的历史地理概况、北京地名的研究现状,接着详细描写了北京地名的语音、词汇特点,最后通过对北京地名用词及其结构特点的统计分析,总结出了北京地名典雅化和科学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地名语词所反映的北京地域文化特点。
关键词:语言学北京地名共时特点历时演变地域文化Abstract’I’histhesisanalysestheSynchromcanddiacllromcfeaturesofPeikingplacenanlesinalinguisticperspective,aSwellastherelationshipbetweenPeikingplacenamesandregionalculture.ThisthesisfirstintroduceshistoricalandgeographicalsurveyOnPeiking,andpresemscurrentworkintheareaofPeijingplaceFlames.thenthephoneticandlexicalfeaturesofPeijingplacenamesa/edescribedindetail,finallybymeallSofstatisticsitconcludesontrendtOeleganceandscienceinthedevelopmentofplaceuames,andBeijingregionalculturereflectedbyplacenamesofBeijing.Keyword:LinguisticsBeijingplacenamesSyncllrohicfeaturesDiachroIlicfeaturesRegionaiculture绪论0.1北京地理历史概况北京市(包括郊区、郊县)位于东经l】5020’至117033’.北纬39023’至41。
区划地名工作培训计划

区划地名工作培训计划一、培训目的区划地名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资源,对政府决策和国土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为提高我国区划地名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加强区划地名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根据《区划地名管理条例》和《区划地名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制定本培训计划。
二、培训对象主要对象为从事区划地名工作的相关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地名管理机构、测绘机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1. 区划地名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政策介绍《区划地名管理条例》和《区划地名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有关区划地名管理政策,对地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读。
2. 地名学基础知识介绍地名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包括地名学概念、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地名学分类方法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解析和讨论。
3. 地名调查与命名规范讲解地名调查的方法、技巧和规范,包括地名调查过程中的场地调查、文献调查、口头调查等内容。
同时介绍地名命名的原则和规范,包括地名的起名原则、地名的命名规范等。
4. 地名审核与标准化解析地名审核的流程和标准,包括地名审核程序、地名审核标准等内容。
同时介绍地名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方法,包括地名标准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5. 地名管理信息系统介绍地名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运行,包括地名信息的采集、存储、发布和应用等方面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系统的操作演练。
6. 专业软件的使用介绍地名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专业软件,包括地图制图软件、地名命名软件、地名库管理软件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软件的操作和应用。
7. 专业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的地名管理工作案例,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讨论,包括地名调查工作、地名命名工作、地名审核工作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
8. 交流与讨论建立交流与讨论平台,让参与培训的人员进行经验分享和意见交流,以达到互相学习和提高的目的。
四、培训方式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太湖地名的语言学分析

太湖地名的语言学分析作者:胡宁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3期摘要:地名属于语言词汇系统中的专有名词,与其他词语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形式,也同样要受到语言规律的制约。
本文初步探讨太湖地名的语言特点,为挖掘太湖的地名文化起一定的基础作用。
关键词:地名;语法研究;修辞分析作者简介:胡宁(1988—),女,重庆沙坪坝人,重庆师范大学2010级汉语言文字学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3-0190-01地名词是专有名词的一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指称,是在人类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它和语言的关系最为密切。
地名在语言学研究中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所以本文就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考察笔者的家乡——安徽省太湖县其地名的一些词汇结构、语法特点及语言修辞。
1、太湖地名的构成“从地名学上看,各种语言中的地名,多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的,它们往往包含了‘通名’和‘专名’两部分。
通名是指‘大名类’,如山、河、村、州、县等,专名指‘小类名’。
”(冯英, 2008)通名是某一类地理实体共同的称谓,其主要作用是分类命名;专名的作用在于对通名用某种特征进一步区分开来, 反映地名的含义和来历,也就是地名的“得名之由”,这两部分都反映出地名的命名理据。
如“太湖县”,“太湖”是专名,“县”是通名。
①名词+通名语素。
A.姓氏名+通名语素:杨家祠堂、刘家祠堂、蔡家岭、杨家岭、徐家冲、刘冲、曹家沟、殷家沟、刘坂、蔡家坂、方家塝、潘家塝、袁家洼、蔡家洼、梅屋、章家屋、方家河、蔡家河。
B.植物名+通名语素:乔木寨、芙蓉寨、莲花寨、麦地湾、燕山沟、碎石沟、枫树沟、葫芦尖、高山岭、北山岭、黑松岭、柳林屋、樟树屋、荷花畈。
C.动物名+通名语素:蛇形、鹅形、虎豹寨、蜈蚣寨、毛狗寨、天鹅池、燕子岩、狮子岩、燕子冲、麒麟冲、老虎洞、老鸦岭、豹子山、野鸡山、鸡公嘴、蛤蟆岗。
②数量词+通名语素:七里岗、六斗垄、五星村、五房屋、六省凸、三角尖、陈八斗、八房屋、五房屋③方位词+通名语素:上屋、上凉亭、上冲、上墩、下王岭、岩脚下、下凹、中屋、岭上、后河、河东、河西、朋家东屋、朋家西屋、戴上屋、戴下屋。
《地名与文化》课程规范标准

《地名与文化》课程标准一、课程概况注:课程类别填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岗位方向课。
二、专业对课程要求《地名与文化》是理工科专业的选修课程,是培养具备一定文化艺术素养的大学生所需要的课程,是学生培养和学习其它文化艺术修养类课程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课程主要学习地名与文化之间关系及地名调查方法等知识,是学生了解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培养较强的理解、欣赏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等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起着很重要的的作用,与其并行课程一起共同形成中国文化艺术修养课程体系。
三、课程培养目标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科学的调查方法和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为其职业能力发展和树立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应用,知识与技能,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着力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知识目标:⑴了解中国古代地名学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及其研究范围;⑵比较系统地掌握古代地名学的基本轮廓、各种地名现象的内涵意蕴、联系交融等状况;⑶掌握地名同一般语言现象如地方方言的演变、方言词的特点、汉语语法结构、修辞特色等之间的联系;⑷能够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审视地名所反映出的某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⑸掌握以上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纠正地名在读音、书写方面的一些混乱现象,为地名规范打下群众基础。
⑹掌握关于地名的田野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⑴学会运用发展、开拓、创新的眼光去看待地名的发展和变化;⑵能够借助有关资料及工具书去通过地方地名去分析、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地形地貌、宗教信仰、经济生活、政治军事生活;⑶具备独立分析、评论、鉴赏本地地名中语法和修辞现象;⑷能够独立地对本地地名进行调研,写出观点清晰明确的调查报告。
素养目标:⑴提高学生的思想和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
⑵提高审美情趣,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名的含义

地名的含义第一,地名是人们赋予的,而不是本身自有或天然的,这种赋予从历史发展看,经历地名了从当地少数人使用到逐渐为众人所知直至被社会大众广泛使用,从赋予语言到文字再到数字代码,从约定俗成到标准化、法定化。
第二,在空间上,既包括陆地,也包括海洋和海底,随着人类对宇宙探测的进展,地名命名的空间范围逐步从地球不断向宇宙中的其他天体扩展。
第三,这里所称的特定,包括特定的主位、特定的范围、特定的时间,也就是特定的时空。
第四。
我们所说的代号,既包括语言代号、文字代号,也包括早期的图画、图形符号,以及信息时代的数字代号,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历程。
(选自《数字地名》)地名的要素是指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者是构成事物的必要的、不可分的基本因素。
(选自《数字地名》)地名的特性地名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等特性: 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演变始终都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没有地名航海知识的积累和15~17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就不会有像太平洋、印度洋等海域的名称。
地名由少数人称说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公认,要经过一定的传播和筛选过程。
本质属性1.指位性:地名之所以称为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其主要原因是它所代表的这个地理实体是在地球表面上具有一定方位和范围的,即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
2.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更名、发展、演变始终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制约。
因此它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选自《地名学概论》)地名的功能地名的功能即地名的作用和效能。
主要有两个方面:1.地名是人们工作、生活、交往不可缺少的工具。
2.地名为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宝贵资料。
(选自《地名学概论》)命名的类型1.描写自然景观的:方位距离地理形态特征物产和其它特征2.记叙人文历史的:居民族姓史迹事件人物传说3.寓托思想感情的:歌颂崇仰祝福言志4.其它命名:古老原始地名移用地名序号地名(选自《地名学概论》)地名标准化简介地名标准化(Geographical Name Standardization)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地名准将地名的称谓和书写进行统一和规范,明确其使用条件和范围,并将其固定下来。
趣谈霍林郭勒地名

趣谈霍林郭勒地名地名也是一种文化,每个地区的地名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来历。
霍林郭勒市虽然地域不大,管辖的街道、苏木及社区、嘎查、村不多,但是,这里的地名也极具民族性和地域性。
霍林郭勒市属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地名都是蒙古语地名,这些地名都与本地区的历史以及草原文化和蒙古游牧文化息息相关。
首先,“霍林郭勒”这个地名是怎么产生的呢?在《霍林郭勒市志》和扎鲁特旗的有关文献资料中是这样解释的:从前,在成吉思汗的部落和军马到达此地时,有一条清澈甘甜的河流,适合于牧民和牲畜饮用,大家起名为“好(霍)林郭勒”,意思是“吃”或“饮用”的河水,后来演变成“霍林郭勒”。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其实成吉思汗是否路过这里没有历史记载,因此真实的来历并不是这样。
有一位名叫色勒扎布的老人,年轻时当过教师,他就出生在宝日呼吉尔,算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了,少年时他在浑迪罕(即:怪山)一带游牧过,长大后到东乌珠穆沁旗教学。
这位老人认为,扎鲁特旗北部有三条东西方向的走廊,即以达坝为准,达坝南面的叫“乌布日浑迪”,“乌布日”的意思是达坝南,“浑迪”的意思是走廊,具体位置在巴雅尔胡硕和乌兰哈达一带的走廊;达坝北面是“阿日浑迪”和“霍来音浑迪”两条走廊,“阿日”的意思就是达坝北;“霍来音”是“管子”和“食道”的意思,它是以走廊的又细又长的地理特征起名的。
同时这三条走廊里各有一条河流,而河名也是跟走廊名一起得来的,就是“乌布日浑迪郭勒”、“阿日浑迪郭勒”、“霍来音郭勒”三条河,“郭勒”是河的意思。
霍来音郭勒也就是细长的河流的意思。
后来人们把“来音”两字简化读成“林”,“霍林郭勒”的名字就是这样来的。
1985年建市之初,有人曾建议叫“绿洲市”,缘由是这里水草丰美,恰似一片绿洲,但这个建议很快被否定了,最终确定了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霍林郭勒”了,这也充分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民族情感、自然情感和草原情感。
其次,“珠斯花”、“达来胡硕”、“沙尔呼热”、“莫斯台”、“巴润布尔嘎斯台”、“查格达布拉格”、“宝日呼吉尔”、“和热木特”、“浑迪罕”又有那些来历和含义呢?有人曾好奇的问:“珠斯花”是一种什么花?其实,“珠斯花”并非是花。
唐代地名命名分类

唐代地名命名分类政治法律系10历史1班学号:100305131 姓名:许留娇摘要:为了更好的了解关于古代地名命名的方法以及对其命名法进行分类研究,对于现代的地名研究和地理版图的划分提供更好的数据分析,有助于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历史发生的遗址和今天遗址所属的地理位置。
所以对《资治通鉴音注》中关于唐代地名的命名分类。
将其按照古代传统的命名方法进行分类。
关键词:唐代分类地名命名说到唐代,人们不禁想到盛唐两个字,既然说是盛唐,唐代的中国版图自然不小,在这广阔的版图里面,地名的命名是一个很大的工程,而在我们现代看来,唐代地名命名的巨大智慧留给我们后世的人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经过历史千年的变迁,原来地名所包含的地理位置会与今天的地名的区域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通过史料留给我们的线索,我们可以按图索骥,特别是古人对于前人著作中地名的音注,根据顾颉刚先生提出的层累的造成的中国历史这一观点我们可以由此及彼,古人对于古史的注释成为了我们最直接的证据。
在很多的著作音注中,元初胡三省著《资治通鉴音注》,被认为是历代注释《资治通鉴》最佳者。
《资治通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这记载的1362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371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
胡三省不仅对《通鉴》作校勘、考证、解释,对《释文》作辩误,对史事有所评论,特别是还对许多人名、地名、术语一一作注。
为读者阅读《通鉴》、了解和研究地名的由来扫除了文字障碍。
可见,《资治通鉴音注》对于我们了解唐代地名提供了很重要的信息。
在我国的传统地名学中,地名渊源解释一直都是主流。
基本上都是按照一定的命名原则。
其中,在《资治通鉴》胡三省音注中,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地名和人文地理地名。
在自然地理地名中,对“因山为名”、“因水为名”的解释是最多的,还有就是以“词义命名”、“方位地名”、“形象地名”等等,而在人文地理地名中,对于“史迹命名”的地理名是最多的。
济南市街路名称的语词特征及命名建议

济南市街路名称的语词特征及命名建议摘要:“地名是专门指代大大小小的地域的语言符号。
”街道名称既是地名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语言中富有内涵的专有名词,与人类生活环境、城市建设息息相关。
济南市作为文化资源大省—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有其鲜明的城市自然、人文特色,并在城市街道命名中得到充分体现。
通过对济南市街道名称的地名学及语言学分析,为济南市街道命名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街路名;语词特征;命名建议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9-0-02地名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种语音符号,具有语言性,地理性和社会性,其中语言性是地名的首要属性。
街路名作为城市地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指称意义,还与城市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并能最直接的反映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被称为一个城市的“名片”。
济南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肩负着传承齐鲁文化精神的艰巨使命。
2009年成功承办第十一届全运会,济南这座历史名城重新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引起国人极大的关注与兴趣。
本文将关注点投向济南市区的街道名称,从语言学和地名学的角度对街道名称的结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街道的命名提出建议。
一、街道名称的特征济南市辖历下区、市中区、槐荫区、天桥区、历城区、长清区、章丘市、平阴县、济阳县、商河县共6区、1市、3县。
长清区虽于2001年由县改区,但与其他五大城区相比在反映济南的地域特色及城市生活上略有差距,因此本文只选取市中区,天桥区,历下区,槐荫区,历城区内的街道名称作为研究对象。
(一)从地名学角度分析街道名称1、济南街道名称中通名的特征济南街道名称中,通名部分主要有“路、街、大街、巷、道、大道、胡同、里、坊”等。
通过对济南市五大城区的街道进行统计发现,通名中的“路”、“街”、“大街”这三者在街名中较为普遍,尤其是在新近的道路命名中。
而“里”、“巷”、“胡同”大多存在于老街中,并且随着旧城的改造面临日趋减少甚至消失的处境,如在2006年济南已注销的178条老街道中的蒋家胡同,南曹家巷、道德一里等均已销声匿迹,成为遗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元时期的承前启后
宋元时期,地名学发生明显的转变:一 方面,地名渊源解释多了,个体的、局 部的地名考释精细,如苏东坡的《石钟 山记》;地名学著作的篇幅也越来越宏 富,《太平寰宇记》中的地名渊源解释 超过两千处,《舆地纪胜》则超过三千, 假使一千三百卷之巨的《大元大一统志》 完整保存至今,其地名渊源解释数量很 可能在五、六千处以上。
中国现代地名学的发展
现代地名学依其发展的性质可划分为民国 年间的确立、1949年后至“文化大革命” 前的成长发育和“文革”以来迄今的成熟 学,是十九世纪后期首 先在欧美诸国发展起来的。 晚清以降,因受欧风美雨的熏陶,西方先 进的地学知识逐渐传入中国,其中翻译西 方地学著作是主要的传播渠道之一。据研 究,清末翻译和出版了三十八部外国自然 地理学著作和四十三部外国人文地理学著 作 ,从而引进了一大批汉语的学科新名词, 如“地文学”、“地势学”、“人生地理 学”等,但未见有“地名学”一词。
“厦”与“下”,在闽南话无论文读或白读, 话音的声、韵、调都是一致。因此,厦门 的“厦”是由“下”演变的;由“下门” 变为“厦门”,是文人雅化的。 人们习惯地把北部叫“上”,南部叫 “下”,连接“门”为门户来说,可谓 “厦门”是“福建南部的海上门户”,比 之泛称“大厦之门”或“华夏之门”,更 有具体、确切的释义。 总之,“下门”雅化为“厦门”,早在明 初命名。
先秦时期的萌芽
先秦时期,中国地名学尚处于孕育期的萌芽状态。 地名的起源非常久远,而从甲骨文记载的地名来看, 殷商时的地名表达形式已相当完整。《诗经》《左 传》等文献中不乏地名的记录,《尚书•禹贡》对 后世地名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上古时代即已产生 了专门释地的典籍《八索》《九丘》,可惜已亡佚 了。春秋战国时代,产生了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 地名通名——郡和县,近年于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 的秦国地图,向人们展示了先秦民间地名的风采。 这一时期,中国地名的专名完成了由单名向双名、 多名的过渡,然而对地名渊源仅有零星的解释。
秦汉时期的奠基
秦汉时期为中国地名学奠定基石的应是东汉。 东汉明、章之世,班固著成了我国第一部具 有地名学研究意义的地理志书——《汉书• 地理志》。灵帝、献帝时代,又有应劭《汉 书集解》《地理风俗记》《十三州记》、圈 稱《陈留风俗传》等一系列地名学著作诞生。 这些著作包含了颇具价值的地名学思想、地 名命名原则和地名渊源解释内容,应劭著作 的地名渊源解释还首次超过了百数。
根据地学的理论,地名的地理性殊性,是指它所 表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形态而言。从构词角度上 看,它是以通名来表示所属类型,以专名来表示 相互之间的区别的,即对位于不同地理位置和不 同地理形态的地方,是通过地名的不同称谓来表 示的。如果说地名的词语性赋予了它音、形、义 的话,那么地名的地理性则使它具有了指位性和 分类性的特征。同时,它还以自己的专名部分, 反映着被命名地方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的特征, 构成其标志地理形态的基础。如太平军大败湘军 的湖口,就是鄱阳湖汇入长江处的一个狭窄的水 道。
辛亥革命以后,西方地学知识继续输入中 国。据目前所知,“地名学”一词最早出 现于1928年正月初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综合英汉大辞典》中,该书第2747页将 英文toponomy译成汉语作“地名学”。 民国年间中国现代地名学的确立,主要表 现在地名学理论的探索、地名分类的阐述、 地名辞书的编纂、统一地名译名的讨论四 个方面,在这些方面有所建树的学者有金 祖孟、葛绥成、徐松石、钱穆、臧励龢、 刘钧仁等先生。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这样的地名学著作, 地名渊源解释首次超过千数,释名率达 6.7%,不但使北魏、而且使整个魏晋南北 朝时期的地名学发展达到了顶点。
隋唐时期的成熟
隋唐时期的地名学在地名命名原则的总结与 运用、地名渊源解释、地名“标准化”、地 名用字与读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 步,涌现了像《括地志》《大唐西域记》 《元和郡县志》这样的地名学著作,敦煌地 理文书也颇具地名学价值 ,甚至皇帝的诏书 中也提出了一些地名命名、改名的原则 。这 些均是传统地名学成熟的标志。
语言方面
地名由语词构成,从词汇学、词源学、语法学、 语音学、语义学、文字学的角度,对地名进行语 词分析,研究地名的语源、语音、含义、字形及 其演变,有助于地名的正名、正字和正音工作。 依据保留在地名中的古语成分,可以推论古语特 征。对地名中方言词汇的研究,可以帮助确定方 言的分布界限和词义。语言的民族性使地名研究 为探索民族分布、迁徙、心理、习俗、信仰等提 供资料。在科学的语言分析基础上,做好不同国 家和民族地名的译写规范化工作。
另一方面,地名学规律的总结却相对较少, 宋代的五部地理总志,元代的“一统志”, 宋元笔记、《通鉴》胡注,既没有《水经 注》那样丰富的地名学思想,也没有《元 和郡县志》那样众多的地名命名规律的继 承与总结,局部领域虽有创新,总体进展 却不太显著。两个方面说明,宋元时期的 地名学在承袭秦汉以来优良传统的同时, 又开启了明清及其以降注重个体的、局部 的地名研究的风习,实处于承前启后的时 期。
明清时期的繁荣昌盛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地名学的发展达到了鼎盛 时期。郭子章著成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地名渊 源的著作《郡县释名》,顾祖禹完成不朽之作 《读史方舆纪要》,李兆洛主持编成第一部历 史地名词典《历代地理志韻编今释》;伟大的 地理学家徐霞客,重于考据的乾嘉学派,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明编《大明一统志》 的基础上,清代三修《一统志》,其中最后成 书的《嘉庆重修一统志》质量最高 ,从而成 了历史地名的渊薮。
陕西的盩厔县――古时称山曲为“盩”,水曲为 “厔”,西汉置县时因境内“秦岭逶迤、渭河迂回” 命名“盩厔”。1964年为简化用字改作“周至”, 音虽同惟原义尽失。而当地人民念念不忘曲山、曲 水的命名渊源,在县名更改20年后的1984年,将 县城所在的城关公社改作“二曲镇”。 陕西的醴泉县――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 该县拥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而1964年为简 化“醴”字改作“礼泉”,从语源上就讲不清楚了, 是说这里为礼节的源泉之地?还是表明当地民众非 常好客,礼节多如泉涌呢? 江西的鄱阳县――我国素有山南水北为“阳”,反 之为“阴”的地名命名原则,故鄱江北岸设县名曰 “阳”。1957年为简化字形更名波阳县,县名原 意顿消,邻近的鄱江、鄱阳山、鄱阳湖一应俱全, 唯独没有“波水”,又哪来的“波阳”?
“门”是地名的通称。江河入海处有山 崖的地方,古时船户、渔民形象化地 叫为门。广东珠江口有“虎门”,行 政特区有“澳门”,福建闽江口有 “长门”、“五虎门”、漳州九龙江 入海处有“海门”、“濠门”,此外 还有“金门”、“下门”等。“下门” 是“厦门”的最早俗称。
以福建漳夏来说:“海门”在九龙江进入厦 门港海域这间;“濠门”在海门的东北 (《明史》)。按照方位,该是现在屿仔尾 一带。那地方有个村落叫“石后”,即现在 厦门到屿仔尾客轮的终点站。“后”字闽南 话叫“户”或“护”,《辞海》给“濠”字 解释为“护城河”。这样“护”字的话音就 还有“濠”字的痕迹以及“户”字的谐音。 而“海门“:往下到鼓浪屿和厦门岛,是海 潮进出的通道,像护域河河水进出的门,也 就是“濠门”。“濠门”以下的一个门叫 “下门”。海门、濠门,这两个门不是明代 才命名,而厦门也是明初命名,皆在明洪武 二十七年建城之前。
历史方面
地名是时代的产物,又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而能保留较多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地 名可以说明许多历史问题,对研究历史时 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有帮助。
政治变动
灭元后明成祖将大都改名为北京 太平天国将江宁更名为天京 独立后的刚果将奥波得维尔改名为布拉柴维尔
军事征服
殖民扩张中英国占领津巴布韦后更名为罗德西亚 军事侵略后沙俄将海参崴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随着大量地名的产生和应用,人们认识到 一系列地名的共同特征,《尔雅》《说文 解字》《释名》对地名通名均作了系统的 总结和升华。这一切都为中国地名学的发 展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深入
魏晋南北朝是个离乱纷纷的年代,政区地名进入了 历史上最为繁复、最为混乱、最令人目眩的时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时代,《汉书》注家笔下出现 了色彩斑澜的地名渊源解释,地名学史上产生了像 杜预《春秋释例•土地名》、京相璠《春秋土地名》、 张华《博物地名记》、郭璞《山海经注》、常璩 《华阳国志》、盛弘之《荆州记》、沈约《宋书•州 郡志》、刘昭《续汉书郡国志注补》、顾野王《舆 地志》、阚骃《十三州志》等这样著名的地名学家 和地名学著作,因而地名学在各个方面均有了深入 和提高,成绩也堪称卓著;
地名学
主讲人 乔倓 李静轩 袁琳
定义
地名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地域范围的 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地名学(toponomastics)
研究地名的由来、语词构成、含义、演变、分布 规律、读写标准化和功能,以及地名与自然和社 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地名学是专门研究地名的学问,它通过对地名产 生情况、词语特征、名地关系和沿革演变的探讨, 从而弄清地名的起源、发展和分布的一般性规律。 地名学是近代以来出现的交叉学科,与地理学、 语言学、历史学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通名(Gener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 是地名中表示地名所指代的地理实体类别 的部分,在同类地名中具有相同的意义。 专名(Specific term of geographical Names) 是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部分。
研究对象
地名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地名,对地名的研 究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着手。 1、语言方面 2、地理方面 3、历史方面
考据学派对历代地名沿革、定位、地 名典籍进行了大量的、艰苦的考证与 研究,从而把传统地名学推向了顶峰。 但应看到,清人治学重于考据,证实 多而空论少,对地名沿革、地名渊源、 地名定位、地名读音、地名用字等方 面贡献尤著,对地名命名与更名规律 的归纳相对贫乏,理论总结的起点更 低。这正是传统地名学的一大特点。
特别要指出的是,唐代地名学承南北朝以 来之余绪,《通典》等著作最终完善了 “因水为名”的原则、《元和郡县志》最 早完整地总结了年号地名的命名等原则; 并且《元和郡县志》地名渊源解释数量 (931处)在五代以前的文献中仅次于《水 经注》,而释名率则高出《水经注》近两 倍,在地名学上取得了从南北朝到隋唐的 巨大进展,并为两宋乃至元、明、清的地 名学发展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