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其他论文文档]论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世界华文文学课程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世界华文文学课程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综述
李诠林
【期刊名称】《华文文学》
【年(卷),期】2009(000)005
【摘要】@@ 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世界华文文学课程高级进修班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教学工作研讨会于2009年7月23日至7月26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市交通大酒店和大王山庄举行,参加者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美国、韩国的著名学者70余人.【总页数】3页(P106-107,105)
【作者】李诠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世界华文文学理论建设的新发展—"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李朦
2.开拓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局面--在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致辞 [J], 张炯
3.千禧年的盛会--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综述 [J], 刘华
4.千禧年的盛会--第十一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内外潮人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综述 [J], 刘华
5.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新视阈——“含英咀华:世界华文文学的理论探讨与创作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李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清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蒋寅内容提要本文是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的回顾和展望,主要论述清代、近代以来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术研究概况,附带介绍了海外有关清代文学的研究成果。
指出通俗文学和文学批评是清代文学研究有待开拓的领域,在传统文学研究的领域中应加强专题研究,从作家、时段、群体、文体、性别、家族、流派、地域等多种角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整体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清代文学回顾展望清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回顾用万余字的篇幅来回顾和展望清代文学研究,也许要比以前各个朝代的文学研究更为困难。
困难不只在于清代产生的文学家和作品太多,更在于清代文学研究的积累总体上还很薄弱,对清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史也刚起步,可以参考的成果相对较少。
本文只能说是一个简略的回顾,并就个人管见所及,对清代文学研究的拓展谈一点看法。
与历史研究相比,文学研究由于对象本身具有强烈的价值属性,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常基于一定的审美价值判断,不同时代的文学,进入文学史家的视野、受研究者关注的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的产生甚至可能是很偶然的。
清代因其社会现象复杂、传世文献丰富,20世纪以来一直是历史学的宠儿,研究成果的数量和深度都相当可观。
而清代文学却因文学史价值判断的偏颇,一直被学界所冷落。
除了显学《红楼梦》外,迄今对清代文学各部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历史上其他时代文学的研究。
这一结果,当代学术显然应负更大的责任。
20世纪以来,受“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传统观念及近代“文学进化论”的影响(注:粱启超在1903年《新小说》第七号的《小说丛话》中说:“文学之进化有一大关键,即由古语之文学变为俗语之文学是也。
……自宋以后,实为祖国文学之大进化。
何以故?俗语文学大发达故。
”),又接受西洋文学观念和理论体系的熏陶,当代学者大都视戏曲小说为清代文学的主流,学术投入明显向此类通俗文学倾斜,而诗文辞赋等传统文学样式则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
这导致清代文学研究各领域之间严重失衡,有关《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志异》、《长生殿》、《桃花扇》等作品的论著层出不穷,而诗文辞赋的研究寥寥可数。
欧洲华文文学研究现状

欧洲华文文学研究现状作者:徐亚丽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18期摘要:世界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延伸和丰富,它呈现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文化相遇时的状态,对我们观照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世界华文文学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目前对于东南亚华文文学、北美华文文学、大洋洲和欧洲华文文学为主的几大研究板块有丰富的成果。
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作品严肃性和文体特征拉开了与读者和研究者的距离,同时作家作品分散在欧洲40多个国家和十几种语言中,增加了研究难度。
本文通过系统整理欧洲华文文学研究现状进而展望欧华文学研究趋势。
关键词:欧华文学;研究综述随着全球化和世界共同体的发展,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逐渐融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关键部分,东南亚华文文学拥有庞大的华人华侨族群和经济基础,与“五四”的亲密关系基本上同步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北美华文文学有厚实的“精英”文化根基和数以百万计的新移民作强大后盾,移民国家自身的包容性和北美作家的笔耕不辍,成为海外研究的新宠。
同时欧洲华文文学的研究目前较少,但欧洲华文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中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突出。
“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为欧洲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研究欧洲华文文学的历史发展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为“一带一路”下中华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研究空间。
欧洲华文文学研究依然面临诸多的问题。
欧洲华文文学依托数千年的中华文化的精神传统,又吸收了西方自古希腊、古罗马以来的欧巴罗文化,将儒释道和基督教的浮士德精神融合在作品中,形成了严肃传统的以散文诗歌为主的作品。
这区别与大陆地区普遍流行的小说体裁,诗歌和散文缺乏读者市场的同时也缺乏研究者的关注。
欧洲文化和中华文化两种都具有千年历史的强大文化传统的保守性和排他性,也使得欧洲华文文学作品有文化分裂的特点。
严肃性作品和文体特征是欧洲华文文学研究处于弱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其次欧洲国家的独特地理位置,作家作品分散在欧洲40多个国家和十几种语言中,也增加了研究难度。
我国文类问题的历史回顾、研究现状及展望

机与 日常实 用 的紧密 联 系 。《 尚书 》 中根据 文章 的
用途 和特 点 , 生 了典 、 、 、 、 产 谟 誓 诰 训等不 同类 型 。 著名 的莫过 于“ 六辞 ” “ 诗” “ 能” 、六 、九 之说 。例 如
子 、 书、 兵 术数 、 技 各 类 图 书外 , 立“ 赋略 ” 方 特 诗 ,
学作 品与实用 文章 的 区分 。“ 文笔 说” “ 笔说 ” 、诗 、 “ 笔 说” 辞 的生 起正 是此 时文学 寻求 走 向独立 过程
的集 中反映 。同 时经过 蔡 邕 、 李充 、 贽虞 等人 对先
六 日诔 。《 ” 毛诗 ・ 风 ・定 之方 中传 》 “ 邦 能 庸 有 建
命龟 , 田能施 命 , 器 能 铭 , 能造 命 , 高 能 赋 , 作 使 升
( 州大学 文学院 , 苏 扬州 250) 扬 江 20 1
[ 摘 要] 我国文类发展史可以分为先秦萌芽期 , 汉魏六朝奠立期 , 隋元发展期 , 明清高潮期 , 近代 集大成期 。z O世纪以来的文类研究 , 以分 为三个 阶段 :O世纪前 4 可 2 O年 的转型期 , 建国以后 到 7 O年代 末的低谷期 , O年代 以来 的爆发期 。文类 内涵 、 8 文类范 畴系统 、 文类 与文学性 . 文类越 界等是 今后文类
是文 学研究 的基 本 问题 之 一 。在 西方 , 最早 可 以
此九 者 , 可谓 有德 音 , 以为大夫 。可见 “ 能” 可 ” 九 同 “ 六辞 ” 皆着 眼于 文字 与 日常实用 ( 卜、 , 占 打猎 、 制 器、 出征 、 祭祀 、 出使 等 ) 紧密程 度进行 区分 。此 的 外 ,礼 记 》 《 中的《 子 问》《 统 》《 记 》 篇 也 曾 、祭 、乐 等
华文文学研讨会22年成果

华文文学研讨会22年成果华文文学研讨会自22年前创立以来,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作为一个致力于推动华文文学研究、促进文学创作和交流的平台,华文文学研讨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华文文学研讨会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上世纪末,当时全球范围内的华人社群逐渐意识到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为了进一步推动华文文学研究,一群热心学者共同发起了华文文学研讨会。
自成立以来,研讨会始终坚持以研究华文文学为主题,关注华文文学的创作、批评、理论研究等方面,旨在推动华文文学的繁荣发展。
在过去22年里,华文文学研讨会共举办了多次,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华文文学研究者、作家、评论家和学者参加。
研讨会的主题丰富多样,包括华文文学的现状与未来、华文文学创作与理论研究、华文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
通过深入探讨这些重要议题,研讨会为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
具体成果方面,华文文学研讨会共发表了大量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涵盖了华文文学的各个方面。
这些论文不仅丰富了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还为世界范围内的华文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此外,研讨会还推动了重要议题的讨论,如华文文学的本土化、全球化、现代性与传统性等。
这些议题的讨论对于华文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华文文学研讨会还促进了文学创作与文化交流。
许多参会作家在研讨会上结识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同行,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一些优秀的作品因此在研讨会中诞生,为华文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研讨会还为华文文学在国际间的传播搭建了桥梁,提升了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的地位。
展望未来,华文文学研讨会将继续发挥其平台作用,推动华文文学研究的发展。
通过举办更多高质量的研讨会,促进华文文学创作的繁荣,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华文文学研究者和创作者,使华文文学在世界文学的舞台上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总之,华文文学研讨会22年来的成果丰硕,为华文文学的研究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与教学的几点思考
计红芳
【期刊名称】《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8)002
【摘要】世界华文文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要想取得国家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一席之位,还需假以时日.研究和教学表明:明确研究对象、认清研究价值,积累丰富史料、建构文学历史以及重视课堂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一门学科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计红芳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常熟,215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
【相关文献】
1.从教学型教学到研究型教学转变的几点思考 [J], 赵运才;周北岳
2.交际教学法在英语专业研究生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J], 蒋思琪
3.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提高教学效率——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的几点思考 [J], 沈
新权
4.音乐学科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及教学设计中学科特性的几点思考 [J], 周慧;
5.理清知识点基础上的核心素养贯彻教学策略研究——部编版初中历史“美国内战”教学的几点思考 [J], 胡振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吴惠兰;章妮
【期刊名称】《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2()1
【总页数】2页(P159-160)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文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异质文化;中华文化;综述;文学史;文化认同
【作者】吴惠兰;章妮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I206
【相关文献】
1.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 袁勇麟
2.新视野下的中原文化与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高峰论坛"综述 [J], 李燕
3.拓展研究视角深化学科建设--"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J], 章妮;吴惠兰
4.诗学研究·文化视角·史料建设--"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J], 远林
5.拓展研究视角深化学科建设--"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综述 [J], 章妮;吴惠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顾与展望无著

回顾与展望无著摘要:一、引言二、回顾过去:我国知识类写作的发展与成就1.古代知识类写作的发展与特点2.近现代知识类写作的演变与突破3.当代知识类写作的繁荣与多元三、展望未来:知识类写作的挑战与机遇1.知识类写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2.知识类写作的发展趋势与机遇3.如何应对挑战,抓住机遇,推动知识类写作的繁荣发展四、结论正文:【引言】知识类写作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人类对于知识的传承与创新。
自古以来,知识类写作在世界各地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本文将回顾我国知识类写作的发展历程,并展望未来知识类写作的挑战与机遇。
【回顾过去:我国知识类写作的发展与成就】一、古代知识类写作的发展与特点我国古代知识类写作起源于先秦诸子百家,这一时期的著作涉及哲学、道德、政治、教育、科学等多个领域,对我国后世知识类写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知识类写作的主要特点是文言文写作,表达简洁,寓意深刻。
二、近现代知识类写作的演变与突破近现代以来,随着我国历史的演变,知识类写作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一时期,我国知识类写作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实现了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
此外,近现代知识类写作在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学者和著作。
三、当代知识类写作的繁荣与多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知识类写作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知识类写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此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知识类写作的形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如博客、微博、微信公众号等,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知识获取途径。
【展望未来:知识类写作的挑战与机遇】一、知识类写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挑战互联网时代,知识类写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信息过载、知识碎片化、虚假信息传播等。
这些挑战要求知识类写作者具备更高的素质,以确保提供准确、权威、有价值的知识。
二、知识类写作的发展趋势与机遇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知识类写作将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首先,知识类写作将更加注重跨界整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其次,知识类写作将更加重视传播效果,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最后,知识类写作将更加依赖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写作效率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回顾与展望
”
一在台港和海外,已有一些先行者着手从事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学的建设工作。
如新加坡
文学史家方修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利用莱佛士博物馆捐赠的一批战前报纸合订本,编
写了三卷本的《马华新文学史稿》。
并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了十大卷的《马
华新文学大系》,完成了“马华文化建设的一个浩大工程”。
又如“香港新文学史的拓
荒人”卢玮銮教授,数十年来致力于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
她利用十年时间,整
理出1937年至1950年间约三百位在港中国文化人的资料,以及《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星座》《大公报·文艺》的目录、索引。
正如她自己所指出:“这些原始资料的整理,可为将来香港文学史的编纂提供方便,也直接帮助厘清了许多错误观念。
”(注:卢玮銮:《香港文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见《追迹香港文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199 8年版,第69、74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卢玮銮教授还与郑树森、黄继持教授合作,
选编出版了“香港文化研究丛书”(包括《香港文学大事年表(1948~1969)》《香港文学资料册(1948~1969)》《香港小说选(1948~1969)》《香港散文选(1948~1969) 》和
《香港新诗选(1948~1969)》(五册)《早期香港新文学资料选》《早期香港新文学作品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资料选》《国共内战时期香港文学作品选》等。
这些珍贵
资料的汇编出版,填补了香港文学史料上的一些空白,其意义自然非同寻常。
大陆学人和出版机构也有不少相当重视世界华文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出版过一些
史料性图书,如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系》,包括小说卷、散
文卷、诗歌卷、戏剧卷、电影文学卷、报导文学卷和文论卷;鹭江出版社的《东南亚华
文文学大系》(50册),收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五国当代 50
位华文作家的代表作品;南京大学出版社的《台港澳及海外华人作家词典》;花城出版
社的《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词典》;四川大学出版社的《刘以鬯研究专集》;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的《阅读陶然》等。
而且,大陆学者从事史料工作也有自己的优势。
厦门
大学朱双一研究员就曾利用国内各大图书馆的书刊,在寻找余光中、王梦鸥、姚一苇等
人早年作品方面,取得许多重要收获,获得一批珍贵史料。
尤其是他抢救性地发掘出姚
一苇抗战时期一些鲜为人知的作品,避免了遗珠之憾。
史料工作的意义,正如黎湘萍在
为《中国文学年鉴1995~1996》撰写《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综述》时所指出:作为史学
研究基础的史料发掘和甄别,“展示了一种应该学习和提倡的认真研究真正的学术问题
的学风,这种学风在这个新兴的学科中,实在太缺乏了”,这类工作“将严肃的史料研
究方法引入了这门学科,给它注入了富于生命的学术活力”(注:朱双一:《我和台湾文学研究》,见陈辽主编《我与世界华文文学》,香港,昆仑制作公司,2002年3月第1版,第29~31页。
)。
二为了避免出现“资料垄断”的现象,让史料发挥最大效应,内地、台港澳及海外学人
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建立一个完备的世界华文文学资料库。
短期目标
1.将散见于校内各处的香港文学资料作系统性分类、编目和分析
2.整理其他大专院校和分散全港的相关资料
3.整理旧报刊及剪存新刊资料
4.定期出版研究通讯及刊物
5.将编整所得的资料上网或制成目录索引
6.举办不定期的小型活动,例如讲座或展览
长远发展方向
1.与海内外其他机构合作,拓展资料整理和研究领域
2.申请校外研究经费,以期获得更多资源,开展更具规模的研究计划
3.进行专题研究、编整教材及史料订正工作
在大陆,2001年10月于福建省武夷山市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中青年学者论坛”上,汕头大学《华文文学》吴奕qí@③主编通报了汕头大学将要建立世界华文文学网站
这一讯息,表示今后不仅《华文文学》杂志上网,各种相关资料信息也上网,以赋予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新的活力。
2002年5月29日于广州暨南大学举行的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第
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饶péng@①子会长就史料建设工作做了部署,初步拟议在
福州和厦门建成台湾文学资料中心,在广州建成港澳文学资料中心,在汕头建成海外华文文学资料中心。
在此基础上,有组织有计划地着手编辑有关的文学总书目、文学期刊目录、报纸文学副刊目录、文学活动大事记、作家辞典、研究论文索引等一系列工具书,有选择有侧重地选编出版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丛书,包括各国、各地区作品总集、各文体作品选、著名作家文集等。
世界华文文学史料建设将是一项浩大的学术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而且更
需要“甘坐冷板凳”的奉献精神,需要大陆、台港澳和海外的互动,作家、评论家和史
料工作者的互动,研究机构与出版单位的互动,只有这样,才能促成世界华文文学研究
的健康发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上艹下凡
@②原字左女右利
@③原字左钅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