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华文文学复习资料徐丽芳整理
海外华文复习题

海外华文复习题1、请自选角度,谈谈你对王祯和小说《嫁妆一牛车》的主人公万发形象的理解。
万发是一个人生角斗场中的失败者,他先是与命运角斗,是一个失败者。
他与妻子阿好角斗,也是以失败告终。
他与闯入者——姓简的成衣商角斗,仍然是一败涂地。
万发原以种田为生,因为种不出庄家,种了肺炎草,却被洪水淹没;洗澡时水灌进耳朵成了“三分聋”,只好靠给人拉车谋生,收入甚微;妻子阿好又有洁癖,使得本来就贫困的生活更加贫困。
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台属于自己的牛车。
为此,他竟默许、容忍妻子和别人通奸甚至公开同居,这是屈辱、认命、无声以对的大悲哀。
虽然万发在一系列角斗中都是失败者,不得不接受种种“安排”,但他其实是抗争了的,或者说面对艰难的生存本身,他还是作过一番挣扎,希冀摆脱“命定”的角色。
父亲留下的三四分薄地,他努力种植过;耳聋以后,他努力寻找过工作;流落到当前村庄后,他拉牛车、看墓地、抬棺材等,希望拥有自己的牛车,挣实实在在的钱。
可以说他是一个努力挣扎于半无声世界里的小人物,卑微到极致,却不曾放弃希望,拥有强韧的生命力。
万发这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六十年代台湾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苦生活和忍辱偷生麻木不仁的心态。
2、请分析白先勇小说《永远的尹雪艳》中的尹雪艳形象。
小说勾勒出一个像云像雾又像风一般的尹雪艳,她永远那么年轻,踩着轻盈的步子去靠近一个个财阀老板、官场显贵。
在本文里,作者用素白的色调来描绘尹雪艳的形象:“她有一身雪白的肌肤”,“在台北仍旧穿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
”、“一个夏天,她都浑身银白,净扮得了不得。
”……人们认为这种白不是纯洁的白,这种白,白得冰冷妖异,带着邪气。
她把一个腐朽的社会阶层更快地引向死亡。
对待男人,她像一个高超的猎人般无情地展开捕杀。
王贵生为了“用钻石玛瑙串成一根链子”“把她牵回家去”,“拼命地投资,不择手段地赚钱”,最后“犯上官商勾结的重罪,下狱枪毙的那一天”换来了“尹雪艳在百乐门停了一宵”。
一轮复习核心梳理·固根基+4.2.3抒情散文写作训练+Word版含解析.doc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梳理·固根基1.叙事散文(记叙散文)包括偏重于记事的叙事散文与偏重于记人的叙事散文。
它与一般记叙文和小说叙事写人的区别在于:2.抒情散文这类散文主要有两种方式:(1)借景抒情式“景”是写作的重心,作者通过细腻的描绘,突出景物的特征。
“情”是文章的内核。
“景”服务于“情”,作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通过创造优美的意境感染读者。
如《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
(2)托物言志式“物”的选择至关重要。
作者要通过象征和比拟等手法,把思想寓于“物”(形象)之中,传达自己的情感倾向,表现深刻的社会内容。
如《白杨礼赞》《荔枝蜜》等。
(3)议论性散文介于议论文和散文之间,也称为散文化的议论文。
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
主要特点:明确的观点+丰富的论据+灵活的句式+形象的语言+鲜明的个性。
【特别提醒】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的议论性散文是考场作文中备受欢迎的一种写作形式。
3.散文写作的基本要求(1)选材要灵活,线索要清晰要灵活选择素材,并借助一定的线索把它们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使文章内容丰富而不凌乱。
(2)手法要多样,中心要突出根据表达的需要,或叙述事件发展,或描写人物形象,或托物抒情,或发表议论,要体现构思之匠心,并坚定地为突出中心服务。
(3)个性要鲜明,品位要高雅鲜明的个性体现在语言的运用上,要通过学习名人散文,根据自身特点,培养自己的语言风格,或质朴自然,或清新明丽,或生动活泼,或含蓄有力,激发读者共鸣。
同时,鲜明的个性还体现在散文的品位上。
要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让人有愉悦的审美感受。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美文欣赏1、走过春的田野,趟过夏的激流,来到秋天就是安静祥和的世界。
秋天,虽没有玫瑰的芳香,却有秋菊的淡雅,没有繁花似锦,却有硕果累累。
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当代文学复习提纲文学思潮篇:一、十七年文学思潮1、第一次、第二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任务与意义。
(文代会:中华全国文2、建国初期的三次大的文学思想论争与批判。
a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b对《红楼梦》研究中心主观唯心论的批判、c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3、“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与意义。
时间:1956年5月2日;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我们认为会有害于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意义:鼓舞了一大批来自五四新文学传统下的老作家的创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规范下的解放区文学传统间无形的隔阂。
二、“文革”十年的文艺思潮1、“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的时间、内容与影响。
时间:1966年2月2日-20日(上海)内容:形成了《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以下简称《纪要》)a批判“文艺黑线专政论”是《纪要》的核心;b指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艺作品“黑”;c污蔑新中国成立后的文艺队伍“黑”。
影响:《纪要》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推助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2、“三突出”创作原则:a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b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c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3、天安门诗歌运动(时间、地点、内容、形式、意义)时间:1976年清明前后;地点:北京天安门广场;内容:在这场运动中,人民以诗歌形式沉痛悼念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形式:其诗体百花齐放(儿歌、小令、律诗、骚体、骈体、赋、民歌、词、三四五六七言不等),风格壮烈悲怆,语言朴素犀利;意义:猛烈冲击了“四人帮”的统治,为粉碎“四人帮”作了舆论准备,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的先河,拉开了新时期文学的序幕。
4、“八大样板戏”的篇目: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现代革命京剧:《奇袭白虎团》、《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三、新时期的文学思潮1、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的产生、发展与意义。
现代文学(一)复习总结资料

现代文学复习(一)第七章30年代文学思潮1、朱光潜的美学、文艺学思想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与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文艺心理学》比较系统地表述了这些美学思想,在当时文学青年中影响较大。
2、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基本理论主张是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首先提出的。
3、“左联”:(1)时间地点: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在上海霞飞路召开。
(2)发起人:鲁迅、冯雪峰、柔石、沈端先、冯乃超、李初梨、彭康、蒋光慈、田汉、阳翰笙等40余人(3)理论和行动纲领:艺术反封建阶级、反资产阶级,援助并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
(4)主要文学活动:①创办刊物。
成立前的《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成立后的《拓荒者》、《萌芽》月刊等。
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提倡。
③加强了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④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⑤文学思想中体现为对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提倡。
4、30年代重大的文学论争:(1)1928年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五四作家的批判。
(3)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
批判对象是新月派及其所宣传的人性论。
(3)关于“文艺自由”的论辩。
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杜衡)和左翼作家之间。
论争的焦点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胡秋原一方强调艺术独立性。
第八章30年代小说(一)1、30年代小说的成熟与繁荣的重要标志:(1)小说题材空间的拓展;(2)长篇小说的成熟;(3)小说流派的涌现。
(普罗小说、左联青年作家群、社会剖析小说等)2、普罗小说:(1)成员:(主要为太阳社成员)蒋光慈、洪灵菲、楼建南、戴平万,以及后期创造社成员郭沫若、郑伯奇、华汉(阳翰笙)等。
(2)创作题材:一类是描写现实革命斗争的题材,着力表现无产阶级与其他劳苦大众生活的痛苦不幸和走向革命的必然历程;另一类是反应大革命前后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人生道路,形成“革命+恋爱”的主题模式。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

⽂学理论复习资料⽂学概论填空1.美国当代⽂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_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说>>⼀书中提出了⽂学四要素的著名观念.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其中客观基础是世界,主体是作家.2.巴尔扎克认为”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秘密在于真实.”3.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的⼩说时说”诗意的裁判”.4.马克思认为⽂学创造要”莎⼠⽐亚式”,⽽不要”席勒式”.5.王夫之论情与景的关系,在<<姜斋诗话.卷下>>说:”情景各为⼆,⽽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会⽆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6.王昌龄作<<诗格>>”诗有三境,⼀⽈物境,⼆⽈情境,三⽈意境.”7.风格的英⽂是style,原意是雕刻⼑.8.俄国形式主义者提出:⽂学⾔语的陌⽣化.9.苏轼评论王维的诗画时,说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10.澳⼤利亚⼟著⼈跳了袋⿏舞蹈,反映了艺术起源于游戏发⽣说.11.⽂学活动的发⽣的最早的契机是艺术发现.12.作者获取创作材料的途径有有意获取和⽆意获取,实践获取和书本阅读获取.13.情节是按因果关系组织起来的⼀系列事件.14.叙事作品⾥的时间有两个:故事具体时间和⽂本时间.15.王弼在<<周易>>⾥:”夫家者,出意者也,⾔者,明象者也.”16.艾瑞克认为诗⼈写诗不是释放情感,⽽是逃避情感.17.韦勒克<<⽂学理论>>中把⽂学研究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18.鲁迅的<<伤逝>>⽤第⼀⼈称叙述.19.⽂学繁荣的标识是流派风格的多样化.20.王国维讲意境分为两种:有我之境,⽆我之境.21.驱使作家创作的内在动⼒是创作动机.22.⾬果认为浪漫主义是⽂学上的⾃由主义.23.⽂学创造的客体是⾃然说和情感说.24.中国⾸创的审美范畴是意象.25.艺术真实以假定性情境表现对社会⽣活内蕴的认识.26.德莱顿认为风格是思想的外⾐.27.<<尚书.尧典>>⾥提出诗⾔志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学观念.28.抒情性作品的两个构成要素是抒情内容和抒情话语.29.叙事作品的两个构成要素是叙事内容,叙事话语,叙事动作.30.⽂学发⽣的游戏说最初由康德提出.31.席勒认为”过剩精⼒”是⽂学与游戏产⽣的共同⽣理基础.32.想象的三种类型:再现想象,⽐拟想象,虚构想象.33.从审美的⾓度看,⽂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和移情者.34.⽂学接受进⼊⾼潮的标志是共鸣.35.⼩说的三要素:⼈物,情节,环境.36.⽂学体裁:诗歌,⼩说,散⽂.剧本37.司空图在<<⼆⼗四诗品>>中将诗歌的风格分为⼆⼗四类.38.马克思主义认为⽂学是对⽣活的审美反映.39.<<⽂赋>>的作者是陆机.40.恩格斯认为现实主义就是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物.41.作家创造⼒趋向成熟的标识是风格.42.作家进⾏审美评价的最⾼标准是审美理想.1、韦勒克、沃伦:《⽂学理论》2、⽂学活动的四要素(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美国当代⽂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论及批评传统》⼀书中提出。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docx

中国文学复习资料简答与材料分析不知道怎么整理,所以将上次期中的试题搬上來了。
答案不准确,仅作参考。
一、名词解释:1、宋诗:宋诗创作的文化图景,宋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唐诗Z后的又一高峰。
宋代内忧外患的政治局面滋生出士大夫深沉的忧患意识。
宋廷的“右文”国策,激励了他们更强烈的参与意识, 激烈的政政乃至党祸也因此产生。
在此背景下,士人对传统的三教进行反思整合,熔铸出新的儒学形态理学。
它虽也标榜治国平天下的外王事业,但更重要养成心怡的内圣境界,以成就所谓的“圣贤之象”。
宋诗的种种特点正是根植于此历史文化土壤智商;宋诗主题的开拓。
宋诗主题的范围大大的超越唐诗,它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
其一,是诗歌政治色彩加重,其二是诗歌关注社会民生,其三是诗歌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士人生活。
2、江西诗派: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其诗歌突出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黄庭坚在诗歌艺术技巧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方法,并传授?当时追随和仿效黄庭坚的士人颇多,一个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就逐渐形成。
徽宗是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尊黄庭坚为诗派之祖,下列陈师道等二十五人,认为这些诗人都与黄庭坚一脉相承。
派中诗人以江西人较多, 取名为江西诗派。
宋末?乂在其山瀛?加以评论把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称为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形成江西诗派的重要原因是这些诗人的诗歌艺术的相近见解。
诗派成员之I'可的关系是传授和切磋诗艺。
黄庭坚诗歌理论中最著名的主张是“脱胎换骨”“点铁成金”。
江西诗派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作品是宋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风格是构成宋诗独特风貌的一个重要因素,江西诗派的影响在宋代以后也不绝如缕,其余波一直延及近代?诗人。
3、词:词是唐宋以后流行的一种抒情诗体。
词本是配乐歌词,曾被称为“曲子词”。
因其句式参差不齐,故又有“长短句”之称。
这些特征又与汉魏乐府类似,故也称”乐府“。
在唐宋时代,词却被视为”小道“。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5题)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茅盾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
该团体主张文学为人生,反对唯美派脱离人生的“以文学为纯艺术”的观点。
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大都以现实人生问题为题材,产生了一批所谓“问题小说”。
因此被称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在创作方法上,高举现实主义的旗帜。
创造社:它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1925年,五卅惨案后,创造社转向革命文学。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郭沫若等又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
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为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极为反对文艺的社会功用。
认为应除去一切功利,力求本身之完美,同时,他们又极力反对社会黑暗。
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个性。
新月社: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
它成立于1923年在北京由胡适、陈源、徐志摩等人发起,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
它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点。
乡土小说:在20年代初、中期,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乡土小说”的作品。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作家,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村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这批作家有冯文炳、王鲁彦、台静农、彭家煌、许杰等。
它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它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
东北作家群:“九一八”事变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
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
中国现代文学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一】难点解析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领会“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领会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思潮的论战及其意义,掌握“五四”文学社团和创作思潮流派情况,重点把握以鲁迅、郭沫若等为代表的新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五四”时期新文学在诗歌、小说、话剧、散文创作方面的成就。
(解答见题型梳理,下同)【二】题型梳理第一节概述(一)单选、多选1.“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兴起了(“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
《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了思想武器。
3.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主张书面语要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
4.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到的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即(建设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反对贵族的、古典的、山林的文学)。
把文学革命当做“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也肯定文学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
5.刘半农在《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改革韵文、散文。
使用标点符号。
和(钱玄同)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6.周作人认为新文学应当是(“人的文学”),反对封建的“非人的文学”。
7.鲁迅发表了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矛头指向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小说的形式完全是现代化的。
8.胡适、沈尹默、刘半农进行了第一批白话新诗的尝试,有(《鸽子》、《月夜》、《相隔一层纸》)等。
9.文学研究会的代表人物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12人。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10.创造社的代表人物(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一氓、阳翰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台湾文学(中国属性)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
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二、光复后,因社会历史的巨变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大多数作家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一时还无法适应,难以用作品做出准确的反映。
三、由于过去日本统治者长期实行同化政策,明令禁止使用汉文,强迫台湾人民学习日文,造成多数作家不懂中文,只能用日文写作。
特点:承前启后的过度性,创作主题的批判性,作家队伍的复杂性。
钟理和,“倒在血泊里的笔耕者”〈笠山农场〉笔名江流、里禾,号钟铮、钟坚,祖籍广东梅县,1915年出生于台湾屏东县农家。
1950年5 月,“全国文艺协会”成立,《宣言》提出:“反共救国是文艺家‘神圣’的任务。
”反共刊物有《文艺创作》、《幼狮文艺》、《妇女文丛》等。
为了将“战斗文学”在台全面铺展,台湾当局采取了“除三害”运动(赤毒、黄毒、黑毒),其主要目标是反共代表作家有陈纪滢、潘人木、端木方、潘垒、姜贵等,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荻村传》、《华夏八年》、《旋风》、《重阳》、《蓝与黑》、《荒原》、《如梦令》、《莲漪表妹》、《野火》、《大江东去》。
被台湾文坛称为“三剑客”的朱西宁、司马中原、段彩华就是本时期军旅小说家的代表。
苏雪林曾用名瑞奴、瑞庐,字雪林,笔名绿漪、灵芬等,原籍安徽太平县。
1899年生于浙江瑞安她著作甚丰,在大陆时期的重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绿天》,自传体长篇小说《棘心》、《苏绿漪创作选》等。
来到台湾后,她陆续发表了《天马集》、《眼泪的海》、《人生三部曲》、《文坛话旧》、《我的生活》、《我与鲁迅》、《秀峰夜话》等作品集。
琦君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在她的散文中,怀乡思亲散文占了很大比重。
她以朴实真挚的感情,淡雅自然的笔触,道出对故乡秀丽山水的眷恋及对亲人师友的怀念。
《细雨灯花落。
家乡味》。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台湾省苗栗县人。
1919年出生于日本大阪。
她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南旧事》、《晓云》、《孟珠的旅程》、《春风丽日》;短篇小说集《绿藻与咸蛋》、《婚姻的故事》、《烛芯》;散文杂文集《窗》、《冬青树》、《两地》、《作客美国》、《芸窗夜读》;还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等。
林海音的作品就题材而言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是对儿时居住过的北平城南生活的回忆,一是反映妇女爱情婚姻生活及其悲剧命运。
发表于1960年的《城南旧事》,是她追忆北平生活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是林海音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感触,以在北平的童年生活为素材创作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
小说由《惠安馆传奇》、《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爸爸的花儿落了》五个既独立又连贯的短篇组成,台湾现代派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向内转”,并由这一基本倾向派生出现代派文学的其他特征。
1953年2 月1 日,诗人纪弦首先创办了《现代诗》季刊,并很快集聚了一批现代诗作者,这是台湾现代派文学发端的重要标志。
1956年1 月,由纪弦发起,方思、郑愁予、商禽、林亨泰等诗人参与筹备,在台北召开第一届现代诗人代表大会,正式宣告成立“现代派”。
纪弦的“现代派”继承了当年戴望舒的“现代派”诗观的基本精神,表现形式上则更为前卫。
“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的主张,1959年他宣布退出“现代派”。
《现代诗》也于1964年2 月1 日宣布停刊。
“蓝星”诗社是对推动现代诗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另一个诗社。
《蓝星》于1953年6 月创刊,次年3 月,由覃子豪、钟鼎文、邓禹平、夏菁、余光中等发起成立“蓝星”诗社。
:“蓝星”是一个具有沙龙精神的现代派诗社,它与“现代派”相抗衡。
他们反对“横的移植”的过分强调,力主诗要“注视人生”,“重视实质”,强调个性和民族精神,认为风格是诗人自我创造的完成,覃子豪强调,“自我创造”是民族的气质、性格、精神等等在作品中无形的表露。
“创世纪”诗把现代诗由五十年代推向六十年代,并使其走向了极至。
1954年10月,台湾南部的诗人(主要是一些军中诗人),在张默、洛夫、痖弦等倡导下,发起成立了“创世纪”诗社,同年十月出版《创世纪》诗刊,主要成员有:季红、商禽、叶维廉、叶珊、白荻、管管、大荒、菩提、碧果、羊令野、李英豪、彩羽、朵思等。
“创世纪”诗人提出“新民族诗型”的创作路线,旨在矫正“横的移植”,其主张是要求现代诗排除纯理性和纯情绪呈现,而应是“美学上直觉的意象的表现”,主张“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具有中国风、东方味,也赞同吸收西方现代诗的表现技巧。
论争:一次是在1957年。
1956年的纪弦主持“现代派”提出现代诗的“六大信条”时,他推行“横的移植”,反对“纵的继承”的主张,引起了很多诗人的焦虑。
覃子豪表现最为活跃。
他在1957年出版的《蓝星诗选》“狮子星座号”中发表《新诗向何处去?》一文另一次大论争发生在1959年至1960年间,这次论争逐渐引起社会上,特别是一些大学教授和专栏作家们的关注,关注的焦点问题仍是如何对待传统。
1959年7 月,成功大学教授、女作家苏雪林在《自由青年》上发表《新诗坛象征派创始者李金发》一文,覃子豪颇为不满,发表《论象征派与中国新诗》一文,苏雪林又发表《为象征诗体的争论敬答覃子豪先生》,覃子豪又回以《简论马拉美,徐志摩,李金发及其他——再致苏雪林先生》。
现代派诗人及其创作纪弦,本名路逾,1913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原籍陕西。
自选诗七卷:《摘星的少年》、《饮者诗抄》、《槟榔树》甲、乙、丙、丁、戊集。
纪弦是位诗风多变的诗人自嘲和嘲人的诙谐,是纪弦诗的一大特色。
覃子豪是“蓝星”诗社的灵魂人物。
1914年生,原籍四川广汉。
被誉为“诗的播种者”和“蓝星的象征”。
1957年出版的《诗的解剖》,是台湾最早出版的诗评专著。
洛夫,原名莫洛夫。
1928年5 月11日生于湖南衡阳,1946年开始创作新诗总共出版诗集有:《灵河》(1957)、《石室之死亡》(1965)、《外外集》(1967)、《无岸》(1970)、《魔歌》(1974)、《众荷喧哗》(1976 )、《洛夫自选集》(1975)、《时间之伤》(1980)等,还有诗论《诗人之镜》(1969)、《诗的创作与鉴赏》(1975)、《洛夫诗论选集》(1977)等。
痖弦,“创世纪”诗社创始人。
原名王庆麟,笔名有王麟、伯厚等。
1932年生于河南南阳县东庄。
主要作品有:《痖弦诗抄》、《深渊》、《血花油》、《印度》等诗集;文学评论集《诗人手札》、《中国新诗研究》等。
痖弦诗歌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诗大多具有戏剧性,善用重叠的句法,具有甜美饱满的格调,好用典,且善将绘画、音乐手法用于诗作中。
余光中是享誉海内外的台湾当代著名诗人和散文家。
1928年9 月9 日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
余光中是位高产作家,他新诗的总量在五百首以上余光中的诗集有:《舟子的悲歌》(1952)、《蓝色的羽毛》(1954)、《钟乳石》、《万圣节》(1960)、《莲的联想》(1 964 )、《五陵少年》、《天国的夜市》、《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1969)、《白玉苦瓜》(1974)、《天狼星》(1976);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1963)、《逍遥游》(1965)、《望乡的牧神》(1968)、《焚鹤人》(1972)、《听听那冷雨》(1974)、《余光中散文集》(1 975 )、《青春边愁》(1977)。
此外还有论文集《掌上雨》(1964)等,以及一些译作。
余光中诗歌中最有魅力的部分是他表现传统意识和乡土观念的那些诗作。
五十年代初期的《舟子的悲歌》,怀乡诗中,以1972年写的《乡愁》最具代表性,”。
余光中诗歌富有鲜明独特的艺术特色。
罗门,是出身军旅的重要诗人,原名韩仁存,1928年生于广东文昌县。
1955年,与台湾女诗人蓉子结婚,这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1967年,他的《麦坚利堡》获菲总统马科斯金牌奖。
1969年,出席在马尼拉召开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其夫妇被大会誉为”世界诗人大会杰出的文学伉俪“,获菲总统大绶勋章。
女诗人,蓉子是最有声望的一位。
蓉子,本名王蓉芷,1928年生,江苏涟水县人。
在台湾诗坛被誉为“今之台湾第一位女诗人”,“永远的青岛”。
发表诗作《为什么向我索取形象》、《青岛》后一举成名白荻被认为是”笠“诗社诸多颇有成就的诗人中的”第一健将“。
他原名何锦荣,现代派小说的崛起1960年3 月5 日,当时台大外文系的一批青年学生白先勇、王文兴、陈若曦、欧阳子、叶维廉、刘绍铭等共同组织创办了《现代文学》,标志着现代主义在台湾小说领域中的崛起和趋向成熟。
《现代文学》是台湾小说现代派的大本营,它对推动台湾现代派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
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文坛造就了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王拓、欧阳子、王文兴、王祯和、於梨华、七等生、施叔青、李昂等一大批作家。
1972年,台湾现代派诗人开展了纪念现代派诞生二十周年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