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内在中国的传播——华校华文教育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系

东南亚华文文学中内在中国的传播——华校华文教育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关系

隆 的诱 导 下 培 养 出 亲 中 国 的爱 国精 神 。 了 不 让 中 国 领 事 彻 底 为
地 控 制 华 族 社 会 ,殖 民地 政 府 苦 思 对 策 ,最 后 终 于 决 定 分 化 华 族 社 会 。 】8 年 , 国政 府 设 立 女 皇 奖 学 金 ( en SSh lr 87 英 Que ’ c oa— sis , 是 这 种 分 化 政 策 的具 体 反 映 。 皇 奖 学 金 每 年 选 派 华 hp) 便 女
社会的华文 教育,更 以传承 民族语 言和文化精华 的教学方式 , 卓 有 成 效 地 传 播 着 优 秀 的 中 华 文 化 。… ”
在 马 来 西 亚 ,最 早 的 私 学 可 以追 溯 到 1 1 建 立 在 槟 城 89年
的 五 福 书 院 。 值 来 马 的华 人逐 步 增 多 , 活 闩繁 , 了 解 决 子 时 生 为
族 社 会 中 的优 秀 分 子 , 往 英 国深 造 , 前 为华 族 社 会 制 造 领 袖 , 灌 输 亲 英 思想 。 殖 民政 府 的 这 种 分 而 治之 的 政 策 , 成 功 的 。 因 是
身 福 利 问 题 着 手 才 是 对 策 。在 这 方 面 , 秉 隆 确 实 做 到 了 爱护 左 与督 导 的 责 任 , 那些 流 离 他 乡 的迷 途 羔 羊 , 得 祖 国 的温 暖 。 使 获
左 秉 隆 关 注 劳 苦 小 民 的福 利 , 映 在 取 缔 猪 仔 ( 约 劳 工 ) 反 契 的贩 卖 , 办 同济 医 院 赠 医 施 药 (84年 ) 设 立 保 良局 (8 5 ) 倡 18 , 18 年 以 庇 妇 孺 , 破 获 海 盗 等 惠政 上 。 左 秉 隆在 新华 社会 的 举 动 , 及 使 得 海 峡 殖 民 地 政 府 惶 惶 不 安 。 们 所 担 心 的 是 华 族 社 会 在 左 秉 他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作者:贾颖妮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9年第06期摘要:2017年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从理论争鸣到史料挖掘,从文学现象的阐发到具体作家作品的剖析,都有新的开拓。

理论探讨集中在“华语语系文学”、中国文学/文化的海外传播、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的关系等议题。

华语传媒与华文文学的生产研究在大量收集整理报刊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论述,富有说服力。

文学社群关注天狼星诗社、马华新生代作家、晋江籍菲华作家,论述有新意。

作家作品研究主要涉及新马作家作品、越华现代诗和泰国“小诗磨坊”等方面。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马华新生代;越华文学;小诗磨坊2017年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理论争鸣到史料挖掘,从文学现象的阐发到具体作家作品的剖析,都有新的开拓。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梳理该年度研究成果:理论探索与争鸣;文学现象、文学社群、文学史研究;华文报刊与文学生产研究;作家作品研究。

本论文援引的文章来源于中国知网。

一、理论探索与争鸣2017年,“华语语系文学”仍然是理论争鸣的焦点。

王德威在给张松建的专著《历史记忆与文化认同:海外华语文学新论》所写的序言中,充分肯定该书是华语语系研究的新成果,尤其是赞许张松建的研究对地缘政治的敏锐感知,如其论述新马华人公民身份之可贵,以及从移民、遗民、夷民转化为公民之不易。

①他认为张松建的研究启发其重新思考中国的“内陆殖民性”研究,以及中国海外移民在移居地的“定居殖民”行径的论述,并指出这些论述虽然信而有征,但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殖民”或“后殖民”理论不足以诠释海外华人情感结构的复杂性。

朱崇科的《“华语语系”中的洞见与不见》介绍了王德威、史书美对“华语语系文学”的界定,认为这一概念有助于我们突破狭隘的中国中心主义,重新思考中国大陆文学与其他区域华文文学之间的繁复关系;同时也通过打通各学科的关联丰富了区域华文文学研究,比如通过“华语语系”视角看待新加坡华文文学,可以同时关联新加坡华人社会,乃至更庞杂的“新加坡学”。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6~2017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6~2017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6~2017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东南亚纵横》编辑部
【期刊名称】《东南亚纵横》
【年(卷),期】2017(000)001
【摘要】本刊编辑部邀请东南亚研究专家、学者对东南亚国家2016~2017年的
政治、外交、经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形势做简要回顾与展望.
【总页数】11页(P3-13)
【作者】《东南亚纵横》编辑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733
【相关文献】
1.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2016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 [J], 《东南亚纵横》编辑部
2.东南亚地区形势2018-2019年回顾与展望\r——专家访谈录 [J], 《东南亚纵横》编辑部
3.东南亚地区形势2019—2020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 [J], 《东南亚纵横》编辑部
4.东南亚地区形势2020—2021年回顾与展望——专家访谈录 [J], 本刊编辑部
5.东南亚地区形势2020—2021年回顾与展望
——专家访谈录 [J], 《东南亚纵横》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东南亚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在这里,华文文学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交流的增加,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本文将对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概况进行梳理和分析。

2017年,东南亚各国的学者们在华文文学领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

在散文方面,马来西亚的一些学者在2017年发表了一些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同时也为东南亚的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加坡的一些研究者也在散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散文的现代性和传统性,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见解。

这些研究为东南亚华文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思路。

在诗歌方面,今年东南亚各国也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诗人和诗歌作品。

这其中既有具有传统气息的诗人,也有大胆创新的诗人。

这些诗人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的感悟和思考,他们的作品给东南亚的文学界带来了一些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都有不少优秀的诗人涌现,他们的作品丰富了东南亚的诗歌创作,也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2017年,东南亚的小说创作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

在新加坡,一些年轻的作家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小说作品,通过小说的形式,他们展现了对时代、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为东南亚文学注入了新的血液。

马来西亚的一些作家也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他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讲述了不少质朴而真实的故事,深受读者的喜爱。

这些小说作品不仅在本土取得了成功,也吸引了不少国际读者的目光,为东南亚的文学创作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学术研究方面,2017年东南亚的一些学者也对华文文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他们从文学的形式、题材、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华文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

在东南亚的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举办了一些与华文文学相关的学术研讨会和讲座,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略论菲律宾华文文学的“中国性”--以《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为中心

略论菲律宾华文文学的“中国性”--以《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菲律宾卷》为中心
丹(1999 ̄ ) ꎬ女ꎬ安徽六安人ꎬ2021 级硕士研究生ꎮ
第3期
古大勇ꎬ 等: 略论菲律宾华文文学的 “ 中国性”
77
“ 中国性” ꎬ 则主要依据对菲律宾华文文学文本
以颤抖的手ꎬ 挽住一千个不安的日子ꎬ 跟带血的
的分析ꎬ 将其显现的中国特性分为乡土中国、 文
太阳ꎬ 以跑马拉松的姿态ꎬ 尽我吮乳的心力ꎬ 奔
丽江山的机会ꎮ”
[5]100
在书写乡土中国时ꎬ 华裔作
家更多是由对中国与祖辈的主动想象来激发心中
情感ꎬ 但由于缺乏亲身经验与情感的投射ꎬ 只能
以局外人的身份对乡土景观进行外部观照ꎬ 所以
在上一代心中曾被灼伤的故土ꎬ 饱含着热泪与辛
咸、 脆瓜ꎻ 返 回 时 买 些 中 药、 蜜 饯、 肉 松、 皮
在短暂的回国之旅中ꎬ 为同事们从路边卖番薯的
精神的本源ꎮ 作为菲律宾华人的心灵归宿与寄
缺位ꎬ 而是被不停地书写ꎮ 背井离乡的侨民回望
马华散文的中国图像» 一文中ꎬ 曾敏锐地指出:
辈ꎬ 马来西亚第二代、 第三代华人最直接的中国
这片承载着自己生命记忆的乡土ꎬ 未曾在这片土
经验ꎬ 就是到中国大陆去旅行或探亲ꎮ 那块土地
地生活过的华裔在想象之中构建中国ꎬ “ 乡土中
的 “ 中国性” ꎮ
作者心中ꎬ 使他不论居住在何处ꎬ 都会将当地的
一、 乡土中国
“ 乡土中国” 是菲律宾华文文学表现其 “ 中
风雨与故乡做对比ꎬ 作家敏感而诚实的身体最先
感受到了思乡的痛苦ꎮ
第一代、 第二代的华侨回忆起故土如数家
国性” 的第一个层次ꎮ “ 乡土中国” 是一种接近
珍ꎬ 也在心底藏着对故土的一份哀婉深情ꎬ 而第
古大勇1 ꎬ 朱丹丹2

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之比较

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之比较

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之比较
关晨
【期刊名称】《福建社科情报》
【年(卷),期】2005(000)002
【摘要】东南亚华文文学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
家的华文文学。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方面的原因,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有许多相似之处。

但由于文化交流、传播演变所形成的各种复杂的原因,东南亚华文文学与台湾文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总页数】5页(P44-48)
【作者】关晨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
【相关文献】
1.东南亚华文文学与澳美欧华文文学比较 [J], 庄伟杰[澳]
2.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华文文学——第十二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在中国厦门、泰国曼谷举行 [J], 洁玲;晓云
3.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由外到内”——第九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综述 [J],
王丹红
4.海外华文文学的非母语和母语写作比较——以东南亚华文文学和北美新移民文学为例 [J], 融融;谢晰妤
5.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走向深入与开阔——第八届东南亚华文文学研讨会综述 [J], 王丹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东南亚的华文微型小说-新加坡作家协会

论东南亚的华文微型小说-新加坡作家协会

论东南亚的华文微型小说胡德才(中国)微型小说的创作实践虽然是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现代文体被人们自觉为之则是晚近的事。

自198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勃兴,成为世华文坛的重要现象而进入研究者的视野。

而自1994年开始每两年一次先后在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汶莱举行的六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则对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创作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经过中国和东南亚各国作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微型小说作为与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并列的小说家族中的新成员已逐步确立其稳固的地位。

东南亚不仅诞生了像黄孟文、司马攻、希尼尔这样具有国际影响的微型小说的重要作家,而且还涌现了一大批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微型小说作者。

就举办本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的东道主国汶莱来说,汶莱是著名的“和平之乡”,又有“东南亚石油小王国”的美誉,是一个美丽又和平、富裕而微小的国家,现今人口只有三十多万,华人仅有三万多。

但与东南亚其他国家一样,汶莱与中国关系历史悠久,华人文化传统源远流长。

其华文文学创作虽然并不繁荣,创作者也不多,其微型小说创作也起步较晚。

但仍然涌现了王昭英(一凡)、傅文成、煜煜、海庭、语桥、一粟、鹰等微型小说作家。

虽然相对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其他东南亚国家,汶莱的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作家很少,一些作品还停留于对生活的浅层描写而还未能向深层开掘,整体上看也还未能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但近年来汶莱华文微型小说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诞生了一批有潜力的作者和优秀的作品,他们已汇入世界华文文学的大合唱,证明自己在不断地进步并走向成熟。

近年来,汶莱华文文学也开始进入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视野。

因此,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良好的发展态势及其显著成就和国际影响,已是世华文学学界有目共睹的事实。

本文仅就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的突出特点作初步的探讨。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概况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在文学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下是对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概况。

东南亚各国华文文学研究机构和学者之间的合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各国学者积极参与举办研讨会、论坛和讲座,深入探讨了华文文学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他们通过学术交流和合作,推动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进步。

研究课题方面,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和跨学科的趋势。

学者们不仅关注传统的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还对当代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华文文学展开了深入研究。

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风格、主题和语言进行了细致分析,探索了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也对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研究者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和数字化工具获取更多的文献和资料,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他们还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论坛与其他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合作,推动学科的发展。

东南亚各国政府和学术机构对于华文文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增加。

各国政府陆续设立了研究基金和奖项,以鼓励和资助学者进行华文文学的研究。

学术机构也积极举办各种学术活动,为研究者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这些举措进一步促进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2017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学者们通过合作和交流,推动了研究的深化和扩展;研究课题的多元化和跨学科的趋势使研究更加丰富和多样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为研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政府和学术机构的支持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资源。

展望未来,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将进一步蓬勃发展,为华文文学的传承和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综述 作者:贾颖妮 来源:《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04期

摘要:综览2016年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无论是作家作品评论,还是文学现象的综合论述,都有新的开拓,理论建构也取得长足进步。具体而言,理论建构聚焦“华语语系文学”、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等议题,对相关研究范式展开学理性辨析。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互动研究能深入文学现场,在掌握大量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展开论述。汉诗研究反思启蒙现代性对传统文化的贬斥,不乏洞见。作家作品研究涉及面广,研究方法多样。文学社群研究重点关注马华新生代作家和泰国“小诗磨坊”,论述有新意。跨界研究从多个角度剖析马华文学。可喜的是,马来西亚学术兵团蓬勃发展,新加坡、泰国、越南的本地学者开始冒现,他们的成果有望开拓研究的新视阈。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文学;汉诗;跨界;小诗磨坊;马华新生代 中图分类号:I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8)04-0051-09 2016年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既得力于研究队伍的壮大,也得益于研究资料的丰富和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开拓。本文将从六个方面梳理本年度研究成果: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反思;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互动研究;汉诗研究;作家作品研究;文学现象、文学社群、文学史研究;跨界研究。本论文援引的文章主要来自中国知网,偶尔涉及会议论文和境外出版的专著。

一、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反思 王德威是近年着力倡导“华语语系文学”的学者。他的《华夷风起:马来西亚与华语语系文学》(《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1期)一文不仅阐释了华语语系研究的理论价值,而且认为马华文学恰可提供检验此一论述的特别视角。论文关注马华文学有待开发的两项议题:一是用后遗民/后移民/后夷民论述来阐释马华文学的丰富性,从而超越殖民、后殖民语境去思考华夷之间的多重变奏与转换,考察在“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选项之外,身份标记的游动不拘。二是引入华语语系论述来因应当前马来西亚的政治现实,摆脱多年来各方立场泾渭分明,局限于中国性/马国性等国族论述的弊端,思考马华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此外,王德威还与马来西亚旅台学者高嘉谦、胡金伦编撰了《华夷风:华语语系文学读本》(联经出版,2016年10月)。全书共分四辑。第一辑“地与景”呈现华语写作对地理空间、民情风土的敏锐感知。第二辑“声与象”触及华语写作的表述中介,即华语的混杂与在地化现象如何有效地传达出华人散居各地的社会感觉结构。第三辑“根与径”探讨华语语系文学对国族、疆域的打破,展现离散个体和社群身份认同的多方拉锯。第四辑“史与势”强调华语语系文学跨越国族历史的局限,在铭刻历史星散之余,亦随物宛转,参与历史的建构。该书共收录33篇作品,分别来自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欧美和非洲,呈现了华语语系文学的多元面貌,其中选入的新马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家有陈大为、黄锦树、张贵兴、李天葆、李永平、黎紫书、贺淑芳、谢裕民等8位,可见,在编者眼中新马华文文学占据了华语语系文学谱系多么重要的分量。在《导言》部分,王德威特别提到自己离台赴海外任教30余年以及高嘉谦、胡金伦离马来台的迁徙经历,因此,对三位编者而言,“华夷风”不仅是学术课题,也是个人经验的体现。尽管有不少学者质疑王德威文学批评背后的意识形态色彩和“去中国”化的取向,但他倡导的“华语语系文学”客观上对开拓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颇具意义,也多有洞见。

与王德威的论述构成对话和辩证关系的有刘俊教授的《“世界华文文学”/“华语语系文学”视野下的“新华文学”——以〈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为中心〉》(《暨南学报》2016年第12期)。论文梳理了“世界华文文学”与“华语语系文学”两种命名的来龙去脉及不同的特性,然后以新华文学重要选本《备忘录——新加坡华文小说读本为中心》为对象,比较了“新华文学”在“世界华文文学”和“华语语系文学”两种文学谱系下的不同命运。认为“新华文学”在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有一种上不入天(不是中国文学)、下不着地(在所在国的文学地位十分尴尬)的悬浮特性,如果再去强调它的“华语语系”特征,将更凸显其“漂浮性”,相反,若将之放在“世界华文文学”的总体框架下来认识,那么“新华文学”的本土性和独特性,不但非常“实在”,而且还成为它介入“世界华文文学”这个文学共同体的基础与价值所在。李杨的《“华语语系”与“想象的共同体”:解构视域中的“中国”认同》(《华文文学》2016年第5期)切中肯綮地指出:“华语语系”是西方“后学”的理论实践,其理论的“洞见”与“盲视”取决于“后学”研究方法。论文强调“华语语系”不仅仅涉及对作家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认定,更关涉一系列当代“认同政治”的核心命题,包括全球化时代迁徙社群的情感结构、历史记忆与现实关怀。

中华文化与海外华文文学的关系是理论辨析的重要议题,不少专家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杨匡汉的《异的价值》(《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1期)一文,从理论的高度指出海外华文文学因地区、社会、族群、人文环境的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文学生态,“异”促进了不同作家的创新个性,构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多元与丰富,因此,作家和学者不仅要致力“求同尊异”,还要追求“聚同化异”,真正走向“和而不同”的诗学境界。黄万华的《在地和旅外:从“三史”看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改变以往研究从中华(内地)文化传统出发的惯例,转而从“台湾文学史”、“香港澳门文学史”和“海外华文文学史”出发,重新思考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论文提出,“旅外”和“在地”是华文文学的两种基本形态,在华文文学从“旅外”转化为“在地”的展开过程中,各地华文文学形成了自身传统并丰富了中华文化,最终“反哺”中华文化。刘小新的《乡愁、华语文学与中华性》(《福建论坛》2016年第12期)认为海外华文文学中的乡愁书写表现了海外离散华人的心理需求和情结,也是对书写者所处的政治文化环境的“在地回应”;在文化乡愁与思想游牧之间,中华性完全有可能创造性地转化成文学想象与思想动力的来源。朱崇科的《如何中华文化,怎样本土文学?——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华人文学与中华文化研究论纲》(《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一文,强调摒弃中国中心主义的立场,应尊重文化事实,尤其是作家们再现出来的各种可能性,这样才能更好地研究他域的本土与中华文化的关系。龙扬志的《作为文化镜像的海外中文——马华文学及其学术价值》(《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1期)认為马华文学是中文在域外的变异和再生,与中国文学产生密切的互文关系,构成理解中国文学的海外镜像,但马华文学的价值并不局限于此,它自有作为“华语语系文学”之一元的文学价值,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这一点是从“海外华文文学”理论角度谈论马华文学与中国文学关系的话语前提。沈玲的《中国经验:海外华文诗歌的文化表征》(《华侨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分析了海外华文诗歌中内蕴的中国经验内涵以及决定中国经验书写的多重因素。

2016年度出现了几篇考察研究现状和研究范式的论文。黄敏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范式考察》(《晋阳学刊》2016年第6期)总结和反思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的两大范式:“中国性”研究范式与“本土性”研究范式。认为前者偏重于探究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中华文化意蕴和美学传统,强调其与中国文学之间的承继关系;后者侧重于讨论东南亚华文文学中的南洋色彩、地域性特色,突出其在地性。这两种范式背后是迥异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各有其局限性。论文提出,知人论世是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中尤为关键的一点,不仅要纵向划分作家代际,也要横向区分作家身份以及了解他们的文化认同取向,方可进行客观的判断。越南学者阮氏娥、阮氏翠幸的《越南文学的主体性与“第三世界民族寓言”——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当代解释》(《江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辨析了詹姆逊提出的“第三世界文学寓言”理论,认为文学寓言说的基本立场是历史主义的,合乎马克思主义原则,也切合越南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刘征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现状分析与马华女性小说研究向度探寻》(《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认为马华女性作家在面对生存冲突尤其是种族冲突、性别冲突时,更多地立足于个体的微观体验和理性认知,积极寻求不同文化间的理解与沟通,传达出更具包容性的价值观,因此,马华女性小说研究可以从这一向度加以拓展。向忆秋的《中国大陆的马华文学研究二十年(1990—2009)综论》(《闽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总结了从1990年代到新世纪十年中国大陆马华文学研究的特点与成绩,介绍了研究的变化、趋势、问题及原因,指出加强史料建设、强化作家个案研究和专题研究是有待开拓的研究空间。滕永文的《刘海涛华文微型小说理论观谫论》(《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3期)总结了刘海涛教授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理论研究所作出的贡献。

理论探讨还涉及不同学科、不同国家的比较研究。杨青在《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核心理论话语对比——以“身份认同”、“他者”为中心》(《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6年第4期)一文中以“身份认同”、“他者”为例,考察少数民族文学与世界华文文学的核心理论话语内涵的相似性、差异性及其原因,比较两种文学在与主流文化碰撞时所采取的不同态度。认为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和回归文化母体的渴望,世界华文文学的身份认同逐渐向超越地域、种族、文化的多元化的身份建构发展。杜文晓的《中越当代文学理论转向的若干问题》(《南都学坛》2016年第6期)比较了中越两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进程,认为两者都经过了文本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和多元化转向,但转向的时间、速度和水平存在不少差异。这种比较研究不仅能够发现两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且还能看清每个国家当代文学理论的长处和短处。

这些理论文章对丰富和反思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方法提供了有益的探索,也反映了东南亚华文文学研究经由多年的耕耘,向吸纳新的话语资源和建构诗学体系的迈进。

二、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的互动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