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M网络中多约束动态多播路由算法研究
计算机网络缩写

计算机网络缩写AACK (ACKnowledgement) 确认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PI (Applicati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应用编程接口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自动重传请求B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网关协议BOOTP (BOOTstrap Protocol) 引导程序协议C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分复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x Access)码分多址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检查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D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E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外部网关协议F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复用FIFO(First In First Out) 先进先出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送协议H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送协议I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国际控制报文协议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网际组管理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者LLAN(Local Arae Network)局域网LCP(Link Control Protocol)链路控制协议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M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百万指令每秒O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PP2P (PeertoPeer)对等方式PING(Packet InterNet Groper) 分组网间探测,乒程序,ICMP 的一种应用POP(Post Office Protocol) 邮局协议PPP(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 点对点协议PPPoE(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以太网上的点对点协议R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S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T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复用TELNET(TELetype NETwork) 电传机网络,一种因特网的应用程序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LD(Top Level Domain) 顶级域名U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VVLAN(Virtual LAN) 虚拟局域网W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AACK (ACKnowledgement) 确认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 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ES (Advanced Encryption Standard) 先进的加密标准AF PHB (Assured Forwarding PerHop Behavior) 确保转发每跳行为AH (Authntication Header) 鉴别首部AIMD (Additive Increase Multiplicative Decrease) 加法增大乘法减小AN (Access Network) 接入网ANSI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美国国家标准协会AP (Access Point) 接入点AP (Application) 应用程序API (Applicatin Programming Interface) 应用编程接口APNIC (Asia Pacific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亚太网络信息中心ARIN (American Registry for Internet Numbers) 美国因特网好码注册机构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地址解析协议ARPA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 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高级研究计划署)ARQ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自动重传请求AS (Authentication System) 自治系统AS (Authentication Server) 鉴别服务器ASCII (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 美国信息交换标准码ASN (Autonomous System Number) 自治系统号ASN.I (Abstract Syntax Notation One) 抽象语法记法1ATM (Asynchronous Transfer Node) 异步传递发式ATU (Access Termination Unit) 接入端接单元ATUC(Access Termination Unit Central Office) 端局接入端接单元ATUR(Access Termination Unit Remote) 远端接入端接单元AVT WG (Audio/Video Transport Working Group) 音频/视频运输工作组AWT (Abstract Window Toolkit) 抽象窗口工具箱BBER (Bit Error Rate) 误码率BER (Basic Encoding Rule) 基本编码规则BGP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边界网关协议BOOTP (BOOTstrap Protocol) 引导程序协议BSA (Basic Service Area ) 基本服务区BSS (Basic Service Set) 基本服务集BSSID (Basic Service Set ID) 基本服务集标识符BT (Bit Torrent) 一种P2P 程序CCA(Certification Authority)认证中心CA(Collision Avoidance)碰撞避免CATV(Community Antenna TV,Cable TV)有线电视CBT(Core Based Tree)基于核心的转发树CCIR(Consultative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Radio)国际无线电咨询委员会CCITT(Consutative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CDM(Code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分复用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x Access)码分多址CE(Consumer Electronics)消费电子设备CFI(Canonical Format Indicator)规范格式指示符CGI(Common Gateway Interface)通用网关接口CHAP(ChallengeHandshake Authentication Protocol)口令握手鉴别协议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分类域间路由选择CNAME(Canonical NAME)规范名CNNIC(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of China)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环冗余检查CSACELP(ConjugateStructure AlgebraicCodeExcited Linear Prediction)共轭结构代数码激励线性预测(声码器)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检测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Avoidance),载波监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CSRC(Contributing SouRCe identifier)参与源标知符CTS(Clear To Send)允许发送DDACS(Digital Access and Crossconnect System)数字交接系统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美国国防部远景规划局(高级研究署) DCF(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分布协调功能DDoS(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分布式拒绝服务DES(Date Encryption Standard)数据加密标准DF(Don’t Fragment)不能分片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iffServ(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Identifier)数据链路连接标知符DIFS(Distributed Coordination Function IFS)分布协调功能祯间间隔DLCI(Data Link Connection Identifier)数据链路连接标知符DMT(Discrete MultiTone)离散多音(调制)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DOCSIS(Data Over Cable Service Interface Specifications)电缆数据服务接口规约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DS(Distribution System)分配系统DS(Differentiated Services)区分服务(也写作DiffServ)DSCP(Differentiated Services CodePoint)区分服务码点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DSLAM(DSL Access Multiplexer)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SS(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直接序列扩展DVMRP(Distance Vector Multicast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多播路由选择协议DWDM(Dense WDM)密集波分复用EEBCDIC(Extended BinaryCoded Decimal Interchangfe Code)扩充的二、十进制交换码EDFA(Erbirm Dooped Fiber Amplifier)掺铒光纤放大器EFM(Ethernet in the First Mile)第一英里的以太网EFPHB(Expedited Forwarding PerHop Behavior)迅速转发每跳行为EGP(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外部网关协议EIA(Electronic Industries Association)美国工业协会EOT(End Of Transmission)传输结束ESP(Encapsulating Security Payload)封装完全有效载荷ESS(Extended Servic Set)扩展的服务集ETSI(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rards Institute)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UI(Extended Unique Identifier)扩展的唯一标识符FFC(Fibre Channel)光纤通道FCS(Frame Check Sequence)帧检验列FDDI(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光纤分布式数据FDM(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频分复用FEC(Forwarding Equivalence Class) 转发等价类FFD(FullFunction Device) 全功能设备FHSS(Frequency Hopping Spread Spectrum) 跳频扩频FIFO(First In First Out) 先进先出FQ(Fair Queuing) 公平排队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 文件传送协议FTTB(Fiber To The Building) 光纤到大楼FTTC(Fiber To The Curb) 光纤到路边5FTTD(Fiber To The Door) 光纤到门户FTTF(Fiber To The Floor) 光纤到楼层FTTH(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家FTTN(Fiber To The Neighbor) 光纤到邻居FTTO(Fiber To The Office) 光纤到办公室FTTZ(Fiber To The Zone) 光纤到小区GGIF(Graphics Interchange Format) 图形交换格式GSM(Graphics System for Mobile)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体制H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 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SL(High speed DSL) 高速数字用户线HFC(Hybrid Fiber Coax) 光纤同轴混合(网)HIPPI(HighPerformance Parallel Interface) 高性能并行接口HRDSSS(High Rate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高速直接序列扩频HSSG(High Speed Study Group)高速研究组HTML(HyperText Markup Language)超文本标记语言HTTP(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超文本传送协议IIAB(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IANA(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因特网赋号管理局ICANN(Internet Corporation for Assigned Names and Numbers ) 因特网名字与号码指派公司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国际控制报文协议IDEA(Internet Data Encryption Algorithm)国际数据加密算法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IESG(Internet Engineering Steering Group)因特网工程指导小组IETF(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因特网工程部IFS(InternetFrame Space)桢间间隔IGMP(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网际组管理协议IGP(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内部网关协议IM(Instant Messaging)即时传信IMAP(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因特网报文存取协议IntServ(Integrated Services)综合服务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IPCP(IP Control Protocol)IP 控制协议IPng(IP Next Generation)下一代的IPIPRA(Intenet Policy Registration Authorrity)因特网政策登记管理机构IPsec(IP security)IP 安全协议IPX(Internet Packet Exchange)Novel 公司的一种联网协议IR(InfraRed)红外技术IRSG(Internet Reseach Seering Group)因特网研究指导小组IRTF(Internet Reaserch Task Force)因特网研究部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综合业务数字网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国际标准化组织ISOC(Internet Society)因特网协会ISM(Industrial,Scientific,and Medical)工业、科学与医药(频段)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者ITU(Internation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国际电信联盟ITUT(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化部门JJPEG(Joint Photographic Expert Group)联合图像专家JVM(java Virtual Machine)java 虚拟机KKDC(Key Distributio Center)密钥分配中心LLACNIC(Latin American&Caribbean Network InternetCenter)拉美与加勒比海网络信息中心LAN(Local Arae Network)局域网LCP(Link Control Protocol)链路控制协议LDP(Lable Distribution Protocol)标记分配协议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LMDS(Local Multipoint Distribution System)本地多点分配系统LLC(Logical Link Control)逻辑链路控制LoS(Line of Sight)视距LPC(linear Prediction Coding)线性预测编码LSP(Label Switched Path)标记交换路径LSR(Label Switching Router)标记交换路由器M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媒体接入控制MACA(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具有碰撞避免的多点接入MAGIC(Mobile multimedia,Anytime/anywhere,Global mobility support,Integrated wireless and Customized personal service)移动多媒体、任何时间/地点、支持全球移动性、综合无线和定制的个人服务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ET(Mobile Adhoc NETworks)移动自组网络的工作组MBONE(Multicast Backbone On the InterNEt)多播主干网MCU(Multipoint Control Unit)多点控制单元MD(Message Digest)报文摘要MF(More Fragment)还有分片MFTP(Multisource File Transfer Protocol)多源文件传输协议MIB(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库MIME(Multipurpose Internet Mail Extensions)通用因特网邮件扩充MIPS(Million Instructions Per Second)百万指令每秒MMUSIC(Multiparty MUltimedia SessIon Control)多参与者多媒体会话控制MOSPF(Multicast extensions to OSPF)开放最短通路优先的多播扩展MP3(Mpeg1 Audio layer3)一种音频压缩标准MPEG(Motion Picture Experts Group)活动图像专家组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多协议标记交换MPPS(Million Packets Per Second)百万分组每秒MRU(Maximum Receive Unit)最大接收单元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最长报文段寿命MSS(Maximum Segment Size)最长报文段MTU(Maximum Transfer Unit)最大传送单元NNAP(Network Access Point)网络接入点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NAV(Network Allocation Vector)网络分配向量NCP(Network Control Protocol)网络控制协议NFS(Network File System)网络文件系统NGI(Next Generation Internet)下一代因特网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电信网NIC(Network Interface Card)网络接口卡、网卡NLA(NextLevel Aggregation)下一级聚合NLRI(Network Layer Reachability Information) 网络层可达性信息NOC(Network Operations Center) 网络运行中心NSAP(Network Service Access Point) 网络层服务访问点NSF(Nationnal)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VT(Network Virtual Terminal) 网络虚拟终端OOC (Optical Carrier) 光载波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ode) 光分配结点OFDM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正交频分复用OSI/RM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PF (Open Shortest Path First) 开放最短通路优先OUI (Organizationally Unique Identifier) 机构唯一标识符PP2P (PeertoPeer)对等方式PAN(Personal Area Network) 个人区域网PAP(Password Authentication Protocol) 口令鉴别协议PARC(Polo Alto Research Center) (美国施乐公司(XEROX)的)PARC 研究中心PAWS(Protect Against Wrapped Sequence numbers) 防止序号绕回PCA(Policy Certification Authority) 政策认证中心PCF(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点协调功能PCM(Pulse Code Modulation) 脉码调制PCMCIA(Personal Computer Memory Card Interface Adapter) 个人计算机存储器卡接口适配器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 个人数字助理PDU(Protocol Data Unit) 协议数据单元PEM(Privacy Enhanced Mail) 因特网的正式邮件加密技术PGP(Pretty Good Privacy) 一种电子邮件加密技术PHB(PerHop Behavior) 每跳行为PIFS (Point Coordination Function IFS) 点协调功能桢间间隔PIMD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Dense Mode) 协议无关多播密集方式PIMSM(Protocol Independent MulticastSparse Mode) 协议无关多播稀疏方式PING(Packet InterNet Groper) 分组网间探测,乒程序,ICMP 的一种应用PK(public key) 公钥,公开密钥PKI(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公钥基础结构PoP(Post Office Protocol) 汇接点POP(Post Office Protocol) 邮局协议POTS(Plain Old Telephone Service) 传统电话PPP(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 点对点协议PPPoE(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以太网上的点对点协议PS(POTS Splitter) 电话分离器PTE(Path Terminating Element) 路径端接设备QQAM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正交幅度调制QoS (Quality of Service) 服务质量QPSK(Quarternary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RRA(Registration Authority)注册管理机构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逆地址解析协议RAS(Registration/Adminssion/Status)登记/接纳/状态RED(Random Early Detection)随机早期检测RED(Random Early Discard,Randomm Early Drop)随机早期丢弃RFC(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评论RG(Research Group)研究组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路由信息协议RIPE(法文表示的European IP Network)欧洲的IP 网络RPB(Reverse Path Broadcasting )反向路由广播RSA(Rivest,Shamir and Adleman)用三个人名表示的一种公开密钥算法的名称RSVP(Resource reservation Protocol)实时传送控制协议RTCP(Realtime Transfer Protocol)RTO(RetransmissionTimeOut)超时重传时间RTP(RealtimeTransfer Protocol)实时传送协议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RTSP(Realtime Streaming Protocol)实时流式协议RTT(RoundTrip TIme)往返时间SSA(Security Association)安全关联SACK(Selective ACK)选择确认SCTP(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流控制传输协议SDH(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同步数字系列SDSL(Singleline DSL)对线的数字用户线SDU(Service Data Unit)服务数据单元SET(Secure Electronic Transaction)安全电子交易SHA(Secure Hash Algorithm)安全散列算法SIFS(Short IFS)短帧间间隔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会话发起协议SK(Secret Key)密钥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服务等级协议SMI(Structure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管理信息结构SMTP(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简单邮件传送协议SNA(System Network Archiecture)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OH(Start Of Header)首部开始SONET(Synchronous Optical Network)同步光纤网SPI(Security Parameter Index) 安全指数索引SRA(Seamless Rate Adaptation) 无缝速率自适应技术SSID(Service Set IDentifier) 服务集标识符SSL(Secure Socket Layer) 安全插口层,或安全套接层SSRC(Synchronous SouRce identifier) 同步源标实符STDM(Statistic TDM ) 统计时分复用STM(Synchronous Transfer Module) 同步传输模块STP(Shielder Teisted Pair) 屏蔽双绞线STS(Synchronous Transport Signal) 同步传送信号TTAG(TAG Swithcing) 标记交换TCB(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程序块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传输控制协议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时分复用TELNET(TELetype NETwork) 电传机网络,一种因特网的应用程序TFTP(Trivial File Transfer Protocol) 简单文件传送协议TIA(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ies Association) 电信行业协会TLA(TopLevel Aggergation) 顶级聚合TLD(Top Level Domain) 顶级域名TLI(Transport Layer Interface) 运输层接口TLS(Transport Layer Security) 运输层安全协议TLV(Type Length Value)类型长度值TPDU(Transport Protocol Data Unit) 运输协议数据单元TSS(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电信标准化部门TTL(Time to Live) 生存时间,或寿命UUA(User Agent) 用户代理UAC(User Agent Client) 用户代理客户UAS(User Agent Server) 用户代理服务器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 用户数据报协议UIB(User Interface Box) 用户接口盒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统一资源定位符UTP(Unshielder Twisted Pair) 无屏蔽双绞线UWB( UltraWideBand) 超宽带VVC(Virtual Circuit) 虚电路VCI( Virtual Channel Identifier) 虚拟路标识VDSL( Very high speed DSL) 甚高速数字用户线VID(VLAN ID) 标识符VLAN(Virtual LAN) 虚拟局域网VLSM(Variable Length Subner Mask) 变长子网掩码VoIP(Voice over IP) 在IP 上的话音VON(Voice On the Net) 在因特网上的话音VIP(Virtual Path Identifier) 虚拟道标识符VPN (Virtual Private Network) 虚拟专用网VSAT (Very Small Aperture Terminal) 甚小孔径地球站WWAN (Wide Area Network) 广域网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WEP (Wired Equivalent Privacy) 有线等效保密字段WFQ (Weighted Fair Queuing) 加权公平排队WG (Working Group) 工作组WiFi(WirelessFidelity)无线保真度(无线局域网的同义词)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 全球微波接入的互操作性,即WMA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组播网络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3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科研热词 组播 服务质量 应用层组播 遗传算法 组播路由 网络编码 流媒体 隧道 路由算法 路由协议 路由 负载均衡 评价 计算机网络 蚁群算法 线性网络编码 波长分配 无线传感器网络 拓扑感知 总最佳连接 度约束 密钥管理 实现 媒体接入控制协议 可靠广播/组播 可扩展性 单源组播 光网络 信息素 优化 wdm qos组播路由 ip组播 频道切换时间 随机进程代数 随机线性网络编码 逻辑密钥层次方案 速率分层 转发组成员数 转发组 路由机制 路由与波长分配 调度算法 覆盖组播 蜂群 蚂蚁算法 虚拟机网络 能量 聚合组播 网络测量 组播通信 组iner树 节点连接度 节点能量 节点聚类 自适应 自组网 自治域系统 翻译组播组 群组通信 群组成员管理 网络拓扑 网络处理器 网络坐标 网络信息论 组通信 组播通信 组播路由算法 组播路由协议 组播认证 组播状态聚合 组播注册协议(gmrp) 组播代理 组成员管理协议 组密钥更新 组密钥协商 索引后缀树 系统共存 精英保留策略 粗波分复用 簇 第三代移动通信 穷举密码分析 移动自组织网络 移动网中的匿名组播通信协议 移动模型 移动ad hoc网络 监测 电子式互感器 独立组播协议 源认证 混合算法 混合ddm算法 测试 流量 模糊积分 核节点选择 核节点迁移 树链混合 权重函数 服务质量组播路由 服务定制 服务发现
计算机网络试卷75

《计算机网络》试卷75一、名词辨识(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用所给定义解释以下术语,将答案填入答题区,否则不给分。
1. IXP2. P2P3. 基带信号4. P PPoE5.路由聚合6. M PLS7. 拥塞控制8. D NS9.WSN 10. DDosA.经过载波调制后的信号。
B.来自于信源的信号。
C.主要用于交换机之间连接,当两台交换机之间有多条冗余链路的时候,STP会将其中的几条链路关闭,只保留一条,这样可以避免二层的环路产生,因此也叫做以太通道(Ethernet channel)。
D.旨在缩小路由器中路由选择表的规模,以节省内存,并缩短IP对路由选择表进行分析以找出前往远程网络的路径所需的时间,因此也称为构造超网(Supernetting)。
E.用来对通过互联网络的数据包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它指定一个无连接的数据包,相当于TCP/IP协议簇中的IP协议。
F.允许两个网络直接相连并交换分组,而不需要第三个网络来转发分组。
G.防止过多的数据注入到网络,使网络中的路由器或链路不致过载。
H.让发送方的发送速率不要太快,要让接收方来得及接收。
I.由一些处于平等状态的移动站相互通信组成的临时网络。
J.由大量传感器结点通过无线通信技术构成的自组网络。
K.从互联网的成百上千个网站集中攻击一个网站,使其无法提供提供正常服务,甚至完全瘫痪。
L.攻击者向互联网上某台服务器不停地发送大量分组,使其无法提供提供正常服务,甚至完全瘫痪。
M.描述通信中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之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
N.只要两台主机都运行了对等连接软件,它们之间就可以进行平等的、对等连接通信。
O.允许一台计算机加入新的网络和获取IP地址而不用手工参与。
P.互联网使用的命名系统,用来把便于人们使用的机器名字转换为IP地址。
Q.为宽带上网的主机使用的链路层协议。
R.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据链路层的点对点的协议。
S.独立于第二和第三层协议,提供了一种方式,将IP地址映射为简单的具有固定长度的标签,用于不同的包转发和包交换技术。
Overlay组播网络中的服务组合算法

除非在底层实现这 一功能 时,所能够获得 的性能效益远远超 出了底层实现 所带来 的额外 的复杂性代价 。最近 ,在这一概
念 的影 响 下 ,许 多 研 究者 把组 播 研 究 的 目光 放在 了应 用 层H 】在应用层实现组播技 术, 。 所有的组播功能像 成员管理 、
1概述
许多 It n t的应用,如视频会议、远程教学等 ,都需 n re e 要基础网络层对组播通信的支持 。虽然基于 I P的组播技 术… 提出 已经十多年 了,但许 多问题仍未解决 :() 1每个分组所
需要的状态维护 问题 ;2安全问题 ;3扩展的地址分配 问题 ; () ()
一 而且可把一 些通 用的新业务添加在代理上 ,不但让代理完成
.
f. o ue ce c S f ae ntueCo C mp t S ine& ot r s tt, mmu i t nUnv ri f hn, e ig 10 2 ; 1 r w I i nc i iesyo iaB in 00 4 ao t C j 2 De at n f o ue, iaUnvri f iiga d eh oo y(e ig, in 0 0 3 . pr me t mp trChn iest o nn n c n lg B in )Be ig10 8 ) oC y M T j j [ src]T i ppr n et a sh evc o iainpo l i o elymut at gn t r yt igb t tesrieasr ga dodr Ab tat hs a e vs gt esri cmbnt rbe n v r lcsi ewokb kn oh h e c su n n re i i et e o m a i n a v i
计算机一级学科硕士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包含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安全、数字影视技术和安防应急信息技术6个二级学科、专业。
为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各专业的硕士学位专业人才。
具体目标是:1、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相关专业中,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能流利的进行交流,能运用该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
4.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一)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主要研究方向1、绿色计算机系统主要研究绿色计算、绿色存储介质、低功耗芯片设计、高效能低能耗计算机体系结构等。
2、并行与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并行与分布计算机系统的总体结构、并行与分布程序设计语言及算法,并行与分布系统模拟的方法与技术等。
3、云计算主要研究虚拟计算技术,虚拟机的实现、调度和迁移、云计算基础平台及关键技术等。
4、高性能计算主要研究DNA计算、基于GPU的高性能计算及程序设计、多平台的并行计算及多处理器程序设计等。
5、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主要研究量子计算、生物计算、光计算等。
6、信息存储主要研究分布存储、存储局域网(SAN)、IP存储、面向对象存储、集群存储、检错纠错技术、海量信息存储系统等。
7、嵌入式系统主要研究嵌入式系统设计、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人机交互技术、嵌入式通讯技术、嵌入式分布并行计算、嵌入式多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低功耗设计及应用等。
8、物联网技术主要研究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协议、物联网中间件、物联网信息存储8、无线网络技术主要研究无线网络核心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接入技术、无线网络管理技术、无线网络路由技术、无线网络安全技术、无线网络容错技术。
什么是NGN

什么是NGN?下一代网络(NGN)是一个基于IP的全新通信网络,可以承载语音、数据、多媒体等种类丰富的业务。
它是建立在单一的包交换网络基础上,应用软交换技术、各种应用服务器及媒体网关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分布式的、电信级的、端到端的统一网络。
NGN汇聚了固定、移动、宽带等多种网络,致力于和PSTN(公共交换电话网)及移动网的完美互通。
同时,NGN提供了一个开放式的体系架构,便于新业务的快速开发和部署。
面对不断增长的用户需求,如何在NGN业务平台上加载类似智能业务这样的新型增值业务,是运营商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
下一代网络的基本思路是具有统一的IP通信协议和巨大的传输容量,能以最经济的成本灵活、可靠、持续地支持一切已有和将有的业务和信号。
显然,这样的网络其基础物理层只能是波分复用(WDM)光传送网,这样才可能提供巨大的网络带宽,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网络结构、容量和性能以及廉价的成本,支持当前和未来的任何业务和信号。
ITU对NGN的概述一般观点认为传统的电信服务和下一代网络的主要区别是:前者为分散垂直集成面向专门应用的网络,后者是能够承载所有服务的单一网络,前者在向后者转移。
对于电话服务,其将从电路交换的基础设施向分组交换的基础设施转移。
在当前,下一代网络标准化工作目标是,确保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能够达到与传统电话网络相同的服务标准,不仅包括电话服务,而且包含尽可能广泛的当前和未来的多媒体应用。
1 ITU-TY.2001建议:下一代网络概述ITU-TY.2001建议给出了下一代网络的一般定义。
下一代网络(NGN)能提供电信服务,使用多宽带及确保服务质量(QoS)的传输技术,是基于分组技术的网络。
在该网络内,与服务相关的功能不依赖于与传输相关的基础技术。
它能使用户无束缚地接入网络并能促进服务供应商的竞争。
NGN支持能对用户提供个性化和无所不至服务的广泛移动性。
该定义确认了服务与传输的分离,提出把服务质量控制(QoS)加到基于IP的传输上。
CPS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智能交通 随着配备短距离无线接口车辆的增多,行驶在
道路上的车辆形成车载CPS网络.这种网络在交通 事故预警、路况监测、拥塞预报等交通安全应用中具 有巨大的潜力,此外,利用车辆与路边接入点的机会 通信可以提供因特网访问和商业应用等. CarTelt33是MIT开发的基于车辆传感器的信 息收集和发布系统,能够用于环境监测、路况收集、 车辆诊断和路线导航等.安装在车辆上的嵌入式 CarTel节点,使用wi—Fi或BlueTooth等通信技 术,在车辆相遇时可以直接交换节点采集的数据,同 时,CarTel节点也可以通过路边的无线接入点将数
摘要Cyber—physical
system(CPS)是未来通信网络的一种重要发展方向.CPS是集合物理、生物及工
程学的综合性系统,具有局部操控、全局控制的特点.这种新兴的网络系统引起了研究界极大的兴趣.在 简要介绍CPS网络与其应用领域的基础之上,分析了CPS系统在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热点问题.最后 进行总结并展望了CPS网络未来的研究方向与重点.
曾经遥不可及的方面.
仅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它的局部操控、全局控制的 概念,高度的自适应性、自主性、高效性、功能性、可 靠性、安全性等特点,以及多学科交叉应用的特点吸 引了各学科研究机构与技术人员的极大兴趣,CPS 系统已经成为科学新技术研究的前沿阵地.美国的 NSF资助的多个工作组如HCMDSS,HCP孓CPS,
万方数据
胡雅菲等:CPS网络体系结构及关键技术
307
图3 3.1.1 Ad
CPS网络结构
网络融合技术研究现状
前缀匹配和软状态路由高速缓存的新颖单播及多播 路由协议,使得该协议支持节点在MANET网络与
其他网络的自由移动.然而该协议适用于规模小、 MANET节点移动性低的混合网络.针对移动性较 强的MANET网络,利用联合陌生代理的MANET
【微计算机信息】_路由器_期刊发文热词逐年推荐_20140722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科研热词 驻地网 非广播点对多点链路 路由器 网络类型 网络地址转换 点对点链路 点对多点链路 拥塞控制 双栈 单神经元自适应pid 内外端口 主动队列管理 ipv6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科研热词 嵌入式路由器 uclinux s3c4510b netlink套接字 hdlc驱动 风力发电 防火墙 链路 路由策略 路由器 路由协议 路由判据 蠕虫模拟 融合计费 节点 网络互连 组播安全 端对端重传 确定包标记 监控系统 片上网络 消息路由器 流量识别 欠费控制 无线mesh网络 数字签名 故障诊断 控制器域网 拒绝服务攻击 嵌入式结构 嵌入式系统 嵌入式 宽带电视 容错 完整度 多agent 基于身份认证 只读存储器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分布式系统 交流设施 xml traceroute tcp soho路由器 red算法 rarp p2p ns2 mpbgp linux操作系统 linux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科研热词 ipv6 dns 驱动软件 阻塞 路由器 路由优化 计算机技术 蚁群算法 虫孔路由 虚通道 网络技术 网络安全 网络协议 网络传输 线路接口卡 移植 温度采集 流量控制 水印追踪 时隙 无线网状网 微片 延迟休假队列 对等网 实时操作系统 多播路由 多播组成员管理 协议 分层多跳无线网 入侵追踪 入侵检测 zebra wlan windows server 2003 web wdm网络 vxworks qos npe nat动态穿越 lpc2210 lm75 linux ixp425 ipv6配置 ims ieee802.11 diffserv模型 alm通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DM网络中多约束动态多播路由算法研究摘要:如何在WDM光网络中实现对多播业务的支持成了近年来光网络研究的热点之一。
文章设计了两种基于通用分层辅助图波长路由算法:最小代价控制算法MCCA-G和最小时延控制算法MDCA-G。
两种算法在辅助图中建立多播树时都引入了MPH算法思想和最小波长层代价率进入思想,而后者对业务时延的控制要好于前者。
另外,由于稀疏的分光节点和波长转换节点的放置对于网络的性能影响很大,为此文章还提出了一个SNPA算法,即稀疏节点位置放置算法。
在仿真中,MCCA-G和MDCA-G的稀疏分光节点的位置采用了SNPA 的计算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RRS算法相比,MDCA-G在阻塞率方面可降低15.34%,而MCCA-G与Member-only和VS_based 相比,分别在阻塞率上降低了32%和15.6%。
可以看出,在同等的网络状态和环境下,MCCA-G和MDCA-G的表现要优于传统算法。
关键词:WDM网络多播路由稀疏配置波长变换Abstract:How to support multicasting in WDM networks has a research topic in recent years.This paper design tow routing and wavelength assignment algorithms based on generic layer auxiliary graph model:MCCA-G minimum cost controls algorithms-graph and MDCA-G minimum delay dontrol algriths-graph.The two algorithms both adhibit MPH and the thought of entering the wavelength layer with minimum cost rates,And the latter should be better than the former to the control thedelay of request.In addition,for sparse the splitters and wavelength converters put and exert a tremendous influence to the performance of the network,the paper have proposed a SNPA algorithm i.e.sparse nodal position algorithm as to this test of this point.In simulation sparse nodal position adopt the result of calculation of SNPA sparse node of MCCA-G and MDCA-G,Artificial result indicate that MDCA-G in blocking rates respect reduce 15.34% smaller than traditional RRS algorithm,and MCCA-G compare to Member-only and VS-Based reduce 32% and 15.6% in blocking rates.It can be seen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s,MCCA-G and MDCA-G algorithm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ose traditrional algorithms.Key words:WDM networks Multicast RW A Sparse configuration Wavelength converter随着全球网络用户的大量增长和新型大容量业务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近几年,一些对带宽要求较高的多播业务日益流行,这就需要网络提供更高的带宽。
波分复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可以充分的挖掘光纤的带宽资源,极大地提高了光纤的传输容量,为高速大容量宽带业务的传输提供了有效途径,使得在网络中支持大量高带宽需求的多播业务成为可能。
WDM 光网络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因此,在WDM光网络中如何实现对多播业务的支持的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 通用分层辅助图的构建文章提出的两种多播路由算法是以通用分层辅助图为基础的,所以首先介绍一下辅助图的构建。
假定WDM网状网拓扑为G=(V,E,W),其中N为网络节点集,E为网络链路集,W为每根光纤上支持的波长集,|V|、|E|、|W|分别表示网络的节点数、链路数和波长数。
Step 1:生成|W|个波长层,在每一个波长层,为每一个物理网络中的节点分别增加若干个输入节点和输出节点。
Step 2:为所有的枝节点v的每个输入节点和每个输出节点之间添加一条LS边。
Step 3:如果节点是具有波长转换能力的,则为每个波长层上的该节点的输出点和其他波长层相应的该节点的输出点之间建立一条WC边,来连接波长层。
2 MCCA-G算法设计WDM网络的多播包含一些特殊的约束:波长连续性约束、分光节点稀疏配置约束和能量损伤约束。
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波长连续性约束、分光节点稀疏配置约束,以及一定的业务时延要求下的多播路由问题。
2.1 符号和公式符号定义:Cw:表示辅助图中MC边的代价初始值。
Cs:表示辅助图中LS边的代价。
CC:表示辅助图中WC边的代价。
W(Eab):表示光树中从源到宿路径代价总和。
es:表示从同一个节点的输入点到输出点之间的边即分光边LC。
ew:表示相邻节点输入点到输出点间波长边MC。
ec:表示在两个波长层的同一节点的输出点和输出点之间的双向边即波长转换边WC。
△:表示业务时延门限。
:一个布尔变量,表示第j波长层上链路e如果被光树占用其值为1否则为0。
:表示第j波长层MC边当前时刻代价。
αj:表示第j波长层波长代价率。
|E|:表示每个波长层MC边总数。
ML(Eab):是引入最小波长层代价率进入思想后得到的光路代价,在数值上与W(Eab)相同。
D(Eab):表示光树中从源节点到宿节点单路径总时延值。
2.2 路由和波长分配算法公式MCCA-G算法在辅助图中进行波长和路由分配的过程中借鉴和采用了MPH算法思想以及Dijkstra算法。
MCCA-G算法的选择公式为:ML(Eab)与W(Eab)虽然在数值上相等但含义不同,W(Eab)标识路径上个边的代价总和,而ML(Eab)表示当一个多播业务请求到达之后,首先要确定原点在通用分层辅助图中的实际位置,然后计算路径的代价总和。
式(5)表示路径的时延总和要小于时延门限。
2.3 最小波长层代价率进入思想当一个多播业务发起的时,如何确定原点在辅助图中的位置,要用到最小波长层代价率进入思想。
首先介绍什么是波长层代价率,式(2)的含义是先计算某波长层的波长边的占用比例,然后加1即得到该波长层的代价率。
算法在计算完所有波长层的代价率之后对其进行排序。
当一个多播业务请求到达之后,把波长代价率最小的波长层中的源节点的影像作为原点的起始点,算法以此点为基点开始波长路由。
2.4 代价设置原则辅助图中各边的代价的设置要进行归一化的处理,第一原则是Cw>>Cs,Cw>> Cc,仿真时可令Cw=10同时令Cs=Cc=1,这样做的目的是充分利用MC节点的分光能力和波长转换能力降低业务的阻塞率。
第二,如果节点是MI节点,当有任一请求占用了任意条MC边,则将其他的MC边的代价以及其在辅助图中对应的MC 边的Cw均设为无穷。
第三,在每一棵光树生成之后需要重新计算辅助图中各边代价,方法是按式(3)。
另外是对路径时延D(Eab)的处理,在算法中利用跳数来描述,例如跳数为5则D(Eab)=5。
△大小这里规定不大于5。
2.5 MCCA-G算法步骤及流程MCCA-G算法步骤及流程:假设连接请求为R(s,D),其中s为多播请求的源节点,D为目的节点集,D ={d1,d2,…dk},。
算法的具体步骤如下:Step 1:获取初始网络信息,根据物理网络拓扑构建通用分层辅助图模型。
Step 2:计算各波长层代价率,根据式(3)和代价设置原则设置辅助图中的各边代价。
Step 3:等待业务连接请求R(s,D),如果请求为连接请求,顺序执行Step 4;如果请求为连接释放请求,跳转至Step 6。
Step 4:多播树初始时只有一个源节点s。
在辅助图中,根据最小波长层代价率进入思想计算出原点入口,根据式(3.4)和(3.1)计算光树到所有没加入到光树中的目的节点的W(Eab),选择路径代价最小的目的节点作为下一个节点,并计算跳数如果满足式和(3.5)则跳转至Step 5;否则请求被阻塞跳转至Step 2。
Step5:将Step 4得到的路径上所有节点以及目的节点和边全部加入到光树中,更新网络信息,跳转至Step 4,直到多播树覆盖所有的目的节点。
Step 6:释放连接请求R(s,D)所占的资源,同时修改网络资源的使用信息。
跳转至Step 2。
MCCA-G算法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
3 MDCA-G算法设计MDCA-G算法与MCCA-G算法相似,其算法步骤完全相同,都利用了MPH思想和Dijkstra算法,并且也采用最小波长层代价率进入思想,其路径选择公式为: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式(6)中分母是两个实数相减,必须保证分母不能为0,所以在MDCA-G算法中设△=5.5。
4 SNPA算法设计在WDM网络中,针对动态到达、动态离去的多播业务,应该如何放置分光器件和波长变换器件的关键节点即MC节点,使得动态多播业务的阻塞率最小的问题,文章设计了SNPA算法。
在MC节点稀疏配置约束下,假定网络中MC节点数占节点总数的20%~30%,算法采用的网络模型是Usnet网络拓扑,如图4所示。
算法的宗旨是充分利用MC节点的分光功能和波长转换功能,以使网络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从而降低阻塞率。
4.1 SNPA算法性能指标该算法将提出针对节点组合的四个性能指标,然后将这四个性能指标进行归一化处理。
SNPA中规定了它们的权重比例并为此设定了权重分配方案,以下将进行详细说明。
(1)维度占比DDP(Dimension Degree Proportion)这里所说的维度是指与节点相连的边的总数,一个节点维度越大那么该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就越重要,它反映的是节点的通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