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大脑机制

情绪的大脑机制
情绪的大脑机制

情绪的大脑机制

我们知道,情绪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生理反应。具体说是是什么反应?大家众说纷纭。但是,人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情绪是大脑身体各部分共同完成的。

首先我们看看大脑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脑的上层是两个大脑半球,在大脑半球的下面的后部是小脑。和大脑半球连接的是脑干,它包括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或称视丘、下视丘)、中脑(又称顶脑或四叠体)、桥脑和延脑(图3)。

大脑两半球包括表面灰质部分和里面白质部分。灰质部分叫大脑皮层或大脑皮质,它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的中枢,揭开头盖骨即可看到它,呈灰色的凹凸沟回状,约厚2-3厘米,面积约两千多平方厘米。皮层有约140亿个神经细胞,由表至里共分六层:小细胞、颗粒细胞、锥体细胞、较密的颗粒细胞、较大的锥体细胞、梭状细胞。

每个半球有一条中央沟(又叫中央裂),横切半球,还有一条在半球的基底面沿着边缘转向后方的深谷叫脑侧沟。中央沟和脑侧沟之前的部分叫额叶;枕骨上的半球后部叫枕叶;在枕叶之前、中央沟之后的半球顶部称顶叶;在脑侧沟后、枕叶前的半球侧部叫颞叶(图4)。

经生理心理学家研究鉴定,额叶的功能主要是主管人的智慧;额叶的后部主管人的动作,称为运动区;顶叶主管人的感觉、知觉,称感觉区;枕叶主管视觉,称为视觉区;听觉区在颞叶上部,嗅觉区在颞叶下部(图4)。但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并非绝对的,各个功能区也不是互相孤立的,它们之间有一定的代偿作用,即当某一功能区发生故障时,其他功能区也可代行其部分功能;同样,大脑皮层某些功能受到损伤时,也往往会影响到该功能以外的其他一些功能。现代生理心理学研究证实,大脑皮层除有功能定位外,还有功能联合和调节作用。

丘脑是传出、传入神经的“转运站”,起着神经通路的“中间站”作用。下丘脑能控制延脑和自主神经,它的功能很多,人的情绪、动机、行为(如吃喝行为、性行为、攻击行为等)都受它支配。

小脑主管动作协调及平衡;中脑主管视觉(使瞳孔变化)和听觉;桥脑帮助人睡眠与觉醒;延脑是人的生命中枢,主管呼吸、血液循环、胃蠕动等等,维持人的生命。

脊髓是中枢的延续部分,是中枢神经和外周神经的通路,并且是低级的反射中枢,主管先天的、简单的反射活动,像脚被火烫就立即收回,膝跳反射。

由此可见,人的情绪主要是丘脑及周围神经结构形成的。这一部分统称为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指高等脊椎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古皮层、旧皮层演化成的大脑组织以及和这些组织有密切联系的神经结构和核团的总称。

1937年J.W.帕佩茨提出,在组织学上从海马到乳头体,经丘脑前核、扣带回再返回海马构成了“边缘环路”,这个环路与协调情绪等高级功能有关。帕佩茨的理论引起了学者

们的重视,也推动了以后的研究工作。由于环路内的联系复杂,密切,P.D.麦克莱恩与1952年进一步提出“边缘系统”这个概念。

边缘系统所包括的大脑部位相当广泛,如梨状皮层、内嗅区、眶回、扣带回、胼胝体下回、海马回、脑岛、颞极、杏仁核群、隔区、视前区、下丘脑、海马以及乳头体都属于边缘系统。边缘系统的主要部分环绕大脑两半球内侧形成一个闭合的环,故此得名。边缘系统内部互相连接与神经系统其他部分也有广泛的联系。它参与感觉、内脏活动的调节并与情绪、行为、学习和记忆等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边缘系统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调节内脏活动

刺激边缘系统的后眶回、扣带回、岛叶、颞极、梨状皮层、旁杏仁皮层、后海马皮层等部位,可以引起人及动物的呼吸、血管以及其他内脏反应。刺激下丘脑不同部分所引起的内脏反应最为明显,在出现竖毛、瞳孔扩大的同时,血压急剧升高,心率加快以及出现饮水、摄食、排尿、排粪、流涎和呕吐等反应。刺激眶回皮层,可引起血压下降,心率变慢。一般认为,边缘系统对于心血管活动的影响是通过下丘脑和脑干低级心血管反射活动中枢而实现的。此外,边缘系统还可以通过下丘脑-垂体系统的所谓神经体液途径,影响下丘

脑各种神经分泌,从而影响相应垂体激素的分泌,导致内脏功能活动的改变。实验证明,边缘系统中许多部位接受内脏传入神经发来的冲动,这种冲动对于边缘系统反馈性地调节内脏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发现,边缘系统中有一些神经元本身即是某种极为敏感的感受器,例如下丘脑部分有感受温度变化的神经元和感受血液内葡萄糖浓度变化的神经元。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对于调节体温变化、消化液的分泌量以及进食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内的感觉信息

在低等脊椎动物,大脑的海马结构能够接受各种感觉刺激的影响。在高等哺乳动物,躯体、听觉以及视觉等感觉冲动能够传入海马;刺激边缘系统的下丘脑前区、扣带回等部位可以使痛阈升高;刺激杏仁核群能够使丘脑内膝状体的听觉信息受到阻抑。

影响或产生情绪

损伤猴、猫、狗等动物的杏仁前核、海马、视交叉前区、穹窿、嗅结节及隔区,可使动物出现“假怒”反应或“愤怒的行为”。也有研究证明,如果只将扣带回损坏而不伤及大脑新皮层,常使动物的情绪反应减弱或不易出现。发怒的阈值升高,出现一种“社会性的淡漠”或是“失却恐惧”的症

状。这时,动物对于平常必须躲避的有害刺激,表现得无动于衷。

切除猫的杏仁核之后,出现与情绪反应有关的性功能亢进、性反应增强。切除猕猴的杏仁核,可使其行为在群居生活中由统治者的地位变为从属者的地位。临床研究表明,损伤边缘系统较为广泛的区域之后,病人极易发怒,在社交场合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这和利用动物所获得的实验结果也很相近。

曾有学者认为,调节“愤怒”情绪活动的主要神经结构位于下丘脑。切除动物丘脑而保存下丘脑,使动物出现“情绪呆板”,一触即怒,或是表现出挣扎、露爪、竖毛、瞳孔扩张、怒叫等明显的情绪反应。在脑内埋藏电极并刺激下丘脑的不同部位,可使动物出现攻击、发怒的行为和逃避或状如恐惧的行为。临床病例表明,双侧下丘脑腹内侧核受到肿瘤侵犯之后,病人经常出现攻击性行为。

研究证明,用电流刺激猫的边缘中脑区,会引起怒叫和攻击等情绪反应。位于滑车神经核平面的中脑外侧被盖区也被称之为怒叫中枢。神经解剖学的研究也证明,与情绪反应有关的下丘脑部分,有神经纤维发到边缘中脑区,因而刺激下丘脑所产生的种种反应,可能是通过边缘中脑区而起作用的。

研究者曾将电极埋在下丘脑以及边缘系统的其他部位,

而将控制刺激开关的开关安装在实验箱内,使动物能够自己操纵,进行“自我刺激”。结果发现,动物的这种自我刺激有时每小时竟达5000次之多,如果不加干预,它可能持续到出现衰竭。引起自我刺激最有效的区域为下丘脑后部,即乳头体前区,其次为中脑被盖部分、隔区、内侧前脑束等边缘系统部位。

虽然边缘系统中许多部位的活动都能影响或产生情绪反应,但就整个系统而言,则难以定出某种情绪反应活动的中枢代表区的严格位置。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情绪代表区在边缘系统内部有广泛的重叠范围。

引起睡眠活动

边缘系统中的后眶回、副嗅皮层、视前区以及下丘脑前部是与睡眠活动有关的部位,这些部位曾被一些学者统称为基底前脑区。用电流刺激这一脑区,动物出现睡眠反应。在这一脑区以下水平作切割手术,可以消除大鼠的失眠。临床观察证明,由于脑外科手术损伤基底前脑区的病人,也同样出现严重的失眠症状。

参与学习和记忆活动

很早以前,临床病例即证明,病员隔区损伤之后,便难以用概性的言语表达事物特征。损伤杏仁核之后,病人的应变

能力减弱。海马与乳头体受到损伤,可以导致一种极为明显的记忆障碍,即过去经验保持的情况下,近期记忆丧失。自60年代关于边缘系统在学习和记忆中的作用有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的文献报道。损毁双侧海马之后,虽然能使动物建立操作式条件反射,和形成对不同图形的鉴别反射活动,但要求训练的次数大大增加。它们更难以建立以时间间隔作为条件刺激的反射活动,也无法培养条件性的延迟反射。已经具有延迟反射活动的动物,如果切除其海马,延迟反射也不易出现,但是仍旧保存其他条件反射。

海马受损之后,动物对周围环境中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应增强。当新异刺激重复出现时,这种反应难以消退。这说明动物的“记忆”能力有损伤。但是对于已经建立的条件反射,在海马损毁之后并不消失,这说明海马不是保存过去经验痕迹的部位。很可能在学习过程中,各种刺激信息在海马留下暂时的痕迹,经过它的活动,刺激信息进入长时记忆。

从分子和细胞的水平,研究也证明海马结构参与记忆的形成。例如,实验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动物的边缘系统中的一些部位核糖核酸的含量增高。利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进一步证明,在鉴别亮度的条件反射活动过程中,海马的锥体细胞、扣带回神经元以及视区大脑皮层神经元内的尿嘧啶核苷酸明显增加,海马神经元的蛋白质合成率升高,细胞内核糖体数目也在训练过程中增加。神经组织学的研究证明,在学

习初期海马结构中突触的数量增加,突触后膜的致密度增大,乙酰胆碱的含量增高。这些变化都说明海马结构神经元的活动增强,这对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形成可能都十分重要。

其中起主要用杏仁体杏仁体(amygdaloid body)大脑颞叶内

侧左右对称分布的两个形似杏仁的神经元聚集组织。杏仁体是基底核的一部分,位于侧脑室下角前端的上方,海马旁回沟的深面,与尾状核的末端相连。杏仁体是大脑边缘系统的皮质下中枢,有调节内脏活动和产生情绪的功能。杏仁体是人在进化中保留下来的和动物比较相近的结构,不属后来进化而成的人类比较发达的新皮层。国际脑科学界普遍认为,大脑杏仁体是恐惧记忆建立的神经中枢。杏仁体在人的各种情绪反应当中例如愤怒、焦躁、惊恐等充当了指挥所的角色

情绪是如何产生

人类大脑底部的一个杏仁体的脑结构,这是个专管恐惧感和不信任感的区域,人称为大脑中的恐惧中枢。每一次只要感到刺激逼近,这个区域便活跃起来,而且想制止也制止不住。

恐惧的表情

有研究显示这一组织对识别恐惧至关重要,然而科学家还发现相关证据证明它能帮助识别各种心理状态。你大脑里的恐惧终端之一杏仁体将在12毫秒内对不安刺激作出回应,这个速度是你眨眼速度的25倍。

恐惧的产生

恐惧的产生是一种完全无意识的状态,恐惧反应有两条传递的路径:低路径和高路径。低路径传递信息迅速而杂乱,高路径传递信息的时间稍长,但传送的信息更多、更准确。房门突然打开,门撞到门框上,你的大脑将这一感官数据发送到丘脑。这个时候,丘脑并不知道接收到的信号意味着危险还是安全,由于它可能是危险信号,所以丘脑把这一信息发

送给杏仁体。杏仁体收到信号,于是采取保护你的行动:通知视丘下部作出应对反应。如果后来证明真有有危险,这一反应将救你一命。

低路径更多地带有“本能”的色彩。比如,房门突然打开,你会本能地假定有盗贼闯入,或者是风把门吹开。而高路径更加理性,会考虑所有的选项:撞开门的是危险还是风?

你的眼睛和耳朵将门的声音和运动发送到丘脑。丘脑将这一信息发送到感觉皮层并在那里“破译”。感觉皮层认为,接收到的数据可能有一种以上的解读,于是,将可能的几个选项都发送到海马状突起。海马状突起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以前经历过这一特别的刺激吗?如果经历过,当时它意味着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线索帮我确定,撞开门的是危险还是风?”

海马状突起可能会利用从高路径传递过来的其他信息,比如室内外的其他声音,进行综合分析,从而认定门是被风吹开的。它会立即向杏仁体发出“没有危险”的信息。杏仁体再告诉视丘下部关闭“迎战还是安静”反应。

外界的刺激数据同时沿低路径和高路径传递,但高路径比低路径花费的时间更长,因此你总是首先产生恐惧,然后才能平静下来。

为产生“迎战还是逃避”反应,视丘下部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肾上腺皮层系统,利用神经路径和血液流动引发身体

的反应:身体各部运行速度加快,高度紧张,心跳加速,血压上升,释放出大约30种不同的激素,使身体做好应对威胁的准备。

身体做出这些反应,目的只有一个:帮你作出迎战或是安静的决定,从而摆脱危险。

恐惧的消退

神经影像学研究表明,即使大脑的其他部分正在考虑一些无关的事情,有时甚至连受试者都不认为他注意到了一个令人恐惧的物体的情况下,杏仁体依然在时刻警惕着灾难的来临。例如,一个带有情绪性表情的脸部照片在屏幕上短暂闪现后,立刻被一幅无表情的脸部照片所代替,受试者会说他仅仅看到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但杏仁体觉察到了,在情绪性照片出现的时候杏仁体的活动增加,而在无表情的照片出现之后立刻恢复正常。

美国心理学和神经科学副教授伊丽莎白·费尔普斯领导的研究小组发现,杏仁体在恐惧认知和消除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而腹内侧额叶皮质层则对维持恐惧的消除过程有重要作用。研究人员在实验室模拟了恐惧的认知和消除程序。他们首先给受试者呈现两种颜色(蓝和黄)的信号,其中一种信号伴随有适度的电击。经过反复刺激,受试者逐渐获得了对电击有关的颜色信号的恐惧感。然后研究人员在呈现信号的时候逐渐降低电击的强度,以致最后完全停止电击。受验者对恐惧

的认知经过这个过程被消除掉。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技术对受试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结果发现,杏仁体在恐惧的早期认知过程起重要作用。这是一项重要发现。因为,只有了解消除恐惧的机制,才可能人为地干预这个过程,利用药物或者其他方法缩短这个过程。如果一种药能作用于杏仁体,那么有可能对恐惧症有治疗作用。

恐惧消退是指随着环境的变化,通过学习抑制以前的习得性恐惧的调节能力.这一过程包括重复暴露于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CS引发恐惧反应的能力会逐渐降低.与一般观点不同的是,消退并不等同于遗忘,而是代表新的学习,即CS不再容易地预知US的出现。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恐惧消退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包括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对杏仁体恐惧反应的抑制性控制,海马协助mPFC调节杏仁体的功能。

恐惧是植根于人心底的一种复杂的情绪,适当的恐惧可以帮助人们趋利避害,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如果对常人不怕的事物感到恐惧,或者恐惧体验的强度和持续时间远远超出正常范围,则会给人们带来困扰,甚至出现恐惧症,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摸清大脑认知恐惧和消除恐惧的机制,可以帮助那些被恐惧梦魇包围的人们重新回到阳光下。

情绪的脑机制与“空鼻症”患者的极端情绪

情绪的脑机制与“空鼻症”患者的极端情绪 中科院心理所2014深圳在职博士班杨鑫“温岭杀医案”后,“空鼻症”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空鼻综合征(emptynosesyndrome,ENS)是指由于下鼻甲和/或中鼻甲过分切除而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患者有鼻腔烧灼感,疼痛,通气不畅,最终多有极端情绪。空鼻症患者群体,其中多人的独立陈述中1,均提到了精神不济、睡不着觉、抑郁、“性格开始变得易怒”2等症状,有的要自杀,有的则嚷嚷着要杀医生。为什么“空鼻症”多导致极端情绪呢?笔者试图从情绪的脑机制理论和嗅觉神经通路与情绪的脑机制密切相关来解释这一问题。 我们的情绪来自何处?按照现代心理学理论,脑中存在着两条不同情绪唤起通路。其中一条是快速反应系统,这条系统通常是潜意识的,是从感觉器官将刺激信息传到丘脑,对刺激信息进行快速筛选,然后引导到杏仁核,杏仁核则随即启动恐惧和规避反应。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潜意识中发生的,反应速度甚至快于刺激到达意识的速度。3这一系统与内隐记忆系统相连,是我们早期的防御系统。例如半夜听到尖叫的大声,这一系统会自动做出近乎瞬时的恐惧反应,而不需要意识的有意控制。另外一条情绪系统与意识系统处理过程有关。该系统与外显记忆相连,反应速度会慢一些。例如,在你头脑中想象将要演讲的情景,这一系统让你感到害怕。这一通路与大脑皮层有关,感觉刺激通过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对刺激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估,然后给杏仁核以及其他较低级的脑部结构发送情绪信息。结果造成你在意识中对情景进行感知,并在意识中产生情绪。 在这两个回路中,都要依靠较低级的脑部结构,如边缘系统的作用。边缘系统的结构位于脑干以上的脑部。主要由边缘叶和相关的皮质及皮质下结构组成,边缘叶主要为胼胝体、海马、海马旁回、钩及距状回;皮质下结构包括杏仁核、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及中脑被盖的一些结构。边缘系统的特点是:发生上较古老。纤维联系复杂,如海马回路(海马旁回--海马结构—乳头体—丘脑前核—扣带回--海马旁回)、穹隆等。边缘系统有两个神经组织,即杏仁核与海马,前者关系情绪的表现,后者与记忆有关。在进化中,边缘系统无疑成为了控制攻击、防御和撤退行为的反应系统。现代研究表明,部分切割或部分受到电刺激的边缘系统能够大幅度改变情绪反应。4杏仁核就像一条看门狗,不停地对各种威胁保持警觉。确实有相当多的证据表明杏仁核参与了多种情绪,不仅仅是恐惧。杏仁核(amygdala)位于颞叶的颞极中,正好在中央皮层的下方,由于它的形状而用希腊文“almond”命名为杏仁核。杏仁核是一群核团簇,通常被分为三组:基底外侧核、皮层内侧核和中央核。杏仁核的传入来源广泛,包括新皮层的所有叶、海马回和扣带回。所有感觉系统的信息都传入杏仁核,特别是基底外侧核。每一个感觉系统都有不同方式的杏仁核投射,在杏仁核中相互联系,使不同的感觉系统信息在杏仁核中得到整合。两条主要通路:腹侧杏仁传出通路和终纹连接杏仁核与下丘脑。杏仁核在情绪处理过程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它不但从快速的潜意识情绪处理通路中接收信息,而且也从更慢的意识情绪通路中接收信息。 另一个较古老的系统是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也叫做网状系统,位于脑干内部,两耳之间,一种由白质和灰质交织混杂的结构,是一种手指形状的神经元网络,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 Healing Emotion ◎引言人:克里夫? 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卫森(Richard J. Davidson) ◎译者:李孟浩译按:本章选自Daniel Goleman所编的《Healing Emotion》。 过去十年来,学界有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发现,使得我们比以前更加能够了解大脑调节情绪的过程。很久以来,大家都假定情绪中心是位在于环绕着大脑皮质下方的一系列结构(译按:这些结构主要是颞叶、杏仁核、杏仁海马、海马、额-颞皮层)之中,这些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环状物」)。最近也有一些神经学的资料指出情绪冲动在边缘中心产生时,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受制于额头后方新演化出来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结构之中。而且,前额叶皮层的两侧似乎负责操控两组不同的情绪反应,像右侧是调节比较令人沮丧的情绪,这些恐惧或厌恶的情绪会让人退缩;左侧则是调节比较正面的情绪,如快乐。 这些神经科学的发现可以做为我们了解情绪生活之动态的背景知识。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可以说是被这整个广泛联系的脑部线路所控制。理察?戴卫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实验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沙隆向大家报告他俩合作完成的实验,内容详细显示出大脑如何组织我们情绪实体各个侧面的过程。沙隆先是考虑「情绪」的意涵是什么,才又解释说不同的理论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绪和大脑的方法。然后,他检讨了他们实验室一连串的重要发现,好让大家能够对于大脑调节正反两面情绪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情绪的亲近或退缩趋势(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贪执和厌恶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们扎根存活在此世间的基本情绪极(emotional poles)。克里夫.沙隆:「情绪」这个字眼的意涵实在是很难做个严格的界定。在心理学中,这个字眼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反应,其中一个是认知的层次:在某个特殊感觉状态中升起的判断和思绪。我们也能从行为的观察来描述情绪:愤怒或温和的姿势、声音的语调。另一种界定情绪的方式则是从脸部表情下手,因为你在那一刻感受时自动绽放的表情,会特别有助于我们厘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在生理学层次上,我们能够描述情绪反应的两种成份。 第一个是个人察觉到的身体感觉,如事件发生之前的焦虑感。这种感觉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释放的低等大脑中心。第二个生理反应是发生在大脑皮质,这个情绪反应层次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所在。我们也把亲近和退缩看成是描述机体行为和区分各类情绪的基本方式。譬如说,快乐的心情会促动你去找你乐于见到的人。恐惧和厌恶则是退缩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亲近和退缩的行为可以跟脑部两侧的活动产生联系。过去十年来,我们实验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脑部左侧的前方区域跟亲近行为比较有关连,右侧区域则是跟退缩行为比较有关连。你也许会问说,为何我们会一直要把亲近和退缩行为跟脑部两侧联系起来。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关系。但是从最近一百年来的神经学资料来看,脑部每一侧的伤害都会造成不同的情绪结局。 在十九世纪中叶时,神经学家约翰?杰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饱受癫痫之苦的患者经常在发作初期时,表现出恐惧这种退缩性的情绪,而且其脑部的右前方区域有活动增强的迹象。有些患者在脑部受到伤害后,右侧的活动量大幅减少,以至于情绪陷入癫狂或正面得离谱的地步。这些观察后来便促成一个新理论,专门在讲脑部的两侧为何会有不同的情绪专长或情绪性格。脑部右侧的过度活化似乎会增进退缩的行为;右侧活化能力若是受损或抑郁时,则会增强亲近行为,因为是左侧大权在握,不需右侧来平衡。心理学中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考虑情绪的方式,而且冲突得很厉害。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就只有那么几种分立(discrete)的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旗和恐惧。差不多在二十几年前,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有位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28~33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马庆霞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分类号 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 收稿日期:2002-09-02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能决定情绪体验。 Lang(1995)[2]的研究表明图片诱发的积极和消极感情之间有自主神经系统差异。许多研究者[2]报告,感情强度的自我报告和自主输出的量之间有关系,尤其是皮肤电指标表现明显。

积极情绪的作用_拓展_建构理论

积极情绪的作用:拓展-建构理论 高正亮 童辉杰△ 【摘要】 积极情绪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Fr edrickso n的拓展-建构理论解释了积极情绪体验不但反映个体的幸福,而且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长期的适应价值。即积极情绪具有两大核心功能:瞬时的拓展功能,可以拓展个体即时的思维—行动范畴;长期的建构功能,可建构个体长久的身体、认知、社会等的资源。通过两大功能,积极情绪促使个体产生螺旋式上升并增进个体幸福。 【关键词】 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积极心理学 Rol e of Positive Emotions:The Broaden-and-buil d Theory.Gao Zhengliang,T ong H uij ie.Colleg e of education,Soochow U niv er si-ty,Suz hou215123,P.R.China Selig man曾指出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和主观幸福感。相对于传统临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更为 为,认为反社会者存在低皮层觉醒水平,比正常人活动减退,存在一个“刺激饥渴”的慢性阶段。 “成熟化延迟”由Hill和W atterson提出的攻击行为脑电图慢波异常的假说,并得到纵向研究认同。Dustman等对222位正常男性从其4~90岁进行脑电图频谱变化研究,在中央区和枕区发现儿童时期 波、 波相对活性逐渐减少,成年期相对稳定;在整个生存期限中 波相对活性平均在6~24岁时逐渐增加,接着逐步衰减; 波在4~8岁时相对活性最小,随后稳定增加[16]。L indber g等发现反社会人格障碍杀人犯两侧枕区 、 波相对活性比正常人显著增加; 波全面减少,以枕叶为甚,结果提示反社会人格障碍杀人犯存在脑成熟延迟。 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脑电图研究结果提示攻击行为产生存在脑功能异常的生物学基础。对攻击行为的评估预测有一定指导作用。但脑电慢波增加与攻击行为相互关系的解释还停留在假说阶段。回顾文献,缺少精神分裂症患者发病前的脑电图资料。如发病前脑电图存在普遍异常,其暴利行为与患病后的暴力行为有无相关性的研究将是有意义的。笔者推测脑功能损害及异常是暴力攻击行为的病理基础,而精神分裂症与暴力攻击行为可能互为因果。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6 参考文献 [1]钟志慧,刘剑涛.伴有冲动攻击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图分 析[J].中国民康医学杂志,2005,17(6):292-293 [2]沈祥安.67例有暴力行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地形图初探[J].临 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5(6):342 [3]姜小琴,谢斌,诸索宇,等.精神分裂症攻击行为脑诱发电位对照研 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10(1):39-42 [4]Saver J L,Sallow ay S P,Devinsky O,et al.Neuropsych i atry of ag- gression[M].//Fogel BS,Sch iffer R B,Rao S M.Neuropsych iatry. Baltimore:W illiams and w ikins,1996:523-548 [5]Convit A,Czober P,Volavka https://www.360docs.net/doc/fe2174854.html,teralized abnorm ality in the EEG of persistently violent psychiatric inpatien t[J].BiolPsychiatry,1991, 30(4):363-370 [6]W ong M T,Lumsden J,Fenton G W,et a1.Electmencephalography,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violence ratings of male patients in amaxi-mum-securitym ental hospital[J].Acta Psych i atry Scand,1994,90 (2):97-101 [7]Raine A,Buchsbaum M,LaCasse L.Brain abnormalities in murder- ers indicated by pos i tron emission tomography[J].BiolPsychiatry, 1997,42(6):495-508 [8]Hoptm an M J,Volavka J,Weiss E M,et a1.Quantitative M RI measures of orbitofrontal cortex in patients w ith chronic schizophre-nia or sch i z oaffective disorder[J].PsychiatryRes,2005,140(2): 133-145 [9]Volavka J.Aggression,electroencephalograph y,and evoked poten- tials:a critical review[J].Neuropsychiatry,1990,3:249-259 [10]Silverman D.Th e electroencephalogram of cri m inals:Analy-sis of four hun dred and eleven cases[J].Archives of Neurologyand Psy-chiatry,1944,52:38-42 [11]E lli n gson R J.T he incidence of EEG abnormality among patients w ith mental disorders of apparently nonorganic originsa criti cal re-view[J].Am J Psychiatry,1954,11:263-275 [12]Raine A,Venables P H,Williams M.Relationship betw een central and autonomic measures of arousal at age15years and criminality at age24years[J].Arch Gen Psych iatry,1990,47:1003-1007 [13]Convi t A,Czobor P,Volavka https://www.360docs.net/doc/fe2174854.html,teralized abnormality in the EEG of persistently violent psychiatric inpatients[J].Biol Psychia-try,1991,30:363-370 [14]Gatz ke-Kopp L M,Raine A,Bueh abaum M,et al.T em-poral lobe deficits in m urderers[J].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 2001,13:486-491 [15]Lisa M,Gatzke-Kopp M A,Adrian R,et al.Temporal lobe deficits murderers[J].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1,13: 486-491 [16]Dustman R E,S hearer D E,Emmerson R Y.Life-span changes in EEG spectral amplitude,amplitude variabil ity and mean frequency [J].Clinical Neurophysiology,1999,110:1399-1409 (收稿时间:2009-09-17) 中国.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江苏) 215123 △通讯作者

情绪的心理机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情绪管理)情绪的心理机制最全版

(情绪管理)情绪的心理机 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壹面,且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仍未认识的壹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壹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能够归纳为俩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且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壹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壹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壹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壹面,且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仍未认识的壹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和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仍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壹些感觉之中且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和“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壹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和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壹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壹、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壹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壹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 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能够分为俩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壹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且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和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情绪反应也普遍存在,即在壹些情境下,当遇到某壹能够产生某种生理性情绪反应的条件时,在仍未受到该条件的真实刺激之前就产生了该条件真实刺激后所会产生的情绪反应。例如我们在炎热的夏天正口干舌燥时突然得到壹瓶冰镇的凉饮,在喝入之前我们已立刻非常高兴——即我们的脑中已产生了快悦性质的生理性情绪反应,这种快悦的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其实这就是我们以往的在解渴后因生理适宜而在脑中产生的快悦性质的情绪状态的重现(由于特定情境往往仍会增加了它的强度),或称之为对以往相关情绪的记忆。这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的基本形式和内容,只是这里仍需要和认知有关的情境的作用,比如在不渴或者见到的是自己得不到的凉饮的情况下,制约性情绪的产生在强度上就会大大降低,甚至引起相反的情绪。 认识了制约性情绪反应现象的存在,那么对各种复杂的情绪现象我们就会不难理解。再例如,“小孩见见护士就联想到打针,从而就产生恐惧”,其实这里的“恐惧”的主体就是重新出现的、包含在他以往打针时的“痛”之中的不快性质的生理性情绪反应,这里的护士就是信号刺激。这壹恐惧的产生就是制约情绪的简单形式,而古典制约学习理论中的“类化”、“辨别”等现象在制约情绪中都有对照,尤其在人的较为复杂的社会性情绪和情感中更是如此。人的再高级的情感也不是无源之水,它们都是由情绪的制约刺激物所产生的以原初的生理性情绪为基础的制约情绪,只是这里的“联想”大多数情况下不是随意联想,而是在潜思维活动下进行的潜联想,因而表现出这些情绪产生的直接性和原因的曲折性。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马庆霞摘郭德俊(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分类号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

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 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Cannon(1927,1929)[2]对James 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 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Cannon 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 和MacLean 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同时,James 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

第十章_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十章情绪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情绪的概述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第二节情绪的外周神经基础 1.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强烈的情绪与骨骼肌的活动及自主神经系统的反 应时密不可分的。特定的知觉是在情绪或带情绪的观念产生之前,由于直接的物质作用而发生的身体变化。因此他认为不同的情绪只是对某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 2.情绪反应的生理基础:情绪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为躯体运动和表情肌的活动,内分泌功 能变化以及有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改变所引起的内脏活动变化。情绪的变化会引起不同的躯体运动变化,同时不同的情绪状态伴有不同的表情肌变化。情绪反应中,某些激素分泌量增加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的强度有关。人在情绪变化时,会引起的生理反应有如下: 1)呼吸活动变得加速或减慢 2)循环系统活动的速度和强度发生变化 3)消化系统的活动强弱变化 4)皮肤电反应 5)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3.情绪的神经——体液调节:情绪过程中的许多生理变化与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关,其中肾 上腺与情绪的关系最为密切,它实际上是情绪内脏反应的最主要来源。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中,糖皮质激素对人体的物质代谢有重要的影响,并能增强机体对多种有害刺激的抵抗能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受垂体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影响。当有害刺激传达于神经中枢,下丘脑影响脑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易激能力。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神经系统还是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由此可见,机体的内分泌腺的变化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一起,是情绪的外周反应的重要机制。 第三节情绪的中枢神经基础 1.情绪是大脑皮层与皮层下结构协同活动的结果。 2.丘脑:丘脑一般处于皮层的抑制控制下,一旦皮层抑制功能解除,丘脑冲动得到释放, 情绪反应就会发生。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传入神经传至丘脑,再有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至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如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内分泌增多等,使个体生理上进入应付紧急情境的准备状态。因此情绪体验和生理变化时同时发生的,它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积极情绪--认知 ---美感体验(DOC)

一个背景:北京市金钟监狱,是我国唯一一所专门收押改造和治疗传染病罪犯的监狱,中心成立于2007年,先后与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建立了共建合作关系,得到了专业社会力量的支持。DIY油画绘制和陶艺制作,是今年4月增加的新内容。现在,中心有音乐治疗、陶艺治疗、团子咨询、拓展训练、心理剧、心理影片赏析等11种有助于服刑人员调节情绪、释放压力的方式互为补充。全年金钟监狱85%以上的罪犯都参与到以上各种活动中来。活动的过程中,监狱心理咨询干警均在现场带领,引导犯人体会每项活动所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校正使用技巧,挖掘不同的活动对缓解不同心理问题所发挥的功能。与此同时,金钟监狱还通过组织讨论、座谈、评比和开办讲座等形式广泛宣传、共享活动的积极效果。良好的氛围在转变罪犯错误认识和引导罪犯积极维护心理健康方面的效果明显。如罪犯心理测试的废卷率由2007年的76.3%降低到2010年的9.1%;罪犯主动申请咨询率由2007年的不到1%,提高到了2010年的85.6%。心理专栏的投稿数由2007年的月均13篇,增加到2010年的月均109篇。 积极情绪( positive affect) 是指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事件满足个体需要而产生的伴有愉悦感受的情绪( 郭小艳,王振宏,2007 ) ,

包括快乐、兴趣、满足、骄傲、爱等。积极情绪是一个包含着愉悦体验、面部/ 身体表情、评价、特别是行为计划和激活状态等多种成分的有意识的过程,对认知过程的影响非常广泛。 积极情绪这个名词来自于古老的情绪维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所有的情绪由几个基本的维度所构成, 不同情绪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根据彼此在维度空间中的距离来显示的。较为公认的维度模式是二维模式, 认为情绪由两个维度组成: 一个维度是效价( valence) 或愉悦度, 分为正负两极; 另一个维度是唤起度( arousal) , 其由弱到强。在效价维度上, 由正到负, 愉悦度依次降低。位于正效价那端, 有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积极情绪( 正情绪) ; 位于负效价那端, 有不愉悦感受的情绪称为消极情绪( 负情绪) 。 以前很多研究发现体验着积极情绪的人显示出非同寻常的、灵活的、创造性的、综合的、对信息持开放态度的、有效的思考模式( Fredrickson,2001 ) 。积极情绪对认知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加工的速度和准确度方面,而且可以在类别和等级层次上改变认知的功能,以及在信息加工中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即从质、量两方面影响着认知过程( 郭小艳,2008) 。以前支持积极情绪促进认知的实验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拓宽认知范围、提高灵活性等两方面。 ( 一) 积极情绪拓宽认知范围 1.积极情绪拓宽注意和分类。Fredrickson 利用电影诱发四种情绪

主观幸福感的脑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V ol. 17, No. 5, 957–96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957 主观幸福感的脑机制* 顾媛媛1 罗跃嘉1,2 (1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2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摘 要 主观幸福感是社会认知领域一直关注的重要问题。Kahneman 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模型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评价系统的主要产物包括即时效用、回忆效用、抉择效用和预期效用,这些效用都有着各自特殊的神经机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分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它们也对应着各异的神经基础。未来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应遵循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相结合的整合研究思路。 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脑机制;评价系统 分类号 B845;B849 什么是幸福?幸福学领域的学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人们根据自定标准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评价。幸福对人类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人们对它的探索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幸福学的研究一直都不在主流研究领域之内,小部分学者对幸福学的不同方面各自进行了一些研究。 这种局面使得幸福学的研究在结构和内容上比较松散。比如,研究食物满足感的人员与考察疾病病痛的研究者间没有任何共有的研究框架;探讨各种情绪机制和幸福感的学者们对他们研究内容之间的相关性也所知甚少。总而言之,至今学术界对幸福感的生理机制和心理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分开进行的。大多数涉及主观幸福感的文献考察的都是幸福体验的心理机制,对其生理机制涉及甚少。要真正实现对人们幸福体验的全面认识,需要一个全新的整合的研究思路。究竟人们是如何产生幸福或者不幸的体验?这样的认知评价和心理感受从何而来?这些评价和感受又是如何影响人们制订下一步的计划,采取日后的行动?追根究底,这些复杂的评价和感受都是人的大脑产生的。那么,这些过程在大脑中是通过哪些认知过程实现的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都需要对幸福感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间,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学者对情绪体验 收稿日期:2008-11-12 * 教育部创新团队(IRT0710)、自然科学基金(30670698)、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2008AA021204)。 通讯作者:罗跃嘉,E-mail: luoyj@https://www.360docs.net/doc/fe2174854.html, 和认知评价过程的研究中有不少内容是与幸福感的生理机制密切相关的。这些相关研究成果对于全面地考察和探索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下面将对中西方学者在幸福感脑机制方面现已获得的发现和结论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启示。 1 主观幸福感的评价系统 现今幸福学领域的研究者都一致认为,评价系统在人们的主观幸福感形成过程中担当了重要角色。人们对各种生活事件的评价结果与其幸福体验及其后来的行为反应密切相关。诺贝尔奖得主Kahneman 及其研究小组对人们的各种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Kahneman, Wakker, & Sarin, 1997),总结出在主观幸福感的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四类效用,主要包括:即时效用(instantaneous utility )、回忆效用(remembered utility )、抉择效用(decision utility )和预期效用(expected utility )。 自评价系统的模型提出以来,心理学家已发展出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首先,对即时效用的考察主要采用经验取样法(experience sampling method, ESM )。具体做法是:在一段时间内(例如1周、几周、半年或1年),要求被试每天在随机的时间点(如下午3点10分)报告其当时的幸福体验。其二,对回忆效用的测量主要是通过有关幸福体验的回忆任务来实现的。这些任务包括短期和长期回忆,以口头报告或是量表打分的形式进行。最后,在观察抉择和预期效用时,行为学家发明了各种类型的决策

情绪的脑机制

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 哪些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神经系统与我们的情绪及行为有关? 正如Dr. Daniel Amen 所比喻的,如果用电脑来比喻我们的大脑,我们的大脑就像硬盘,是我们的思想及灵魂(软件)的产生地及储藏室。你的大脑决定你的个性及人生。如果它不能好好地工作,你的思维就会出现问题。就像其他的身体器官,如心脏功能受损,你整个人会觉得不舒服,会有心区疼痛,呼吸不畅,头昏眼花等症状,你不再是你自己。 大脑怎么工作,决定你怎么感觉以及你对快乐幸福的感知程度,决定你怎么看待自己和与别人的关系。在你每天的生活中,你思维的方式可以帮助你也可以伤害你,可以让你感到更加平和快乐也可以让你更加痛苦不安。 我们的大脑是由上亿的神经细胞组成的,这些细胞通过无可计数的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非常复杂而强大的网络,来指导我们的人体完成各种工作。其中以下几个部位和系统与我们的思维,情绪及行为有很大关系。 你不需要去记住各个结构的名字,只需要了解它们大概的位置及大致的功能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心理疾病,以及治疗的方法和技巧,更加主动地帮助自己。 --深层边缘系统( Deep Limbic System), 是一组位于大脑最深层的神经组织,是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 的内圈,环绕在基底神经节里,包括丘脑,下丘脑及周围组织,是我们的情绪中枢。给我们的情绪染上积极的或消极的色彩,以及对过去快乐的悲痛的情绪的记忆( 如果快乐的记忆多过悲痛的记忆,人的心态会更加积极快乐,反之亦然);影响我们对别人的感受及与别人的关系,以及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对亲人爱人的养育和依恋;性的欲望,结 合与调控;睡眠和饮食的调控等;它也是我们的嗅觉中心。 如果这个区域太兴奋,人会变得消极无望孤独抑郁或者非常情绪化。与之相关的主要问题及病症包括亲情关系问题( 尤其当亲人分离或亲情破裂时),过分依赖,过于自责,自卑,情绪化,烦燥无趣,孤独自闭,缺乏动力,压抑悲观,慢性疼痛,睡眠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失去性欲,经前期综合症;抑郁症,狂躁抑郁症,自杀倾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