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与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在主义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与启示

曾江江,贾林祥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积极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末的美国,是西方心理学近10年来新出现的研究取向,其产生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及研究内容等都与存在主义有深刻联系。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新的人本主义思潮,对人的生存方式、对于社会制度有独特认识,存在主义本体论对于积极心理学治疗也产生有重要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存在主义;积极心理学;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066文献标识码:A 文摘编号:1009-2560(2009)03-0046-03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美国的一个新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主流心理学对人的消极面的过度关注,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从“心理问题”转向“人的积极力量”,引起心理学界的广泛注意,目前已经逐渐形成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这一运动已经波及中国心理学界。分析、探讨积极心理学离不开对其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思想的分析。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存在主义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与积极心理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从三个方面分析存在主义对积极心理学产生的影响。

一、存在主义关注人的异化问题,间接推动了积极心理学的产生

很多心理学家主张时代精神说,认为特定时代的思想文化氛围、政治经济的特征决定了伟人能不能出现。作为20世纪尾声出现的积极心理学运动也是这样。虽然赛里格曼(M.E.P.Seligman )于1998年提出了研究“人的积极力量”,并成功地引导了心理学界的研究热潮。但这一切绝非出自偶然,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既受到了传统心理学的发展困境、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现代病”等社会现实的影响,还得到了人本主义所引发的现实思考等当今时代精神的呼应。存在主义哲学是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的典型代表。它提倡在“存在”的名义下,唤起人们去体验和领悟自己区别于他物的存在以及自身所特有的自由。存在主义哲学从人的“存在”出发探讨了本体论、形而上学等问题,它走出书斋,走进寻常人的生活,并通过戏剧文学等形式表达和传播其思想,渗透到了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它比以前的人本主义更加深入人心。存在主义被称作第三代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的丰富内涵对于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存在主义思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正式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一次在德国复兴,并迅速在西方社会流行开来,[1]为力求解决人们心理危机的心理学家提供了启示。存在主义的兴起是和人们普遍渴望超越现状、反对社会制度对人的异化的要求相适应的。虽然战后西方社会生产和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大战在人们的思想上留下的阴影却并未消除,社会所固有的矛盾和危机依然存在,人们对与资本主义制度所造成的人的异化现象的抗议比以往都更加强烈。存在主义迎合了这种要求,强调人的超越性,认为人的存在就是不断超越自己的界限。由于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的消极方面,忽视了作为整体的人类本性的存在,因而在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启发下间接地促生了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积极”(positive )一词缘自拉丁文,原意是指“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在当代心理学中,所谓的“积极”,一般是指“正向的”或“主动的”含义。[2]由于积极心理学把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认为人天生具有发展潜力、具有美德等的积极品质,因而可缓解或解决这一问题。

二、存在主义的认识论构成了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收稿日期:2009-03-06

作者简介:曾江江(1972-),女,浙江杭州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2007级硕士研究生。

第11卷第3期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Vol.11No.32009年6月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Jun.2009

46

曾江江,贾林祥:存在主义对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与启示

在认识论问题上,存在主义有其独特性,它强调“存在”具有非理性的个人意识特征,同时也是主体所具有的认识形式。个人的体验是什么样的,他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存在主义注重的不是逻辑推理、理性思维,而是非理性的体验和感受。在他们看来对于一个对象的把握不仅仅是反思的方式,还有前反思的方式。人们对一个对象所倾注的不只是思维,还有厌恶、烦闷、孤寂、恐惧、忧虑、喜爱等个人的情感。因此人们对对象的把握不是单方面的,而是总体的把握。显然,存在主义提出的问题拓宽了人们认识的眼界,为认识论的进一步发展打开了新的思路。存在主义给积极心理学家以重要启发的一个重要思想便是:认识自我必须运用非理性的内心体验,内在的直观。积极心理学家因此找到了一个重要突破口:探索内部,从经验开始。关注自我的存在,采用现象学的方法来理解和正视自我的处境,重视自我的价值和尊严,关心自我的潜能和发展。

目前,有关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在人格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1.积极的主观体验

这方面的研究包括了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等积极主观体验,同时对积极情绪与身心健康的关系也进行了探索。在对个体如何看待现状对其更为有益的看法上,普遍的观点是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状况才是健康的。大多数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乐观主义积极的效果主要是在认知的水平上进行调节。积极心理学是研究快乐和幸福的学科,宗旨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但是,人的追求不同,对幸福的感受就有很大差异。存在主义先驱克尔凯郭尔提醒人们,人生有三种不同的状态:感性状态、理性状态和非理性状态。处于感性状态的人是享乐主义者,他们追求的是外在的快乐。但是金钱、名誉、地位等这种表面肤浅的目标一旦满足,他们将陷入更大的空虚和痛苦。理性状态的人是禁欲主义者,他们行为处事总是按照某种原则和规定,然而这种标准并不能内化于内心,内心总是饱受冲突和煎熬,因此理性状态的人是矛盾和痛苦的。而非理性状态的人,内心中充满了对死的畏惧,对神和天意的尊敬,他们追求内心的快乐,这种状态的人的快乐才是真正永恒的快乐。

2.积极的人格特征

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的人格特征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兴趣。希尔森和麦瑞尔在问卷研究的基础上将积极的人格特征与消极的人格特征进行了区分,认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存在两个独立的维度:一是正性的利己特征,指接受自我、具有个人生活目标或能感觉到生活的意义、感觉独立、感觉到成功或者是能够把握环境和环境的挑战;二是与他人的积极关系,指的是当自己需要的时候能获得他人的支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愿意并且有能力提供帮助,看重与他人的关系并对于已达到的与他人的关系表示满意。[4]积极的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coping)策略,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情景。在积极的人格特征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乐观,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存在主义者萨特认为,人的本质可以自由地选择并创造出来,并在这一过程中显示出自身的意义与价值。他还强调个人要对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认为只有这样,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的存在而不至于沉沦于芸芸众生之中,变成物的存在。因此人可以超越现实,可以通过选择、行动来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与现实相抗争、不断进取的精神,悲观中透着乐观,绝望中存在着希望的思想都直接影响着积极心理学,为力求解决人们心理危机的积极心理学提供了新启示。

3.积极的群体层面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经验是在环境中得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家庭影响等支持和发展着人的能力及长处。维廉姆斯等人的研究证实:当孩子们的周围环境良好以及师友提供最佳的支持、同情时,他们最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良好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