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对比与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与研究
中西文化对比与研究

第三节、中国套盒与西洋项链

由于语言类型的不同,中西语言在句法结构、句法文化方面呈现着一些各异其趣的风貌。语法型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线性、结构封闭的特点,其样貌就如同一条扣起的西式项链,结构紧锁,不容拆散;而语义型的汉语的句法结构,具有层次立体、结构开放的特点,样貌好像一只层层相套的中国套盒,结构松散,便于拆装,于是才会出现本文开端出处所列举的“下雨天留客”的古老笑话和《清明》诗的不同断句等有趣现象。

一、立体与线性

美国语言学家霍凯特曾指出:“汉语的说明部分有许多本身又由话题和说明两部分构成,所以汉语的句子可以像中国的套盒那样在主谓式里面包含主谓式。例如‘我今天城里有事’,‘我’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今天城里有事’,‘今天’是话题,其余部分是说明。‘城里有事’,‘城里’是‘话题’,‘有事’是说明。甚至不包含话题的‘有事’也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轻易地站住。”[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53页。]

一层套一层的“中国套盒”的比喻,形象地说明“话题—说明”结构的层次性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西方语言作为语法型语言,以“主语—谓语”为结构框架,框架中的主语只能有一个,其结构的层次性是线性的。汉语作为语义型语言,以“话题—说明”为结构框架,而框架中的话题可以不止一个,其结构的层次性是立体的。

线性的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具有封闭性特点;立体的汉语句法结构,具有开放性特点。“根据‘主语—谓语’这种结构框架造句,句子的结构规则是封闭性的,只有两根‘柱子’(主语和谓语)一根‘梁’(一致关系),其他成分只能支撑两根‘柱子’,因而只是句子的附属成分。每一个成分都不能越出一致关系所控制的范围,因而呈现出封闭性特点。而‘话题—说明’的结构框架,由于没有一致关系这种形式规则的控制,因而句子的结构规则是开放性的。层层套盒的‘话题’可以进行有层次的‘说明’,使句子的形成过程有点儿像‘意识流’,‘流’到什么地方,决定于说一听双方的协作配合和环境的限制。”[徐通锵:《语义句法刍议》,《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第344页。]

印欧语言的句法结构的封闭性和汉语句法结构的开放性形成鲜明的对照。封闭性的句法理论的核心是“主语—谓语”的结构框架和与此相联系的名、动、形的词类划分;而开放性的句法理论应以事件的话题为基础,有层次地叙述它的方方面面,只要话题的叙述有需要,叙述的时候可以变换角度、变换角色等。由于汉语的这一特点,所以传统的汉语研究不讲主、谓、宾和名、动、形,但却有在印欧语言的研究中根本不存在问题的句读。句读的对象是书面语,它的基本精神是如何在语篇中找出句子,给文章断句,或者说是看“字”排列到什么地方才能成为一个句子。由于汉语句法结构的开放性,应该在哪儿断句,主要取决于说话人或标点人对意义的理解。唐天台沙门湛然《法华文句记》卷——记载:“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之以便诵咏,谓之‘读’。”这一论述把握住了句读的基本精神,所谓“语绝处”,就是对事件话题的叙述已告一段落,语义上呈现出相对的完整性,找到了“语绝处”,也就找到了句子。这是标点古籍的一个难点,同样一段文字,该在哪“圈”与“点”,是根据对“语绝处”的理解,而不是有无“主语”、“谓语”之类的语法标志,不同的人由于对文句的理解有差异,“圈”与“点”也就会出现差别。[参见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第444页。] “句读”的不确定性,正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汉语句法结构的开放性。

二、散点与焦点

西方语言与汉语在句法结构上呈现着焦点视与散点视的特色,西方语言的句法结构以焦点视为主要特征,汉语句法结构则以散点视为主要特征。

语言学家申小龙认为:“一般来说,西方语言句子的谓语必然是由限定动词来充当的。

这个限定动词又在人称和数上与主语保持一致关系。句子中如果出现其他动词,那一定采用非限定形式以示它与谓语动词的区别。因此,抓住句中的限定动词,就是抓住句子的骨干。整个句子的格局也就纲举目张。西方句子的这种样态,就像西方的油画一样,采用的是严格几何形的焦点透视法:句中的主语是通过一致关系与谓语动词联系的;句中的其他成分则往往是通过格位显示与关系词显示来明确它们与谓语动词的关系的。”[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445页。]作为语法语言的印欧语,其语言内部的结构框架只允许有一个谓语,于是具有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焦点视的特点。

在汉语交际中有90%的句子都不是以动词为中心的SVO型焦点视句子,[同上书,第446页。]而是依据语义铺排的流水句,这类句子不止一个中心,而是具有两个以上的中心或重心,是多中心、多重心的句子。例如:

小辣椒见是书记,一楞,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来,滚地皮,大哭大叫。[同上。]

在占句子总数9%的SVO型句子里,有将近一半的句子并非典型的以动词为中心的焦点视句子,而是具有语义铺排的流水句特点的长宾语句。例如:

只见过他的父亲抽大烟、吸白粉,急急匆匆地活了不到三十年;他的妈妈也从来不事生计,靠变卖家当度日。[同上。]

汉语流水句多中心、多重心的重要原因,是由于汉语句子“话题—说明”的套盒式立体结构框架和汉语句子的语义理解模式。“‘话题’必须有定,不然交际就没有主题,说—听双方也就无法配合;由于有语境的补充和提示,有定性的话题可以省略”。[徐通锵:《“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第448页。] “小辣椒”、“只见过”都是“话题”,由于有语境的补充和提示,在后面的句子中就省略了,而句中多层而立体的“说明”部分就呈现出了多中心、多重心的句子特征。汉语句子的这种形态特征,很像中国画采用的技法,即注重心理时空流程的散点透视法:句子采用语义铺排勾连,以停顿为构句手段,形成多中心、多重心的句子格局。可见,作为语义语言的汉语,其语言内部结构的构成方式,具有多中心、多重心的散点视特点。从句子形态的比较来看,西方语言的句子形态,很像焦点透视法完成的一幅西洋风景;而汉语句子的形态,则如同散点透视法绘成的一幅中国山水。

三、对偶与主从

西方语言与汉语比较,在句式类型上有一个显著的差异:西方语言主从句发达,汉语对偶句发达。西方语言发达的主从句,有助于推动西方民族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汉语发达的对偶句,有助于推动汉语民族辩证思维的发展。

英语中大量存在着的是主从句,这类句子的主句是主体,从句不能独立,全句以主句的动词为核心构成。比如:

I didn't come because my sister was ill.

如用汉语常可表示为:

我姐姐病了,我没来。

英语的主从句开门见山,先表达核心意思一结果,然后再交代陪衬的情况一原因;更注重进行逻辑的演绎,更注重表现“I didn't come”和“my sister was ill”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关联词because

是必不可少的。相似的意思用汉语表达,更习惯先介绍陪衬的情形,再说明主旨,并习惯用貌似对偶句的形式,表示关联的词语可以不用,在“我姐姐病了”和“我没来”两种情形的对举中,暗含逻辑关联。[参见:《英语学习指南》,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436页。]又如:

He didn't feel cold though he was wet to the skin.

如用汉语可表示为:

他湿透了,可并不觉得冷。

英语的主从句更注重表现“不觉得冷”和“湿透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更注重进行逻辑的演绎;而汉语更侧重表示“湿透了”和“不觉得冷”两种情形的先后和对举。

杨绛在谈翻译时曾说:“略有经验的译者都会感到西方语言和汉语顺逆不同,晋代释道安翻译佛经时所谓‘胡语尽倒’。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杨绛:《杂忆与杂写》,花城出版社1992年版,第157页。]对这种现象,有学者从语言的功能和认知的视角研究,指出原因是中西语言使用的语序原则各有侧重:汉语主要使用自然语序的原则,西方语言主要使用凸显语序的原则。自然语序的原则,就是时间顺序的原则,即按照人们如何感知时间颐序中的情状安排语序。凸显语序的原则,是按照说话者的兴趣与表达焦点等安排语序的。常用凸显语序的原则的西方语言,与汉语比较,就会让人有“尽倒”的感觉。[参见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04页。]

对偶句是汉语十分独特而又非常发达的表达方式,它将语音、语义、语法及文化等元素集为一体,最能代表汉语语言文化的特点。据说,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当年为清华大学出入学考试语文试题,有一道对偶的试题,上句是“孙行者”,要求对下句,有考生以“胡适之”相对,被认为对得较为巧妙。对偶句式常能产生出充满东方睿智的名言警句,如“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偶句被用来构成诗歌、骈体文、对联、蒙书,还被用于行业的口诀,如中医的“汤头歌”、珠算的“九九歌”等,对偶句对中国语言文化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老子》)“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鲁迅)从古至今,大量存在着的对偶句,说明中国人习惯对比着思考问题,辩证思维十分发达。对偶句式和辩证思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汉语思想的发展。这同西方语言把事物分解成最小要素,再解释要素的数量关系和结构关系的结构分析、逻辑演绎的方式形成明显的对立。著名英语学家王佐良说:“长句常需用分号(semicolon),德国作家Gunter Grass说他惋惜‘分号’的逐渐失踪,随着它一起失踪的是一种辩证思维,即凡事不只看一面,而能多考虑其他方面的思维习惯,而后者是一种文明品质。”[王佐良:《中楼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137页。]这个例子,从标点符号的使用,印证了西方语言文化中较少辩证思维的事实。

其他语言现象也可印证西方语言更重逻辑思维而汉语更重辩证思维的特点。比如英语和汉语在表达空间关系时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英语采用一步法,直接用at、on、in 表示一个向度、两个向度或三个向度的空间;而汉语则采用两步法,先用“在”指明是空间关系,再用其他词语指明此物位于某物的旁边、上头还是里头。例如:“那本书在桌子的上头。”汉语的这第二步,实际上是“通过整体一部分的图式来谈论空间关系”。[戴浩一:《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整体—部分”的思维属于辩证思维,汉语有一套整体—部分的语言图式,让使用汉语的人更容易地使用辩证思维的模式;而西方语言有一套结构分析的语言图式,让使用者更容易地使用逻辑思维的模式。

四、真实与虚拟

在虚拟语态的表示上,英语和汉语有很大不同。例如:

英语汉语

If it had not rained,he would have been in school. (过去虚拟条件) 要不是下雨的话,他就在学

校了。

如果没有下雨,他就去过学校。

If it didn't rain,he was in school.(过去真实条件) 如果没有下雨,他就去过学校。

If it didn't rain,he would be in school.(现在虚拟条件) 如果不下雨,他就在学校。

If it doesn't rain,he will be in school.(现在真实条件) 如果不下雨,他就在学校。

英语在表示虚拟语态时,要用严格的形式区分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即使上下文提供了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信息,这种严格的形式标记也不能简省。汉语则不同了,汉语可以用“要不是……

(的话),……了”词汇手段,表示虚拟语态,如例句1;但也是可简省,简省后的过去虚拟条件和过去真实条件在形式上就没有分别了,如例句2、3。汉语过去虚拟条件和过去真实条件的区别是通过上下文来确定的。特别是现在虚拟条件和现在真实条件,在英语中是有严格的形式区别的,而在汉语中既没有严格的形式区别,也没有词汇、词组等手段构成的宽式形式区别,只能通过上下文来理解,或以附加的说明来区别什么是现在虚拟条件、什么是现在真实条件的虚拟语态。

英语中有较多严式范畴,这些严式范畴常可以转换成汉语的虚词、黏着语素、词汇或词组表达式等宽式范畴。但英语现在时间状态下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对立,在汉语中却没有对应的宽式范畴,只能通过言语进行说明,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现象。英语中存在的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对立,同样也广泛存在于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俄语、梵语、印地语、波斯语等重要的印欧语言中。因此,可以认为,在原始印欧语中,也存在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对立。

真实条件是在真实实事的前提下对事件做出判断,而虚拟条件的本质是在承认前提的条件下,对结果做出判断。使用虚拟语态的人关心的不是前提中包含的实事是否真实,而是在某种前提下所发生的事件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有超越经验事实的性质。如果一个民族的语言把虚拟条件范畴化了,那么虚拟过程在该民族中一定是很深的观念,体现了该民族深层次的思维取向。印欧语中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对立反映了印欧文化“事实”和“超事实”的深层对立。汉语在现在时间状态下缺少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对立,即使在过去时间状态下,真实条件和虚拟条件的区别也只是一种宽式范畴,我们可以说汉文化在底层上并不关心“事实”和“超实”的对立,或者说主要以“事实”为出发点,不太关心“超实”问题,更不太过问在“超实”的前提下会有什么结果。

西方哲学有一种超实取向,即一方面承认“事实”的重要性,同时又承认“超事实”的重要性。西方哲学之所以有超实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就在于印欧民族有一种超实思维取向,即一方面承认事实,另一方面还关心事实以外的情况,并且认为这两种情况有明显的对立;在语言表达中,操印欧语的人需要明确区分真实条件和非真实条件,才能正确使用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而中国哲学之所以有泛实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就在于汉语民族有一种泛实思维取向,这种思维取向可以在汉语中反映出来,即在使用真实条件句和非真实条件句时,不注重真实条件和非真实条件的明确区分。

印欧语具有虚拟语法范畴,反映了西方哲学的主体者印欧民族有一种关心超事实和真实事实对立的超实思维取向。汉语缺少虚拟语法范畴,反映了汉语民族虽有区分超事实和真实事实对立项的能力,但不太关心这两者的对立,由此可以认为中国哲学的主体汉语民族有一种泛实思维取向。[参见陈保亚:《语言哲学的文本解释与结构解释》,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中西文化对比

中西文化对比 自打中国开始与西方接触起,二者间的文化差异就开始困扰着双方,双方经常无法理解对方的基于自身文化的行为,这就给双方的往来造成了大大小小的不少的麻烦。那到底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中西方之间文化的差异呢? 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而西方的文化,在于一个“争”字,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 中西文化上的差异的形成大体上经历了两个重要的时期: 第一,公元前221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长达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这次统一,不仅为统一的华夏文化的形成墓定了基础,也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开始形成。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这里主要指的是欧洲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的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农耕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公贵族,都希望有一个相对安宁的生产环境以维持农耕经济的发展。因此,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的统治思想,因此,中国的文化里多了些“和谐”,少了些“争斗”。而西方各国,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突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的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至此,中西文化开始“分道扬镳”了。 第二,中西文化差异继续扩大是在16、17世纪,此时的西方各国,特别是西欧各国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思想上的变革。 1、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的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 2、在政治方面,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使资本主义体系开始形成。资本主义的侵略性以及血腥的资本的原始积累也使得其文化中“争”的日益突出。 而中国,长期的封建专制日益完善和加强,统治阶级满足于现状,仍然做着“天朝”的美梦。不屑也不想去了解世界,更不用说去“争”了。再者,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并不,也不敢去“思变”。 3、中西文化的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宗教信仰上。在中国,不论是外来的佛教还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讲究的是逆来顺受、讲究的是来生。而西方的教义,虽然也强调来生,讲究受难,但不论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也都很讲究个反抗异族压迫,反抗异教徒等,如《圣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描绘尤太人的反抗和战争。 这种在宗教上的差异的形成也与其形成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佛教、道教的传入和产生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中国,封建专制已经形成,统治者急需一种能够安抚人心,利于安定的宗教以束缚人们思想,进而维护其统治。 而西方各国,大多是松散的邦城,各国的统治者都希望通过战争获得土地和人口。因此,建立统一的国家成为他们迫切的希望,而宗教的信徒,为了发展本教,打击异教,于是与统治阶级相“勾结”,根据统治者的侵略欲望,对教义进行适当改动后成为了其统治工具,同时也使其教得到了发展。例如欧洲“宗教改革”。 4、中西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对“爱”的诠释上,在中国文化里,对“爱”,强调的是“大爱”,是对芸芸众生的大爱。而在西方社会里,人们更加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因此,在西方文化里的“爱”主要是对自己,对家人或是某个个体的“小爱”

中西文化比较考试题及答案

1.请从中西视域阐述文化的含义,并比较文化与文明的差异。 答:“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涵盖、反映社会、自然现象的条理及规律性。“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词,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西方的“文化”,英文“culture”和德文的“kuctur”都由拉丁文“cultura”衍化而来,原意指耕作土地(故园艺学在英语为Horticulture),后来逐渐引申出神明崇拜、性情陶冶、品德教化等,这就与古汉语中“文化”所具有的“文治教化”的义项日益接近。用《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上的话说:“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今人都用来指称人类社会的精神现象。”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现在“文化”已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并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称作“大文化”。“大文化”指的是人类自身的一切精神性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包括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教育)、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与广义“文化”相对的,是狭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1871年英国文化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是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在汉语言系统中,“文化”的本义是“以文教化”,亦属于“小文化”范畴。《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由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明”随之而来。“文明”在中国的古典中频频出现,并与“文化”词义相近。《尚书·舜典》中有“溶哲文明”,《易·乾·文言》中有“见龙在田, 天下文明”之语。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对上述两句的疏解是“经天纬地曰文, 照临四方曰明。”与“文明”对译civilization, 来源于拉丁文sivis (市民)或civilitas(都市), 表示城市生活的秩序和原则, 是相对未开化、野蛮而言, 也有启蒙、教化、不落后于时潮之意。近代中国人最早诊释的是清朝第一任驻英公使郭篙熹。他在1878年所写的日记中, 把civilized、half civilized、barbaian、相对应地称之为“教化、半教化、无教化”, 虽未出现“文明”等译词, 但也相当于“文明、半文明、野蛮”的概念。到十九世纪末, 黄遵宪、康有为、孙中山、梁启超等人大量采用日本译词, 频繁使用与“野蛮、半开化”相对应意义上的“文明”一词。“文明”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总而言之,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则是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文化比较论文)

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xx级x班 xxx 学号:xxxxx 通过对本学期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学校,我对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以下我将从饮食、节日、音乐、建筑等方面,简要对中西文化的异同做一下探讨。 首先,从饮食方面来说: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习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不同于西方,其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自己的食品板块,在中国菜都放在表和大家共享。如果你是被视为一个中国主机,准备一吨的食物。中国是他们的饮食文化非常自豪,并会尽力给你许多不同类型的菜肴的味道。朋友之间,他们只是为了将足以为那里的人民。如果他们有人出来吃饭的关系是半礼貌客气的,那么他们通常会比客人数量(例如四口人,五菜)为了一个菜。,如果它是一个商务宴请或一个非常正式的场合,有可能是一个巨大的食物量,将不可能完成。一个典型的餐开始与一些凉拌菜,像煮花生和大蒜捣烂黄瓜。这些都是其次的主要课程,热鲜肉和蔬菜菜肴。最后,汤是带了出来,这是由淀粉的“主食”食品,通常是米饭或面条或有时饺子。许多中国人吃米饭(或面条或其他)最后,但如果你要与其他菜肴米饭,你应该说那么早。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推崇对美味的追求。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在中国,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这种饮食观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也是吻合的。作为东方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的研究方兴未艾,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全方位研究正在不断深入。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中西方文化差异专题研究的论文也相继公开发表,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意义:中西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它们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本选题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切入点,进行较为深入的文化对比研究,反映一个民族的礼仪、宗教信仰、风 俗习惯、饮食等特征的表现,有助于更好的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难点和创新点: 基本内容:本选题重在研究礼仪文化、饮食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表达方式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理论说明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难点:如何从多个角度分析归纳总结文化差异。 创新点:将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重点加以研究。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步骤: 1.中西礼仪的差异 1.1称呼语 1.2感谢和答谢 1.3赞美 1.4节日 2.中西饮食观念得差异 2.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2.2中西饮食方式、餐具不同 2.3中西饮食性质的差异 3.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3.1称谓及称呼 3.2敬语谦词 4.中西宗教信仰的差异 5.中西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研究方法和措施: 本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措施是在选定课题后, 由小 组成员分工协作, 从图书馆查阅相关的书籍、 上网寻找资料和有价值

的参考文献,最后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四、研究工作进度: 11 月,查找相关资料。 12 月,结合所学课程的相关内容做出总结。 五、主要参考文献: 邓炎昌、刘润清 : 《语言与文化》 刘炳善 : 《英国文学简史》 王福祥、吴汉樱 : 《文化与语言》 胡文仲 : 《文化与交际》 朱维之、赵澧 : 《外国文学简编》 张今、陈云清 : 《英汉比较语法纲要》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管理文化的比较 不同的文化没有优劣,但是相互之间必有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强调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重和谐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和对抗。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人们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中国长期统一与中华文化中刚健自强、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这种精神,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激励着人们奋发向上,不断前进,坚持与内部的恶劣势力和外来的侵略压迫作不屈不挠的斗争。 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明显重人伦轻自然,重群体轻个体,只强调个人义务和道德人格的独立性,而不重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也带来许多消极的影响,表现在教育领域,只有身份较低的人才去学习自然科学;表现在中国科技领域是导致中国科技的落后。 高度的中央集权制度使得中国管理文化注重讲集中,求统一,以

整体性的宏观管理为主。同时,地理的阻隔,封闭的状态造成了思想上的保守,缺乏挑战意识。但是,疆土的封闭也造就了中国人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与眷恋国土的情怀,使得我国今日的管理文化也体现出管理文化中的团队精神。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多数为三面或两面临海型,再加上人们对原始土地的开发,使得西方国家对外交通和对内交通都很发达。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使其更加崇尚管理的精打细作,即所谓的微观管理而不太重视宏观管理。西方国家从其建立之初就有强烈的对外扩张的欲望以及在原始的土地开发上彼此强烈的竞争意识。 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敛型文化。这种农业文化心态体现在管理文化上有以下特点:首先,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相结合。尽管今天的社会制度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专制主义的管理体制在今天的组织中体现尤为明显,强调绝对服从,抹煞个性、强调统一,忽视下级向上级的反馈。同时,中国农业社会的统治者也较早的认识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贵君轻”等民本主义对中国管理的重要性。这种等级制度与以民为本的制度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管理思想的基础。其次,狭义的中庸之道。周而复始的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成了中国人力求稳定、少走极端、和反对冒险的中庸精神。表现在管理上则力求使事物保持稳定、协调、平衡,这就构成了中国管理文化的标准和规范。

中西文化比较

1.《中西文化比较》周义、徐志红 Chinese ethics value as essence, in this society, all the social organizations’ center is fami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amilies also expands.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values, the home was promoted to the most important group status in the life. Filial piety is the family idea to sustain the maintain blood and group feelings of, as well as the highest values. 2.《中美家庭价值观的比较》魏章玲 This article from th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view, love and marriage, family ethics and procreation conception, analyze and compare the family values 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 points out that we can't use simple trend to generalize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of family values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n the development trend, and we can have different analysis of family value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3.《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陈铭 In China,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family values, the parents have high expectations to the children, the children are their all hope, because of the thought, the children have a lot of burden. In America, the parents of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ay is equal, the child as independent individuals. Those belong to theirselves , have their own privacy. American parents will also respect the child's privacy. 4.《文化价值观影响下家庭教育方式的分析》杨志华 In contemporary China family, the majority of children is only children, children are very loved. In the social activities, they protect their children, they don't allow kids to contact with the outside world, when children and other children at variance. Most parents shield their own child and blaming each other. In life, the parents do all things for the children But the American parents to practice and guide their children, they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Since the childhood encourage children, their positive to accomplish a task, and gain experience and happy from it. The child never have any illusion to the world of adults, they may try to achieve the American dream. 5.《中国女性百科全书——婚姻家庭卷》卢乐山 Relationship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is our most intimate, the most lasting, the most sincere relationship, with the whole life. Husband and wife need to: 1 mutual understanding, mutual trust. 2 care about each other and respect each other, tolerance the conflict. 3 in the home have equ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the big things need to discuss together. 4 to do the housework together, equal treatment for both parents and relatives. 6 keep harmonious life. 6.《试析中美婚姻观的不同》蔺学才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combination of husband and wife is free, the parents is not to interfere in, this is their personal rights.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the individual as the center, they deal with family members and family issues with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ational

1-中西文化比较(导论)

附件1:武汉纺织大学课程教案 中西文化比较 导论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1、通过学习,了解“文化”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3、理解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文化的特质; 2、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三、教学学时:4 四、讲稿: 世界文化通常被分为四大体系:一是西方文化体系,覆盖欧美、澳洲;二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覆盖西亚、中亚、北非、中非以及南亚、东南亚;三是印度文化文化体系,覆盖南亚,影响东南亚;四是中国文化体系,覆盖和影响整个东亚。在四大文化体系中,领先于世界文明的,最早是古希腊,随后是中国,再次是欧洲。古希腊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其青铜、冶铁、造纸术的发明领先于世界。中国约公元前476年进入封建社会,在公元3—15世纪,保持着世界领先的科技水平(李约瑟语),为世界文明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扩张。 长期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的支配下,一些西方政治家和学者甚至认为,在意识形态对抗结束之后,各民族之间在经济贸易、旅游、媒体通信等方面的相互作用的增长正在产生一种共同的世界文化,随之而来的应当是一个以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和自由主义价值观的普及为基础的全球一体化的时代。 然而,科索沃上空轰鸣的飞机、阿富汗化为灰烬的巴米扬大佛、耶路撤冷的爆炸、伊拉克的炮火,都让我们不能不看到这表面繁荣下潜伏的危机。冷战结束十多年来,由国家分裂、民族矛盾导致的地区性冲突与局部战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其中一些国家内部的冲突多数与文化有关。俄罗斯与美国的冲突,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太遏制中国,既有国家利益冲突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因素。 自有文明以来,人类曾经历过各种形式的文明间的碰撞与交流。从丝绸之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英文

T h e 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 a n d w e s t e r n c u l t u r e With the rapidly challging word, people throughout the world have found it increasingly necessary to minimize the rate of misunderstanding due to miscommunication in their contacts with another. In the oast most human beings were born, lived, and died within a limited geoographical area, never encountering people of other cultural backgrounds. It might be said that technological advances have been most effective in creating the borderless word, the global community. As our world shrinks and its inhabitants become interdependent, people from remot cultures increasingly come into contact on a daily basis. It is no longer hard to find situations in which membes of ince isolared groups of people. Now these people may live thousands of miles away or right next door to each other. So all the people are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understand this world. So when the east meet wes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Some problems are listed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the way of eating. All huaman beings have certain basic needs. Our fundamental needs for things that keep us alive. This is the physioligical need. All individuals must eat in order to survive. But what people eat, when they eat, and the manners in which they eat are all patterned by culture. No society views everything in its environment that is edible and might provide nurishment as food. Americans eat oysters but not snail. The French eat snails but not locusts. The Jews eat fish but not pork. The Hindus eat pork but not beef. The Russiand eat beef but not snake. We all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good to eat. We also have ideas about what kinds of food are bad to eat. As a result, people from one culture often think the food that people from another culture eat are disgusting or nauseating. Dislike is not the only reason why some culture will not eat a certain food. In some clture, certain foods are taboo. Sometimes the food taboos may be so strong thrat just the thought of eating forbidden foods can cause an indivdual to feel ill. We can also find culture difference in way of bring up children treating the early, greeting each other, saying and spending money before other people do in everyday, but in som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people do not agree with us. We chinese may enjoy something that is not usually consider as edible by the English-speaking people. Generally we perfer to have thing hot and much emphasis on the taste. We eat from one plate when we are eating with others, and we like to seat one by one, and in the shape of a round. On the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 一、中西方言谈的差异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中国人在饭桌上的热情好客经常被西方人误解为不文明的行为。因西方人认为:客人吃多吃少完全由自己决定,用不着主人为他加菜添酒,而且饮食过量是极不体面的事情,因此客人吃饭后,主人不必劝他再吃。一位美国客人看到中国主人不断地给他夹菜很不安,事后他抱怨说“主人把我当猪一样看待。” 中国人路遇熟人时,往往会无所顾忌地说:“啊呀,老兄,你近来又发福了!”或者以关切的口吻说:“老兄,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啊!”而西方人若听你说“you are fat(你胖了)”或“you are so thin(你又瘦了)”, 即使比较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和难以作答。 二、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个人荣誉感与谦虚谨慎 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尤其为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从来不掩饰自己的自信心、荣誉感,以及在获得成就后的狂喜。相反,中国文化不主张炫耀个人荣誉,而是提倡谦虚。中国人反对王婆卖瓜式的自吹自擂,然而中国式的自我谦虚或自我否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你的英文很好),”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我的英文很差)”;“You’ve done a very good job(你的工作做的很好),” “No, I don't think so. It's the result of joint efforts(不,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得结果).” 这种谦虚,在西方人看来,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这种中国式的谦虚在资本主义的竞争市场是行不通的。 2.自我中心与无私奉献 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识和独立意识很强,主要表现在:(1)自己为自己负责。在弱肉强食的

中西文化比较

世界文化丰富多彩,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那些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首先,在饮食文化方面,中国人十分注重形式,所以对于菜品的要求就是色香味都要“上道”,而且餐具方面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因为其灵活轻巧的特点也让它一直流传至今。而西方的人们则比较看重实际,对于食品的外貌要求并不是很多,所以他们的菜品也相对简单和单调,在餐具方面则喜欢使用刀叉。 在文化观念上,我们的东方文化一直讲究和谐的观念,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以和为贵,人与自然以顺应为主,主张合乎天道,孟子也提出,人类的很多活动应该在不影响自然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在这种观念下,古往今来的很多人也愿意依附自然,比较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 而西方的文化观念则比较注重理性,主张从本源出发,要从根本上认识世界,要善于运用理性的思维来对世界进行积极的改变,所以,西方的思维更多着重在改造世界并使其适应人类方面。因此,在这种观念下,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生活。 在隐私方面,西方人比较尊重人权和个人自由,所以不会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和秘密,对此,他们认为,热衷于别人隐私的人事不道德和令人厌恶的。而东方的人们对这个没有那么敏感,相反,很多人对别人的隐私还会有一些莫名的兴趣,总喜欢打听和讨论,甚至有的还会把别人的隐私当做一种娱乐工具,用以寻找话题和娱乐消遣,其实这是东方文化里面的一种愚昧。 在教育文化方面,我们受封建儒家文化影响较深,所以虽然看重学习,但是大多数都是为了一张文凭,并且很多单位在人才的取向上也对文凭有着要求。在求知上也比较死板,习惯于循规蹈矩死记硬背。而西方在这方面则截然不同,他们注重的是个人能力,所以对于文凭也没有很多硬性要求。在求知上西方人提倡的是创新和批判能力,要求学生善于创新并且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这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大多来自西方的国家的原因。 在竞争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核心,所以儒家所主张的“中庸之道”也十分深入人心,尽管现在很多领域竞争都十分激烈,但是从观念来看,儒家所表达的竞争是不道德的说法,依然在人们心目中有一定地位。而自古以来的小农意识,也使得中国式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把对手打倒,这种观念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中国的发展与进步。 而西方人的观念则与这大相径庭,他们认为竞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竞争才会出现人才,经济才能在竞争中快速发展。而西方人也认为竞争是可以让人与人共同发展的,应该公开公正的竞争,很多突破性的成就都是在竞争中完成的,所以,西方人的看待竞争的方式,也会一定程度给他们的发展和进步带来动力。 因为文明类型不同,所以也就导致了文化的差异,我们喜欢东方文化的含蓄与谦虚,也喜欢西方文化的自由和平等,相比之下,你更喜欢哪个呢? 1、思维方式: 西方人注重思辩理性分析实证,剖析整体再加以综合;在西方哲人看来,只有思辩性的东西才是最真实、最完善、最美好的。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归纳推理,演绎推导,而是基于事实。

中西文化比较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Course Syllabus fo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代码:1012014 课程负责人:李红梅 课程中文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英文名称: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s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课程学分数:2 课程学时数:36 授课对象: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三年级学生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文学理论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1.本课程的目的 “中西文化比较”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及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本 课程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多个层面上进行 探讨和介绍。通过讲授分析中国与西方主流文化在基本精神、思维方式、语言文 化、宗教信仰、社会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及差异,使学生明确中西文化的不同起源; 把握中西古代政治制度、道德理想和宗教信仰的异同以及中西哲学和思维方式的 不同特点。增加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理论素养, 同时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精要,认识世界文化发展的 统一性和多样性,关注社会现实,既为祖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现代化问题贡献 力量,同时也树立起全球性的宽广视野,自觉地去参与、推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 族的文化交流及合作。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历史、辩证地看待文化传统及其走向,能对中西文 化进行有机客观地比较,扬弃糟粕,吸取精华。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同时 辅以课堂讨论、观看影片以及撰写书评和论文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不 仅掌握较为扎实的有关该课程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断培 养学生学习文化及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兴趣与积极性。本课程教学方法具有以下 几个特点:(1)采用专题式教学体系,有重点地集中讲授一些重要内容,避免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中西文化比较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西文化比较 课程代码:EE3007 计划学时:34 学分: 2 课程性质:必修、考试面向专业:英语专业学生 课程负责人:梁洁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中西文化比较是英语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讲授中西文化理论,文化基本模式,基本因素,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基本原理,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文化冲突案例分析。通过对本课程学习,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克服文化障碍,以减缓可能碰到的文化冲击,逐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实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用文化的眼光,认识自己,包容他人。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中西文化比较课程的教学, 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英语理解能力——通过文化对比课程教学,使学生熟悉和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知识,从而提高英语理解能力。 (2)跨文化交际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熟悉文化差异的表达方法,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3)实践应用能力——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接受和适应不同的文化差异,并使之为自己的社会实践服务。 三、素质培养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 应注重培养学生以下素质:

(1)文化素养——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应能够认识中、西文化的基本异同点,以及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文化多元性的意识和对差异的宽容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鉴赏能力——通过对课程学习,使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文化,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促使学生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对文化的审美热情,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创新和开拓精神——学生学习课程后,对各类交际形式有所认识;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交流;预料和避免由于不同的文化期望而产生的误解,他们将会寻求更好、更恰当的交际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开拓的精神。 四、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有关文化的定义,特性和作用,以及价值观对比。 本课程的难点首先在于实践教学环节很难操作。由于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外国人,很难有机会直接观察跨文化交际现象,更难直接参与。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与主要内容 本课程共九个单元。每单元大概四课时,共34课。主要学习方法包括:典型实例分析,学Presentation展示,角色扮演,PPT演练,英汉双向练习等。 第一单元为绪论,总体介绍文化与交际、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学的基本知识。 第二、三单元介绍日常言语交际,着重介绍跨文化日常交际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如称呼、话题选择、拜访礼仪、赞语与赞语应答等。练习注重训练学生的日常交际的模式化习得。 第四单元介绍语言交际,着得讲解词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思维模式。通过大量的实例,把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生动有趣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把文化深层结构引入学生的视野。 第五单元介绍非语言交际,主要概述非语言交际的三大内容:时间观念、空间的使用与身势语,用大量事例充分展示了非常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第六单元介绍跨性别文化交际,介绍中外男女性别意识的差异所导致的文化差异,如谈话风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电影文化差异比较姓名:陈家梅 院系:教育与音乐学院 班级:艺术管理 学号:20111062417

摘要中西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通过对中西方电影的比较分析,可以透视中西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文化中西电影差异 电影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自然反映在他们的电影当中。因此,分析电影是了解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很好途径。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究其根源,主要与自然环境、民族传统、思维模式、处世态度、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有关。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中西电影中的文化差异。 一中西电影中的宗教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最大的宗教之一,公元4世纪时成为罗马帝国的主要教派,中世纪时期欧洲大部分人都成为了基督教徒,同时,基督教也在中东、北非和印度部分地区成为了少数教派。紧接着地理大发现之后,经过传教士的不断传播和殖民扩张,基督教传至美洲、澳洲,而后遍布世界各地。因此,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成型有着重大影响作用。 佛教起源于印度,约在公元1世纪开始从古印度经丝绸之路传至中国,并得到了皇室的重视,许多佛经被引入中国,许多印度高僧来华讲道。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又衍发出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大多融入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或其它一些哲学思想,渐渐地中国佛教摒弃了那些不适合中国社会的规则与条例,融入了一些新的教义,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并带有自己的特色。佛教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我们的美学、政治、文学、哲学和医药等方面,当然也影响着我们的电影。 1 基督教对西方电影的影响 基督教三大教义分别是三位一体、原罪与救赎。三位一体就是圣父、圣子与圣灵是上帝的三个不同表现。原罪是人类堕落的结果,人类始祖偷吃禁果的行为通常被认为是原罪的起因,只有上帝的恩赐可以解救堕落的人类。救赎就是上帝和其他一些更高的力量,通过赐予人类永恒的生命或来生,来拯救人类精神上的死亡与终身诅咒。基督教认为人类需要从现状中解脱出来,然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人类要完全得到救赎是不可能的。救赎在基督教中是一个核心教义,意思是只要人们心中有上帝,也终将被上帝所救。 救赎的理念代表着基督教的思想。这种思想无疑也影响着西方电影,不仅反映在宗教电影中,如《约翰福音》、《马太福音》、《最后的诱惑》等,也反映在其它一些电影当中,如《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在信仰缺失的年代里有关救赎的故事,救赎的是信仰,被救赎是希望。救赎是一场战斗,希望对绝望,自由对监禁。这也是人类尊严与人性的斗争。安迪救赎了他的狱友,因为他坚定的信仰是对邪恶与绝望最好的武器。不同于其它的宗教电影,《肖》中的救世主不是上帝,而是希望,被救赎的是自由。在安迪入狱之前,肖申克监狱的条件非常恶劣,犯人毫无人权可言。典狱长是个彻头彻尾的伪基督,把犯人当作廉价劳动力。安迪入狱之后,这位不满现状的银行家虽无力改变,但他的出现至少给犯人们带来了希望和生命之光。至于安迪,他就是现代版的耶稣。他的受难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