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造成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涉及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教师个人因素等方面。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既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也需要营造良好的学校人文氛围,还需要教师个人的自我调整。
职业倦怠(burnout)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H.J.Freudenberger)1973年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体力、精力和能力上都无法应付外界的要求而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是个体厌倦和畏惧工作任务的一种心理反应。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容易发生在与人打交道的行业中,而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教师职业倦怠是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高水平的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其典型症状是情感的疏离和冷漠、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及工作满意度低。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教师,容易对学生失去耐心和爱心,对课程准备的充分性降低,对工作的控制感和成就感下降。显然,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各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影响教师职业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发展及至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研究分析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一、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
教师职业倦怠是由工作压力引起的。不过这个结果却是由多方因素统一在较长时期内而产生的。导致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及至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期望值与待遇地位的矛盾
自古以来,教师不但承担着传递文明成果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培养各类人才的压力,因此,其所承受的社会期望也就较高。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今天,家长对教师的期望也就相应地不断提升。因此,任何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都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宽泛的知识面,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健全的心理素质,较强的科研能力等等。当学校和教师没有能够实现社会的期望,人们不约而同地把指责的目光投向教师,认为教师无能或失职时,教师的压力更是倍增。这时他们所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教师的成就感因此而降低或缺失。如果这种状况长期不得缓解,倦怠心理自然产生。特别是我们职业教育,尤其是宣威一职中,不是张校长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倦怠程度是很难想象的。
可悲的是,矛盾产生了,与社会期望值相反的是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
近些年来,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不断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但从总体上来看,与劳动性质和强度相当的同行业相比,职中教师的工资待遇显然偏低,特别是加班,自习一节5元,上课一节8元。不仅未能有合理的补贴,同时任务越来越多,加班次数也增加。理想和现实的反差大大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因此,产生职业倦怠自然是早晚的事。
2.工作负荷与工作时间过长
教师职业和其他职业不同的一点就是工作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其他职业在8小时工作时间之外,一般都不再从事和工作有关的事情。但教师除了在上班时间要进行紧张忙碌的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外,还有大量的工作只有在下班以后才有时间去做,尤其是我们班主任,全天服务班级,职中学生问题多,都要用课余时间去处理。还有查阅参考资料、培优补差、家访、对学生的个别教育、科研等等。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是许多中小学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宣威一职中的老师几乎都是不断地在夜晚延续白天的工作,准备明天的任务。长时间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而这种疲劳和衰竭状态正是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典型症状。
3.学校管理制造的紧张状态
教师工作单纯,但人际关系也如同外面的世界一样不单纯。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其中的组织氛围不仅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情绪状态。如果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教师就会获得安全感、自尊感和归属感,就会觉得工作轻松愉快,工作积极性就高。反之,如果领导专制,评价机制不合理,教师明争暗斗,互别苗头,教师就会感到紧张、压抑、烦躁、郁闷。这种体验迁移到工作中,就会导致教师压力增大,容易诱发倦怠。我们宣威一职中接纳了其他两所职中的老师,人事复杂可想而知。但在张校长的领导下,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同事间能和睦相处,团结工作。所以组织部门任命好一把手,直接关系到工作生活品质。
4.学生品行与学习问题的烦扰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想、独特的个性,而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尽管教师总是竭尽全力使得学生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但学生的思想、行为往往不是教师所能够控制的,学生中的矛盾、不良行为、厌学情绪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等等是教师每天必须面对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价值多元化和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生中出现的品行问题更是层出不穷。“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是许多教师的共同感慨。所有这些往往使教师感到厌倦和疲惫不堪。由于学校相对封闭的环境,使教师缺少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对于教育教学上的困惑无法及时得到疏导和帮助,这种无助感不断强化,最终导致职业倦怠是自然的事。特别是我们职中生,刚好经过初中不良好的身心剧变期,少数学生连家长都监管无能。没有健全、配套的管理机制,很是灰心。
5.教师自身的因素
教师职业倦怠可以使个体,组织和社会的因素,也应该包括教师自身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研究表明:那些自信心低、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认识和客观评价、有较低的自我价值和判断、拥有不切实际的理想和愿望、与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教师容易受到倦怠的伤害。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工作只是一种“惯性”来进行,忽视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及创新性,职业倦怠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同时,从教年龄、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性别、职称等也会对职业倦怠产生影响。所以良好的教育取决于良好的教师。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
美国教育协会(NEA)主席麦克古瑞(W.Mc.Guire)感叹:“一个重大的新的疾病正在折磨着教学职业”,并预言“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那么就会达到流行的程度”。教师倦怠的结果,对他们自己的工作及发展中的学生掌握知识和个性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的负面影响。
从学校大局上来说,有着职业倦怠的教师,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倾向于不满、逃避的消极心境,工作效率低,更谈不上有积极的教育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学生方面来谈,无疑,学生是教师倦怠结果的最终受害者。因为疲劳,他们对学生的观察、教育能力会在无形之中降低。众所周知,教师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楷模”、示范者,是学生的人生先导,他们的心情及对生活的态度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从教师自身来看,如果教师出现了倦怠情绪,那就对教学工作失去兴趣,对生活没有什么兴趣,长此以往,将导致教师心理、认知、情绪和行为的极度疲劳,并很容易诱发其他的心理问题,激化人际矛盾,不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 三、缓解职业倦怠的对策
1.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首先,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过高的社会期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认识到学校在社会发展、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都有限的,而教师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要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以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其次,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国家一方面应不断增加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这样才能让教师从工作中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才能增强工作的吸引力。特别是适当提高教师福利,加班所得等。
2.创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首先,改善学校管理方式。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尊重教师,给予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进行决策的权力和机会。不管是领导方面,还是工会方面,应多关心教师,多和教师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和工作困难,满足教师物质和精神上需求,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应多开展群众性的文娱活动,为教师间的情感交流创造更多的机会,这不但有利于教师劳逸结合和身体健康,而且有利于教师的情感宣泄,使各种消极情绪得以及时化解。
其次,改革评价、竞争机制。应破除分数论英雄的陈旧体制,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即看到教师的过去和现在,更面向教师的未来,为教师的不断成长创造条件和机会。建立良性的竞争机制,使得在教师之间既能形成一定的竞争动力,又能不断增强彼此之间凝聚力,形成团结友好、互相支持、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最后,切实减少不必要的检查、评比、考核等,将这些改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给教师尽可能多的自由时间和空间,使教师拥有更多的专业自主权和更大的自由度,为教师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创造条件,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以体现与提升。
3.教师个人心态与努力
相信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因此教师个人的心态与努力是解决职业倦怠的重要方式。
首先,教师要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教师只有清楚地认识了自己,才能为自己确立适当的奋斗目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而不至于目标脱离实际,以至因为无法实现预期目标经受挫折;也才能更理性的分析所面对的种种压力,增强处理问题的自信心。同时,教师应努力改变自己不良的人格特质,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其次,教师应掌握一定的缓解压力的措施。职业倦怠是由于工作压力长期未能得到有效缓解而产生的,因此,教师应主动掌握一些有效释放压力的措施。培根曾说,当你遇到挫折而感到愤怒抑郁时,向知心朋友的一席倾诉,可以使你得到疏导。教师应乐于与人交往,广交朋友,这样在郁闷沮丧时,就可向朋友倾诉并寻求支持,及时释压,避免职业倦怠的产生。教师还应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各种业余活动,做到劳逸结合,放松自己,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耐压能力。此外,放松训练、转移注意力等也能够有效缓解压力。
总之病根在于:为什么教师是弱势群体?弱势在什么地方?怎么样才不弱势?这是值得社会思考的问题。
宣威一职中:晏
2013年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