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预防和治疗高原脑血管疾病

浅谈藏医预防和治疗高原脑血管疾病
浅谈藏医预防和治疗高原脑血管疾病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对象: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教时安排:2个课时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教学提纲: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授课课题: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 日第周星期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教学目标: 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 对大家在接下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 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不化,冰川广布,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 1、沸点低,不利于食物烹煮; 2、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 米,气压下降,红脸蛋温(海拔上升1000 米气温下降5-6 度,全年最高气温24 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人的心理和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通过学习讨论能够帮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 大气压低, 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 食欲不振;寒冷:易冻伤;风大:代谢率提高, 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 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 高原紫外线强, 高原紫外线角膜炎, 防护用墨镜, 自由基增多, 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 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 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的影响: 1、对各系统的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 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 头疼,头晕, 随集体调

临床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特征 芁随着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高,目前公认其为危害人类健康最重要的疾病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57个国家中死于脑血管病者占11.3%,其中40个国家脑血管病列死因前三位。近20年来由于加强了对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以及居民生活习惯的改变,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脑血管病死亡率有下降趋势,尤其是日本,据日本厚生省1987年“人口动态统计”,从1960, 1970,1980至1985年脑卒中死亡顺序从第1位降为第3位。但东欧、西欧、亚洲某些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形势依然严重,根据卫生部1990-1991年及1993一1995年全国城乡主要疾病死亡原因的统计,脑血管病占第2位(1990, 1991, 1993)和第1位(1994,1995),其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1986年美国估计约有50万人发病,14.78万人死亡,而存活患者需要医疗照顾达202万人。平均每个脑梗死患者的医疗费为8000一16500美元,这些尚不包括卒中后遗症的额外花费(如护理等)。据资料统计,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为120/10万一180/10万人,每年新发卒中150万人,脑卒中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死亡率80/10万-120/10万人),由此,每年因脑卒中死亡人数约120万。如此的脑死亡率以及其医疗费相当惊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尚无资料证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总患病率有下降趋势,而且,随着人类老龄化,脑血管病的地位渐呈上升趋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从21世纪“人人享有健康”的战略目标出发,提出防治心脑血管病应大力开展以人群为基础的一级预防。 蚂一、发病率

高原病防治安全专项方案

格库铁路(青海段)工程GKQHZHQ4标段高原病防治专项救援预案 编制: 审核: 中铁十七局集团格库铁路(青海段)GKQHZHQ4标工程第一项目部高原疾病防治安全专项施工方案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为有效防控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及时对发病人员实施救援,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少人员伤亡,根据《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规定,结合项目部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1、工程简况 本标段线路正线全长,路基长度,新建车站3座(那陵格勒站、塔尔丁站、甘森站),预留车站2座(格南木嘎站、甘森湖站),大、中、小桥11座延长米,特大桥2座延长米。涵洞182座,全部为框架涵,地域海拔3050以上。 2、高原病简介 “高原”系指海拔3000M 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 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项目部对高原常见、特发性疾病的防控管理,以及当发生高原疾病时,做出应急响应。 四、防控措施 1、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2、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3、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4、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关键词】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护理 血管性痴呆,包括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在起病、临床特点和病程上均与阿尔采末式病性痴呆不同,典型病例均有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病史,并有短暂的意识损害,一过性轻瘫或视觉丧失,痴呆也可发生在一系列急性脑血管意外之后或继发于一次重度卒中,但这种情况较少见。此后,记忆和思维损害成为突出表现,起病通常在晚年,可在某次短暂脑缺血发作后突然起病或逐渐起病。 1 临床表现 脑血管疾病涉及广泛,临床表现极为复杂。除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血管意外等常见的病症外,还包括各种脑血管炎症、脑部血管畸形以及静脉系统的疾病等。在此就不一一详细阐述了。 2 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的护理 脑血管疾病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及神经系统症状,饮食及睡眠等日常生活的活动功能衰退,生活不能自理或需他人协助料理。因此,必须施以精心护理,才能有助于病人身心处于最佳状态。

2.1 主要护理问题 (1)生活自理能力差。由于脑卒中后遗症偏瘫失语等引起,表现为病人不能料理个人生活,饮食、起居、洗漱均需协助。(2)社会功能丧失。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表现为丧失工作、学习能力。(3)兴奋冲动。病人受幻觉妄想支配,表现冲动、伤人、自伤、毁物等异常行为。(4)焦虑。由于疑病妄想引起,表现为常诉说内脏有病,解释无效,病人焦虑、叹气、坐立不安。(5)睡眠障碍。由于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引起,主要表现为睡眠倒错,夜间不睡,到处乱窜,而白天却蒙头大睡。(6)易激惹,冲动;或抑郁,焦虑,由于情绪障碍引起,表现为冲动,伤人或抑郁,自责自罪。 2.2 护理措施 2.2.1 一般护理 (1)病人入院后不要突然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惯。(2)保持规律性的生活,尤其是睡眠、饮食,活动时间应有规律。 (3)病人身边的事情尽量让其自己做。(4)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5)让病人保持分担责任意识,在病房中分担一点责任,会强化病人责任意识。(6)适当让病人会客或外出,但需护理人员随同。 2.2.2 病情观察脑血管疾病伴发精神障碍病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重者为痴呆。因此,对并发症的症状有隐匿、不典型以及多病共存的特点,故护理人员要全面的、仔细观察病情变化。(1)生命

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

高原病防治与健康教案 授课课题:高原病防治与健康 授课时间:月日第周星期 授课对象: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讨论学习使大家对高原病的防治与健康有个直观的认识,对大家在接下 来三个月的高原生活有所帮助。 教学要求: 1、希望大家能和互相交流促进学习氛围; 2、希望大家认真听,抓住重点; 教学方法:讨论、启发、讲练结合等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录像带、挂图、幻灯片等 教时安排: 2个课时 参考资料:(《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李天麟) 教学提纲: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二、高原常见的病及特点; 三、高原卫生防治; 四、高原反应的预防; 1、引言 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今天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讨论开始前,先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驻地地理 环境及气候特点等相关知识。 里属于青藏高原东部,海拔2260米,来到了这里想必大家也看到了全线植被稀少,高山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寒冷、降雨少,风沙大,气候多变。气候特点总结“三低一高”即:低气压(1、沸点低,不利于、氧分压低,海拔上升100米,气压下降0.99KPa,红脸蛋多)、低气温(海拔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最高气温24度左右)、低湿度(多风沙、高风速,湿度低)高紫外(皮肤黑)。恶劣的环境气候特点对身体有很多影响。因此,今天大家抽出这宝贵的时间,一起讨论高原病防治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希望

论能够帮助大家尽快的适应高原环境。本人授课经验少,讲得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批评指正。 2、阐述、分析、推导 一、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讲 (一)、物理因素: 肠腔易产生膨胀,大气压低,水沸点低影响消化系统,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寒冷:易冻伤; 风大:代谢率提高,加速缺氧; 气候干燥:水分蒸发得快,皮肤粘膜干燥,嗓子干,流鼻血 紫外线强;光敏性皮肤病,雪盲,高原紫外线强,高原紫外线角膜炎,防护用墨镜,自由基增多,容易衰老。 (二)、高原环境对人心理因素的影响: (1)、恐惧心理,先入为主的错误引导,紧张、焦虑,神经调节系统失常; (2)、隔绝影响,远离家乡,不适应环境,沉闷无变化的地貌,生活单调,焦虑、失望等; (三)、缺氧对人体身理功能的影响: 1、对各系统的影响 (1)、大脑对缺氧最敏感,烦躁不安,失眠,步态不稳,幻觉,头疼,头晕,随集体调节而减轻,消失; (2)、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呼吸加快,呼吸运动增强,特别是夜间,周期性呼吸是司空见惯的。 周期性呼吸:快速连续的进行三到四次的深呼吸后产生十至十八秒的呼吸暂停,越频繁越表明高原反映加重; (3)、对血管系统的影响,心率较平原地区快20~30次,适应后逐渐减慢,初上高原出现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是因为血库持续放血,其后是因为红细胞生成素分泌; (4)、消化系统:对低氧敏感,张力弱,便密,腹泻,持续时间较短; (5)、对肾脏的影响:尿量减少,血尿、蛋白尿就比较严重了,要进行相应治疗;(6)、对胃循环 的影响:处进高原地区的人微细管减少,血红蛋白增加; (7)、其他:暂时性的视力下降等,类似症状健康人在进入高原一段时间身体习服后机体可自 行调节,症状自行缓解或消失。

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

附件高原病预防及应急救援预案提纲 一、制定本预案的目的 二、工程简况及高原病简介 (高原病简介:高原是一个特殊环境。从医学角度看,“高原”系指海拔3000m以上的广阔地域。在此高度上可以使大多数人在静息状态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而超过此高度时,其生理、生化、病理和临床方面的改变则明显加剧。由于高原存在的低氧、低温、干燥和强日辐射等恶劣环境因素,因此极易发生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心脏病、高原衰退症、高原冷损伤、雪盲、日光性皮炎等高原特发或常见疾病。有些高原疾病(如:高原脑水肿)如不及时救治或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针对本工程的特点,项目部主要把预防、控制高原病和对病员救治的基本方法作为重点管理。) 三、项目防控领导小组及应急救援组织机构 (一)、防控领导小组及分工 (二)、应急救援队及分工 四、适用范围 五、防控措施 (一)、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体温、脉搏、血压及呼吸功能测定;对心、肺听诊和肝、脾、肾等主要脏器进行检查,并对心肺X透视、心电图检测。通过全面体格检查,剔除高原病“易患者”,筛选出适应进驻高原的人员。同时,应保留检查记录,以供查阅。 (二)、进驻高原前,应对拟进驻人员进行心理训练。使其正确

认识不良环境影响,增强意志,减除心里负荷,消除紧张和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同时,应向人员讲解有关高原地理、气候等特点,以及环境对人体的影响和卫生防护原则,高原饮食、饮水、居住、营养卫生及进驻前适当和科学锻炼等知识。 (三)、高原劳动应遵循的原则: (1)初入高原勿做超负荷劳动; (2)久居高原勿做持久的强体力劳动; (3)非特殊情况勿做过长徒步行走; (4)尽量避免长途乘车,以防长途颠簸过度疲劳; (5)勿在气候突变情况下远离营区,到野外作业; (6)避免精神刺激,尽量减少沉重的思想负担和过度悲伤。 (四)、高原应注意的饮食卫生如下: (1)精制细做多样化、饭菜可口易消化,不吃生冷与腐食,清洁卫生经常化; (2)且忌暴饮暴食,晚餐不宜过饱; (3)勿食有毒鱼类:高原有较多裂睃鱼类,其鱼籽有毒,不得食用; (4)勿食有毒蕈类:采挖野菜时应注意鉴别,严防误采毒蕈类有毒植物。 (5)加强饮食卫生监督:蔬菜等未经卫生处理不得生食,严禁食用变质食品。 (五)、急性高原反映预防的原则是: (1)正确认识高原。初上高原者既不要抱有毫无准备和无所谓的态

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

高原反应的预防措施 大部分人初到高原,都有或轻或重的高原反应,一般什么样的人会有高原反应没有规律可循,避免或减轻高原反应的最好方法是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它,许多的反应症状都是心理作用或有心理作用而引起的,比如:对高原有恐惧心理,缺乏思想准备和战胜高原决心的人,出现高原反应的机会就多。建议初到高原地区,不可疾速行走,更不能跑步或奔跑,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不可暴饮暴食,以免加重消化器官负担,不要饮酒和吸烟,多食蔬菜和水果等富有维生素的食品,适量饮水,注意保暖,少洗澡以避免受凉感冒和耗体力。不要一开始就吸氧,尽量要自身适应它,否则,你可能在高原永远都离不开吸氧了(依赖性非常强)。 高原反应的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年轻人要好过中老年人和儿童、青少年。对于长期生活在低海拔地区(诸如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员而言,初次上高原,海拔2000米以上就会有轻微的高原反应前兆比如易饿、头痛、失眠等等,此时就需要注意尽量不要让自己感冒。当海拔超过3000米时,很多人会出现明显的高原反应,比如喘气、嘴唇发紫等等。长期从事身体锻炼、体质较好的人可以坚持到4400米左右。不过为保险起见,初上高原,目的地在3000米以上的,建议事先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如果时间充裕,建议海拔上得不要太急,在3500米左右休息一至三天,适应之后再进入更高海拔的地区,这样可以大大降低高原反应的强度。 药品准备: 景天红花胶囊:功效:提高缺氧耐受力、缓解疲劳、提高免疫力、防辐射、延缓衰老。具有预防、缓解、防止高原反应的发生。服用方法:出发前3-5天开始服用,防止高原反应;回家后继续服用2天,可防止发生晕氧。 止痛药:必理痛、芬必得 胃肠药:泻利停、氟哌酸、藿香正气胶囊、止痛丸 消炎药:磺胺、螺旋霉素、头咆安苄胶囊、氧氟沙星 鼻喉类:鼻腔外用软膏、草珊瑚含片、金嗓子喉宝 维生素:21金维他、骨密钙、大蒜油胶囊、番茄红素 外伤药:正红花油、云南白药、创可贴、碘酒、纱布,胶布、酒精棉球 眼睛护理:眼药水、眼药膏 感冒药:白加黑、感冒胶囊、银翘片 急救品:氧气袋. 药棉、紗布、绷带、白胶布。驱蚊花露水. 安眠药或安神补脑液 急性腹泻,肠胃炎:瑞贝克(口服庆大霉素) 急性呼吸道感染:头孢类抗菌素 防止上火:牛黄解毒片 晕车:葡萄糖+扑尔敏+维生素b6(最好为针剂),此三联药加在一起服用对治疗高原地区的 晕车有极好的效果,且在高原地区均有购买。 对于高原适应力强的人,一般高原反应症状在1-2天内可以消除,适应力弱的需3-7天。如果能适应,可以多喝一些酥油茶,对缓解高原反应也有一定的作用。 初入高原旅游,有一部分人可能出现高原反应,症状包括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口唇紫绀,失眠,多梦,血压亦可能升高。这些症状第一、二天明显,以后就会逐渐减轻或消失;但也有极少数人因劳累、受寒和上呼吸道感染等原因,症状可能逐渐加重,发展成为高原肺水肿或高原脑水肿。海拔在3000米以上的地区,称为高原地区。其特点为气压低,空气中氧的浓度也低,易导致人体缺氧,引起高原病包括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等。短时间内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均可产生头痛、头昏、心悸、气短等反应。重者还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腹胀和胸闷。检查有口唇轻度发绀及面部浮肿等。称为急性高原反应。人们常常提倡用吸氧来缓解不适。当然,吸氧能暂时解除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但停止吸氧后,症状又会重新出现。这样,便延

护士资格考试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脑血管疾病病人护理专项习题 1、张老先生因脑血栓在家卧床2个月,大小便失禁,不能自行翻身,近日尾骶部皮肤呈紫红色,压不退色。为预防病人发生其他并发症,护士应着重指导家属学会 A、鼻饲灌 B、皮下注射 C、测量血压 D、被动活动 E、更换敷料 2、突然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 A、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 B、脑出血 C、蛛网膜下腔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 E、脑血栓形成 3、内囊病变常出现 A、偏瘫 B、交叉瘫 C、截瘫 D、四肢瘫 E、单瘫

4、一脑梗死患者在饭后突然出现呼吸深且慢,吸气时明显困难,护士应考虑为 A、气管异物 B、气胸 C、急性左心衰竭 D、支气管哮喘 E、重症肺炎 5、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是 A、持续时间不超过3周 B、持续时间不超过1周 C、持续时间不超过2天 D、持续时间不超过24h E、持续时间不超过30min 6、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 A、桥脑 B、脑干 C、大脑半球 D、内囊 E、小脑

7、患者,女性,34岁,洗衣时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体检:意识清,失语,心律不齐,心率106次/分,脉搏86次/分,左上肢肌力0级、下肢肌力2级,偏身感觉障碍,首先考虑的疾病是 A、脑桥出血 B、脑栓塞 C、脑出血 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E、蛛网膜下腔出血 8、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 A、高血压 B、先天性脑动脉病 C、脑动脉硬化 D、风湿性心脏病 E、休克 9、患者,女性,66岁,高血压病史15年,糖尿病10年,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说话不流利,逐渐加重2日。体检:神志清楚,血压正常,混合性失语,右侧鼻唇沟浅,伸舌右侧,饮水自右侧口角漏出,右侧上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低,腱反射低下,右下肢病理征阳性,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膜炎 B、脑血管痉挛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老年性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与护理 发表时间:2009-09-29T16:08:47.3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第22期供稿作者:毕玲[导读]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 (河北省保定市252医院神经外一科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2-0191-02 脑血管意外是脑溢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动脉供血不足等非外伤性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这一病种多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以有高血压病史的居多。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加速,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增加,由于病情难以治愈、治疗时间长、医疗费用高等因素,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损失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全社会都应关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1 脑血管疾病的预防 首先在全民中宣传和落实“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以培养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维持和增进健康,惟有如此才能有效遏制脑血管病在我国增长的势头。进行健康教育,让患者知道所患疾病的一般知识,发病原因诱因、症状、体征、防治措施和服药注意事项,调动患者积极参与护理活动,提高自我预防保健能力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抢救时机,降低病死率。坚持治疗高血压是减少脑出血的主要措施,控制不良情绪,避免剧烈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刺激。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烟酒嗜好,常食用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坚持锻炼,进行小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促进康复,防止发病。 2 脑血管疾病的护理 2.1 观察发病前的先兆①一过性的眼前发黑,短暂性的视力障碍,表示视网膜血管有短暂缺血。②头转向一侧时突然手臂无力、麻木、言语不清,1~2min后恢复。③连续打哈欠,为脑部呼吸中枢缺氧、缺血性脑卒中的报警信号。④短暂性脑缺血,一过性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障碍、眩晕、失语多在24h内完全恢复。 2.2 意识状态出现昏迷是脑功能严重障碍,以内囊出血最常见,对神志恍惚和浅昏迷的患者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这是观察病情好转与恶化的重要指标,同时做好昏迷患者的口腔护理,防止口腔溃疡。 2.3 烦躁随着出血量和颅内压增高,患者出现烦躁,要密切注意烦躁原因,不能单纯认为是脑出血加重和颅内压增高所致,而忽略了尿潴留也可引起烦躁。 2.4 大小便情况随着意识的丧失,二便不受任何神经支配,膀胱和肛门括约肌也处于瘫痪状态,此时对大小便失禁和尿潴留的患者都应给予留置导尿。 2.5 呕吐血肿直接压迫延髓呕吐中枢,刺激前庭及迷走神经出现呕吐,应立即降颅内压,及时给20%甘露醇静脉滴注,呕吐时让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堵塞呼吸道发生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同时还应注意呼吸道及瞳孔变化情况,如患者痰多,协助患者翻身,轻拍背部以利排痰;如出现瞳孔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提示病情危重、出血量大,应立即进行相应处理。 2.6 皮肤对长期卧床的患者,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位清洁干燥,定时翻身、按摩肢体及受压部位,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褥疮发生。 2.7 饮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饮食,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忌食辛辣及含胆固醇较高的动物内脏、蛋黄等,应少量多餐,不宜过饱。 2.8 加强锻炼恢复期应加强肢体锻炼,做伸屈提物等动作,逐渐适应坐站等体位的改变,这一过程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也可借助拐杖行走,逐步增加活动量。 2.9 对语言障碍的患者以先从练习发音开始,进而数数,再学拼音,直至对话的方式进行,也可用书写的方法巩固记忆等。总之,认真细致坚持做好各种护理,对患者的康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高原病应急处置预案

高原病预防及后勤保障应急方案根据5月18日格拉建设工程指挥部电视会议精神,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高原反应,保障施工人员健康与生命安全,减少企业财产损失,维护正常的施工生产秩序。依据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本标段工程特点,对可能发生的高原反应制定应急方案及措施。 1、编制目的 我部处位于省青藏高原三江源核心地区,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气压低含氧量少,大气含氧量比平原低40%,为最大限度地减少高原缺氧对人员造成伤害,特制订本应急预案。 2、成立高原反应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平华 常务副组长:祁克义中仝 副组长:建华孔大海先锋康强强王学军 组员:邓开鹏何治国康立虎和平王柏春丁占军余华毛勇瑞周生祥银宗文来高文龙功长启林戴元孝 3、进入高原前期准备工作 (一)做好工作人员遴选工作。 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地区开展工作前,应进行健康体检,经体检合格后方可进入高原地区,有以下严重疾病或症状者原则上不宜从事高原工作: 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恶性心律失常、高血压;慢性肺功能不全;癫痫及严重神经衰弱; 严重胃肠道疾病;肝肾功能不全; 上呼吸道感

染;严重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二)配备必要的用品和急救药品。 携带足量抗高原反应相关的药品和医疗器材,如高原康胶囊、红景天胶囊、西洋参丸、氧气瓶(袋)、制氧机、简易血氧饱和度和心率检测仪等;工作人员应准备足够的御寒衣服,以防受凉感冒。 (三)开展预防性服药工作。 进入高海拔地区前2小时开始服用高原康胶囊,1-2粒/次,2次/日,通常服用3天;亦可辅助服用红景天胶囊等抗高原反应的药物,以降低高原病发病机率。 (四)加大培训力度,做好各方面应对高原病的准备。 与医疗卫生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训练、高原常识和高原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做好赴灾区工作人员进入高原地区的知识技能储备和心理准备。 3、认真落实急性高原病的预防措施 (一)认真体检,严格执行劳动保护规定。 指导职工进行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健康检查,进行高原从业健康知识培训。要严格执行高原作业劳动时间,定期轮换等劳动保护规定。配备必需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防病药品,在生产、生活场所设置供氧条件,对身体不适应高原环境的工作人员要妥善安置。 (二)制定相应工作计划,做到有计划地、间歇性作业,避免长时间、剧烈作业。高原劳动能力的卫生学限度分别为:3000-4000米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6小时;4000米以上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4小时,4000

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护理探讨

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护理探讨 目的: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70例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进行现有护理模式及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比较患者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结果:用舒适护理的实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出血率更低,感染率更低,新生儿损伤较低。实验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明显优于本院现有护理模式,可作为老年心脑血管病的首选护理模式。 标签:心脑血管病;护理;预防;老年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老年人的健康和疾病管理是未来一段时期需要解决的问题。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患病率、死亡率逐年提高,心脑血管病日益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1]。本院对住院治疗的70例心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研究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2月~2010年5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7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50~89岁,平均年龄(68.0±7.1)岁。其中,高血压8例,脑梗死8例,冠心病21例,高血压合并脑梗死11例,高血压伴糖尿病20例。所有疾病诊断均符合WHO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现有护理模式,观察组35例采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护理 对照组采用现有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即无规划、无特定流程,随机对患者进行医院规章制度、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模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根据疾病特征、疾病特点,结合患者饮食特点及健康需求制定适宜的护理路径,每天都会根据患者情况变化而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制定健康教育时间表,将入院介绍、各项检查目的、注意事项向患者及其家属交代清楚,拟定治疗知识讲解、护理知识讲解、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活动指导、心理护理等项目的具体实施时间,并计划好康复指导、出院时间、随访时间。医护人员及时向患者及陪护人员讲解临床护理路径实施的目的、过程以及其对于疾病治疗的积极意义,取得他们的同意和支持。 1.3 效果判定

高原病

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因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 一、简介 高原反应,即高原病,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当然,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还有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等;都可以加剧高原不适 高原反应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 机体在适应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如通气量增加,以便使组织利用氧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加快心脏速率、加大心脏泵血能力,以使每分钟心脏搏出血量增加,改善缺氧状况;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以增加携氧能力来保证肌体的氧气供应等。但是,一部分人对空气中氧分压低比较敏感,适应能力较差,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机能代谢变化的高原适应不全症,也称为急性高原反应。国外将此分成急性高原反应、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高原视网膜出血和慢性高山病,中国分成急、慢性高原病。对于个体来说,发病常常是混合性的难以分清,整个发病过程中,在某个阶段中以一种表现比较突出。 二、症状判断 部分初次进入高原的人,在海拔3000米的高度,24小时内出现头疼、头晕、眼花、耳鸣、全身乏力、行走困难、难以入睡等症状,严重者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面色及口唇发紫或面部水肿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应在原高度处停留休息3~5天,或立即下降数百米高度,一般就可恢复正常。 有报道说,3500米以下的发病率占37%~51%,3600米-5000米的发病率达50%。这说明高度越高,高原反应的发病率越高。 严重的高原反应对人体的伤害是比较严重的,因此,在进入高原后,如果出现了下列症状,应考虑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1. 头部剧烈疼痛、心慌、气短、胸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唇指甲紫绀。 2. 意识恍惚,认知能力骤降。主要表现为计算困难,在未进入高原之前做一道简单的加法题,记录所用时间,在出现症状时,重复做同样的计算题,如果所用时间比原先延长,说明已经发生高原反应。 3. 出现幻觉,感到温暖,常常无目标地跟随在他人后面行走。

高原旅行注意事项及常备药物

高原反应预防指南 2012-7-10 王锟制作 一、高原反应的表现 高原反应较为普遍的表现有:胸闷、气短、干咳、头痛、头昏、乏力、厌食、恶心、呕吐、嗜睡、失眠、紫绀、微烧等;有的人还会因空气干燥而出现皮肤粗糙、嘴唇干裂、鼻孔出血等;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休克或痉挛等现象。 二、哪些人不适宜上高海拔 凡有明显心、肺、脑、肝、肾等疾病,严重贫血、甲亢、高血压病和视网膜疾病患者,以及年龄过大且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和孕妇,均不宜进入高海拔地区。 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期,综合抵抗能力较差,缺氧后比成人更容易引发高原病,而且后果较为严重、持久。建议尽量别带10岁以下孩子去高海拔。 三、高海拔活动注意事项 (一)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绪、坚强的自信心,对于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心不适十分重要。 (二)足量饮水:注意补充充足的水分,可加入维生素C泡腾片、西洋参片、果珍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能量,利于缓解疲劳。 (三)注意防寒保暖:寒冷是高原肺水肿的重要诱因。注意预防感冒,进入高原前已有上感者,最好不要进入高原。 (四)合理膳食:进驻高原初期,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尤以食欲减退更为明显,因此在高原应以高糖、高蛋白、低脂肪饮食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以提高机体对高原适应能力。 (五)适当运动:初入高原要减少体力活动,保护心脏,可有效地预防高原反应。 (六)晚睡,通风:在做好防寒保暖的前提下,房间一定要保证良好的通风,有助于缓解夜间缺氧现象。 (七)减少吸烟及饮酒 (八)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九)充分沟通:遇到身体不适,及时告诉随行的朋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四、高原反应的药物预防 (1) 景天红花胶囊:一般在进入高原前3 天服用,每日2次,每

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概述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平原人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更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不敢涉足。近年来高原地区的突发事件逐渐增加,大量人员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因而在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合理运用学科优势,系统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构建急性高原病预防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群急性高原病发病率。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急性高原病;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玉树地震我国是世界上高原面积最大、海拔最高、居住人口最多的国家,海拔3000 m以上的高原、高山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1/6,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和新疆一带[1]。上述地区是我国防御的重点,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战场,自青藏铁路2006年7月开通以来,高原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事业的兴旺,进入高原的人群成倍增长。

以重庆为例:每隔一日均有火车从重庆开往拉萨,重庆机场也开通直飞拉萨、林芝的航班,平均每天进入西藏的人数2000人。近年来高原上的突发事件增多,以2010.4.14的青海玉树地震为例,地震后全国各地共有5万名人员快速进到灾区进行抢险救灾,其中2.3万为青海本省的救援力量,2.7万为外省的救援力量,在救援人员中军人1.2万余人,其中医护人员3032人。但是当平原人快速进入高原后将面临因高原缺氧导致的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disease,AMS)的威胁,特别是由于急性重症高原病如高原肺水肿、高原脑水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高,后果严重,使人们对于进入高原地区心存恐惧,威胁急进高原人员的生命[2]。因而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中,怎么合理运用资源优势,建立急性高原病的防治体系,降低急进高原人员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不仅有助于扩展人类活动空间,对于人类更好地征服和利用高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于我国高原地区的经济和军事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此本文通过介绍急进高原卫生防护知识,系统介绍高原环境的特点,高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高原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高原病的预防措施,全面提高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准备过程中急性高原病的认识水平。 1高原环境的自然特点 1.1高原缺氧从海平面到10万米的高空,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均为21%。然而,大气压力却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由此导致空气稀薄,因此氧气压力也随之降低。所以,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氧气的绝对量却变小了,由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