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焦玉兰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年第12期

当前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强调学以致用,培养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精神。笔者在多次听课评课中,虽然发现大多数教师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但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讲得多读得少

课堂上,有的教师急于事功,很少给学生看书的时间。虽然有的已经让学生课下预习了,但即使是这样,教师上台就急着讲解、提问,赶着进行新课学习也是不合适的。因为预习留在学生脑子里的印象毕竟不会很深刻,这样进入新课的学习就会脱离课本,迫使学生陷入空想。我们应该大力培养学生乐于看书,善于钻研的兴趣和习惯。为什么教师不布置作业,学生就会不知道干什么,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自己读书、钻研的习惯。现在不少学生是习惯于听而不习惯于读,习惯于说而不习惯于想,这也是影响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应当知道:读,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基础。没有读好读透,学生对于教师所提的一切问题的回答都会带有主观猜测和简单应付的成分;对于教师所做的任何分析的理解都会带有盲从和生吞活剥的影子。这种主观猜测和生吞活剥多了,就会影响到学生严谨扎实的良好学风的形成。学风问题是个终身问题,没有良好的学风,就不会有良好的学习效果。它会直接危害到人才的出现和成长。况且,这种带有主观猜测和生吞活剥成分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根本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可言。

二、提问多引导少

教师讲课中注意启发教学,对学生进行提问,这是好的现象,但提问时却忽略了提出问题的针对性、解决问题的质量要求和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的教师在课上提问过多、过碎,从上课到下课,一问一答,穷追不舍,满堂问,闹得学生疲于应付。表面看,教学过程似乎很活跃,但冷静一想,没有多大意义。

一个好的发问,应该具有思考的价值。或是在有意培养学生的某些逻辑推理的思维能力,或是在有意引导学生将某种知识理解得深入透彻。一堂课上,如果不分巨细,接连不断地向学生发问,学生就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对问题形成一个自我思考的系统过程。当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训练。另外,有的教师只是将课堂提问作为推动教学过程的一种手段,还没弄清提问的本质,没有抓住提问的机会就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发现,当提问到的学生不会回答时,教师并没有进行有效的启发、诱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思考下去,而是另换他人;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并没有及时点拨、纠正,导致学生一错再错。

三、因袭多创新少

有的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方式、方法上,缺少创新意识,往往是习惯于老套路、旧方法。

语文课本中知识短文的教学本来是学生一读就懂的,可教师还是一般化地将短文中的内容罗列到黑板上,然后就算完成任务。这种方法可不可以改呢?比如,学习关于议论文的知识短文,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短文,熟悉一些写短文的要求,然后再将学生作文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摆出来,用知识短文中的要求去解决作文的一些问题。例如,知识短文中谈到论证方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议论,那么就让学生找一找自己作文中议论的部分,看是不是注意到了从正反两个方面议论(一般只习惯于从正面议论)。如果没有,让学生自己补充缺少的议论部分。补充完后,再让学生自己细心地读一读,看是不是比光从正面或反面议论时显得更深刻透彻。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在学习关于说明文的知识短文时,教师可将学生作文中语言不准确的事段找出来,让学生自己修改。

我们的复习课,大都是知识系统型,即把平时每堂课所学的知识放在一堂课上进行系统汇总,形式很单调。我们能不能改一改呢?改为问题化复习,改为难点释疑型、重点梳理型、能力强化型、补充扩展型复习等,避免机械重复和仍停留在原来一个教学层面上的简单复习方法。

四、平稳多激情少

有的教师讲课,神情平静,语调平直,不紧不慢,缺少激情。如果教师上课呆板没有精神,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上课应当是精神饱满,声音洪亮,富于变化的,语言要富启发性、交流性,讲授要有激情,富有感染力。让学生能从教师的讲解中感受到学习科

学、钻研问题的兴趣,并以此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热爱科学的探讨精神。这是具有长远意义的一个软任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培养起来了,学生对听好这一节课,学好这一门课就有了很大的把握。

总之,实、巧、活、新应成为我们的教学原则和努力方向。时代已为我们每一位教师提供了绝好的改革环境,只要我们善于学习,勇于探讨,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引导他们多读、多写、勤于思考,我们的教学局面就会焕然一新。

(责任编辑刘宇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